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128条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这是一个以问答的口气来解释这个结胸证,他说,病有结胸,结胸者,实质是结于心下,而上及于胸膛,是这么一个病,什么结啊,水与热结,(后头有的)。那什么叫做藏结呢,就是脏器本身而有邪结,邪结于脏,就是结于内脏,谓之藏结。他说,病有这么两种,有结胸,有藏结,那是什么样子呢?他说,按则痛,按则痛指的心下,寸脉浮,关脉沉,他主要结在胸膈这个地方,尤其是心下部位,还是胃的部位,他在这块解释了,格阳在上,所以寸脉浮,我们人体大气都来源于胸鹰,心肺所主的地方,这个上下的阻隔,所以这个阳气不得交于下,所以寸脉浮,关以下,所以沉,气不得往下走。我们前面讲的促脉,所以下之后脉浮者,不结胸者,此为郁结也,不是有那么一条么。这个促脉,就是寸脉浮,关以下沉,就是这个脉,这就叫结胸,这种脉加上按之痛,结胸证痛得相当厉害,要是重病不按也痛。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沉紧,不是沉结,我说错了。)舌上白胎滑者,难治。这个藏结,跟结胸状差不多,也是拒按,按着也疼,但是它呢,藏结多阴证,少阳证,时时下利,这就是阴寒下利,寸脉浮,也是这样子,中有所结嘛,寸脉是浮,而关脉不但沉而且小细紧,小细言极虚,紧者言其寒所以关脉也指胃,就是说也影响到中气的虚衰,所以关脉小细沉紧。中气虚衰而且有寒,那么这个呢,叫做藏结,内脏发生问题了,邪结于藏,在这本书里,这个藏结大家都不能知道,据我的体会,恐怕说的是肝癌这一类的,我们课本后面就有。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这种藏结,大概都是有寒有热之象,白胎滑,这个苔啊,舌有苔都是热象,但是滑,它是一个湿,那么,总是多湿多寒,而夹杂着有热,所以是白胎滑。那么这种是藏结也好,结胸也好,都得攻,那么如果是有虚,再有寒湿夹杂不能攻呢,所以一定是难治的。

第129条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这个藏结无阳证,全是阴证,不往来寒热要活看,他在底下还有亦云寒而不热,它不是发热恶寒,但也没有往来寒热,就是只寒而无热的意思,不往来寒热,它是偏于阴证,其人反静,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阴证都静,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他在这解释了,藏结属于实,就是不可攻,胎滑就是多湿之象,就是不可攻。

第130条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病发于阳,就说的是太阳病,病发于阳,应该散解,而反下之,这是误治,那么虚其里,热趁虚而入,所以常常造成结胸证。病发于阴,而反下之,阴证没有下,所以病发于阴,阴证大概都用温补的时候多了,没有用下法了,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这个痞,不是咱们讲心下痞那个痞,他用这几段都论的结胸、藏结,这个痞是痞块儿,就是藏结。

我们后头这个太阴篇就有了,太阴篇,腹满而吐,时腹自痛,前面有,下之是痞下结硬,胸下,泻下结硬,有那么一个,所以那个也是一个,这个痞大概就指的这些说的。(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所以阴证不能下,下之伤及脏器要促成硬块,痞块。这个痞,不是心下痞,因为什么呢,没有一个阴证下的而为心下痞的,所以书啊,要前后看,要有依据可以那么解释,那么注解这个地方,这么说的,伤寒,太阳伤寒下之即作痞,这是不对的,有好多伤寒下也成结胸的,有很多中风下之,也有结胸,也有痞,所以,这个不是指的伤寒中风说得,阴证根本没有下法,所以下之而促成,大概这个痞就指藏结。那么这个,本来藏结是不能治,他这个书啊,这一段是以说结胸为主的,所以底下把这个藏结就撇开了,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那么这个病该下应该下,所以成结胸,就是表证未罢,下之太早的缘故。那么至于这个阴证下而为痞,阴证就干脆无下法,不论早晚,不论迟早,那么阴证下之,什么时候也不可下,没有早晚之说。这个阳证在表就下,那是早,已经陷于阳明,陷于里了,那下的就对了,在这解释的是这句话,第一个说治疗的,所以与这一段不是一起的。

第131条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他说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这个柔痉,这个书啊,都是用的这个病字旁和一个至字,应该是这个痉,《玉函经》都是这个痉,就是痉挛的痉,《难经》也是痉,赵开美本,一个至字,有问题这个字,可是大家都管它念痉,那么这个柔痉,这也是柔痉、刚痉,这是《金匮要略》痉湿也病那一篇里头的,这个痉,就是肌肉骨骼发痉,甚则背弓反张,就是咱们见的抽,在表证就这么两种,有刚痉,有柔痉,以伤寒没有汗这种证型出现的叫做刚痉,就是用葛根汤治,葛根汤,就是项背强几几,几几的样子,如果项背强达到高度,他就要抽,就要背弓反张了,叫做痉,没有汗的那种痉那就是葛根汤证,用葛根汤主治,要是自汗出的那种痉,叫做柔痉,就是形如桂枝汤了,形如桂枝汤证用桂枝汤加瓜篓根,桂枝汤本身不能治痉,桂枝汤那个痉,就是组织枯燥,津液丧失多,组织枯燥,肌肉失和,就发痉,那个痉挛很轻,所以身体殊殊然而已,觉得全身发紧,那个不象刚痉。那么这个结胸,这个面扩展的大了,也觉得沿袭到太关上了,这个结胸证呢,主要是水和热,那么也能使这个象柔痉那样身上发强直,他说项背也强,就像柔痉的那种情况,这个,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这个大陷胸汤、大陷胸丸这个药相当的厉害,但是这个丸药还是比较缓滞,他这个只是强而已,但是结胸按着当然也疼,不象陷胸汤那么涌峻,来的暴烈,所以他用丸药不用汤,那么这个药,他是这个,主要用的甘遂,他这个方子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那么大黄、芒硝都是攻里的,他这个主要还是有热结于里,同时也有水,葶苈子、杏仁都是祛水的,那么另外呢,他用甘遂,甘遂呢,这是个毒药,但祛水的力量相当的有力量,看看底下这个,这个甘遂末是另搁的,又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就是大黄、葶苈子这两味捣筛了,然后把杏仁、芒硝搁到里头,合研如脂,杏仁,这个东西和我们讲的桃仁是一样的,它一研如脂,和散,把那两个药面也搁里头,取如弹丸一枚,这个弹丸,就咱们指那个弹弓子那么大,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他这个药用的很轻,上面那四味只弹丸那么大,那么加上甘遂末也非常地少,一钱匕,这个一钱匕,这是古人的一个,这个匕是一个勺的意思,它是一个,古人舀这个药用的一个器皿,一钱匕,它是指古时候一钱,一勺则是一钱,古时候一钱合现在很少了,他一两合现在三钱,他一钱合现在三分,量很少很少了,然后加上蜜,那么这个蜜,我们刚才说的是甜的都缓,它也缓疼,也缓药力,煮取一升,把甘遂末和那个丸药搁一起煮,煮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所以这个药用的量轻,你看大黄、芒硝又加上甘遂,但是他用的轻,所以,一宿乃下。如不下,可以更服,取下为效。这个大黄、芒硝这个药啊,只能够攻下、祛热,它配上什么它起什么作用,你象前面那个讲瘀血,它配桃核、水蛭、蟒虫、丹皮这类药物,它就下血,它配上黄连、黄芩这类药物,它就下热、解烦,它配上祛水的药就下水,那么这个呢,它既下湿祛热又下水,所以,对这个结胸证,在这个用药就看出来了,它不但有热湿,而且有水,就是水热结合到一起的这么一种病。这在临床上,这个病很少见,但我是确实见到过,这个病凶的很,我们讲这条,大陷胸丸这个证侯并不重,底下讲的很多重的,重的不得了,我见过一个病人,但是一定要住在医院,我到医院人就死了,我不必说哪个医院了,他医院给诊断错了,所以结胸证容易死人的,他一看那样子疼啊,从心下到肚脐,脐硬如石,他里头有东西了,这是在解放以前了,解放以前旧社会,小医院,给人家剖腹,一剖完人就撩下了,所以结胸这个病啊,后头有,后头讲大陷胸汤的时候有的是,我再讲两个小段。

第132条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这个结胸病,脉浮,浮者是有外证,表证,有表证,不可下。大者,结未实才大,大者为虚嘛,所以脉浮且大的时候,不可下,下之则死。可见这个结胸证也不能下的太早了。

第133条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但是你要给耽搁了也死,第二一段就是根据这个说的,结胸证悉具者,那是很深入了,就像我说的那种情景,按之如石硬,疼得不得了,那个时候,你还不给陷胸汤,那么待其烦躁,那也非死不可,这个烦躁,光烦不至于,这个躁者,就是乱,所以烦只是热而已,要是烦躁并存,那也必死。咱们今天就讲到这,这个结胸呢,现在我这么说也不容易理解,到后头咱们讲讲才行的。

第134条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这节啊,就承着前边,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就接着那段陈述其证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这是说这个太阳表证的时候,脉浮,病在表,脉浮嘛,动,也是一个脉,动啊,王叔和说它这个关脉如豆遥遥谓之动,其实这个是有问题的,所谓的这个动,就是脉跳扑摇摆,这就叫做动,也就是滑的厉害,这个脉啊,跳扑摇摆,不论在哪一个部位上,都象在动,不一定得限于关上。数就是快了,底下这几句话就解释这几个脉经常所主的那个病证,浮则为风,脉浮在表,这是风邪的意思,数则为热,脉数就是有热,动则为痛,这个脉要是动,就是摇摆跳扑这种脉都是疼,主痛。数则为虚,数主热,热盛伤及阴液,也主虚,那么这个在肺结核的末期,这个脉都细数无度,那就是数在那时候主虚,所以数脉又主热,又主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那么病在表者,头痛,发烧,微盗汗出,这个症侯和这个脉正相应。浮则为风,所以这个病也象外表的证侯,头痛,发热。数则为热,这个数也是热,头痛,也就是动则为痛,微盗汗出就是虚了,那么根据这个证侯与这个脉是正相应的,大概这几句话,不搁也挺好,就是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本来就是这样的,中间搁这么一段,注家有说是王叔和搞的,我认为也是,解释这几句话也没什么大意思,那么也就是说,与这个证侯相应,那么什么证侯呢,就是太阳病在表,而还未解呢,表还未解,他仍然恶寒嘛,那么太阳病在表未解,依法当汗解,大夫而反下之,动数变迟,下虚其里了,那么虚其胃气,所以这个动数(无声音),正邪纷争,这个拒痛就是正与邪相争而疼痛,在哪呢,在膈内,膈内就指胃,胸膈的膈,就指胃说的,底下就相应解释了,这就由于误下胃中空虚,这个客气就指邪气,趁胃中空虚而动于膈,也就是说这个表邪,热邪乘着下后胃中虚,邪内陷而动膈,这个意思,那么邪到里头了,所以心中懊恼,烦躁的意思,烦躁焦虑,甚至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这个结胸证只是热它不结胸,同时由于阳气内陷,在表证的时候,阳气是重于表,那么由于吃泻药,这个邪气乘虚内陷,外边的体液、水分,阳气就是水分,就是咱们说的精气了,就是人的体液,我们讲太阳病开始的时候讲了,表证的时候尽量把体液往体表输送,那么由于这个病入里了,体表的精液也往里面撤,所以阳气内陷,那么既有邪热,又有水分,所以心下因硬,就是水与热结,就为结胸。心下里边硬痛,大陷胸汤主之,那么这就属于大陷胸汤证了。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假若虽然热内陷,阳气也内陷,也有不结胸的,如果不结胸的话,但头汗出,这个热是从里面往上攻了,光头汗出,只是头汗出,这个热不得外越,身上没汗,余处无汗,那么从脖子以下全没汗,齐颈而还,如果再小便不利,这个湿热,咱们说阳气内陷,水分也到里头去了,这个湿又不得外泄,那么这个湿与热相郁于里,身上要发黄的,他搁这段干什么呢,就说明这个结胸证也是水与热的问题,这个发黄,就是黄疸,也是湿与热的问题,如果湿热结于上,结于胸膈,那就结胸,如果湿与热郁于里而不结胸那就要黄疸,用的黄疸的说明,是作为一客,借客以明主,用这个说明这个结胸证也是湿热的关系,他不是在这讲黄疸,那么这两个病统统是湿与热、就是水与热,水热相结,结于胸叫结胸,湿与热相郁于里而不结胸者那就要发黄,结胸的时候要用大陷胸汤,发黄,这个里面没讲发黄的治疗,后头有的,这个大陷胸汤这个药啊,就是一个猛峻的药,比大承气汤还凶,大黄、芒硝用的量都特别重,大黄是六两,这个去皮有的书上没有,芒硝一升,一升就是一茶杯,甘遂一钱匕,甘遂这个药不能多用,这是个毒药,这三味药,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这个芒硝不要多煮,内甘遂末,然后把这个一钱匕甘遂末搁到这个药里头,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那么这个药大概吃都是得快利,他就泻下相当的厉害,不要让人连着吃,这个结胸这个病是个大病,这个病是重病,这个大陷胸汤也是个峻药,所以前面有那么两段,由于这个病是个重病,治疗得抓紧得及时,可是药太猛峻,用之不当能造成这个祸害,所以132、133这两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就是说用这个大陷胸汤,那如果结的不到那个程度,而脉还浮大或浮滑,那都不能用这个大陷胸汤,可是结实之后,人体又发生烦躁不宁,那再吃这个药也不行了,晚了,所以也死,虽下之,也死,所以这个,这种病是少见的,但是我们要是遇到这种病的话,机遇要掌握好的。(这个西医的肝硬变见到,这哪是肝硬变,不是,肝癌啊,恩,肝癌,肝癌哪是肝硬变?不是,我说肝癌见到这种症状,奥,相当于这种症状?奥。)底下还有相应的解释。

第135条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那么这个结胸证不仅是下多少的关系,也有自发的,底下这两段全是,这个伤寒六七日的时候,就是由表传半表半里传里的这么一个时间,那么人体内根本就有水气,同时邪热内传的时候,也容易发生结胸证,这段就说明这个,结胸热实,既结胸有热实于里,脉沉而紧,沉,病在里就脉沉,沉以候里嘛,紧者,实,这个紧脉这都是有郁的脉了,所以病实脉也紧,你看表证,这个表虚证就是桂枝汤证,脉浮缓、脉浮弱,这个麻黄汤证就是表实,脉浮紧,那么内实这个脉也紧,但是限制于沉不限制于浮,心下痛,心下就是胃的部位,痛,这个痛是自觉症状的痛,按更不行了,也就是说又硬满也疼,按之石硬者,你按就像石头似的那么硬,大陷胸汤主之。那么这个就是说结胸,外边水与热结,里头还是真正的实,他这个前后两段是相互反映的,这段他说的热实,底下这段就不是了。

第136条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他说,伤寒十余天的时候,一般说的都已经传里了,已经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但反而还有往来寒热,一阵冷一阵热,这说明少阳阳明并病,虽然热结于里了,但还有半表半里证,这就是少阳阳明并病,阳明病已经发现了,少阳病还存在,所以他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那么,但结胸,结胸他这个热结于里,外面他不现什么往来寒热了,无大热这句话啊,那么有两种看法,一种无大热就是外无大热,就是无表热的意思,往来寒热仍然外有热,但结胸,这个整个结于里,外不现大热,但是并不是不热,不象表证的那个大热,半表半里、往来寒热的那个热,不是不能说没有热。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为什么他这个热外面不现呢?他胸胁有水结在那个地方,他气不得旁达,所以只是脑袋微微出汗,这个热从里往上冲,他不能往旁边散,他水结在胸胁,那么这是结胸证的必然的一个证侯了,所以也得用大陷胸汤主治,这个注家呢,他这个说是水结在胸胁,上边是结胸热实,所以分开了,上一条说的是热结胸,这一条说的是水结胸,他是错了,这两段是相互反映的,头一段说是热结于里,结胸热实,结胸没有不热实的,不热实怎么能用大黄、芒硝那么大的量呢,那么这段呢,特别提出水来,那个热实也结胸,也是水结在胸下,那么这一段水结胸下,也是热结于里,一样的,用这两条把这个结胸证说得非常清楚了,不是说这个是水结胸,那个是热结胸,那是错的,那是片面看问题了,不对。大柴胡汤方,这个前面有了,应该有大黄,他这个没有大黄,错了,他这个方后也说了,他说,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大柴胡汤主要有大黄,这个没搁,那么这一段呢,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大柴胡汤与大陷胸汤一个鉴别点,大柴胡汤是必有柴胡证,那么这个结胸呢,结胸是外边没有往来寒热,同时没有柴胡证,结胸与胸胁苦满是绝对不同的,后面还要讲的,这个柴胡证呢,胸胁苦满,两胁特别的清楚,这个结胸证呢,是中间,心下硬满,甚至及于腹,当然胸也满,他必陷于胸下,所以在上一节按之石硬,这与大柴胡汤证都不一样,可是把这两条同时搁到这个地方,不但病的出入有关系,也让你容易鉴别,你别拿大陷胸汤证当大柴胡汤证,也不要拿大柴胡汤证当结胸证,那错了是不行的,大柴胡汤证前面讲的很清楚,也有心下急,心下急不等于心下痛,他不痛,而且也没有石硬,那个急,咱们讲过了,就觉得这个地方发窄,就是不宽大,它与这个心下石硬是不同的,临床上要注意,错了是不行的,大陷胸汤证当成大柴胡汤证那问题不大,要是大柴胡汤证当作大陷胸汤证就不行了,那就治坏了。

