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瀛台落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到了京裏,端方先跟載澤見面,將楊度的文件都交了出去,然後提出改革官制之議,作為他自己的考察心得。

載澤大為贊成。對於中央官制,他沒有什麼意見,只覺得借此「削藩」,是絕妙之計。因此,在五大臣一起回奏考察政治經過時,他跟端方是站在一邊的。不過,端方著重在仿照日本的憲政規制,意思是必得設置責任內閣,而載澤則極力陳述改革地方官制的必要,說是「照此不變,唐朝的藩鎮、日本的藩閥,將復見於今日。」

慈禧太后對立憲一事,本持反感,如今聽了載澤、端方的話,深為訝異,也改變了過去的想法。立憲是數年以後的事,而以立憲先改官制為名,削奪洪楊以來積漸而成的督撫權力,尤其是借此消除了袁世凱手握兵柄,可能形成肘腋之患的隱憂,先就贏了一注,又何樂而不為?

只是畢竟茲事體大,她覺得如果不細想一想,遽作裁決,未免放不下心,所以一切蔚成風氣,紛紛建言,有關立憲的奏摺,包括袁世凱所奏:「立憲預備,宜使中央五品以上官吏參與政務,為上議院基礎;使各州縣名望紳商,參與地方政務,為地方自治基礎。」的建議在內,一律發交軍機處存檔,不作任何處置。

五大臣環海萬里,考察政治歸來,如果落得這麼一個「無疾而終」的結果,未免於心不甘。尤其是載澤,一方面是面子下不來,一方面正謀大用,全心全意要借考察政治作個直上青雲的梯階,所以更為焦急。

「澤公,」端方想到了一個說法,但必須是跟慈禧太后極親密的人,才便於進言,而載澤的福晉,是皇后的胞妹,慈禧太后嫡親的內侄女,恰是最宜於進言的人。所以這樣含蓄的建議:「皇太后七旬萬壽,沒有能好好熱鬧一番,去年日俄還不曾停戰,東三省在人家手裏,興致差了,想熱鬧也熱鬧不起來。今年可不同了,東三省總算祖宗保佑,一定可以收回,倘或再幹一兩件大得民心的事,錦上添花,今年十月初十的萬壽,可有得熱鬧了。」

果然,載澤遣他的妻子入宮,說動了慈禧太后。第二天便交代軍機,特派醇親王載灃主持,籌商預備立憲事宜。除了軍機大臣、大學士以外,北洋大臣袁世凱亦在與議的名單之內。

※※※

一接到北京的電報,袁世凱專車進京,隨帶兩名幕僚,一個是張一麐,一個是在日本學法律的金邦平。

專車到京,已在午後,先到宮門請安,次謁醇王載灃,然後回到北洋公所,端方已等在那裏了。

「四哥,有個很好的機會,可以把岑三攆到雲南。」端方很興奮地說:「大老特地叫我來跟四哥商量,這個上下家的位子應該怎麼搬才合適?」

原來雲南極西,有個內地人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地名,叫做片馬,為由緬甸入藏的要地,英國虎視眈眈,想奪片馬的野心,日顯一日。果然以兵戎相見,自然要調一員名將去鎮守,奕劻想借這個名義,將岑春煊調為雲貴總督。

這就牽涉到原任的丁振鐸。倘能對調,自無話說,只是丁振鐸的資望不夠,而奕劻亦不願將兩廣總督這個好缺,便宜了丁振鐸,所以又要牽涉到第三者。

這第三者便是端方。他從上年十二月奉旨調為閩浙總督,旋即出洋考察,從未履任。丁振鐸以雲貴調閩浙,缺分相當,是適當的安排,端方由閩浙調兩廣,亦無不可,但他意猶未足。因而便又牽涉到第四者,袁世凱的親家周馥。

原來端方志在兩江,希望袁世凱能同意,將周馥由江督轉為粵督。他的理由是,李鴻章入京議和前,原為兩廣總督,北洋舊人在廣東的很多,周馥都能籠罩得住。

袁世凱自是欣然同意:「陶齋,兩江是你舊遊之地,此去人地相宜,政通人和,再好沒有!不過,」他說:「這個位要分兩次來搬,才不落痕跡。」

袁世凱的辦法是,周馥跟端方上下家對調,第二次搬位時,端方不動,其餘三家轉個圈,岑春煊去雲貴,丁振鐸去閩浙,周馥去兩廣。

※※※

由載灃主持的會議,只召集了兩次,便已定局,奏准兩宮,即時頒發上諭。照例用「欽奉懿旨」開頭,鋪敘慈禧太后深體民心的功德。第一段是由祖宗的規制,談到立憲乃是自強之道,說是「我朝自開國以來,列聖相承,謨烈昭垂,無不因時損益,著為憲典。現在各國交通、政治法度,皆有彼此相因之勢,而我國政令,積久相仍,日處阽危,受患迫切,非廣求智識,更訂法制。上無以承祖宗締造之心,下無以慰臣庶平治之望,是以簡派大臣,分赴各國考察政治。現載澤等回國陳奏,深以國勢不振,實由於上下相睽,內外隔閡,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衛國,而各國之所以富強者,實由於實行憲法,取決公論,軍民一體,呼吸相通。博採眾長,明定政體,以及籌備財政,經劃政敵,無不公之於黎庶。又在各國相師,變通盡利,政通民和,有由來矣!」

第二段入於正題,決定立憲,而以改官制入手。「時處今日,唯有及時詳析甄核,仿行憲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規制未備,民智未開,若操切從事,徒飾空文,何以對國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制入手,亟應先將官制分別議定,次第更張,並無各項法律,詳慎釐訂,而又廣興教育,清厘財政,整頓武備,普設巡警,使紳民明悉國政,以預備立憲基礎。著內外臣工切實振興,力求成效,俟數年後規模粗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佈天下,視進步之遲速,定期限之遠近。著各省將軍督撫,曉諭士庶人等,發憤為學,各明忠君愛國之義,合群進化之理,勿以私見害公益,勿以小岔敗大謀。尊崇秩序,保守和平,以預儲立憲國民之資格,有厚望焉!」

只隔得一天,派定「更定官制」的「編纂」人員,以鎮國公載澤為首,以次是東閣大學士世續,體仁閣大學士那桐,協辦大臣榮慶,商務尚書載振,吏部尚書奎俊,戶部尚書鐵良、張百熙,禮部尚書戴鴻慈,刑部尚書戴寶華,巡警部尚書徐世昌,工部尚書陸潤庠,左都御史壽耆。部院堂官中獨缺兵部,卻補上一個北洋大臣袁世凱,意思便是當他兵部尚書了。

