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题解]敌情者,敌人之情状也。知之斯可以取肚。然有用间而得者,亦有因形而得者,次于《谍间》为第六。
[译文]敌情,是指敌人的情况。知道这一点就可以取胜。但是有的是用间谍获得的,也有的是根据敌人动态获得的。所以列在《谍间》之后为第六篇。
48.凡两军相拒,匪(1)我谋敌,敌亦谋我。于此不得其情而浪战,是矇瞆也(2),其何以因机致胜哉。夫敌情有可得而窥者,有不可得而窥多方之变无穷也。
[注释] (1)匪,通“非”。(2)矇瞆méng guì(萌贵),睁眼瞎子。
[译文] 凡是两军相对,不仅我在谋算敌人,敌人也在谋算我。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掌握敌情而轻率出战,就和瞎子一样。怎能利用战机取得胜利呢?敌情有看得到的,有看不到的,因为它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
[旧注解]此言敌情当知。然其变多端,知之有难易之别,故将不可不察。矇瞆,目不明也。
49.是故风驰电击者,势也。火列星屯(1)者,形也。五人为伍,极于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2)者,制也。三才、五行、六花、八阵(3)者。名也。此可得而窥也。
[注释](1)火列,指一列一列的火堆;星屯,指一片一片的星星。火列星屯,是形容阵势强大的意思。(2)周代军制,五人为一伍,二十五人为一两,百人为一卒,五百人为一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见《周礼•地官•小司徒》)(3)三才、五行,六花、八阵,都是古代的阵名。(参见《武备志》卷五十四,六十一)
[译文] 所谓“风驰电击”,指作战行动的迅速。“火列星屯”,指军队阵容的强大。五人为伍,直到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是军队的编制。“三才”、 “五行”、“六花”、“八阵”,是阵形的名称。这些都是可以看得见的。
[旧注解]此言情之可窥。风驰电击,喻其战势之速也。火列星屯,指其兵形之盛也。五人为伍,倍而积之,此古之制也。三才,天地人;五行,金木水火土,乃太公所制。六花,左右虞侯各一,左右一箱(1)各一,左右二箱各一,其形六出,乃李靖所制。八阵有天、地、风、云、龙飞、虎翼、鸟翔、蛇蟠,乃风后所制。又有方、圆、牝、牡、冲方、罘罝(2)、车轮、雁行,乃孙子所制。支己有曲、直、锐、卦、车箱、车x (2)、鹅鹳、冲阵,乃吴子所制。又有洞当、中黄、龙腾、鸟翔、连衡、握奇、虎翼、折冲,乃孔明所制。此诸阵之名也。皆显于外,故可窥之,言易也。
[注释] (1)箱,通“厢”,边,方面的意思。(2)罘fú((扶)。罝ju(居)。都是捕兽的网,这里指一种阵势的名称。 (3)车x,是车轮中间的孔,用来穿轴。这里指一种阵势的名称。
50.若夫合而守、分而屯者,奇正(1)也。大营处易、小营据险者,掎角也。冥行林麓者,伏也。潜越草莽者,覆也。鼓行观兵者,将无能也。临敌易将者,兵有变也。
[注释](1)奇正,古代兵法术语。含义是多方面的.如在军队部署上:担任警备的为正,集中机动的为奇;担任钳制的为正,担任突击的为奇。在作战方式上:正面进攻的为正,迂回侧击的为奇;明攻为正,暗袭为奇;按一般原则作截为逛,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特殊行动的为奇等等。
[译文]至于集中防守,分散配置,是奇正的运用。以主力位于平地,以一部占据险要,是为了互相支援。暗中活动于森林山脚的;是伏兵。秘密通过丛草地区的,是掩袭。鸣鼓进军显示威武的,是将帅无能。大敢当前撤换将帅的,是军队内部有变化。
[旧注解]自此至“非详察之不可得也”,俱是敌之情。合守分屯,如吴汉与刘尚分屯,而复潜兵合之,出谢丰之不意,(1)非奇正而何?易,平地也。险,险阻也。二处立营,敌难攻取,非掎角而何?掎角,注见《持衡》第四篇。伏,藏也,侯敌来而起击。覆,隐也,从不意而袭、人。鼓行观兵,则兵势弱而不振,非将之无能而何?临敌易将,则士心愤而不服,非兵之有变而何?