第137条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甫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本来是病在表,伤寒也不能重发汗,这个重发汗也是发错了,比方说,是桂枝汤证用了麻黄汤了,或者用大青龙汤这都错了,重发汗,那么重发汗这个病常常不解,所以太阳病应该微微似汗出才能好,假设大汗流离,病必不解,病不解,是桂枝汤证用桂枝汤不能用泻药,而复下之,这也说明是个错误,一再治疗上是有问题的,那由于津液亡失,尤其这个复下,表证复下,病必陷于里,亡失津液,胃中的水分也被夺,所以不大便五六日,胃中的水分也被夺,他大便就要干,五六天不大便,那么舌上燥而渴,津液虚了,所以舌上燥而且渴,那么不大便五六天,舌上燥而渴,这说明是陷入阳明病了,阳明病应该发烧,他仅仅日甫所小有潮热,稍稍有一点,什么道理呢,就上面这个结胸证,水结在胸胁,外面不会大热的,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实是相当实了,从心下到小腹这个地方统统硬满,不可触近,你稍稍的手接近,他就疼的不得了,那么这样的实,一定是大发潮热的,唯独在结胸证不,小有潮热而已,所以这个也肯定是结胸证,大陷胸汤主之,这个是个重症的,他这个结的面太大了,从心下到少腹全硬满而痛不可近,疼得也剧烈,结的面也相当大,那么到这个地方,这个大结胸证差不多就是从各方面都了了说明了。

第138条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那么还有一种小结胸,这个小结胸病正在心下,也痛,这个《玉函经》是,小结胸者,这个者也行,病也行,没什么大问题,那么这个小结胸与大结胸就不一样了,他这个面结的非常的小,正在心下,就在这个胃部一点点,不象大结胸面积大,这个结的也不那么深,不那么重,所以按之才痛,你不按他不痛,脉浮滑者,你看这个有个浮,他这个病结的比较浅,所以脉还浮而且滑,那么前面讲了,脉浮大者,下之死,就是小,就是有结胸也是小结胸,小结胸用大陷胸汤那是不行的,那有下利不止而死亡的可能。那么这个病既轻这个药也不能重用,所以他用小陷胸汤,小陷胸汤和大陷胸汤是截然不一样的,我们看这个药,黄连、半夏、瓜篓实,这个瓜篓实这个药,它是一个大量用也多少有点解凝宽下,但是它这个不是大下,所以这个量也特别重,这个半夏呢,是祛水的,这个瓜篓实啊,那么后来有的变成瓜篓仁错了,这个实是果实的实,就是整个的,就是咱们现在用的全瓜篓,他用一个,一个量很大了,这个大瓜篓一个啊,那起码也有好几两,这个黄连与瓜篓都是苦寒,祛热,解凝祛热,半夏祛水,这个大陷胸汤也是用苦寒泻热,用甘遂祛水,可是半夏不等于甘遂,半夏没那么大毒,也是个毒药,但是它这个常用的药不是那么毒,而这个黄连、瓜篓实只是能解凝润下而已,不是那么一个大泻下的,所以这个药轻得很,也祛热逐水,但是比大陷胸汤,这个力量是不同了,这个小陷胸汤的药也常用,所以咱们治这个咳喘有时候宽胸祛痰可以用,但是也得有热,没有热是不能用的,这个药都是常用的药,很好,但是瓜篓要注意,不要用几钱是一点用都没有,我们经常用的,我常用的都是一两,就是四十五克,少用效率不大。这个小结胸病,结的面小,病邪也较轻,结的程度也比较浅,所以用的药也是轻药,只是祛热逐水而已。

第139条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四日复下之,《医宗金鉴》改作复下利,我认为这是对的,复下之也当下利讲也可以的,不是再吃泻药,没有这种大夫,下利不止还给吃泻药,太阳病在二三日的时候,一般说不传里,那么这个人,不能卧,但欲起,不能卧,但欲起大概都是气短,喘,那么小青龙汤证就是那样的,咳逆以息不得卧,靠着东西坐着,他里头要是有停水他是怎样的,水就下,你要是坐着,这个水往底下去,沉于下,一躺下就往上压横膈膜要喘、短气,那这个病人呢,他是不能卧,但欲起,这肯定要两种问题,一个说心下有所结,阳明病里实也能压得喘,要不咱们现在治喘,每每用下药,他里实,使横膈膜上下运动发生障碍,他也要喘的,以腹满而喘,凡是不能卧,但欲起者,他心下一定有东西,为结,有东西是两个问题了,一个是实,一个是有水,那这要看他脉吧,要是实,脉沉紧,或者是沉滑沉大那种的,他脉微弱,不是那么实,实在的实,可见就是水,所以他说,此本有寒分也,那么在心下部这个地方啊,他是有水的成分在,所以他的脉不那么实、不那么大,而微弱,反下之,这个有水饮的不能吃泻药的,若利止,假设说吃泻药之后不利了,那就说明他不但有水,也是有热了,必作结胸。未止者,这个下利不止,二三日吃的泻药到第四天还继续下利,此作协热利也,不能结胸了,水协同泻药而为下利,协热利是古人对热利的一种名称,协热也叫夹热,就是表的热协同下利起而为利,叫协热利,也叫夹热利,这种利夹热,没有热,这种利就好了,头前的葛根芩连汤就是这样,去热下利就止。反复说了,里头只是热没有水,不会结胸,又有热又有水容易结胸,不结胸,水由于泻药的关系,加上协热利不止,叫协热利,这个协热利提出来与上面提出黄疸是一样的,都是借这个说明结胸证是由于热造成的。

第140条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下边这个要不得,此为欲解也,就完了,以下都是以脉定证,这个是不可靠的,如下者脉浮,就结胸没那事,头前讲了,脉浮者,此为在外,用桂枝汤,怎以叫必结胸?所以底下可能王叔和加的,脉浮必结胸,结胸脉浮也是寸脉浮关脉沉,头前有,脉紧也不一定咽痛,

当然是邪盛容易咽痛,但是不一定必咽痛,所以以脉定证靠不住,故底下的不管它。

太阳病宜汗不宜下,下为误治,其脉促,促脉就是寸浮,关以下沉,是结胸证的脉,此寸浮关沉一样的。有此脉而不结胸,说明促脉在这还是表不解。前面的葛根芩连汤就是,下之后脉促者表不解也,要结胸,促脉是结胸证的脉,如果不结胸,只是表不解而已,病没因泻下而变成坏病,所以不要紧,“此为欲解也”。下面的是以脉定证了,下后的各种变证可以为结胸为咽痛,为两胁拘急,就是少阳病了,也可是表不解,头还痛,也可以激动里水而呕吐也可为协热利,必下血是伤阴了,如邪热内陷,人以前就有瘀血的情形,是可以下血的,这个都可能,但不一定限于此脉浮必结胸等等,这靠不住的,中医的脉不是哪个脉就是哪个证,一个脉主多方面的证。所以在临床上,脉证必互参,才能明。例如:女人有孕,2~3月脉要滑,阴搏阳别,滑脉主有孕,男人脉滑难道有孕?要结合实际,女人断经二三个月脉浮必有孕,不然的话也不一定有孕,故脉不能为哪一证,如脉浮就主表,但也主热,有表证脉浮就是有热,所以此书有病发热十余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此脉浮数不是表证了,是里热。

第141条

病在阳,就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病在阳,也是病在表,依法当以汗解,反以冷水噀之,拿水喷脸为噀,或灌之,或者用水浇身,以凉水浇身,这是古人用冷水急之,让其出汗的法子,以水浇身为灌,无论用冷水噀其面或以冷水浇身,全能使表热被冷水所却而不得出,不能因汗而解除,“弥更益烦,肉上粟起”前面大青龙汤证讲了不汗出而烦燥者,此汗不得出故更烦了。由于热与水相激,起鸡皮疙瘩,就是小疹子,这也是不得汗出的表现,表证身上满是水份要排出,借汗排除,而外面一激,故而发生此种疙瘩,热不得向外,意欲饮水,热不在胃肠内面,里面无热,所以反不渴,不象白虎汤证,后者热结于里了,故渴,此仍为表热不除,不汗出而烦燥,并不渴,所以应用文蛤汤,文蛤散是错的,以后介绍全匮要略就知道了。此方与大青龙汤就差桂枝与文蛤,把大青龙汤的桂枝去掉加文蛤、麻黄减量,大青龙的麻黄六两,而此方是三两,因为在表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与大青龙汤证差不多,就是不得汗出排热,而人更烦,还是无汗,那么就用麻黄加石膏这法子就对了,所以不用大青龙汤,表证没有大青龙汤证厉害,若不差者,如果服文蛤汤后表解了,但渴不差,还意欲饮水,恐怕这里头有停饮,要详细观察证候,如有小便不利可用五苓散,故用“与”不用“主”,就是让你参考的意思,“主”是肯定的,“与”是让你斟酌当时的证情,有用五苓散的机会可以用,如果病总是叫渴,又小便不利,肯定里边有停水。文蛤散这个药就是解渴,这在金匮要略消渴篇这么说:“渴欲饮水不止”文蛤咸寒止渴。此段“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怎么用文蛤散呢?当然不是的。再看文蛤汤,也在金匮要略里头,在呕吐哕下利篇说“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得水而贪饮者,得到水没完没了的喝,怎么用文蛤汤呢?所以金匮这一段也错了,而有没有吐后而用文蛤汤发汗的,“得水而贪饮”这是文蛤散证,在金匮要略里头文蛤汤应该是文蛤散。而本段是文蛤汤,这是穿插错误。因为文蛤汤是发汗药,是解热发汗,这里用文蛤不是解渴,就是意欲饮水而反不渴,不是渴饮无度,所以应为文蛤汤,总而言之,还是表未解,所以此段错的多,那医宗金鉴改的乱七八糟。底下这个不应该与此搁一段,搁一段就更坏了。

寒湿结胸,寒痰凝结,没有热,没有热证,纯粹寒湿,与三物白散,小陷胸汤错了,小陷胸汤治热不治寒,黄连、瓜蒌都为苦寒药,半夏去水而已。不治寒。这个白散正治寒湿,不治热。这里“小陷胸汤”几个字应去掉。文蛤这个药,医宗鉴说是五倍子,五倍子古人叫文哈,说的也有理,医宗金鉴里说试验过用。文蛤治不了消渴,用五倍子反有作用。有些人认为文蛤,牡蛎这个药可治渴,文蛤这个药呢可能治渴,是海物的东西都治渴,尤其蛤露之类的,不过医宗金鉴说试验过,这个作个参考,我试验过五倍子,治消渴没多大作用,还不如牡蛎、花粉,花粉牡蛎散都治渴的,在金匮要略百合病里有。叫瓜蒌牡蛎散,专用文蛤并不理想,五倍子我试过效果不好,作个参考。真正的贝壳类的文蛤没用过,五倍子用过,不象医宗金鉴那么说的好用。我想牡蛎可以治渴,文蛤也可以治渴。

五苓散头前讲了,不细说。看看白散,以桔梗、贝母二药排痰,寒痰凝聚,故用此二味排痰药,巴豆是热性的,又涌吐,又催下,这个药非常的猛峻,但是温热,寒湿古人都用巴豆,不用大黄,方后此三味药做成粉剂,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古人一钱是现在三分很轻,虚弱的人还要减,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如不利,喝热粥马上就泻,利过不止,则服冷粥。巴豆我早些时候常用,巴豆用都要做成巴豆霜,先炒压成面子,用吸水纸把炒出的巴豆油吸尽,油非常厉害,故巴豆霜不那么猛暴。现在一般都没用,以前小孩子病,叫药铺做不放心,自己做干净,反复用吸水纸吸油,直到没油了,利过不止,喝凉粥一杯,就行,马上就止。上面“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服者,若水噀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这是胡说八道了,这节更糟,还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复,引衣自复是恶寒了,还用水灌,水洗的,没这个事,可见这一段非常乱,益令热都不得出,这解释热却不得出,其热被却不得去,解释这句话,但是与上边都连上了。当汗而不汗则烦,这名解释得好,当然要解表,要不怎么用文蛤散呢?“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这又乱说,这与方剂一点不合,这个白散并不能出汗,可见这节错了,白散是一温下寒饮的方剂。在肺痈、肺痿那一章就有的,假设寒痰凝聚而结胸的,即寒湿结胸,有用二物白散的机会,小陷胸汤不行。但是也有这种病,所以在这他还特别提一句,它是另一节,与上面那节是不一致的,不是由于冷水噀之,若灌之,而使人能寒湿结胸,这是错的,一般书在此解释的都不够好。

第142条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少并病,古人解释是太阳病传入少阳而发生少阳病,太阳病还没解,叫并病,头项强痛是太阳证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这是少阳证,可是少阳证不明显,搁个“或”,有的时候眩冒,“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有时眩冒,有时结胸,心下满,如结胸,心下痞硬,小柴胡汤也心下痞硬,有人参,太阳少阳并病,太阳证还存在,少阳证不太明显,时有时无,这个也正说明柴胡证若有若无的时候,可以用针枣,这段的意思在此。当刺大椎第一间,这个大椎就是第一胸脊那个线中就是大椎第一间(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刺突之间)。那么这个穴的是泻胸中热气,这个表证也属于上焦的,少阳病也是。肺俞在第三胸椎下面两旁各取一寸五,肺俞是两个穴,肝俞在第九胸椎下面也是两旁各取一寸五,这两个穴…………(30:56—31:13 没录上)。慎不可发汗,少阳病是不可发汗的,发汗则谵语,脉真正弦了,真正变成少阳病了。不但少阳病,而且他有胃不和,有谵语。那么谵语,五日的时候谵语还不止,那么这个时候他就变成少阳阳明并病了,那么也可以是实证。这个期门,就是ru头直下六、七肋骨之间。期门穴它祛胸中的邪热,常常少阳病柴胡证不明显也有刺期门的,那么这个虽然这么说,用柴胡证行不行呢?我认为行的,这个可以吃小柴胡汤。太阳和少阳并病,如果少阳证不明显,但时有时无的时候也可以用针刺的法治疗。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说明这些问题。

第143条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妇人中风”就是女同志中风,多的是太阳中风证,那么开始发热恶寒,那么在八九天的时候,经水适来,就是来月经了。那么来之后,热除而脉迟身凉,这个热入血室常有这种情况,它正在感冒这个阶段,来月经了,乘这个心血子宫虚,那么外表的邪热,乘子宫之虚而入血室,妇人血室就是指这个子宫了,所以这个表证没有了,热除而脉迟身凉,可是都陷入血室了。所有人身上是这样的,那个地方虚,这个客邪之气就往那里去。所以《内经》里有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那么我们泻泄药,胃他不虚,你吃泄药他就虚,这个病他就是往里边去。所以邪热陷于里,女人来月经了,在排血的时候,子宫虚了,邪热就乘虚而入血室了。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这个热入血室常常现柴胡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也就是柴胡证候,谵语呢?阳明证也有,这个热入血室与前面的桃核承气汤的证是一个样,这个谵语就是说胡话,没到如狂这个程度上,但是也影响脑系,这也不绝对是阳明,那么这是热入血室造成的。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虽然这个热淤于下,热入血室,但是这个证侯的反应啊,在上面,胸胁下满,如结胸状。实反映在上头,所以随其实而泻之者,实在这个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这个期门就是结这个地方,指实热,所以这个期门在针灸上他是祛胸中邪热。随其实而取之,是随证之实而取穴而治疗。

第144条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如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37:42)

这里提出柴胡来了,妇人中风在七八天的时候,发热恶寒没有了,但续得寒热,发作有时,变成寒热往来了,就象疟疾似的。以前来的月经在这时没有了,即七八天前已来了,月经到此时停了,经水适断,发生上面那种情况,这也是热入血室。其血必结,就是月经中断,血与热必结了,故发作上面的往来寒热,发作有时,这可以用小柴胡汤。书上是这么说的,空间是不是,还得看情形。头前这一段也可,用小柴胡汤肷胁满痛如结胸状都可以用。

在临床上我个人认为只是用小柴胡汤的机会不多,一般配桃承气汤或桂枝茯苓丸,主要看可下不可下,可下,要是谵语,大便几天不通,你可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或桃仁承气汤,不可下,大便不干,而且反溏,用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相当好,看些证侯,单用小柴胡汤不多。

第145条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在外感初作,此时赶上月经来,这也是好事,头一条,热入血室,如果经脉不结,邪也随血去,也象衄血一样,但是如果不去,发生证侯了,胸胁下满如结肷状,越结越实,这个有证侯可治,第二段更不用说了,血与热结了,经水适断了,是治了,那么这节说不用治,没有别的毛病,继续行经,只是夜晚说点胡话,这不要紧,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但白天清楚,这个不要乱治。没有胸胁满等其他证侯,经水正常,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即是不要吃泻药及发汗等治疗。必自愈。如果不自愈,经血突然中断,或发生其他证候,还是要治。

一般说在感冒或流感时赶上月经来,不一定发毛病,如热入血室,没其它毛病,热可随经行而解的,也有。这段说明这个问题。

热入血室,有的很厉害,如桃仁承气汤,其入如狂,发热挺高挺高,这个很多的。

第146条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刚才说了,少阳病不能发汗或泻下,但并病的时候,可同时用,这也是定法。大柴胡汤就是少阳阳明合病,是柴胡证,里也实了,所以给大黄,那么此段是少阳与太阳并病,有太阳病,少阳病也发生了,把二方放在一起就行了,用柴胡桂枝汤。此段说明,伤寒六七天的时候,全是由表传入半表半里或里,发热微恶寒,表不解,支节烦痛也是太阳病,微呕,心下支结,支是树枝,是旁边,不只是心下的部位,二侧谓之“支”,心下二侧,心下支结就是心下苦满的另一种说法。微呕,柴胡证喜呕,微呕,心下支结皆为柴胡证,上面是表未解,太阳病,故用二方合方。

一般在临床上,少阳病不能发汗,不能泻下,但有表证,太阳少阳同时用药是可以的。如用小柴胡汤配发汗药可,加薄荷、桑叶、菊花都行的。表证需要发汗,用柴胡桂枝汤非常好用。小儿感冒常有此种情况,既有无汗之表证也有柴胡证,这里用柴胡桂枝汤就得了,只是用发汗药而不用柴胡是不行的。这是定法,此书上有例子,把比二方合在一起是治柴胡桂枝只有的证候,就是合并证,支节烦痛,身体疼痛皆为桂枝汤证。

