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十章 四部阿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节 相应(杂)阿含

原始佛教的契经,四部阿含──「相应」、「中」、「长」、「增一」,是部派所公认的。其中,汉译称为「杂阿含」的,据『根有律杂事』,名为「相应阿笈摩」sam%yutta$gama (1)。这与巴梨『相应部』sam%yutta-nika^ya,名称是相同的。然本名「相应」,为什么从来都译为「杂」呢?『瑜伽论』说是「间厕鸠集」(2)。大众部maha^sa^m!ghika说是「事多杂碎」(3)。总之,经文简短,而次第不免杂乱。然称为「杂阿含」的真意义,也许并不如此。为了说明的便利,留到下一章去说。

在上一章中,曾论究『杂阿含经』的原形,从「修多罗」、「祇夜」、「记说」(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三部分去分别。作为『杂阿含经』的根本,原始结集的「相应修多罗」,是分为四品,一六事(『相应部』为一五相应)。后来集出「祇夜」,也就名「众相应」;集出「记说」,也就名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相应」。三部分的集成,都称之为「相应」,即(广义的 [p696] )「相应教」的成立。当时,还不会称为「相应部」、「相应阿含」;称为「相应部」或「相应阿含」,是在「四部」成立流传的时代。

在次第上,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本『杂阿含经』,先长行而后偈颂;而铜鍱部 ta^mras/a^t!i^ya『相应部』,却是先「有偈品」而后长行。或者以为:『五分律』说:「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杂阿含」(4)。『四分律』说:「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 (5)。『毘尼母经』说:「与比丘相应,与比丘尼相应,与帝释相应,与诸天相应,与梵王相应,如是诸经,总为杂阿含」(6)。以比丘、比丘尼、诸天等为例,说明「杂阿含」的内容,与『相应部』的「有偈品」在前相合。特别是『别译杂阿含经』,也是先偈颂而后长行。所以『相应部』 ──『杂阿含』的原形,应该是偈颂在先的(7)。对于这,我的意见,恰好相反。主要的理由,是「九分教」的次第成立中,先「修多罗」而后「祇夜」,「修多罗」就是「蕴」、「处」等品中的主要部分。『四分律』与『五分律』,与铜鍱部同属于分别说系vibhajyava^din。属于同一系统,组织相同,是不足以证明为原形的。『别译杂阿含经』,传为饮光部ka^s/yapi^ya 诵本,这也是分别说系的一部。『毗尼母经』,律部近于『四分律』。这是先上座部 pu^rva-sthavira,在说一切有部,分别说部──二大系中,多少接近于分别说。所以所举的文 [p697] 证,如理解其部派的立场,就知道不能作为原形如此的证明。而且据大众部的传说,也是长行(「道品」)在前的。

「弟子所说、如来所说」──「记说」部分,『相应部』本没有类集为二部,而是间杂的附属于四品的。这一部分,『杂阿含经』分属于「蕴」、「因缘」、「菩提分法」,而「处」下却没有。从体例上,可断定说一切有部本,已经过改编。「弟子所说」,已类集为一部,题为「弟子所说诵」(8)。『瑜伽论』作「弟子所说,如来所说分」;『杂事』作「声闻品」、「佛品」(9) :这可见「如来所说」,也已类集为一部了。与『相应部』相比对,可推定为:说一切有部的『杂阿含经』,从(自宗的)原典的分属四品,演进到现存的『杂阿含经』,别立「弟子所说诵」,而「如来所说」,还分编在三处。再演进到『杂事』所说,已集成「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为二品。这一组织的演变,是由于古传「记说」的禀承:「谓诸经中,诸弟子问,如来记说;或如来问,弟子记说;或弟子问,弟子记说」(10),而有意的渐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的分别类集。从这点去看,现存的『杂阿含经』,虽不是说一切有部的原典,还是早于『瑜伽论』及『杂事』成立的时代。

组成『杂阿含经』的三部分,除四品,一六事外,其余的就是「记说」与「祇夜」。「弟子所说,如来所说」──「记说」部分,「弟子所说」已集成一部;而「如来所说」,还分散在三 [p698] 处。『相应部』共四五相应(除有偈品),除四品中的一五相应,还有三0相应,分属于四品,与「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相当。以二本相对比,有无、次第、开合,比起「修多罗」部分,显然要大得多了!如:

图片

〔杂阿含经〕 〔相应部〕

┌─罗陀────────23罗陀相应

蕴─┼─见─────────24见相应

└─断知

┌─38阎浮车相应

┌─舍利弗────┼─39沙门出家相应

│ └─28舍利弗相应

│ ┌─40目犍连相应

├─目犍连────┴─19勒叉那相应

├─阿那律──────52阿那律相应

├─大迦旃延

因缘┼─阿难

[p699]

├─质多───────41质多相应

│ ┌─32云相应

│ ├─34禅相应

└─杂──────┼─43无为相应

├─13现观相应

├─25入相应

├─26生相应

└─27烦恼相应

┌─大迦叶──────16迦叶相应

├─聚落主──────42聚落主相应

├─马

├─释氏

道─┼─生死众多─────15无始相应

├─婆蹉出家─────33婆蹉种姓相应

├─外道出家─────34无记说相应

[p700]

│ ┌─17利得供养相应

├─杂──────┴─20譬喻相应

├─病

└─法

18罗!7亩罗相应

21比丘相应

29龙相应

30金翅鸟相应

31犍闼婆相应

37女人相应

53禅相应

『相应部』的三0相应,与『杂阿含经』相近的,共二三相应。此外,21「比丘相应」,『杂阿含经』是属于偈颂,「众相应」的(11)。18「罗!7亩罗相应」,53「禅相应」,分散在各处。『杂阿含经』「弟子所说」中的「阿难」与「大迦叶」,『相应部』也是分编在各处的。从这可以推见:「弟子所说」,「如来所说」部分,起初或随人,或随法,附入相关(的「修多罗」)部 [p701] 分。分为多少相应,依类集合在一处,是后来的事。『相应部』的29「龙相应」,30「金翅鸟相应」,31「犍闼婆相应」,『杂阿含经』中缺。在这二三相应中,「罗陀相应」,「见相应」,先后次第,属于「蕴品」,完全与『杂阿含经』相合。在类别的组织上,这部分的差异比较大。那是本来附编于「修多罗」中,本没有一定的,必然的地位。等到部派间各自整理,分类的差别也就大了。

「祇夜」──偈颂部分,『相应部』集为「有偈品」,共一一相应。在组织上、内容上,与『杂阿含经』(末后一三卷)大同,只是次第变动而已。惟一不同的,是『相应部』将「比丘相应」,编入「因缘品」中。「比丘相应」是偈颂,在文体上,是应该编在「有偈品」的。二本的内容与次第,对列如下:

图片

〔杂阿含经〕 〔相应部〕

比丘众

魔众───────4魔相应

帝释众───── 11帝释相应

剎帝利众─────3拘萨罗相应

婆罗门众─────7婆罗门相应

[p702]

梵天众──────6梵天相应

比丘尼众─────5比丘尼相应

婆耆舍长老众───8婆耆沙长老相应

┌1诸天相应

天子(天女)众─┴2天子相应

夜叉众───── 10夜叉相应

林神众──────9林相应

注【77-00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注【77-002】『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注【77-003】『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注【77-004】『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

注【77-005】『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77-006】『毗尼母经』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注【77-007】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五九──六六0)。

注【77-008】『杂阿含经』卷一八(大正二‧一二六上)。 [p703]

注【77-009】『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注【77-01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五九下)。

注【77-011】『杂阿含经』卷三八(大正二‧二七六上──二八一中)。

第二节 中阿含与长阿含

第一项 中阿含

「相应教」类集成立,而传为佛说与弟子说的经文,仍不断的传出,流行,又次第结集出来。次后集成的部分,在原有的契经上,分别、抉择、评破、融摄、组合,会入了更多的事缘,传说,成为「中阿含」与「长阿含」。或为了便于教化,依当时所传的经法,以增一法编集,成为「增壹阿含」。三部集成的时代相近,但「增壹阿含」要迟一点。

汉译『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诵本。分六0卷,一八品,二二二经(传说分为五诵)。南传的『中部』,与『中阿含经』相当,是铜鍱部ta^mras/a^t!i^ya 的诵本。全部分一五品,一五二经;分为「根本五十」、「中五十」、「后五十」三部分, [p704] 这应该就是汉译所传的「分」或「诵」了。这两种诵本,经文共同的,『中阿含经』为九八经;然『中阿含经』的(一0七)『林经』,(一0八)『林经』,与『中部』(一七)的『林薮经』相当,所以依『中部』说,共同的只有九七经。两种诵本的品名,大同的仅有四品,对列如下:

图片

〔中部〕 〔中阿含经〕

一、根本法门品

二、狮子吼品

三、譬喻法品

四、双大品 一五、双品

五、双小品

六、居士品

七、比丘品

八、普行者品

九、王品 六、王相应品

一0、婆罗门品 一二、梵志品

一一、天臂品

[p705]

一二、不断品

一三、空品

一四、分别品 一三、根本分别品

一五、六处品

一、七法品

二、业相应品

三、舍梨子相应品

四、未曾有法品

五、习相应品

七、长寿王品

八、秽品

九、因品

一0、林品

一一、大品

一四、心品

[p706]

一六、大品

一七、哺多利品

一八、例品

不同部派的诵本,出入如此的大,要论究原典的形态,显然是太难了!「品」,本为随类集经,一0经结一偈颂以便持诵。这十经的一颂,就称之为品,是极一般的情形;如事实上略有多少,也只增减一、二而已。『中部』是这样的,而『中阿含经』一八品中,一0经为一品的共一一品,一一经的有二品,这都近于常态;或有一四、一五、一六经为一品的,更有二0经、二五经为一品,显然是大大的增编了!

依品名的共同,品目的次第来说,是难以想见经典原型的。然在同一品(品名不一定相同)中,或前后数品中,比对『中部』与『中阿含经』,如有多少经相同的,就多少可以理解出来了。如:

图片

〔中部〕 〔中阿含经〕

一、根本法门品(一0经) 八、秽品(一0经)

二、狮子吼品(一0经) 九、因品(一0经)

一0、林品(一0经)

[p707]

二品与三品不同,品目也不同,而各品前后相连,内容却有一五经相同。依『中部』(下例)的次第是:一‧三‧五‧六‧七‧八‧一0‧一一‧一三‧一四‧一五‧一七(『中含』分为二经)‧一八‧一九‧二0

图片

四、双大品(一0经) 一五、双品(一0经)

品名相近。二品相同的,四经:三一‧三二‧三九‧四0

七、比丘品(一0经) 一六、大品(一0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三经:六五‧六六‧七0

八、普行者品(一0经) 一七、哺多利品(一0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三经:七七‧七九‧八0

九、王品(一0经) 一八、例品(一一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四经:八七‧八八‧八九‧九0

一0、婆罗门品(一0经) 一二、梵志品(二0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四经:九一‧九三‧九六‧九九

一三、『分别品』(一二经) 一四、根本分别品(一0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共九经:一三二‧一三三‧一三四‧一三五‧一三六‧一三七‧一三

[p708]

八‧一三九‧一四0

从上面的列举中,可以看出:『中部』的一‧二品,与『中阿含经』的八‧九‧一0──三品;『中部』的一三品,与『中阿含经』的一四品,是相当一致的。『中部』的七‧八‧九── 三品,与『中阿含经』的一六‧一七‧一八──三品,次第相连,而每品都有三或四经相同,虽然品名不同,仍可想见原典的部分次第。「婆罗门品」就是「梵志品」,那是不用说的了。在这『中部』(全经一五品)的八品、(全经相同的九七经)四二经中,多少可以看出上座部圣典原型的一部分。

『中阿含经』与『中部』,同出于上座部sthavira,而出入竟那样的大!这是由于分派而各部的组集不同。如汉译『长阿含经』,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诵本,与『长部』同一系统,所以大部分相同。汉译『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诵本。如『长阿含经』与『长部』中,有一一经见于『中阿含经』,如:(三六)『地动经』(1),(五九)『三十二相经』(2),(六八)『大善见王经』(3),(七0)『转轮王经』,(七一)『鞞肆经』,(九七)『大因经』,(一0四)『优昙婆逻经』,(一三四)『释问经』,(一三五)『善生经』,(一四二)『雨势经』(4),(一五四)『婆罗婆堂经』。这不是『中阿含经』的重出,而是部派的组集不同。反之,『中部』的(一0二)『五三经』,在说一切有部诵本中,应该是属于「 [p709] 长阿含」的(5)。

『中阿含经』与『中部』,与『杂阿含经』及『相应部』有关的。可分为三类:1.『中阿含经』与『中部』相同(名称不一定相同),与『杂阿含经』相当的,有三经,如下:

图片

〔中阿含经〕 〔中部〕 〔杂阿含经〕

二九、大拘絺罗经 九、正见经 三四四

九三、水净梵志经 七、布喻经 一一八五[后分]

一八九、圣道经 一一七、大四十法门经 七八四

七八五[合]

『中阿含经』与『杂阿含经』,属于同一部派的诵本,所以『中阿含经』是重出的。2.『中阿含经』与『杂阿含经』或『相应部』相同的,共一四经,如下:

图片

〔中阿含经〕 〔相应部〕 〔杂阿含经〕

一七、伽弥尼经 四二‧六

二0、波罗牢经 四二‧一三

一一四、优陀罗经 三五‧一0三

一二0、说无常经 二二‧七六

二三、智经 一二‧三二 三四五[后分]

