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字
甲 姓省称
(一)
王逸《九思》云:管束缚兮桎梏,百贸易兮传卖。
树达按:百里奚与管对言,应称百里,此单称百。
(二)
《晋书》卷四十二《王濬传》云:世祖旌贤,建葛亮之胤。
树达按:诸葛省称葛。
(三)
赵彦昭《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云:长年愿奉西王宴,近侍惭无东朔才。
树达按:东方朔省称东朔,东方姓省去一字。
(四)
李商隐诗云:玉桃偷得怜方朔。
树达按:谓东方朔。
(五)
又云:梓潼不见马相如。
树达按:谓司马相如。
(六)
宋吕惠卿表云:面折马光于经筵,廷辨韩琦之奏疏。
树达按:谓司马光。
乙 名省称
(―)
《春秋》定公六年云: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郓。
树达按:何忌单称忌。
(二)
《左传》定公四年云:晋文公为践土之盟,卫成公不在,夷叔其母弟也,犹先蔡。其载书云:“王若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藏在周府,可覆视也。”
树达按:晋文公名重耳单称重。
(三)
又昭公元年云:君子曰:“莒展之不立,弃人也夫!”
树达按:展舆单称展。
(四)
《谷梁传》昭公二十一年云:蔡侯东出奔楚。东者,东国也。
树达按:东国单称东。
(五)
《史记》卷三十三《鲁世家》云:惠公卒,长庶子息摄当国,是为隐公。
树达按:息姑单称息。梁玉绳云:“脱姑字。”非也。
(六)
又卷三十五《管蔡世家》云:如公孙彊不修厥政,叔铎之祀忽诸。
树达按:振铎省称铎。
(七)
又卷十一《景帝纪》云:以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为丞相。
树达按:青翟单称青,《汉书》作青翟。
(八)
扬雄《法言》云:或问屈原相如之赋。子曰:“原也过以浮,如也过以虚。”
(九)
汉《费凤别碑》云:司马慕蔺相,南容复《白圭》。
树达按:汉司马相如,慕蔺相如之为人,故名相如。此相如单称相。
(十)
晋皇甫谧《释劝》云:荣期以三乐感尼父。
树达按:谓荣启期。
(十一)
又云:郑真躬耕以致誉。
树达按:谓郑子真。
(十二)
穆子容《重立太公庙碑》云:卢忌置碑,僻据山阜。
树达按:谓卢无忌也。
(十三)
潘岳《马汧督诔》云:齐万哮阚,震惊台司。
又潘岳《关中诗》云:纷纭齐万,亦孔之丑。
树达按:谓齐万年也。
(十四)
葛洪《抱朴子》云:秦西以过厚见亲。
树达按:谓秦西巴。
(十五)
《晋书》卷七十一《孙惠传》云:窃慕墨翟申包之诚。
树达按:谓申包胥。
(十六)
李白《奔亡道中》云: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树达按:申包胥省称申包,与《晋书·孙惠传》同。
(十七)
戴叔伦《答处上人宿玉芝观见寄》云:可爱剡溪僧,独寻陶景舍。
树达按:陶弘景省称陶景。
(十八)
白居易《答四皓庙》云:君看齐鼎中,焦烂者郦其。
树达按:“郦食其”省去“食”字。
丙 字省称
(一)
班固《幽通赋》云:巨滔天而泯夏。
树达按:王莽字巨君,单称巨。
(二)
《三国志》卷三十八《蜀志·秦宓传》云:仲尼、严平会聚众书以成《春秋》《指归》之文。
树达按:严遵,字君平。
(三)
唐杨巨源诗云:不同蘧玉学知非。
树达按:谓蘧伯玉。
(四)
孟浩然《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云:永怀蓬阁友,寂寞滞杨云。
树达按:杨云谓杨子云。子云,扬雄字也。
(五)
杜 《晚秋寄猗氏第五明府解县韩明府》云:灞涘袁安履,汾阳宓贱琴。
树达按:孔子弟子宓不齐字子贱。
(六)
孟郊《寄陕府邓给事》云:赏句类陶渊。
树达按:陶潜字渊明,此省称渊。
丁 姓字连省称
(一)
《史通》卷十六《杂说篇》云:马卿自叙。
树达按:谓司马长卿。
戊 官省称
(一)
陆厥诗云:如姬卧寝内,班婕坐同车。
树达按:谓班婕妤。
己 谥省称
(一)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云:古人谥有二字三字而后人相沿止称一字者。卫之叡圣武公止称武公,贞惠文子止称公叔文子,晋赵献文子止称文子,魏惠成王止称惠王,楚顷襄王止称襄王,秦惠文王止称惠王,悼武王止称武王,昭襄王止称昭王,庄襄王止称庄王,韩昭釐侯止称昭侯,宣惠王止称宣王,赵悼襄王止称襄王,汉诸葛忠武侯止称武侯。
庚 译名省称
(一)
张衡《东京赋》云:呼韩来享。
树达按:谓呼韩邪单于。
辛 地省称
(一)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云: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使延州来季子聘于上国,遂聘于晋以观诸侯。
树达按:杜注云:“季子本封延陵,后复封州来,故曰延州来。”
二、省词
甲 承上省
上 名词
子 主辞
(一)
《左传》定公四年云: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
树达按:本当云:“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承上省去。”
(二)