桂枝、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是各半汤,桂枝汤减半,黄芩、甘草原二两,现为一两,半夏原为半升,现在二合半,桂枝没有分量,也应是一两半,柴胡给四两为原来的一半,人参一两半、生姜一两半,都是给一半,就是各半汤,柴胡桂枝汤就是柴胡一半桂枝一半,既有柴胡证,又有桂枝汤证,可以把二方合起来。

第147条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此方常用,伤寒五六日的时候,已发汗而复下之,此五六日的时候正是传半表半里的时候。表不解,没有少阳病的证侯,发汗可以。但发汗表不解后要好好看一看,如果表不解用桂枝汤,不可吃一药,得辨证,如果表不解,泻下,总要使邪热内陷,胸胁满微结,胸胁满为柴胡证,微结,里面微有所结,结得不厉害。但是有所结,我们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就是个体会,各注家都没这么注,这个柴胡桂枝干姜利于大便干,这也奇怪,有人一看又有干姜,又有桂枝,就认为偏温,其实这个药,大便稍溏,用它是要泻的,所以微结,就是里头微有所结,不是结得不象阳明病及结胸病那样结的凶。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因反复下之,丧失津液了,所以尿不利,同时也有误下致气上冲的关系,导致小便不下行,故有二种原因致尿不利,故桂枝用量多,三两。气往上冲,诱使水上而不下,可致尿不利,渴而不呕,微结,胃里头有热,渴,胃里头没有停水,故不呕,胃里头没水有热,但头汗出,气冲于上,气往上行而不下,所以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就是有热,往来寒热就是柴胡证,是为未解也,未解也,有二个问题,一个多少有表证,一个少阳病里头微有所结,仍以柴胡为主治疗,此方合用桂枝甘草多少有解表哇。在临床上有无名的低热,用此方很好,没有其他的表证,但现些柴胡证,我用此方治低热,治的很多,找不出来什么原因,如肝炎低热的用此方可解除。此主与小柴胡汤不同,里头不虚,不用人参,不呕,也不用半夏,但是渴,所以用花粉、牡蛎,刚才讲了,此二花解渴的力量很强,同时微结,这个花粉、牡蛎,花粉本身有润下的作用,再加上咸寒的牡蛎一起,有通大便的作用,用桂枝甘草汤治气上冲,也就是小柴胡汤证,里不虚,而不呕,渴,有时气上冲,有微发热,即有表证,此方可以用的,其它的与柴胡证大致相同的,柴胡用的也相当重,半斤,即24克,花粉也量大,此药苦寒治消渴,解热有缓下的作用,对宽作用不如瓜蒌实,去痰宽胸就用瓜蒌,去热解渴,用花粉。这个方子,在柴胡剂里头,慢性病用都好,为什么?花粉这个药是个补药,有点强壮作用,常用滋阴,久病虚衰无力,心下多少有点满,满有二个问题,一个为有所结,一个为气上冲,用桂枝甘草,有人看桂枝干姜热得不得了,其实桂枝我常用并不那么热,不象现在教材说的桂枝是大热药,其实这个药最平稳不过,不是那么热,

第148条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不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的时候,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这么一种证侯,头汗出,微恶寒,即表不解,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是柴胡证,是半表半里的一种情况,大便硬是里头有所结,脉细者此病既有表不解,但表很轻,半表半里也有,这个证侯也不很明了,没有胸胁满只是心下满,偏于里,口不欲食,象柴胡证,大便硬是不里实了,但脉不大,脉细,故叫阳微结,即阳明的微结证,这与上面那条有关系,即与“胸胁满微结”有关系。解释阳证的微结与寒湿结胸。根据此证侯手足冷,又微恶,这种大便硬有寒湿结的情况,故要分析,阴证的那种寒湿结,整个邪郁于里它没有表证。那么微结,太阳证还没罢,它一定有表而又有里,那么就分析上边了,这个微恶寒就是表不解,那么底下这个呢大多都属于里边的病,尤其由于汗出,这是阳微证的一种明确的反映,这个汗出,尤其是头出汗,都是热往上冲的表现,假令是纯阴结,那种阴寒的证侯它不得负有汗出的这种外证,悉入在里,外边不会先有热象的,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那么就上边的证侯说,俨然半有表证,半有里证的这么一种情况,随脉沉细,这个微紧不对吗,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那么这个是微结于里,脉沉,虽脉沉细,这也不是少阴病传里而为太阴病的那种情况。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阴证没有外边有汗这种情况。阳明病发汗出,虽然是头汗出它也是热象。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少阴没有头汗出这种情况。那么上边的这些就是既有表又有里,就是我刚才说的*口不欲食,有些是柴胡证,所以可与小柴胡汤,它也说的是“可与”,还要你斟酌,这个小柴胡汤这个药啊,大概后面也有,它也可以通大便。柴胡这位药它对于疏泄胸胁这个部位很有用,它不是升提,后世医家都说它是升提,它不是升提,它就起疏泄作用,尤其是瘀血证我们常常用小柴胡汤,尤其是大便干,后边不是有这么一句:上焦得通津液得下。结于胸胁也就是热与津液结于上,它不往下行,吃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和也能对微结证起作用。那么如果使用小柴胡汤而不了了者还有大便硬,上边这个证侯虽然减轻而不了了,不是整个去了,那么这个时候得屎而解,可以在小柴胡汤里有加大黄也可以,稍稍与调胃承气汤也可以,这个他也没指出来。总而言之,这个活动口气在仲景这个书都是让你在临证中加析的,让你辩证。这一段呢也都给搞错了,主要的上边提出的胸胁满微结两个字,它的口气有这么一段,那么这个微结的时候用小柴胡汤是可以解决的,但结的甚那就柴胡解决不行了,起码来个大柴胡。如果没有柴胡证,柴胡也不能用了,这个柴胡也不是万灵的药,没有柴胡证用的是有害无益,所以还是要辩证的。那么大便硬,心下满,又有里,这个病要在我们临床上很难辩,又有微恶寒手足冷,脉微细,假设在临床上遇到这个病,你想不到用柴胡汤,是不是?那么为什么可以用柴胡汤呢?我们看一看,它这个主要是口不欲食,它前面不是说了吗,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个病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你得辩证,这个辩证不象咱们现在的辩证,这儿虚,那儿虚,瞎扯一大堆,主要是你得看应该看从哪一个,仲景最终极的辩证是方证,那么哪一个方子适应,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不欲饮食,就是默默不欲饮食,就是小柴胡汤证。那么当然这个是又有表又有里,少阳病又忌汗又忌泄,所以见要是有柴胡证它既有表又有里,所以他用小柴胡汤是最合适,但是他用一个“可”,可与小柴胡汤,没说小柴胡汤主之,那么道理在那呢?这个证不是那么全备,不是柴胡汤证具,不是那么全备。这一段在临床上也常遇到这种病,病人呢是表里错杂不爱吃东西,这个一般的严重的感冒也常有这种情况,但是这个脉细,脉弦脉细,这都是近乎柴胡证,它不是太明确,它只是口不欲食,那么这一段呢,这个口不欲食上次我讲了,这个柴胡证可以是口不欲食,摸摸不欲饮食,就是昏昏然的不愿意吃东西,精神不好。那么,在阳明病里,咱们还没研究,阳明病里有热,热结于里,里头有热,它*食,阳明病,能食者为中风嘛。但是它要是内里有结得相当厉害了,它就不能食。那么这个呢,它要是真的结得厉害了,不光是头汗出,阳明病是法当多汗,那身上是不断汗出,蒸蒸汗出。那么结得厉害它小便也数,手也汗出,甚至是谵语,这个它都没有,阳微结,结得非常轻可见这口不欲食它不是阳明病,它是少阳病,所以他用可与小柴胡汤。这个小柴胡汤呢,我对于它的认识,它有一个疏泄的作用,咱们现在说的疏肝那,它不光是疏,它也有缓下的作用,后面阳明篇有,所以胸胁满,大便要是不通,与小柴胡汤,这个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合,这个胃气不合,小柴胡汤咱们开始就讲了,小柴胡汤它既是解热剂,它又可以健胃安中,所以它里面有人参嘛。但是柴胡大量用,柴胡这个药有些疏泄,也能通大便,所以《本经》上说是推陈致新啊,那么如果是上有些热结,它只是心下满,这都是上边,对于胸膈这个地方有所揭制,柴胡就都疏泄了。所以小柴胡汤对于胸胁苦满,它是通上焦,这块儿有所结制,津液它不下,所以柴胡汤使津液可以下的去,大便也通。由这一段咱们也可以看出小柴胡汤它也有通大便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治感冒日久不了了,这种情形咱们是能遇到的,就是不爱吃东西,自己量的体温还挺高,这个时候啊,表和里,既有半表半里证,又有柴胡证,不能用发法啊,泄下啊,不能用,所以这一段在临床上很重要。那遇到这种病,脑袋出汗,恶寒很轻了,微恶寒,手足冷,容易看成是阳虚啊,容易看成是这个,但是呢底下又有大便硬,大便燥结,所以你的全面看问题,这个病很不好措手的,那么它说可与小柴胡汤,实在不好了,得屎而解,这个得屎而解也是比较含蓄的话,就让你临证适应用药,也可以小柴胡汤加点儿大黄啊,或者用小柴胡汤加芒硝啊,或者用调胃承气汤啊,稍稍的用啊,得屎而解。所以这一段是很重要的,上次我讲时没有这么详细解释。我们这么看张仲景的辩证啊,他不但辩六经,六经是六个类型同时它无一不在八纲中下手,你看看这就是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就是这个东西,它不象咱们现在的这个辨证。所以读他的这个书搞出很多门派不同,这东西就是各有所见。你看他这个书,它一样样排除。它肯定就是阳微结,从大便硬,心下满来看问题的。也就是说这个微恶寒不是阴证,就是表不解。手足冷呢,它是由于卫虚,津液虚,不达于四末,手脚就凉,也不是什么特殊的身寒。头汗出呢就是阳亢于上,它就是辩的寒、热、虚、实、表、里,就是这个东西。然后在六经上看就是既有表,又有里,又有柴胡证,就是少阳证半表半里都有。那么要是都有的话,表里半表半里,它从中治这是对的,由于少阳正是忌汗忌下,用小柴胡汤是非常好的。所以他用一个“可”,由于这个证它不太具备。所以他的论治是非常有分寸的,那么这个呢,要求你在临床上还要细辩。

第149条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那么这一段呢,伤寒五六日,这都是去表而内传的时候,起码传少阳的时候多了。呕而发热者,所以柴胡的这个使用啊,各方面都得多看。前边讲的这个,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四个主要的证侯。他后来又说了,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我们上面看的口不欲食也是一证,这个呕也是一怔,发热不是柴胡汤的,柴胡汤是往来寒热,可是呕而发热,柴胡汤是个解热剂,那时柴胡汤证毫无问题,所以一证便是也得看全面的问题。那么我们对于柴胡汤的应用,在这些段落非得熟不可。假如我们在临床上只呕,它不是柴胡证,只是呕,小半夏汤证,内里有停饮,可以用小半夏,就是半夏生姜。那么呕而头痛,这类是吴茱萸证。呕而发热,是少阳病,少阳病是少阳热病,那是小柴胡汤证,这个地方非搞清楚不可。

那么这个与小柴胡汤就对了,但是与他药下之是误治,那么下之后病有的时候它变,那另当别论了。如果柴胡证仍在者,未因误下,辨证,而且还是有柴胡证,那还可与柴胡汤,那么虽然误下之后,这个治法也不为逆,也是对的。那么服之后呢,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句话也不是说小柴胡汤是发汗剂。这个咱们讲了,蒸蒸而振,这个人啊先感觉蒸蒸发热,然后打颤振,就跟战汗的前驱症状差不多,先蒸蒸然发热后来颤栗恶寒叫蒸蒸而振,那么随后呢就出现大汗,这个病就解了。这说明什么呢?这是冥眩状态,那么他要是不吃泻药,开始呕而发热与小柴胡汤不会有这个情形的。那么由于泻后虚,人是正伤了,这个前面也说过,凡是久病或者是正虚较弱,那么这个药再中病要发冥眩状态的。这个冥眩啊,当大夫的也得知道,要不然啊你就跑急诊室去了,那个非坏不可。我们遇到的病人啊已经吃了其他的泻药了,但是还是柴胡证,你就告诉他啊,你吃这个药啊是这个情形,要遇到这个你不要害怕,这就好了,那要是找救急去就坏了。只要是虚人,这个药要中病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古人还有这样一句话:“若药不冥眩,绝既不疗”这是《尚书》上的话。那么这个地方非好不可,彻底好,这是好事不是坏事。但是病家和医家都得知道,这要是不知道,这还了得,冷成这个样子,还出一身大汗,这个坏了,这是头一段。

第二段呢也相当重要。第二段他说的大陷胸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和柴胡汤证的一个鉴别法。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心下就是指的胃,硬痛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个热结于里,不但硬,而且疼,这个就是大陷胸汤证。但满而不痛者,心下这个部位,只是满,硬满,但是不疼,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这是痞。这个为什么也叫痞?这个半夏泻心汤证本来是人参汤证,心下痞硬。可是里面也有黄芩、黄连,就这个方药咱们来分析,也有邪热内陷的这么一点,也有黄芩、黄连嘛,所以也管它叫做痞,也叫泻心汤,其实它的这个心下痞硬泻心汤证,是胃虚邪凑的这么一种病,后面有解释啊,现在我先这么说。

那么这个柴胡剂啊,它是胁满,两侧,不是心下。这个心下满也有胁,牵引到心下,它必胁满,所以它才说柴胡不中与之,这一句话就说三个方剂的鉴别点嘛。一个心下满硬痛,这是大陷胸汤证。只是心下满而不痛,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若是胸胁满,是小柴胡汤证。它主要是三个,看起来是两个,其实含义是三个,柴胡不中与,这一句话就包括了。我们看看这个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人参、干姜、甘草、黄连、大枣。它这个人参,这个药啊,我们现在有些人老想吃参,它不是个万灵的药,人虚,它是补虚。这个药也有它的证侯,这个人参补虚啊,它在于胃虚,而且陷心下痞硬的这种情况才能用,这是根据张仲景的这个书,我们平时用它呢,也是健胃,如果胃实,那没有用人参的,那不是一个好药,那是有害无益。咱们说它补气,也有道理,这个气就是津液啊,它是来自于水谷,化生于胃,你胃要不好,这个就是津液不行而气虚啊,那个气就是指的津液说的,咱们上边说的手足冷就是的,手足冷,胃不行津液,津液不达于四末就冷,那么这个方剂它用人参健胃而去心下硬,它主要是硬,心下痞硬,那么它也有邪啊,不是没有邪啊,胃虚客邪之气都往胃上去,所以它用黄芩、黄连以去热邪,这个也叫心下痞硬。那么半夏、干姜,我们看金匮要略有半夏干姜散啦,它止呕。那么人参与甘草大枣合着都是健胃安中的药,都是甜药。所以这个方子又能治呕,有半夏、干姜,有人参、黄芩、黄连也能治心下痞硬,它非心下痞硬不可,只是心下痞不可。那么半夏和干姜都是辛味,干姜更温,都是去水的,不光有热,同时有胃虚,同时这个水也往上凑,胃中有停饮,所以这个方剂啊,里头有渗水声,肚子里面瓜拉瓜拉叫唤,另外它还有腹中雷鸣,大便塘泄,这个方子全治的。那么在这儿呢它只是提一个心下满,这不是全证。全证:呕而心下痞硬,腹鸣,它必有这些证侯,或者下利,它下利也治,那么这个方剂也是常用的方剂。我们现在对于胃肠功能紊乱,用现在的话说,这个方剂都常用的,又有呕,大便又塘泄,肚子瓜拉瓜拉叫唤,心口这个地方觉堵塞,不愿意吃东西,这个方剂都常用。

第150条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太阳病不可下,少阳病也不可下,我们讲到少阳篇就更清楚了,这个大夫啊,而反下之,大夫无知啊,而吃下药。那么这个太阳少阳,这都是个热病,都是热啊,阳性病啊。它一下虚其里,这个表邪外邪,外邪指的是少阳的邪,在卫外。表邪也就是太阳之邪,在体表。趁卫气之虚都陷于里,那非成结胸不可,所以成结胸而心下硬。这个结胸心下硬,不光硬它必疼啊,因为前面有解释,……不但邪热结于上而为结胸,同时邪热也陷于下而下痢不止。那么上文所解,所以水浆不下啊。其人心烦,烦躁不安,那么这个病呢是个厉害的病,看它样子。所以仲景也没出方,那么也就是说,太阳少阳并病更不能吃泻药,泻药能够造成危笃重症,这病不好治。这个结胸证非攻不可,下痢不止你什么攻,所以这个治病怕这样的,攻补都是两难措手,一治下痢吧,上边堵着呢,结着呢,也没好法,所以他也没出方,而且人又心烦不已,这都是一个不好的现象,所以这是一个危笃重证,难治!所以他也没出方。这就警戒人了,那么这个病不要随便吃泻药啊。

第151条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脉浮而紧,这是邪在表了,这是太阳伤寒脉,那么这依法当发汗,而反下之,这也是大夫误治,紧反入里这个紧啊当邪字看,紧反入里没法讲啊,就这个邪反乘下后之虚而陷于里,那么所以它变成痞,痞又是指心下痞呀,这个结胸,甚者是结胸,那么轻者为痞,这个病不在阴在阳,那么开始的时候病发于阳,下之则成结胸,病发于阴,下之则成痞,那个痞是痞块的痞,与这个不一样,这个慢慢地弄明白,后头还有。那么这个心下痞满,这个否它是卦名,天地否嘛,这个卦谣啊,所谓地气为上升,天气为下降,所以地天泰,这个地在上,就是这个坤和乾,这是一个地天泰。地气在上头,天气在底下,那么也就是说天气得下交,地