同時又規定兩江、湖廣、陝甘、四川、閩浙、兩廣諸督,「選派司道大員來京,隨同參議。」而「總司核定」之責者,派了慶親王奕劻、文淵閣大學士孫家鼐、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瞿鴻禨。

看了這道上諭,袁世凱心裏不免抑鬱,儘管北洋權重,到了京裏卻只能陪部院大臣末座,與「總司核定」的瞿鴻禨一比,更覺見絀。不過,他也有值得安慰之處,第一是端方與周馥對調的上諭,已見明發,排岑的計劃,初步實現了。其次「編纂官制局」的提調,照他所提名,派的是孫寶琦與楊士琦。他的隨員張一麐、金邦平,還有他所欣賞的曹汝霖,都被派為「編纂員」。

※※※

「編纂官制局」設在海澱的朗潤園。頭一次集會,由載澤主持,先議辦事章程,提調已擬了個說帖。分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先議中央,後議地方。載澤念完了這個說帖,環視問說:「諸公有意見,請提出來!」

類此會議,照例以官位大小,定發言先後,世續對「立憲」不但不感興趣,亦弄不清楚是怎麼回事?用鼻煙壺指一指那桐說:「琴軒,你說一點兒什麼吧?」

那桐要說的話卻不止「一點兒」。前一天在慶親王府密議,已商定了策略,由他來對付載澤,所以此時從容不迫地說:「立憲是所謂『三權分立』,不過,立法在目前還談不到,所以我主張只分『司法』、『行政』兩部就可以了。」

「不錯!」載澤點點頭。

「其次,」那桐又說:「上諭說的是『操切從事,徒飾空文,何以對國民而昭大信?』意思是應該早早見諸實行,始足以昭大信,如果遷延日久,與『徒飾空文』沒有什麼兩樣。倘或草草議定,又不免犯了『操切從事』之戒。所以,我主張目前只議中央官制,因為地方官制由督撫到未入流的典史,官制複雜瑣碎,只怕一年也議不完。如果只議中央官制,以兩月為期,在皇太后萬壽以前,核定頒布,成為朝廷曠代的恩典,豈不甚好?」

這番說詞,明目眼人都看得出來,是在維護北洋大臣的權力,無奈說得振振有詞,不易駁倒,何況又有慈禧太后萬壽這頂帽子扣在上面,更叫人動彈不得,唯有同意。

「再有件事,」那桐又說:「新官制的編纂,下有司員,又有提調,上面有三位總司核定的王大臣,我輩居中,承上啟下,如果每次都要集會再能定案,未免曠時廢事,得要定個總其成的章程才好。」

「這無非兩個辦法。」鐵良接口說道:「一個是推定專人,一個是輪流值日。」

「輪值似乎不妥。」那桐慢條斯理地說:「這不比帶領引見,可以由各部堂官值日,反正只要禮節不錯就行了。但編纂官制,是整套的東西,前後銜接,錯不得一點。倘或一案出來,頭一天值日的看不完,第二天值日換了個人,別生意見,第三天又有別樣主張,這豈不是讓下面的人為難?」

「中堂說得是!」鐵良自動撤回原議,「輪流值日的辦法行不通。」

「可還有第三個辦法?」載澤問。

大家都不說話,便確定了「推定專人負責」的宗旨,接下來就要公推這個「專人」了。

「我要言之在先,」世續忽然開口:「我內務部的公事實在忙不過來,諸公公推,請把我先剔除在外。」

「我看,」徐世昌故意先推載澤,「領袖群倫,自然是澤公!」

「澤公有御前的差使!」載振說了這麼一句,語氣中不贊成,但也並不表示反對,只像是提醒。

這句話提醒了載澤本人。就在這天方有上諭:「御前大臣禮親王世鐸,於出入扈從,並不跟隨,殊屬非是!著開去御前大臣差使。鎮國公載澤加恩著在御前大臣學習行走。」這是大用的徵兆,載澤自然要巴結。再按實情來說,世鐸既因「出入扈從,並不跟隨」而開缺,載澤便當格外警惕,扈從左右,片刻不離才是。

這個道理很簡單,不必等載澤自己開口,便知他決無法來負專責。於是那桐在載澤辭謝以後說道:「我看,在座的,都有本身的公事分不開身,只有慰庭是例外。」

「對!」世續對立憲不表興趣,而對袁世凱卻有好感,所以附和著說:「慰庭本是奉旨召來京議官制的,正該專負其責。」

※※※

編纂員共十七個,皆是一時之選,而大部分是調自外務部與商部的東西洋留學生,風頭最健的四個,號稱「四大金剛」,汪榮寶、章宗祥、陸宗輿,還有個曹汝霖。

這四個人都是留日學生,學的是法科,論到憲政,當然以孟德斯鳩三權分立為堅持不移的宗旨。立法還談不到,唯有暫設資政院,備皇帝顧問,作為國會的代替。行政、司法兩者堅持依照憲政常規,釐訂官制,不稍遷就。

先是司法獨立,便有人大表反對,認為侵削了行政權,而行政採取責任內閣制,倒沒有多少人反對。也不是沒有人反對,總司核定的孫家鼐和瞿鴻禨,早就與以載灃、載澤為首的親貴,取得了協議,另有釜底抽薪之計,此時不必反對。

內閣之下為各部院,「四大金剛」遞了一個說帖,認為「名為吏部,但司簽掣之事,並無銓衡之權;名為戶部,但司出納之事,並無統計之權;名為禮部,但司典儀之事,並無禮教之權;名為兵部,但司綠營兵籍、武職升轉之事,並無統馭之權。名實不副,難專責成。」主張裁撤歸併。

說帖由提掉轉到袁世凱那裏,因為切中積弊,言之成理。

當然批示「照辦」。

那知消息一傳,流言四起。那桐趕到朗潤園,神色張皇地向袁世凱說道:「慰庭,你住在園裏不知道,外面對你很不諒解呢!」

「喔,」袁世凱是不在乎他人諒解不諒解的,很沉著地問:

