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一)浮脉(阳)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七言脉诀

【作者简介】

作者李时珍( 1518— 1593),字东璧,又字可观,晚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明代医药学家。长耽典籍,若啖蔗饴,博览群书,搜罗百氏,先后编著《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书。其中《本草纲目》,历时 30年,引证医籍 800多种,载药 1  892种,集明代以前药学大成,为空前巨著,世界许多国家相继对其进行翻译研究,对世界医学有相当大的贡献。<

【内容提要】

本歌诀是李时珍摘取诸家脉学精华,以明晰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分析二十七种脉,对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和各种脉象主病,均编成七言诗,或称七言诀,便于读者习诵,可以说是《濒湖脉学》的主体,是一本学习脉学的良好读物,历来为广大医家所推崇。

(一)浮脉(阳)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1(《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2,(轻泛貌),如循榆荚3(《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4(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名,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名,非浮脉也。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5,久病逢之却可惊6。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7。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8。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9。

浮而柔细方为濡10,散似杨花无定踪。

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分部诗】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脾虚肝气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提要】

本节讲浮脉的脉象与主病、浮脉与相似脉的鉴别,以及浮脉的相兼脉及其主病。

【注释】

1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诊脉用三种指法,轻按皮肤为浮取,又称为“举”;重度用力为沉取,又称为“按”;指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推寻称之为“寻”。此处指浮脉脉象浮取便觉得搏动有力而稍加用力则显得没有力量了。

2厌厌聂聂:厌厌,微弱之意;聂聂( niè,音镊),叠合;厌厌聂聂,形容脉搏如水波叠合而至的样子。

3榆荚:即榆钱。

4如捻葱叶:捻(此处读 niè,镊),此处作“按”讲。形容浮脉轻取可明显触及,再用力则应指之力稍减。

5恙: (音 yà ng),病。

6久病逢之却可惊:浮脉主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久病之人病位在里,多见沉脉,若反见浮脉则应高度警惕,看是否为阳气浮越于外的危重病候。

7芤:音 ko u。

8来时虽盛去悠悠:指洪脉的脉象,来势如洪水滔滔满指,而去势力度却徐徐减弱。

9虚来迟大豁然空:豁(音 huò),开通、豁亮。指虚脉迟缓,寸关尺三部举按皆无力。

10浮而柔细方为濡:濡(音 rú),软。指濡脉的脉象浮细而软,主虚证和湿证。

散似杨花无定踪:指散脉举之浮散而不聚,稍加用力则像杨花一样按之若无。

寸:即脉位的寸部。诊脉分寸、关、尺三部,可分别体察上、中、下三焦的病证。

溲便:溲(音 so u,搜),泛指排泄二便,亦特指排尿,此指小便言。

【白话解】

浮脉之脉象,轻按皮肤即可明显触及,而稍加用力则觉脉搏力度稍减。形象比喻,指下感觉就像抚摩微风吹起鸟背上的羽毛一样;而又似涟漪叠合而至;又似抚摩到轻飘且软的榆钱一般,还似手触及到水中漂浮的木块,触之明显,按之稍弱;又像按在葱管之上,浮取即可明显触及,但稍加用力则有空虚之感。

脉象:诊察浮脉,轻按皮肤即可明显触及,感觉就像抚摩到榆钱和羽毛一样轻浮。人体在秋三月出现浮脉是正常脉象,不是病脉,而久病之人反见浮脉则应高度警觉是否为阳气浮越于外的危重之象。

相似脉:浮脉指下感觉如水漂木,若浮脉兼见脉体宽大,按之空豁,则视为芤脉;若浮脉兼见滔滔满指,来盛去衰,则应视为洪脉。正常的浮脉轻缓平和,犹如捻葱,若脉来迟缓,按之空豁无力则为虚脉;若脉浮而兼有细软之象,则为濡脉;至于脉来漫无根蒂,去来不明,好像飞散无定的杨花一样,当为散脉。

主病:浮脉多主表证。浮而兼见迟缓多见外风为病;浮而兼数之脉象,多为风热;浮而兼紧之脉象,多为风寒;若脉浮而搏动无力,则又可见于血虚之里证。

分部主病:诊脉分寸、关、尺三部,可分别体察上、中、下三焦之病证。寸部见浮脉多主上焦病变,故可见头痛、目眩,或风痰聚积于胸中;关部见浮脉多主木旺乘土、肝旺脾虚之证;尺部若见浮脉,则可见小便不利或大便不通。

【解析】

浮脉产生的病机。浮脉的产生,主要是邪侵肌表,卫阳抗邪,邪正交争,脉气鼓动于外,故应指而浮。浮脉多见于感冒和外感病的初起阶段,而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也可出现浮脉,仔细体察脉多浮大无力,此与外感表证有别。

正常的生理性浮脉。由于体质瘦弱,或脉管解剖位置改变,使寸口脉管(桡动脉)浅露皮下,举指即得,常似浮脉,或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时,人体表浅血管出于调节体温散热的需要而扩张,致脉管浅露,触指即得,也近似浮脉。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某种生理或病理因素造成人体心脏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同时外周血管扩张时,舒张压下降,血管弹性阻力降低,血管对血流产生的侧压及阻抗减少,血流速度加快,可出现浮脉。素体健康者,正气盛,感外邪而发热时,机体产生反应性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同时因散热的需要,机体又产生调节性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而出现浮而有力的浮脉象;若为阴虚阳盛之体,或有阴津亏耗时,则可呈现浮而有力之脉象。

临床上,浮脉常见于普通感冒、流感、大叶性肺炎初期、急性支气管炎等外感性疾病以及急性肾小球肾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期等一些疾病,其可能为病毒性感染发热的一项特有表现,可作为与细菌性感染发热鉴别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另外,应用一些药物如异丙肾上腺、妥拉唑啉、毛冬青和白果等,可使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血流通利而出现浮脉,此种浮脉多为一过性,其持续时间因药物作用时间而异。

关于浮脉脉象为“如捻葱叶”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微辞。以手捻葱叶表示脉搏轻柔平和,轻手可触,无须用力切脉和接之脉力稍减的形象,并不在说明脉管空虚。否则,与“如水漂木”相矛盾。然而这样比喻又容易使人想像葱管有边无中,按之中空的形象,有与芤脉相混淆之弊。因此,后世医家认为将浮脉作此比喻不妥,而用“如按葱管”来形容芤脉浮大中空之象更为贴切。如《脉诀精要》说:“如捻葱叶,则混于芤脉矣”,以此供学者参考。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