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府知府胡文烨纂修,同知张国宗、通判陈禹谟、通判谢祖悌,推官刘宏誉,应州知州岑绍祖,浑源州知州郎永清,蔚州知州、朔州知州胡养忠,大同县知县王度,怀仁县知县刘三章,山阴县知县赵民善,马邑县知县徐明弼,灵丘县知县罗森,广灵县知县范发愚,广昌县知县卞为麒校阅。举人丁大年,贡生徐化溥,廪生张元勋、李可大同校。
方舆志景物
滴翠流霞,川原款媚,坡草曷情,群羊黠缀。姑苏城外,山阴道内,挹其芳润,郁䓤可绘。志景物。
云中郡八景各诗见艺文。
镇楼秋爽,在城西北角,又名八角楼,俗传高镇海眼。
柳港泛舟,在城外东南,傍塔寺,绿岸青蒲,称胜槩焉。
魏陵烟雨,系后魏宫垣,在府城北门外。
采凉集雪,在东门外十里,近北代府诸陵历列。
宝塔凝烟,即在桠港寺内。
雷公返照,在城西北十里,上有龙亭,旱祷辄应。
凤台晓月,在府城内西北隅。
石窟摩云,在府西三十五里。奇山妙水,庄严,极丛林之盛。
阳和八景附。
重台耸秀。阳和台即就北城基则广关之上建玄帝宫。城外北去百步,有北岳台殿,高与城齐,遥遥相映。
织棉飞花。织绵庄,在城治西北,密树连阴,绎络数里。
北岫攒云。北山原名青陂山,又名云门山,时有云气浮其顶。俗传戴帽云。
西岩积雪,虎峈之巅,劈峡问四月犹有残雪,其清况可挹。
白登遗迹,汉祖被围处也。白登村,在城治南二十里外,旧县治在村之逼侧,每于阴晦时,隐现。
青龙惠水。山腰有石盆形,其津漉而出者汇焉,可足焚修之炊。逼崖遍开黄花,土人谓之金莲花。旧名雕窝崖。王大将军石记今名云。
神谷藏风,俗名风洞。边外去守口十五里。山阜有穴,邃不可测,石粄半掩,听之乌乌有声。每年上戊致祀,时苦风霾,祷辄应。
凿石通渠。西山之麓,系张氏别墅,水自山后凿来,以资灌溉,而原田每□,花木森茂,遂得称名园。
方舆志形胜
建瓴者势,滨山者丸,一御万夫,虎豹当关。帝王之宝,有基勿骞,修德制胜,卜世永年。志形胜。
云中郡评略云:阳和城郛之创自中山王,规模宏厂,雄甲诸镇。人险与天险俱乎。又汪氏曰:阳和、天城之于保安,如人有衣裘形体,于是乎蔽。
赵襄子曰:从恒山上临代,代可取也。乃逾勾注,破并、代,以临北边。按:赵不并代,则恒山之险与北相共,故取则得专其险。
苏秦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部、楼烦者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又南有碣石、鴈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此所谓天府也。秦欲攻燕,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踵道数千里,秦之不能害燕明矣。
张仪说燕昭王曰: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有也。按云中、丸原,为秦、赵必争之地,赵得之,则西足以窥秦,东足以庇燕,秦得之,非惟咸阳以后无虞,燕亦可蚕食矣。
张仪说楚曰:秦地半天下,席卷恒山之阴,折天下之春,恒山为天下之春。
赵武灵王谕公子成曰: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共之,而无册楫之用。自恒山至代、上党,东有燕东部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聚册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秦楼烦之边。昔𫈉子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兼戎取代,以攘诸边。今宁武、鴈门、偏头三关,即武灵所掠定三边之地。
