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隐公

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

传 惠公1元妃2孟子3。孟子卒4,继室5以声子6生隐公7 。宋8武公9生仲子10,仲子生而有文11在其手12,曰为鲁夫人13,故仲子归14于我15。生桓公而惠公薨16,是以隐公立而奉之17。

今注

1 鲁惠公:鲁为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之子伯禽所封,初封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及成王灭武庚践奄以后,遂改封于今山东省曲阜县,国名仍旧曰鲁不改,以上皆见傅斯年先生《大东小东说》。伯禽至惠公凡十二君。惠公为孝公子,名弗皇(此据杜注,《史记·鲁世家》作“弗湟”),谥法“爱人好与曰惠”。

2 元妃:嫡夫人。

3 孟子:宋国,子姓,长女为孟子。

4 卒:死亡。

5 继室:古者贵族娶夫人时,以姪或娣从嫁,名曰媵。姪是兄的女儿,娣是女弟。及夫人卒后,则以媵治内室曰继室。

6 声子:孟子之妹或姪,谥法“不生其国曰声”。

7 隐公:惠公与声子所生之子,名息姑,谥法“不尸其位曰隐”。

8 宋:子姓,周公成王灭武庚以后,封殷帝乙之子微子启为宋公,在今河南省商丘县。

9 武公:为微子九世孙。

10 仲子:孟子之妹。

11 文:手纹亦曰文。

12 手:手掌。

13 鲁夫人:按《石经》古文鲁作 ,鲁夫人作“ 夫人”,手纹或有近似之者。

14 归:女子谓嫁人为归。

15 我:指鲁而言。

16 生桓公而惠公薨:生桓公以后而惠公死,非同年的事。诸侯死曰薨。

17 立而奉之:隐公摄政而奉敬桓公。

今译

鲁惠公的嫡夫人叫孟子。孟子死后,以声子为继室,声子生了隐公。宋武公生次女仲子,仲子生来手中就有手纹。手纹上说“为鲁夫人”,所以仲子嫁到我鲁国。仲子生了桓公。惠公薨以后,隐公虽嗣立,但出于摄政的缘故,仍奉敬桓公。

经 元年,春王正月。

传 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春王周正月1不书即位2摄也3。

今注

1 周正月:杜注,言周以别夏、殷。所以说周正月者,因为春秋的时代,各国各用自己的正朔。比如,晋国就是用的夏正,以正月为岁首。宋国是用的殷正,以十二月为岁首;而只有遵守周正者,方用周正,以十一月为岁首。这些我们皆是根据《左传》本身就可以考察明白的。

2 不书即位:不修即位之礼,故史不书于策。

3 摄也:郑玄《周礼》注:摄,训为代,或云:摄,假也。洪亮吉说,杜预本此。

今译

元年,春,王周的正月,经上不记载鲁隐公即位,是因为他摄政。

经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传 三月,公及邾1仪父2盟于蔑3,邾子克4也。未王命,故不书爵5,曰“仪父”,贵之6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今注

1 邾:曹姓,祝融八姓之一,周武王封邾侠为附庸。今为山东省邹城县。

2 仪父:是邾子克的字。

3 蔑:鲁地,据《钦定春秋传说汇纂》说,今泗水县东北四十五里有姑蔑故城。

4 邾子克:是仪父的名。

5 爵:是周王所封的爵位。

6 贵之:是尊敬他。

今译

三月,隐公及邾仪父结盟于蔑。邾仪父就是邾子,名字叫克。因他尚未受周王的赐命,所以不记他的爵位,称他的字仪父,是尊敬他。隐公摄位,想要寻求和好于邾国,所以和邾国缔结蔑之盟。

传 夏,四月,费伯1帅师城郎2,不书,非公命也3。

今注

1 费伯:鲁大夫。费庈夫食邑于费,读如字,与季氏费邑读曰祕者有别,在今山东省鱼台县西南。

2 城郎:鲁邑,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九十里。《说文》:郎,鲁亭也。洪亮吉说,杜预本此。

3 非公命也:不写在策上,因这不是遵守鲁侯的命令。

今译

夏,四月,费伯率领军队去筑郎城,经上不记载,因为这不是出于隐公的命令,不记于策书上。

经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传 初,郑1武公2娶于申3,曰武姜4,生庄公及共叔段5。庄公寤生6,惊7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8。爱共叔段欲立9之,亟10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11,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12,佗邑唯命13。”请京14。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15曰:“都城过百雉16,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17,中五之一18,小九之一19,今京不度20,非制21也,君将不堪22。”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23?”对曰:“姜氏何厌24之有,不如早为之所25。无使滋蔓26,蔓难图也27。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28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9,子姑30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31、北鄙贰32于己。公子吕33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34。”公曰:“无庸3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36,至于廪延37。子封38曰:“可矣!厚39将得众40。”公曰:“不义不昵41,厚将崩42。”大叔完聚43,缮44甲兵45,具46卒乘47,将袭郑48,夫人将启49之,公闻其期50,曰:“可矣5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52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53。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54。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55,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56,称郑伯57讥失教58也。谓之郑志59,不言60出奔难之61也。”遂寘62姜氏于城颍63,而誓之曰:“不及黄泉64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65为颍穀66封人67。闻之有献68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69。公问之。对曰:“小人70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71,请以遗72之。”公曰:“尔有母遗,繄73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74焉?若阙75地及泉,隧76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77:“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78!”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79。”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80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81,永锡82尔类83。’其是之谓乎84。”

今注

1 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最初是周宣王封他的弟弟桓公友于郑,在今陕西的华县,至幽王时周乱,桓公遂寄孥于虢、桧,他的儿子武公与平王一齐东迁,遂住于其地,所以名为新郑。

2 武公:桓公友之子。

3 申: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县北二十里。

4 武姜:因为申氏出于伯夷,见于《国语》,所以他是属于姜姓。

5 共叔段:共叔并非谥法,因为他失败以后出奔共国,所以称为共叔。

6 寤生:应劭《风俗通》曰:“儿堕地能开目视者为寤生。”又一说:《说文》:“寤,逆也。”凡妇人产子,首先出者为顺,足先出者为逆。

7 惊:使她害怕。

8 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就给他取个名字叫寤生,因此就不喜欢他。

9 立:立为太子。

10 亟:屡次。

11 制:岩邑也。今河南省汜水县。

12 虢叔死焉:杜注,虢叔是东虢君也。恃制岩险而不修德,郑灭之。

13 佗邑唯命:随便你找其他的城皆可以。

14 京: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二十里。

15 祭仲:祭音同寨,是郑国大夫。

16 雉:据孔疏:贾逵、马融、郑玄、王肃之徒,为古学者,皆云雉长三丈。据《礼记疏》:古《春秋左氏》说:百雉当长三百丈,方五百步。《左氏春秋》说:“一丈为板,板广二尺,五板为堵,一堵之墙,长丈高丈。三堵为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以度其长者用其长,以度其高者用其高也。”孔疏是引《五经异义》,按诸说不同,杜预本贾说。

17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最大的城不能超过都城的三分之一。

18 中五之一:中等的城不超过都城的五分之一。

19 小九之一:小城不超过都城的九分之一。

20 不度:不合法度。

21 非制:非先王的制度。

22 不堪:不能忍受。

23 焉辟害:安能躲避祸害。

24 厌:满足。

25 早为之所:顾炎武说“言及今制之”。

26 无使滋蔓:服虔说:“滋是益也。蔓是延也。”谓无使其益延长也。

27 蔓难图也:延长以后,就很难解决。

28 宠弟:喜爱的弟弟,指共叔段。

29 毙:韦昭《国语注》,毙,踣也,亦即前覆。杜注本此。

30 姑:姑且。

31 鄙:指郑国的边邑。

32 贰:有二心。

33 公子吕:字子封,郑大夫。

34 无生民心:不要使人民发生祸心。

35 无庸:不用。

36 己邑:自己的属邑。

37 廪延:郑地名,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十五里。

38 子封:公子吕。

39 厚:土地广大。

40 得众:收得民众。

41 不义不昵:不义于君,不亲于兄。

42 崩:败坏的意思。

43 完聚:服虔注以聚为聚禾黍也。按:完聚以服说为长。完指修城郭,聚指聚粮食。

44 缮:修整。

45 甲兵:盔甲与武器。

46 具:预备。

47 卒乘:步兵及车辆。

48 袭郑:暗中攻郑都城。

49 启:开城门。

50 期:日期。

51 可矣:时间到了。

52 二百乘:司马法,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杜注本此。二百乘共一万五千人。

53 鄢: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南四十里。

54 共:在今河南省辉县。

55 弟:音同悌。

56 克:甲国战胜乙国之称。

57 郑伯:所以称庄公为郑伯亦同此意。

58 教:教诲之道。

59 郑志:郑伯的本志。

60 不言:不书。

61 难之:很难说明。

62 寘:同置。

63 城颍:郑地,在今河南省临颍县西北十五里。

64 黄泉:地中之泉。

65 颍考叔:颍是氏,考叔是名字。

66 颍穀:在今河南省登封县。

67 封人:典封疆的小官。

68 献:贡献。

69 舍肉:置肉不吃。

70 小人:颍考叔自称。

71 羹:羹汤。

72 遗:同馈,赠送。

73 繄:语首助词。

74 患:忧虑。

75 阙:同掘。

76 隧:隧道。

77 赋:赋诗。

78 融融:和乐相得貌。

79 洩洩:舒散貌。

80 纯:笃厚。

81 不匮:不缺乏,不断绝。

82 锡:赏赐给。

83 尔类:你的族类。

84 其是之谓乎:指此而说。

今译

起初,郑武公娶夫人于申国,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及共叔段。庄公生时足先首而出(或说堕地而能开目视物),因此惊吓了姜氏,就给他取个名字叫寤生,因此就不喜欢他,而喜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允许。等到庄公即位,武姜便为共叔段请求封于制邑。庄公说:“制是岩险的地方,从前虢叔恃险而死在那里。若是请求别的城邑,一定听命。”于是请求京城,便令共叔段去住在那里,称为京城大叔。郑大夫祭仲说:“一个都城的城墙超过百雉,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都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不超过五分之一,小都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不合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君将要不能忍受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我怎能躲过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能使她满足的呢?不如早一点处置共叔段,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以后就很难解决了。蔓草都还不容易斩除,何况君所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他做了许多不义的事,必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看吧!”过了不久,大叔命令西鄙、北鄙两个地方一面服从于庄公,一面服从于自己。郑大夫公子吕就向庄公说:“一国不能有两个君,您打算怎么办呢?若要把君位给大叔,臣请求去服侍于他;若不要给他,那么请立刻除掉他,不要使人民生发祸心。”庄公说:“不必除掉他,祸患将自己降临到他身上。”大叔又收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城邑,并且延伸到廪延。子封(公子吕)又说:“时机到了,他的土地日渐广大以后,将会得到众多的人民。”庄公说:“他不义于国君,又不亲爱兄长,土地广大正是自取毁灭。”大叔整顿城郭,聚集禾黍,修整盔甲和武器,配备步兵和车辆,准备去偷袭郑国都城。姜氏将为他开启城门。庄公听到了他举事的日期,说:“时机到了!”命子封率领战车二百辆去讨伐京城。京城人民背叛大叔段,大叔段逃入鄢,庄公又向鄢进兵。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到共国。经上记载说:“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守做弟弟的本分,故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他们两兄弟就像两个国君一样,故说是“克”。称庄公为郑伯,是讥刺他失教诲之道。共叔段明明是出奔,但不书“出奔”,而书“克”,是表明郑伯的本志,所以很难直说。于是郑庄公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不久他就后悔了。颍考叔是典守颍穀的封人,听到了这件事,就借着贡献的机会来见庄公。庄公赐他饮食,他舍肉不吃,庄公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小人有母亲,只曾尝过小人奉养的食物,不曾尝过君所赐的羹汤。请让我把它带回赠送母亲。”庄公说:“你有母亲让你赠送,啊!我却没有!”颍考叔说:“敢问你的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缘由告诉他,并且把自己的悔意告诉他。颍考叔回答说:“您有什么忧虑的呢?若是掘开地面而达到地下的泉水,在隧道中相见,有谁说不可以呢?”庄公便照他的话去做。庄公走入隧道赋诗说:“在大隧道里面,我感到其乐融融。”姜氏走出隧道而赋诗说:“在大隧道外面,我感到其乐洩洩。”于是又恢复了从前母子的感情。君子说:“颍考叔真是纯笃的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又把孝心推及庄公。有一句诗说:‘孝子的心不匮乏,甚至于把孝心赐给你的族类。’就是指颍考叔而说的吧!”