[p710]

二八、教化病经 五五‧二六[合] 五九二

一0‧八 一0三一[合]

五八、七宝经 四六‧四二 七二一

六一、牛粪经 二二‧九六 二六四

一二一、请请经 八‧七 一二一二

一二六、行欲经 四二‧一二 九一二

四八、戒经 四九五

一二三、沙门二十亿经       二五四

六二、频鞞沙罗王迎佛经 一0七四[前分]

一四八、何苦经 九四[后分]

『伽弥尼经』等四经,铜鍱部ta^mras/a^t!i^ya属于『相应部』的,而说一切有部编入『中阿含经』,这是部派的编组不同。其余的一0经,可说『中阿含经』是重出了。3.『中部』与『杂阿含经』及『相应部』相同的,共二五经,如下:

图片

〔中部〕 〔杂阿含经〕 〔相应部〕

二三、蚁蛭经 一0七九

三三、牧牛者大经 一二四九

[p711]

三四、牧牛者小经 一二四八

三五、萨遮迦小经 一一0

三七、爱尽小经 五0五

四一、萨罗村婆罗门经─┐

├ 一0四二‧一0四三

四二、鞞兰若村婆罗门经┘

五三、有学经 一一七六[序同]

五九、多受经 四八五 三六‧一九

七二、婆蹉衢多火经 九六二

七三、婆蹉衢多大经 九六四

七四、长爪经 九六九

八四、摩偷罗经 五四八

八六、鸯掘摩经 一0七七[略]

一0九、满月大经 五八 二二‧八二

一一八、入出息念经 八一0 五四‧一三──一四

八一五[合]

[p712]

一四三、教给孤独经 一0三二

五九三[合]

一四四、教阐陀经 一二六六 三五‧八七

一四五、教富楼那经 三一一 三五‧八八

一四六、教难陀迦经 二七六[较广]

一四七、教罗!7亩罗小经 二00 三五‧一二一[近]

一四八‧六六经 三0四

一四九、大六处经 三0五

一五0、频头城经 二八0

一五一、乞食清净经 二三六

一五二、根修习经 二八二

上表所列举的,『中部』『多受经』等六经,又见于『相应部』,所以是重出。『蚁蛭经』等二0经,说一切有部属于『杂阿含经』,铜鍱部却编入『中部』,这是部派间的编组不同。最可注意的,是『中部』一四四经以下,编为「六处品」。「六处品」中,与『杂阿含经』相同的九经,有八经出于『杂阿含经』的「六入处诵品」;而一四四‧一四五‧一四七──三经,也出于『相应部』的「六处相应」。铜鍱部又编入『中部』,这才与说一切有部本不同;「六处品」 [p713] 应该是赤铜鍱部所增补的。

『中阿含经』二二二经,比对起来,『中阿含经』(与『中部』相同的除外)所有而见于『增支部』的非常多,如下:

图片

〔中阿含经〕 〔增支部〕

一、善法经 七集六四

二、昼度树经 七集六五

三、城喻经 七集六三

四、水喻经 七集一五

五、木积喻经 七集六八

六、善人往经 七集五二

八、七日经 七集六二

一一、盐喻经 三集九九

一二、!6嗀破经 四集一九五

一三、度经 三集六一

一五、思经 一0集二0七‧二0八

[p714]

一六、伽蓝经 三集六五

一八、师子经 八集一二

二一、等心经 二集四‧六

二二、成就戒经 五集一六六

二四、师子吼经 九集一一

二五、水喻经 五集一六二

三五、阿修罗经 八集一九

三七、瞻波经 八集二0[序起同]

三八、郁伽长者经

八集二一、二二

三九、郁伽长者经

四0、手长者经 八集二四

四一、手长者经 八集二三

四二、何义经 一0集一

四三、不思经 一0集二

四四、念经 八集八一

[p715]

四五、惭愧经

七集六一

四六、惭愧经

四七、戒经 一0集三

四九、恭敬经 五集二一、二二

五二、食经

一0集六二

五三、食经

五六、弥酰经 九集三

五七、即为比丘说经 九集一

七三、天经 八集六四

七四、八念经 八集三0

八二、支离弥梨经 六集六0

八三、长老上尊睡眠经 七集五八[前分]

八四、无刺经 一0集七二

九0、知法经 一0集二四

九四、黑比丘经 一0集八七

[p716]

九五、住法经 一0集五三

九六、无经 一0集五五

一0九、自观心经 一0集五四

一一0、自观心经 一0集五一

一一一、达梵行经 六集六三

一一二、阿奴波经 六集六二

一一三、诸法本经 八集八三‧一0集五八

一一六、瞿昙弥经 八集五一

一一七、柔软经 三集三八‧三九

一一八、龙象经 六集四三[后分]

一一九、说处经 三集六七

一二二、瞻波经 八集一0

一二四、八难经 八集二九

一二五、贫穷经 六集四五

一二八、优婆塞经 五集一七九

[p717]

一二九、怨家经 七集六0

一三0、教昙弥经 六集五四

一三七、世间经 四集二三

一三八、福经 七集五八

一四三、伤歌逻经 三集六0

一四九、何欲经 六集五二

一五五、须达哆经 九集二0

一五七、黄芦园经 八集一一(6)

一五八、头那经 五集一九二

一六0、阿兰那经 七集七0

一七二、心经 四集一八六

一八八、阿夷那经 一0集一一六‧一一五合

二0二、持斋经 三集七0

二一五、第一得经 一0集二九

『中阿含经』与『增支部』相同的,略检得七0经,占『中阿含经』的三分之一弱。说一切 [p718] 有部的「增壹阿含」,没有传译,所以不知道有多少与「增壹阿含」相同。但大体说,这七0经,铜鍱部编入『增支部』,而说一切有部是编入『中阿含经』的。

此外,还有自部独有的经文:『中阿含经』特有的,如:七‧三三‧五0‧五一‧五四‧五六‧六0‧六五‧六六‧六九‧七六‧八0‧八六‧九二‧一二七‧一三六‧一三九‧一四0‧ 一四七‧一五六‧一五九‧一七六‧一七七‧一九七‧二一八‧二一九‧二二0‧二二二,共二八经,在全经的比数中,为百分之一二、五。『中部』特有的,是:四‧一二‧二九‧三0‧三六‧四八‧五一‧五五‧五七‧五八‧六0(7)‧六二‧六七‧七一‧七六‧八五‧九二‧九四‧ 九五‧九八‧一00‧一0二‧一0三‧一0五‧一一0(8)‧一一一‧一一四‧一一六‧一三一,共二九经,在全经的比数中,占百分之一九。

总之,『中阿含经』与『中部』相同的,仅有九七经。二部诵本所以如此的差异,是由于「四阿含」在部派分化中,各派的编集组合不同。铜鍱部编入『长部』、『增支部』的,而说一切有部编入『中阿含经』的,达八0经以上;说一切有部属于『杂阿含经』的,有二十余经,铜鍱部把他编入『中部』;再加上各有自部所诵的契经,差异就不免相当大了!如除去这些差异,二部所诵的『中阿含』原型,约为一0品,一00经(9)。

注【78-001】『地动经』所说地动因缘,普入八众,为『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长阿含经』(二)『游 [p719] 行经』的一部分

注【78-002】与『长部』(三0)『三十二相经』的前分相当(南传八‧一八三──一八七)。

注【78-003】大善见王事,『长阿含经』为(二)『游行经』的一分。『长部』于(一六)『大般涅槃经』外,别立(一七)『大善见王经』。

注【78-004】『雨势经』,为『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长阿含经』(二)『游行经』的一分。铜鍱部又编入『增支部』「七集」二0经。

注【78-005】如本书第八章第四节第三项说。

注【78-006】『增支部』「八集」一一经中,三──八节,与『中阿含经』(一八)『师子经』相同。

注【78-007】五一──六0经,并出「居士品」。

注【78-008】一0二──一一0经,并出「不断品」。

注【78-009】参考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四二──六四三)。

第二项 长阿含

南传的『长部』,共三四经,分为三品:一、「戒蕴品」,一三经;二、「大品」,一0经;三、「波梨品」,一一经。与『长部』相当的汉译,是后秦佛陀耶舍buddhayas/as所出的『长阿含经』,二二卷。分为四分:第一分,四经;第二分,一五经;第三分,一0经;第四分,一经。『长阿含经』第四分的『世记经』,是『长部』所没有的。叙述世界形态,天地成坏 [p720] ,以及王统治世,四姓分化;这是佛化的富娄那pura^n!a。如除去『世记经』,那末『长部』的三品,三四经,与『长阿含经』的三分,二九经,非常的接近。这是由于『长部』属铜鍱部 ta^mras/a^ti^ya,『长阿含经』属法藏部dharmaguptaka;同属于分别说系 vibhajyava^din的部派,所以诵本相近,不能就此而推论为上座部sthavira的圣典原形。『长阿含经』所特有的,为(一一)『增一经』,(一二)『三聚经』,(三0)『世记经』;『长部』所独有的,是(六)『摩诃梨经』,(七)『阇利经』,(一0)『须婆经』,(一七)『大善见王经』,(二二)『大念处经』,(三0)『三十二相经』,(三一)『阿咤曩胝经』。二本所共的,凡二七经(1)。『长部』与『长阿含经』中,最为一致的,是:『长部』第一品,(一三经中,除独有的三经)一0经,与『长阿含经」第三分的一0经,完全相合,仅次第不同而已。

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长阿含」的诵本,没有传译过来,但也可以略为论究。关于「长阿含」的组织,说一切有部有「戒蕴品」与「六十三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八(大正二四‧三五上)说:

「广如长阿笈摩戒蕴品中,说于庵婆沙婆罗门事」。

『药事』所说的,与『长部』「戒蕴品」中的『阿昼摩经』相合。又关于不得受持金银,是 [p721] 『长部』「戒蕴品」的诸经所说;『杂事』也说「于长阿笈摩戒蕴品处说」(2)。说一切有部立「戒蕴品」,与铜鍱部的『长部』相同。又大善见王maha^sudars/ana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三(大正二四‧五七上)说:

「于长阿笈摩六十三品中,已广分别」。

「六十三品」,品名非常特别。在『长部』,这是『大品』的(一七)『大善见王经』。依此,说一切有部的「长阿含」,有「戒蕴品」,「六十三品」的分类。

说一切有部「长阿含」的内容,如上面所说,提到了『阿昼摩经』、『大善见王经』(3)。此外,『十诵律』所说的「多知多识大经」,十八部中的前七部,是『清净经』、『自欢喜经』、『五三经』、『幻网经』、『梵网经』、『阿咤那剑经』、『众会经』,都是属于「长阿含」的 (4)。又『大般涅槃经』(5)、『沙门果经』(6),也是曾经说到的。还有,说一切有部「长阿含」的特色,是『长部』(一五)『大缘经』等一0经,是编在『中阿含经』的。所以就现在所知道的,略加条理,依『长部』三品的次第,而为比较说明如下:

图片

〔长部〕 〔长阿含经〕 〔说一切有部所传〕

一、戒蕴品 第三分 戒蕴品

l梵网经 21经 梵网经

[p722]

2沙门果经 27经 沙门果经

3阿摩昼经 20经 阿摩昼经

4种德经 22经

5究罗檀头经 23经

6摩诃梨经 (缺)

7阇利经 (缺)

8迦叶师子吼经 25经

9布咤婆楼经 28经

10须婆经 (缺)

11坚固经 24经

12露遮经 29经

13三明经 26经

五三经

幻网经

『长部』的「戒蕴品」,与『长阿含经』第三分,除了多出三经外,完全相同。以一品一0 [p723] 经的习例来说,说『长部』增入了三经(7),是极有可能的。说一切有部,虽没有明说,也有「戒蕴品」。而且这一部分,说一切有部,也没有编入『中阿含经』。更有值得注意的,在『长部』原文中,「戒蕴品」一三经,与(二九)『清净经』,(三0)『三十二相经』,「经」的原文为sutta;而其余的一五经,「经」的原文为suttanta。同称为经,而文字小有差别,这应表示某种的不同。同称为sutta的「戒蕴品」,说一切有部的「长阿含」,也有这一品;所以这可说是「长阿含」中最主要的部分。但说一切有部的「长阿含」,应有『五三经』与『幻网经』。这或者是增列二经,如『长部』的增入三经一样。

图片

〔长部〕  〔长阿含经〕  〔说一切有部所传〕

(二、大品) │ (第一分) │(六十三品) │(中阿含)

14大本经 │ 1经 │ │

15大缘经 │13经([第三分])│ │九七

16大般涅槃经 │ 2经 │ 大般涅槃经 │

17大善见王经 │ (在2经内) │ 大善见王经 │六八

18阇尼沙经 │ 4经 │ │

19大典尊经 │ 3经 │ │

[p724]

│ (第二分) │ │

20大会经 │ 19经 │ 众会经 │

21帝释所问经 │ 14经 │ │一三四

22大念处经 │ (缺) │ │九八

23弊宿经 │ 7经 │ │七一

(三、波梨品) │ │ │

24波梨经 │ 15经 │ │

25优波婆逻师子吼经│ 8经 │ │一0四

26转轮圣王师子吼经│ 6经 │ │七0

27起世因本经 │ 5经 │ │一五四

28自欢喜经 │ 18经 │ 自欢喜经 │

29清净经 │ 17经 │ 清净经 │

30三十二相经 │ (缺) │ │五九

31教授尸迦罗越经 │ 16经 │ │一五五

32阿咤曩胝经 │ (缺) │ 阿咤那剑经 │

[p725]

