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希望了解)“一切轮回、涅槃诸法”(的表相与本性),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反观自心。
《功德荟萃》第二十则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切又曾这样教诲说:
所谓的“界”和“(本知之)智”又是指什么呢?
◆ 所谓的“界”,就是指从本元、本始、本初上本来就是自性清净与光明的心性;
◆ 所谓的“智”,就是指一切轮回、涅槃诸法的表相与本性呀!
(假如我们希望了解)“一切轮回、涅槃诸法”(的表相与本性),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反观自心。
倘若我们证悟了此心,那么,一切(轮回、涅槃诸法),也就无不囊括其中了;另外,我们又须将“自心”,确认为就是“大觉”。
由于一切诸法都摄于此心,因而,若证悟了自心,就是那所谓的“秘密真言教法的大印殊胜成就”了。
所谓的“光明”,也就是这“自心”。
◎心内有“见”1
假如真已修习(体会)了圣法,那么,我们就会不经更改地放下自心了。若能如此,那么,在(无所更改地放下自心的)第一刹那或是第二刹那等等时刻,若对此心生出了证悟,那么,那就是所谓的“大觉”了;如果我们更改了此心,那么,那就是流于了“心意的造作”。
(在这样实修的时候,)纵然是产生了沉没和掉举,但由于它们本是无根无基的,因此,(对于如此的实相,若能如实地了悟,那么,)那沉没和掉举,也就并不能对我们的实修,带来什么危害了。
(在实修方面,)无上恩师米拉日巴尊者,曾经这样教诲说:
犹如虹霓般地修习本尊之身及修菩提心,要知道,这两方面对我们这些老人来说,可是极端重要的啊!
◎心内有“修”2
在日常行事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宽松而不散乱的心识。打个比方说,这就像是一个有经验的牧人守护牧牛一样,我们也应该如此宽坦而不散乱地守护心识。
有关这层道理,如瑜伽母冈嘎达拉[义即“恒河度母”]也曾开示说:
子兮!
勿观外境勿观心!
勿发欲求勿多事!
勿怀希冀勿担忧!
心于怡处放而放!
我的法子呀!
不要去观察(外在的)尘境,
也不要去观察(内在的)心,
不要去(多)做事,也不要生发出欲求来,
不要心怀希冀,也不要心怀忧虑,
在哪里(充满着)喜乐,
就应该在那个地方,
把这个“心”呀,
宽宽坦坦地释放开去!
我们应该像偈中教诲的这样(来宽坦而不散乱地守护心识)呀!
如果说要观察自心体性的话,就是要将此心从从容容地放下、鲜鲜活活地放下、原原本本地安放、宽宽松松地放下呀!要知道,这其中“相续不断”,又是极其重要的。
◎心内有“行”3
至于说“佛果”,也是自心本自具足的。
有关这层道理,如至尊那若巴大师有偈亦云:
自性本是大觉佛,
以妄念故不见彼。
“自性”本来就是大觉佛陀,
但是,因为妄念的缘故,
却未见到(自性)就是佛性(的真相)。
另外,至尊帝若巴大师也曾这样教诲说:
此俱生明知,
即是真如智;
除此之外我,
帝洛无所示。
这个浑然天成的“俱生明知”,
就是真如本知之智,
(除此之外,)
我帝洛巴再也没有什么可教示的了。
◎心内有“果”4
——冈波巴大师全集《珍珠之鬘第一辑·功德荟萃》第二十则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