经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传 秋,七月,天王1使宰2咺3来归惠公4仲子5之赗6,缓7,且子氏8未薨9,故名10。天子七月而葬,同轨11毕至,诸侯五月12,同盟13至,大夫三月,同位至14,士逾月,外姻15至。赠死不及尸16,吊生不及哀17,豫凶事18非礼也19。

今注

1 天王:指周天子,是时为平王四十九年。

2 宰:天子的太宰。

3 咺:宰之名。

4 惠公:隐公之父。

5 仲子:桓公之母。

6 赗:音凤,助丧的物品。

7 缓:时间甚迟缓。

8 子氏:仲子。

9 未薨:未死。

10 故名:所以称他的名字。

11 同轨:郑玄、服虔皆以轨为车辙,同轨以表示别于四夷国家。

12 五月:指五月而葬,下三月及逾月皆同。

13 同盟:曾同会盟者。

14 同位至:同爵位者。

15 外姻:亲戚。

16 尸:未葬以前为尸。

17 哀:孝子哭泣的时候。

18 豫凶事:人未死而赠赗是预料凶事。

19 非礼也:不合于常礼。

今译

秋七月,周天子使太宰咺来赠送惠公及仲子的助丧物品,时间甚迟缓,并且仲子未死,所以称他的名字。天子死后七月下葬,车同轨道的全都到;诸侯死后五月下葬,曾同过会盟的全都到;大夫死后三月下葬,同等官位的全都到;士死后一个月下葬,亲戚全都到。未葬以前不能有所赠,生者哭哀的时候不加以吊,事先预备凶事不合礼。

传 八月,纪1人伐夷2,夷不告3,故不书4。有蜚5不为灾,亦不书。

今注

1 纪:在今山东省寿光县。至庄公四年,为齐所灭。

2 夷:在今山东省即墨县西。

3 不告:不通知鲁国。

4 不书:史官不记录在《春秋》上。

5 蜚:《广雅》谓之 ,小虫也,形圆而薄,气臭,每缘稻茎上,食稻花,令不成实。

今译

八月,纪国侵伐夷国,但夷国不通知鲁国,故鲁国史官不记录在《春秋》上。有蜚但不成灾害,也不写在竹简上。

经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传 惠公之季年1败宋师于黄2,公立而求成3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4始通5也。

今注

1 季年:末年。

2 黄:宋邑,在今河南省考城县西三十六里。

3 成:和平。

4 宿: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二十里。

5 始通:始通和好。

今译

在惠公末年的时候,曾打败宋国的军队于黄,隐公即位后就请求和好。九月,盟会于宿,两国始通和好。

传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1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2,太子少,葬故有阙3,是以改葬。

今注

1 弗临:不亲往葬地。

2 宋师:服虔以为宋师即黄之师也。是时宋来伐鲁,公自与战。

3 有阙:葬礼缺乏。

今译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隐公没有亲往葬地,所以也不写在《春秋》上。惠公死的时候,恰遇到与宋人打仗,太子又年少,葬礼甚有缺,所以改行葬礼。

传 卫侯1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今注

1 卫侯:卫始封于武王弟康叔。卫都在今河南省汲县东北。

今译

卫侯来鲁国参加惠公的葬礼,不会见隐公,故史官也不写在《春秋》上。

传 郑共叔之乱,公孙滑1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2,郑人以王师3虢师4,伐卫南鄙5。请师于邾,邾子使私6于公子豫7。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8人郑人盟于翼9,不书非公命也。

今注

1 公孙滑:共叔段之子。

2 廪延: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十五里。

3 王师:周王师。

4 虢师:虢自东迁以后,在今山西平陆县东五十里。

5 南鄙:南境。

6 私:私自请求。

7 公子豫:鲁大夫。

8 邾:邾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

9 翼: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

今译

郑国共叔段叛乱的时候,他的儿子公孙滑逃奔卫国,卫人就为他攻伐郑国,占据了廪延。郑国的人用周王的军队及虢国的军队攻伐卫国南境,郑国又向邾国请求军队帮助,邾国的君私求鲁大夫公子豫。豫请率军队前往,但隐公不允许,可是公子豫自己就去了,与邾人、郑人会盟于翼。因为隐公未曾命令他,所以史官不写在《春秋》上。

传 新作南门1,不书亦非公命也。

今注

1 南门:鲁都城之门,亦曰稷门,至僖公二十五年更高而大之,故亦曰高门。

今译

新作鲁都城的南门,这件事不写在竹简上,也因为这不是出自隐公的命令。

经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传 十二月,祭伯1来非王命也。

今注

1 祭伯:周公子旧封于祭,在今河北省长垣之祭城,为周王卿士,东迁后,遂迁于河南省之管城,在今河南省郑县左近。

今译

十二月,周王的太宰祭伯来,这不是出自周王的命令。

经 公子益师卒。

传 众父1卒,公不与小敛2故不书日。

今注

1 众父:公子益师字。

2 小敛:以衣冠为敛为小敛,然后置于棺中为大敛。

今译

公子益师,字为众父,死了,隐公不参加他的小敛,所以史官不写他死的日期。

隐公二年(公元前七二一年)

经 二年春,公会戎于潜。

传 二年春,公会戎1于潜2,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3,公辞4。

今注

1 戎:今山东省曹县故戎城,春秋时称非夏族皆曰戎、狄、夷或蛮。

2 潜:鲁地,盖近戎者,当在鲁国之西南境。

3 盟:盟需有礼节及誓词。

4 辞:只许修好而辞谢其盟。

今译

二年春,隐公在潜与戎人会见,这是为了重修惠公时代友好的关系。但戎人请求结盟,隐公推辞不许。

经 夏五月,莒人入向。

传 莒子娶于向1,向姜2不安莒3而归。夏,莒人4入5向。以姜氏还。

今注

1 向:据《世本》,“向,姜姓”。孔疏所引。江永《春秋地理考实》说:“向地在山东者二,《寰宇志》莒州南七十里有向城……以近莒言之此是也。”

2 向姜:向国之女。

3 莒:据《世本》,“莒巳姓”,同为孔疏所引。在今山东省莒县。

4 人:将爵位低而所率军队少则称人。

5 入:襄公十三年孔疏说:“人谓入其都邑,制其人民。”

今译

莒子娶妻于向国,向姜不安于莒国而回到向国。夏,莒人攻入向国,把姜氏带回。

经 无骇帅师入极。

传 司空1无骇2入极3,费4庈父5胜之。

今注

1 司空:鲁国共有三卿,即司徒、司马、司空。

2 无骇:鲁卿。

3 极:鲁附庸小国。今山东省鱼台县西有极亭。

4 费:鲁邑,在今山东省鱼台县西南,与季孙氏所封之费,不同地。

5 庈父:庈音琴。鲁大夫,食邑于费者。

今译

鲁国的司空无骇攻入极城,费庈父(费伯)把他打败。

经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传 戎请盟,秋,盟于唐1,复修戎好也。

今注

1 唐:鲁地,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十二里。

今译

戎人请求缔结盟约。秋,结盟于唐。这是再度与戎人修好。

经 九月,纪裂 来逆女。

传 九月,纪1裂 2来逆女,卿为君逆3也。

今注

1 纪:姜姓,侯爵,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有纪城。

2 裂 :是纪卿名。

3 逆:迎接。

今译

九月,纪大夫裂 来迎接鲁隐公的女儿,这是大夫迎娶国君女儿的例子。

经 冬十月,伯姬1归于纪。

今注

1 伯姬:是隐公的长女。

今译

冬,十月,鲁隐公的长女伯姬嫁到纪国。

经 纪子帛、莒子盟于密。

传冬,纪子帛1、莒子盟于密2,鲁故也3。

今注

1 子帛:是纪裂 的字。《公羊》《穀梁》两传皆作子伯。

2 密:今山东省昌邑县东南十五里有密乡故城。

3 鲁故也:因为鲁与莒不太和好,故纪与盟,以便调停。

今译

冬,纪大夫子帛(裂 )与莒子结盟于密。这是为了让鲁国与莒国和好的缘故。

经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1薨2。

今注

1 子氏:桓公之母仲子。

2 薨:小君得从君例,故亦曰薨。

今译

十二月,乙卯,鲁桓公的母亲子氏薨。

经 郑人伐卫。

传 郑人伐卫,讨公孙滑之乱也1。

今注

1 卫人为公孙滑伐郑取廪延,见隐公元年。

今译

郑国人讨伐卫国,这是为了讨伐公孙滑伐郑取廪延。

隐公三年(公元前七二○年)

经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1。

今注

1 日有食之:现在所谓的日食。此经无传。

今译

三年,春,周王历二月己巳,有日食现象。

经 三月庚戌,天王崩。

传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1,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

今注

1 壬戌:庚戌是比壬戌早十二天。因为周室希望诸侯赶紧来,所以赴告将它提早十二天。

今译

三年,春,周王历的三月,壬戌,周平王驾崩。以庚戌赴告,所以经上就记为庚戌。

经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传 夏,君氏1卒,声子也。不赴2于诸侯。不反哭于寝3,不祔于姑4,故不曰薨5,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6,为公故曰君氏7。

今注

1 君氏:《公羊》《穀梁》皆看见段缺损的《春秋·经》,误作尹氏。

2 赴:照例应该写到竹简上送往各诸侯国。

3 不反哭于寝:葬后不回到正寝去哭。

4 不祔于姑:因为最初的礼节,并非合葬,所以《礼记·檀弓》篇说:“合葬非古也。”按最古为二部制,互通婚姻,下代的妻恰与其姑同姓,故必须祔于姑而不能祔于夫。

5 薨:夫人等于诸侯亦曰薨。

6 不书姓:以避免为正夫人。

7 君氏:因为隐公现在为君,所以称她为君氏。

今译

夏,隐公的母亲声子死了。不赴告于诸侯各国;葬后从墓地回来,不到正寝哭祭;并且不祔祭于祖姑。声子的丧礼缺少了这三种礼节,故不说是薨,并且因为不称她夫人,故经上不说是葬。不写她的姓,然而为了隐公的缘故,称她为君氏。

传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1,王贰于虢2,郑伯怨王,王曰无之3,故周郑交质4,王子狐5为质于郑,郑公子忽6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7虢公政。四月,郑祭足8帅师取温9之麦,秋又取成周10之禾,周郑交恶11。君子曰:“信不由中12,质无益13也?明恕14而行,要之以礼15,虽无有质,谁能间16之,苟有明信17,涧、溪、沼、沚18之毛19,蘋、蘩、蕴、藻20之菜,筐、筥、锜、釜21之器,潢、汙、行、潦22之水,可荐23于鬼神,可羞24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25用质?《风》26有《采蘩》《采蘋》27,《雅》28有《行苇》《泂酌》29,昭30忠信也。”

今注

1 卿士:就是六卿。

2 贰于虢: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有虢城。王欲分政于虢,不复专任郑伯。

3 无之:没有分政的事。

4 交质:交换人质。

5 王子狐:平王之子。

6 公子忽:郑伯之子。

7 畀:给予。

8 祭足:郑大夫。

9 温:周地,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三十里。

10 成周:今之洛阳。

11 交恶:互相怨恶。

12 中:心中。

13 无益:没用处。

14 明恕:明察宽大。

15 要之以礼:加之以合礼。

16 间:离间。

17 明信:明定的诚信。

18 涧、溪、沼、沚:山夹水曰涧,山渎无所通曰溪,沼池曰沼,小渚曰沚。

19 毛:毛草。

20 蘋、蘩、蕴、藻:蘋音频,大蓱也。蘩音烦,皤蒿也。藻,水草。顾炎武曰“蕴亦水草”。

21 筐、筥、锜、釜:《诗毛传》:“方曰筐,员曰筥,有足曰锜,无足曰釜。”洪亮吉说:“杜注本此。”

