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六 孙中山的家世与早年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孙中山的远祖,依照邓慕韩先生的“孙中山先生传记”,是宋神宗枢密院使孙允中,由南京迁居江西;依照罗香林先生的“国父家世源流考”,是唐僖宗的承宣使孙誗,由河南陈留迁江西宁都。孙誗的后代,据罗先生说,由江西宁都一迁至福建长汀,再迁至广东紫金,三迁至广东增城,四迁至广东香山的涌口门村,于乾隆年间五迁至香山的翠亨村。

孙中山的父亲,名观林,字达成,号道川,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卒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自耕农,田产很少,曾经在澳门当了几年裁缝,兼业制革,后来仍旧回翠亨村耕田、养猪。

孙中山的长兄德彰,比孙中山大十二岁。他生于咸丰四年(1854年),孙中山生于同治五年(1866年)。德彰与孙中山之间,有过一位德祐,比德彰小三岁,但生下了不到六年便死了。所以孙中山的同胞兄弟仅余二人。他们有三个姊妹:金星,妙西,秋绮。金星比德彰小三岁,在四岁之时去世。妙西比德彰小九岁,其后嫁给杨家。秋绮比孙中山小五岁,其后嫁给林家。

孙德彰在十八岁的时候,到檀香山做工。他向当地政府领得了一片茂宜岛的荒地,从事开垦与畜牧,很成功,到了二十五岁之时,已有上千的牛羊,回乡娶妻,带到茂宜岛去。孙中山当时想和他一道走,达成公不准。次年,德彰写信来,要接双亲去侍奉,达成公自己不愿意离乡远行,叫孙中山跟随杨太夫人同去。

孙中山随母到了开放的檀香山,由此产生“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迈出了人生道路的重要一步。此照摄于17岁。

这时候,孙中山的年纪是十四岁,还不曾进过西式的学校,但已经在私塾里念过了不少的古书。到了檀香山及茂宜岛以后,德彰留他在所开的一间米店里帮忙了一个很短的时间,便送他进了英国人办的意奥兰尼书院,念到十七岁,毕业。(杨太夫人在檀香山住了几个月,就回翠亨。)

意奥兰尼书院,相当于我们的中学。孙中山在夏季毕业以后,于秋季升入美国人所办的奥阿厚书院,读了一年,在次年的夏天德彰硬叫他回翠亨。原因是,德彰觉得孙中山有信仰基督教的倾向,同时也怕孙中山“沾染西化过深”,希望他回国,多学一点中国的学问。

于是孙中山回国,辍学了一学年,在十九岁的时候(1884年)进了香港的拔萃书室。在拔萃书室读了半年,于次年阴历正月转学皇仁书院,四月,回乡与夫人卢氏结婚;十月,再度赴檀香山,转茂宜岛。

孙中山在茂宜岛,住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春天回国。回国的原因是,德彰只想叫他在店里当伙计,而无意于让他升学。

回国以后,他进了广州博济医院附设的南华医学堂学医,同时从陈仲尧先生补修中国的经史。次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转学于香港西医书院,读到1892年7月23日,以第一名毕业。不久,又考得香港政府的内科外科兼妇产科的行医执照。

这香港西医书院,是今天香港大学的医学院的前身。当时的教务长是康德黎。

孙中山肄业于西医书院以后,到澳门开设了一个“中西药局”在澳门大街,其后迁移到草堆街,在这中西药局里悬壶应诊。由于医术高明,来局求诊的人极多,一年之间他所收到的诊费,超过了一万元。

这一万余元,孙中山都用在革命上。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慢慢地形成的。幼年,他在私塾里读中国古书,便已倾慕汤武。十一岁的时候,他遇到一位太平天国的老兵,对他讲清兵入关以后的残暴行为与洪秀全的轶事,给了他很深刻的印象。在檀香山意奥兰尼书院的几年,他吸收了关于西洋文明各国的知识,也亲眼看见了檀香山政府的种种设施,与清朝的种种腐败恰好成为对比。第一次回国以后,在皇仁书院读书之时,正当中法战争以后,清廷不惜割地求和,使得他不再对清廷抱任何期望,而决心从事革命。他自己在《孙文学说》的“有志竟成”一章里说:“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

孙中山在广州博济医院,结识了一位洪门中人郑士良。郑士良是归善(惠阳)县淡水墟人,也在博济医院读书,和孙中山相交莫逆,成为知己。孙中山虽则此时未入洪门,却从郑士良的口中得闻洪门反清复明的宗旨。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又结交了同学新会县人陈少白与香山县的同乡、算学馆的学生杨鹤龄。这两人,虽非洪门中人,却均是爱国忧时之士。杨鹤龄家颇富有,有一座“杨耀记商号”在歌赋街。孙中山常和陈少白到杨耀记商号找杨鹤龄高谈革命。有一天,尢列也走了进来。尢列是顺德县人。与孙中山同年生。他早年加入洪门,畅游过华北华中,曾经在广州于一个场合中遇见孙中山,成了朋友。

孙、陈、杨、尢四人,被杨耀记商号的伙计们称为“四大寇”:“四个大造反者”。

有一次,“四大寇”联袂共游广州,在三元宫会商革命大计,被三元宫的一位老道人听到。老道人告诉他们,倘若真想推翻清朝,必须联络“会党”;跟着,便把各地会党的地址向他们说了出来。原来这老道人姓郑名安,正是会党中人,当过林则徐的“师爷”(秘书)。

孙中山到了在西医书院毕业,实际革命工作才开始。孙中山之所以学医,本是为了“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因此,毕业以后,他便在澳门设了中西药局,作为他接触社会、物色英豪的机关。(凡是贫穷的病人,不仅不收诊费,而且免费送药。送药的钱,是从澳门的一家专以中医中药施诊的镜湖医院筹来的:由镜湖医院借给孙中山两千银圆,借期五年,月息一分,即以月息由孙代购西药,在中西药局施诊。)

几个月以后,澳门政府借口孙中山没有葡萄牙的行医执照,勒令他停业。孙中山于是结束了中西药局,于次年春天到广州,另设一个东西药局(在冼基),仍旧对贫穷的病人送诊送药。

杨鹤龄留在香港;尢列回了顺德,在顺德开了“兴利蚕子公司”作为“入世之媒”。陈少白随孙中山到了广州。杨、尢二人常来广州,共商进行。郑士良不曾在广州博济医院继续读完,就回了惠州,联络会党,这时候他常来广州,与“四大寇”见面。此外,还有几位同志:孙中山的小同乡、总角之交陆皓东,陆在上海念过书,当过电报生;水师军官、香山人程奎光;归善(惠阳)人,在某一个学校担任教员的魏友琴。

他们谈秘密话的地点,通常是广雅书院的抗风轩,有时候也在郊外或河南岛的古庙。

他们是否已有具体的组织?待考。胡汉民先生与邹鲁先生均说:孙中山在澳门行医之时(1892年),便已组织了兴中会。陈少白先生却在写给国民党中央党史会的信里说,“壬(辰)癸(巳)两年,并无开会立党之事。”两说如何取舍,将来有更多的史料出现之时,或可帮我们作一决定。

就现在的史料情形而论,似乎兴中会的成立是在甲午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冬天,孙中山到了檀香山之时。

1894年6月,孙中山到了天津,托人向李鸿章递了一个万言书,没有得到反应。和他同去的是陆皓东。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观察清廷的虚实。万言书只是一种掩饰。7月,中日战争爆发;10月,孙中山启程赴檀香山;11月24日,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