「是為什麼?」

「你不記得戊戌那年,為了裁通政司、光祿寺、鴻臚寺等等衙門,鬧出軒然大波?那些衙門的官兒,如今都認為你有意要敲掉他們的飯碗,群情憤慨,怕要出事。」

「這話我就不懂了!如果不是這麼實事求是來編纂官制,我們來幹什麼?」

一句話將那桐堵得好半晌開不得口。

「哼!」袁世凱微微冷笑,「反正惡人是做定了,索性做個徹底,只怕都察院也要裁。」

「這,慰庭,」那桐神色越顯惶惑,「你可得三思而行!你說吏、禮兩部名實不副,很有些正途出身的老輩在罵你,怎麼還可以得罪言路。」

「我是按照憲政常規行事。三權分立,監察是議院之權,何須單獨設立都察院。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得罪言路我不怕!」

這幾句話傳了出去,對袁世凱不滿的輿情,如火上澆油,越發熾烈。而住在朗潤園中,對外面情形,多少有些隔膜,只是敢作敢為而已,在發知單召集下次的會議,註明議題是研究都察院當裁與否。

會議那天,載澤未到,託病的也很多。

與會的人則在聽了袁世凱的意見之後,面面相覷,不發一言。

就在這難堪的沉默中,陸潤庠掏出一封信來,慢條斯理地說道:「我剛接到壽州相國的一封信,念來請大家聽聽。」

「壽州相國」是指孫家鼐,他的信很短。警句是:「台諫為朝廷耳目,自非神奸巨憝,孰敢議裁?」

一聽這兩句話,袁世凱如兜頭挨了一悶棍,神色大變,不但開不得口,頭都抬不起來了。

※※※

「壽州相國」是咸豐九年的狀元,距離作為中國一千三百年科舉結局的光緒甲辰正科,已有二十科之久。

在士林中,真正是十三科之前的「老前輩」,自李鴻藻、翁同龢下世以後,隱然冠冕群倫,為清議的領袖。

經他這一罵袁世凱為「神奸巨憝」,等於登高一呼。言路上本就因為袁世凱膽敢擅議裁都察院,將他恨之切骨,此刻有「壽州相國」的號召,自然下手痛擊了。

大概自和珅、穆彰阿敗事以來,從未有這麼多「白簡」指向一個人,幾乎是眾口一詞,說袁世凱議裁台諫,志在削朝廷的耳目,居心叵測,殆不可問。措詞激烈的,甚至指他「謀為不軌」。

袁世凱到底覺得言路可畏了,但還力持鎮靜,在朗潤園中,不動聲色。

張一麐少年新進,不免害怕,便悄悄地向袁世凱提出忠告,應該速謀補救之計。

因為外面的流言甚盛,說京城裏怕會激出變故,釀成暴亂。膽子小的人鑒於辛酉之禍,甚至帶了川資在身,為的是一看情況不好,連家都可不回,逕自出城避亂。

到了晚上,唐紹儀微服相訪,勸袁世凱趕快出京。

可是,他是奉旨進京的,不奉旨又何能出京?

正在相顧束手之際,軍機處派了人來通知:第二天一早,慈禧太后在頤和園召見。

「袁世凱,你鬧得太離譜了!」慈禧太后從御案上抓起一束白摺子,揚一揚說:「你看見沒有,參你人這麼多!」

「臣死罪!不過,言路上──。」

「不要再辯了!」慈禧太后厲聲說道:「趕快回任!參你的人太多,我亦沒法保全你了!」

「是!臣遵懿旨!」袁世凱「冬、冬」地碰了幾個響頭。

這個釘子碰得不輕!袁世凱形容慘淡地回到了朗潤園,都有些怕見人了。館中有那得到風聲的,免不了私下議論,一傳兩,兩傳四,都知道袁宮保栽了大跟頭。孫、楊兩提調,原以為袁世凱必會立即找他們去商議,誰知竟無動靜,孫寶琦還能忍得住,楊士琦卻認為不能聽其自然。

「慕韓,」他說:「總得找項城去問一問吧?是怎麼回事?」

「還不是很明白的一回事,親貴、權要、言路,都欲得之而後快,偏偏項城又不肯收斂。如今正在風頭上,碰都碰不得。」

「不碰也得有個不碰的辦法,走!」楊士琦拉著他說,「去看看!」

「慢、慢!去了就得有辦法拿出來,先想停當了再說。」

楊士琦想了一下說:「這件事少不得東海,他的作用很要緊。先送信進城,請他趕緊來。辦法我有,且先見了項城再說。」

「東海」是指徐世昌,他的身分地位也到可以用郡望、籍貫作代名的時候了。孫寶琦也認為這件事非跟徐世昌商量不可,當即派人送信,然後與楊士琦一起到了袁世凱所住的那個院落,剛進垂花門就看到一個矮胖的背影,在走廊上負手蹀躞,腰彎得很厲害,彷彿背上不勝負荷似的。

「嗯哼!」楊士琦特意作了一聲假咳嗽。

袁世凱聞聲回身,看了一下沒說話,轉身往裏而去,孫、楊兩人隨即默默地跟了進去。

「你們都知道了吧?」

「聽說了。」孫寶琦的聲音中,不帶任何感情。

「沒有什麼!」楊士琦是很不在乎的態度,「責任負得重了,不免有這樣的遭遇。從前李文忠、恭忠親王都經過的,到後來還是慈眷優隆。」

「後來是後來!」袁世凱說:「眼前要保住面子才好。首先,我怎麼才能回任,這個摺子該怎麼措詞,我就想不出。」

「不!」楊士琦立即接口:「決不能自請回任。得想法子弄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明發上諭派宮保出京。」

「啊,啊!」袁世凱精神一振,「想個什麼理由呢?」

「這得問問東海,看軍機處有沒有什麼大案要派人出去查辦。」

「已經著人去請東海了。」孫寶琦接著楊士琦的話說。

「如今最要緊的一件事,是言路上要想法子趕緊安撫。」楊士琦說:「只要此輩肯放鬆一步,我想老太后亦必不為已甚的。」

「說得是!」袁世凱深深點頭,「上頭的意思,亦是因為言路上太囂張,怕壓不下去,所以要我避一避。看樣子,倒不是要跟我為難。」

「還有,」孫寶琦說:「親貴的讒言,也不可不防。」

「這還在其次。杏城的話不錯,如今以安撫言路為先。」袁世凱說:「菊人以翰苑前輩的資格,出來打個招呼,應該是有用處的。」

「是的,我也是這麼想。」楊士琦又說:「還有一位也有用處,陶公以地方長官的身分,把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京官通請一請,想來大家不能不買他們這位『老公祖』的帳吧!」