33等诵经 │ 9经 │ 集异门经(8) │

34十上经 │ 10经 │ 增十经 │

│ 11增一经 │ │

│ 12三聚经 │ │

『长部』第二、第三品,共二一经;『长阿含经』第一、第二分,共一九经;彼此共同的,凡一七经。如专就此而论,虽然分品不同,次第不合,而依然是很接近的。但以说一切有部而说,就大为不同了。这一部分中,有一0经,说一切有部是编入『中阿含经』的。依『长阿含经』,这都是第二分的经典;第一分四经,各部派都是属于「长阿含」的。所以如除去编入『中阿含经』的部分,『长部』的第二品六经,第三品六经;『长阿含经』为第一分四经,第二分八经(除『增一经』与『三聚经』,只有六经)。这明白的表示了:「长阿含」除「戒蕴品」以外,分别说系约二0经,分为二品(二分);说一切有部约一0经,总名为「六十三品」,因为有一0经编入『中阿含经』了。

注【79-001】依分别说系的『弥沙塞和酰五分律』卷三0,有『增一经』(大正二二‧一九一上),与法藏部的『长阿含经』相同。

注【79-00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0(大正二四‧四一三上)。 [p726]

注【79-003】『大善见王经』,说一切有部,编入「长阿含」,又编入「中阿含」。一经两编,铜鍱部也有,如『长部』的『大念处经』,又编入『中部』。

注【79-004】如本书第八章第四节第三项说。

注【79-005】『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七(大正二四‧二九上)。

注【79-006】『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0(大正二四‧二0五以下)。

注【79-007】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二六)。

注【79-008】说一切有部,有『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就是分别这部经的。「增十经」,也是『显扬圣教论』(大正三一‧五00上)等所说。

第三项 中长二部的集成及其特性

原始圣典──「相应教」集成以后,在佛教的开展中,又不断传出佛说,与佛弟子的所说、所集;比起旧有的「相应教」,文句长的,日渐多起来。起初,是类集而编入「相应教」(三部分)的。等到文句长的教说多了,不再是「相应教」的体制所能容纳,这才再为综合的类集。对间杂、杂碎的「相应教」,类集而成为「中部」与「长部」。从「相应教」而到「中部」与「长部」,试从圣典自身所表见的,略为论列。 [p727]

关于圣典的部类,「相应教」是「修多罗」、「祇夜」、「记说」──三分的集成(后起而附入的,也就称为「修多罗」等)。同时,称为「伽陀」的「波罗延」,『义品』;称为「优陀那」的『法句』,原形都成立了。这就是「九分教」中前五分成立的阶段。到「七百结集」前夕,流行的圣典,应有「如是语」或「本事」、「本生」、「方广」──广分别与广问答,「未曾有法」。这四分,当时应有实体的部类;后来大都编集在「中阿含」、「长阿含」(增壹阿含)中。「未曾有法」,如『中阿含经』现有「未曾有法品」(一0经)。『中部』相同的,有(一二三)『希有未曾有法经』,(一二四)『薄拘罗经』。编入『增支部』 (说一切有部,多数编在『中阿含经』)的,如「七集」(五0)「难陀母」;「八集」(一九)「波呵罗」,(二0)「布萨」,(二一、二二)「郁伽」,(二三、二四)「呵哆」,(七0)「地震」等。「方广」中,广问答的,如『中部』(四三)「毗陀罗大经』,(四四)『毗陀罗小经』,(九)『正见经』,(一0九)『满月大经』,(一一二)『六净经』;『长部』(二一)『帝释所问经』等。广分别的,如『中部』(二八)『象迹喻大经』,(一0二)『五三经』,(一三七)『六处分别经』;『长部』(一)『梵网经』,(一五)『大因缘经』等。『中部』的「分别品」,都属于广分别的广说。「本生」,如『长部』的(一七)『大善见王经』,(一九)『大典尊经』;『中部』(八一)『陶师经』,(八三)『大天!4抖林经』等。「如是语」与「本事」,原 [p728] 是「不显说人、谈所、说事」,被称为「无本起」的。或集教说而成「如是语」;没有完成的部类,流传到现在。或集传说的过去事,称为「本事」,这如『中部』的(一一六)『仙吞经』;『长部』 (二六)『转轮圣王师子吼经』;『增支部』「九集」(二0)「毗罗摩」等。「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的形成部类,提贡了丰富的资料,而促成圣典再集成的新阶段。

此外,有称为「波利耶夜」parya^yapariya^ya的部类。近代学者,在巴梨圣典中,发见了「波利耶夜」。前田惠学博士,作了最详密的论究。分「波利耶夜」为三类:「单纯的」、「反复的」、「列举的」,看作「九分十二分教以外的圣典」。起初,是散文,是教理纲要;逐渐发展为广分别、伽陀,成为「种种的方便说」(1)。这是重视形式的分类。

关于「波利耶夜」,应从两方面去了解:一、是说明的方法;二、指说明的内容(义),或所说的教法(文与义)。对于某一问题,作分别的解说──理由的说明,分类的逐项的说明。这种分别解说,称为「波利耶夜」。如『相应部』「觉支相应」,说到依「波利耶夜」,五盖有十,七觉支有十四(2)。『杂阿含经』作:「五盖者,种应有十;七觉者,种应有十四」(3)。「种」是「波利耶夜」的义译,是约义分类的意思。『中部』 (八七)『爱生经』,列举三「波利耶夜」,以说明「爱生则忧悲苦恼生」(4)。『长部』(一五)『大缘经』,对缘起支,逐项的说明「 [p729]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名为「波利耶夜」(5)。说一切有部就称这部经为「摩诃尼陀那波利耶夜」(6)。「波利耶夜」,可以译为「理由」,但这是分类的,逐条的理由。「波利耶夜」的本义,应该是「义类分别」。引申这一意义,所以称为「波利耶夜」的,或是对问题的分别同异:如『长部』(九)『布咤婆楼经』,分辨想与智、想与我的同异(7)。『中部』 (一二七)『阿那律经』,分辨大心解脱与无量心解脱的同异(8)。(四三)『毗陀罗大经』,分辨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的同异(9)。或以不同的意义,说明同一事实,如『中部』(九)『正见经』,列举善不善、食、漏、谛、十二有支,以说明「正见」,共十六「波利耶夜」 (10)。『经集』的『二种随观经』,分十六节来说明(11)。对『波罗延』中「弥德勒所问」,众比丘各以不同的意义来解说,佛就称之为「波利耶夜」(12)。总之,从说明的方法说,「义类分别」,是「波利耶夜」的本义。

「波利耶夜」,本指那种说明的方法。渐渐的,对那种说明的内容(义),进而对那种说明的教法(通于文义),也就称之为「波利耶夜」。这如世俗文字,说明的称为「说」,讨论的称为「论」一样。作为所说的内容,或所说教法的「波利耶夜」,可分别为:1.「波利耶夜」与所说内容相结合,成一名词:如「根本波利耶夜」(13)、「考想波利耶夜」(14)、「削减波利耶夜」等 (15),「身毛竖立波利耶夜」(16)等。「波利耶夜」与所说法相合,成为法的名目(「波利耶夜」是 [p730] 通名)。这可以说到,原始结集的,一则一则的文句,当时并没有(别名‧通名)名目,只泛称为佛(及弟子所说)的「法」。法与所说相结合,称为「蛇行法」、「相习近法」(17)等。佛法的发展,也就是「义类分别」的开展;称为「某某法」的,也就称为「某某波利耶夜」。「法」与「波利耶夜」,可以通用,如『经集』的『婆罗门法经』,在『中阿含经』中,名为『梵波罗延经』(18)。「婆罗门法」与「婆罗门波利耶夜」,意义完全一样。这是依文句而指所说内容的一类。2.「法」与「波梨耶夜」,结合而名为「法(达磨)波利耶夜」。这是指教法(文句)而说的,或译为「法语」、「法门」。3.前二类的结合,如「蛇行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19),「然烧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20)等。4.所说法另立专名,而与「法波利耶夜」相结合的,如「法镜法波利耶夜」(21)、「良马喻法波利耶夜」(22)、「拔忧箭法波利耶夜」(23)等。「法波利耶夜」的专名化,如分别说明「四证净」,称为「法镜」(「法波利耶夜」)。『梵网经』称这部「法波利耶夜」为「义网」、「法网」、「梵网」、「见网」、「无上战胜」(24)。『多界经』称这部「法波利耶夜」为「多界」、「四转」、「法镜」、「不死鼓」、「无上战胜」(25)。这后三类,都是「法」与「波利耶夜」合称的,指教法而说。古代称教法为「法波利耶夜」;以「法波利耶夜」为教法的通称(如后代的称为「经」一样),一直沿用下来,到阿育王as/oka的calcutta-baira^t 法敕,仍称七部教法为「法波利耶夜」(26)。但后来,教法都通称为「经」,而「法波利耶夜」 [p731] ,被解说为「法门」而流传下来。「义类分别」的「波利耶夜」,一般化而成为法门的通称,所以没有成一独特的部类。当时众多的「法波利耶夜」,多数编集在『长部』与『中部』。『长部』如:(一)『梵网经』,(九)『布咤婆楼经』,(一五)『大缘经』,(二八)『自欢喜经』,(二九)『清净经』,(三三)『等诵经』等。『中部』如:(一) 『根本波利耶夜经』,(二)『一切漏经』,(五)『无秽经』,(八)『削减经』,(九)『正见经』,(一二)『师子吼大经』,(一七)『林薮经』,(一八)『蜜丸喻经』,(二0)『考想息止经』,(四三)『毗陀罗大经』,(六五)『跋陀利经』,(八七)『爱生经』,(一00)『伤歌逻经』,(一一五)『多界经』,(一一七)『大四十经』,(一二七)『阿那律经』等。这些「波利耶夜」,除『伤歌逻经』外,都是『中阿含经』所共有的。

「相应教」以外的,传诵于教界的圣典,着实不少。「中阿含」、「长阿含」(「增壹阿含」)的结集,只是将传诵于佛教界的,共同审定,而类集成为大部。「中」与「长」的分类,主要为文段长短;对固有的「相应教」的「杂碎」,而称为「中」与「长」。大部的集成,决不是个人的,照着自己的理解而编成,如franke所说的那样(27)。当时,只是将传诵中的圣典,集成大部。在结集者看来,这是佛法的集成。随义类而分为多少品,义类相近,自然会现出共同的倾向;但不能想象为存有什么预期的编纂方针。 [p732]

原始圣典三分的特性,如上面所说。适应出家众(比丘为主的),重于禅慧修证的开示;适应剎帝利、婆罗门、居士,而为一般社会的化导;适应天、魔、梵──民间的神教信仰,对婆罗门、外道等,宣扬富于天神(鬼)色彩的佛法。这一特性,深深的影响未来。原始结集(虽有三分),重于出家弟子的修证,代表了佛陀时代的佛教。「中」、「长」(「增一」)的结集,代表佛灭一世纪,七百结集以前的佛教。虽然还是以出家众为主的,但三方面的特性,更显著的发展起来。

「中阿含」与「长阿含」的集成,是同时的。但二部所类集的各种经典,「中阿含」要早一些。理由是:约文段说,「中阿含」文段短,「长阿含」文段长;大体上,契经是由简短而逐渐长广起来的。约内容说,「中阿含」以教内的比丘为中心,分别、抉择、整理、评判(外道),从佛法的多样性中,现出完整的体系。「长阿含」是对外──婆罗门、外道的,将「中阿含」的内容,更有体系,更完成的,透过一般的天神信仰,而表现出佛陀的崇高,佛法的究竟。

先说「中阿含」:「中阿含」以出家众为主,重视「僧伽」;与「毗奈耶」有关的部分,比起「相应教」来,更显著的重要了!如(一0八)『瞿默目犍连经』说:佛涅槃后,比丘们依法而住──受持学处,按时布萨,依法出罪,达成僧伽的清净和合。比丘能「具戒」、「多闻」、「知足」、「四禅」、「六通成就」,那是最值得恭敬、尊重、近住的(28)。所说与「毗奈耶」相 [p733] 关的,非常多,其中重要的,如长老的教导新学(29),长老的教诫尼众(30),施僧的功德最大(31),三净肉(32)。对于僧尼的习近(33);不受一食制的(34);戾语的(35);尤其是犯戒不悔,娆乱僧众的,要予以严厉的制裁(36)。关心到因文义同异所引起的诤论(37);止息诤论,而说「六诤根」、「四诤事」 、「七灭诤」、「六可念(和敬)法」(38)。文段与律部相同的,如拘舍弥kaus/a^mbi^诤论(39) :瞿昙弥maha^praja^pati^出家(40);频婆沙罗王bimbisa^ra迎佛(41);佛不再说戒(42);七灭诤法的实施(43)。「中阿含」与律治的,僧伽佛教的精神相呼应,表示了律制的强化,与「波罗提木叉分别」,「摩得勒伽」「犍度」化的过程。