22 潢、汙、行、潦:服虔说:“畜小水谓之潢;水不流谓之汙;行潦,道路之水是也。”

23 荐:备品物。

24 羞:致滋味。

25 焉:安。

26 《风》:《诗经·国风》。

27 《采蘩》《采蘋》:《国风》篇名,意取于不嫌薄物。

28 《雅》:《诗经·大雅》。

29 《行苇》《泂酌》:《大雅》篇名,《行苇》篇意在取忠厚;《泂酌》篇意取虽行潦亦可以共祭祀。

30 昭:表示。

今译

郑武公和庄公父子两人皆做过周平王的卿士。平王想把政权分给西虢公。因此郑伯怨恨平王。平王说:“没这回事。”因此周室与郑国互相交换人质。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公子忽到周室做人质。平王驾崩后,周人将政权给予虢公。四月,郑大夫祭足率领军队去践踏温地的麦田;秋天,又去践踏成周的禾田。于是周室与郑国互相怨恶。君子说:“诚信若不是出于心中,交换人质也是没有用处的。只要明察宽大,并且以礼节约束,虽然没有人质,谁又能够离间他们呢?假使有明定的诚信,水涧、山溪、池沼、小渚里生长的毛草;蘋、蘩、蕴、藻一类的水草;方的筐,圆的筥,有足的锜,无足的釜,无论哪一种器物;潢汙的止水,或行潦的流水,都可以上荐于鬼神,进献给王公。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信约,只要照礼去做,又何必用人质呢?《诗经·国风》有《采蘩》《采蘋》两篇,《大雅》有《行苇》《泂酌》两篇,都是表明只要有忠信的行为,微薄的礼物也是可用的。”

经 秋,武氏子来求赙。

传 武氏子1来求赙2,王未葬也3。

今注

1 武氏子:平王崩,桓王未即位,不能命爵,故称武氏。

2 赙:音付,助葬的物品。

3 王未葬也:平王尚未下葬。

今译

周大夫武氏的儿子来鲁国求取平王助葬的礼物,因平王尚未下葬,新王还不能行爵命,所以只称武氏,并且不称王使。

经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传 宋穆公1疾,召大司马2孔父3而属4殇公5焉,曰:“先君6舍7与夷而立寡人8,寡人弗9敢忘,若以大夫10之灵11,得保首领以没12,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13,寡人虽死,亦无悔14焉。”对曰:“群臣愿奉冯15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16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光昭17先君之令德18,可不务19乎?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20。”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21矣!立穆公,其子飨22之,命以义夫23!《商颂》24曰:‘殷受命咸宜25,百禄是荷26!’其是之谓乎!”

今注

1 穆公:名和,宣公力之弟。

2 大司马:宋官名。

3 孔父:名嘉,是孔子六代祖。见昭公七年杜注,兹附世系表于下:宋闵公—(宋厉公)—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皋夷父—宋厉公,防叔—伯夏—叔梁纥—孔子。

4 属:托付。

5 殇公:宣公子,名与夷。

6 先君:指宣公。

7 舍:放弃。

8 寡人:诸侯自称。

9 弗:不也。

10 大夫:指孔父。

11 灵:《广雅》:“灵,福也。”盖蒙人的恩宠,犹如得神灵的保佑。

12 没:善终。

13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人连称为社稷。社稷代表国家。

14 悔:后悔。

15 冯:音凭。是穆公子庄公。

16 弃:废弃。

17 光昭:光大昭明。

18 令德:美德。

19 务:专力。

20 功:功劳。

21 知人:知人能任。

22 飨:享受。

23 命以义夫:这是由义来命令的。

24 《商颂》:《诗经》的一篇。

25 咸宜:皆合适。

26 百禄是荷:所以可以担任百禄。

今译

宋穆公病危了,召见大司马孔父,把殇公托付给他,对他说:“先君舍去与夷而立我为国君,我不敢忘记先君的恩惠。若是托大夫的福,我能够保全首领而死,先君若是问起与夷,我要怎样回答他呢?请你尊奉与夷,使他主持国家,我虽死,也就不后悔了。”孔父回答说:“大臣们愿意尊奉庄公为国君。”穆公说:“不可以。先君以为我贤明,故令我主持国家,若是我抛弃贤德而不退让,就是白费了先君的推举,怎能说是贤明呢?为了光耀昭明先君的美德,可以不努力吗?我的先生,请不要废弃了先君的功劳。”于是叫公子冯(庄公)离国去住在郑国。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君子说:“宋宣公可以说是知人善任的了!立了穆公,而他自己的儿子享受君位,这是由义而命令的!《诗经·商颂》说:‘殷代的汤和武丁受命都是合于正道,所以承受了天下的百禄!’这句诗就是指此而说的!”

经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传 冬,齐、郑盟于石门1寻卢2之盟也,庚戌3,郑伯之车偾4于济5。

今注

1 石门:齐地,在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

2 卢:齐地,在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二十五里。

3 庚戌:杜注,十二月无庚戌日,误。

4 偾:翻。

5 济:济水,在山东。

今译

冬,齐国与郑国结盟于石门。这是重修卢的盟约。庚戌,郑伯的车子在济水翻车。

经 癸未,葬宋穆公1。

今注

1 此经无传。

今译

癸未这天,给宋穆公行葬礼。

传 卫庄公1娶于齐东宫2得臣3之妹曰庄姜4。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5也。又娶于陈6,曰厉妫7,生孝伯,早死。其娣8戴 生桓公9,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10之子也。有宠而好兵11,公弗禁12,庄姜恶之,石碏13谏曰:“臣闻爱之,教之以义方14,弗纳15于邪16。骄、奢、淫、泆17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18过也,将立19州吁,乃定20之矣,若犹未21也,阶之为祸22。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23,降而不憾24,憾而能眕25者鲜矣26。且夫贱妨27贵,少陵28长,远间29亲,新间旧,小加大30,淫破31义,所谓六逆32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33顺效34逆,所以速35祸也。君人者36,将祸是务去37,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38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39。

今注

1 卫庄公:名扬。

2 东宫:太子所住的宫曰东宫。

3 得臣:齐太子名。

4 庄姜:孔疏谓为齐庄公之女。春秋时的习惯,女子用母家的姓,所以称为庄姜。

5 《硕人》:《诗经》篇名。

6 陈:在今河南省陈县,虞舜之后。

7 妫:陈姓,武王女大姬适胡公满,封于陈。

8 娣:从嫁女子。

9 桓公:名完。

10 嬖人:贱而为君所宠幸者。

11 好兵:喜战斗。

12 弗禁:不加以禁止。

13 石碏:卫大夫。

14 义方:方正。

15 弗纳:不入。

16 邪:非正曰邪。

17 骄、奢、淫、泆:骄傲、奢侈、淫乱、放纵。

18 宠禄:宠爱厚禄。

19 立:立为太子。

20 定:决定。

21 犹未:尚未定。

22 阶之为祸:由此下去不至于祸患不止。

23 降:降心,抑制。

24 憾:恨。

25 眕:按:《尔雅·释言》:“眕,重也。”

26 鲜矣:很少。

27 妨:妨害。

28 陵:欺凌。

29 间:离间。

30 小加大:小国加兵于大国。

31 破:毁坏。

32 逆:与顺相反,谓之逆。

33 去:离开。

34 效:仿效。

35 速:加快。

36 君人者:为人君者。

37 务去:努力去掉。

38 厚:石碏之子。

39 老:退休。

今译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她名叫庄姜,长得很美但没有生子,卫国人为她赋了一首《硕人》的诗。卫庄公又娶于陈国,名叫厉妫,生了孝伯,而孝伯早死。厉妫从嫁的女子戴妫生了桓公,庄姜把桓公当作自己的儿子一般看待。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幸的嬖人所生,他恃有庄公的宠爱而非常喜爱战斗。庄公不禁止他,但庄姜厌恶他。卫大夫石碏进谏说:“臣听说爱护自己的儿子,要教导他方正的行为,不要使他陷入邪道。骄傲、奢侈、淫乱、泆荡就是邪道所以发生的原因。这四种行为的发生就是因为宠爱和厚禄太过分。若是将要立州吁为太子,就请赶快决定;若还不决定,等于是给了他攀缘的阶梯,以至于祸患不止。受宠而不骄傲,骄傲而能抑制,抑制而不恨,虽恨而能自重,这种人是很少的。况且卑贱的人妨害高贵的人,年少的人欺凌年长的人,疏远的人离间亲密的人,新人离间旧人,小国而加兵于大国,淫乱而毁坏了正义,这就是所谓六种悖逆的行为。国君有义,臣子行义,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敬爱,这就是所谓六种和顺的行为。摒弃和顺而效法悖逆,就是加速祸患的发生。做国君的人,应该把祸患努力除掉,反而去加速它,不是不可以吗?”卫庄公不听他的话。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同游,石碏不能禁止他。等到卫桓公嗣位以后,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隐公四年(公元前七一九年)

经 四年,春,王二月,莒1人伐杞2,取3牟娄4。

今注

1 莒:己姓,在今山东省莒县。

2 杞:姒姓,武王克殷,求禹之后东楼公封于杞,在今河南省杞县。

3 取:取得,表示甚容易。

4 牟娄:在今山东省诸城县。此经无传。

今译

四年,春,周王历的二月,莒国人攻伐杞国,取得牟娄。

经 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

传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1而立2,公与宋公为会,将寻3宿之盟4,未及期5,卫人来告乱。

今注

1 桓公:名完。

2 而立:州吁遂自立为君。

3 寻:重申。

4 宿之盟:在隐公元年。

5 未及期:未到预约的日期。

今译

四年,春,卫国的州吁弑卫桓公而自立。鲁隐公与宋殇公相会,将要重申过去的盟约,还没有到预约的日期,卫国人就来报告乱事。

经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传 夏,公及宋公遇1于清2。

今注

1 遇:未预约曰遇。

2 清:卫地,今山东省东阿县有清亭。

今译

夏,鲁隐公及宋殇公在清相遇。

经 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传 宋殇公之即位1也,公子冯2出奔郑,郑人欲纳3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4于郑,而求宠5于诸侯6,以和7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8,君为主,敝邑9以赋10与陈11、蔡12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13于卫,故宋公14、陈侯15、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16,五日而还。公17问于众仲18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19和民,不闻以乱20。以乱,犹治丝21而棼22之也。夫州吁阻兵23而安忍24,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25矣;夫兵犹火也,弗戢26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27,而虐用28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29,而欲以乱成30,必不免31矣!”