又隐公元年云: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树达按:本当云:“中都,小都,承上省略。”
(三)
《齐策》云:邹忌修八尺有余……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树达按:本当言忌与坐谈。
(四)
《国语·周语下》云:今郤伯之语犯,叔迂,季伐。
丑 宾辞
(―)
《左传》襄公九年云:使华阅讨右官,官庀其司,向戌讨左,亦如之。
树达按:右官谓右师,左谓左师,此文讨左,左下承上文右官省官字。
(二)
《晏子春秋》云:景公问于晏子:“治国何患?”曰:“患夫社鼠。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
树达按:本当云:“夫国亦有社鼠,承上省去。”下文云:“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猛狗”二字不省。
寅 领位辞
(一)
《礼记》十三《玉藻篇》云:君羔幦虎犆,大夫齐车;鹿幦豹犆,朝车。
树达按:俞樾云:“此言人君羔幦虎犆之车,为大夫之齐车;人君鹿幦豹犆之车,为大夫之朝车也。‘鹿幦’上亦当有‘君’字,‘朝车’上亦当有‘大夫’字,承上而省也。”
(二)
《春秋》隐公六年云:冬,宋人取长葛。
树达按:杜注云:“上有‘伐郑围长葛’,长葛郑邑可知,故不言郑也。”
(三)
《史记》卷百十一《卫青传》云:剽姚校尉去病……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
树达按:季父,亦单于之季父也,承上句“单于大父行”省去单于二字。
卯 加辞
(一)
《春秋》宣公元年云: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
树达按:《公羊传》云:“遂何以不称公子?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何休注云:“卒,竟也。竟但举名者,省文。”
(二)
又成公十四年云: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
树达按:再见之侨如不称叔孙,与上例同。《左传》以称叔孙为尊君命,不称者为尊夫人,非也。
(三)
金文《女 彝》云:女 堇觐于王,癸日, 商贝朋,用乍作 彝。
树达按:女 ,盖姓女名 。铭文初称女 ,再三见只称 ,省文。
辰 先目后凡
(―)
《春秋》僖公五年云: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止。《公羊经》作首戴。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止。
树达按:《公羊传》云:“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何注云:“省文,从可知。”
树达按:前目者,历举齐侯、宋公、陈侯以下七君也。后凡者,总称诸侯也。《说文·二部》云:“凡, 括也。”
(二)
又襄公二十五年云: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仪。秋八月己巳,诸侯同盟于重丘。
树达按:杜注云:“夷仪之诸侯也。”孔疏云:“僖五年《公羊传》是言前序后总,取省文之义,故此直言诸侯犹是上夷仪之诸侯也。”
(三)
又定公四年云: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五月,公及诸侯盟于皋鼬。
树达按:杜注云:“诸侯,总言之也。”孔疏云:“书经之例,诸侯先会而后盟,皆前目而后凡,此共盟者还是前会之诸侯,前已历序,故于此总言之也。”
下 动词
子 内动词
(一)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
树达按:本当云:“而寻于未亡人之侧,承上省去寻字。”寻,用也。
(二)
又襄公十二年云: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树达按:“于宗庙”“于祖庙”“于祢庙”上均承上文省“临”字。
(三)
《左传》昭公三年云: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
树达按:杜注云:“贾如在山海不加贵。”孔疏云:“如训往也,言将山木往至市也。”于木既云如市,鱼盐蜃蛤亦如市可知,蒙上文也。
(四)
又宣公十二年云: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
树达按:逆下应有成字,省去。
(五)
《孟子》二《公孙丑上篇》云: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树达按:本当云:“汤以七十里王,文王以百里王。”
(六)
《吕氏春秋》卷十三《听言篇》云:善不善,本于义,不于爱。
树达按:本当云:“不本于爱。”
(七)
《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序》云:《诗》言契生于卵,后稷人迹者,欲见其有天命精诚之意耳。
树达按:此例“后稷”下省动词“生”字,并省介词“于”字。
(八)
《汉书》卷六十四《严助传》云: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纵横!