比丘以定慧的修证为主,也就是「修多罗」的根本问题;「中阿含」是继承这一部分而开展的。在这方面,1.法义的分别:主要的,如「分别品」,广问答的「毗陀罗」。(一三)『苦蕴大经』,(二八)『象迹喻大经』,都是有关五取蕴的分别(44)。阿梨咤aris!t!a的「淫欲不障道」论(45),嗏帝sa^ti的「心识常住」论(46),晚期大乘佛法的重要思想,在初期佛教中,已引起异议,而被看作恶见了。摩罗迦子ma^lun%kya^putta对「五下分结」的误解(47),优陀夷 uda^yi^的错解「灭尽定」(48),都受到纠正。」2.法义的类集:不同的法门,逐渐联合起来。最显著的,是『多界经』。列举四种善巧:「界善巧」中,集种种界(四一或六二)而成;「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中阿含经』(八六)『说处经』,列举了五阴;六内处 [p734] 、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十二因缘;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四禅、四谛、四想、四无量、四无色、四圣种、四沙门果;五熟解脱想、五解脱处、五根、五力、五出要界;七财、七力、七觉支;八圣道支;顶与顶堕:一共三十法门。『中阿含经』(二二二)『例经』,列举十种法门。佛教界倾向于法数的类集。3.法义的论究,这都是有关某一论题的阐明,主要的有四:1「空」论:(一二一)『空小经』,(一二二)『空大经』,(一五一)『乞食清净经』,阐明了空行的实践意义。须菩提subhu^ti的「无诤行」,也从离烦恼而不着世间语言中,表达出来(49)。2「业报」论:如(一二五)『小业分别经』,(一二六)『大业分别经』,(一0一)『天臂经』,(五六)『优波离经』,(五七)『狗行者经』,(一二九)『贤愚经』,都是业报的安立说明。『天臂经』、『优波离经』、『狗行者经』,以及『中阿含经』所有的(一二)『!6嗀破经』,(一八)『师子经』,都与尼键nirgrantha 弟子有关。『中阿含经』,立「业相应品」(一一──二0经)。「事契经」的「摩呾理迦」,有关业的论义,都是依『中阿含经』的。「中阿含」与业报思想的阐明,极为重要。(七一)『蜱肆经』(南传属『长部』),更是佛涅槃后,鸠摩罗迦叶kuma^ra-ka^s/yapa为蜱肆pa^ya^si广引比喻,以论证死后业报的可信。3「禅定」论:如灭尽定与无想定的辨别(50) ;大心解脱与无量心解脱的辨别(51);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与无相心的辨别(52), [p735] 都见于「中阿含」。(一二二)『大空经』有内空、外空、内外空、不动的次第修习。(一0五)『善星经』,(一0六)『不动利益经』,一致说到不动、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的进修次第。依「十一甘露门」而悟入,佛为阿难a^nanda说(53);阿难为八城as!t!aka居士说(54) 。九次第定,传为舍利子s/a^riputra所修证(55)。『中阿含经』(一七六)『行禅经』,(一七七)『说经』,广叙四禅、四无色定的修习──退、住、升进,得解脱的差别。4「烦恼」论:『中阿含经』立「秽品」(八七──九六经),广说种种的秽恶。『中阿含经』(九三)『水净梵志经』,列举「二十一秽」(56)。『中部』相同的,是(七)『布喻经』,举十六种秽。这些,都是「阿毗达磨论者」「烦恼论」的依据。空、业、定、烦恼,在这个时代里,广泛而深入的展开。4.修道次第的条贯:在「相应修多罗」中,一切是随机散说的;修道的品目,也非常的多。或但说慧观的证入,或但说禅定,或说戒与慧,或说定与慧。然修道得证,有先后必然的因果关系。依戒而修定,依定而修慧,依慧得解脱──这一修证的次第,在师资的传承修习中,明确的揭示了出来。虽然在进修中,是相通的,但综合而叙述出来,也有不同的体系。第一类是(57):

图片

1 2 3 4

奉事善知识

往诣

[p736]

闻善法

(熏)习耳界

观法

受持法

诵法

观法忍

恭敬

信 信

正思惟 正思惟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戒 戒 戒 戒

不悔 不悔 不悔 不悔

欢悦 欢悦 欢悦 欢悦

喜 喜 喜 喜

[p737]

止 止 止 止

乐 乐 乐 乐

定 定 定 定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厌 厌 厌 厌

无欲 无欲 无欲 无欲

解脱 解脱 解脱 解脱

上列四说,a说为根本。由戒而定,而智证,向于厌、无欲、解脱,为三学进修的次第。d 说加「奉事善知识」等,这是在三学勤修──「法随法行」以前,要经历「亲近善友」、「多闻熏习」、「如理思惟」的过程。重于闻思的修学,可适用于在家众的修学。这四说,都是『中阿含经』「习相应品」(四二──五七经)所说。在南传藏中,多分编入『增支部』。

第二类是(58):

图片

1 四念住 七觉分 明解脱

2八正道 四念住……七觉分 止观 明解脱

3四念住…………… 八正道 止观 明解脱

[p738]

修四念住,进修七觉分,得明解脱:是『相应部』旧有的修习次第(59)。四念住,作为入道的必要修法,所以称为「一, 乘道」。(一0)『念处经』,(一一九)『身行念经』,都是这一法门的广说。然而,经中但说修四念住、七觉分,其他八圣道分等道品,又怎样呢?b、c、── 二说,大意相同,纳入其他的道品,而增列「止观」。这一次第,没有说到戒的修学。

第三类是主要的,如(60):

图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戒具足 │ │ │戒具足 │ │ │ │戒具足

│四种清净│ │ │四种清净│ │四种清净│

│ │戒成就 │ │ │戒成就 │ │

│ │ │ │四念住 │ │ │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饮食知量│饮食知量│ │ │饮食知量│ │

│常觉寤 │常觉寤 │ │ │常觉寤 │ │

│ │七法具足│ │ │ │ │

正念正知│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

[p739]

独住远离│独住远离│ │独住远离│独住远离│独住远离│独住远离│独住远离

离五盖 │离五盖 │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 │ │ │ │四念住 │ │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具三明 │具三明 │具三明 │ │ │具三明 │ │

│ │ │漏尽解脱│漏尽解脱│ │漏尽解脱│

│ │ │ │ │ │ │具六通

这一类的修证次第,虽有小小出入,主要是戒定慧的进修次第。戒学中,有三说不同:具足戒法,是离十不善业,离一切不如法的生活。这就是『长部』(一)『梵网经』所说的小戒、中戒、大戒。这样的戒法,是通于在家的。如『中阿含经』(六三)『鞞陵婆耆经』所说。四种清净,是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命清净。身语意清净,就是离十不善业。命清净,是离一切不如法的生活。所以这二说,是一样的。戒成就,是出家人在僧伽中所遵行的戒法,内容是:「安住具戒,善护别解脱律仪,轨则圆满,所行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这一类的次第,一致说依四禅而得漏尽。或但说「心离诸漏而得解脱」。或说三明,或说六通,漏尽明与漏尽通,与上心得解脱一样。这就是「明解脱」的另一说明。这一次第中,或加入「四念住」,或 [p740] 前或后。依四禅,得三明,传说为释尊当时修道入证的修证事实(61)。

「中阿含」以禅慧修证的出家众为主。对当时外界,尤其是宗教界的思想,也给以条理而加以论破。如(62): 1三度:宿命论‧尊佑(神意)论‧无因缘论 2四非梵行:虚无论‧无作用论‧无因缘论‧七界论 3四安息:自称一切智者‧传承者‧推理者‧诡辩者

对外道的思想,条理得更具体的,是『五三经』(63):

图片

┌─死后有想

├─死后无想

关于未来的──┼─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死后断灭

└─现法涅槃

┌─我及世间常无常等四句

关于过去的──┼─我及世间边无边等四句

├─我及世间一想异想等四句

[p741]

└─我及世间苦乐等四句

这里面,传统的婆罗门教,是「尊佑论」,「传承者」。责难的重点,在乎全凭传承的信仰,而自己没有证知(64)。评破四姓阶级(65)。认为当时的婆罗门,早已俗化,失去了婆罗门的原始意义(66)。「中阿含」对于外道,特别着重于尼犍子的苦行一流,破斥「以苦断苦」的见解(67)。叙述种种苦行,而说佛曾修一切苦行,比他们更苦而一无所得(68)。这表彰了佛的伟大,反显了苦行的无益。尼犍弟子的叛归佛法(69);尼犍死后而分破论诤(70)。这表示了佛法与尼犍派,当时有着深重的关切!对于邪命派a^ji^vaka──尼犍的一流,呵斥的态度,最为坚决,如说:「邪命外道,无身坏(死)而作苦边际(解脱)者。……忆九十一劫来,邪命外道无升天者,唯除一人,彼亦是业论者,有作用论者」(71)。

在对一般宗教而表显佛法的超胜,赞叹如来,是当然的事。「如来是正等觉者」(法是善说,僧伽是正行),是从知见清净,离贪寂静中理解出来(72)。从如来四众弟子的梵行成满,而表示对三宝的尊敬(73)。『法庄严经』中,波斯匿王prasenajit见众弟子的终身修行梵行;比丘们和合无诤;比丘众的喜悦健康;比丘众的肃静听法;没有弟子而敢于驳难世尊的;即使返俗,也只是责怪自己;尊敬如来,胜过了对于国王的尊敬。从弟子们的一切活动中,理解到佛是真正的「等正觉者」;这是赞仰佛陀的最佳范例(74)。或有见佛的相好具足,而对佛表示最高的尊敬(75)。 [p742] 或因外人的诽毁,而历举现有「三明」、「十力」、「四无所畏」、「普入八众」、知「四生」、「五趣」、「三学具足」;过去曾经行「四支具足梵行」(苦行);年老而智慧不衰,以证明如来有「过人法」,有「殊胜最上智见」(76),这就多少类似一般宗教信仰了。

「中阿含」所类集的经,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部分,已如上略说。佛教内部的开展,比丘进入了僧伽──大众和合的律治时代(佛陀晚年开始)。法义的分别、抉择、阐明、整理,是直承「修多罗」而来的。修证的次第纲目,也明确的,具体的列出。戒学,并不限于「波罗提木叉律仪」,说明了「中阿含」所代表的时代,佛教进入律治,而还在逐渐加强的过程中。传说「七百结集」,在佛灭百年(不应该是确数)。「中阿含」所代表的,属于这一时代的前期。

从「中阿含」来看「长阿含」,就不难发现「长阿含」的特色。「中阿含」以比丘的禅慧修证为主,而「长阿含」却重在婆罗门与外道,适应天、魔、梵的宗教(神教)要求,而表彰佛陀的超越、崇高,佛法的究竟。「长阿含」一再说到戒定慧,戒定慧解脱,然与僧伽的毗奈耶有关的,仅(一六)『大般涅槃经』所说,「七不退法」与「六不退法」(77)。此外,『清净经』说到:师灭度而弟子无忧;梵行支具足(上二,表示佛灭后的佛法兴盛);结集佛法,有关句义正不正的论定(与结集有关,与『中部』『如何经』相同);四依的少欲知足;四安乐行(四禅);声闻法久住;阿罗汉不为九事(78):这都是佛灭度后,僧伽的内部情形。关于法义的分别、抉择, [p743] 有(一五)『大缘经』;(二二)『大念处经』。这两部经,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是编入『中阿含经』的。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长阿含经』,也没有『大念处经』。反而,在铜鍱部ta^mras/a^t!i^ya中,『大念处经』又编入『中部』。总之,法义的分别,不是「长阿含」所重的。法义的类集,是(三三)『等诵经』,(三四)『十上经』。这是法数的类集,舍利子s/a^riputra为大众诵出。『等诵经』,本名「等诵法波梨耶夜」(79),是经大众公认的结集。无论是方法──增一法,内容,都比「中阿含」进一步。有关修道次第,是「戒蕴品」(一三经)所共说的。与「中阿含」的诸说相对比,与『中阿含经』的(八0)『迦絺那经』相合。但关于「戒具足」,不但叙列更多,更分为小戒、中戒、大戒;于戒,正念正知,离五盖,得四禅,具足六通中,加上更多的比况。文段繁长,应该比「中阿含」部分的集成迟一些。而这些修道次第,不是为了教导弟子,而只是列举完整的修道纲目,在不同的情形下,表彰佛法的究竟。

「长阿含」的重心,是对教外的适应与化导。对于当时的宗教界,破斥婆罗门、苦行者,种种外道,内容与「中阿含」相近,只是文段长些。(二四)『波梨经』,说白木pumu的裸形者,七日后腹胀而死;吠舍离vais/a^li^的七位苦行者,舍戒而死;波梨子pa^t!ikaputra 狂言而不敢来见佛(80)。佛这样的预「记」,形容了外道的虚妄,也表彰了佛的神力。又如(三 [p744] )『阿摩昼经』,指阿摩昼ambat!t!ha本为奴种,然后归于族姓的平等(81),都是非常善巧的叙述。当时宗教界的思想,条理为:1.六师思想的介绍(82)。2.异见的条理:比起「中阿含」的『五三经』,更为详备。『梵网经』列举六十二见(83):

图片

┌─ 我及世间常(四见)

├─ 我及世间一分常一分无常(四见)

过去十八见─┼─ 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四见)

├─ 诡辩论(四见)

└─ 无因论(二见)

┌ 死后有想(十六见)

├ 死后无想(八见)

未来四十四见─┼ 死后非有想非无想(八见)

├ 死后断灭(七见)

└ 现法涅槃(五见)

又『清净经』,列举二十四见(84):

图片

我及世间常无常───四见

[p745]