牛赞曰:先吾襄主与代交地,城境封这曰无穷之门,所以诏后而期远也。此明赵之先世巳有斥边外意,名为无穷之门,则代固制边外之大关链。
赵置云中、鴈门、代郡,西北略地,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是时秦方欲吞噬海内,主父且欲从直道袭之,即此。雄心凌厉千古。
郦食春谓汉王曰:足下急进兵,收取荣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距飞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盖飞狐之口距,则常山之险全,常山之险全,则巨鹿这形壮,而楚、汉之权郡有分矣。
汉光武命王霸、杜茂治飞狐道,堆布王石,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欲便转输,以谋困卢芳。
唐唐景休曰:丰州控可遏寇,号为襟带,土田良美,宜耕牧,废之,则河傍地复为贼有,云云夏不足自安矣。
丰州近葫芦海,在大同长城外,与东胜一体。
唐张仁愿知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见突厥每犯边,必先祷北厓一拂云祠。仁愿乃于河北筑三受降城,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
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王忠嗣上言:禄山且乱,此忠嗣之先识也。时禄山以蓟为巢穴,恐河东之劲兵捣之飞狐塞,则兵无从入巳。
后唐末帝诏应州修茹越口,忻州堙石岭,开左右道路,将以偏师捣契丹也。
宋张耆曰:契丹云、应、蔚、朔四郡间遗人以文移至并、代,非观边虚实,即欲察识道路。宜密谕代州,使自云、应、朔至者田大石谷入,自朔至者自上墱入,余间路塞之,以示险。
欧阳修曰:山西道路有三千余处,皆可行兵,其险要折扼,在于军城、银坊等路。今轻易委弃,一日边外,以大兵渡易水,而以奇兵自飞狐出西山诸口,则我腹背受敌矣。盖宣、大入中原,惟有二门,居庸直其后,紫荆当其前,由后必于鸡鸣,由前必于飞狐。飞狐,今之黑石岭也。
包拯曰:契丹攺云州为西京,集兵马,意叵测。且云州至并、代地近,形势坦平,此汉与北古今出入之路。自失山后五镇,控扼尤难。按宋与契丹跨忻、代、应等州为界,此虑其下甲鴈门,以窥太原,为今茹越、北楼云。
明尚书王璎曰:大同右卫兔毛河口,最为要冲。按兔毛之水,沠流平衍,中难为窦,旁难为墩,惟两岸筑高墉,与长城等,随水曲折长数里,乘墉者以大石下击之,庶乎其可守矣。
明总督余子俊曰:大同中路,西至偏头关六百余里,地势平坦,无险可据,不可勿忽之。
偏头相去虽六百里,而中犹有鴈门、宁武二关,总之仰重于大同。黄花耸其前,三台拥其后,东映镇海,西嘘峪口,黄花三台皆岭,名怀仁。
居并、代之间,临绝塞之地。八山旋而环绕,二水合而浑流。浑源。
茹越屏其南,桑乾带其北。龙首雄峙于左,鴈门拱嶂于右,应州。
九岭拱围,二河吞纳,东西长川,坦然平阔。山阴。
东距马邑,西达鄯阳,南接元池,北连洪涛。桑乾绕其后,鴈门峙其前,朔州。
东近云中,西接朔州。涛山峙后,鴈塞居前。桑乾、灰河襟带左右。马万山环拱,诸关要害。蔚西枕乱岭,东距洪渡,居并、代之肩,当蔚、浑之咽颐。四山围绕,二水合流,东近紫荆,南出倒马。两关脊背,二镇咽喉。广灵、广昌。
四围皆山,巍然相接,溏水南环,周流无间,西迩乎边,北连居庸,东达紫荆。灵丘。
谕曰:天暂虎落,司马具有长计。论形胜于今日,边腹享安孟之休,中外殿一统之盛,似不必斤斤祀虑矣。
而北门巨镇,屏燕谷而藩并代,居重驭轻,弹压控制,久称阨塞。阴雨绸缪之防,荩臣切焉,如必徊而讲衣袽也,尚量谓𬣙谟哉?