今注

1 即位:为君。

2 冯:音凭。

3 纳:纳入宋为君。

4 将修先君之怨:这指隐公二年,郑庄公伐卫的仇怨。

5 宠:会盟。

6 诸侯:各国。

7 和:安定。

8 君害:指公子冯。

9 敝邑:对诸侯自称。

10 赋:是赋税,但暗中指的是军队。

11 陈:妫姓。在今河南省陈县。

12 蔡:姬姓。为文王子蔡叔度之后,蔡仲所封。在今河南省上蔡县。

13 睦:和好。

14 宋公:指宋殇公。

15 陈侯:指陈桓公。

16 东门:郑国都城的东门。

17 公:鲁隐公。

18 众仲:鲁大夫。

19 德:德行。

20 乱:纷乱。

21 治丝:整理乱丝。

22 棼:更加乱。

23 阻兵:凭恃武力。

24 安忍:安于残忍。

25 济:成功。

26 戢:收敛也。

27 其君:指卫桓公。

28 虐用:虐待。

29 不务令德:不致力于美德的进修。

30 成:成功。

31 不免:不免于祸害。

今译

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公子冯出奔到郑国,郑国人想要接纳他,使他为宋君。等到卫国州吁自立为君,将要重提先君时郑庄公伐卫的仇怨,借以寻求各国的会盟,借以安定他的人民。于是便派人去告诉宋国说:“你若是讨伐郑国,可顺便除去你的祸害公子冯,你做主国,敝邑以全国的赋税,与陈国、蔡国做从国,这是卫国所愿意的。”宋国人答应了他。于是陈国、蔡国进而与卫国和好。因此,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一同去攻伐郑国,包围了郑国都城的东门,围了五天才退兵回去。鲁隐公问大夫众仲说:“卫国的州吁他能够成功吗?”众仲回答说:“臣只听说以德行来安定人民,不曾听说以纷乱的办法。以纷乱的办法就好像整理乱丝而更加弄乱它。那个州吁,凭恃武力而安于残忍。恃着兵威则将失去民众,安于残忍则将失去亲人,民众背叛而亲人离心是难以成功的;兵事就好像火一样,不收敛就会烧到自己。那个州吁弑了他的国君,而虐待他的人民,像这样不致力于修养美德,而妄想以纷乱成事,必定不免于祸患败亡的。”

经 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传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1师。公辞2之,羽父3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4而行,故书曰:“翚帅师。”疾5之也。诸侯之师,败郑徒兵6,取其禾7而还。

今注

1 乞:请求。

2 辞:不允。

3 羽父:公子翚。

4 固请:坚持请求。

5 疾:贬责。

6 徒兵:步兵。

7 禾:庄稼。

今译

秋,各国再去攻伐郑国,宋殇公派使者来鲁国请求派遣军队协助,隐公推辞不允。羽父(公子翚)请求以军队去会战,隐公不许。他坚持请求,而终于去了,所以经上记载:“翚帅师。”以责备他。各国的军队打败郑国的步兵,掠取郑国的庄稼而回。

经 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

传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1问定君2于石子3,石子曰:“王觐4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5于王6,陈,卫方睦,若朝7陈使请8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9陈。石碏使10告于陈曰:“卫国褊小11,老夫耄12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13之。”陈人执14之,而请莅15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16莅杀州吁于濮17。石碏使其宰18獳羊肩19莅杀石厚于陈。君子曰:“石碏,纯臣20也。恶州吁而厚与21焉,大义灭亲22,其是之谓乎?”

今注

1 厚:石碏之子。

2 定君:安定君位。

3 石子:石碏。

4 王觐:朝见天子为觐。

5 宠:宠爱。

6 王:周桓王。

7 朝:往其他诸侯国为朝。

8 使请:请其为卫请觐王。

9 如:往。

10 使:派人。

11 褊小:狭隘。

12 耄:八十岁曰耄。

13 图:想办法。

14 执:捕获。

15 请莅:请派人来处置。

16 右宰丑:右宰是官名,丑是人名。

17 濮:陈地。

18 宰:石碏家宰。

19 獳羊肩:人名。

20 纯臣:正直的臣。

21 与:波及。

22 大义灭亲: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亲人。

今译

州吁不能够安定他的人民,石厚向他的父亲石碏请问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只有觐见周天子才可以安定君位。”石厚说:“怎样才得觐见?”石碏说:“陈桓公正受周天子的宠信,而陈国与卫国正互相交好。若是朝见陈国的国君,求他为卫国请求觐见,必定可以得见。”石厚随从州吁到陈国。石碏暗中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领土狭隘,而老夫年纪老耄,不能有所作为。这两个人实在是弑杀了我们的国君,敢请立刻想办法处置他们。”陈国人捉住了他们,而请求卫国人自己来处置。九月,卫国派右宰丑来把州吁杀死于濮。石碏派他的家宰獳羊肩来杀石厚于陈。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笃正直的大臣。因厌恶州吁而波及自己的儿子石厚,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自己的亲人,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经 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传 卫人逆1公子晋2于邢3。冬十二月,宣公4即位。书曰:“卫人立晋。”众5也。

今注

1 逆:迎接。

2 公子晋:宣公。

3 邢:周公之子所封。今河北省邢台县。

4 宣公:公子晋。

5 众:是众人的意思。

今译

卫国人迎接公子晋于邢国。冬,十二月,卫宣公即位。经上记载说:“卫人立晋。”表示卫宣公是众人所立的。

隐公五年(公元前七一八年)

经 五年,春,公矢鱼于棠。

传 五年春,公将如棠1观鱼者2。臧僖伯3谏4曰:“凡物5不足以讲大事6,其材不足以备器用7,则君不举8焉。君将纳9民于轨10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11。乱政亟行,所以败12也!故春蒐13夏苗14秋狝15冬狩16。皆于农隙17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18入而振旅19,归而饮至20以数军实21,昭文章22,明贵贱23,辨等列24,顺少长25,习威仪26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27,皮革、齿牙28,骨角毛羽29不登于器30,则公不射31,古之制也32。若夫山林川泽之实33,器用之资,皂隶之事34,官司之守35,非君所及也36。”公曰:“吾将略地37焉!”遂往陈鱼而观之38,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39,且言远地40也。

今注

1 棠:鲁邑,在今山东省鱼台县北十三里。《水经注》说:有高台二丈许,下临菏水。

2 观鱼者:宋代孙觉、叶梦得、朱熹等皆讨论过矢鱼的问题,直到最近1936年陈槃发表了“春秋公矢鱼于棠说”,方才解决了“矢鱼”是“射鱼”。并且他又引用了朱起凤《辞通》说:“射”字,古文作“ ”。《左氏春秋》脱其左旁,遂讹为“矢”字。本来矢就是射,周礼“矢其鱼鳖而食之”即同此意。

3 臧僖伯:是孝公之子,名 。僖伯是谥法。

4 谏:谏诤。

5 物:傅斯年在陈槃文跋中说:“物为图腾标识,更显而易见。”在我所著的《中国古代社会史》中说明,我国所谓姓就是图腾,又所有物也是图腾,皆与此意相合。

6 大事:在《左传》的另条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祭祀,戎是战争。

7 器用:器用者是为大事之用。

8 则君不举:人君就不亲自举行。

9 纳:归纳。

10 轨:轨道。

11 乱政:政治被扰乱。

12 败:失败。

13 春蒐:《尔雅》,春猎为蒐。

14 夏苗:《尔雅》,夏猎为苗。

15 秋狝:《尔雅》,秋猎为狝。

16 冬狩:《尔雅》,冬猎为狩。

17 农隙:不种田的时候。

18 治兵:整治军队。

19 振旅:鼓舞众军。

20 饮至:饮酒。

21 数军实:数军队所获的食物。

22 昭文章:服虔引司马法“文章是旌旗所建用”。

23 明贵贱:军队中亦以贵贱为分。

24 辨等列:等列等于行伍。

25 顺少长:出师少者在前,还师少者在后。

26 习威仪:练习威仪。

27 俎:是祭宗庙所用器。

28 皮革、齿牙:皮革是兽皮;齿牙是就广义而言。狭义而言,颔上大齿谓之为牙。

29 骨角毛羽:骨、角、毛皆属兽类。羽属鸟类。

30 器:亦是祭宗庙的器物。

31 公不射:公不自己射。

32 古之制也:古代的制度。

33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正义》说:“山林之实谓材木樵薪之类;川泽之实谓蔆茨鱼蟹之属。”若夫即至于。

34 皂隶之事:是奴隶的事情。

35 官司之守:官司是小臣。此指小臣的职务。

36 非君所及也:不是人君所亲自管理的。

37 略地:巡行边境。

38 观之:观鱼。

39 非礼也:不合于古礼。

40 远地:不在鲁国都城左近。

今译

五年,春,鲁隐公将往棠邑射鱼。臧僖伯谏诤说:“凡是一种图腾标识不能用于讲习祭祀和战争,一种材料不能用于装备祭祀和战争的器用,那么国君就不举行。国君是要把人民纳入轨道和图腾的人,所以讲习大事而合于轨道法度就叫作上轨道,取用适当的材料以彰明图腾的特色就叫作认识图腾。不上轨道不认识图腾,就是纷乱政事。屡次举行乱政的事,因此才会失败。所以,春、夏、秋、冬各有合时的田猎,都要在农闲时举行。三年举行一次大演习以整治军队。演习完毕,整理队伍回宗庙举行饮酒礼,同时计算军队所获的食物。标明旌旗,分明贵贱,辨明行伍,调顺少长,以练习威仪。鸟兽的肉不放在祭祀宗庙的器物上面,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用于装饰祭祀的器物。那么,公自己不射猎是古代的制度。至于那些山林川泽里的实物,取来作为器用,则是奴隶的事情,是小官所掌管的职务,不是国君所要亲自管理的。”隐公说:“我将要到边地去巡行哩!”于是就动身前往,陈列了设备来射鱼。僖伯假托生病,没有随同前往。经上记载说:“公矢鱼于棠。”表示这件事不合于礼,并且暗示棠邑是边境的地方。

传 曲沃1庄伯2以郑人邢人3伐翼4,王使尹氏武氏5助之,翼侯奔随6。

今注

1 曲沃:在今山西省闻喜县。

2 庄伯:成师之子。

3 邢人:邢是姬姓,周公之子所封。在今河北省邢台县西南。

4 翼: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有古翼城。

5 尹氏武氏:二人皆周大夫。

6 随:今山西省介休县有古随城,后为晋士会食邑。

今译

晋国的曲沃庄伯借着郑人和邢人去攻伐翼都,而周桓王派了尹氏及武氏去帮助他,结果翼侯逃奔到随邑。

经 夏四月,葬卫桓公。

传 夏,葬卫桓公1,卫乱2,是以缓3。

今注

1 卫桓公:是宣公之父。

2 卫乱:指州吁之乱。

3 缓:卫桓公死后,经过十四月乃葬。

今译

夏,下葬卫桓公,因卫国有州吁之乱,故此延迟下葬。

传 四月,郑人侵卫牧1,以报东门之役2,卫人以燕师3伐郑。郑祭足、原繁4、洩驾5以三军军6其前,使曼伯7与子元8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9,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10。君子曰:“不备不虞11,不可以师12。”

今注

1 卫牧:牧是卫邑,在今河南省汲县。按:即武王伐纣之牧野。

2 东门之役:东门之役在隐公四年。

3 燕师:燕有南燕、北燕。北燕为姬姓,南燕为姞姓。今河南省汲县西有古燕城。

4 原繁:是郑大夫。

5 洩驾:亦郑大夫。

6 军:是动词,即驻军。

7 曼伯:郑大夫。曼音万。

8 子元:顾炎武疑即郑厉公之字。

9 不虞制人:虞是畏惧,制人是北制。所指不畏惧制人的军队。

10 北制:制人。

11 不备不虞:不准备也不畏惧。

12 不可以师:不可以打仗。

今译

四月,郑人侵入卫国的牧邑,为了报复东门之役。卫人借着燕国军队去讨伐郑国。郑国的祭足、原繁、洩驾率领三军攻击燕军的前面,又派曼伯与子元带领军队驻扎在燕军的后面。燕国人虽畏惧郑国的三军,但不畏惧郑国制邑的人民。六月,郑国的曼伯与子元两位公子利用制邑的军队,把燕军打败于北制。君子说:“既不戒备又不畏惧,是不可以打仗的。”

传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1于翼。

今注

1 哀侯:晋之君。

今译

曲沃庄伯背叛了周桓王。秋天,桓王命令虢公讨伐曲沃,扶立哀侯于翼都。

经 秋,卫师入郕。

传 卫之乱也1,郕2人侵卫,故卫师入郕。

今注

1 卫之乱也:州吁之乱。

2 郕:音成,文王子郕叔武始封,为伯爵。今山东宁阳县北有盛乡城。

今译

卫国州吁之乱时,郕国人曾侵入卫国,故现在卫师侵入郕国。

经 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

传 九月,考1仲子2之宫3将万4焉。公问羽5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6,诸侯用六7,大夫四8,士二9。夫舞所以节八音10,而行八风11,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12,始用六佾13也。

今注

1 考:行落成礼。

2 仲子:是桓公之母,惠公之妃。

3 宫:庙。

4 万:大舞。

5 羽:舞者所执的羽毛。

6 天子用八:天子用八八等于六十四人。

7 诸侯用六:诸侯用六八等于四十八人。

8 大夫四:大夫用四八等于三十二人。

9 士二:士用二八等于十六人。此用服虔说及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说。

10 八音: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而言。

11 八风:指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融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而言。本贾逵说。

12 六羽:舞时执用六羽,为四十八羽毛。

13 六佾:四十八人。

今译

九月,仲子的庙举行落成典礼,将进献万舞。隐公问众仲跳舞执羽的人数,众仲说:“天子用八八等于六十四人,诸侯用六八等于四十八人,大夫用四八等于三十二人,士用二八等于十六人。跳舞的目的是要协调八种音调而表现八方的风情,所以数目从八以下。”隐公听从他的话。于是第一次进献六羽,这是鲁国宗庙采用六佾的开始。

经 邾人郑人伐宋。

传 宋人取邾田1,邾人告于郑曰:“请君2释憾3于宋,敝邑4为道5。”郑人以王师6会之,伐宋入其郛7,以报东门之役8。宋人使来告命9。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10。问于使者曰:“师何及11?”对曰:“未及国12。”公怒乃止,辞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13,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14也!”