我及世间自作他作──四见

乐与苦常无常────四见

乐与苦自作他作───四见

我有色无色─────四见

我有想无想─────四见

「长阿含」不但详备的列举异见,更说明其所以然。「推理者」而外,『梵网经』更以禅定的经验,说明事出有因,只是论断的错误。破斥而又融摄他,的确是善巧极了!当时外人不满于佛陀的,主要为:佛不现神通;不记说世界的起源(85)。佛法不流于神秘,不落于形而上学的思辨,这本为佛法的特胜。然在『波梨经』中,解说为佛现神通而不肯信;佛法将进入以神通取胜的新境界了!佛陀胜过婆罗门与外道,为婆罗门与外道所归信。一方面,更举诸天、魔、梵,以表彰佛陀的超越,而归结于诸天、魔、梵,对于佛(及佛弟子)的崇敬与护持:佛法不只是人类的佛法了。这就是(一八)『阇尼沙经』,(一九)『大典尊经』,(二0)『大会经』,(二 一)『帝释所问经』,(三二)『阿咤曩胝经』,及(一一)『坚固经』的主要意义。「长阿含」到处表示了佛陀的超过一切,(一四)『大本经』广明七佛;(三0)『三十二相经』广明佛的相好,都只为了引起对佛的敬信。而(一六)『大般涅槃经』,从最后游化的事迹中,使人间大 [p746] 圣的释尊,充分表达了超越的,不思议的特性,如(86):  1预言巴咤厘子城pa^t!aliputra的兴盛  2神力渡过恒河gan%ga^ 3自称善修四神足,能住一劫或过一劫 4正念舍寿 5普入八众 6脚俱多河krakus!t!ha浊水成清 7临终容光焕发 8双林周围十二由旬,大力诸天遍满 9最后化度须跋陀罗subhadra 10梵天、帝释来说偈赞佛

在上列十则中,如来的正念舍寿,表示佛寿的不止于八十,引发佛寿无量的仰信。而「普入八众」,到什么众会中现什么相,说什么话,谁也不知道他是谁;这是「随机应现」的说明(存有某些天神、外道,实是如来化现的意义)。综合起来说:「长阿含」破斥当时的婆罗门与外道,摄化了诸天、魔、梵,在一般的宗教要求中,给以佛化的思想与行为的化导。这一切,都表达 [p747] 了佛陀的超越性,不可思议性,以确立佛是真正的「等正觉者」,「一切知见者」的信仰。

「长阿含」与「中阿含」,是各有特色的:「中阿含」重于僧伽,「长阿含」重于社会。「中阿含」是法义的阐明,「长阿含」是宗教的适应。「中阿含」是「修多罗」胜义的延续,「长阿含」是「八众相应」──「祇夜」随顺世俗的发扬。在「中阿含」──法义分别的确定过程中,部分佛弟子,更有条理的综合当时的宗教思想,承受佛教界所完成的修道次第,而结集传出的,是「长阿含」。所以,「中阿含」与「长阿含」,可说同一时代集成的;而「长阿含」多少要迟一些。「中阿含」代表那个时代的前期,「长阿含」是中后。

注【80-001】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四九三──五四二)。

注【80-002】『相应部』「觉支相应」(南传一六上‧三0九 ──三一一)。

注【80-003】『杂阿含经』卷二七(大正二‧一九一中)。

注【80-004】『中部』(八七)『爱生经』(南传一一上‧一四六──一四八)。

注【80-005】『长部』(一五)『大缘经』(南传七‧四──一四)。

注【80-006】『十诵律』卷二四(大正二三‧一七四中)。『长阿含经』作『大缘方便经』,「方便」应就是「波利耶夜」的义译。

注【80-007】『长部』(九)『布咤婆楼经』(南传六‧二六五──二六七)。 [p748]

注【80-008】『中部』(一二七)『阿那律经』(南传一一下‧一八一──一八二)。

注【80-009】『中部』(四三)『毗陀罗大经』(南传一0‧一九──二一)。

注【80-010】『中部』(九)『正见经』(南传九‧七五──八九)。

注【80-011】『经集』「大品」(一二)『二种随观经』(南传二四‧二七二──二九二)。

注【80-012】『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一五八──一六一)。『杂阿含经』卷四三(大正二‧三一0中──三一0下)。

注【80-013】『中部』(一)『根本波利耶夜经』(南传九‧一)。

注【80-014】『中部』(二0)『考想止息经』(南传九‧二二二)。

注【80-015】『中部』(八)『削减经』(南传九‧七三)。

注【80-016】『中部』(一二)『师子吼大经』「南传九‧一三八)。

注【80-017】『杂阿含经』卷三七(大正二‧二七三)。『增支部』「一0集」,广为分别,称之为「蛇行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南传二二下‧二四六──二四九)。

注【80-018】『经集』「小品」(七) 『婆罗门法经』(南传二四‧一0六──一一六)。『中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一 ‧六七八上──六七九上)。

注【80-019】『增支部』「一0集」(南传二二下‧二四六──二四九)。

注【80-020】『相应部』「六处相应」(南传一五‧二六六──二六九)。 [p749]

注【80-021】『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四0──二四五)等。

注【80-022】『中部』(六五)『跋陀利经』(南传一0‧二五二──二五四)。

注【80-023】『增支部』「五集」(南传一九‧八0──八四)。

注【80-024】『长部』(一)『梵网经』(南传六‧六八)。

注【80-025】『中部』(一一五)『多界经』(南传一一下‧六五)。

注【80-026】如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五三三──五三四)。

注【80-027】如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六二一──六二三)。

注【80-028】『中部』(一0八)『瞿默目犍连经』(南传一一上‧三六0──三六六)。

注【80-029】『中部』(一一八)『入出息念经』(南传一一下‧八四)。又(六七)『车头聚落经』(南传一0‧二七二)。

注【80-030】『中部』(一四六)『教难陀迦经』(南传一一下‧三八六──三九九)。

注【80-031】『中部』(一四二)『施分别经』(南传一一下‧三五六──三六四)。

注【80-032】『中部』(五五)『耆婆迦经』(南传一0‧一三二)。

注【80-033】『中部』(二一)『锯喻经』(南传九‧二二三──二二六)。

注【80-034】『中部』(六五)『跋陀利经』(南传一0‧二四0──二四一)。又(六六)『鹑喻经』(南传一0‧二五五──二五六)。又(七0)『枳咤山邑经』(南传一0‧二九五──二九八)。 [p750]

注【80-035】『中部』(五)『思量经』(南传九‧一六0──一七六)。

注【80-036】『中部』(六五)『跋陀利经』(南传一0‧二四七──二五0)。

注【80-037】『中部』(一0三)『如何经』(南传一一上‧三一0──三一六)。

注【80-038】『中部』(一0四)『舍弥村经』(南传一一上‧三一七──三二七)。

注【80-039】『中部』(一二八)『随烦恼经』(南传一一下‧一九一──一九九)。同『铜鍱律』「大品」「拘睒弥犍度」(南传三‧六0五──六一一)。

注【80-040】『中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一‧六0五上──六0七中)。同『铜鍱律』「小品」「比丘尼犍度」(南传四 ‧三七八──三八二)。

注【80-041】『中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一‧四九七中──四九八下)。同『铜鍱律』「大品」「大犍度」(南传三‧六三 ──六六)。

注【80-042】『中阿含经』卷二九(大正一‧六一0下──六一一中)。同『铜鍱律』「小品」「遮说戒犍度」(南传四 ‧三五三──三五四)。

注【80-043】『中阿含经』卷五二(大正一‧七五五下──七五六下)。同『铜鍱律』「大品」「瞻波犍度」(南传三‧ 五六五──五七0)。

注【80-044】『中部』(二八)『象迹喻大经』,标四圣谛,而实只分别「五取蕴」(南传九‧三二九──三四0)。

注【80-045】『中部』(二二)『蛇喻经』(南传九‧二三七──二四四)。 [p751]

注【80-046】『中部』(三八)『爱尽大经』(南传九‧四四五──四四九)。

注【80-047】『中部』(六四)『摩罗迦大经』(南传一0‧二三二──二三三)。

注【80-048】『中阿含经』卷五(大正一‧四四九下──四五0上)。

注【80-049】『中部』(一三九)『无诤分别经』(南传一一下‧三三二)。

注【80-050】『中阿含经』卷五八(大正一‧七八九上、七九一下──七九二上)。

注【80-051】同上(8)

注【80-052】同上(9)

注【80-053】『中部』(六四)『摩罗迦大经』(南传一0‧二三七──二三九)。

注【80-054】『中部』(五二)『八城人经』(南传一0‧一0二──一0六)。

注【80-055】『中部』(一一一)『不断经』(南传一一下‧一──七)。

注【80-056】『中阿含经』卷二三(大正一‧五七五中)。

注【80-057】1『中阿含经』卷一0(大正一‧四八五上──下)。 2『中阿含经』卷一0(大正一‧四八五下──四八六上)。 3『中阿含经』卷一0(大正一‧四八六上──中)。 4『中阿含经』卷一0(大正一‧四九0上──中)。

注【80-058】1『中部』(一一八)『入出息念经』(南传一一下‧八八──九六)。 [p752] 2『中部』(一四九)『大六处经』(南传一一下‧四一六───四二0)。 3『中部』(一五一)『乞食清净经』(南传一一下‧四二六──四三二)。

注【80-059】『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四0──四一)。

注【80-060】1『中部』(五一)『迦尼达拉经』(南传一0‧九五──一00)。又(七六)『萨尼达迦经』(南传一0‧三七一──三七二)。 2『中部』(三九)『马邑大经』(南传九‧四七0──四八四)。 3『中部』(五三)『有学经』(南传一0‧一0九──一一四)。 4『中部』(三八)『爱尽大经』(南传九‧四六四──四六九)。又(一一二)『六净经』(南传一一下 ‧一三──一八)。又『中阿含经』卷四九(大正一‧七三三上──七三四上)。 5『中阿含经』卷三五(大正一‧六五二中──下)。 6『中部』(一二五)『调御地经』(南传一一下‧一六二──一六七)。 7『中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一‧五0八中)。 8『中阿含经』卷一九(大正一‧五五二中──五五三下)。

注【80-061】『中部』(四)『骇怖经』(南传九‧三二──三五)。又(一九)『双考经』(南传九‧二一一──二一四)。又(三六)『萨遮迦大经』(南传九‧四三一──四三四)。

注【80-062】1『中阿含经』卷三(大正一‧四三五上──下)。 [p753] 2『中部』(七六)『萨尼达迦经』(南传一0‧三六0──三六六)。 3『中部』(七六)『萨尼达迦经』(南传一0‧三六七──三七0)。

注【80-063】『中部』(一0二)『五三经』(南传一一上‧二九七──三0四)。

注【80-064】『中部』(九五)『商伽经』(南传一一上‧二二三──二二五)。又(九九)『须婆经』(南传一一上‧二六0──二六二)。

注【80-065】『中部』(八四)『摩偷罗经』(南传一一上‧一一二──一二0)。又(九六)『郁瘦歌逻经』(南传一一上‧二三四──二四三)。又『中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一‧六七三中──六七四中)。

注【80-066】『中阿含经』卷四0(大正一‧六八0下──六八一下)。

注【80-067】『中部』(一0一)『天臂经』(南传一一上‧二七──九二九二)。

注【80-068】『中部』(一二)『师子吼大经』(南传九‧一二七──一三四)。又(三六)『萨遮迦大经』(南传九‧ 四二一──四三一)。

注【80-069】『中部』(五六)『优波离经』(南传一0‧一四九──一六一)。『中阿含经』卷四(大正一‧四四二中)。

注【80-070】『中部』(一0四)『舍弥村经』(南传一一上‧三一七──三一八)。

注【80-071】『中部』(七一)『婆蹉衢多三明经』(南传一0‧三一一)。

注【80-072】『中部』(四七)『思察经』(南传一0‧四九──五三)。 [p754]

注【80-073】(七三)『婆蹉衢多大经』(南传一0‧三二五──三二七)。

注【80-074】『中部』(八九)『法庄严经』(南传一一上‧一六0──一六六)。

注【80-075】『中部』(九一)『梵摩经』(南传一一上‧一七九──一九一)。

注【80-076】『中部』(一二)『师子吼大经』(南传九‧一一0──一三七)。

注【80-077】『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三四──三五、三九)。

注【80-078】『长部』(二九)『清净经』(南传八‧一五六──一七0)。

注【80-079】『长部』(三三)『等诵经』(南传八‧三五二)。

注【80-080】『长部』(二四)『波梨经』(南传八‧七──二七)。

注【80-081】『长部』(三)『阿摩昼经』(南传六‧一三七──一四四)。

注【80-082】『长部』(二)『沙门果经』(南传六‧七九──八九)。

注【80-083】『长部』(一)『梵网经』(南传六‧一五──六六)。

注【80-084】『长部』(二九)『清净经』(南传八‧一七四──一八0)。

注【80-085】『长部』(二四)『波梨经』(南传八‧四──五)。

注【80-086】『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1(南传七‧四九──五0)。2(五二──五三)。3(七一──七二)。4(七六)。5(七八──七九)。6(一0七──一0八)。7(一一五)。8(一二三)。9(一三五── 一三六)。10(一四六)。 [p755]

第三节 增壹阿含

第一项 现存经本的内容

「增壹阿含」,现存汉译的『增壹阿含经』,巴梨文的『增支部』。此外,还有汉译与藏译的少分别译(1)。

『增壹阿含经』,是秦昙摩难提dharmanandi所出,经过僧伽提婆san%ghadeva 的校译,是大众部maha^sa^m!ghika诵本;但不是本大众部,而是末派。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的诵本,没有传译过来。在比对同异,以探求「增一」原形的研究中,资料不充分,难有精确的定论!

