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六章 推论与试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在前数章里,我们已大概说明反省的思维的性质。我们已指出为什么必须用教育的方法以谋它的发展的理由;并述及这种教育方法所凭借的儿童固有知能以及它的困难,与训练的最后目的,即训练成功的论理的思维能力的养成。现在,我从学生课卷中选取几个实在的思维的例子。

一 反省的思维举例

我们已经一再注意到:刺激和引导反省的思维的外部和内部的情境,与自然和社会的情境相关的实际需要,都是刺激和引导思维的。现在先举这类的一个例,我们也说过:好奇是儿童内在的一个强烈的动机,以下第二例,属于这类。最后,已经熟悉科学问题的心智,也会由理智的问题而引起思考,第三例即属于此类。

实际需要的例

一天,在纽约,我走到第16街,偶然看到一个钟,钟针正指着十二点二十分。这暗示我在一点钟的时候,在第124街还有一个约会。我计算来的时候,乘地面电车,费了一个钟头。现在仍搭地面电车回去,那么,那约会必定迟到二十分钟了。假使乘地道快车,我可以省二十分钟。但是车站是不是相近呢?如其不近,我还要去寻找,那倒反要费去不止二十分钟。于是又想到乘高架电车,并且看见在距离两连房屋之内,有一条高架电车轨。但它的车站又在哪里呢?如其车站离此还有几间房屋的相隔,那我不但不能省时,又要多费时了,我又想到地道快车到底比高架电车快,而且我记得它在第124街的车站,离我的目的地也较近,下车后较省时。我决定乘地道快车,终于在一点钟达到了我的目的地。

从观察而起的例

我每天乘渡船过河的时候,看见从上层甲板伸出一根白色的长杆和甲板几乎相平。杆顶还有一金色的球,看上去像是一根旗杆;它的颜色、形状和金顶,都可证明这一信念。但不久疑难发生了,这杆是横的,和甲板相平的,不是旗杆应有的位置;而且也没有可以悬旗的绳和环;最后,船上明明另有两直杆,却看不见升旗。这又证明它不是旗杆了。

我想象着这长杆的各种可能的用处:(1)是装饰品吧,但一切渡船以至拖船都有它,这一说不能接受;(2)是无线电杆吧,那么,上说也使其不可能。并且如其是无线电秆,应该安置在驾驶室之上,不应放在现在的位置;(3)是用以指航行的方向的吧。

为证明这结论,我发现这杆比驾驶室低,所以驾驶员容易看得见,而且杆的金顶比杆底更高,从驾驶员的位置看去,一定远伸出于船的前面。驾驶员近在船的前面,也应该需要这样指示方向的一件东西,拖船也一样需要。这一说比其他都合理,所以我接受了。我的结论是:这白色的长杆,是用来指示方向而使驾驶员转舵准确的。

包含实验的例

用熟的肥皂水洗玻璃杯,洗好,把杯口向下放在盘上,我注意到杯口外有水池,而水泡还自外而内进入杯口里。为什么水泡的出现,暗示着空气,这空气必从杯内出来。盘上的肥皂水阻止空气的流通;除非这空气是在水泡内的。但为什么空气从杯内出来呢?并没有什么物体进去迫着空气外流。那么,必是空气涨了。空气的涨,是由于热,由于压力增加,或两者都有。难道玻璃杯从热肥皂水里拿出来以后,空气热了吗?显然,这不是指已在水泡里的空气。倘使热空气是原因,玻璃杯从肥皂水里放到盘上的时候,一定有冷空气进去了。我要试试这一说对不对,于是再多拿几个玻璃杯出来。有几个,我把它们摇动,使有冷空气入内;有几个,我拿出来的时候把杯口向下,阻止冷空气进去。结果前者每一个杯口外都有水泡,后者一个都没有。我的推论是对的了,外面进去的空气,一定因为杯子的热而膨胀,这可以说明杯口外为什么出现水泡了。

但水泡为什么又自外而内到杯口里去呢?空气遇冷则缩,杯子冷,里面的空气也随着冷空气缩了,所以水泡向里面去。为证明这一点,我于水泡还在杯口外出现的时候,把一块冰放在杯上,水泡便立刻向里去了。

三例成一系列

我故意选这三个例子,以示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的一个系列。第一例代表实际需要中的思维,其中事实和应付事实的方法,都不出日常经验之外。第三例代表发现问题和解决的方法,都非先有一些科学训练的人不会想到。第二例介于两者之间,它的材料虽然仍在日常经验范围以内,而它的问题却与个人实际事务并不直接相关,而只是间接地和偶发事项相关,起于一种理论的,不涉利害的兴趣。

在下章,我们将给予这三例所共同的一个分析的说明。本章以下,我们第一要说一说占着智慧的行动的核心的“推论”(inference)作用的性质。第二要指出一切思维的目的,在于将一个疑难的情境转变而为一个确定的情境。

二 推论从已知到未知

没有无推论的思维

在任何反省的思维里,人总是遇着一个已有的情境,从而推想到一件未有的事情。根据已有而获得未有的观念的一个过程,谓之推论。已有的把心智带到未有的一桩事情的接受。在第一例里,我们从已有的地点和时间,推想到为守约而赶行的方法,这守约是一件将来且未定的事情。在第二例里,我们从观察和记忆的事实,推想到一根长杆的用处。在第三例里我们从水泡的出现和物理学的事实和原则的知识,推想到一个现象未知的原因。

推论含着一个飞跃

因为推论是从观察和记忆所得的事实出发,而达到另外一种事实,所以它是从已知到未知的一个飞跃。推论从观察记忆所引起的暗示而发生。一个人得到什么暗示,第一,看他的经验是怎样,而这又看那个时代的文化情形如何;例如我们极寻常的暗示,野蛮人想象不到。第二,暗示也看个人的欲望、兴趣、情绪是怎样。暗示的必然发生,它活泼的力量以及我们只要没有矛盾便会接受它的倾向:这些都指明,作为可信推论根据的暗示,怎样有控制的必要。