树达按:“纵横”下省去“对”字。
丑 外动词
(―)
《左传》文公三年云: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惧思也。
树达按:本当云:“孟明之为臣也。”省去“为”字。
(二)
《晋语》八云:医和曰:“上医医国,其次疾,固医官也。”
树达按:本当云:“其次医疾。”
(三)
《孟子》四《离娄上篇》云: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
树达按:本当云“犹视草芥也”。此类例有不省者,如《国策》苏秦之楚章: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下一“闻”字不省。
(四)
《吕氏春秋》卷十九《举难篇》云: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之意,汤武以放弑之谋,五伯以侵夺之事。
(五)
《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年表序》云: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
树达按:本当云:“封太公于齐。”
(六)
《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下》云:祠参山八神于曲城,蓬山石社石鼓于临朐,之罘山于腄,成山于不夜,莱山于黄。
(七)
《汉书》卷七十八《萧育传》云:咸最先进,年十八,为左曹;二十余,御史中丞。
树达按:本当云:“为御史中丞。”
(八)
又卷八十八《儒林传》云:霸为博士,堪译官令。
树达按:本当云:“为译官令。”
寅 外动词与宾语
(一)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云: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
树达按:本当云:“亦有得神以亡。”
(二)
《孟子》五《万章上篇》云: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树达按:本当云:“非予觉之而谁觉之也。”
(三)
《国策·卫策》云: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
树达按:本当云:“乃请以左氏赎之。”
乙 探下省
子 名词
(一)
《书·尧典》云: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
树达按:三十下并省载字。
(二)
《孟子》三《滕文公篇》云: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树达按:五十七十下并省亩字。
(三)
《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云:其南为丈夫,北为女子丧。
树达按:丈夫下省丧字。
(四)
《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云:方进虽受《谷梁》,然好《左氏传》天文星历。其《左氏》,则国师刘歆;星历,则长安令田终术师也。
树达按:本当云:“国师刘歆师。”
丑 动词
(一)
《论语》十五《卫灵公篇》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树达按:本当云:“躬自厚责。”
(二)
《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云:扜弥南与渠勒,东北与龟兹,西北与姑墨接。
树达按:渠勒龟兹下并省接字。于阗下云:“南与婼羌接,北与姑墨接。”即不省。
寅 外动及其宾辞
(一)
《列子》云: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树达按:本当云:“既率其党追之。”
(二)
《汉书》卷七十八《萧望之传》云:时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高者请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试事,满岁以状闻。
树达按:丞相御史下省“试事”二字。
丙 承上探下两省
(一)
《诗·大雅·召旻》篇云: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
树达按:亡友曾运乾云:“此言维昔之富今不如时,维今之疚昔不如兹也。”上句应有今字,因下省,下句应有昔字,承上省。
三、省句
甲 承上省
(一)
《易·同人》云: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象传》云:同人之先,以中直也。
树达按:《易疏》卷二云:“同人之先以中直者,解先号咷之意。”但《象》略号咷之字,故直云“同人之先以中直也。”王引之云:“同人之先,谓同人之先号咷而后笑也。先者,有后之辞也,言先而后见矣。”
(二)
又《随》云:六二:系小子,失丈夫。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象传》云:“系小子,勿兼与也。”“系丈夫,志舍下也。”
树达按:王引之云:“六二《传》省‘失丈夫’之文,六三《传》省‘失小子’之文。”
(三)
《易·乾》云: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象传》云: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四)
又《坤》云: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传》云: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五)
又《蒙》云: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象传》云: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六)
又《泰》云: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象传》云: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七)
又《随》云: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象传》云:拘系之,上穷也。
(八)
又《无妄》云:六二: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象传》云:不耕获,未富也。
(九)
又《离》云: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象传》云: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十)
又《鼎》云: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象传》云: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十一)
又《中孚》云: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象传》云:或鼓或罢,位不当也。
乙 语急省
(一)
《礼记》一《檀弓上篇》云: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
树达按:本当云:“而曰女无罪,女何无罪与!”
(二)
《管子·立政九败解》云:人君唯毋听寝兵,则群臣宾客莫敢言兵。
树达按:王念孙云:“毋,语词,无义。”树达按:王说非也。文本当云:“人君唯毋听寝兵,听寝兵,则群臣宾客莫敢言兵。”以语急省去一句。果如王说,不唯毋字无义,即唯字亦为赘文矣。
(三)
《史记》卷百二《冯唐传》云: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树达按:本当云:“吾若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
(四)
又卷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云: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树达按:两“不可以不知《春秋》”句下,本当有“不知《春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