「增壹阿含」,部派的诵本不同中,1.梵语ekottarikagama ,译为「增壹阿含」;在汉译中,这是完全一致的。铜鍱部ta^mras/a^t!i^ya诵本作an%guttaranika^ya,译为「增支部」。「增一」与「增支」,这是名目上的不同。然铜鍱部所传的milindapan~ha(与『那先比丘经』同本),引用本经,称为ekuttara-nika^ya(2),可见在巴梨文中,也有称为「增一」的。「增一」是一般的;称为「增支」,那是铜鍱部一派的传说。2.大众部末派的诵本,前有「序 [p756] 品」。『分别功德论』卷一说:「萨婆多家无序」(3)。『增支部』也没有序,可见上座部sthavira 系的诵本,是没有序的;这是有序与没有序的差别。『增壹阿含经』「序品第一」,先明结集,次明传授。在结集中,立四藏。说到菩萨的「六度」,「甚深论空理」;「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在四阿含中,以「增壹阿含」为最上,以为「如是增壹阿含法,三乘教化无差别」。这是明确的容忍大乘,但大乘还没有独立而自成一藏(4)。又说:「若有书写经卷者,缯彩华盖持供养」(5),这已到了书写渐盛的时代。供养经卷,与『大般若经』相同。在书写与大乘渐盛的时代,流行于北方的大众部的学派,成立「序品」,约为西元前后。3.『增支部』与『增壹阿含经』,都是一法,二法,到十一法。化地部mahi^s/a^saka的『五分律』,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四分律』,也是这样(6)。说一切有部的诵本,虽没有传来,但知道以十法为止,没有十一法,如『大毗婆沙论』卷一六(大正二七‧七九中)说:

「曾闻增一阿笈摩经,从一法增乃至百法,今唯有一乃至十在,余皆隐没」。

『顺正理论』所说(7),也与上说相合。从一法增至百法的传说,与『僧祇律』、『分别功德论』说相合(8),但这只是世俗的传说。「增壹阿含」的原形,相信是称为「增一」的;没有「序品」的;从一增到十的。

汉译的『增壹阿含经』,依道安的译经序,当时作「四十一卷」;「分为上下部:上部二十 [p757] 六卷,全无遗忘;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全部共「四百七十二经」(9)。后来分卷,每每不同;现存本(依『大正藏』)作五十一卷‧四百七十二经。依经序,这是昙摩难提所诵出,「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当时全凭记忆,并没有梵本,所以可能有错失的。现存本分五二品:「序品第一」;第二品以下,是一法增到十一法。全经的组织如下:

图片

1序品

2一法 一三品‧一0九经

(一0‧一0‧一0‧五‧四‧三‧一0‧一0‧一0‧一0‧一0‧七‧一0)

3二法 六品‧六五经

(一0‧一0‧一一‧一0‧一一‧一三)

4三法 四品‧四0经

(各品一0经)

5四法 七品‧六一经

(一0‧一0‧一0‧七‧一0‧三‧一一)

6五法 五品‧四七经

(一二‧一0‧一0‧一0‧五)

[p758]

7六法 二品‧二二经

(一0‧一二)

8七法 三品‧二五经

(一0‧一0‧五)

9八法 二品‧二0经

(各品一0经)

10九法 。 二品‧一八经

(一一‧七)

101十法 三品‧二六经

(一0‧一0‧六)

102十一法 四品‧三九经

(一0‧一0‧一0‧九)

『增壹阿含经』各品,有的有「录偈」(结集文),有的遗忘了。依仅存的「录偈」,而为经典自身的研究,就发现多少不合。也可以证明:昙摩难提的诵出,是有遗忘与次第倒乱的。例如「壹入道品第十二」,一0经,没有「录偈」。「利养品第十三」,七经,有「录偈」说:「 [p759] 调达及二经,皮及利师罗,竹膊孙陀利,善业释提桓」(10)。依「录偈」来勘对经文,「调达(及)二经,皮及利师罗」,是「壹入道品」的七‧八‧九‧一0──四经。「竹膊、孙陀利、善业、释提桓」,是「利养品」的四‧五‧六‧七──四经。如依「录偈」,那是化一品而成二品了。又如「安般品第十七」,一一经,没有「录偈」。「惭愧品第十八」,一0经,没有「录偈」。「劝请品第十九」,一一经;在第二经下,有「录偈」说:「罗云龙迦叶,二难大爱道,诽谤非梵请,二事最在后」(11)。据「录偈」来勘对,那「罗云」是「安般品」第一经(其余十经,应另为一品)。「迦叶……诽谤非」,是「惭愧品」的四‧五‧六‧七‧八‧九‧一0──七经。「梵请,二事」,是「劝请品」的一‧二──二经(第三经以下,别有「录偈」)。又如「声闻品第二十八」,七经,有「录偈」说:「修陀修摩均,宾头卢翳手,鹿头广演义,后乐柔软经」 (12)。「宾头卢」以下,是「声闻品」的七经;「修陀修摩均」一句,却没有着落。然「须陀品第三十」,只有三经,这三经就是「修(须)陀须摩均」。可见「须陀品」的别立,是不对的;应提前到「声闻品」以上,合为一品,一0经。从部分的「录偈」去研究,可见昙摩难提的诵出,是多有遗忘错失的!此外,如卷四六──五一,共六卷,四品,三九经,论次第是末后的「十一法」。然除「放牛品」的一‧二‧三‧四‧六‧七‧一0──七经,「礼三宝品」的一‧二‧三 ──三经外,其余的二九经,都与「十一法」不合。这显然是诵出者遗忘了次第,而将忆持所及 [p760] 的,诵出而杂乱的集在末后了!『撰集三藏及杂藏传』说:「十一处经,名放牛儿,慈经断后,增一经终」(13)。在『增壹阿含经』中,这是「放牛品」:放牛十一法为初,慈心十一福为后(「放牛品」的五‧八‧九经,不是十一数。如与「礼三宝品」的一‧二‧三经相合,恰好是十经),这也许是汉译『增壹阿含经』本十一法的原形了。在宋、元、明藏本末后,附记说:『增一阿含,十一法竟。二十五万首卢,具有八十万言,五百五十五闻如是一时也」(14)。首卢s/loka 是数经法,三十二字为一首卢偈。二万五千首卢,共八十万言。这是『增壹阿含经』的梵文,不是汉译本。所说「五百五十五闻如是一时」,就是五百五十五经。这与道安当时所知的,现存的四百七十二经,都不相合。这部经由昙摩难提诵出,如上文所述,错失实在不少!这可能是其他的大德,知道『增壹阿含经』的原文,是五百五十五经,所以附记于末。

铜鍱部所传的『增支部』,分十一集,从一法增到十一法。经数极多,很不容易计算。『善见律毗婆沙』说,总共「九千五百五十七经」(15)。宇井伯寿计算为:一七0聚(品),二三0八经,又约二三六三经(16)。依赤沼智善『汉巴四部四阿含对照录』,作一七一品,二二0三经(17)。或说一七0品二一九八经(18)。在数量方面,『增支部』是多得多了。今依宇井伯寿所说,列举如下:

图片

1一集 二0聚 六0八经

[p761]

2二集 一七聚 三一一经

3三集 一六聚 一六三经

4四集 二七聚 二七一经

5五集 二六聚 二七一,又约三00经

6六集 一二聚 一二四,又约一五0经

7七集 九聚 约九0经

8八集 九聚 约一00经

9九集 九聚 一00经

10一0 二二聚 二二0经

101一一集 三聚 约五0经

增壹阿含」,部派的诵本不同,当然是不限于前面所说的二部。『出三藏记集』,列有『杂经四十四篇二卷』,注「出增壹阿含」(19)。现存的『佛说七处三观经』 (『大正藏』编目为一五0),作安世高译,共四七经(20)。这实在就是『杂经四十四篇』与『七处三观经』等的混合。汉译别有『杂阿含经』(『大正藏』编目为一0一),共二七经,末经是『七处三观经』。与现存的『七处三观经』相对比,文句完全相同,但被分列在两处。『四十四篇』的旧形,是可以使 [p762] 之复原的,今分列如下:

图片

三法(三经) 一(经分两段:「闻如是……如是为思想习识。何等为思」,是『七处

三观经』前分的误编。又「望恶便望苦……口意亦如上说」,应接在四

一经「是堕两侵」下)‧二‧三(经分两段,「闻如是……是名两眼人

,从后说」,应在四一经「眼在但无所见」之上。其余是『七处三观经

』的后分)

四法(一0经)四‧五‧六‧七‧八‧九‧一0‧一一‧一二‧一三

五法(一四经)一四‧一五‧一六‧一七,一八‧一九‧二0‧二一‧二二‧二三‧二

四‧二五‧二六‧二七

六法(一经) 二八

八法 (二八经末,有「八疮」一段,应别为一经)

九法(二经) 二九‧(三0为『积骨经』)‧三一

二法(九经) 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0

三法(六经) 四一(文分两段,应与前一‧三──二经相合)‧四二‧四三‧四四‧

四五‧四六

[p763]

四法(一经) 四七

如上所列,可见现存本的次第是杂乱的。除去『七处三观经』、『积骨经』、「四十四篇」的原形,应该是:二法九经,三法七经(四一经合于一‧三经中),四法一一经,五法一四经,六法一经(八法比附,不计数),九法二经。这四四经,与『增支部』相同的,共二七经。这应为依于另一部派的诵本,而节译出来。

注【81-001】如『望月佛教大辞典』所举三0三三中──下)。

注【81-002】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三0三四上)。

注【81-003】『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四中)。

注【81-004】『分别功德论』,解说『增壹阿含经』「序品」,就别立菩萨藏,成为五藏。如『论』卷一(大正二五‧ 三二中)。

注【81-005】上来引文,并见『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五0上──下)。

注【81-006】『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81-007】『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六(大正二九‧六0四中──下)。

注【81-008】『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一二四上)。

注【81-009】『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四中)。 [p764]

注【81-010】『增壹阿含经』卷六(大正二‧五七六上)。

注【81-011】『增壹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五九三下)。

注【81-012】『增壹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六五四上)。

注【81-013】『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大正四九‧三中)。

注【81-014】见『大正藏』『增壹阿含经』校记(大正二‧八三0)。

注【81-015】『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六上)。

注【81-016】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卷二(一三0)。

注【81-017】如『望月佛教大辞典』所说(三0三三下)。

注【81-018】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六三──六六四)。

注【81-019】『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上)。

注【81-020】见『大正藏』卷二(八七五中──八八三上)。

第二项 增一依本事而集成

『增壹阿含经』,显然的含有大乘的思想,不消多说。经中编入了众多的譬喻,如如来苦行成佛(1);降魔(2);成佛,度五比丘,化三迦叶ka^s/yapa,回迦毗罗kapilavastu度释 [p765] 种(3);从王舍城ra^jagr!ha到毗舍离vais/a^li^(4);去拘尸那kus/inagara入涅槃(5) :这是佛的传记。提婆达兜devadatta破僧(6);舍利弗s/a^riputra目犍连 maha^maudgalya^yana的入灭(7);毗琉离王vid!u^d!abha灭释种(8),都是有关佛教的大事。此外,如教化佛弟难陀nanda,而引之入地狱,登天堂(9);难陀跋难陀nando$pananda龙王听法,佛生忉利天tra^^yastrim!s/a,又从天下降(10);阿耨达池anavatapta大会(11);尸利掘s/ri^gupta害佛(12);四大声闻化度跋提bhadrika长者、难陀nanda老母(13) ;昙摩留支dharmaruci(14);修(须)摩提女suma^gadha^(15):这多数「譬喻」的编入「增壹阿含」,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的『杂事』、『药事』、『破僧事』的风格相近,时代也大略相近。

『增壹阿含经』中,有大乘思想与众多譬喻的编入,加上次第的紊乱、对于「增壹阿含」原形的研究,不能引起学者的信任;『增支部』也就觉得较古了!然如略去附入部分──大乘思想,种种譬喻,而着重于「增壹阿含」的主体──法数的类集,比较起来,也许比『增支部』还古老些呢!上面曾说过,『如是语』、『本事经』(同经而不同的诵本),是以增一法编集而没有完成的圣典。所以没有完成,是由于「增壹阿含」的集成。「增壹阿含」与『如是语』、『本事经』,是有密切关系的。 『如是语』与『本事经』,虽不是「增壹阿含」编集的唯一资料,而是 [p766] 基本的,重要的资料。也就是以『如是语』及『本事经』为基本法数,更广集其他的佛说。现在以「一法」为例,而进行比较,这一意义,就明显的表示出来。『如是语』「一集」,共三品,二七经。『本事经』「一法品」,共六0经。『增壹阿含经』「一法」,共一三品(二──一四),一0九经。『增支部』「一集」,共二0(或二一)品,六0八经。以『如是语』、『本事经』为主,而比对如下:

图片

〔本事经〕 (16) │〔如是语〕 (17)│〔增壹阿含经〕 (18)│〔增支部〕 (19)

l无明盖 │14 │ │

2爱 结 │15 │ │

3生死长远 │24 │ │

4心污堕恶趣 │20 │一子品5 │五品3

5心净生善趣 │21 │一子品6 │五品4

6业 │ │ │

7不善意为前导 │ │ │六品6

8净善意为前导 │ │ │六品7

9破 僧 │18 │ │

[p767]