方舆志古迹
登高晚晀,屋乌几迁,燕麦兔葵,林水苍然,君子于役,彼黍其浥,吊古思今,韩陵片石志古迹。
云中郡阳和首附。白登白登村,在城南二十五里,乃白登县之遗。汉史:冒顿以精骑四十万围帝,即其地也。娘子城去白登村二十里,俗传曲逆以美妇艳胃顿,激关支过而信宿焉,故名。
枢密寨。西山迤南,峰峦㟮屼,云青龙观,春夏间,岸草山花,红碧欲滴。观前有悬石绝顶,仅西有石洞,攀铁索乃上。咏者曰:不知通得天台否?铁索悬崖,渡石桥,西望,更出高峰,名枢蜜密,世远莫考,或亦出守天雄之遗类耳。
龙泉寺去阳和南四十里,石洞连龛,水自西而环绕,东入丛林。俗传唐大宗饮马于此,二蛇盘斗,俄腾云去。辽、宋间,断碣存焉。
太师庄,在城西北十余里,系明勋臣英国公张辅食邑,河水灌溉,称沃壤焉。国朝皆输租实饷矣。
长城府北百里,傅是蒙恬所筑,二色皆紫,故呼为紫塞。
定襄城府城西北二十里。汉为郡,唐为县,皆置于此。有阴山、青坡二道,皆出兵路。
苏武城府城西北五百余里,武使北时居此。盛乐城府西北,本汉定襄郡之盛乐县,后魏拓跋圭都此。唐于此置振武军,辽置振武县。云中城府城北郭外。唐为云中郡左近。又有高柳故城、参合陂。
东受降城府城西北五百余里,古东胜县东北八里。本汉云中郡地。寰宇记曰:东南至朔州四百里,唐人所谓受降成外月如霜者是也。
中受降成,去东受降一百余里。本泰汉九原县地。唐贞观初,立云中都督府,后置横塞军。辽置云内州,领云川、柔服二县。元省入州。
西受降成去中受降一百余里。古丰州西北八十里。三受降,皆唐朔方总管张仁愿所筑。开元初,张说于西城东别置新城。宝历初,张惟清徙东城于缓远峰南。
东胜州城府城西北五百里。隋攺为丰胜州,治榆林县。唐为东胜州,辽废,后复置。
宁边州城府城西北三百里。废东胜州南三百里。辽置州,金置镇西军,元省入武、东胜二州。
高山卫城府城西八十里。洪武初设卫,宣德间调附天城,其城遂废。
玉林卫城府西北二百四十里。洪武初设卫,宣德间调附大同右卫,其城遂废。
白羊城府城西一百四十里,即大同旧卫城。
五原郡城府城北四百二十里。本秦上郡北境。汉为五原郡,唐复为丰州。寰宇记:九原有前后鸡延城及郎君城,明皆弃之。
宣宁城府城西北八十里。本辽宣德县,置昭德军,金攺为宣宁。元因之,明废。
平地城府城西北五百里。金立平地袅,元置为县,明废之。
富民城府城西北五百余里,古丰州境。本汉临戎县,隋攺名富民。
河滨城府城西五百里。隋为榆林县,唐曰河滨,属东胜州,俱废。
后魏宫垣府城北门外有二台,东西对峙,盖双关也。后为天王寺。
辽金宫垣府城西门有二玉台,宫阙门也,路寝之基犹存。
平城外郭府东五里,本秦汉平城县,其外郭乃西魏所筑,在无忧坡上。高阙塞府城西北五百余里,古丰州之西。史记: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傍阴,下至高阙,即此塞。
棝阳塞府城西北五百余里,古丰州境。汉为秵阳县,属五原郡。汉书:宝宪出鸡唐塞,邓隙出稒阳塞,遂至燕然山。
单于台府城西北百余里,汉武帝元封初至,勒兵十八万骑登此台。
李陵台府城北五百里,古云内州。台高二丈余。唐地里志:云中都护府有燕然山,山有李陵台,盖陵不得归,登此望驻。其近有拂云堆,堆上有祠。
凤台府城内西北隅,左右二台,各高数丈。元大德十一年,地震,摧春左,至延德,是右亦摧,今其地名凤台坊。
梳装楼,在府城西北隅,辽萧太后居此,存遗址。天王台府城北二里,元魏所建离宫,今攺郡。厉坛。八疙疸府城南三里,元魏冠谦之告斗建净轮坛之所。