气得上升,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交为雨,这个万物才能繁荣,所以这叫天地泰。那么如果天不下降,地也不上升,这叫天地否,乾坤,上头是乾卦底是坤,那就坏了,那就是否塞不通了。那么这个书上啊,古人是借用了,这个痞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上下不通,它有这个,痞满,但是这个痞不是痞块,按之自濡,拿手按它呀,不抵抗,没有抵抗力,所以但气痞耳,只是。这个气呀,也要活看,不是那里头有气,古人凡是无形体的东西都叫气,明白了吧,咱们说这个天气热,这也是气,比如说人有勇气,这勇气是什么?就是无形体的东西,它可以有一定的作用,这古人都叫做气。那电气也是,电气这都是气。所以这个气痞呀,不是这里面存住气了,那么讲也错了,就是没有实质的东西。那么现在指什么呢?还是有炎症总而言之还是有炎症,他就用泻心汤嘛。

第152条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这段可不好讲了,一般注家都搞错了,他这个病呀,开始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这说的什么呢?这说的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翻到32条葛根汤都知道了。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若呕者,加半夏汤主之。他怎么搁个太阳中风呢?这就是古人以方药立证,就给证归一个立字而已,你看葛根汤这个药,他是桂枝汤为基础,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这么一个药,桂枝汤治中风啊,所以古人也叫中风,他和大青龙汤一样,大青龙汤也有桂枝的关系,那个都包括桂枝去芍药汤,他也叫太阳中风,可是他没有中风证候,脉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葛根汤也是,你看葛根汤恶风两个字,古人的意思中风就怕风啦?其实这是存在问题的,但我们这一点要知道,在临床上,葛根汤这个药啊,他恶寒甚都恶风,大青龙汤也是,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表证啊,恶寒特别厉害,同时发烧,这个不是葛根汤证就是大青龙汤证,这两个方剂也好辨别了,葛根汤证是项背强几几厉害,大青龙汤证是烦躁的厉害,他得有热,热较里突出,这得思考,大量的思考,那么古人说中风也有道理,他是有这个桂枝证气上冲的厉害,葛根汤就是由于气上冲啊,体液不向下走,处于上边所以项背特别强,这个项背强达到高度就要抽了,就因为气上冲的关系,所以就用桂枝,由于这个征候里包含着桂枝证,所以古人管葛根汤叫太阳中风,那么这个病应该是这样的,你们看下葛根汤,应该是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恶寒这个病,同时呢有下利或呕逆,这是说表证这一方面,同时还有下边这些东西,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啊,在《金匮要略》里头是指悬饮了,这个饮积与胁谓之悬,胁的一侧,我们现在严重的心膜炎哪等等,类似这类的病,他还两种病,这个悬饮须攻,但是他有葛根加半夏汤证,这个头痛发热恶寒,脉浮又呕吐又下利,同时有这个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这个悬饮内痛的征候,这个应该先解表,所以他说表解者乃可攻之,乃可攻之指的下边说的,并不是指下利呕逆呦,下利呕逆用十枣汤那可不行你看这文章,错语的厉害,很不好懂,他本来是十枣汤证,同时又有葛根加半夏汤证。所以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这是葛根加半夏汤证。那么必须表解乃可攻之,表解用什么,旧用葛根,葛根加半夏。所以底下这一套,都是吃完这个药之后啦,其人蛰蛰汗出,发作有时,头痛,这十枣汤也有头痛啊,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那这个时候他不是下利呕逆啦,是干呕短气,没有下利呕逆了,是吃过葛根加半夏(汤),下利呕逆随着表证全解了,只是干呕短气,他为什么感到短气?有水饮在里头啊,要短气没有水饮他也干呕但是他不象下利呕逆那个样子,所以底下说汗出不恶寒,可见以前是恶寒,由于蛰蛰汗出他就不恶寒了那么这个时候,他底下说表解里未和,这是表没有了,只是里未和呀,十枣汤主之。有很多注家都这么给讲的,说有发烧怕冷,要吃解表的药,表解了,又有下利呕逆,这都搁里头了,就用十枣汤。这个用十枣汤的药相当厉害呀,泻下相当凶,下利呕逆能吃这个药吗?没有这个事.这一段你们看看注家那本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匀两头看,一个是发汗以前,吃葛根加半夏以前,他有下利呕逆头痛,发热恶寒,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那么经过服葛根加半夏之后,没有下利呕逆,发热恶寒,这都没有了,只是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这是吃完葛根加半夏的证候了,根据这个来说,这是表解里未和也,应该用十枣汤。那么这三个药啊,芫花、甘遂、大戟,这都是下水的毒药,这都有毒,所以用量都特别的轻,泻下相当的重,我们看看方后注的说法。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就是壮实的人可以给到一钱匕,这个匕是古人盛药的器皿,就像现在小勺似的,古人的一钱就是现在的三分了,强人吃这些,羸人服半钱,瘦弱的人吃半钱,半钱那很少了,一分半,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泻的少而病还不去,明日更服,一天不要连续吃这个药,这个毒药,但他也毒不死人哪,加半钱。明天吃的药量稍稍加一点,吃一钱的吃一钱半,吃半钱的增加到一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快下利,这个药我用过,下利非常的凶,这时候停药,糜粥自养,这么凶的药能治呕吐下利吗?不能。这三个药啊,芫花、甘遂、大戟这三个药差不多,都是下水的药,那么搁上大枣,这个妙不可言,大枣这个药,古人方子中用猛峻的药都用甘药调和,都用甜药,甜能补脾呀,就是安胃,你不顾正不行啊,胃不都给治坏了吗,所以胃不能给治坏,他为什么不要甘草而用大枣啊,大枣这个药,甜药之中能利小便,能去水,既能顾正而制这个毒药,同时也能去水,可是这个枣得多用,药只是用几分(按现在说),就搁上十个肥大枣,药如果多用大枣也得多用,所以这个方子我常用,他不但治悬饮这类病,凡是胸水都能治,甚至有时也用来治腹水,真正的实证的腹水也可以用,但不要这么用,.我用这个大枣最少用半斤,有时我用一斤,这大枣先煮他,煮得没魂似的,把披和核挑出来不要,只是汤和枣肉都在里头,我用汤剂不用这个粉剂,这几个药芫花、甘遂、大戟,我都用二钱到三钱,用的好象挺重的,其实没多大关系,你要这么大量的枣,把这么几味药搁到枣汤里煮,要大沙锅,要一斤得用大沙锅,搁里头煮,煮一个差不多,把药捞出来,就喝这个枣汤,吃枣肉,让他少吃,一下子吃多少?那得泻的不得了,一会吃一点,稍稍的下了,那就暂停,我这么治好很多人,尤其胸水,相当保险,你们可以这么用,心里没底搁二钱也行啊,不过这枣必须得搁,没枣可不行,我就根据这个来用这个汤剂的,在胸水、腹水我都用.必须得加小心,所以古人在这上头是特殊注意的。

第153条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惧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遂发热恶寒,这是一个褒贬之词,遂用的非常好,太阳病不是可以发汗嘛,发汗了,遂而到发热恶寒了,他说的是太阳中风证误用麻黄汤了,重剂发汗了,错了!随便吃发汗药可不行,咱们在临床上也不断看到这些问题,太阳病本来发热恶寒,遂发热恶寒,更加重其发热恶寒了,这个头前也有,所以这个发汗啊,不合法,但伤其津液而表不解,大汗淋漓病必不除嘛。大夫一看发汗不行,又给吃泻药,这就瞎胡来了,这古人也是有一个中医的陋习,大汗过去不好了,吃泻药,这都不对,你得看他症状,(开始)发热恶寒,还发热恶寒,表还没解嘛,表还没解还当解表,但是必须用桂枝汤,如果正虚可以用新加汤啊,加芍药、生姜、人参,这都可以的,可是这个大夫又给吃泻药了。那么表邪内陷,心下痞。发汗虚其表,下之虚其里,所以他说表里俱虚呀,脉内营虚,脉外卫虚,就是卫气,所以阴阳气并竭,就是脉内、脉外的液体由于汗下失法多丧失了,都虚竭了,无阳则阴独,古人以这个正气叫做阳,阴阳气并竭,古人总而言之叫做阳气。阳就指的精气,阴就指的邪气,这个也是,无阳则阴独,正气没了,而邪气独存叫阴。阴阳气并竭,下面又无阳则阴独,这话不成话呀?他这两个所指!头一个指的脉内、脉外其气俱竭,第二个(指)正虚竭而邪独在,是这么一个问题,这个地方要搞清楚。大夫一看不行了,人也虚下来了,他又加烧针,这烧针更不对头了,烧针也是发汗,他本来就津液亡失,这个邪独留,这个烧针热反不行,而再一次大汗,反伤其正,正益虚邪益盛,所以他才胸烦。这个胸烦谈的是心脏喽,阴阳气并竭,不足以养心,心烦而不安了。面色青黄,青黄,咱们说黄中搀杂铁青色了,那古人说是木来克土了,其实他就是光色无泽呀,黄而不润,暗中有青,这叫青黄。肤闰就是肉跳,组织失去营养了,也是里头没有滋养的东西了,所以他跳,虚的相当厉害,难治,这也是个难治的病了。上面那个太阳少阳并病下之后,一方面心下硬,微结胸,一方面下利不止,也是个难治的病。难治就是不治!今色微黄,要是微微有点黄,尤其手心温者,卫气还在呀,手足温,也就是卫气还能达到四末,那竭也没有竭到那个份儿上,所以还可望之生,还能治好还能治。有很多疾病啊,古人有句话,“不药,德中医”呀,有病了别吃药是从这来的,一吃药就容易药死,上面就是嘛。底下呢,就要讲心下痞了。

第154条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至于这个地方呀,有热,浮也主热,那么热结的浅,脉也浮,不沉,只是关脉稍稍浮有热,而结的不重,所以脾是常这个样子的,这里结在上面,心下痞按之濡,里面没有东西,所以胃也不虚,胃虚非痞硬不可,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配苦寒药可下热,所以叫泻心,心就是火,就是去火,下火的意思,大黄黄连二味药,但是量不重,大黄二两即六克,黄连一两即3克,以麻沸汤一升渍之,泡一下,须臾去滓,分二次温服,也有人说生大黄泻下不厉害,就看怎么用大黄,有时泻心汤比承气汤还凶,这都是不看药量及用法,少放大黄,则泻不会重,相等分量生大黄当然比熟大黄厉害。且煎生大黄比渍生大黄更有力,有效成分提出多故有力。渍是泡一下即可,我常用,我们用它不用绞去滓,就拿此方用开水泡一下就可以,少用点时间,把大黄取出,下次再用,这个不大泻,非要这样用,否则泻下重。如柯韵伯等认为此药下的了不得,心下痞按之濡,怎么能吃生大黄?其实不大泻。这个药非常的好,但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用的机会不多,我都是用大黄黄连黄芩三黄剂,不只治心下痞,还治衄血,吐血都有效,尤其衄血,百发百中,小儿衄血,都用此种法子。

林忆等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就是三黄泻心汤,是从附子泻心汤推测的,我认为有道理,但是只给大黄黄连行不行,我认为也行。当然不如三黄泻心汤好,这个方子常用。所以大黄、芒硝等药,你配伍什么,就是什么作用,如前面的大陷胸汤,配甘遂下水的药,就下水,配苦寒的药就下火,配消食的药就消食,所以大黄橘皮汤,橘皮是一个消食的药,就是调胃承气汤给点陈皮也就该很好,配厚朴、枳实就消胀满,所以大黄、芒硝我们认为是一个驱毒药。

第155条

心下痞而复(不是“后”)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指上面的心下痞、按之濡,而复恶寒汗出者,这个恶寒,不是表证,是一个阳虚的样子,汗出是虚,与前头有“汗漏不止”的情形一样的。这里没有衰证,既心下痞,只恶寒而不是发热,而再汗出,这是虚衰的样子,所以用原来泻心汤解痞,加附子扶正,有人说附子是回阳,治阳虚,这也不免片面,附子既能亢进机能的药,哪个机能陈衰都好用,所以小便失禁可用,心衰等可用,后面通脉四逆汤就看出来了,那是心衰厉害重用附子,故此药能振奋机能,单独说能回阳(机能陈衰都见于阴证)是不全面的。这里虽有心下痞,但机能陈衰,故外面一味恶寒,同时汗出不已,汗出用附子是因皮肤失其收摄,即脱汗,虚的特别厉害,故在泻心汤加附子,恶寒是正虚,正虚皮肤失去收摄而汗出,附子可振奋这些机能。

所以附子泻心汤证是泻心汤,而陷于阴虚的证候,这个阴虚是阴证的虚证,即是虚,且又为阴寒证的合称。

第156条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心下痞,也有水饮造成的,本以下之,心下痞,本来由于泻下之后而心下痞,用泻心汤是对的。便服后痞不解。那么此不是三黄泻心汤证,用此方就不行了。其渴而燥烦,同时小便不利,用五苓散才对的,就是水代谢机能差,主要是小便不利,饮多少水都不吸收,但组织缺乏营养,还是渴的厉害,所以渴而燥烦,所以我给人治病,我让人不禁口,病人缺什么,生理上就会想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想吃不要强求,否则非坏不可。肝病要营养,本来不能吃汤,非要吃汤,非坏不可,这里因小便不利,水不能被吸收,把废水一去,新水就吸收了,就好了。这里心下痞就是水在那里堵住了,要注意辨证。这一段可见,心下痞,泻心汤不是万能的药,得辨证,要是渴口燥烦,小便不利之心下痞,得用五苓散。

第157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依法当发汗,发汗汗出,伤寒在表之证已解了,可是里面出问题了,但这并非发汗造成的。此人可能胃根本就不好,平坦就有,但不明显,大病之后就表现出来了,胃不和,心下痞硬,干噫(即是嗳气),食臭(伤食的味),食物不消化的味道,胁下有水气,胁下就是心下,肠子里面有水也为胁,腹中雷鸣,水走肠间有怕,且声音大如雷,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这个方与半夏泻心汤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在半夏泻心汤中加生姜,干姜减量。此方嗳逆较明显,生姜配人参、甘草、大枣更能健胃,所以生姜特别加量,看起来上方没什么区别,但临床上体会,凡是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呕逆下利或不下利,开嗳食臭最重要,如果有干嗳食臭用半夏泻心汤不行,这是二方主要不同点,其他的都差不多,此方子偏于一般的胃肠炎的机会多。

用此方要注意一点,用此方容易发生晕眩,本来治呕吐下利的,吃此药后反倒吐的厉害,泻利无度,这不要怕,必好不可,此方去水气的,力量相当大,姜加重了,半夏、干姜皆温中去水,半夏下气去饮。有缓利的,大便老溏,同时有伤食的,吞酸,用此方有良效。但有时有此种冥眩的情况,是发挥作用,而一时出现一种特殊的状态。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都是常用的。

第158条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这一段不仅说甘草泻心汤,同时给上面二个方剂,心下痞硬作解说。伤寒中风,无论伤寒或中风,依法全应汗而解之,而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因泻药,热邪内陷,而为协热痢,下利日几十次谷不化,是因泻下忆,不是胃不消化。腹中雷鸣,与半夏泻心汤一样,心下痞硬而满,也是半夏泻心汤的痞硬而满,因泻下的作用伤了胃气。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硬,见病未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不是阳明病,热结于里。但以胃中虚,本不虚因泻药而致胃虚,所以客气上逆,不但外邪因胃虚而入内,而里面的水,也为客气,也往胃上涌,逆于上,故使硬满。甘草泻心汤主之。此方变化更小,只是反甘草增量,由三两变为四两,甘草主要缓急迫,这里心烦不得安,用甘草缓急迫,但此方也不只限于这个,金匮要略有,口腔溃疡类的病,挺奇怪的,非肯效,也要加减。凡是胃肠炎类的病,久而不愈,用此三方得当都有效。临床上经上大便溏,不爱吃东西,恶心肚子叫,心下痞硬,很多的,用此三方,偏于下利,干嗳食臭,用生姜泻心汤,没下利只呕,心下痞硬腹中雷鸣用半夏泻心汤。

第159条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本来是太阳伤寒,治错了,当汗,反服下药,所以下利不止,心下痞,这也是心下痞硬,一方面协热利,虚其胃。服泻心汤已,指甘草泻心汤,病已,就是病好了,不利了,但是医生还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再吃泻心汤也止不隹了,就用理中汤,利益甚,这是由于一再用巴豆剂下之,使肠道滑脱不收,理中者理中焦,治胃虚寒,此利在下焦,反复大下,使大肠失去收涩,在下焦,应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此为收敛固肠的办法。吃此药还不止,是水谷不别了,当利小便,故此时必有小便不利,一利小便就好了。

这说明由于误下,而造成利不止的病,在下焦有二种不同的问题,一个是大肠滑而不收,用赤石脂禹余粮,另一个是水谷不别小便不利造成的,就利尿。赤石脂禹余粮,此二药固涩力量相当强,但真下有热不是虚脱时此药不可用,如痢疾等,久利滑脱不止可用。便血的可用桃花汤,后面有的。

第160条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这段是承上面67节,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前面是脉沉紧,此为脉甚微,此说明太阳伤寒应发汗,无论吐或下为误治,如表不解则气上冲,气上冲则里饮伴气上冲往上来,故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都是水挟气往上冲表不解的关系,此时更不能发汗,前面讲了,如果里面饮气发作,万其饮上于心下,心下有水气表不解,非利水不可,再发汗动其经脉身为振振摇。此段伤寒吐下之后,表不解,下面的症状发现了,起码是气上冲(表不解嘛),没有水还好,但此人素有饮,饮必伴气上冲而逆于上,就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水往上,则头晕,所以起则头眩,可是脉沉紧,吃苓桂术甘汤就好了,桂枝甘草解表治气上冲,再加利尿药就是苓桂术甘汤,表里都好了,可又发汗,“伤寒吐下后发汗”,是接 67条说明,吐下虚其里,汗又虚其外,所以这个人虚热不退还烦,表不解嘛,不去水则表不解,可是脉甚微。吐下发汗皆伤人体液,所以脉微是亡阳,亡阳是亡津液,“八九日”,由吐下,又发汗,八九天后,心下痞硬,不是心下逆满,是虚的厉害了,发汗也虚胃,胃虚客气往上来,所以他痞硬。客气就是水,胁下痛是冲气和水往上攻的厉害,气上冲咽喉,不仅气上冲胸,还冲咽喉,比64条更重了。眩冒为水上冲所致,冒为头重,眩为晕眩,经脉动惕者,经脉跳动,久而成痿。可见水饮危害相当重,如治疗不当,就可能久而成痿。这个病怎么治疗呢?如果没陷入纯阴证,还可用苓桂术甘汤,如果陷入阴证,用真武汤类,看具体情况。