「嗯,這個主意好!杏城,就煩跟陶齋說一說,或者請客的事,就煩你替他提調。」

「吃喝玩兒,陶公那樣不精通,何用我替他提調?我馬上告訴他就是。」

「好!」袁世凱覺得心情比較舒暢了些,定神想了一下說:

「照你們看,新官制什麼時候可以議定?」

「那難說。只要都察院不裁,吏、禮兩部一仍其舊,我想,」

孫寶琦估計著說:「大概九月中旬,一定可以完工。」

原來袁世凱還希望在官制議定之時,能夠參與,如果此事定案在十月初,則借為慈禧太后祝嘏的名義,再次進京,託慶王奕劻相機進言,能再到朗潤園來住幾天,說來始終其事,已失的面子便可挽回。如今聽說九月初即能定局,就得另想別法了。這個法子要徐世昌來想。他細細思索了最近軍機處收到的折報,並無重大事故,可派袁世凱出京處理。最後,仍是袁世凱自己悟得一策。

「我想今年來一次大規模的秋操,跟鐵寶臣一起出京校閱。菊人,你看如何?」

徐世昌本性持重,又學了榮祿的訣竅,凡有重要事故,那怕一言可決之事,亦必先通前徹後考慮過,此時垂眼靜思好一會,方始開口。

「這個脫身之計很好!不但冠冕堂皇,而且可有所表。不過,」他放低了聲音說:「慰庭,從前年大將軍有個故事,你總聽說過?」

「年羹堯的故事很多,不知老兄指的那一個?」

「他班師回京的故事。」

袁世凱思索了一下,搖搖頭說:「倒沒聽說過。」

據說雍正即位以後,召年羹堯自青海班師,雍正親自郊迎,目睹軍容如火如荼,極其壯觀,內心已生警惕。其時正逢盛夏,雍正為示體恤,傳旨命士兵卸甲休息,誰知年羹堯的部下,置若罔聞。後來年羹堯本人知道了,謝恩過後,從懷中取出一面小旗,晃動了幾下,頓時歡聲雷動,卸甲如山。雍正心想,聖旨不及軍令,如果年羹堯此時有篡位之心,自己的性命必已不保,所以從此一刻起,便下決心要殺年羹堯。

聽徐世昌講完這段故事,袁世凱憬然有悟,「你是說上面想收兵權?」他問。

「是的!」徐世昌答說:「親貴的疑忌之心,由來已非一日。不過本來能拖還可以拖,如今舉行大規模秋操,鐵寶臣一看那種情形,回來一說,不把澤公他們嚇壞了?」

聽得這話,袁世凱既安慰,又傷心,「誠然!」他說:「我這六鎮北洋新軍,自信在海內已是所向無敵,也難怪他們疑忌。此事遲早會發作,拖亦不必拖,等秋操過後,我們好好再商量。」

「既然你決定這麼做了,明天我跟慶邸、子玖去說,一奏必准。可是總也得有個辦法啊!」

「那好辦!今天是來不及了,明天晚上就有辦法交給你。」袁世凱喚人將張一麐請了來,「請你打個電報給仲遠,現在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秋操,請他作個初步籌劃。明天一早,請他專車進京,等著他的辦法出奏。」

張一麐答應著走了。袁世凱又談如何疏通言路,特別是要籠絡東南各省的京官。徐世昌一諾無辭,起身說道:「我得趕進城去,把這些辦法,先跟慶邸、陶齋說一說。仲遠一到,立刻通知我。」

※※※

「仲遠」姓言,名敦源,是孔門高弟子游的八十一世孫,世居常熟。言敦源從小隨父宦游直隸,是桐城派古文名家吳汝綸的得意弟子,亦頗受翁同龢的賞識,無奈才氣雖高,場運不佳,以監生的身分,六試北闈不第。光緒二十三年,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為了巴結翁同龢,多方設法接近,便將言敦源羅致入幕。本意想借他作一條結交「常熟相國」的通路,誰知成了徐世昌須臾不可離的左右手。

徐世昌是袁世凱在小站的幕僚長,差使的名稱叫做「總辦參謀營務處」,一切規章制度都須出自這一部門。雖有從德國與日本翻譯過來的「步兵操典」、「陣中勤務令」之類,但文字生澀,不可卒讀。徐世昌日坐愁城,不知如何措手,聽說言敦源是保定蓮池書院的高材生,便姑且將這一堆「天書」交給他去整理。言敦源細心尋繹文氣,不懂之處找原譯者去請教,通得其意,另行改寫,結果不但通順,而且精要。

徐世昌大喜過望,袁世凱已傾心相許。兩人與年未三十的言敦源函札往來,不是稱「仲兄」,便是稱「遠公」,尊禮始終不替。

戊戌告密,袁世凱一躍而為山東巡撫,言敦源自然是必攜的僚佐,他的官銜是「武衛軍右翼參贊」,與宿將龔元友共守德州。及至袁世凱從李鴻章督直,言敦源亦已保升到了道員,充任督練公所兵備處總辦。

從迴鑾至今,又已五年的工夫,北洋大將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等人,都因為賞給「副都統」銜,換上了紅頂子。袁世凱覺得不能委屈言敦源,特意保他署任大名鎮總兵,以文員而任鎮守方面的武職,一破成例。言敦源頂戴已換,尚未上任,一接到張一麐的電報,隨即到京,大規模秋操的腹案,在火車中便已擬定了。

這天,袁世凱已遷回北洋公所,等言敦源一到,一面通知徐世昌,一面先談起來。言敦源聽他說完,隨即振筆疾書,及至徐世昌應邀趕來,他的秋操計劃綱要,已經脫稿了。

「慰庭,有道上諭你看看!」

這道上諭不到三十個字:「以岑春煊為雲貴總督,調周馥為兩廣總督,丁振鐸為閩浙總督。」

袁世凱看完,只言不發,只說:「菊人,你看看仲遠的辦法。」

徐世昌接來一看,只見寫的是:「查會操宗旨,在使各軍官之調度指揮,各軍士之動作服習,一一實驗,而平日督練之成績,各部伍教育之程度,亦得燦然畢備,殿最分明。東西各國不惜繁費,歲歲舉行者,誠以多一次戰役,必多一次改良;經一次合操,必增一次經驗,非苟然也!」