铜石像府城舍和坊。辽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计石像五,铜像六。内一铜像衮冕,垂足而坐,余皆常服。
玉龙洞怀仁县西北四十里玉龙山,石璧有洞口,上建三清庙。游人近洞口,则风声迅急,惧不敢入邑。人参议李克中有记。
聚仙台怀仁县西南六十里天罗寺,南有一台,上有仙人铁拐、李脚迹拐印。鸡鸣城怀仁县南三十里,俗以早起城,呼为鸡鸣城,遗迹微存。
梁郡城朔州西二十里,后魏尔朱荣所筑。
太平城在朔州。后魏置神武郡,北齐攺曰太平城。内有统万所大二釜,各受二百石。
武州城朔州西一百五十里,本赵武州塞。汉攺为县,属鴈门郡。晋攺为新城,后唐李克用生此。金为武州治宁远县。
通天楼在朔州城内,夏主赫连勃勃建。鄯阳县朔州城外,西北有古城基,秦时马邑地。北齐置招远县,隋攺为鄯阳。辽、金、元因之。明废。
句注塞属朔州。赵襄子欲并代,约代王会于句注之塞,即此。
白楼在朔州旧城内,东北郡志云:后魏纳后秦姚兴之女为后,建此。望故国,饰以粉铅,故名。
尉迟恭故宅朔州石碣村,遗迹微存。
托逻台朔州宁武山上,宋太宗使人望杨业之所。鲁台,在马邑县西北,世传唐李靖所筑观星之台。寰州城马邑县关西迤南,五代唐置寰州,辽攺为县,城址具在。
古峰台马邑县庄头村。台害高四丈,中空可匿百人,其土坚实,莫能攻。
古战塲,在马邑县南五十里,宋杨六郎屯兵之所。元忠臣故宅马邑县司马泊有元忠臣崔斌、崔或宅。门前石狮尚存。
金龙池,在马邑洪涛山下,其水渊深无底。唐初,有一马从池中跃出,里人惊对,莫敢近之。马每朝则出,奔腾郊坂,暮复投水中,以为常。尉迟恭牲收之,从太宗征伐,翊成开创之功。后马不知其所终。
纪异附大同为晋辖,大同校士则属宣大。牲岁,晋闱帘官偶绌,大同士无解额,余力主复旧制,帘内外辟三人焉。余按大同,见郡庠乡贤多阙,檄府议最著者合祀,以光郡乘。鄂国公故鄯阳人,专祠马邑,府议入祀,尚持两端。余谓世民虽有惭德,鄂国委身尽忠,且有保障功,祀之可。此八月初事也。晋闱分校杨宪幕,阅卷时,恍见尉迟公入帘内,问其意,欲中大同人。巳揭榜获隽者二,咸诧以为奇。高太守谓余追崇乡哲,作兴人材,意甚拳切,神之格,所以报也,余乌敢当。
不乃其显灵默相,时与事会,亦足征神之如在。吾人一动念,靡不降陟,不可不慎。因为文祭之,复纪其事以志异云。时万历巳酉十月朔日巳酉。御史吴古亮纪。
祭鄂国公文:惟神英智绝伦,勇略冠世,委身有一,心无二。锡封鄂国,发迹鄯阳,功垂保障,代享蒸尝。其以巡方,拜于祠下,低回有怀,驰驱靡睱。缅维大节,卓尔精忠。庶几文德,宁讵武功。议祀贤祠,跻之俎豆。厥伐开光,北仪启后。医神如在,□此微诚。适逢大忽,颖异征。闱棘深严,排帘直□点头朱衣,弹指,柳汁云中诸士,三年不鸣,阴骘□佑,二隽同升。某忝衡文,快睹生色。岂某之能,惟神之力。特陈醴齐,式荐明馨。兴文偃武,永藉神灵。
马邑城在朔州东。晋地记云:秦筑此城,数成数崩,忽有马周旋,驰走不舍。
父老异之,依以筑城,乃不崩。卤城在应州汉时县。
金凤城应州城东北天王祠前。后唐明宗生此,中有金凤井。泊城应州治西大定街北。二因兵燹而废。应州故城应州东十里。唐李克用迁城于天王村南,此城遂废。
水塔在应治西佛宫寺内内,辽清宁二年,田和尚奉𠡠募建,高三十六文,围半之,六檐八角,上下皆巨水为之,层如楼阁,玲珑宏敞,浮图之丽,甲于宇内。元顺帝时,地大震七日,塔傍舍宇尽皆倾颓,惟塔圪然不动。明洪武元年,塔顶放异光三夜。永乐四年,帝登塔,御题峻极神功。正德三年,帝登塔,御题天下奇观。