证明即实验

先于信念而引到信念的推论的控制,谓之证明。而证明的主要方式是实验。常语说,例外证明原则,那就是说,例外的事实是这样极端,使得原则的普遍适用性,遭着极严厉的实验。如果这原则经得起实验,那它就不必再被怀疑。没有经过实验的原则,是夸诞,是胡想。遭遇过实验而胜利的,得到了它的证书,它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是可证明白的。它的价值是明显地表证过了。推论也是这样。推论有很大的功用,但这并不保证它的必然正确。任何推论都会误入歧途的,引它误入歧途的势力是常在的。所以要紧的是每个推论,必须是实验过的推论(如其不可能),我们必须辨别信念有没有实验过的证据,而选择我们的信念。

两种实验

以上所举三例中,都有转化松懈的思想为反省的思维的实验作用在内。仔细检查,便知这实验又有两种。一种是把臆说放到思想中来实验,看一看这臆说的各元素,是否互相配合融机。一种是把臆说放在行动中来实验,看一看思想中预测的结果,能否成为事实。上举第一例中,推想的结论是乘地道快车去准时赴约。这结论,因那人的行动而实验证明。

第二例中,行动的实验便只是一种想象的行动了。那人想象自己处于驾驶员的地位,而用那长杆指示方向。臆说的各部分的配合融和,在这里非常显现。把长杆当作旗杆,当作装饰,当作无线电杆的臆说,因为与所观察的事实的若干元素,不能配合所以被放弃了。至于用来指示船行的方向的结论,则和下列的元素恰相配合:(1)驾驶员的需要;(2)杆的高度;(3)杆底和杆顶的比例的地位。

第三例中,两种实验都用了。得到结论以后,不但以想象而且是以行动来证明的。把一块冰放在玻璃杯上,而看水泡的动作;以不同的方法把玻璃杯从水中拿出来;这些都是行动。想到空气遇热则涨,而观察所得现象与这原则符合不符合,这是思想上配合的实验。并用二法,显然比单用一法的实验更准确。可是二法并非不同类的。思想配合的实验,也就包含了想象的行轨。在另一法里不过更把想象的行动,具体表现出来罢了。真正的推论,第一是向着暗示的结论的一种飞跃;第二是暗示和实际情境符合与否的实验。思维的起源,是行动中迫切的需要;它的价值,决定于它在行动上所得的结果。到了理智的好奇发展以后,思维和行动的关系才变成间接的、偶然的,然而在想象中,这关系还是持续着的。

三 思维从疑难的情境趋向于确定的情境

思维从直接经验的情境而起

我们检查前举各例,便知思维在任何一例中,都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人们不会无故思维,思维不会凭空而起。第一例中,那学生在市街上忙着,而想到了另一约会的事情。第二例中,那个人搭着渡船,而引起了对于船构造的好奇。第三例中,一个有些科学训练的学生,忙于他玻璃杯的洗濯。在每一例里,实际经验的情境的性质,刺激思维而引起了反省。

这些例子并非特异的,找遍了你的经验,你找不到一个思维凭空发生的例子。有时思想的纷繁的连续,使你离开出发点十分遥远,以致不易回溯到那出发点,但细细根究起来,总是有一直接经验的情境在背后,是你所施的,所受的,所享的,所忍的,而绝不单是所想的。思维即为此情境而起。它不仅由此而发生,也以此为归宿。它的目的与结果,是被它所从出发的情境决定了的。

在学校里,思维训练的失败的最大原因,即在于不像学校以外的实际生活,没有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教师看到学生做小数乘法,数目是乘得对的,但小数点放错了,价值便全错了。320.16、32.016与3201.6这三个答数,在价值上有极大的差异。教师看到这样的答数,每为所苦,殊不知这正显出他一向只教学生算,而不教学生想。如其学生会运用思想,何至于有这样价值的乱计呢?现在改变一种方法,他遣学生到木行里购买手工实习所需的木料,而预先和商人约好要让学生计算货价。计算的方法,还不是和教科书里的方法一样?可是这番小数点便不会放错了。情境迫着他去想,控制着他价值的观念。教科书的问题和实际购买的问题一比,可以显示引起思维的情境有怎样的必要了。

思维趋向于确定的情境

我们检查前举各例,也知道其中每一情境,都是不安定的,疑难的,它给予我们一个未解决的困难,未确定的问案。其中思维的功能,即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问案答明。一到情境安定了,明白了,有秩序了,思维也就结束,要等到再一困难情境发生时,才用得着思维了。

所以反省的思维的功能,在于将疑难的、矛盾的、不安的情境,转化而为明白的、配合融和的、安定的情境。

一个命题里表述的结论,并不是最后的结论,而是获得结论的钥匙。例如“达到第124街的最快方法是乘地道快车”只是得到最后结论——准时赴约的钥匙而已。思维所要达到的,是一个确定的、满足的情境。这在其他二例里也是一样。形式论理的一大缺点,即在它以命题始,以命题终;至于命题所指的两个实际情境,一个是疑难,一个是求得的结果,它却绝不提到。

要决定有没有真正的推论,最好的方法便是问:它的结果能不能把确定的、有秩序的情境,代替原来的、疑难的、纷乱的情境。部分的和无效的思维,只有形式上正确的结论,而在直接经验上不发生什么影响。有效的思维,则使人所感觉到的世界,发生一点差别:因为人们对这世界里的一部分事物获得了清楚的了解,且对他们有秩序地进行安排。真正的思维,归结于新价值的认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