[注释](1)见第18条“旧注解”注(3)。
5 1.易衣而行、变憿(1)而出者,用寡也。列阵以战、分道而攻者,用众也。我取其有而不较者,害之也。彼弃其有而不惜者,利之也。
[注释] (1)憿jiǎo(狡);胫布,即裹腿。
[译文] 改变装束来往行动的,是因为兵力劣势。列阵作战。分路进攻的,是因为兵力优势。我夺取敌人控制的地方,而它不敢计较的。是对它有害。敌人放弃自己的地方而不爱惜的,是要想以利诱我。
[旧注解]因寡,故变易以示众。因众,故分列以扬威。利之所在,人所必争。观其失而不较,可以知其牵于害。观其弃而不惜,可以知其诱吾兵。
52.强而示之弱者,致我也。弱而示之强者,畏我也。以强为强者,搏我也。以弱为弱者,误我也。铃鼓旌幡、衣服号令,或效吾之制者,乱我也。以是而效强兵者,弱也。以是而效弱兵者,强也。
[译文] 敌人强大而显示弱小,是想调动我。敌人弱小而显示强大,是害怕我。敌人强大而更显示强大,是要震撼并打击我。敌人弱小而更显示弱小,是要使我发生错觉而不加戒备。在金鼓旌旗,衣服号令方面,仿效我军的规定,是企图混淆我军耳目。用这种办法装成强大的军队,是因为它兵力薄弱。利用这种办法装成弱小的军队,是因为它兵力强大。
[旧注解]两军相对,除将之智勇,兵之多寡外,先当识强弱。欲诱致我,使劳倦也。弱反示强,因畏惧我,故张大也。本强而益为强之形,将震撼搏击也。本弱而益为弱之形,误我全不备也。军中辨识,惟在铃鼓旗幡、衣服号令,效我制同,是必战酣之际,或昏夜之时,欲出奇以乱吾军也。然效亦有二,效强必弱,效弱必强,此一定之势也。效制,如冯异变服与赤眉同之类。(1)
[注释](1)东汉建武三年(27年),赤眉军(山东农民起义军)在放弃长安东归途中,曾击败由刘秀派去截击的冯。异军。但后来冯异却预先使士卒化装成赤眉军进行伏击,赤眉军没有看出冯异的诡计,敌我难分,因而失败。 (见《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
53.鸣鼓树帜于林谷,扬尘聚烟于山野者,疑也,非所以为战也,所以走我而彼亦不来也。设是而后至者,虚也。设是而诱我之至者,实也。
[译文] 在森林谷地击鼓树旗,在山地平原扬尘放烟的,是疑兵,不是用来作战的,而是用来使我军离开而它也不来的。设置疑兵而敌人后来的,是因为它的力量弱小。设置疑兵引诱我军前去的,是因为它的力量强大。
[旧注解]兵不离于虚实,而虚实乃起疑之方。故善用疑者胜,善识疑者不败。林谷山野,作为可疑之形者,无非引人之进,阻人之。退。然欲知其虚实,亦观于彼之后至与诱我之至而已。盖彼不至是其虚而设此疑我也。诱我至,是彼之实而故设伏伺击也。设疑,如晋侯旆山泽而疏阵,(1)汉高张旗帜于山上之类。(2)
[注释](1)周灵王十七年(前555年),晋平公攻齐,齐灵公坚守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晋军就在各处遍插旗帜,布成疑阵,并用车辆拖曳树枝,扬起烟尘。虚张声势。齐灵公登上巫山(今山东肥城西北)望见这种情况,以为晋军兵力十分强大,乘夜率军逃去。(见《左传》襄公十八年)(2)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刘邦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攻秦,至峣关(今陕西兰田东南)被阻。刘邦就在山上张旗帜设疑兵,威胁秦军,随即乘其不备,率兵绕过晓关,大破秦军。(见《汉书》卷一《高帝纪》)
54.激我射而不发者,尽吾矢也。激我,战而不出者,惰吾气也。两军相薄,势如风雨,我进而敌不动者,恃其有弓弩、礮石也:我退而敌亦不追者,惧吾有奇伏或诱或劫而中伤之也。