今注

1 邾田:邾音朱,邾国的田地。

2 君:指郑君。

3 释憾:释四年再见伐之恨。

4 敝邑:邾国自称。

5 道:导引或向导。

6 王师:周王的军队。

7 郛:是郭。

8 东门之役:东门之役在隐公四年。

9 告命:请求帮助。

10 将救之:将去救宋国。

11 师何及:敌军已到何处?

12 未及国:没到国都。

13 同恤社稷之难:共同救助国家的患难。

14 敢知:敢知道。

今译

宋人夺取了邾国的田地,邾国派人去郑国请求帮助说:“您郑君若去攻宋国以消释您的仇恨,我国愿做您的向导。”郑人便以周王的军队去会合邾国的军队,攻伐宋国,攻进了宋国都的城郭,以报复东门之役。宋国派人到鲁国请求帮助,隐公早听说军队攻入宋国都的城郭,将要派兵去援救。他便问使者说:“敌军已到达什么地方?”使者故意说:“还没有到达国都。”隐公很生气,就停止派兵,辞退使者说:“你来请求我同去救助国家的危难,现在我问你,你反而说:‘敌军尚未到达国都。’这就不是我敢知道的了。”

经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 卒。

传 冬十二月辛巳,臧僖伯卒。公曰:“叔父1有憾2于寡人,寡人弗敢忘3。”葬之加一等4。

今注

1 叔父:《曲礼》说:诸侯称同姓曰伯父、叔父。这种现象与近代初民社会颇相仿佛,我曾细加以研究,所谓伯父、叔父者皆指始封的大夫,视当时诸侯的长或幼而定称为伯父或叔父。如长者的大夫,其后代永远是伯父,而幼者则永远是叔父。并且臧氏出自孝公,恰是隐公的叔父。

2 有憾:指谏矢鱼而言。

3 弗敢忘:不敢忘记。

4 葬之加一等:葬礼加命服一等。

今译

冬,十二月,辛巳,鲁大夫臧僖伯死了。隐公说:“叔父曾规劝我不要去观棠射鱼,我没有听从,他对我有遗恨,我也不敢忘记。”于是就用加一等的命服来葬他。

经 宋人伐郑,围长葛。

传 宋人伐郑,围长葛1,以报入郛之役也。

今注

1 长葛:郑邑。在今河南省长葛县北十二里。

今译

宋人攻伐郑国,包围了长葛,用以报复其前次入郭的战役。

隐公六年(公元前七一七年)

经 六年春,郑人来渝平。

传 六年春,郑人来渝平1,更成2也。

今注

1 渝平:服虔曰:公为郑所获,释而不结平,于是更为约束以结之,故曰渝平。

2 更成:重新恢复以前的和平。

今译

六年,春,郑人来鲁国“渝平”,就是重新恢复两国和好的关系。

传 翼1九宗2五正3顷父之子嘉父4,逆晋侯于随5,纳诸6鄂7,晋人谓之鄂侯8。

今注

1 翼:晋旧都也,周武王子,唐叔始封。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十五里。

2 九宗:成王封唐叔时,以唐之余民怀姓九宗。

3 五正:并以职官五正,盖为五官之长。“怀姓九宗,职官五正。”亦见《左传·定公四年》。

4 顷父之子嘉父:晋国的大夫。

5 随:晋地。在今山西省介休县东。

6 纳诸:入于。

7 鄂:晋地。在今山西省吉县的东南,近黄河。

8 鄂侯:以别于从前所称的翼侯。

今译

晋国翼都的怀姓九宗、五官之长及顷父的儿子嘉父到随去迎接晋侯,把他安置在鄂邑,晋人便称他为鄂侯。

经 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

传 夏,盟于艾1,始平2于齐3也。

今注

1 艾:在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北。

2 平:讲和。

3 齐:太公之后,初封于河南省吕县,及成王灭武庚以后,始封于齐。在今山东省临淄县,见傅斯年先生“大东小东说”。

今译

夏,鲁国与齐国结盟于艾,开始与齐国和好。

传 五月庚申,郑伯1侵陈,大获2。往岁3,郑伯请成4于陈,陈侯5不许6。五父7谏曰:“亲仁善邻8,国之宝9也。君其许郑10。”陈侯曰:“宋、卫实难11,郑何能为12?”遂不许。君子曰:“善不可失13,恶不可长14,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15,从自及16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17?《商书》18曰:‘恶之易也19,如火之燎于原20,不可乡迩21,其犹可扑灭22。’周任23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24如农夫之务去草25焉。芟26夷27蕴28崇29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30,则善者信31矣。’”

今注

1 郑伯:郑庄公。

2 大获:全胜。

3 往岁:指前年陈与诸侯同伐郑的旧怨。

4 请成:请求和平。

5 陈侯:陈桓公。

6 不许:不允许。

7 五父:陈公子佗,桓公之弟。

8 亲仁善邻:亲近仁者,陈与郑为邻国,应当亲善。

9 宝:原则。

10 君其许郑:应当允许郑国的要求。

11 实难:实在为陈国的祸患。

12 郑何能为:郑为小国,不足为患。

13 善不可失:善德不可以失掉。

14 恶不可长:过失、错误不可听任其生长。

15 悛:音诠,止也。

16 从自及:将自临于祸害。

17 其将能乎:安能有办法。

18 《商书》:指《尚书·盘庚》篇。

19 恶之易也:恶事的蔓延。王念孙说:“按:易者延也,谓恶之蔓延也。”杜谓为难易非。

20 燎于原:平原中起火。

21 乡迩:离近。

22 其犹可扑灭:还可以扑灭。按:《庄公十五年》传亦同,引《商书》皆有“恶之易也”,但今本《尚书·盘庚》篇无此句。

23 周任:周大夫。

24 见恶:看见恶事。

25 务去草:努力去掉野草。

26 芟:除草曰芟。音衫。

27 夷:灭,平。

28 蕴:积累。

29 崇:聚在一起。

30 殖:生长。

31 信:等于伸张。

今译

五月,庚申,郑庄公侵入陈国,获得全胜。前年,郑庄公曾向陈国要求讲和,陈侯不答应,陈大夫五父曾进谏说:“亲近仁者,友善邻国,是国家的原则,您还是允许郑国的请求吧!”陈侯说:“宋、卫两国才是陈国的祸患,郑国能有什么作为呢?”于是不肯答应。君子说:“善德不可失去,恶事不可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说的吧?滋长恶事而不知停止,若是自临于祸害,虽想要挽救,还能有办法吗?《商书》说:‘恶事的蔓延,正如火在原野上焚烧,不可以接近,不容易扑灭。’周任也有话说:‘为国谋事的人,见了恶事要像农夫见了莠草必要努力除掉一样,把它们割断除掉,堆积起来,断绝它们的本根,不要使它们再繁殖,然后善事才能伸张。’”

经 秋七月1。

今注

1 秋七月:杜注:虽无事而书首月,具四时以成岁。

今译

秋天,七月。

经 冬,宋人取长葛1。

传 秋,宋人取长葛。

今注

1 长葛:今河南省长葛县北十二里有故城。

今译

秋,宋国人取得了长葛。

传 冬,京师来告饥1,公为之请籴2于宋、卫、齐、郑,礼也3。

今注

1 告饥:无食曰饥。来告无食。

2 请籴:籴音笛,是买谷。请求买谷。

3 礼也:《左传》中所记礼也或非礼也在昭公以前皆常有,但是到了昭公以后,可以说是等于零,无论是礼或非礼,史官全都不加以批评。可以说到了春秋的末代,对于传统的尊重渐渐地愈来愈少,这我在《史官制度——附论对传统之尊重》一文中已经详细地说过,这是《中国上古史》(待定稿)第一篇,亦见于“台大”《文史哲学报》第十四期,读者可以参考。

今译

冬,京师有人来鲁国报告发生饥荒。隐公为此向宋、卫、齐、郑四国请求籴谷。这是合于礼的。

传 郑伯如1周,始朝桓王2也。王不礼3焉,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4。善郑5以劝来者6,犹惧不蔇7,况不礼焉,郑不来矣。”

今注

1 如:往。

2 桓王:周平王之子。

3 不礼:不以礼敬。

4 晋郑焉依:唯依靠晋及郑两国。

5 善郑:善与郑交谊。

6 劝来者:奖劝将来的人。

7 犹惧不蔇:蔇(音既)等于至。犹恐怕他不来。

今译

郑伯到周,第一次朝见周桓王。周桓王不以礼敬接待他。周桓公就对桓王说:“我们周王室的东迁,是依靠了晋、郑两国。对郑国友善以便奖励以后来朝见的人,这样都还怕各国不肯来,何况对他不礼貌呢?郑国将从此不再来朝见了。”

隐公七年(公元前七一六年)

经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1。

今注

1 叔姬归于纪:叔姬是伯姬之娣。幼时女弟从姐同嫁,但女弟年过幼的时候,就在母国等候,所谓“待年于国”。等至年龄及时,就独自嫁过去,叔姬就是遵行此礼。此经无传。

今译

七年,春,周王历三月,鲁国的叔姬嫁到纪国。

经 滕侯卒。

传 七年春,滕侯1卒。不书名2,未同盟3也。凡4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5以名,告终称嗣6也。以继好7息民8,谓之《礼经》9。

今注

1 滕侯:文王子叔绣所封,今山东省滕县西南十五里有古滕城。后至战国为田齐所灭。

2 不书名:只写滕侯而不写其名。

3 盟:刘熙释名:“盟,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因告神必须用名,且必须歃血为誓言。

4 凡:凡者以为例,《左传》中言凡者前后共五十见,以后不再赘注。

5 赴:用竹简记其事以送往各国曰赴。

6 告终称嗣:通知君之终及嗣君之立,宋刊本及相台岳刻本皆作“告终称嗣”,后刊本作“告终嗣”,非,可见两事虽相连但仍宜分为两件。

7 继好:继续两国的和好。

8 息民:和好则两国人民皆得安息。

9 《礼经》:杜注以为“此言凡例乃周公所制《礼经》”。或有人疑之,以为非是。然细思之,鲁为极保守的国家,虽然在昭公之时已渐变化(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条下引李康运命论云:“文薄之弊渐于灵景。”景王正与鲁昭公同时),但在《左传·昭公二年》中尚载有:“晋韩宣子来(鲁)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可见在对传统尊重渐衰的时候,仍然“周礼尽在鲁”。因为吾人不可忘记,在伯禽初封之时,分以“祝、宗、卜、史,备物典策”(皆见《左传·定公四年》),史所以记事,而典策为“春秋之制”,即此节所谓“礼经”就是。