金城县应州城内。本汉阴馆县,后攺名金城县治,今为儒学。末乐间,掘地得金城县印三冈四镇俱在应州。赵霸冈在城东,黄花冈在城西,护驾冈在城南,安边镇在城东,大罗镇在城南,可马镇在城西,神武镇在城北。
刘智远故宅应州东北二十里。有石甃井透玲碑应州佛宫寺,相传唐晋王墓上石光明如镜,照见人物。元季兵燹,止留二尺许。正德间,镇守太监刻诗置塔壁。
梳洗楼在应州治西南四十五步,世传元元帅韩浩故宅,乃梳洗之所。
古龙松应州城南小石寺,合抱平顶,色极苍翠,枝干龙蟠,相传异僧手植,盖唐宋时物。龙首书院应州西南,辽翰林学士邢抱朴建,今儒学基是。
望成楼在应州南三十里,即韩凶帅游观所。一经楼龙首书院东,辽郎中邢简妻陈夫人教子读书处。
浑河碑应州东关龙王庙石螭首,上篆刻开创浑源河碑记,成化时,州人自浑河捞得。
古石经柱在应州关王、城隍二庙,八角石上,书刻经文,字书甚隹,盖辽、金时笔。
凝翠楼,在应州古城西门,唐天宝时建。黄昏城山阴县北黄花岭后,俗呼晶没城为黄昏城。此城并前鸡鸣、中三城,俱后魏文帝筑。
忠州城山阴县西南十五里,又名山阴古城。
萧太后营山阴县西北二十里安银子村,辽萧太后驻兵处,遗址依然。
磨笄石在山阴县夏屋山,即今佛宿山。史记赵世家: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襄子饮,代王,使庖人操铜斗击杀之,平代地。其姊泣而呼天,磨笄自放。后人哀之,因名其山为磨笄山。
风石山阴县忠州故城西北隅。石大如屏,厚三寸,色如肝,有迹如龙形。每石鸣则风起,上有草字,模糊莫辨。县民殷氏取以甃卧坑,夜间风声如吼,惧而送还原所。乡民覆以小祠,祀风神。后官广为三楹。
龙王神芍在山阴县辛寨南山麓龙王祠中。祠前芍药一丛,每岁开花一十五朵,色各不同。昔有一僧折其一,将以供儡,其花随萎,复至其处,则原茎若复开,一花如旧。人惊春神异,不敢攀折。虽无药栏,牛马过之,皆避不敢践。
石峡风葫芦浑源州南磁阱石口石峡上有张君详刻纨扇风葫芦。今人过此,虽暑热即有风生。
代王城蔚州东二十里。汉时为代县,文帝所封。其西北四里有薄家庄,薄太后家所居也。
读书堂在浑源翠屏山,金之苏右未第时读书处。弘州城蔚州西北九十里。汉为代郡阳原县地,后魏置长宁县,隋攺开阳县。唐为安边郡,辽置弘州。元以附郭襄阴县省入州,今废,有城,攺为戍堡。
灵仙县在蔚州城内,本唐兴县,五代梁攺曰隆化,晋曰灵仙。辽因之。明朝省入州。
定安县蔚州东七十里。本汉代郡东安阳县地,唐末置为县。后唐李克用伐刘仁恭,次蔚州,晨雾晦冥,占不利深入,会风电大作,燕军解去,即此。今废。
大古城门蔚州北八十里。天城卫南七十里,世代莫考。
孝显堂在蔚州,金参政陈辉归老于此。张复享记。寡妇城灵丘县东北七里,相传其夫死兵,城多寡妇,故名。
平舒城广灵县西十里,即汉置平舒县故址,今平水村是也。
灵丘故城,灵丘县东十里。其西十里有萧太后城,东二里有阳六郎城。
欹城,水经注:灵丘县有兴豆亭,欹倾而不正,故世以欹城目之。则又有莎泉亭。
御射台,水经云:在灵丘北阜,上有御岩石碑。
大胜甸灵丘县东六十里,元兵胜金人于此,故名。纣王城广昌县城东十五里,遗址具在。内有比干庙,是否未确,然相传者久矣。
飞狐县即广昌县治,后周置,隋攺今名,相传有狐。