第161条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太阳伤寒,经过发汗吐下,病好了,可是出现里虚的情况,心下痞硬胃虚了,这也由于吐下之后,大病之后胃气虚,气逆而为嗳气不除,旋覆代赭汤主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此人素日胃就不好,可没明显发作,由于外感,经服药,吐下等伤胃气,新得的病好,但素日胃的疾患明显发作,心下痞硬,就是人参证了,为胃虚,邪饮趁胃虚而往胃上来,故心下痞硬,邪气上逆,故嗳气不除,应用旋覆代赭石汤主之。此方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大有相似之处,也有人参、生姜、甘草、半夏、大枣,为健胃治逆的,治呕逆,另外加旋覆花代赭石,旋覆花是下气去结气的。代赭石是收敛性健胃药,此药在治本病不要重用,多用反伤胃,后世说是镇重使逆气不往上来,其实是收敛性的健胃药,有点补益的性质,此药重用,对胃不好,所以用人参、生姜、甘草、大枣、半夏,就是健胃降逆,用旋覆下气去结气,代赭有点健胃镇逆作用。此方与前三泻心比,没有芩连去热,也不解烦,也不治下利,此药在临床上对胃的疾患,经常有嗳气不除,与生姜泻心汤嗳气食臭,不同的是,有下利,而这里没有,反倒治大便干,对便秘,此方有效。旋覆代赭往下性的力量相当大,此方治胃疾之嗳气与陈皮之嗳气不同(橘子姜汤,也治嗳气),后者之嗳气是,觉得闷打膈后舒服,希望打膈才好,为橘皮证,茯苓饮也有此证侯,一般胃不好,食欲不振,有逆气,但打膈较舒服,主要以痞闷为主,用茯苓饮就好,健胃行气利水,而旋覆代赭石不是的,它是苦于打膈,嗳气不除嘛,难受,故此方有治噎膈的机会,就是胃食道发炎,癌证等打噎相当凶,用此方好。另胃泛酸,胃痛、打膈、大便干,此方好使,如果酸太多,可加乌贼骨,注意大便稀不行,用茯苓饮比较好,这些都是常用的方(56:00)苦于嗳气所以说“嗳气不除”

第162条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下之后表不解,一般说应该用桂枝汤,但有些例外,尤其在此与桂枝汤有些相反,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也治汗出而喘,喘也是气上冲的反应,但这里不是的,这里是里有热而汗出,表不解,故还喘,有麻黄证之喘,但麻黄汤是不汗出,里有热阳明汗多汗,热壅于里,蒸汗于外。所以不能用桂枝汤,因里热不能用桂枝,所以麻黄汤把桂枝去了,加去热之石膏,前面讲了麻黄配三膏反能汗出,麻黄配桂枝必能出汗,而且桂枝不利于里热,所以不能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故说“不可更行桂枝汤”,“无大热”,阳明病里头大热,蒸蒸发热,如果是此种发热麻杏石甘汤就不行了。虽然有里热,但不到阳明病的程度。这与桂枝汤的汗出不一样,这里汗较多,且味重,桂枝汤证的汗少,稀薄无气味。故治喘,如果有热,给石膏比较好。在肺炎初期可用,但不能频繁用,只要符合这种情况,汗出而喘才可用,仍要辨证,小儿多。没有汗也可用。我给我儿子开此汤,那时他只有4岁,出疹子,我不在家,他奶奶给吃牛黄丸,那花太凉了,当我回来的时候疹子回了,喘而无汗,脸红昏迷不醒,很危险,他舅舅正学医……嘿,来了开了方子我不同意,全是一种还是解表、祛热、解毒,这种套方,我说不行吧,等客人走了,我跟他舅舅商量,我说就吃麻杏石甘汤,……就开这个,开这个哪,石膏用得少,麻黄用得多一点,他吃了,慢慢的脑袋见汗了,就吃这个,后来没再吃药就好了,他那也是……并发肺炎,你看这个好了之后,他舅舅说的,哎呀,咱俩这……,他没有汗用这个行吗?我说没关系,石膏清热不一定有汗,这是我头一开始给人家开方子,还是给我儿子,那时我才二十六七岁,我的孩子四岁。

第163条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始数下之,所以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除,当然这也是指发汗药了,但是脉还浮,应该继续用桂枝呀,外证使用桂枝是这么说的,外证还没拉倒而数下之,连续给吃泻药,所以协热而利,使这个邪热陷于里,协同泻药而为热利以下,而为协热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这个数下……所以心下痞硬,心下痞硬就是胃虚了,表里不解者,太阳病外证本来未解,三翻二次给吃泻药,一方面得协热利,一方面表也没解,桂枝人参汤主之,就是现在所说了人参理中了,以人参汤理其中,也是胃虚衰了,那么以桂枝甘草汤而解其外,他这个桂枝人参汤就是桂枝甘草汤与理中汤的合方,你们看看对这个人参治心下痞这个就看出来了,那么这个方子心下痞硬就是人参汤,所以他是治胃,我们用人参啦,总得在这里头看这个药物的应用你才明白,所以人参不是万能,它是治虚,但是在胃有胃气虚而又有心下痞硬的这么种情况用它是最好的,所以古人就在这时用,你看看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石汤,你这个你都看出来了,那么这个理中汤呀,主要的是胃虚心下痞硬,人或者有呕呀,大便稀呀,它由于胃衰造成的,那么这个协热利,这个利下不止应用这个理中汤是健胃治下利,用桂枝甘草汤呢解外。

第164条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这个太阳伤寒,大下是非法的治疗了,应该先发汗,大下当然不好,他一看不好,他又复发汗更错,既大下表不解,依法应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他这个复发汗就是指麻黄汤,那大汗出,病并不解呀,他的表还不能解呢,所以他一方面由于他这个大泻下使致表邪内陷而为心下痞,一方面由于发汗又错,所以仍然恶寒而表不解,要吃桂枝汤他就对了,那这个表不解而有这个心下痞,那么应该先解外而后攻里,所以他说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这是根据这个规律了,所以在临床上,如果要是用这种里实需要用攻下的药,那你看外,要有表证,你先解表,这是定法,如果里面要温,你先救里而后攻其表,所以这个他那个太阳篇他这个都讲了,他应是这个表证与半表半里与里证的相互关系治疗定法,他在这里都讲了,太阳篇的特别多,我们到阳明病到少阳病,他讲的都少了,他原来在这里都讲了,那么这里你要注意了,如果用攻下的药,有表证在,应先解表,我们头前讲的十枣汤都是的,十枣汤你也不能先用十枣汤,要攻呀,所以得先解表,表解之后,那你再攻里,所以是里未和,表解里未和呀,所以用十枣汤,这也是一样的,一个痞,他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他这是一个攻的一种,这都讲的头前了,这个大黄黄连泻心汤,也讲在头前了,这个解表呢,所以这个津液已经丧失了,这个解表不能用麻黄汤,必须用桂枝汤,头前大下之后表不解,也应该用桂枝汤,所以他这个复发汗就是用的麻黄。

第165条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心中”不对的,是“心下”,把它改过来,这个心中呀常指心脏说的,这个心下指的胃说的,就是在心口这位置,心下痞硬,呕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这形似太阳伤寒,汗多发热,但是他没有畏寒啦,所以汗出不解,心下痞硬,这个心痞硬是个实证,不是我们说的人参那个心下痞硬,这个就是心坚满,呕吐而下利者,同时呕吐与下利,这个大柴胡汤主之,那么个病指的是什么呢,就急性利疾,这个很多呀,这个急性痢疾呀,他来他也发热,但是有恶寒呢,我们用葛根汤就对了,这个要注意,这一段啦,应该与葛根汤有个鉴别,咱们头前讲了,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那个绝对的纯粹是太阳病,还有恶寒脉浮,他这个有下利,解表下利就好,那么如果也是发热汗出,也恶风或恶寒,但是脉缓弱,那是桂枝汤证,所以我们在后头有,到太阳病篇有,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那个跟用葛根汤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种痢疾呀,如果有表,实痢可用葛根汤发汗,虚痢可用桂枝汤解肌,这个表解,他这个痢疾呀,大致就可以好,就是不好,也减去凶势,你再……治疗,他也比较容易,那么这个呢他不是伤寒发热,他没有恶寒,那么这也就是给误治了,所以发发汗不解,同时马上这个病就来了,心下痞硬按之也拒按,也疼,也准疼,呕吐而下利,上头呕吐,下边利下,这个病很多,我曾经,这个急性痢疾如果有热的话,或者恶心、呕吐,这个柴胡汤,这个心下急呀,咱们头前已经讲了很多了,心急,他这个痞硬与那个是互词,急就是这个位置觉得弊得痛,这个急,不宽楚嘛,这个李东垣,他注的就是不宽快,不宽快就是紧,同时他这个痞硬,……里头有东西了,痞硬,呕吐而下利了,这个很多,开始就用大柴胡汤,那么如果要有口臭感,也可以用大柴胡加石膏,急性痢,也很好使,我还记得,那回我来北就,就在大街上,我没到这里来,我私人开业,有一次我出诊了,后来店里来了一个人,大概就是这种痢疾,有一个学生跟着,我回来问他,有病人没有,他说有呀,我问是什么,他就说是这种病,他说一个闹痢疾的,我说闹痢疾的,你开了方子吗?他说我开了,我说开什么,他说大柴胡加石膏,哎呀,我不放心,他这个病离我家不远,我说得了,我看看去吧,完了他带着我看去了,这个病人正来茅房里,完了他出来了,我说怎么样,他说挺好,现在我肚子也不疼了,也不发烧了,大便也渐……。所以这个方子很好,我怕他全弄坏了,特意去看,这个有很多的,那么假如说,他这个心下不痞,不是这样子而拒按,原来这种痢疾也发热,呕吐下利,这个呕吐不好哇,这个痢是噤口痢呀,就是呕吐,什么也不能吃,这个痢疾死亡比例很大呀,一般用小柴胡加石膏也可以。我用小柴胡加石膏汤,这个人现在还活着了,他的弟弟前天上我家串门来了。所以他这个痢疾用柴胡证的机会很多,尤其大柴胡汤,痢疾开始呀,没有古法,那么这个大柴胡汤的泻下作用不大的,只是,现在我们用大黄10g或三钱,我自己闹痢疾也吃个药,他一泻就好,这个病来的挺厉害,那个发热呀,……也吃了,来得挺凶。

第166条

证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所以桂枝汤主要治气上冲,那么寸脉也浮,他这个病在上,那么这个也是,这个寸脉讲那个脉促者表未解也。结胸寸脉也浮,他这个病在上,那么他这个也是,这个寸脉微浮哇,对照这个桂枝汤讲,他形似桂枝汤,桂枝汤证寸脉必浮,那么同时气上冲,但与桂枝汤,似似而非,桂枝汤证,头部,他为太阳病嘛,他一定有头项强痛,这个头不痛项不强,那么这个病是什么病呢,他底下就解释了,胸中痞硬,病在胸中,胸中痞可以理解,他这个硬,不好理解,……胸弊得厉害,那个胸有肋骨,怎么能摸着他硬啦,当然在心下摸,心下这儿可能也硬,他是往上,这个往上攻得厉害,换言之,感觉得这个胸弊得厉害,按之心下这地方也可以硬,气上冲咽喉,感觉着这个气上冲的厉害,所以说证如桂枝汤证,不得息者,以至于呼吸都困难,这个呼吸困难有二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胸中痞硬,一个是气上冲咽喉,二方面造成的,它堵得咽喉,也影响不得息,这说明什么问题呀,就是这个病呀,由下往上,它又要想吐,又不得吐,所以这个人啦,这个时候必然有愠愠欲吐,要吐而不得吐。所以他下一个断语是胸有寒也。这个寒是指水饮说的,水饮也要从上面出,当吐之,宜瓜蒂散,所以中医治病它这个辨证啊很有道理,他是要用吐剂,全是大温吐,这个病往上来,这是个病机嘛,咱们讲病机,这正是个病机,就是在生理机制上它有这个机制,想要把它从口腔把它吐出来,但这样它达不到,要吐而不得吐,所以胸中也痞硬,气感觉往上冲而致不得息,他用这个吐法,最适应病机了,所以用瓜蒂散,瓜蒂这个药,它是苦寒祛水的药,所以它也治浮肿,那么它是苦寒的,它有涌吐的作用,它祛水,有吐下,上面吐,这个药也能随水饮而下,但它主要是涌吐,赤小豆也祛湿,在这里头它一方面,赤小豆也有点祛湿之功,与苦寒药搁在一起它也有养正的作用,那么这两味药,各别捣筛,为散……,合治之,把它调匀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把这个豆豉啊用咱们这个碗,七分碗、八分碗这个样子,把它煮成稀粥的样子,……然后把这个滓子不要,取之和散,用豆豉的汁合这个……药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要是不吐把这个……的药再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所以这个吐也最伤人不可,我们看看这一节,它这个用豆豉,豆豉它是解寒,它……欲吐,也寒,它并不是个吐剂,不吐者少少加,叫加……药,我们讲的这个栀子豉汤,所以这个注家看有这个香豉,也说它吐,栀子豉汤它不是吐的,就从这他是弄错了,他看这个里头有香豉,在栀子豉汤里也有豉,他一看这也是吐药,所以咱们这个头前讲的栀子豉汤,在临床上我一直常常用,没吐过一回,它不吐,它就治虚寒,心中奥闷,就是这个药他看中香豉了,所以他说助吐,不是的。

第167条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咱们开始这个太阳下篇,就讲的结胸和脏结,结胸讲的很多了,从结胸讲到心下痞,那对于脏结它没有交待,这里他又特别提出来,痞胁下素有痞,这个痞就是痞块,这个不是心下痞那个痞,所以在头前,你们看一看哪,开始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那个时候讲的痞,就是指的这个痞块,就指的脏结,它这一开始的4条啊,全……这个结胸和脏结立论的,它这个痞不是指的心下痞这个痞,我们讲到太阴病,它有,太阴病,这个药不可下,下之胁下结硬,胁下结硬是什么东西呢,就是痞块,所以注家把这个痞,也就是弄成后头我们讲的大黄黄连泻心汤这个痞了,不对的,你看那个都是太阳篇、太阳病,下之为心下痞,不是阴证,病发于阴下之,不是那个痞,那么这一段呢,就是照顾头前,所以胁下素有痞,胁下它在两侧,两侧现在咱们很明白,两侧它是肝脾的部位,那么胰腺也在左边,也是胁下,可见这个病它是不能治的,这个我们看得象它指的肝癌,或者是胰腺癌这类东西,你们看一看,那么它不是马上得的,不是由于吃泻药马上就得的,素有痞,痞块连在脐旁,往下与脐旁这个部位相连,痛得厉害,痛引少腹,甚至于下入阴筋,筋经就是指的前阴了,此名脏结,死。所以脏结是……治,在古人呢,也看出这么个问题,你们看看这个……,它是连在脐旁,那么可见古人是对这个痞也是没办法的,所以这个结胸就讲治疗,这个脏结一回也没说,它就说脏结无阳证,舌苔黄不好治,在这呢,它又说脏结死,有这种情形准死,也有不死的,那么那就不一定就是癌了,那是古人对这个证的一种看法,所以你们看这个注家说的这个痞啊,全指的心下痞就不对了,这个你怎么交待呀,这个就是与前边那个痞,就是那个脏结相呼应的有这么一段。

第168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温饱,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虚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伤寒若吐,若下,是皆属误治啊,寻其理,邪热内入而结于里,病七八天不解,热结在里嘛,热实于里它必定要反应到外头来,所以方才我们讲的身无大热,那么如果这个热里实的厉害,它一定蒸于外,所以说表里俱热,身大热,这个白虎汤就是治身大热的,但是它没有到蒸蒸汗出这个地步,时时恶风,就是人体热感觉外边的风寒来袭,也是时时怕风,(音频消失),那么热伤了津液,热就想喝水,再伤了津液他就更想喝水,所以欲饮水数升,就是现在喝几碗才痛快,这个要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那么后人也认为时时恶风,它是有表证,石膏解表是错的,后头它要解释,这个就是白虚汤加人参,他这个人参这个药我们头前讲过,心下痞硬,它是胃虚,胃虚它就不能行津液,我们人身上的津液啊化生于胃,胃虚它的津液就不能行了,它不能纳食了,吃了他也不消化,这个津液当然就不能补溢上来,那么热伤了津液,胃再虚,所以白虎汤加人参,非……胃气,才能恢复津液,古人方子就这样,后人方子就加麦冬、生地了,滋阴,光滋阴胃要是不好是白搭,所以在白虚汤的基础上,有石膏、知母,这个药很寒啦,足以去热。那么这个津液不生不行啊,所以它加人参,我们看看《伤寒》《金匮》这两个合起来看白虎汤,白虎汤都不渴,可是全是舌干,口舌咽干,那么大渴的时候它都加人参,以致于在用药上它有一个很好的诠释,不是说遇到渴就得滋阴,不是那个情况,那么这个它是有热了,咱们说热盛伤津,达到了相当程度它就大渴,大渴的你在寒药里面加人参鼓舞胃气就行了,这个方子也是这样的,知母、石膏,这个知母啊,也是寒性的药物,它解寒,那么这个白虎汤这个烦的相当厉害了,它祛热的作用也挺强,与石膏并用更能祛寒,可是你用寒药,也顾全胃呀,所以它用甘草、粳米,这个地方都相当好,咱们治病就当大医,用苦寒就是苦寒,用辛温就是辛温,这个石膏这个药最伤胃了,要是大量吃石膏,不想养胃的法了,那食欲很快就减下来了,但它又用甘草、粳米,粳米,熟了就成米汤,它起粘化作用,它使胃不受伤,……,所以古人它这个方剂啊妙不可言,它不伤胃,那么要是这个大渴饮饮呢,它就要加人参了,它底下解释,所以这个它不是表证。

第169条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外伤没有汗,同时外边也无大热,但里头有热,口燥渴,口舌干燥而且渴,一渴它就加人参,心烦得厉害,背微恶寒,它胃要有热啊,当胃的这个部位,它也微恶寒,所以后背当胃的部位它恶寒,这是一个辨证常有的情况,如果胃有停水,背恶寒,背寒冷如掌大,如果有热呢,外边特别热,它也感觉外边风来袭,它外边也恶寒,一有热它口要燥渴,有寒口中和,所以我们后头要讲的,这个有寒,所以这个也好辨,但这个地方就要注意,这个当然也用白虎汤加人参主之,它渴嘛。

第170条

伤寒,脉缓,发热,无汗,其表不解,当发汗,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它怕你里头加这个,背微恶寒,时时恶风,怕你认为是表证,表证吃白虎汤那是不行的,所以在这里特别提出这一条,伤寒,脉浮,脉浮它表未解嘛,发热又无汗,其表不解者,就是这个情况,它是表不解嘛,不可与白虎汤,总得渴饮水,它内热有了,而且没有表证,这才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不然的话不要妄用,它不是解表,所以后世把石膏打入解表药,说它是辛寒,给它加个辣,谁说石膏辣,它是甘寒,它不辣,你要达到解表了,就得辣,不辣不出汗啊,所以它又解表,哪有那个事啊,所以特意出这条,就是让你注意,它外边恶寒就是由于有热,恶风以致于背微恶寒,也不是恶的厉害,没有表证。有表证不能用它,还得先解表,以后你加石膏可以,有石膏证也可以加入,比方用葛根汤加石膏,或者是我们刚才讲的麻杏石甘汤,越婢汤,有的是,大青龙,它是无汗出而烦燥者,那个里头有解表药加石膏,你不用解表药只是用白虎汤,那不行,所以这个方证啊,……一个方剂有它一定的适应范围,就是说它的证候,换句话,你到治病的时候,往往弄错了,这个治病啊,治对了,要是这个病严重,好的面啊不明显,但是见好,弄错了,立竿见影,马上就好,所以这个治病啊,兴对不兴错,错了就出大问题,你看头前讲的那个……,内有停饮,晕眩,那么这个病吃利尿

药就好,你一误再误,弄的人痿废不能行动,那都是当大夫的责任了,咱们再讲三节……四、五节就好办了,我们好做总结,氢这个太阳篇都讲完,做个总结,那么究竟这一篇它说些什么?