「很好!」徐世昌深深點頭,「說得很動聽。」

「你再看下面。」袁世凱說:「還有好文章。」

徐世昌接著往下看:「上年徵調近畿陸軍各鎮,會操河間,固已聳動環球,此次若能舉南北數省之軍隊,萃集一地而運用之,使皆服習於中央一號令之下,尤為創從前所未有,允足系四方之觀聽。」

「不錯,說得好!隱然有耀武揚威之意,皇太后一定中意。」徐世昌放下計劃綱要,望著言敦源說:「看不如聽!仲遠,我聽你講。」

「先談編制,想分南北兩軍對抗。北軍抽調山東的第五鎮、南苑的第六鎮、直隸的第四鎮、以及京旗第一鎮的兵力,合編而成;南軍以湖北第八鎮全軍及河南的混成協合組。總人數三萬四千。」

「我想,南皮一定贊成。」徐世昌笑道,「他也早就躍躍欲試了。兩軍的統制,南軍當然是丫姑爺,北軍呢?」

袁世凱與言敦源都笑了。所謂「丫姑爺」是指湖北新軍的首腦張彪,他的妻子是張夫人的丫頭,認作乾女兒,所以張彪有「丫姑爺」的外號。

「北軍統制!」袁世凱徵詢著,「段芝泉如何?」

「我贊成!」徐世昌說:「綜理這次會操的一切事務,自然非仲遠莫屬。」

「仲遠,」袁世凱問道:「你的意思怎麼樣?」

「義不容辭。」

「那好!就這樣定案。我與慶邸、子玖都談過了,無不同意。」

※※※

果然,一奏便准,而慈禧太后頗為嘉許。那些「都老爺」見此光景,自覺佔了上風,加以徐世昌與端方的疏通,亦就不為已甚。

袁世凱一出京,編纂新官制就順利了,到了八月底,大致已經定局。徐世昌因為袁世凱希望始終其事,便替他在瞿鴻禨面前活動,同時說動鐵良,奏請頒發「閱兵大臣」關防,並召袁世凱陛見,面諭此次會操應該如何認真辦理,以示朝廷整軍經武,重振雄風的期望。慈禧太后一一照准,於是,袁世凱九月初一重新進京。

九月初二召見,談會操以外,少不得也要談到新官制。袁世凱不敢多說,而奕劻則乘機面奏:袁世凱亦系奉旨共同編纂的大臣,可否趁他請訓之便,讓他細看一看草案,如有不盡之處,還來得及改正。

這亦並無不可,慈禧太后同意了。於是,奕劻以「總司核定官制」的資格,在朗潤園召集一次會議,名為審定,其實只是讓袁世凱亮個相。而袁世凱早就發了請帖,在北洋公所設宴款待縮纂官制局的同事,上自王公,下至錄事,一視同仁,無不邀請。

這樣的場合,設宴照例演劇,但應傳的戲班,不是徽班,不是秦腔,而是「春柳社」的新劇,俗稱「文明戲」,戲名叫作《朝鮮烈士蹈海記》。

這齣戲的劇情是:朝鮮的頑固黨爭名奪利,搞得烏煙瘴氣。有一烈士對頑固大臣進言,以為朝鮮如不變法,即將亡國,頑固大臣只顧既得利益,不肯改革。有一大臣調停其間,一面勸烈士不宜魯莽,一面勸大臣,強敵當前,如不變法,何以圖存?大臣不聽。其後日本進兵,朝鮮王被迫退位,烈士痛哭流涕地演說了一場,跳海而死。

這齣戲當然是意有所指的。演員都經指點、悟得其中之意,演來絲絲入扣,十分感人。文明戲中,照例有個重要角色,名為「言論老生」,扮演蹈海的烈士,那場演說,慷慨激昂,聲容並茂,席間確有人感動得掉眼淚,而袁世凱卻始終保持笑容,是報復的快意使然。

※※※

彰德會操一共舉行了四天。第一天操練馬隊,第二天南北兩軍「遭遇戰」,第三天考驗士兵的戰技,第四天大閱。中午大宴中外參觀賓客及兩軍將佐,第五天袁世凱就回天津了。

一到便接得報告,載振與徐世昌奉旨出關「查辦事件」。原來東三省地大物博,一向富庶,苛捐雜稅甚多,自從由日、俄兩國接收過來,派趙爾巽為奉天將軍以後,他任用一個當過廣西巡撫,素以精刻知名的揚州人史念祖整頓稅務。這一來,上下其手的蠹吏貪官,大感不便,因而策動了一個工科給事中張世培奏上一本,倒也沒有太離譜的攻擊,只說奉天捐稅煩苛,商民頗以為苦。其時已決定東三省將改行省。趙爾巽本已內定為第一任總督,如今有此一奏,慈禧太后決定派人去看看。奕劻內舉不避親,主張派載振去查辦,因為苛稅病商,自與商部有關。而況,所查的是封疆大吏,向例不是派大學士,便是派親貴,載振的身分亦相符合。

不過,載振到底更事不多,還得派一個老成人作為輔佐,而徐世昌看出新官制一施行,軍機處有大更動,自己不一定能保得住眼前的位子,不如出關去看看,有何機會。所以向奕劻自告奮勇,瞿鴻禨亦不反對,事情便定局了。

接待欽差,在地方官是件大事,何況載振又是換帖弟兄,袁世凱覺得於公於私,都必得格外盡心才好,所以指定督練公所參謀處總辦段芝貴,專為載振辦差。

段芝貴別無所長,只是善於伺候貴人。他在天津聲色場中,是個闊客,袁世凱是知道的,而載振是頭號紈袴,更是人所皆知。然則派段芝貴為載振辦的差使是什麼?亦就彼此心照不宣了。

於是,段芝貴特意去找一個朋友。此人是長蘆的鹽商,捐了個兵部候補郎中的官銜,名叫王錫瑛,字益孫,跟段芝貴一起玩兒,結成臭味相投、彼此利用的好朋友。當時便將袁世凱交辦的任務,細說了一遍,問王錫瑛:「有什麼好主意,能叫振貝子玩兒得痛快?」