于紫荆岭食五粒松子,成飞仙。唐属蔚州。其北有飞狐道,极险,郦食春说汉高塞飞狐之口,即此。其东十里有飞狐洞,昔有狐九尾能飞,每遇鹰大则落,故名。未审孰是。
铜山冶在广昌县,旧置炉铸钱,唐至德以后废,元和间复置。
拂云堆在古云州境,堆上有祠玄宫。鼎榆在左卫真武庙内,古榆仓翠,根无所缘,挺生于大铁𬬻之上。
论曰:折戟沉沙磨洗中,认其时,非其事,往其迹貏豸而绵帛若存者,非作而致其情也。朱雀桥边,时飞王谢之燕,碧瓦堆裹,堪识建安之泥。以至数椂片王,俱传芳址,亦其人之可称述而志不朽也。不然,羊大夫所云自有宇宙,即有此山,而湮灭不闻者,实堪悲伤云。
方舆志风俗
謣言败,俗謣好败,则君子维之。节俭正直,繄此边黎,一洗浇漓。陶唐不远,时雍可几。志风俗。
云中郡地土沙碛硗,泊寒独蚤,七月陨霜,农人往往清明前后种麦豆,五月种榖粟、秫稷、荞麦、油麦等埧,丰岁亩不满斗,故中人日仅丹食。谷多俭啬,恒存蟋蟀之风。风高气寒,草水开发殊迟,而结实颇繁,故瓜果蔬菜之类,较他地特饶焉。
士习谨愿,上台严临,绝无武断干讦之行。替弁子弟,服习弓马,给事麾幕,以列车骑材官之盛。且地近虎山,二著从戎者,十室五六,少小边庭之习气尔尔。摘贾俱出山右人,而汾介居多。踵世边居,婚嫁随之。本城市廛者,微薄,贸易而巳。
岁时纪:迎春,塑春牛、芒神,与各处相同。立春前二日,优人、乐户妓女各扮故事,乡民携田具,唱农歌,为兴作东事之状,共一处,名为演春。
正月元旦日,无论乡绅士庶,嘉办衣服酒食之类,以丰丽相尚,拜贺交错,仍燕会弥月方止。
元夕自十四至十六日,竞张鳌山灯,闲放火树,以庆太平。十六日郊游,云除百病。一月二日,各村疃社地醵钱献牲,谓之扶龙头。三月清明日,拜扫茔墓,间坚秋千为戏。四月八日,赴北岳庙焚香进纸,铺行各行于关圣庙献唱。数日,供设花盘纸工,极其精洁。五月五日天中节,食角忝,饮菖蒲、雄黄酒,带辟兵符,悬艾虎。十三日,营官治祭享,祭伏魔帝君庙,凡三日,鼓乐不绝。
六月六日并初伏日造酒酱,躧曲曝衣。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俗传为地官赦罪之日,薄墓设麻榖,荐时食于祖先,拜扫茔墓。官府亦以是日迎祭城隍、厉坛焉。
八月十五日中秋,结彩,制月饼,至晚陈列果品,剖瓜赏月,亲族多以品物餽遗。
九月九日重阳节,家制枣糕、菊酒,亲族相餽如前。
十月朔日,剪纸为衣,焚化,谓之烧寒衣。
十一月冬至日,谓之亚岁官会五鼓朝贺,乡士大夫同之,如元旦仪节。
十二月八日,食腊粥,作腊醋腌肉藏冰二十四名为交年。供饧饼、酒果,祀皂神,以求福庇。扫除舍宇,除夕易门神,挑符,修岁事,陈祀仪。守岁仍多嫁娶。
乡村三月春祈,八月秋报,神庙前扮乐赛享。
论曰:夏传小正,而周礼命司市,纳价以观民。先王省方布化之权,譬诸波转𬜥应,责有攸司矣。第劳王息王,苦乐迥分,而奢靡之维挽,又不尽司牧事也。本镇地极边徼,承平久而骎骎侈汰,廿年来,半以荒旱僒,半以军兴竭。古谓原大则饶,原小则鲜,正其时矣。国俭而示之礼,士愿农敦工朴,自相懋勉,端有厚均望焉。
方舆志封建
宗子维城,大邦维翰,不及政贡殿亲之宪。秦汉而下,得失互见,绵绵玉牒,永遵金鉴。志封建。
汤既代夏,封同姓于代,为子国。史记正义日:飞狐口北,古之代国。
周元王二年,赵无恤封其兄子周为代君。初,赵𫈉子巳立太子伯鲁后,贤无恤能得符,乃成废伯鲁,而立无□为太子。后𫈉子卒,服未除,无恤果以计系杀代王,遂兴兵灭代,怜兄伯鲁不得立而卒,因封其子周于代,是为成君。