第171条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少阳并病就是先得的太阳病,这个病传入半表半里,又发生少阳病,而太阳病还不罢,这叫做并病,心下硬,这是我们前面讲的人参证,这是小柴胡汤证,心下痞硬,不可吃泻药,吃泻药下利不止者死,后头阳明施展就有了,它是胃虚嘛,颈,我们这个脖子两侧是颈,后面是项,颈强是少阳证,眩是指目眩,指少阳证,所以这个太少证候俱备,它叫太阳少阳并病,那么这个柴胡证不太完善,还不太完备,那么可以用针刺之法,当刺大椎、肺俞、肝俞诸穴,那么这个就去胸腹的邪热之气,我们吃小柴胡汤也是为这个,它就是祛这个胸腹邪热,慎勿下之,这个病啊,万万不要吃泻药,因为太阳也忌下,少阳更忌下,尤其是这个心下硬,你不要看它是个实证,这个心下硬,纯粹是胃虚,要当实证下之非坏不可,所以搁个慎勿下之,当然这个病我们要使小柴胡汤是可以的,这也就说明,少阳病而现柴胡汤证,柴胡证不太明显,那么有用针刺之法,大椎、肺俞、肝俞都可以刺,这个就祛胸腹间的邪热之气。

第172条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者,那么就指有太阳病的证候,这个太阳病的证候也不过是脉浮,发热而已。它并不恶寒,要真正有恶寒啊,那还是要用葛根汤,它说有,那么所谓少阳病呢,当然有口苦咽干这类情况,那么这两种病同时发作者,谓之合病,合病与并病的差异啊就在这么一点,先有太阳病而后有少阳病,就是由太阳转属为少阳了,这个叫做并病,前一个病并到后面这个病而发病,这个合病呢既有太阳病的证候,又有少阳病的证候,叫同时发作,这个不是相传,叫合病,那么这种合病,自下利者,可与黄芩汤,那么这个证候呢,总而言之有热,太阳少阳都是一个阳热的证候,就是既有表热,又有半表半里之热,它是这种情况,但是太阳病决不明显,要是明显的,虽然有自下利,它也要用葛根汤,要么用葛根汤来加,所以这个我们必须分清了,刚才在那个协热利里讲了,它那个也是表里不解,这个也是表里不解,可是这个是太阳从少阳说的,有些口苦,有热象,半表半里也有热象,也有表热的情况,但它不是纯粹表证,要是纯粹表证,得先解表,那么要用葛根汤,那么这个黄芩汤,这个下利,也治热利,这种热利就是痢疾了,没有明显的表证,但是有发热,口苦,这一类的啊也给起名叫太阳与少阳合病,一发作就这样,那么这个情况有用黄芩汤的机会,这个黄芩汤啊,它下利,腹痛,它有芍药啊,那么这个它以黄芩为主药,它也是祛热的,烦燥腹痛而下利者,可以这种方剂,我们现在用的白头翁汤,它那个比这个更凶,它这个排泄物感觉烫呀,那你吃黄芩汤就不如吃白头翁汤了,那个后头要讲到,到厥阴篇就讲到,这个以腹痛为主,腹痛有些烦,这种痢疾,可以用黄芩汤,有热,如果要是有呕,还要加半夏、生姜,就是小半夏汤,加小半夏汤,就是止呕,那么黄芩汤就是黄芩、芍药、甘草和大枣,那么芍药甘草汤就治肚子痛,黄芩就是去热,解烦,大枣是安中的药,也治肚子疼,所以这个药治肚子疼,热利腹痛,但是要是下重,里急后重的样子,这个不行,起码要加大黄,那就……白头翁加大黄,黄芩加半夏生姜呢,就是上边黄芩汤加上治呕吐的半夏再加生姜。再讲一节。

第173条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胸中有热,那么就有热邪了,而胃中有邪气,这个邪气指的水饮,热邪与水气相互激动,所以它腹中痛,就是里头这个水饮为热所激动,它腹中痛,而且欲呕吐,胃要不停水它不吐的,一般吐呀都是胃中停水的时候多,但是没有热的刺激还好些,要有热非吐不可,咱们讲小柴胡汤,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它有热邪,他激动水,它更容易呕吐,黄连汤主之,这个黄连与黄芩,黄连有治肚子痛的作用,黄芩没有,上面黄芩汤所以治腹痛,他有芍药大枣的关系,那么这个治腹痛与黄连有关系,同时治胸中烦热呀,也比黄芩好,这个凡是在临床上用三个泻心汤,人颜面潮红呀,大致黄连用的多,黄芩也有这种情况,但不如黄连更明显,所以这个方以黄连为主,特别提出心中有热。咱们那么黄连上清丸呀,清上边的热,这个热往上边涌,所以颜面潮红呀,胸中也特别叫烦热,那么另外要还没水,它不会呕吐的,它如果激动水,下面腹痛,这个药也治痢疾,也治下利,同时热来上头,寒饮也往上走,那么也容易呕吐的,这个方子与头前讲的泻心汤差不多。也有干姜、甘草、人参、半夏、大枣,与头前讲的甘草泻心汤差不多的,不过没有黄,又加了个桂枝,这个桂枝治往上冲,他觉得胸中有热,也有往上冲,往上冲就得用桂枝镇冲气而降逆,所以给桂。这里没说到下利,他说呕吐,冲逆的太凶,就是上而不下,没有到下利,但是这个方子也治下利,如果要下利,同时有呕吐,上边烦热得厉害,这个方子就可用。头前那个泻心汤黄连量非常轻,一两,另有黄芩三两。这个里头是黄连加重了,他把黄芩去了。那么也就是上边烦热的厉害,同时有气上冲的这种甘草泻心汤证,可以用这个方子,它所不同的,那个没有桂枝,没有气上冲得那么凶,这个气上冲的厉害,同时那个黄连少,它烦的比较轻,在甘草泻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都没有提到胸中有热,有热就烦,那个烦较轻,那么这个也有心下痞硬,有人参啊,你看看,它也有这个,不过在这没提,因为头前这个方剂很多了,你自己可以参考了,所以这个方子的应用与甘草泻心汤,心下痞硬,腹中雷鸣,这个也可以有腹中雷鸣,也有干姜半夏,也去水,所不同的,它是治革草泻心汤证气上冲而烦热甚者就行了,所以这个方剂连我们的那个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大同小异,也是呕吐,也是下痢,那么这个它是以寒为甚,它后面这个方后语有些错了,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这个错了,它这个小柴胡汤与这个几个泻心全是煮取六升的,它去滓还要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它应该这样,所以它这个去滓温服,昼三夜二,这是错了,这个应该改为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这就对了,但是这个说法决不是他的说法,它与前后不一致,大概玉函经就是这样的,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个可以把它改了,咱们今天就讲到这,回去你们也看一看,把这个太阳病啊三章合到一起,下一次呀,咱们做个总结,做总结第一个主要的,我们要把他的书排开,看看他的方法方式是什么。对于太阳病在他这个书上怎么讲的,我们应该怎样认识,那么它哪一些是治太阳病的,哪一些不是治太阳病的,它这全书的精神,太阳病讲的特别的多,比如方才我说的,它讲的是表证,这个病是转瞬万变,它不老在表,它也要传半表半里,也要传里,它本来是讲的阳证,它也可以转化为阴证,尤其经过治疗,所以仲景这一篇,这些关系,他都讲到这一篇了,不是说这里所讲的全是太阳病,它讲太阳病近东西也有。你象太阳病依法当发汗,是发汗解表的方剂,者属于太阳病的范畴的,其它不是的,所以有些注家见这一篇都是太阳病,他一扑救是的,他就拿出去了,有的书都是这样的,把这个书改得乱七八糟的,那么讲到这里头也可以吧,所以表证与里证,表证与半表半里,无论是证和治,这个规律法则,它都讲到太阳篇了,在旁一篇就不再这么详细了,在这篇里头讲的很多了,你象头前的合方啊,在这里都讲了,后头就不讲了,你看方才讲的桂枝人参汤,他也是合方,他就不提了,它因为头前有,麻黄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桂枝各半汤呀,他那个合方的方法,合方的形式都讲了,后头不讲了,不是以不讲就没有了,还有的是,你看书应该看懂了,所以他这个书呀。

第174条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之。若其人在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风湿也为在表之证,此病开始也类似伤寒无汗,到八九日的时候,风湿相搏的证侯才明显发作,所谓风湿,是病人平时多湿,感冒风湿,两者相合就得风湿证,即风湿关节炎,此不象太阳伤寒那样疼,此疼的相当的重,故说身体疼烦,疼且烦,以至于不能自转侧,一动就疼。一般急性风湿关节炎是这样的。不呕,说明里面无停饮,不渴,说明里无热即是无少阳及阳明证,这里说明伤寒八九日没有传入少阳病,也没传里。脉浮虚而涩,虽浮,但按之无力,谓之虚,应手有力谓之实,涩,是与滑相对的,脉内血行不流利为涩,如果上下流动滑利为滑,涩主血少,又虚,血又少,故虽是有证,但陷于阴虚证(此阴虚证是为虚证与阴证),所以不只用桂枝汤,而用桂枝附子汤,就是前面讲的桂枝芍药汤加附子。附子这个药已讲过,起亢奋作用,凡机能陈衰即可用此药恢复机能,其次附子是温热药,去寒湿,《本经》说:治结痹,治风湿拘挛,不得曲伸。所以治风湿痛,不用附子的机会少,当然阳性证不用它,阴性证必用。此方桂枝附子都加重。桂枝可通利关节,表证身疼痛都有桂枝的作用。关节疼呢,当然以桂枝汤为主,由于阴虚去寒性的芍药,加附子治关节疼。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如果此人因小便不利丧失津液,脉浮虚,血虚津液也虚,大便应硬,这个为实证。此书小便自利,就小便频数,由于小便频数而造成大便硬,这不能发汗,不能用桂枝汤,所以用上方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津液虚为什么加白术利尿呢?白术现在用苍术,古人不分,术与茯苓这类药,既可治小便不利,也可治小便利,频数,小便自利也治,尤其老年人,如果膀胱失收,小便频数,可用附子配苓术这类药,如真武汤等有效,金匮肾气丸等,由于机能陈衰,膀胱括约肌松弛,致尿频。因小便多而致大便,这时不能发汗。在金匮有唯小便数,大便泻皆不可发汗。以发汗最丧失人的津液。小便数津液亡失致大便硬,非治小便不可,用附子术使小便恢复正常,使小便不自利,大便也不硬了。同时附子术二味配合可治湿解痹的,桂枝附子是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本来有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枸,现又另立方名,是分量不一样,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由于治痹痛,桂枝附子需重用。附子在此就除湿解痹解疼,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即上方把桂枝去了,其它都一样,另加白术四两。看看方后,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一日把三付药都吃了,古人一回煮三付药,其人如冒状,即感觉头沉,勿怪,即不要怕,是以附子术并走皮内助水气未得出,故使然。这由于附子术二药并走皮内,助水气,而水气没出,攻冲头脑,感觉头冒。水气一除就没有此情形了,法当加桂四两,依法应加桂,因风湿在表,此本一方二法,此去桂是根据病情不同了,这是一个方子,二个方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桂枝不但发汗也治小便不利,治气上冲。利小便的药都有桂枝,没桂以的很少,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很多,桂枝治气上冲,凡气上冲,都诱导小便向上,不下行。所以用桂枝使小便往下走。所以桂枝必去,又因桂枝解表发汗,所以必去。此时主要的一方面去湿解痹,一方面治小便自利而恢复大便硬。白术不但利小便,还能治小便不利,如用酸枣仁也治失,也治多眠。有人说生枣仁治多眠,熟枣仁治失眠,其实不是那事,我用生枣仁也治失眠,也治多眠,只是病人因为虚而造成的用之皆可。术与苓也是一样的,看你如何配伍,如配桂枝则利尿,配附子也利尿,但机能的陈衰,也影响到小便自利,故亦治小便利,如肾气丸在金匮里面就有,所以女人有肾下垂使输尿管扭转或拆叠,尿入膀胱受障碍,可致小便不利,用八味肾气丸可以治就是附子的作用,能恢复肌张力,使下垂的脏器恢复正常的位置上来,所以输尿管正常,小便必利。所以中医辨证必须辨寒热虚实,真正虚证的小便不利,用它行,否则有害无益。所以不能说拿哪个方治小便不利,哪个治自利等,要辨虚实,与脉与证皆有关。在此脉浮虚而数,他是一个阴证的虚证。我在用此方的时候有变化,桂枝汤治这种病是非常好的,我就把这二个方混合用,就是用整个桂枝汤就是。不是这样的虚衰,桂枝汤整个用是可以的,然后加附术。这个治一般的关节炎相当好使,我经常这样用,就是桂枝汤原方加附子苍术,这里说其人如冒状,这这个附子这个药有个反应,要大量用就有眩冒的,不断冒而且晕,甚至象喝醉酒样,还想吐,这都是过量了,我们用此药开始不要大量用,逐渐加量没事的,开始用三四钱、四五钱都没问题的。附子中毒得用到几两,大概七两,可药死人。少用没关系的。桂枝也可以加量,疼的厉害,也可给四两。这个在风湿、类风湿都有用的机会,以至于骨刺类的病,即骨质增生,脊椎,颈椎等,但如果是偏侧痛,尤其骨质增生的有压迫神经,不是整个疼,哪一方着重,哪一方就疼的厉害,这时要加大黄,后来要学的大黄附子泻心汤治疗一侧痛。古人通过临床所下的结论,每每都有效。大概骨质增生这类病,都是一侧痛的多,加大黄不要太多,一般六克即可,最多加十克。这个很好使。骨刺我也治多了。就用桂枝汤加术附加大黄。当然痹也不只是这个方子,但以这为多。有一次开会用桂枝汤加术附做一个定方治关节痛,很有效。

第175条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这个比上面那个痛还厉害,骨节疼烦,掣痛,是一种牵引痛,疼的厉害,且不能曲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自汗出,短气里边有停饮,里有停饮压迫胃就短气,这是金匮说的,心下有停水,厉害了心悸,微者短气,短气都是胃有水,小便不利,胃?就有小便不利,水不下行。此不但外面有湿,里面也有停饮,所以非用桂枝不可,气冲的厉害,往上,故水也不往下走。恶风,不欲去衣,前者讲了虽外有热,不欲去衣,此寒在骨也。此正是阴虚证,阴证则恶寒的厉害,这些都是属少阴病类的。有表证,也有桂枝甘草,由于如此恶寒恶风,故加附子。甘草附子汤主之,就是桂枝甘草加附术,桂枝汤加附术,桂枝甘草加附术,桂枝去芍芍加附术,这些都在治关节痛进常用的疼的厉害,气冲的明显,用这个方子,桂枝甘草汤前面讲过了,也解表,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因有桂枝是要发汗的,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能食,也不出汗了,还烦,再吃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开始的时候用一升太重,可服六七合,逐渐增加。这个方子也比较常用。如果临床风湿,且气冲的厉害,小便不利,用此方比较好。以上三段都是讲的风湿类的病,古人叫风湿相搏,又有外感,同时又有湿痹,古人叫它风湿相搏证。