「振貝子喜歡什麼?」

「他?」段芝貴突然想起來了,「從前有個謝珊珊,你知道嗎?」

「不是唱髦兒戲的嗎?」

向來伶人皆為男角,俗稱「相公」,又稱「像姑」。洪楊以後,始有女伶,起於上海,稱之為「髦兒戲」。謝珊珊是蘇州人,以伶而妓,三、四年前在京城裏很紅過一陣子。

「不錯!」段芝貴說:「謝瑚珊唱過髦兒戲,還跟振貝子配過戲。」

「著!」正錫瑛猛然一拍腦袋,「怎麼這檔子事就會想不起來?」

他想起的是三年前,出在北京東城餘園的一件新聞。餘園本是慈禧太后同族,做過兩廣總督的瑞麟的舊居,庚子之亂遭了災,荒廢不復可住。及至迴鑾以後,市面漸漸恢復,東城修了大馬路,起了大洋樓,繁盛勝於往時,於是有人買下餘園,修葺樓台,補植花木,開了一家大館子。載振是餘園的常客,經常在那裏流連終日,也經常邀一班少年親貴在那裏串戲,「侗五爺」溥侗、「七爺」載濤的玩藝是連內行都佩服的。每逢彩串,常有名角來把場,如果遇到肅親王善耆粉墨登場,那就更熱鬧了,起碼有四五個名角到後台來「伺候」。

看看鬧得太過分了,台諫中頗有人表示憤慨,恰好載振跟謝珊珊合演了一齣綵樓配,便有位「都老爺」張元奇上折參劾,上諭載振自加檢點。餘園風流,頓時消歇,謝珊珊不知所終,載振每一提起來,總有餘憾莫釋之慨。

「振貝子不喜像姑,那好辦!」王錫瑛說:「我已經看中了一個人了,就怕段二爺您老心裏覺得不是味兒。」

這一說,段芝貴知道他指的是誰,反唇相譏地笑道:「莫非你心裏就不犯酸?」

原來段、王二人都捧一個叫楊翠喜的坤伶。這楊翠喜是畿南文安人氏,從小父母雙亡,為族叔賣給一家姓楊的作養女,取名楊翠喜。這姓楊的是戲班子裏的「文場」,其實正當髦兒戲開始風行,便將楊翠喜送去學戲,應的花旦這一行。

到得十六七歲,楊翠喜出落得玉立亭亭,色勝於藝。喜歡聽髦兒戲的,本就選色重於徵歌,因此,楊翠喜在天津天仙茶園,露演未幾,便即大紅大紫。捧她的客人,不知凡幾,但論貴則段芝貴,論富則王錫瑛。有此兩人護法,他人便只好望而卻步了。

段、王雖同捧楊翠喜,卻並不爭風吃醋,這是因為楊翠喜受了養母的教,手腕頗為高明,對兩人都是不即不離,若拒若迎,而又銖兩相稱,不讓誰覺得受了委屈,而又總存著一個遲早得親薌澤的想頭,才得以相安無事。

也就因為如此,王錫瑛出這麼一個主意,段芝貴心裏不會犯酸。不過,他也不願將可居的「奇貨」輕易「脫手」,思量著得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從載振身上,大大弄一注好處。

「段二爺,我們買賣人是發了財才陞官,您老是貴人,就得陞官,才能發財。何不弄個督撫做做?」

段芝貴心想王錫瑛畢竟是商人,對宦途經歷,不甚了了。一個候補道想一躍而為督撫,簡直是做夢!就算是實缺道員,亦得先放臬司,再轉藩司,經過「監司」這個階段,才有升為巡撫的希望。

當然,這話可以不必跟他說,丟開一邊,只談如何伺候得振貝子稱心如意。

※※※

就在載振與徐世昌到達天津的前一天,新官制案正式見諸上諭。事先,已有電報預告,所以袁世凱關照,電旨一到,隨即譯送。由於這是清朝開國,至少是雍正七年設立軍機處以來,破天荒的大舉措,所以上諭長達三千言,抄碼譯文,頗費工夫,只能一段一段送閱。

這道上諭分為兩部分,前面是總司核定的奕劻、孫家鼐與瞿鴻禨的會奏,引敘共同編纂新官制的上諭之後,先有一段頌聖表功的引敘:

「仰見皇太后、皇上力拯時艱,通變宜民之至意,率士臣庶,感頌同聲:實中國轉弱為強之關鍵。茲事體大,臣等仰稟聖謨,總司核定,斷不敢草率從事,亦不敢敷衍塞責。月餘以來,准釐定官制大臣載澤等陸續送到草案,臣等悉心詳核,反覆商榷,間有未協,次第更定。京內各官,現已竣事。」

緊接著是談改定官制的準則,以及現行官制的缺失:

「竊維此次改定官制,既為預備立憲之基,自以所定官制與憲政相近為要義。按立憲國官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並峙,各有專屬,相輔而行。其意美法良,則諭旨所謂廓清積弊,明定責成,兩言盡之矣!蓋今日積弊之難清,實由於責成之不定,推究厥故,殆有三端:

一則權限之不分。以行政官而兼有立法權,則必有借行政之名義,創為不平之法律,而為協輿情,以行政而兼有司法權,則有徇平時之愛憎,變更一定之法律,以意為出入。以司法官而兼有立法權,則必有謀聽斷之便利,制為嚴峻之法律,以肆行武健,而法律浸失其本意。舉人民之權利生命,遂妨害於無形。此權限不分,責成之不能定者一也。

一則職任之不明。政以分職而理,謀以專任而成。今則一堂有六官,是數人共一職也,其半為冗員可知,一人而歷官各部,是一人更數職也,其必無專長滅見。數人分一任,則築室道謀,弊在玩時;一人兼數差,則日不暇給,弊在廢事。是故賢者累於牽制,不肖者安於推諉。是職任不明,責成不能定者二也。」

第一次送來的電文,到此為止。袁世凱與張一麐各推敲久久,認為大端之一的「權限不分」,講司法獨立,或可邀准,大端之二「職任不明」這一條就很難說了。

顯然的,說「一堂有六官,其半為冗員」,則各部滿漢兩尚書、四侍郎定會裁掉一半,平空敲掉許多人的飯碗,必定有人切齒痛恨地在罵,「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袁世凱倒有些失悔於鼓吹改官制一舉了。

第二次送來的電文,接敘大端之三:

「一則名實不副。名為吏部,但司簽掣之事,並無銓衡之權:名為戶部,但司出納之事,並無統計之權;名為禮部,但司典儀之事,並無禮教之權;名為兵部,但司綠營兵籍,武職升轉之事,並無統御之權,是名實不副,責成之不定者三也。」

有此三積弊,因此釐定官制,即以「清積弊,定責成」為指歸。首先是「分權以定限」,除立法暫設資政院外,行政、司法兩權的區分是:

