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盐山县志卷之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沿革

分隶代更,命名世异。或钖茅土以崇功德,或罢封建而置郡邑,因时变迁,势使然也。稽古证今,了如指掌。志沿革。

盐山,古渤海国,侯巨肇封之土,以封为氏,曰封巨。唐渤海隶冀州,虞隶幽州。考之夏书九河既□言兖州事也。寰宇记云九河在沧州,则盐邑似应属兖州。而旧志称冀、兖二州之域,既云兖,又云冀,未知何本。周封吕尚于齐,北至无棣,无棣即此地也。战国属燕。汉为定县,为高城县,为千童县,暨章武、柳县,俱在今境。章武,王莽曰恒章。东汉为高城侯国,省定县入焉,隶渤海郡。灵帝时曰饶安。

高城节侯、槩柳侯杨己、柳丘侯连敖、合骑侯公孙敖、章武景侯窦广国、窦融、平津献侯、公孙弘俱封于此。魏为高城县。晋封章武王休珍、秀威、高城伯冯睹于此。至后魏皇兴时,封章武侯。太浴,道武时封章武侯。封懿,元帝时,封东安伯。刁廱高城县侯。刁宣孝武时封瘴觉县伯。綦俊,北齐隶浮阳,封章武郡王。

库狄干,隋开皇六年置棣州,十四年,增置浮水县。十八年,更高城曰盐山。唐初仍盐山。武德四年,置东盐州,五年,暨清池析置浮水县,隶沧州。贞元元年,省入乐陵。宋仍盐山县,隶沧州,熙宁四年,省为镇入清池。金、元暨明初,仍盐山今旧城镇,其废也。

洪武九年,始徙邑于此,昔之香鱼馆地也,属河闲府沧州。国朝因之。

建置

营建在人,盛衰有数,导民从事土木,非为政之所宜,而廓然空城,岂太平之象?兴复招集,在主持者得其道耳。邑自明初移治,建置,亦云粗备。兵火之后,满目惟瓦砾蓬蒿矣。数十年吏如传舍,百务未举。迩来县治学宫,稍有修葺,其余废坠尚多。虽旧制宜复,而哀鸿初集,图备未可骤也。志建置。

城池

县城周围九里,高三丈,广二丈有奇。明成化二年,武侯震筑土为之。国朝康熙九年,朱侯鸾𬸦重修。池深阔各丈五尺。城门东曰牟物,南曰厚俗,西曰敷德,正德十四年甄侯仲秞,三门俱衣以铁。东南曰瞻云,万历三十五年,陈侯准增建。北城中央为拱辰台,东西基阔六丈,顶润四丈;南北基阔四丈五尺,顶阔三丈,高四丈五尺,隆庆二年,主簿王胤建。敌台二十四,上巡舗各一,弘治六年,徐侯有建。崇祯十一年,李侯云程包以砖,损土台之四,复濬重濠,在池之外,深广□四丈。

按旧城在大留里,即今旧城镇也。明洪武九年,吴侯文靖移置香鱼馆,即今治。至成化二年,始筑土城,设东西南三门。弘治六年,徐侯有建门楼暨角楼各一。北城旧无门,旧志载北曰敷德,久废,考旧城。原有北门名敷德,各门额石,皆自旧城移来。今西门名敷德,盖移北门之石也。北城中央有小墩台,为逻卒了望之所。隆庆二年,主簿王胤拓而崇之,作亭于上。亭废,今为真武庙。

瞻云门为小南门,始自万历三十五年,陈侯准善堪舆,以此地为阖邑文运所关,捐赀辟门,如三门之制。稍隘,门衣以铁,施以楼,楼供奎神。自是科甲相继,人咸归德于公。门左有井,名曰心泉。旧志心泉亭即此。万历四十三年,刘侯子𫍯,令民环城植柳,濬池蓄鱼,引水种莲,挑沟于小南门外,南达刘公渠,胜概颇有可观。