第176条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这段很存问题,伤寒脉浮滑,浮主表热,滑主里热,如果太阳伤寒的症状,而脉浮滑,此表里俱热,可用白虎汤。但此证侯决不是表有热,里有寒。里有寒怎么用白虎汤呢?注家说法不一,有说是表有寒,里有热,也不对,表寒也不能用石膏,且与脉也不对。寒多指邪说的,表有邪里有邪,表有邪,里有热,总而言之,这段成问题的。从方后的说明就知道了,陈忆等谨按前篇去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牙汤主之,前几段我们讲了,白虎加人参汤证,有这些话,说白虎汤证,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用白虎汤。为解释这一段,没说白虎加人参,其实那是白虎加人参。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因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自差矣,这是林忆他们的按语。他说这一定是表寒里热,是表里二字弄反了。应该表有寒,里有热。又阳明一证云,在阳明篇有这么一条:伤寒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如果是表有热里有寒,决不能用石膏,用白虎,应用四逆汤。由此证明,这绝不是表有热里有寒。……他说的这个千金翼说,白通汤主之,认为林忆说的不对,此条与阳明病那节,交互有错误,说白通汤那个脉应该浮迟,浮为在里,迟为里寒,说是表热里寒是对的。那个用四逆汤不如用白通汤。可能是白通汤,白通那个药,是干姜、附子、葱门,葱门配合干姜附子,前者解表后二者温里,既治表邪又治里寒,四逆汤只温里不解表。此段脉浮滑,滑定是白虎汤脉,但证没明白。后面有“千金无是语,以为玉函经之误”,林忆举这个说是千金翼,是这样说的,不对,在玉函经是这样的,玉函经是这样说的,他说这段应是白通汤,看看64 条的注解,玉函经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这,旧云白通汤,翼云白虎者恐非。翼去是王叔和的注。玉函经这条说脉浮滑,表热里寒者应该用白通汤主之,但是这也是错的,白通汤脉不应该浮滑,应该是迟了,白通汤脉浮滑呢,又不应有表热里寒,证不对,所以这个是前后串,四逆汤那条就是后面讲阳明篇,应该是白通汤,那人是脉浮迟,表热里寒者的白通汤主之,这条条脉浮滑,应为表里具热,把这一段互相穿插错误了,把这二段弄串了,弄得白虎汤与白通汤,二个都不对。白虎汤那个表热里寒是不对的,白通汤是四逆汤那个不对的,甚至在白通汤,我们在少阴病将讲,少阴病下利与白通汤那节也错了。

这一段要这样体会,表里俱热,所以脉浮而滑,浮为表热,滑是里热,白虎汤不渴,这段也没说渴,渴就加人参。

第177条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这个脉结代脉不一定要用炙甘草汤,但是心动悸,血不足以养心,则心动悸真正的由于

虚,现在由于阴虚了,可以用炙甘草汤。有些结代脉,如前面的抵当汤,脉沉结,沉脉中见结,沉脉有时停下下。所以实证里头有很多是瘀血证,反倒用下剂,可是实证没有心动悸,如果心动悸相当厉害,动悸是惊恐的意思,玉函经是“惊悸”,这时炙甘草汤是有作用的。

此方是桂枝汤去芍药,里面有桂枝生姜大枣甘草,另加些滋阴药啊胶、麦冬、麻仁、地黄。同时加人参健胃。所以生血生津液,胃要是坏了是不行的。而且方名也给我们个启示,生地用1斤,麦冬半升都是大量,不说生地麦冬汤而说炙甘草汤,炙草不过四两,为什么?甘能养脾,古人认为是甘药都是健胃的,这里滋阴药皆为甘药,尤其麦冬,麦冬汤解释有健胃作用,这方主药是健其胃气为本的,尤其阴分太虚了,当然也给滋阴药,桂枝外调营卫,此方主要内滋阴津液,然后健其胃气,这是一种治血虚,脉结代的正法,不健胃是不行的。所以遇到血虚津液虚,大滋阴把胃弄坏了,是恢复不了的。后又称复脉汤是错的。真正脉要是绝,那只能用通脉四逆汤,此方复不了脉。这都是千金搞的。此方是治结代,出现间歇,复间歇可以,不是没有了。真正到了心脏衰了,此方寒性药用不得。后面讲的通脉四逆汤就是,那只能救胃,所谓救胃扶阳,胃气保住一分,人生命可挽回一分,如果胃气全完了,人就好不了,故那必配四肢厥冷,血液达不到四末,基础在胃,胃为水谷之海。胃一点消化作用也没有,到那时吃这药不行,一点寒性药也不能用。

第178条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这里解释结脉,结阴,代阴,这几种脉。结是脉来之缓,缓不是慢,不是迟。迟而一止谓之结,故而一止谓之促,是错了。脉按之没力量为缓,即是太阳中风之脉,弱,脉绷的不那么紧,脉道弛张,为缓脉,时一止复来,有时一止,马上又来,为结。结脉,结者,绳子有结,虽有疙瘩,但前后有联系,疙瘩过去还是绳子,结脉问题的,正常人也可以有的,不管快慢,数中一止也叫结。又脉来动而中止,脉来不是缓而是摇动,即动脉,跳动而摇摆,为动脉,脉来不平静,而中止,不是时一止而复来,而是终止了,中间没有了,然后更来,但小数,脉细小而快,这个脉是最坏的,是极不整的脉,一摸脉有跳动的怀表,然后没了,再来非常小,且疾数无度,中有还者反动,也不是整个是终止也有时停一下也来,但来了,还是动,还是摇摇摆摆的,一阵快一阵慢,或一时摇摆,一时不摇摆,这个坏的很,所以说名曰结阴,这个在一般的脉书里面不提的。是最虚了。脉来动而中止,同前面一样没了,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比较长的时间,脉又动,名曰代阴,就这个脉没了,而另外一种脉代替它来了,叫代阴。也是极不好的脉。现在临床上,时一止而来为结,中止良久再来叫代,如果脉来的快慢不均,脉身跳动不已,这是怪脉,此为结阴或代阴之类的脉。结脉比较轻,代脉比较重。(47:48)……''那么到这呀,我们把太阳篇就讲完了。讲完了,我们回头看一看,咱们作个总结。仲景这个书啊,他在头一章,太阳病篇笔墨费得相当地多,全书共计112方,咱们讲过的方大概是74个,我数一数,可见在全书一半还多了呢!112方吗,这就占了74方。那么这个书,他对太阳病怎么说的,我们根据这个书来略略地谈一谈。

我们看这个题目,“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从这个题目我们就看出来了,古人啊对这个病,或者是辨,或者是治,都根据脉和证。这个证是症状的“症”,不是辨证的“证”。根据脉的形象,和全身的症状,而来辨证施治。题目的含义,我们看出这些来。

那么太阳病是怎么一个证侯,怎么一个脉象呢?他开始就说了,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啊脉是浮的,同时呢有头项强痛而怕冷这一系列的证侯,就叫做太阳病,所以有给注解说是太阳病的提纲。提纲这个意思就是,凡是太阳病啊,它提纲挈领吗,提纲挈领上来说它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根据这提纲的意义,那么也就是我们辨证的一个症

候,可以说太阳病的特征。那么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怎么认识太阳病呢?这个病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我们就可以确断它是太阳病。开始这一段说的是太阳病的形象,中医只是这么来看病啊,什么道理,我们讲完了再解释啊,根据这个书上,咱们现在这么说。

那么这个太阳病还有两个类型,就是说大概研究有两个大的类型,一个是太阳病(这个太阳病就概括了上面说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了),说这类的太阳病,另外要有脉缓,这个脉缓呐,它就有那个脉浮了,脉浮缓了,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这是中风的一种证侯。他说太阳病有两大类型,一个就是中风。中风我们认识,也离不开脉和证侯。他说发热、汗出、恶风、脉缓,那么太阳病那个证侯具备,再有这个情形,这就叫做太阳中风。那么另一个呢?就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与中风不一样,中风一开始就发热,这个伤寒啊它也必发热,但是不是开始就一定发热,所以他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他说这个类型啊叫做太阳伤寒。两个大类型,他说太阳病有这么两个类型,这我们在临床上都是经常遇到的。

他说还有一种病,你不要拿它当作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所以太阳病啊必须要恶寒。这一种温病,温病就是表里俱热了,这个你千万不要当太阳病来治疗,所以底下接着说温病发汗后就变成风温了。里虽热,它不实啊,下之也不行,用火攻更不行,把人治死拉倒。他这个主要不是讲治温病,那个他将其搁到阳明病里头了。那么在这他讲的是太阳病,所以他是特别提出来两个类型,所以温病现在叫做“病”,同太阳病是同等对待的。它不像中风、伤寒,中风、伤寒不叫做“病”,叫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这个温病呢,形似太阳病,而不是太阳病,所以叫温病,与太阳病是不同对待的。这个很重要啊,所以这个温病看着象表证,其实不是纯表证。

那么另外,这个太阳病什么时候发生呢?就是病之初作,一般热性病的初作大概都是发生太阳病,所以开始有“伤寒一日,太阳受之”。那么病之初作,它是这个表证,就是表证。但表证不光是太阳病啊,还有一种少阴病。所以他有那么一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太阳病就是发热恶寒啊;“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那么咱们在临床上也是,遇到这么一个无热而恶寒,这种表证,它是少阴证。这是讲的太阳病和少阴病,解释一下,就撂在这了。那个少阴病,我们之后讲少阴病时再说了。可在这我们可以看出来,表证里头有阴、阳两种啊,阳病者就是太阳病,阴性病者就是少阴病。那么他是明明白白在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啊,就是太阳病就是表阳证,又是表证,又是阳证,是不是,这不是很清楚了吗。

然后我们再来往下看,这个太阳病的发作呀,是病的起始,这个病呀它要转变的。所以他也说,这个太阳病,尤其我们前后看,在四五天、五六天的时候,常常由表传半表半里而发生少阳病,咱们讲的柴胡剂全是。你看看这个书都是四五日、五六日(传少阳),这是一般。也有特殊的,十多天它才传少阳也有,两三天就传少阳也有。但是以最常见在四五天、五六天.

它不但传半表半里,也直接传里,那都在六七天、七八天的时候。这也是一般,它由表直接传里而发生阳明病。这他说明什么问题呢?说这个太阳病啊,由表往里传,表里相传了,它或者传半表半里,或者传里。这与《内经》的六经就不一样了。他的书也引用那些话,(但)很少。但是我们这个太阳病讲完了,总结看到意思还是这样的。我们看到有少阳病传阳明,没有看到阳明病传少阳。他用那小柴胡汤不行,服柴胡汤渴者,是属阳明也,它转属阳明了,它由少阳病可以转属阳明。在阳明,它没有转属少阳,在这个太阳篇里也没有。那么它是表里相传,太阳病由表可以传里,也可以传半表半里。这是咱们讲这个太阳病,这都是根据这个书啊。

那么他还说什么呢?说这个病啊有并病。什么叫做并病呢?就是太阳病传里,或者传半表半里,太阳病没完,那个里或半表半里病发生了。这两个病,先得的病并于后面这个病同

时发病了,这叫做并病。太阳病未罢,这个书(上)有的是,那么它发病,这叫做并病。这也是太阳病里提出来的。太阳少阳并病,太阳阳明并病。其他也有并病啊,少阳阳明也并病,它由少阳传阳明。那么三阴病有没有呢?也有啊,咱们没讲三阴,先不谈三阴。

在这里头还有一种合病,也在太阳篇里讲了。说的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就是。这个合病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病的发作又有太阳病症,又有阳明病症,就叫做太阳阳明合病,这个同时发作的,一开始得病就这样的。这个不像病传那个并病,那个是先发生这个,后发生那个,但是这个也没完,那个还发作呢,叫做并病。合病呢,同时,一开始来病就这样的,这在临床上也很多,这叫做合病,咱们这个书上说的。我们讲这个都照形象讲的,形象变化,太阳病的形象和太阳病的变化,就是上边说这些。另外呢,他讲治疗。治疗也是一个咱们讲辨证施治了,当然得先辨太阳病。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外国朋友前一段(时间)恶寒,根据这种的脉和证,我们就辨他是太阳病,他的初的意思就这个。太阳病了,你还得辨什么?还得辨它是中风型啊,或者是伤寒型,也根据脉证。那么这里面啊他常提到寒热虚实,那么可见在这个太阳病的基础上,他还要(完)(23 集)咱们太阳中风,开始就用桂枝汤吗。用桂枝汤这类的发汗法。要是无汗这类的伤寒型,他就要用麻黄汤的发汗法。但是桂枝汤所说的中风型啊,无论是中风型,或者是伤寒型,这个证侯还是千差万变的,那不是老那样子,怎么办呢?还得因证而施,他这个就是具体的事实具体分析,所以桂枝汤里头有很多加减方,麻黄汤里头也有很多的加减方子。还是根据这个寒热虚实往下辨。辨到什么(情况)为止呢?就是这个方药恰好相适应了为止。比方说吧,太阳中风这类的病,是用桂枝汤。那么桂枝汤证,项背特别地强,项背强几几地,要加葛根。那么如果这太阳病脉沉迟,里边虚,而且有寒的样子,要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这是很多了。可见仲景这个辨证啊,是由大的范围逐渐缩小,最后是方的适应证,简单言之就是方证。这个很重要,所以方证是辨证的最后一个尖端。那么中风型,或者伤寒型,它恰好是中风那么一个形象,就像书上说这个,发热、汗出、恶风、脉缓,那你用桂枝汤是对的。但是它要再有出入,那桂枝汤就应付不了了,你还得往下辨,到什么(情况)呢?就是这个方药恰好适应为止。所以我们根据他这个辨证施治,这套东西,我们知道了,他先辨六经,这个先辨太阳病了。然后再缩小,就是同中找异了,辨一个中风型或者伤寒型,因为太阳病啊就这么两个类型,大概言之。然后再根据其他的一切情况再细辨,到方证为止的。所以辨证啊,这个方证,在他这个书上来看,是一个最后的尖端啊。

我们讲这个太阳篇,讲很多东西啊,讲些定法。什么叫做定法呢?我们方才不是说了并病、合病,大概是并病最常见了,最多了。这个表里都有病啊,并病吗,外面也没好,里面发生了。那么这种表里同时有病,如果里实,应该攻;要么得心下痞,应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但是他还恶寒,表证未已,得先解表而后攻里啊。就是表里并病,而里实者需攻,你得先解外,而后攻里。如果里虚寒,需用温补,你要先救里而后救表。这是定法,这个在临床上很重要啊。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一个人下利清谷,他也有发烧、头痛等等的,你得先治下利清谷,他那个脉当然也是,也是大概都是一个沉微、沉细这一类的脉。这个你不能先解表,虽然身疼痛,不能先解表。这是定法。那么再有,虽然有表证,但是他有柴胡证,有少阳病,少阳病不可发汗。甚至于他也有里证,也有少阳病,那么少阳病也不可下。这个汗下俱当(力戒),就只能用柴胡,要不柴胡这味药,比较应用范围多啊。这也是定法。这个太阳篇里也有。那么还有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这个人内有停水,小便不利,内有停水,这类的病啊你非利小便不可,你要不利小便,就来解表不行,那个危害相当大,变证相当多。不利小便,表决不解。有的时候(解)表与利小便同时用,你看这个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就是这个方子,你象小青龙汤也是的,心下有水气,表不解。这个在临床上也很重要,这也算一种定法。

另外呢他又提出来了,有些太阳病以法当发汗,但是发汗有些禁忌也要知道的,他提出来七种。这个大家就得记,那没有旁的办法。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可发汗,据病可发汗,

但是有些特殊情况不可发汗,主要的是丧生血液,丧生津液,那么这个津液、血液特别虚,所以亡阳者不可发汗,亡阳就是亡津液了。表现出这么样的,你象咽干口燥啊,无论是疮家啊汗家啊亡血家啊,都不可发汗。对于这个,我们的脑子里得有,要不然就出大毛病了。这个都是他这个书怎么讲的,咱们怎么回头来谈的。

那么我们还要研究一些,研究什么呢?他说的六经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仲景这个书啊(讲的)就是辨证施治了,他是拿一个伤寒作个例子,而来写辨证施治的方法方式的。那么我们研究古人书啊,我认为(得)注重这么两个问题,一个就是这个方法方式,中医通过实践来的,大家没有谁反对,因为咱们这个中医发展太早啊,那个时候没有一种基础理论给我们,象西医有那些基础科学的(支持),在这个基础上演绎出来的一种医疗制度。中医不是的,那阵儿没有(这些),科学还没发展到这个地步。只是从经验,要不咱们怎么辨脉辨证呢,怎么不辨病啊?没法辨病啊。限于那个时候(的科学水平)啊,没有显微镜,也没有x光,什么也看不着,肉眼看不着的东西太多了,没法辨病,而且这个局部病变更看不着,那除非拉(la2声)开看,所以就是势必促使(中医)辨脉辨证。那么他通过实践呢,得出一些结论,你象我们讲这些都是得出的结论啊,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太阳病,你遇到这个,当太阳病看没有错的,这是通过结论,通过临床作的一个总结,这是客观存在的,什么时候也是这样,古时候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现在太阳病也不例外,也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在以后也不会变,它是客观存在的,这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里的自然规律。古人通过实践,(把)这种规律掌握了。可是他对这个规律怎么样来认识是存在问题的,那时候限于科学水平吗,他没法说肝有病,这是真正是肝炎呐,什么病菌造成的,什么病毒造成的,他不会的,他说不出来这东西。那么他也要说,你可知道,咱们说这个六经啊,他搁上这个经络的名称就是这个道理。你象咱们说这个中风伤寒,在古人只要认为这个,人伤于寒则为热病啊,那个伤寒,古人也是这么看的,错误,这是个错误啊,所以现在咱们不能这样说了。那么西医说是这个伤寒杆菌啊,人家能给你找出实际的东西看,你不信还行吗。所以咱们说那个冬伤于寒,这个就成问题的。那么我们这个六经也是的。所以认识这个问题啊,古人的认识有些是我们应该废弃的,应该扬弃的。现在咱们还都是古人怎么说,怎么来的。这个是有问题的,这个也不是一时能改变的,不过我们根据他这个书,你看太阳病明明是表阳证,那么表阳证,表证,阳证,同时他也分析寒热虚实,这里头八纲具备啊。表、里,他也常提啊,表里阴阳寒热虚实都有了吗。