今译

七年,春,滕侯死了。只写滕侯而不写他的名字,因为滕国没有和鲁国缔结同盟。凡是诸侯各国同盟,就称名以告于神。因此国君薨也就以名赴告,一面赴告死者之终,一面称嗣位君主的名,以便继续两国的和好,从而安定两国的人民,这是缘于周公所制定的《礼经》。

经 夏城中丘。

传 夏,城中丘1,书不时也2。

今注

1 中丘:今山东省临沂县东北三十里有中丘城。

2 书不时也:因不合农时故写在《春秋》上。

今译

夏,修筑中丘的城墙,因为不合农时所以把这件事写在《春秋》上。

经 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传 齐侯使夷仲年1来聘2,结艾之盟3也。

今注

1 夷仲年:齐僖公的母弟,名年,夷仲是谥法。

2 来聘:来鲁国聘问。

3 艾之盟:在隐公六年。

今译

齐侯派夷仲年来鲁国聘问,因两国已经缔结艾的同盟。

经 秋,公伐邾。

传 秋,宋及郑平1。七月庚申,盟于宿2。公伐邾,为宋讨3也。

今注

1 平:和平。

2 宿: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二十里。

3 为宋讨:邾人导郑伐宋在隐公五年,现宋郑既盟,鲁乃为宋讨邾以示好于宋。

今译

秋,宋国与郑国讲和。七月庚申,宋郑两国结盟于宿。鲁隐公讨伐邾国,这是为了示好于宋的缘故。

经 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传 初,戎1朝于周,发币2于公卿3,凡伯4弗宾5。冬,王使凡伯来聘6,还7,戎伐之于楚丘8以归。

今注

1 戎:在今山东省曹县附近。

2 发币:献布币。

3 公卿:周之公卿。

4 凡伯:周公之子,始封于凡,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南二十里。

5 弗宾:不用对宾客的礼节招待他。

6 来聘:来鲁国聘问。

7 还:回去洛阳。

8 楚丘:戎邑,在今山东省曹县东南五十里,与卫文公所迁之楚丘同名而异地。

今译

起初,戎人朝见周桓王,献布币给公卿做礼物。凡伯不用对宾客的礼招待他。这一年冬天,周桓王派凡伯来鲁国聘问。他回洛阳的途中,戎人在楚丘攻击他,把他捉了回去。

传 陈及郑平1,十二月,陈五父2如郑莅盟3。壬申,及郑伯盟,歃如忘4。洩伯5曰:“五父必不免6,不赖盟7矣!”郑良佐8如陈莅盟,辛巳,及陈侯盟,亦知陈之将乱也。

今注

1 陈及郑平:平是讲和。六年,郑侵陈大获,今始谈和。

2 陈五父:陈公子佗。

3 莅盟:莅临盟会。

4 歃如忘:歃血的时候,意不在盟,如忘却此事。

5 洩伯:郑大夫洩驾。

6 不免:不免于难。

7 不赖盟:对盟事不仰仗。

8 良佐:郑大夫。

今译

陈国与郑国讲和,十二月,陈公子佗到郑国去莅临盟会。壬申,与郑伯盟誓,歃血的时候,五父不专心。郑大夫洩伯说:“五父必定不免于祸患,他对盟事毫不仰赖!”郑大夫良佐到陈国去莅临盟会,辛巳,与陈侯盟誓,他也看出陈国将发生乱事。

传 郑公子忽在王所1,故陈侯请妻之2,郑伯许之,乃成昏3。

今注

1 王所:隐公三年,周、郑交质,郑公子忽曾为质于周王都城。

2 陈侯请妻之:陈侯误以为郑得王宠,故请成婚姻。

3 成昏:古代成婚于夜晚,故用昏以名礼。

今译

郑公子忽在周桓王那里做人质,陈侯误以为他得周王的宠信,就请求把女儿嫁给他。郑伯允许了,于是就成婚了。

隐公八年(公元前七一五年)

经 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传 八年春,齐侯将平宋卫1,有会期2。宋公以币3请于卫,请先相见4,卫侯许之,故遇5于犬丘6。

今注

1 平宋卫:使宋、卫两国与郑国讲和。

2 有会期:已有会盟的日期。

3 币:布币。

4 请先相见:在会期以前见面。

5 遇:相会。

6 犬丘:犬丘即垂,一地有两名。在今山东省曹县北句阳店。

今译

八年,春,齐侯将使宋、卫两国同郑国讲和,已有了会盟的日期。宋殇公用布币请求卫侯先期相会,卫侯答应了,所以宋公与卫侯相遇于犬丘。

经 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庚寅,我入祊。

传 郑伯请释1泰山之祀2,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3易许田4。三月,郑伯使宛5来归祊,不祀泰山也。

今注

1 请释:请求免除。

2 泰山之祀:郑桓公初封时,有助祭泰山之仪在祊,郑以天子现在不能够东巡到泰山,所以请求免除泰山之祀。

3 祊:在今山东省费县故祊城。

4 许田:近许昌之田。《寰宇志》谓在许昌城南四十里。《鲁颂》所谓“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即此。

5 宛:郑大夫。

今译

郑伯请求免除泰山的祭祀,而改为祭祀周公,便把祭泰山的祊田来交换许昌附近的田。三月,郑伯派大夫宛来归还祊田,因为他不再祭泰山了。

传 夏,虢公忌父1始作卿士于周。

今注

1 忌父:虢公之名。

今译

夏,虢公忌父开始做周王的卿士。

传 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1。辛亥,以妫氏归。甲寅,入于郑。陈鍼子2送女,先配而后祖3。鍼子曰:“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4!非礼也5,何以能育6。”

今注

1 妇妫:公子忽之夫人,陈女妫姓。

2 陈鍼子:陈大夫。

3 先配而后祖:迎接夫人者,必先告于祖庙而后行婚礼。如楚公子围曾告于庄王、共王之庙。

4 诬其祖矣:对祖先不恭敬。

5 非礼也:不合于正礼。

6 何以能育:如何能养育子孙。

今译

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往陈国去迎娶他的夫人妫氏。辛亥,带着妫氏归国。甲寅,进入郑国国都。陈国的大夫鍼子给妫氏送嫁。因为先行婚礼再回郑国去告祖庙,所以鍼子说:“这是不成夫妇的。对祖先不恭敬!是非礼的,怎能养育子孙呢!”

经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1卒。辛亥,宿男2卒。

今注

1 蔡侯考父:蔡为祭仲所封,曾为周公卿士,在今河南省新蔡县。考父即蔡叔名。

2 宿男:隐公元年,宋、鲁大夫盟于宿,宿亦必参与盟。宿为男国故称宿男。此经无传。

今译

夏六月,己亥,蔡叔考父死了。辛亥,宿国的男爵死了。

经 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传 齐人卒1平宋卫于郑。秋,会2于温3,盟4于瓦屋5,以释东门之役,礼也6。

今注

1 卒:终于。

2 会:会见。

3 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三十里有古温城。

4 盟:盟誓。

5 瓦屋:郑地。在今河南省洧川县南二十里。

6 礼也:郑国未来与盟,所以三国自己盟誓,以表示三国的原意,所以说是合于礼。

今译

齐人终于使宋、卫两国同郑国讲和。秋,会见于温,盟誓于瓦屋,从此放弃东门之役的仇恨,这是合于礼的。

经 八月,葬蔡宣公。1

今注

1 此经无传。

今译

八月,下葬蔡宣公。

传 八月丙戌1,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2。

今注

1 丙戌:杜注谓七月庚午、九月有辛卯,故八月不得有丙戌,似有误。

2 礼也:郑伯虽以虢公得政,而反以齐人朝王,故称为合于礼。

今译

八月,丙戌,郑伯陪着齐人朝见周桓王,这是合于礼的。

经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

传 公及莒人盟于浮来1,以成纪好2也。

今注

1 浮来:今山东省莒县西二十里有浮来,但是浮来为莒邑。杜注说是纪邑为误。

2 成纪好:为的是完成鲁与纪的和好。

今译

鲁隐公与莒国人结盟于浮来,为的是完成鲁国与纪国的和好。

经 螟1。

今注

1 螟:食谷之虫,有灾故写于简上。此经无传。

今译

发生螟虫的灾害。

传 冬,齐侯使来告成三国1。公使众仲对曰:“君释三国之图2,以鸠其民3,君之惠4也,寡君闻命5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6。”

今注

1 告成三国:使宋、卫、郑三国和平相处。

2 释三国之图:解释三国的图谋。

3 以鸠其民:使三国人民能够安居。

4 惠:恩惠。

5 闻命:从命。

6 明德:聪明的德惠。

今译

冬,齐国派人来鲁国报告调和了宋、卫、郑三国。隐公派众仲对他说:“您齐君和解了三国的图谋,安居了他们的人民,这是您齐君的恩惠。我国国君当要从命的,岂敢不承受您齐君的贤明德惠呢?”

经 冬十有二月,无骇卒。

传 无骇1卒,羽父请谥与族2。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3,胙之土而命之氏4,诸侯以字为谥5,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6,邑亦如之7。”公命以字为展氏8。

今注

1 无骇:为鲁卿,是公子展之孙。

2 族:诸侯之子称公子,再次一辈称公孙,再次一辈则须赐族。

3 因生以赐姓:因所生如禹的母亲,吞薏苡而生禹,故姓姒。商因吞玄鸟卵而生,故姓子。

4 胙之土而命之氏:周语说:“胙四岳国,赐姓曰姜,氏曰有吕。”

5 谥:孙志祖说:“《礼记·檀弓》鲁哀公诔孔子。郑注云:‘诔其行以为谥也,尼父因其字以为之谥。’明用《左传》此语。”

6 官有世功则有官族:比如晋的士氏。

7 邑亦如之:比如韩、赵、卫,皆由于他们的封邑。

8 展氏:因为他是公子展之孙,故为展氏。所以用其祖的字,而不用其父者,因祖孙同昭穆而父子异昭穆。

今译

鲁大夫无骇死了。羽父请求赐给他谥号及族氏。隐公问众仲赐族氏的原则,众仲回答说:“天子立有德的人为诸侯,因他所由生而赐他的姓;分给他土地而命他的氏。诸侯的臣子则以他的字做谥号,并且用来赐给他的孙子做族氏。若是做官有世代的功劳,则可用官名为族氏,也可用旧有封邑的名为族氏。”于是,隐公便以无骇的祖父公子展的字,命他的族为展氏。

隐公九年(公元前七一四年)

经 九年春,天王使南季1来聘。

今注

1 南季:天子的大夫。南是氏,季是字。此经无传。

今译

九年,春,周桓王派大夫南季来鲁国聘问。

经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

传 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1,以震2书始3也。庚辰,大雨雪4,亦如之5,书时失6也。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7,平地尺为大雪8。

今注

1 霖:《尔雅》云:“久雨谓之淫,淫雨谓之霖。”

2 以震:震是打雷。有雷震。

3 书始:记载雷的开始。

4 雨雪:雪落如雨。

5 亦如之:也记其开始。

6 书时失:言历法之错误。

7 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这是解释写明霖雨的用意。

8 平地尺为大雪:落雪地上高一尺以上称为大雪。

今译

九年,春,周王历三月,癸酉,淫雨成霖并有雷电。经上记载了开始下雨的日子。庚辰,下大雪,也是一样记载了开始的日子。这是说历法有错误之处。凡是下雨,三天以上就叫作霖,下雪而地上积雪一尺以上就叫作大雪。

经 挟1卒。

今注

1 挟:鲁大夫。此经无传。

今译

鲁大夫挟死了。

经 夏,城郎。

传 夏,城郎1书不时2也。

今注

1 郎:此郎非隐公元年之郎。此郎与曲阜相近,所谓近郊之地。

2 书不时:不合农时。

今译

夏,修筑郎城,记这件事表示筑城不合农时。

经 秋七月1。

今注

1 《左氏春秋》之经与《公羊》《穀梁》两传不同,《左氏春秋》虽无事可记,仍须四时皆备,并非有深文大义存在。

今译

秋,七月。(这一条经文下无记事,因《左氏春秋》每年必使四时全备,虽无事只写四时。)