自天启二年,霪雨为灾,城楼倾圮,雉堞尽堕。马侯泰伸鸠民修筑,虽稍补葺,已浸失其旧矣。崇祯十三年,李侯云程四门环以瓮垣,砖包其外,为时甚迫,急于成工。不十余年,而瓮垣就圮,三门楼亦荡复于兵燹风雨之余,惟奎楼虽敝,尚未全坏。顺治十三年六月十三曰,张侯弘业举宾兴礼延群士于堂。未时暴雨卒至,霹雳震天,全楼轰去,砖瓦木石,杳无形迹,亦异事也。因并记之。

邑治

县治以地脉自西来,南北俱为高址,中低平为邑城城,中央枕北为邑治。大堂名牧爱堂,创建年月无考。明万历十年,许侯言诗重修。堂后为二堂,名泰来堂。崇祯十三年,李侯云程修牧爱堂后。泰来堂前为穿堂,牧爱堂左为库楼。明嘉靖三年,张侯思温建牧爱堂南为仪门,右为狱三间,仪门之外左为土地祠三间,祠之东为仓三间。今以羁轻犯。县治大门包砖为台。

康熙五年丙午,朱侯鸾𬸦莅任,见书吏无公廨,咸集于大堂,收粮无常室,暂居于土地祠。侯曰:官吏不可同居,里长宜有定处。捐赀于牧爱堂之左建吏、户、礼公廨三间,堂之右建兵、刑、工公廨三间。本年告成,六房书吏各归廨办事,于仪门外建粮房三间,为收粮之所。又同张尉汝珍于仪门内左建尉厅三间,书室一间。谯缕湫隘倾圮,久无钟鼓音。侯重建三间,设钟鼓于内,悬牌于大堂之前,上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牌与公座相对,废已倾之戒石坊。九年,于牧爱堂前建卷厦三间。本植俱捐俸。

右县治,乃就现在及新建者开载。若去昔年旧制,仍当详纪,以备稽考。按旧志:仪门右有走递马廐十二间,左有寅宾馆三间。牧爱堂之前有戒石坊,堂右有莲幕厅三间。今库楼之前,旧有仪仗库、库房各三间。大堂前东有铺长司二间,西有承发司、架阁库、马科各二闲。县丞廨在堂东,主簿廨在堂西,管马主簿廨在仪仗库东。典史廨初在仪门东,后攺徙管马主簿廨。吏舍二十间,在仪仗库后。大门西有旌善亭,东有申明亭,阴阳学、医学各三间。以上诸制,俱玘废无存。

邑令宅在泰来堂后。宅门三间,厅三间,为三堂后房五闲,西侧房三间,东为简敬斋三间,后为蓄爱楼五间,左为支更楼,上下三层,东厢房三闲,三堂及蓄爱楼,康熙六年修。简敬斋东厢房同年建,文更楼同年创建,俱朱侯鸾𬸦捐俸。

学宫附学田

儒学在邑治西,基址二十文有基。至圣殿三间,明洪武九年,吴侯文靖建。隆庆二年,苏侯性愚、主簿王胤修。崇祯十年,教谕陈国祯重建。殿左右原翼以两庑,正德十二年,甄侯仲柚修。年久倾废。康熙八年,朱侯鸾𬸦重建。左为名宦祠,康熙七年朱侯鸾𬸦修。右为乡贤祠,康熙五年,费侯𬭎建。南为𣠄星门,顺治十一年,教谕田震修。正殿之后为明伦堂三间,明洪武九年,吴侯文靖建,顺治九年张侯仲科重建。明伦堂后为启圣祠三间,明崇祯十三年李侯云程建。康熙七年,朱侯鸾𬸦修。

右学乃就现存新修者开列。若夫昔时旧制,仍当详载,以俟兴复。按旧志,儒学原在旧城东南,明洪武九年,吴侯文靖徙今县治西。正统八年,潘侯恕、训导祁凤重修。天顺六年,林侯惟盛廓而新之。成化三年,武侯震重修,曰久圮坏。隆庆元年,苏侯性愚、主簿王胤修。旧有文庙门四楹,二门三间,弘治十一年刘侯铭修。礼门一座,在文庙门东。义路二座在文庙门西。俱正德十三年,甄侯仲秞建。