可见仲景的书就是八纲辨证,那么怎么搞出个六经来呢?所以今天在这,我们略略把这个问题谈谈。不过这个东西太多,我今天简单地说一说。那么开始得对八纲有一个认识,大家都说八纲,可是这个八纲并不那么简单,怎么一方面结合临床,一方面结合这个书,我们略略谈一谈。所说这个八纲啊,本来它是九个,你看他这个书也是,表、里、半表半里,所以他搁个三阴三阳篇吗,三阳三阴篇。他这个阳性病啊,表、里、半表半里都有,阴性病呢也都有。就我们方才讲的太阳病,它在表,表证有两种,一个阴一个阳。发热恶寒者,它是阳,无热恶寒者就是阴,这个书说得也很清楚。那么可见它就是一个八纲,所以我们现在先要把这个八纲说清楚,那么它实质呢,表、里,应该有个半表半里,这个古人说表里啊,就把这个半表半里概括进去了,就是指其两端,那个当间啊自然就在内了。

那么什么叫做表呢?这个表它是人体一个部位,就是体表这个表,就是人这个躯壳,就是由皮肤、肌肉、筋骨组成的躯壳,这是在人体上是最在外了,体表的表。那么病邪反映到这个部位,就叫做表证,所以身体疼痛这是表证。你象我们方才说的这个风湿病,都是这个身体疼啊,所以它也属表,它脉也浮。

那么这个里呢?它就指的胃肠这个消化道,它是在人身上极里之里了,你看上至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出去,这个就叫做里。这个里,我们把它纵剖开,那是最里头了。所以古人说这个里啊,全是,书上也是阳明篇,太阳篇也提过,“胃不和”,胃就是胃里面不和,

胃中不和啊。就这个就是里。如果这个病邪反映到胃肠里面的这种证侯,那就叫做里证。

这个半表半里呢?它就是表之内,里之外,那么现在就是说胸腹腔间了,这么一大块地方。那么这个空间呢,里头可是有很多脏腑啊。你象咱们一切的脏器吧,除了脑子,都在这个胸腹腔间。所以病邪反映到这个部位就叫半表半里。比方说,胸胁苦满啊,尤其咱们讲这个柴胡证,那胸胁苦满就是在腹腔间他觉得,胸胁这个地方发满,发胀满。所以它叫做半表半里。

那么这个表、里、半表半里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疾病反映的病位,病的位置。这个位置,不像西医说的那个病的位置,那个说你病变在哪个位置,中医他讲证,咱们讲的这个证侯,这个证侯反映的病位,这个不是疾病所在的病位。中医也叫表证也叫病在表,这是一种术语吧。但是他说这个邪在表,并不是那个病在表得的,所以这个外科,咱们研究外科就知道了,这个疮生在外边,它也发生里证,它大便干燥啊,也要用泻药,里证,其实病是在外边。那么我们说这个病位就是,病在里,它也有表证。所以从这个疾病的反映上来看的。那么这个病位啊,它是固定的,也就是说疾病万变,它反映到人体上,不出这三个病位,不在表,就在里,或者半表半里。有的时候表里并病,既有表又有里,合病也是的,同时发作两个、三个,但是不出这个范围,不出这个表、里、半表半里这三个范围,要出范围中医没门了,它不出这个范围。这也是古人经久地临床作的结论,这也很不容易。

另外呢,咱们说他这个三阳篇、三阴篇,把这个阴阳也得把它搞清楚。这个阴阳啊,是就病的病情上说的,也就是病之性,阴就是阴性,阳就是阳性。什么叫阴性?病发作起来,这在人的机能上的一种反应。这个人体机能啊,它是要起改变的,代谢机能首先要改变的,这是西医也这么看的。这个改变呢,它只有两个途径,不是太过了,就是不及了,就这么两种。在临床上也是的,咱们脉也是的,它不是快了,就是慢了,不是大了,就是小了。你象前面我们说那个滑、涩呀,其实它就这样。你象我们量血压表也这样,有病人咱们给量血压,他的血压高了,你的血压低啊,血压不高不低,你血压这方面管保没病。那么快慢也是啊,现在这西医也瞧脉呀,瞧脉他看钟点,也就看快慢。所以这疾病一发生,影响机能改变,这种改变啊,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如果太过,你身上证侯反映都太过,不及呢?你身上的证侯反映也多不及。这太过是哪一方面呢?比如说亢奋,发烧,兴奋,这个病呢发扬,这一类的情形,古人叫阳性病。反过来呢,它现抑制的现象,冷啊,衰沉啊,脉也微呀也细呀,这一系列的都发现,这叫做阴性病。这阴阳就是这么两个,一个是发扬的,一个是抑制的,一个是亢奋的,一个是消沉的。所以少阴病一讲,脉微细,但欲寐,人就消沉,就困顿,而且脉也比较微细。那么太阳病就不是了。它就这么两种。所以这个疾病万变啊,不外乎这么两大类,它不是阴,就是阳,不是亢进,就是不及,反正就这么两种。也不亢进也不不及,这就是常人,没病。这就病情上说就这么两大类。

那么另外它有寒热虚实,这个寒和热本来就属于阴阳啊,那么寒就寒性,热就热性。让中医说说这个热,不一定得是温度高啊,红头涨脸,你象这个口苦口干,这都是一种热象,脉数也是表示有热。这个热也是太过,也属于阳性。这个寒与它相反,寒就是寒性,这个人颜面苍白也是寒性。总而言之现这种寒性的就为寒,现热性的就为热。在阴阳里头提出这么两个(概念),因为这个在治疗上是很有关系的。这两个寒热虽然属于阴阳,但是它是具一个特性。咱们这个阴阳是极概括的,凡是太过的都属阳,凡是不及的都属阴。这个寒热呢?它是特性,局限于或寒或热这么两种。所以我们说,阴阳包括了寒热了,它是概括它,那个寒热概括不了阴阳,所以疾病啊,没有不阴不阳的,可有不寒不热的,我们在临床上也是,这个人没有寒热吗,你还说他有什么寒热,但是阴阳能分。

这个虚实也是的,这个虚,古人说的是人的精气虚,就是人虚。实呢就是,古人说病气实,就是邪实。你象我们讲的太阳病,无汗、脉浮紧、身疼痛,它这个在表证上说是实证,一点汗也不出。你看这个中风证呢,它就是虚证,它是自汗出,脉也弱了。它这个实证,咱

们讲有那么一段啊,说太阳病,十余日,表证还不解,吃了麻黄汤之后发烦目瞑,继之鼻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他说阳气重,重就是老不出汗,他外边这个体液充实太甚了,就是实,就是表实,什么实呢?病实,指着病说的。人虚,虚劳那个虚,那是人的体力支持不了,也就是这个病还没去呢,人就支持不了的那个样子,就叫做虚。人体力能支持,但这个病气相当实。你象这个阳明病,胃家实,大便不通,人说胡话,谵语,这是里实证。这个虚实也属于阴阳啊,总而言之虚还是不及,实还是太过,也属于阴阳,它也是个特性,专就虚实这么一种阴阳来说,分的虚实。这个虚实共寒热都附属在阴阳里头,可是寒热虚实这两类东西要是错综互见呐,那么这个虚实常常的,我写那么一篇东西呀,我说寒热有常,虚实无常,那什么意思呢?寒热有常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是寒就属阴,是热就属阳,它永远不变。这个虚实无常什么意思?唉,它与寒热交叉互见的时候,它就是随着寒热为阴为阳,它自己呀就反其阴阳了。这个呢我们说几个例子就有了,比如说吧,从这个阳性病,热,实,又热又实,这是阳性证。可是热与虚在一起,虚本来是属阴呐,与热在一起,咱们说虚热证是阳证了。这个虚随着这个热走了,所以虚实它无常,这个虚与热同时并见了,这个虚就变成,本来它是属阴呐,它就为阳了,虚热证是阳性证。因为这个寒当然是阴证,寒证,再虚,虚寒,这当然是阴证。这个实,与热,我们方才说了,当然是个阳证。这个实与寒呢,这个实就变成阴证了,寒实证,咱们头前讲的寒实结胸啊,那个用不得一点凉药,那个也得用差不多的温下法,咱们这个太阳篇也有寒实结胸。所以这个,虚实这两个东西,咱们说虚证属阴,实证应该属阳,但是实证与寒结合到一起,它反为一种阴证,这个虚与热结合到一起而反为阳证,所以它是不常的。那么这样子在阴阳里头啊,有这么两个大类型,阴阳两类,所以六经啊,它只是有阳实证,有阳实热证,也有一个阳虚热证,也有光阳证,也不寒不热不虚不实的阳证,它五种。所以这个阴证里头呢,有阴寒证,有阴虚证,有阴虚寒证,有阴寒实证,也有不寒不虚,就是一般的阴证。所以都有五个。所以我们辨了阴阳了,还要细辨底下这套东西,辨这个寒热虚实。那么这六个呀,阴阳寒热虚实,我们统言之就是有阴阳,寒热虚实就统为阴阳。那么这六个都是病情,可是这个疾病的反映,它这个病情必须反映到病位上啊,它得有着落呀,你看这个人是寒是热,哪一块寒哪一块热呀?它必须反映到病位上,反映到表,说表热,反映到里,说里热,反映到半表半里,半表半里热了,所以这病情啊必须反映到病位上。那么这个病位,你象我们人,每个人都有表,都有里,都有半表半里。你说这是表证吗,它没有病情反映,没有证的反映,哪有啊,所以这个病位也必然得有病情反应,它才有反映,那么这就出来这个六经了,没有病位也(就)没有病情,没有病情也(就)没有病位,所以我们见到一个证,它同时就有两种,既有病位,也有病情。咱们讲这个八纲是抽象地讲的,那个病没有单独那么有的,你象咱们讲这个六经就是,它都得有个病位,同时有阴阳两类的病情,因为这个寒热虚实统说在这个阴阳里头了,所以表有阴阳,里有阴阳,半表半里也有阴阳。那么表、里、半表半里,就这么三个病位吗,这个病就有阴阳两大类吗,那么3×2不等于6吗,就是6个类型。这6个类型啊,就是天然它就存在的,它是最基本的类型了,所以咱们这个六经啊,我们根据这么个分析啊,就是表、里、半表半里各有阴阳两种病型,这个它是始终存在的,那么我们说的六经啊就是这个东西。可是古人呢,或者那个时候这么说觉得浅,必须找出个理由来,所以他说一个经络受邪,咱们这个书啊有这个口气呀,太阳病就是太阳经发病。这个是大有问题的,这个咱们也不必驳斥他,和大家好好研究研究啊,这个一研究就知道,这个经,这个经络,古人说它,大血管就是经,小血管就是络。那么这个经络发病,是不是这个?有可能,这个值得研究。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至于六经这个证侯的发现,不外乎八纲这么个问题,就是病位上反映病情,就是病、症之形成,它必须有病位,同时有病情。这个病情概括言之阴阳两类,这个病位呢固定在表、里、半表半里,这个与人身体有关系。我们人身呢,认为这个疾病万变,在中医上这个八纲概括一切,这个六经也是的,一切疾病不出这个范围,所以咱们辨证啊,才能什么病都能辨的,要假设出这个范围啊,那么这个书咱们学它也是没用了,它不出这个范围。它为什么不出这个范围?它与人的结构是相通的,疾病尽管发病的原因不一样,病的种类不一

样,发病的形式也不一样,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的反应,一般的反应。这一般的反应怎么来的?就是咱们讲的所病邪说了,这个柴胡剂说的,正邪纷争啊,这是中医学一个很好的认识啊,在内经上这个也常提。这个人体啊不甘于疾病来向自己发展,它要对付疾病的。它要对付疾病,这种斗争的形式它就反映出来了,我们讲的太阳病我给分析了,这个太阳病你根据证侯一分析就知道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怕冷。这个脉为什么浮啊?这是一个常识了,现在说,就是血管充血,这个感冒大家都得过,一得这血管就崩起来了,是不是就充血了。怎么叫充血啊?就是血管也扩张了,那里头充分液体太多,所以头项强痛。为什么单头项强痛啊?他脚丫子怎么不强痛啊?它就是上半身特别充血,这个你看看生理学就知道了,所以要出汗以前啊,它先血管扩张,然后那里头的体液啊大量地输送到外头来,然后就出汗,它把这热也放出去了,那么我们这个太阳病啊,就是这个充血达到一个相当程度,不但充血,同时里头也携带有热,那么这个热呀,比平时特别高了,在体表(温度)骤然间提高,与外边这个温度差距加大,那么感觉外边就冷,刺激身上这个恶风恶寒呐由之而起。那么头项这个地方不但充血得厉害,而且有压迫性的疼痛,所以强痛啊。那么这个情形正是要出汗而不得出汗这么一种反应,为什么要出汗啊?就是要体表排出汗,解除疾病。所以中医这个认识很好,全是正邪纷争。那么在人体有了疾病呢,要是最好的法子从汗腺排除。这个从作战上讲是外围作战啊,影响不到里头。但是病沉重了,由体表解不了了,咱们讲这个少阳病就是,它要退却了,就是另找防线了,所以这个血弱气尽腠理开啊,咱们讲这个柴胡剂很好,邪气因入,这个邪气呀不在体表斗争了,它往里头来了。可是呢,二道防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成立了,结于胁下,正邪纷争,结于胁下,在半表半里这个部位,这个胁下这个部位在胸腹腔间最重要了,在这块斗,所以往来寒热,咱们那段讲的很好,在内经上也是的。表证就是邪正交争于体表,内经说的很好,邪正交争于骨肉,那么得到汗出,那就是正胜邪却了。我们这个太阳病呢,就在这么一个阶段上,想要汗出,达不到汗出,表解不了。所以古人通过实践,在这个太阳病啊以发汗为原则,正是恰好适应这个病理机制,所以它叫做原因疗法吗。那么这个是我个人的看法啊,这是根据这个八纲的分析的六经,这是自然而然地形成这么六个基本类型。我们要这么去看呢,那么张仲景这个书啊就是八纲辨证,这个太阳病,这是古人的看法,古人说太阳经受病。所以张仲景这个书啊,据这个皇甫谧,晋人,作这个《甲乙经》说的,他说论广汤液为数十卷,他这个书是有蓝本了,不是他自己创作的,创作不了这么……。在他以前呐有本《汤液经》,在《汉书》上也的确有,他们有说伊尹作的了,当然那是无稽之谈了,中医这个不是一个人作成的,它是一个从临床实践中逐渐搞出来的,当然有个很长的时间了,不过在《汤液经》那个时候,它这个概要都具备了,你象这个六经名病啊,具我的想法在这个《汤液经》上,那么张仲景呢在作这个书的时候,他是根据《汤液经》。皇甫谧这个人啊,他不只是对医学有修养,他是个历史学家,所以张仲景跟同郡的张伯祖学医,那都是皇甫谧说的。皇甫谧这个人可有考据,所以咱们这个书上这个序言啊要不得的,他那个新本就没有了,这个序言是假的,你们很容易就看到了,皇甫谧是晋人,跟那个王叔和差不多,这个书是王叔和撰述的,假设有这个序言,这个序言明说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这套东西,皇甫谧不会不尊重本人的序,说他是从这个《汤液经》上来的,他说他这个论广汤液为数十卷,可见这个皇甫谧那个时候没有这个序,这个序可能是南北朝那个时候搞的。现在的这个书就没本序了,我的旧本都有,所以这个序言啊对我们影响最大,历代注家呀都根据这个《素问》,就把这个书整个的,说张仲景这个书啊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认为这个是毫无关系。他这个六经与这个,你们回头看看内经这个六经,它就不一样,它说是太阳、阳明、少阳都在表,可发汗,它在三四天入了脏腑,它说那是阴病,那可以下。那与这个书哪对呀,尤其这个,它也不是先太阳,后阳明,再少阳,然后那个说得很妙了,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厥阴之后又返回来太阳,谁见到这个病了?这不成了一个怪病吗,没有。所以那个六经它讲递传,仲景的这个一开始讲表里相传,这是决不一样的。

今天咱们这个就略略谈到这啊,就我方才说这个八纲、六经关系呀,我这么今天讲,你们听得乱七八糟的,我写那么个东西,(你们)参考着看一看。这也通过这个书,那么我怎么导得那个呢,就是根据这个书,这个书我认为就是八纲辨证,三阳三阴篇就是阴阳两大类,同时在太阳病里头他尽讲表,外不解了,表不解了,这都是他说的,根据这个书。那么少阳病,阳明病都讲的里,那么后来三阴病也是的,阴阳两类他同时讲表、里、半表半里。那么他这个六经不就是阴阳之中有表、里,有半表半里,就这么个东西。就根据他这个书,同时也讲寒热虚实,八纲具备。那么这六个类型呢,他古人辨证为什么不先辨表、半里,那个没法辨,它必须得成型,有表有里才能够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呢。假设说没有这个病位,你只是讲阳,哪有那么个病啊。所以它必须有病型,有病位。既有病型病位就这六个,最基本了。那么从这,他是再细辨。所以他这个书啊据我的观察,他是先有的这六个基本类型,这个类型也来自于八纲,就是八纲,在这个类型上是表里阴阳都具备了,他再辨寒热虚实,这个书也确实是这样的,你们好好看看就知道了,再辨寒热虚实,最后辨到方证。所以我说仲景这个辨证的方法呀,就是辨六个类型,就是六经,再分析八纲,八纲呢就分析寒热虚实就够了,它这个表里阴阳都有了,然后再进一步辨方证,以至于治疗。他这个书,这个就是他这个书的一个体系,你这个掌握了,所以我们以后讲也好讲,它就是这个东西。所以我那天写那个东西,就根据这个书,并没有什么。他这个书这么样子来说明啊,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这么说过,都是求深呐,这个求深我认为是返浅,你象这个经络也是的,这个东西找不出一个相当的证明,这个经络发病啊,反对这个事不是从我开始,这个徐灵胎就说过,所以仲景决不是,他这个书啊,不是循经发病,说太阳经发病了,阳明经发病了,决不是,可是他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咱们今天就讲到这啊。(50‘24)……和少阴病的不同,在里位上,也有二种病,一种阳明病,一种太阴病,阳明病是里阳证,太阴病是里阴证,就是病邪在里而反应阳性症状者,古人认为是由经络受病,实质不是那么回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