10和合僧 │19 │ │

11我 慢 │ │ │

12不放逸 │23 │护心品l │九品l

13断贪保得不还 │ 1 │不还品l │

14断 瞋 │ 2 │不还品2 │

15断 痴 │ 3 │不还品3 │

16断 覆 │ 5 │ │

17断 恼 │ │ │

18断 忿 │ 4 │ │

19断 恨 │ │ │

20断 嫉 │ │ │

21断 悭 │ │ 不还品4 │

22断 耽 │ │ │

23断 慢 │ 6 │ │

24断害保得不还 │ │ │

25念 佛 │ │ 十念品1 │十六品1

[p768]

26念 法 │ │ 十念品2 │十六品2

27念 僧 │ │ 十念品3 │十六品3

28念 戒 │ │ 十念品4 │十六品4

29念 施 │ │ 十念品5 │十六品5

30念 天 │ │ 十念品6 │十六品6

31念休息 │ │ 十念品7 │十六品7

32念安般 │ │ 十念品8 │十六品8

33念 身 │ │ 十 念品9 │十六品9 二一品

34念 死 │ │ 十念品10 │十六品10

35于贪遍知永断 │ 9 │ │

36于瞋遍知 │10 │ │

37于 痴 │11 │ │

38于 覆 │13 │ │

39于 恼 │ │ │

[p769]

40于 忿 │12 │ │

41于 恨 │ │ │

42于 嫉 │ │ │

43于 悭 │ │ │

44于 耽 │ │ │

45于 慢 │ │ │

46于 害 │ 8 │ │

47于一切永断遍知│ 7 │ │

48慈心功德 │27 │ │

49善知识 │17 │ │

50正作意 │16 │ │

51惠 施 │26 │ 护心品6 │

52犯 戒──┐ │ │ │

53持 戒──┴─ │ │ 五戒品 │

54知而妄语 │25 │ │

[p770]

55妄语而悔 │ │ │

56一人不出世间 │ │阿须伦品7 │十三品4

┌┤ │阿须伦品2 3 4 5│

││ │ 6 8 9 10 │

57一人出现世间┤│ │一入道品3 │十三品1 2 3 5 6

└┤ │护心品10 │

58邪 见 │ │ │十七品l 3 7

59正 见 │ │ │十七品2 4 8

60疾转无如心者 │ │一子品3 4 │五品8

│22莫畏福 │护心品7 │

上表所列,是文义相当的。单只这些,「增壹阿含」依『本事经』及『如是语』扩编而成,已大致可见。进一步来看推演与扩充:『本事经』(五六、五七)明一补特伽罗,不出世的过失,出现世间的功德。『增支部』「一人品」,分别为一──六经;『增壹阿含经』先后共一一经。『本事经』(六0)说:「疾速回转无如心者」,『增壹阿含经』「一子品」,分为(三、四)二经。『增支部』除文义相当的「向与隐覆品」第八经外,更出「心极光净」四经(「向与隐 [p771] 覆品」九‧一0;「弹指品」一‧二)。『本事经』有(四)心污堕恶趣,(五)心净生善处,(七)不善以意为前导,(八)净善以意为前导──四经(『如是语』仅前二经)。『增壹阿含经』相同的,是「一子品」的五、六──二经。『增支部』相同的,是「向与隐覆品」的三、四经;「弹指品」的六、七经。此外,『增支部』更说修心与不修心(「无堪忍品」一0经);调守护防心与不调守护防心(「无调品」一0经);心污、心净与修心(「向与隐覆品」五‧六‧ 七经):共二三经,都是心污、心净与修不修问题。这在『增壹阿含经』中,仅为「不还品」的五、六──二经。又如『本事经』有(一二)不放逸,(四九)善知识,(五0)正作意──三经;『如是语』也是一样。『增壹阿含经』,仅「护心品」(一、二)不放逸二经。而在『增支部』中,从「弹指品」第八经起,「发精进品」、「善友等品」、「放逸等品」、「非法等品」第三二经止,共七二经,实就是这三经的推演分别(『增支部』以「不放逸」放逸,懈怠精进,大欲少欲,不喜足喜足,非理作意「如理作意」,不正知正知,恶友「善友」,不善法善法,而作分别)。『本事经』(五二)犯戒,(五三)持戒,『增壹阿含经』约五戒的持犯,成「五戒品」一0经。『增支部』约法非法,律非律,是佛说非佛说,是佛制非佛制,有犯无犯……有悔犯与无悔犯,广为分别;从「非法等品」的三三经起,到「无犯等品」止,共有四0经。这样的广为分别,很难以相信为「增壹阿含」的初形。『本事经』(五四)知而妄语,(五五)妄语而 [p772] 悔,『如是语』仅(二五)妄语一经。『增壹阿含经』「不还品」,七‧八──二经,都约妄语说。『本事经』(四八)慈心功德,『增支部』的「弹指品」,立为三‧四‧五──三经。『本事经』 (五一)「慈心惠施」:『增壹阿含经』,将慈心布施功德,与慈心的对待檀越,分为「护心品」的四经──三‧四‧五‧六,都附以事缘。「破僧」与「和合僧」,是『如是语』与『本事经』一致的。『增支部』一集,没有说到。破僧是提婆达兜,传说是为了利养。『增壹阿含经』说提婆达兜的罪恶,如「不还品」的九‧一0──二经。说「受人利养,甚为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处」,有「壹入道品」的七‧八‧九‧一0经,及「利养品」的第一经。最值得注意的,『如是语』(二二)「莫畏福」,在『增壹阿含经』中,除文义相当的「护心品」第七经外,「护心品」八经,「壹入道品」八经,都极力说福德的可贵。如上的分别叙述,『增壹阿含经』与『增支部』,都是根源于『如是语』及『本事经』的。都是有所推演扩编的,但『增壹阿含经』要简略得多。

如是语』与『本事经』所没有,而是『增壹阿含经』与『增支部』所共有的,是赞扬如来四众弟子的胜德,如『增支部』的「是第一品」;『增壹阿含经』的「弟子品」、「比丘尼品」,「清信士品」、「清信女品」。『增壹阿含经』「一子品」的七‧八──二经,是关于男女的互相系着;『增支部』约五欲别说,立为「色等品」一0经。又『增壹阿含经』「一子品」的九 [p773] ‧一0──二经,说明依净相而起盖,依不净相而离盖;『增支部』约五盖别说,立为「盖等品」一0经。依现存的『增支部』,『增壹阿含经』的「一法」而说,这是依『如是语』及『本事经』为蓝本,不取传说及重颂的形式,推演扩编为「阿含」型,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以「一法」而论,『增壹阿含经』如除去大乘思想,种种譬喻,显然的更近于『如是语』及『本事经』的法数(不是形式)。『增壹阿含经』的传持者,是重法的。在北方流行的学派,经师与譬喻的关系,是非常深切的。『增支部』的传持者,是律师与论师。加入更多的律部内容(20) ,富有阿毗达磨的风格,这是可以理解的。超越这种部派的特色,推论到部派未分以前,「增一阿含」的初形,那末『增壹阿含经』的主要部分,也许更接近些。

注【82-001】『增壹阿含经』卷二三(大正二‧六七0下──六七二上)。

注【82-002】『增壹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二‧七六0中──七六一上)。

注【82-003】『增壹阿含经』卷一四‧一五(大正二‧六一八上──六二四中)。

注【82-004】『增壹阿含经』卷三二(大正二‧七二五中──七二八上)。

注【82-005】『增壹阿含经』卷三六‧三七(大正二‧七四八下──七五二下)。

注【82-006】『增壹阿含经』卷四七(大正二‧八0二中───八0六上)。又卷九(大正二‧五九0上──五九一上)。

注【82-007】『增壹阿含经』卷一八‧一九(大正二‧六三九上──六四二中)。 [p774]

注【82-008】『增壹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六九0上──六九三下)。

注【82-009】『增壹阿含经』卷九(大正二‧五九一中──五九二下)。

注【82-010】『增壹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二‧七0三中──七0八下)。

注【82-011】『增壹阿含经』卷二九(大正二‧七0八下──七一0下)。

注【82-012】『增壹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七七三下──七七五中)。

注【82-013】『增壹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六四七上──六五0上)。

注【82-014】『增壹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二‧五九七上──五九九下)。

注【82-015】『增壹阿含经』卷二二(大正二‧六六0上──六六五中)。

注【82-016】『本事经』卷一‧二(大正一七‧六六二中──六七三上)。

注【82-017】『小部』『如是语』「一集」(南传二三‧二四一──二六七)。

注【82-018】『增壹阿含经』卷一──七(大正二‧五五二下──五七七上)。

注【82-019】『增支部』「一集」(南传一七‧一──七0)。

注【82-020】『增支部』有关律部的极多,连篇的,如「二集」「众会品」(南传一七‧一0七──一一七);「愚者品」(南传一七‧一三二──一三八);「十七品」(南传一七‧一六0──一六三)等。

第三项 增一与相应部的关系

[p775]

「杂阿含」是一切「事契经」的根本。依据这一古老的启示,注意到『杂阿含经』与『相应部』。作为佛法与尼犍子nirgrantha-jn~a^tiputra不同特色的:「一问一答一记论,乃至十问十答十记论』,这种增一法的应用,在『杂阿含经』「弟子所说」中,早已存在(1)。并被编入『增支部』与『增壹阿含经』,而加以分别解说(2)。依『僧祇律』,铜鍱部ta^mras/a^t!i^ya ,这是沙弥初学的必要知识,代表了佛法的重要法数(3)。这「一问一答一记论,乃至十问十答十记论」,一法是「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二法是「名色」。依此去观察,『长阿含经』的(九)『众集经』,(一0)『十上经』,都是依这一类的增一法为根本而集成的。然在『增支部』与『增壹阿含经』,都没有「一切众生皆依食住」及「名色」,可见增一法的应用,不限于一类;「增壹阿含」的增一法,依『如是语』而编集,似乎别有渊源的了。

以『增支部』来比对『相应部』,虽也有重出的,但为数极少,不能发见其关系。如与『杂阿含经』相比对,情形就完全不同;这就是『杂阿含经』的部分内容,在铜鍱部是编入『增支部』的。编入『增支部』的部分,主要是「菩提分法」、「弟子所说」,尤其是「如来所说」部分。

一、「如来所说」部分,今依上来(第一节的)论定的次第,对列如下(与『相应部』相同的,也条列如下一): [p776]

图片

〔杂阿含经〕 │〔相应部〕 │〔增支部〕

天寿(八六一──八六三) │ │

修禅得果或生天(八六四──八七0) │ │

六天(八七一) │三二‧l │

伞盖随行(八七二) │ │

四种善好调伏(八七三) │ │四‧7

三种子(八七四) │ │

四正断(八七五──八七九) │ │四‧69

不放逸(八八0──八八二) │ │

四种禅(八八三) │五三「禅相应」 │

无学三明(八八四──八八六) │ │三‧58 59

信(八八七) │ │

增益(八八八) │ │

等起(八八九) │ │

无为法无为道迹(八九0) │四三「无为相应」 │

[p777]

正见具足(八九一) │一三「现观相应」 │

六入处(八九二) │二五「入相应」 │

五种子(八九三) │ │

世间世间集(八九四) │ │

三爱(八九五) │ │

三漏(八九六) │ │

知见六处(八九七) │一八「罗!7亩罗相应」 │

断六处(八九八) │ │

六处生起(八九九) │二六「生相应」 │

六处味着(九00) │二七「烦恼相应」 │

善法依处(九0一) │ │

佛法僧最第一(九0二──九0四) │ │四‧34

上来卷三一 │ │

持斋(一一二一) │ │一0‧46

三不坏净(一一二二) │五五‧54 │

[p778]

四不坏净(一一二三──一一二四) │五五‧48 36 │

四预流支(一一二五) │五五‧50 │

四预流分(一一二六──一一二七) │五五‧46 │

四沙门果(一一二八──一一三0) │五五‧55 56 57 58 │

四种福德润泽(一一三一─一一三四) │五五‧31 32 33 │

四不坏净(一一三五) │ │

迦叶(一一三六── 一一四四)[略] │ │

上来卷四一 │ │

迦叶(九0五──九0六)[略] │ │

聚落主(九0七──九一六)[略](4) │ │

三种调马(九一七──九一八) │ │三‧137 138

上来卷三二 │ │

三种调马(九一九) │ │三‧139(5)

三种良马(九二0) │ │三‧94

良马四种具足(九二一) │ , ; │四‧256 257

[p779]

四种良马(九二二) │ │四‧113

三种调伏(九二三) │ │四‧111

马有八态(九二四) │ │八‧14

良马八德(九二五) │ │八‧13

真生(?)马(九二六) │ │一一‧11

优婆塞五具足(九二七) │五五‧37 │

优婆塞三果(九二八) │ │

优婆塞自利他利(九二九) │ │八‧25

三念(九三0) │五五‧21 │

六念(九三一) │ │六‧10

五具足六念(九三二) │ │一一‧12

六具足六念(九三三) │ │一一‧13

戒定慧解脱(九三四) │ │三‧73

四不坏净(九三五) │五五‧23 │

信进念定慧(九三六) │五五‧24 │

[p780]

生死长远(九三七──九三九) │一五「无始相应」 │

上来卷三三 │ │

生死长远(九四0──九五六) │一五「无始相应」 │

婆蹉(九五七──九六四) │三三「婆蹉相应」 │

郁低迦(九六五) │ │一0‧95

富邻尼(九六六) │ │

俱迦那(九六七) │ │一0‧96

诸外道(九六八) │ │一0‧93

长爪(九六九) │ │

上来卷三四 │ │

舍罗步(九七0) │ │三‧64

上座(九七一) │ │

婆罗门出家(九七二) │ │四‧185

栴陀(九七三) │ │三‧71

补缕低迦(九七四──九七五) │ │

[p781]