传 宋公不王1,郑伯为王左卿士2,以王命3讨之,伐宋,宋以入郛之役4怨公不告命,公怒绝宋使。

今注

1 不王:王念孙说:“犹言宋公不朝。”

2 左卿士:王有左右二卿士。

3 以王命:用王的命令。

4 入郛之役:在隐公五年。

今译

宋殇公不往周朝朝见王,郑伯做周王的左卿士,便借着周王的命令声讨他,而攻伐宋国。宋国因为入郛那次战役而怨恨鲁隐公,便不来通告。隐公很生气,谢绝了宋国派来的使者。

传 秋,郑人以王命来告伐宋1。

今注

1 郑人以王命来告伐宋:郑人伐宋没能战胜,所以又派人往告鲁国。

今译

秋,郑人用周王的命令来鲁国通告讨伐宋国。

经 冬,公会齐侯于防。

传 冬,公会齐侯于防1,谋2伐宋也。

今注

1 防:《公羊传》,防作邴。

2 谋:讨论。

今译

冬,鲁隐公在防会见了齐侯,谋划讨伐宋国。

传 北戎1侵郑,郑伯御之,患2戎师。曰:“彼徒我车3,惧其侵轶4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5而速去之。君为三覆6以待之。戎轻而不整7,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8,进而遇覆9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10矣!乃可以逞11。”从之12,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13逐之14,衷戎师15,前后击之,尽殪16,戎师大奔17。十一月甲寅,郑人大败戎师18。

今注

1 北戎:大约在今河北省。

2 患:忧虑。

3 彼徒我车:戎人用步兵,而郑人用战车。

4 侵轶:侵略突袭。

5 尝寇:引诱戎兵。

6 三覆:三批埋伏。

7 戎轻而不整:戎人性格轻浮而队伍又不整齐。

8 务进:服虔以为“各自务进,言其贪利”。

9 遇覆:碰见伏兵。

10 无继:没有后援。

11 逞:战役可胜。

12 从之:照公子突的话去做。

13 祝聃:郑大夫。

14 逐之:追逐。

15 衷戎师:将戎师切为两段。

16 尽殪:全杀死。

17 戎师大奔:所余戎师皆大逃奔。

18 郑人大败戎师:至此戎师遂完全为郑师所败。

今译

北戎侵略郑国,郑伯出兵抵御。他很忧虑戎人的军队,因而说:“他们用徒兵,我们用战车,我恐怕他们会侵略突袭我们。”公子突说:“先派那些勇敢而不刚毅的人为前锋,引诱戎人入寇,就迅速退后。您准备三批伏兵等待戎人深入。戎人性情轻浮而队伍又不整齐,贪婪而不互相亲爱,胜利不相退让,失败不相援救,前面的戎人看到有所获,必定努力前进,前进而碰见伏兵,必定迅速逃奔,后面的戎人又不肯援救,就不再有后援了!于是我们就可以得胜。”郑伯听从了他的话。果然,戎人的前锋遇到伏兵就奔逃,郑大夫祝聃带兵从后追赶,把戎师从中切为两段,然后前后夹击,全部歼灭。所余的戎师就都赶紧逃奔。十一月,甲寅,郑国人打败了戎人的军队。

隐公十年(公元前七一三年)

经 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

传 十年春王正月1,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2。癸丑,盟于邓3为师期4。

今注

1 正月:经作二月,疑误。

2 中丘:今山东省临沂县东北三十里有中丘城。

3 邓:鲁地。

4 为师期:为决定出兵的日期。

今译

十年,春,周王历的正月,隐公与齐侯、郑伯会见于中丘。癸丑,结盟于邓,为决定出兵的日期。

经 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

传 夏五月,羽父1先会齐侯、郑伯伐宋。

今注

1 羽父:鲁大夫公子翚。

今译

夏,五月,鲁大夫羽父在约定的日期以前先会合齐侯、郑伯攻伐宋国。

经 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传 六月戊申,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1。壬戌,公败宋师于菅2。庚午,郑师入郜3。辛未,归于我4。庚辰,郑师入防5,辛巳,归于我。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6,不贪其土7以劳王爵8,正之体也。”

今注

1 老桃:杜注为宋地,但《汇纂》以为既在济宁县北六十里,当在齐、鲁边境上。今山东省济宁县北有桃乡城。

2 菅:音坚,当在山东省单县北。

3 郜:为文王子所封,在山东城武县东南二十里。

4 归于我:郑国将郜归给鲁国。

5 防:宋地,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六十里,后入鲁,谓之西防。

6 王命讨不庭:因为郑伯彼时方任王卿士,故以王的命令讨不服王命者。

7 不贪其土:郑国自身并不贪婪他的土地。

8 劳王爵:因为鲁国的爵位长于郑国的伯爵,所以郑国将他得的土地全赠给鲁国。

今译

六月,戊申,隐公会见齐侯、郑伯于老桃。壬戌,隐公打败宋国的军队于菅。庚午,郑国军队进入郜邑,辛未,郑国把郜邑归给鲁国。庚辰,郑国军队攻入防邑,辛巳,郑国又把防邑归给鲁国。君子说:“郑庄公这样就可以说是方正的了!用周王的命令去讨伐不服王命的宋国,然而自己并不贪婪所得的土地,而用以赠给爵位较尊的鲁国,这是方正的本体。”

传 蔡人、卫人、郕人不会王命1。

今注

1 不会王命:不遵从王命,去会同伐宋。

今译

蔡人、卫人、郕人没有遵从周王的命令去会同讨伐宋国。

经 秋,宋人、卫人入郑,宋人、蔡人、卫人伐戴,郑伯伐取之。

传 秋,七月庚寅,郑师入郊1,犹在郊。宋人、卫人入郑,蔡人从之伐戴2。八月壬戌,郑伯围戴。癸亥克之,取三师3焉。宋卫既入郑,而以伐戴召蔡人,蔡人怒4,故不和而败5。

今注

1 郊:郑都的郊外。

2 戴:在今河南省考城县东南五里有考城故城。

3 取三师:取得宋、卫、蔡三国的军队。

4 怒:不满意。

5 不和而败:因蔡与宋、卫两国不和,而为郑所击败。

今译

秋,七月,庚寅,郑国军队刚回到国都的远郊,当他们还在郊外,宋人和卫人就乘虚侵入郑国。蔡人则随从宋、卫两国去攻伐戴国。八月,壬戌,郑伯带兵包围戴国,癸亥,攻克戴国,取得宋、卫、蔡三国的军队。宋、卫两国的军队既已侵入郑国,而又为了攻伐戴国才召集蔡人,蔡人因此很不满意,所以三国失和而为郑国所败。

传 九月戊寅1,郑伯入宋2。

今注

1 戊寅:据长历推算,九月无戊寅,恐日期有错误。

2 郑伯入宋:以报宋入郑的仇恨。

今译

九月,戊寅,郑伯攻入宋国。

经 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

传 冬,齐人、郑人入郕,讨违王命1也。

今注

1 讨违王命:讨伐违反王命不参与伐宋的郕国。

今译

冬,齐人及郑人攻入郕国,以讨伐郕国违反周王的命令。

隐公十一年(公元前七一二年)

经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

传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1来朝2,争长3。薛侯曰:“我先封4。”滕侯曰:“我,周之卜正5也。薛,庶姓6也,我不可以后之7。”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8。周谚9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10。宾有礼11,主则择之12。’周之宗盟13,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14,不敢与诸任齿15。君若辱贶16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17。”薛侯许之18,乃长19滕侯。

今注

1 薛侯:薛是任姓,为黄帝之后。在今山东省滕县南四十里。

2 来朝:朝觐鲁隐公。

3 争长:争执行礼的先后。

4 我先封:薛祖奚仲为夏代所封,所以说我封在先。

5 卜正:卜官之长。

6 庶姓:不是同姓。

7 不可以后之:不可在他后行礼。

8 辱在寡人:以到寡人处存问为羞辱。王引之说:“在,存也;存问之也。”

9 周谚:周代的谚语。

10 工则度之:工匠就去度量它。

11 宾有礼:宾客的举止合度。

12 主则择之:主人则选择所宜而行使。

13 宗盟:定公四年,祝佗所引践土之盟的载书中说:晋重、鲁申一直到郑捷共五人皆同姓,然后方有齐、宋、莒,皆庶姓,可以证明。可见同姓在前,而异姓在后。

14 若朝于薛:若往薛国朝见。

15 不敢与诸任齿:因为鲁隐公是异姓,所以不敢与任姓争行礼的先后。

16 辱贶:以相赐为羞辱。

17 以滕君为请:请滕君先行礼。

18 许之:答应。

19 乃长:于是先请滕侯行礼。

今译

十一年,春,滕侯与薛侯来朝见鲁隐公,两人争执行礼的先后。薛侯说:“我受封在先。”滕侯说:“我是周的卜正。而且薛是庶姓,我不可以在他的后面行礼。”隐公派羽父请来薛侯说:“您和滕君屈辱自己来存问寡人。周代的谚语说:‘山里有木材,则由工匠去度量;宾客有合宜的礼节,则由主人加以选择。’周的同姓盟国应在先,异姓的应在后。寡人若是朝见于薛国,必定不敢与各任姓的国家争执行礼的先后,您若是屈辱自己赐惠给寡人,那么愿意向您请求由滕君先行礼。”薛侯允许了。于是就先请滕侯行礼。

经 夏,公会郑伯于时来。

传 夏,公会郑伯于郲1,谋伐许2也。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3于大宫4。公孙阏5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6以走。子都7拔棘8以逐之,及大逵9,弗及10,子都怒。

今注

1 郲:经作时来,郑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四十里有故厘城。

2 许:姜姓,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在今河南省石梁县东三十里。

3 授兵:出征之前交兵器予军队。

4 大宫:是郑国的祖庙。大音泰。

5 公孙阏:郑大夫。

6 挟辀:辀音舟,是车辕。用两手拉着车辕。

7 子都:公孙阏的字。

8 拔棘:棘就是戟。拔出戟。

9 大逵:路宽能容九辆车并走。

10 弗及:没有赶上。

今译

夏,隐公会见郑伯于郲,谋划讨伐许国。郑伯将讨伐许国,五月甲辰,先在大宫授兵器给军队。公孙阏与颍考叔争一辆车子,颍考叔用手挟着车辕而走,子都拔出戟来追赶他,追到大路上都没有赶上,子都很愤怒。

经 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传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1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2以先登3,子都自下射之,颠4。瑕叔盈5又以蝥弧登,周麾6而呼曰:“君登矣7!”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8,公曰:“君谓许不共9,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10矣,虽君有命11,寡人弗敢与闻12。”乃与郑人13。郑伯使许大夫百里14奉许叔15以居许东偏16,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17于许君,而假手于我18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19,不能共亿20,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21,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22,其况能23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24也,吾将使获25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26,天其以礼悔祸27于许,无宁兹28许公复奉其社稷29,唯我郑国之有请谒30焉,如旧昏媾31,其能降以相从32也,无滋他族33,实偪处此34,以与我郑国争此土35也。吾子孙其覆亡36之不暇,而况能禋祀37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38,亦聊以固吾圉39也。”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40,曰:“凡而器用41财贿42,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43,王室而既卑44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45,夫许,大岳之胤46也。天而既厌周德47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48,定社稷49,序民人50,利后嗣51者也。许无刑而伐之52,服而舍之53,度德而处之54,量力而行之55,相时而动56,无累后人57,可谓知礼矣。”