明伦堂之左有进德斋三间,右有修业斋三闲,号房十四间,俱天顺六年林侯惟盛修。馔堂三间在修业斋西。隆庆二年,主簿王胤、教谕薛廷熙改为名宦、乡贤祠。教论廨在明伦堂北,训导廨在明伦堂西,俱弘治十大年喻侯岳修。敬一亭三间在明伦堂左。隆庆二年,主簿王胤重建。启圣祠三间,中门一间、角门间,俱嘉靖十年时侯尚儒建。隆庆二年,苏侯性愚、主簿王胤重修。射圆亭三闲,正德十五年而侯思温建。以上俱久废无存。

学宫前神道原至大街而止。街以南俱民房,以形家言,明万历闲,学博弟子协力置买民房,开彻南向,以其水为泮池。旧有垂宪万世坊,今圮。学田、学田共计小地三百畋,明万历中,邑举人刘永昌父子先后捐施,其钱粮详先开除,岁收租银三十两,存周贫士。国初学院檄除脤济贫士外,学租余银解院。顺治十四年,部议裁解。寒士颗粒无沾,而施者之家,岁办租银三十两,深以为累。

街巷

城内外孔道祢街,余皆曰巷。荒残之后,士民多迁于乡,城内民居寥寥。已酉、庚戌闲,渐有移居一入城者。循名备载,以待兴复。东街、在东门内。西街、在西门内。新街、在大南门内。旧街、在小南门内,辛亥,朱侯更名兴文街。大街、在察院前。衙前街、在县治前。衙东街、在县治东。后街、在县治后。小街、在东街北。陈家巷、在西街南。李家巷、在新街西。学西巷、在学宫西。东关街、在东门外,有南北二巷。西关街、在西门外。南关街。在大南门外。

集期

旧制,单日为集期,每月凡十五集,城内九集,关外六集。因城内空虚,国初至今俱集于关外。康熙庚戌夏,朱侯公议,令民夏秋集城所,冬春公城外,民称便焉。

公廨

盐邑屡遭兵火,凡诸公廨尽属瓦磉,但基址犹存,仍当备录,以冀兴复。

察院在县治前东大街之北,大门三间,二门三间,帅正堂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闲,后寝五间,庖舍缭垣毕备。明弘治十年,刘侯铭建。预备仓二:一在县治东,明嘉靖初为社学,继改为府馆。万唇初废。旧街东负备仓以府馆为之。一在拱辰台前。

社学二:一在忠肃祠东,明万历四十六年,举人刘永昌义建。二在学西巷后。旧在县治东,即今预备仓基址。嘉靖四年时侯尚儒建习礼、句读、书筭、听乐四堂各三间,未年改为府馆。隆庆二年,主簿王胤移建今处。演武厅在西门外西比二里许,旧在东门外偏南,明万历四十三年,刘侯子诚以地势狭隘,不便骑射,迁今处。僧会司在福泉寺。养济院在学西巷北,明正德十六年,张侯思温建。望树镇社学在镇街中,创于明嘉靖七年时侯尚儒,崇祯四年举人刘士彦捐赀重建。

盐课司六:阜民场在常郭镇,利国场在韩村镇。海丰场在杨二庄镇。深州海盈场在苏基镇,阜财场在高家湾镇,富民场在崔家口镇。各大使三员,隶沧五分司。旧有益民场,在范二庄,久裁并阜财场。以上俱见存基址可考者,如城外东南隅之心泉亭、旧火神庙东之草厂,以及新店之社学起口之河泊所,基址俱无存矣。

坊表

邑之坊表,在昔有之,虽年久就圮,然其基址未泯,名载旧志者,不可废而不传也。

蒙宰坊为王翱正在西街。

毓秀坊为霍达立在西街。

武贤坊为王珣立在县治前。

进士坊为曾会立在西街。

进士坊为王显道立在旧街。

经元坊为周让立在东街。

亚卿坊为高岱立在新街。

光禄坊为曾继志立在西街。

恩荣坊为传恺立在西街。

贞节坊为崔祥妻刘氏立在西关外。

孝子坊为刘才盛立在城东宋村。

贞节坊为韩得礼妻高氏立在城南韩家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