尸婆(九七六) │ │

尸婆(九七七) │ │

商主(九七八) │ │四‧3

须跋陀罗(九七九) │三六‧21 │

三念(九八0──九八一) │ │

记说(九八二──九八三) │ │三‧32

爱喻(九八四) │一一‧1 2 3 │四‧199

四人(九八五) │ │四‧200

二事断难持(九八六)(6) │ │

二法依止多住(九八七) │ │

爱尽(九八八──九八九) │ │

二人同记一来(九九0) │ │一0‧75

二人同记一来(九九一) │四0‧10 │六‧44

二种福田(九九二) │ │二‧4‧4

上来卷三五

[p782]

三归五戒(一二四一) │ │

五法具足(一二四二) │ │

惭愧(一二四三) │ │二‧9

烧然不烧然(一二四四) │ │

三恶行舍与断(一二四五) │ │三‧17(7)

炼金(一二四六) │ │三‧100

思惟三相(一二四七) │ │

牧牛(一二四八) │ │

牧牛十一法(一二四九) │ │三‧18

利养聚落(一二五0──一二五一) │ │五‧30六‧42八‧86

不放逸(一二五二) │二0‧8 │

慈心布施(一二五三) │二0‧4 │

慈心(一二五四──一二五六) │二0‧3 5 2 │

无常迅速(一二五七) │二0‧6 │

修身戒心慧(一二五八) │二0‧7 │

[p783]

系着女色(一二五九──一二六一) │二0‧10(一二六0)│

野狐鸣(一二六二) │二0‧11 │

粪屎(一二六三) │一七‧5 │

野狐鸣(一二六四) │一七‧8 │

病(一二六六)[略] │ │

上来卷四七 │ │

病(一0二三──一0三八)[略] │ │

净法(一0三九) │ │

舍法(一0四0) │ │

祭祀(一0四一) │ │一0‧176

非法行法行(一0四二) │ │一0‧167

作不作(一0四三) │ │一0‧177

自通法(一0四四) │五五‧7 │二‧二‧6

习近法(一0四五) │ │一0‧194

蛇行法(一0四六) │ │一0‧205

[p784]

善不善业报(一0四七──一0四八) │ │一0‧206

善不善业因(一0四九) │ │一0‧174

出不出法(一0五0) │ │一0‧175

彼岸此岸(一0五一) │ │一0‧169

恶法真实法(一0五二) │ │一0‧191

恶法恶恶法等(一0五三) │ │四‧207 209

不善男子善男子(一0五四) │ │一0‧192

不善男子不善男子不善男子等(一0五五)│ │四‧204

成就十法等(一0五六──一0五九) │ │一0‧210 211 212 213

法非法律非律等(一0六0──一0六一)│ │一0‧178……198

上来三七卷      │ │

「如来所说」部分,除「罗陀」、「见」、「断知」(卷六‧七)外,共七卷半,二二一经(四四‧二四‧一四‧二一‧三0‧二三‧二六‧三九)。被编入『增支部』的,共七0经。多数是关于念──三念、五念、六念;信──四不坏净;布施;戒。 [p785] 二、「弟子所说」部分,编入『增支部』的,有五五七‧五五九(合为『增支部』的九‧37 ),五六0(九‧170),五六三(三‧74),五六四(四‧159),五六五(四‧194),四九二(四‧178),四九四(四‧41),四九五(五‧168),四九七(五‧167 ),四九九(九‧26),五四六(二‧四‧6),五四七(二‧四‧7 ),五四九(一0‧26),五五0(六‧26)──共一五经。

三、「菩提分法」中,属于「力」的,共一八经:六六一(二‧二‧1 ),六六九(四‧32 ),六七三(五‧13),六七五(五‧15),六七七──六七八(五‧l),六八0(五‧2),六八一(五‧5),六八五(五‧7),六八六──六八七(六‧64),六八八──六九0(七‧3),六九二──六九三(八‧27 ),六九四──六九六(八‧28)。属于「道支」的,共九经:七五八(三‧62),七六七(五‧52),七七一──七七四(一0‧117),七八二(一0 ‧134……154),七八七(一0‧103 ),七八八(一0‧104 )。属于「学」的,共一0经:八一六(三‧89),八一九(三‧87),八二0──八二一(三‧85 86),八二三(三‧84 )八二七(三‧82),八二八(三‧81),八二九(三‧83),八三0(三‧90) ,八三二(八‧88)。三类合计,共三七经。──此外分见于各部的,不多。

佛法根本──「相应修多罗」,一向有「数法」的特色,如五蕴、六处、十二缘起、四食、 [p786] 四谛、六界(三界、十八界等)、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三学、四证净(四沙门果)等。在「弟子所说」,尤其是「如来所说」,特重于信──四不坏净,念──三念、五念、六念,布施,戒行──十善十不善,更有种种数法的类集。在『杂阿含经』中,「力」已不限于「五力」,而是「二力」……「十力」的类集。在「中阿含」(对内),「长阿含」(对外)集成后,佛弟子(集经者)又以「如来所说」(弟子所说)为主,釆录「菩提分法」的部分数法(还有『中阿含经』的「七法品」,以八法为主的「未曾有法品」等),依增一法而集成「增壹阿含」,这是明确无疑的。当然,更釆集有当时传诵的其他佛说(或弟子说)。上面说,「增壹阿含」依于『如是语』、『本事经』,而『如是语』与『本事经』,也就是依「如来所说」而集成的。二本所同的(一)无明盖,(二)爱结,(三)生死众多,实是「如来所说」「生死众多」一段的综略(8)(『相应部』集为一五「无始相应」)。所引「生死众多」一经,正与『杂阿含经』九四七经相合(9)。「如来所说」,与「菩提分法」相近,而重于信、念、施、戒,重于在家信众的教化;所以古人说:「增一是劝化人所习」(10)。这一特质,依世间善行──信、念、施、戒、慈心、福德、自利利他,而导入出世法,正是大乘的重要部分。古人将「弟子所说」,「如来所说」,分为「声闻乘相应语」,「独觉乘相应语」(指「大迦叶」部分),「如来乘相应语」(11)。这虽是后代的解说,而以「如来所说」(除「迦叶」部分)为「如来 [p787] 乘相应语」,暗示了这一部分与大乘的关系。

注【83-001】『杂阿含经』卷二一(大正二‧一五二下)。『相应部』「质多相应」(南传一五‧四五三──四五六)。

注【83-002】『增壹阿含经』卷四二(大正二‧七七八中──七八0上)。『增支部』「十集」(南传二二上‧二七二── 二八七)。

注【83-003】『摩诃僧祇律』卷二三(大正二二‧四一七上)。『小部』『小诵』(南传二三‧二──三)。

注【83-004】『杂阿含经』卷三二‧九一二经,也与『增支部』「十集」九一经相同。

注【83-005】『杂阿含经』九一七──九一九经,与『增支部』「三集」一三七──一三九经相合。『增支部』「九集」的二二经,就是上三经的总合。

注【83-006】『增支部』没有这一经,『增壹阿含经』别译,『七处三观经』 (即『杂经四十四篇』)中(三九经)有(大正二‧八八一中)。

注【83-007】与『七处三观经』(四一经)同(大正二‧八八一中)。

注【83-008】『杂阿含经』九三七──九五六经,多数说「无明所盖,爱系其颈,长夜轮转,不知生死本际」(大正二‧二四0中──二四三下)。

注【83-009】『杂阿含经』卷三四(大正二‧二四二上──中)。

注【83-010】『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大正二三‧五0三下)。 [p788]

注【83-011】『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

第四节 结说

经上来的比对研究,「四阿含」(「四部」)的成立,可得到几点明确的认识。1.佛法的结集,起初是「修多罗」,次为「祇夜」、「记说」──「弟子所说」、「如来所说」。这三部分,为组成「杂阿含」(起初应泛称「相应教」)的组成部分。「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是附编于「蕴」、「处」、「因缘」、「菩提分法」──四类以下的。这是第一结集阶段。在「杂阿含」三部分的集成过程中,集成以后,都可能因经文的传出而编入,文句也逐渐长起来了。佛教界禀承佛法的宗本──「修多罗」,经「弟子所说」的学风,而展开法义的分别、抉择、阐发、论定,形成了好多经典。结集者结集起来,就是「中阿含」;这是以僧伽、比丘为重的,对内的。将分别抉择的成果,对外道、婆罗门,而表扬佛是正等觉者,法是善说者,适应天、魔、梵 ──世俗的宗教意识,与「祇夜」精神相呼应的,集为「长阿含」。「杂」、「中」、「长」,依文句的长短而得名。以(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为主,以增一法而进行类集,『如是语』与『本事经』的形成,成为「九分教」之一,还在「中」、「长」──二部成立以前。但为了便于诵持,着重于一般信众的教化,废去「传说」及「重颂」的形式,而进行扩大的「增壹阿含」的 [p789] 编集,应该比「长阿含」更迟一些。以「杂阿含」为本而次第形成四部阿含,『瑜伽师地论』的传说,不失为正确的说明!近代的研究者,过分重视巴利文pa^li;依巴利文圣典,不能发见四部阿含集成的真相。即使以「杂阿含」的原形为最古,而不能理解为三部分(「修多罗」、「祇夜」、「记说」)的合成;不知三部分的特性,与三部阿含形成的关系,也就不能理解依「杂阿含」而次第形成四部的过程。次第成立与三部分的关系,试列表如下:

图片

杂─┬─修多罗─────────┐

├─祇夜--------------------│-----+

│ ┌─弟子所说───┤ |

└─记说─┤ │ |

└─如来所说------│-----|---+

(新增)─┘-中--+ |

(新增)----长---+

(新增)----增一

2. 汉译四阿含与巴利四部,比对起来,发见一项重要的差别,这是与文字无关的。汉译,特别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是立新而不废古的。这如『杂阿含经』的一部分,编入「中阿含」与「增壹阿含」;『中阿含经』的一部分,编入「长阿含」与「增壹阿含」。虽编入新 [p790] 的部类,而仍保持旧有的部分。所以汉译的圣典,比对巴利文典,觉得重复的极多。巴利的四部,是经过铜鍱部严密编纂的。经文的数目太多,四部间不可能没有重复;但多数是编入『中部』、『长部』与『增支部』的,在『相应部』与『中部』中,不再保留,所以重复的较少。这是汉巴圣典(说一切有部与铜鍱部等)再编定时,彼此方法的根本不同。如没有汉译的,说一切有部的『杂阿含经』、『中阿含经』,没有说一切有部的传说,对于四部阿含的次第形成,是不可能明了的。由于立新而不废旧,所以尽管有增附的新成分,而在四部阿含成立的研究上,不失为第一流的资料!

3.「四阿含」与「九分教」,都是次第形成的。先有「杂阿含」(就是「修多罗」等三分的总和),而后「中」、「长」、「增一」成立,总为「四部阿含」。先有「修多罗」、「祇夜」、「记说」三分,而后有其余的各分,总为「九分教」。「四阿含」与「九分教」,是平行而同时开展成立的。如概括的说,先有「四阿含」,或先有「九分教」,都是与事实不合的。虽然「九分教」的全体成立,比「四部阿含」的全部完成要早些,但这决非如一般所设想的,先有「九分教」,然后依之组成「四部阿含」的意思。

律藏与经藏的集成,已经分别说明。经与律,固然由经师与律师,分别集成,然在同一佛教中,也自有相关相似的情形。从「九分教」说:这是经师的组合,本为「法」的分类,然在律的 [p791] 次第成立中,也有部分的共同。如律的原始结集,「波罗提木叉」,是长行,是被称为「修多罗」的。有关僧伽的一般规制,起初集为「随顺法偈」,与「祇夜」相当。这部分,起初附于「波罗提木叉」,后来才独立成为摩得勒伽。「波罗提木叉分别」──「经分别」,与「记说」相当。「毗尼有五事答」,「毗尼有五事记」(1),不正是「波罗提木叉」的「记说」吗?这初三分的开展,律部与经法完全一致。律部的性质,与经法不同,不可能与「九分教」的次第完全相顺。然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律,有『尼陀那』与『目得迦』,也与「十二分教」中,「因缘」与「本事」──前后次第相同。

四部阿含」,是以「相应教」为本的;相应也称为「杂」。依相应教而次第集成的,是「中阿含」与「长阿含」;「相应教」也就对「中」、「长」而称为「杂阿含」。这一集成的情形,与律部的从「摩得勒伽」而类集为「犍度」,非常一致。起初,「摩得勒伽」总称为「杂诵」(颂):从此类集而成的,说一切有部名为「七法」、「八法」,铜鍱部ta^mras/a^t!i^ya 名为「大品」、「小品」(与「长」、「中」相同)。「杂诵」的部份,名为「杂事」。至于契经的,依增一法而集成「增壹阿含」,也与律部的别立「增一部」一样。(四部)经典的集成在前,律的次第集成,几乎都是随从集经者的方式。这点,我在『印度之佛教』(五五──五六)早就指出了: [p792] 「演相应教为四含,与律典之更张,颇见一致。律则以杂跋渠为本……集为诸犍度,别立为七法、八法,或大品、小品,仍名其遗余者为杂事。法则以相应教为本……演为长含、中含,而名其本教为杂含。阿含之有增一,亦犹毗奈耶之有增一也」。

注【84-001】『四分律』卷五九(大正二二‧一00四中)。『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二中)。 [p793]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