今注

1 傅:军队附着于城墙边。

2 蝥弧:郑伯所使用旗的名。蝥音毛,弧音胡。

3 先登:第一个人上城。

4 颠:由城上坠下而死。

5 瑕叔盈:郑大夫。

6 周麾:遍挥旗而呼。

7 君登矣:因为这是郑伯的旗,所以表示郑伯已经登城。

8 齐侯以许让公:齐侯将许国让给隐公。

9 不共:不共职贡。

10 伏其罪:许君已逃,等于受到处罚。

11 虽君有命:你虽然有命令给我。

12 弗敢与闻:不敢接受。

13 乃与郑人:乃将许国给予郑庄公。

14 百里:许大夫的名字。

15 许叔:是许庄公弟。

16 东偏:许国的东鄙。

17 不逞:不满意。

18 假手于我:假借我的力量。

19 父兄:同姓群臣。

20 共亿:相安。王念孙说:“共字当读去声,犹今人言相安也。”

21 寡人有弟:指共叔段。

22 糊其口于四方:在他国寻求饮食。

23 其况能:怎么能够。

24 抚柔此民:安抚怀柔许国的人民。

25 获:郑大夫公孙获。

26 得没于地:寿终。

27 悔祸:后悔之前的加祸。

28 无宁兹:不但如此。

29 复奉其社稷:重新治理国家。

30 请谒:请求谒见。

31 旧昏媾:等于是旧亲戚。

32 降以相从:降心往来。

33 无滋他族:不要滋聚他族。

34 实偪处此:除此没有旁的办法。

35 此土:指许国。

36 覆亡:亡国。

37 禋祀:絜节斋戒以祭祀谓为禋祀。

38 不唯许国之为:不只是为的许国。

39 圉:边陲。

40 西偏:许的旧西鄙。

41 器用:用具。

42 财贿:钱财。

43 先君新邑于此:先君指郑武公,与平王同时东迁,居于郑国的新都。

44 王室而既卑:周室现已渐渐地趋于卑下。

45 周之子孙,日失其序:于是周的子孙,日渐失掉他的行列。

46 大岳之胤:大音泰。大岳的后嗣。

47 厌周德:厌是厌烦。虽然邹衍的五德相代之说是较后的说法,但是恐怕在春秋时代已经有了新德代旧德之说,所以方有“天既厌烦周德”的说法,这种思想与前面的几句“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相互呼应。所以晋文公请隧,周王就回答说:“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可见是同样的思想。

48 经国家:经理国家。

49 定社稷:安定社稷。

50 序民人:使人民贵贱有次序。

51 利后嗣:对后嗣有利。

52 无刑而伐之:郑征伐许,因为许没有法度。

53 服而舍之:他服从就赦免他。

54 度德而处之:郑庄公知道天的既厌周德,而知所以自处。

55 量力而行之:因此他不行极端而灭许国。

56 相时而动:相度情形而动作。

57 无累后人:是他对公孙获说:“我死乃亟去之。”故谓无累后。

今译

秋,七月,隐公会合齐侯及郑伯攻伐许国。庚辰,军队附着在许国都城的墙边。颍考叔取了郑伯的旗帜蝥弧首先登城,子都从下面射他,颍考叔从城上坠下而死。瑕叔盈又拿着蝥弧登城,四向挥动着旗帜而呼喊道:“国君登城了!”郑国的军队便都登城。壬午,大军就进入许国都城,许庄公逃奔到卫国。齐侯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隐公说:“您说许国不供职贡,所以我随您来讨伐他。现在许国既已接受了责罚,虽然您有命令给我,我也不敢接受。”于是把许国给了郑庄公。郑庄公派许国大夫百里尊奉许叔去住在许国的东鄙,说:“天降祸于许国,鬼神实不满意许君的作为,因而借着我的力量来讨伐许国。但是我连一两位同姓的臣子都不能相安,怎么敢以讨伐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一个弟弟,但不能同心协力,而让他在别国寻求饮食,像这样能够永久保有许国吗?请你尊奉许叔以安抚怀柔许国的人民。我将派公孙获辅佐你。若是我能够以寿终,天或要以礼对待许国而后悔从前的加祸,不但如此,还会使许公重新治理他的国家。到那时若是我郑国有所请求谒见,好像旧亲戚一样,希望您许国能降心来往,不要滋聚他族,我不能让他族来与我争许国土地。我的子孙为了挽救自己的倾覆败亡都怕来不及了,怎么还能祭祀许国的山川呢?我所以要把你安置在这里,不仅是为了许国,还是为了想巩固我郑国的边陲哩!”于是派公孙获居住在许国的西边,对他说:“凡是你的器具和钱财,不要放在许国。我死后,就要立刻离开许国。我的先君武公在这新郑地方设立新都,周王室既已卑微,周王的子孙也日渐失掉他们的行列。许国是大岳的后嗣,天既然已厌倦周德,我还能够与许国争胜吗?”君子说:“郑庄公这样做是有礼的。礼,是用以经理国家,安定社稷,序列人民,造福后嗣的。因为许国没有法度而讨伐他,一旦服罪就赦免他。度量自己的德行而自处,估量自己的力量而施行,相度时机而行动,不牵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的了。”

传 郑伯使卒1出豭2,行3出犬鸡4,以诅5射颍考叔者。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6,刑以正邪7,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今注

1 卒:司马法说:百人为卒。

2 豭:音加。《说文》:豭:牡豕也。《广雅》:豭:豕也。

3 行:韦昭《国语注》:行,行列也。

4 犬鸡:用犬或用鸡。

5 诅:郑玄《周礼》注:诅,谓祝之使诅败也。

6 政以治民:用政以治理人民。

7 刑以正邪:用刑法以正邪恶。

今译

郑伯命令每一卒出一头猪,每一行出一条犬或出一只鸡,以诅咒射死颍考叔的人。君子说:“郑庄公错失了政治和刑法。政治是要治理人民的,刑法是要规正邪恶的。既没有德惠的政治,又没有威严的刑法,所以才会招致邪恶。邪恶不正而反用诅咒,将有什么益处呢?”

传 王取邬1、刘2、 3、邘4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5之田温、原6、 7、樊8、隰郕9、 茅10、向11、盟12、州13、陉14、 15、怀16。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恕而行之17,德之则也18,礼之经也19,己弗能有,而以与人20,人之不至21,不亦宜乎!

今注

1 邬:在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五十里。

2 刘: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十五里。

3 :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与孟县之间。

4 邘:在今河南省河内县西北三十里。

5 苏忿生:在武王时为周司寇,《尚书·立政》篇所谓“司寇苏公”即此人。

6 原: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北十五里原乡。

7 :在今河南省河内县西南三十二里。

8 樊:亦名阳樊,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十五里。

9 隰郕:在今河南省河内县西三十里。亦名隰城。

10 茅:在今河南省修武县西北二十里的大陆村。

11 向: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向城。

12 盟:在今河南省孟津县西南三十里。

13 州:在今河南省河内县东南五十里。

14 陉:音刑。在今河南省河内县西北三十里。

15 :在今河南省修武县西北故 城。

16 怀: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十一里有怀乡故城。

17 恕而行之:以宽恕之道来行。

18 德之则也:进德的规则。

19 礼之经也:礼所经的道路。

20 己弗能有,而以与人:苏忿生的田非周王所有,而周王反以与郑人。

21 人之不至:郑伯不肯来朝觐见周王。

今译

周王向郑国取得邬、刘、 、邘四邑的田,而把苏忿生的温、原、 、樊、隰郕、 茅、向、盟、州、陉、 、怀十二邑的田给郑国。君子由此知道周桓王失去郑国的原因:以恕道行动,是进德的准则,礼节的规则。把自己不能保有的地方给予他人,人家不再来朝见,不是应该的吗?

传 郑息1有违言2,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3,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4,不量力5,不亲亲6,不征辞7,不察有罪8,犯五不韪9,而以伐人,其丧师10也,不亦宜乎!

今注

1 息:姬姓国,侯爵。在今河南省新息县。

2 违言:言语之间有违忤处。

3 竟:郑国境内。

4 不度德:不忖度郑庄公之德。

5 不量力:息国小无力。

6 不亲亲:息与郑是同姓之国。

7 不征辞:言语虽相恨,但应当证明话的真假。

8 不察有罪:不考察郑国是否有罪。

9 不韪:不对的事。

10 丧师:丧灭军力。

今译

郑、息两国言语之间有互相违忤的地方,因此息侯去伐郑伯,郑伯和他交战于境内,息国军队大败而回。君子由此知道息国将要灭亡:因他不量度郑庄公的贤德,不估量自己的力量,不亲爱亲戚,不证明言辞的真假,不察明罪恶的曲直,自己犯了五种不对的事,反而去讨伐别人,丧失了军力,不也是应该的吗?

传 冬十月,郑伯以虢师1伐宋。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2也。宋不告命3,故不书。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4。师出臧否亦如之5。虽及灭国6,灭不告败,胜不告克7,不书于策8。

今注

1 以虢师:用虢国的军队。

2 以报其入郑:入郑之役在隐公十年。

3 宋不告命:胜败是国家的大事,而宋不以相告鲁国。

4 不然则否:不告则不书在竹简上。

5 师出臧否亦如之:出兵的得或失也照这样办。

6 虽及灭国:就是到了国家被灭。

7 灭不告败,胜不告克:被灭的国不以战败相告,胜利的国家亦不以战胜相告。

8 不书于策:不写在竹简上。

今译

冬,十月,郑伯以虢国军队讨伐宋国。壬戌,打败了宋国军队,借此报复宋国侵入郑国的恨事。宋国不派人来鲁国通告,故不把这件事写在竹简上。凡是诸侯国家有大事和政令,来通告的就记载,不然就不记载。出兵不论胜败也是一样,就是到了国家被灭,被灭的国家不以失败相告,胜利的国家不以胜利相告,也就不记在竹简上。

经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传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1。公曰:“为其少故也2,吾将授之矣3。使营菟裘4,吾将老焉5。”羽父惧,反谮6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7,止焉8。郑人囚诸尹氏9,赂10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11,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12。十一月,公祭钟巫,齐于社圃13,馆于 氏14。壬辰,羽父使贼15弑公于 氏,立桓公,而讨 氏,有死者16,不书葬17,不成丧18也。

今注

1 大宰:大音太。按《左传·昭公四年》称“季孙为司徒,叔孙为司马,孟孙为司寇”,可见鲁只有三卿,并无大宰。可能就是由于羽父请求太宰的官而发生隐公被弑的事件,因此鲁国始终未设此官。

2 为其少故也:因为他太年轻。

3 吾将授之矣:我将以君位授给桓公。

4 使营菟裘:菟裘,《公羊传》作涂裘,在今山东省泗水县西北。派人营造菟裘的宫室。

5 吾将老焉:以为退休之地。

6 反谮:反过来向桓公说隐公的坏话。

7 狐壤:郑地。在今河南省。

8 止焉:因为鲁国讳言被擒,所以称为止。

9 尹氏:郑大夫。

10 赂:以钱财相贿赂。

11 其主钟巫:主是尹氏所主祭的。钟巫是其主之名。

12 而立其主:立钟巫之祭于鲁国。

13 齐于社圃:齐同斋。社圃是园名。

14 氏:鲁大夫。

15 使贼:羽父使其党羽。

16 有死者:因为隐公是死在 氏家里,故诬赖 氏为弑君,遂杀了 氏几个人。

17 不书葬:经只书公薨,而不书葬,可见是未行葬礼。

18 不成丧:没能正式举行丧礼。

今译

羽父请求杀死桓公,借以请求做大宰。隐公说:“因为桓公年纪太轻我才摄政。我将把君位授给桓公。派人去营造菟裘的宫室,我将要告老退休了。”羽父很恐惧,反过来向桓公说隐公的坏话,请求弑杀隐公。隐公从前做公子的时候,曾和郑人交战于狐壤,在那里被俘而停战。郑人把他囚在尹氏家里。隐公用钱财做贿赂而祈祷于尹氏所祭的神钟巫,于是隐公便带着尹氏回国,而立钟巫的神主于鲁国。十一月,隐公要祭祀钟巫,斋戒于社圃,而住在大夫 氏家里。壬辰,羽父派他的党羽弑隐公于 氏家,立桓公为鲁君,而讨伐 氏,有几个人被杀死。经上不记载这件事,因为没有正式为隐公举行葬礼。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