[译文]激我射箭而敌人却不发射的,是想耗尽我军的箭.檄我出战而敌人却不出战的,是想懈怠我军士气。两军逼近,势如急风骤雨,我军前进而敌不动摇的,是仗恃它有弓弩炮石,我军后退而敌不追击的,是怕我用奇兵设伏,用引诱、劫击的办法战胜它。
[旧注解]杀人于百步之外者,弓矢之利,矢尽则无以及远。临敌有必克之功者,士卒之气,气惰则难以直前。薄,逼近也。相逼如风雨之骤,危急存亡际也,敌非恃弓弩、礮石,何以我进而不动?非虑诱劫中伤,何以我退而不追?礮与砲同,机石也。诱,未败佯退而诱之入伏也。劫,引其来追而令别兵劫之也。中伤,不以正胜而阴用、奇以中伤之也。
55.凡此皆敌之情,非详察之不可得也。
[译文]所有这些,都是敌人的情况,不详细侦察是不舷得到的。
[旧注解]此通结上文言。凡此二十四事,皆敌情之所在,隐微而难知者,必须详察得之,斯可胜也。
56.故我进而敌亦进者,战;我退而敌亦退者,散;我退而敌进者,或伏吾前;我进而敌退者,当防其奸。是以败而乱行,分兵逐之;败而不乱,敛兵勿追;未败而逃,勿为所欺;既败而复,必谨察之。此敌之情,胜败之机也。
[译文] 所以,我军前进而敌人也前进的,就会发生战斗;我军撤退而敌人也撤退的,就不会发生战斗:我军退却而敌人前进的,可能在我的前面另有伏兵;我军前进而敌人退却的,应当防备它的阴谋诡计。所以,敌人败退而行列混乱,就分兵追击;敌人败退而行列不混乱,就收兵不追;敌人未败而逃,就不要受它欺骗;敌人已败而又重来,就必须仔细分析。这些敌情,也是胜败的关键所在。
[旧注解]上言敌情未尽,此又概举其进退之故也。两进必战,两退必散,乃自然之势,人所易见。若我退而敌进,恐吾之前有伏兵将夹击也;我进而敌退,恐其佯走诱我,故当防也。与上“我退而敌不追”互相发。同败也,而有乱不乱者。乱为真败当逐,而不乱者伪也,故勿可追,追则恐堕其计也。未败而先逃,必有伏兵伺我;既败而复来,必有报怨私谋,一为所欺而不察,则将入其伏而昧于应矣。此亦敌之情,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其机可不慎乎!
57.如得敌情,乘而勿失。不得其情,形之(1)乃知。能形敌而得其情者,兵之妙也。
[注释] (1)形之,语出《孙子兵法•兵势篇》,意思是制造假象以暴露敌情。
[译文]如果得到了敌情,就应乘机进攻而不要错过机会。,得不到敌情,就用示形于敌的方法使它暴露真情。能用示形之法使敌暴露真情从而得到敌情的,是用兵的巧妙。
[旧注解]承上言得敌情有可胜之机,则当乘以速进而不可失。若未得情,必以我之虚实强弱形之,乃为可知。夫敌情亦难得,而得之由于形之,则形敌诚兵家之妙用也。
58.夫敌不示我以情,亦犹我不以情示敌也。故兵之所忌者,未必其可畏。而可畏者,或出于所忌之外。兵之所忽者,未必其可易,而可易者,或出于所忽之中。苟能真知可畏与可易,然后可以语敌矣。
[译文] 敌人不使我知道它的情况,也如同我不泄漏情况,给敌人知道一样。所以用兵所忌讳的事情,不一定可怕,而可怕的事情,也许发生在所忌讳的以外,用兵所忽略的事情,未必可以轻视,而认为可以轻视的,也许发生在所忽略之中。如果能知道哪些事情可怕。哪些事情可以轻视,这就谈得上用兵作战了。
[旧注解]此总一篇之意而结之。言用兵以得敌情为要,而敌情实隐微而不露。所忌,敌之情为我所忌也。畏,我因忌而生惧心也。所忽,敌之情我可忽之也。易,我因忽而生轻心也。夫人忌者必畏,而又未必可畏,或出于忌之外,则当无所不畏。忽者必易,而又未必可易,或出于忽之中,则当深戒夫易。果能于忌中而知不足畏,于忽中而知不当易,常畏而不易焉,是敌虽欲隐其情,吾知无隙之可投,情终为我所得,而胜之必矣。故可语云者,许之之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