「行政之事,則專屬之內閣各部大臣。內閣有總理大臣,各部尚書亦為內閣政務大臣,故分之為各部,合之皆為政府,而情無隔閡,入則同參閣議,出則各治部務,而事可貫通。如是則中央集權之勢成,政策統一之效著。司法之權,則專屬之法部。以大理院任審判,而法部監督之,均與行政官相對峙,而不為所節制,此三權分立之梗概也。此外有資政院以持公論,有都察院以任糾彈,有審計院以查濫費,亦皆獨立,不為內閣所節制,而轉能監督閣臣,此分權定限之大要也。」

司法果然獨立了,看樣子,上諭必會允准,但內閣制,則在未定之天。

袁世凱急於想知道結果,無奈原奏還有「正名以核實」與「分職以專任」兩大條,不能不耐心看完:

「次正名以核實。巡警為民政之一端,擬正名為民政部。戶部綜天下財賦,擬正名為度支部,以財政處、稅務處並入。兵部徒擁虛名,擬正名為陸軍部,以練兵處、太僕寺並入,而海軍部暫隸焉。既設陸軍部,則練兵處之軍令司,擬正名為軍咨府,以握全國軍政之要樞。刑部為司法之行政衙門,徒名曰刑,義有未盡,擬正名為法部。商部本兼掌農工,擬正名為農工商部。理藩院為理藩部,太常、光祿、鴻臚三寺,同為執禮之官,擬並入禮部。工部所掌半已分隸他部,而以輪路郵電並入,擬改為郵傳部。此正名核實之大要也。

次分職以專任。分職之法,凡舊有各衙門與行政無關係者,自可切於事情,首外務部、次民政部、次度支部、次禮部、次學部、次陸軍部、次法部、次農工商部、次郵傳部、次理藩院。專任之法,內閣各大臣同負責任,除外務部載在公約,其餘均不得兼充繁重差缺。各部尚書只設一人,侍郎只設二人,皆歸一律,至新設之丞參,事權不明,尚多窒礙。故特設承政廳,使左右丞,任一部總匯之事。設參議廳,使左右參議,任一部謀議之事。其郎中、員外郎、主事以下,視事務之繁簡,定額之多寡,要使責有專歸,官無濫設。此分職專任之大要也。」

看完這兩條,袁世凱不由得脊梁上一陣陣發冷,知道親貴疑忌與瞿鴻禨的有意作對,都非傳言,而是信而有徵了。

所謂「除外務部載在公約,其餘均不得兼充繁重差缺」這句話,明明是說,除了他本人仍舊可以當軍機大臣以外,其餘都不能以尚書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了。徐世昌出軍機,已是勢所必然,究其實際,袁世凱認為是為了要剪除他的羽翼。而「正名以核實」這一條,更是專門指著他而來的。

他算了一下,除直隸總督的本缺以外,他還有九個銜頭,如今大部分都不保了。練兵處並入陸軍部,當然不再有「會辦大臣」的名目,新設郵傳部,而以輪路郵電並入,這就一下子去了「鐵路」、「電政」兩個「督辦大臣」的銜頭。最可憂的是,海軍部暫隸陸軍部,則南北洋大臣的名義,或許都會裁撤。

想到這裏,心亂如麻,只得暫且丟開,再看下文。

下文是上諭了。仍用「欽筆懿旨」開頭,首先是談軍機處,說它是「行政總匯」,在「雍正年間,本由內閣分設」,這「行政總匯」、「內閣分設」八字,與「內閣總理大臣」這個銜頭,針鋒相對,包得緊緊地,袁世凱的心更涼了,寄託於新官制,能繼奕劻而獨柄大臣的希望,到此已可確定,是完全落空了!

果然,上諭明示軍機處「相承至今,尚無流弊,自毋庸編改內閣。軍機處一切規制著照舊行。其各部尚書,均著充參與政務大臣,輪班值日,聽務召對。」

最使得袁世凱不服的是:「除外務部堂官員缺照舊外,各部堂官均改設尚書一員,侍郎二員,不分滿漢。」此外還有相關的上諭五道:

第一道:「各直省官制,著即行陸續編訂,妥核具奏。」第二道:「此次裁缺之堂官,均著即原品食俸,聽候簡用。」

第三道:「此次改定官制,除民政部、學部、農工商部尚書、侍郎均毋庸更換外,吏部尚書仍著鹿傳霖補授:度支部尚書溥頲補授;禮部尚書仍著溥良補授;陸軍部尚書著鐵良補授;法部尚書戴鴻慈補授:郵傳部尚書著張百熙補授:理藩部尚書著壽耆補授;都察院都御史仍著陸寶忠補授。」

第四道:「鹿傳霖、榮慶、徐世昌、鐵良均著開去軍機大臣,專管部務。」

第五道:「慶親王奕劻、協辦大學士外務部尚書瞿鴻禨均著仍為軍機大臣;大學士世續著補授軍機大臣。」

其時有好些幕賓集中在袁世凱的簽押房內,傳觀著一道一道的上諭,等袁世凱看完,大家亦隨即看完了,面面相覷,表情凝重,每個人心頭都似有一塊鉛壓在那裏,透不過氣來似的難受。

「大清朝的氣數,只怕要盡了!」袁世凱的聲音低沉而帶嘶啞,「我沒想到,改官制改成這個樣子!」

「改官制是為立憲作預備,最主要的是建立責任內閣制度,這一點不能實現,精神全失。」金邦平憤憤地說:「我們都讓人利用了。」

「是的。」袁世凱說:「我們讓人利用了。而利用我們的人,又是讓人家給利用了!只圖保一己的祿位,斷送了漢人上進之路。天下只怕從此要多事!」

大家或多或少地明白,他所指的是瞿鴻禨。此中恩怨,只有他自己明白,旁人無從置喙,只覺得他所說的,「斷送了漢人上進之路」這句話深可注意。

「你們看,十二個部院,表面上好像滿漢均分,其實不然。第一、外務部總理大臣慶王、會辦大臣那琴軒,跟尚書是兩對一之比,所以實際上掌部的滿漢大臣是八對六之比。第二、十二部院中,度支部、陸軍部都是旗人,甚至陸軍部兩侍郎都是旗人!財權、兵權旗人都抓在手裏了,外交權亦是旗人佔優勢,漢人處處相形見絀。不平則鳴,而且不鳴則已!」袁世凱搖搖頭,有不忍卒言之勢。