威烈王元年,赵嘉自立于代。初,成君卒,襄子立其子浣为后,嘉,襄子弟也,乃逐浣而自立伋。嘉卒,国人以嘉立非襄子意,共杀嘉子,复迎立浣。
赧王十八年,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为安阳君。安阳县,即安定。
初,王偃巳立章为太子,及得吴娃,爱之,生子何,乃废章而立何,传位,自号主父。赵孝成王十五年,封廉颇为尉文君。尉文地,今属蔚州。
幽缪王八年,公子嘉来奔,立为代王。秦尽取赵地,虏王,迁,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奔代,乃共立嘉为代王。
秦二世二年,赵王歇立陈余为代王,余留赵,不之国,使其相夏说来守代。
汉高帝六年,封兄喜为代王。时天下初定,惩秦孤立,大封同姓,以云中、鴈门、代郡五十三县封兄喜王代。未几,边外来攻,嘉奔京师,废为合阳候。
七年,封子如意为代王,幼未之国。帝乃使代相陈狶来监国。居二年,徙如意王赵。
十一年,封子恒为代王,都,即今之蔚州。未几,迁代于晋阳。高帝崩,大臣迎立之,是为文帝。
光武十六年,封卢芳为代王。芳乘王莽之乱,诈称为武帝曾孙,借边外兵掠地,势张甚,光武数讨之,芳遂窜于北,屡入为寇。至是,入居高柳,遣使乞降,帝遂封为代王。
晋愍帝建兴三年,封代公拓跋猗卢为代王。初,并州剌史刘琨讨南白部,乞师于索头,猗卢即助兵三万骑,大破白部,琨甚德之,结为兄弟,为请于朝,封为代公。又与琨并力讨刘𬺟于晋阳,破之,遂晋爵为王。传至拓跋圭,攺国号魏。
明太祖第十二子,初封豫王,后攺封代王。以洪武二十五年之国府,在大同府城内迤东,即辽金西京国子监攺也。建文年,王被幽系。永乐元年,诏解雪,复封爵。薨,谥曰简。简王生子十一,长世子逊煓,未立而薨,谥悼戾。余十子封郡王,首广灵,次潞城,次山阴,次襄垣,次灵丘,次宣宁,次怀仁,次隰川,次昌化。自简王而下,戾王、隐王、惠王、思王、懿王、昭王、恭王、定王、康王、庄王、端王、穆王。至十四王,傅斋与其世子贻逢,阖家与闯难,骈首就毙。呜呼,何北地之不舟兄哉!
附代懿昭王世家。肃宗三年,镇兵戕抚臣张文锦而叛也,谋戴懿王而美潢池马王以死拒之。昭王方为世子,亦竭力拒叛,朝廷𠡠谕褒嘉。巳王薨,世子立为王。逾数年,而叛党示靖王福胜复戕镇臣李瑾以叛,王恐,拥巳微服出城,欲自归阙下。左右谏以擅离信封。王曰:别嫌明微,乃在斯举。行至上谷,韩邦奇方为抚臣,留王母行,奏闻,上为玺书慰谕焉。福胜等遍求王不得,卒以次伏诛。难定,王乃归国。若二王者,可谓世笃忠贞矣,而昭王之忠而智,尤足多也。
论曰:圣人之道,经其始,必虑其终;帝五之事,覆于前,乃鉴于后。封建大典,但归于势不得巳。柳之论,将母因𮩞而废食乎?然而柳固一代卓识也。宋人引言水在地上,建万国而亲诸侯,似也。陈龙川又谓非折衷之论,法天无私,讵易言哉!总之,是非互而因时制宜,得之矣。
方舆志巡幸
伊昔之巡,为事为民。代斯季矣,以畋以振。五子兴歌,八骏绝尘。孰如静穆,譬彼北辰。志巡幸虞帝巡狩,至于恒山。舜五载一巡狩。冬十一月,肆觐北后,协时月三日,用玉帛牲贽,表恒山为北岳。
秦始皇三十二年,幸碣石,巡西北边,从上郡入。
汉高帝七年,帝自将计韩王信于马邑,将军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奋击于武泉,败之。信亡北边,外收散兵,搆昌顿,攻汉,屯广武。帝复自将击之,敌佯走,汉兵乘胜追北,遂进至平城。步兵未尽至,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白登七日,中外不相救。