「這兩個姓溥的,大概都是宗室吧?」金邦平問。

「是的。」張一麐答說:「度支部尚書溥頲,字仲路,屬鑲紅旗;禮部尚書溥良,是高宗胞弟和親王之後,字玉岑,屬正藍旗。」

「加上振貝子,親貴佔了三個部,這是從來少有的事!」金邦平亦不勝感嘆地:「親貴用事,且又是少不更事的親貴,這不是好現象。」

「這一次改官制,漢人是吃虧了!」張一麐平心靜氣地說:「倒不如以前的制度,漢室六堂,平分秋色,目前尚書、侍郎算起來人數也還相當,可是以後就難說了。如果旗人有猜忌之心,朝廷有收權之意,則各部堂官,滿多漢少,勢所必然,而且看樣子親貴用事的還會增加。凡此流弊,都是始料所不及,如今要談補救,只怕很難。」

「大局令人灰心!」袁世凱看著他說:「仲仁,請你檢點一下,不該我兼的差缺,究有多少?請你擬一個稿子,盡快電奏,免得人家說我攬權戀棧。」

※※※

「瞿子玖這一著真狠!」袁世凱對徐世昌說:「莫非漢人之中,只有他一個能當大軍機?他這樣做法,遲早會引起公憤,落個灰頭土臉的下場。」

「你說他狠,還有狠的呢!」徐世昌壓低了聲音說:「子玖『獨對』過兩次,盡情攻擊『大老』,想攆他出軍機。上頭對『大老』亦頗不滿,只是替手難找,所以擱著再說。」

袁世凱大驚,「有這樣的事?」顯然的,他有些不信其為真。

這確是件難以置信的事!以漢大臣膽敢與懿親作對,而且在「上頭」訐告,乃是清朝開國以來所未有的事。然而,徐世昌有確實的消息,一點不假。

「是李蓮英跟我說的。」徐世昌解釋李蓮英跟他忽然接近的緣故,「李蓮英家的子弟,跟人為房產涉訟,我幫了他很大一個忙,所以他告訴我的話,決不會假!」

「那可是太可怕了!」袁世凱自問似地說:「除了慶王,還有誰能掌樞呢?」

從同治登基以來,由親貴領軍機,已成牢不可破的慣例,奕劻如果被逐,接手的當然亦是什麼親王,或者郡王。但環顧親貴,不是老邁昏庸,便是年輕識淺,只有肅親王善耆,勉強可算大器,但支派太遠,而且過於接近漢人,亦難中慈禧太后的意。看來,奕劻還可在夾縫中苟延幾時。

「就為難得有人能接替,所以暫安現狀,事情也許會有突變。」徐世昌放低了聲音說:「西林的意向很難測。」

「西林」是指岑春煊,自從奉旨由兩廣調雲貴,頗有人勸他告病,而岑春煊在表面上擺出忠君愛國的姿態,慨然表示:「世受國恩,雖天南地北,何處不是報恩之地?」照常辦理移交,準備赴新任。

但暗底下,但卻另有打算。因為瞿鴻劻早有信告訴他,調任非出兩宮本意,是奕劻與袁世凱的陰謀。岑春煊心想,果真到了雲南,天高皇帝遠,交通又不便,想見慈禧太后一面都難。因而以就醫為名,到了上海,想找個機會,突出不意地到了京裏,宮門請安,慈禧太后自然即時召見。只要爭取得這樣的一刻,他決定當面痛劾奕劻,將奕劻扳倒了,就是袁世凱的靠山已倒。

這番算計,多少已在袁世凱估量之中,所以岑春煊在上海的一舉一動,都有袁世凱的密探,隨時用密電報告北洋。原以為岑春煊會跟革命黨人接近,所偵探的目標,亦放在他交遊的情形上面,如今由徐世昌的話,袁世凱被提醒了,不由得失聲問道:「莫非瞿子玖還有援引他入樞的妄想?」

「也不能說是妄想。以西林所受慈眷之隆,這不是不可能的事。而況,軍機一向是五位,如今還差兩個位子在那裏。」

袁世凱聲色不動地想了好一會,說一句:「非動手不可了。」

「最好,你能跟慶王先談一談。」

「那當然!不過此事非世伯軒協力不可。這趟回京,請你替我格外致意。」

袁世凱所說的「伯軒」,就是新任軍機大臣世續,徐世昌點點頭說:「當然,當然!」

就在這時候,聽得簽押房外面的走廊上,有人高唱:「振貝子到!」

袁世凱與徐世昌相將出迎,只見載振由段芝貴陪著,神色閒豫地走了進來,他一見了袁世凱的面便問:「四哥,我去看了你的馬了,都不怎麼樣嘛!」

他們是奉了奕劻之命,換過蘭譜的,不過,載振雖可稱袁世凱為「四哥」,而袁世凱卻不敢托大,載振字育周,便以「育公」相稱。

「育公!」袁世凱答說:「你要好馬容易!只不知你愛什麼樣兒的馬?是要快,還是穩,或者樣子好看?」

「要樣子好看。」

「那得洋馬。」袁世凱問:「給你找四匹,夠了吧?」

「夠了!不過得要一個顏色。」

「好!棗騮,還是菊花青?」

「要全白的。」

「育公,」徐世昌插嘴相勸:「全白的四匹,即是所謂『純駟』,太招搖了!我看不必吧!」

「是的。」袁世凱也勸:「如今台諫上遇事生風,喜歡說閒話的人很多,不必招這個麻煩。」

載振也醒悟了,「純駟」乃王輦所御,上次到日本看博覽會,正逢明治天皇閱兵,騎的也是一匹白馬。不過話雖如此,卻仍有點賭氣的意味:「那就全黑的好了!」他說。

「好!好!全黑四匹。等育公你從關外回來,就可以帶進京了。」袁世凱接著問段芝貴:「香巖,晚上怎麼樣?」

「都預備好了。」

袁世凱點點頭,轉臉向載振說:「育公,我先得跟你聲明,回頭我跟菊人陪你吃飯,吃完了,我跟菊人先走一步,讓香巖陪你好好玩兒。行不行?」

載振明白,袁世凱是有他與徐世昌在座,未免拘束,所以特意避開。其實,他亦希望如此,只是「不敢請耳」!所以立即笑嘻嘻地答說:「四哥還跟我客氣什麼?回頭你跟菊人有事,儘管先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