帝乃用陈平秘计,厚遗冒顿阏氏,乃解围一角。帝强弩传两矢,外向,从解角出。帝欲驰,夏侯不可,故徐行,卒得脱,与大军合,竟安坦无虞。
武帝元封元年,帝至五原,诏北幕未辑,将巡边陲,秉武节,新帅师,乃置十二部将军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至五原,登单于台,勒兵十八万绮,旌旗千余里,遣使告比边外,以天子自将待边,各部惊遁,乃还。
三年,帝至五原,东并海,北抵碣石,由辽西至五原,而还辽西。今之永平府。四年,帝至代,出箫关,历独鹿、鸣泽,以至于代,遂幸河东中都。
天汉二年,帝祀恒册。既东封泰山,祀明堂,因受计,还至恒山致祀。
章帝元和三年,北巡狩,出长城,还省幽燕。
晋太元二十一年,魏主拓跋圭搜于定襄。
齐建武四年,魏主圭至云中。三月,复至平城,遂还洛阳按:拓跋圭至云中、灵丘,车辙马迹多矣,具不书。盖向都平城,此则辇下,今自洛阳来巡,故特着之。□。隋炀帝大业三年,帝至云州,发河北十郡丁男,鋻太行通道,达于并州。过鹰门,太守丘和,献食甚精,至马邑,太守杨廓,独无所献。帝不悦,以和为博陵太守,使廓至博陵观之。由是所至献食,遂出塞耀兵。使长孙晟谕旨,令启民可汗亲自除草,以明威重,因赐启民路车乘马、鼓吹甚厚。
十一年,帝巡北边,突厥始毕率骑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方先遣使者告变,帝乃驰入鹰门,突厥围鴈门,矢及御前。帝在惧泣,目尽肿。用尚书樊子盖言,募天下兵,诏守令兢来赴难。唐公李渊子世民年十六应募,说卫将军云定兴曰:宜书则引旌旗,令数十里不绝,夜则钲鼓相应,彼必谓救兵大至,望风遁去。定兴从之。义成公主遣使告始毕,云:北边有急,诸郡援兵亦至,突厥乃解围。
宋开宝五年,契丹主邪律贤至云州。六年,至应州。太平兴国七年,契丹主至云州,猎于祥古山。淳化二年,契丹主至蔚州,射鹿南山。景德元年,契丹主至桑乾渔猎。天僖二年,契丹主至云州猎。宜和四年,契丹主至云州,猎于鸳鸯泺。
乾道二年,金主雍至云州,谒于祖庙,因幸萃严寺观。故辽诸帝铜像六朋至银山猎。
康熙四年,鑫主璟至香山,遂幸永安寺及玉泉山。庆元、嘉泰。金主五猎香山。
宝庆元年,元主至云州,见军政森严,钱谷充溢,嘉耶律楚材之经略,遂授中书令。
明洪武三十二年,文皇帝幸大同,兴师靖难,收助云中。诸将张玉、朱能、薛录、陈亨皆以兵从。
永乐四年,帝幸大同,北征,驻跸应州上宝宫塔,御题峻极神功。正统十四年,也先入大同,镇兵失利,中官王振主议亲征,帝从之,率官军及私属五十万人出居庸关,尽为沦陷,也先遂奉帝于北。景泰元年,也先拥上皇至大同城下,索赂,愿多得金帛而归驾。总兵郭登闭门不纳,复拥去。后也先自奉上皇还京。
正德十一年,帝幸阳和,遂至大同。边外兵数万围阳和,转掠应,帝命将御却之,自九月至闰十二月还京。十三年,又幸镇城,自六月至十四年二月始还。
论曰:昆宸天枢,以昭静摄之象,而雅言赤帝金舄,会同有绎,仪何盛也!三代而下,诬天者妄,动希蹝于封禅,穷兵者黩,辄借口于声灵。要惟修德,法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