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细说清朝

三九 吴三桂叛清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康熙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十六岁除了鳌拜,二十岁向吴三桂挑战,二十八岁将吴三桂的势力铲除净尽。

在清朝所有的皇帝之中,他是最好、最能干的一个。关于他的好,我以后再说。他的能干,在对付吴三桂的战争之中表现得很清楚。

吴三桂自从进入云南、解决永历(永明王)以后,仗着洪承畴与鳌拜先后在朝廷中替他撑腰,事实上不仅当了云南的土皇帝,而且兼有贵州。云、贵的大小官吏一概归他任免;云、贵的种种税收一概由他经管,毋庸查账。他而且可以尽量保举其他各省的官吏,自铸云南的铜钱、银钱。由于他带的兵很多,朝廷规定别的省份要每年输送“协饷”给他,协饷的数目在两千万两以上。

他的爵位,已由平西王升为“开国和硕亲王”。儿子吴应熊留在北京,当了“额驸”(驸马),娶了皇帝的第十五个女儿。

他住在昆明永历所遗留下的五华山宫殿,又占了沐国公(沐恩波)所遗留下的七万亩庄园。钱用不完,美女也买了不少,传说其中有一位“四面观音”与一位“八面观音”。(陈圆圆很消极,当了尼姑,法名“寂静”。)

先他几年而降清的洪承畴,虽则也是“位极人臣”,但和他比较起来,寒伧多了。洪承畴忙到死,才不过封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是二十六个贵族品级之中的倒数第三级。洪承畴在北京被配给了一所大住宅,便欢喜得了不得,可谓毫无出息。

倘若不是康熙为了谋求大清帝国的彻底统一而决心下他的手,这已经活到六十二岁的吴三桂,是颇想安于现状,不会冒险反清的。

康熙的错误,在于发动得快了些。康熙倘若能等待几年,等吴三桂死,便可以免掉八个年头的战祸。然而康熙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性急一点,不足深怪。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感觉到自己年已七十(比吴三桂大八岁),上疏给康熙,请求回辽东故乡去养老,让儿子尚之信袭封为平南王,留在广州。

康熙借此机会,命令尚可喜把所有兵丁与家眷带回北方,搬到(辽宁省的)海城去驻扎,撤销他在广东的“藩领”。

康熙的此一命令,惊动了吴三桂与开府福州的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当时,平南王与靖南王、定南王合称三藩,三藩在事实上是三个“独立王国”。

吴、耿二人于是为了试探康熙有没有早晚也夺取他们地盘的意思,便忙着上疏,说他们也想退休,情愿“撤藩”。康熙回答说“好!”而且派钦差去昆明,督促吴三桂早日启程。

吴三桂想了又想,决定在这一年十一月的二十一日,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扣留钦差折尔肯与傅达礼,正式对康熙翻脸。

吴三桂生平喜欢歌舞,懂得做戏。他在发难的一天,穿了大明衣冠,率领若干将士到永历的坟前祭了一祭,祭毕大哭。这一哭,引起很多人的忠愤。

随即,吴三桂杀掉朱国治,拘禁折尔肯与傅达礼,发布“兴明讨虏”檄文。这一篇檄文在中国已经无法找到,日本人替我们保存了一份。

在檄文里面,他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理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他奉的是谁的旨?是崇祯皇帝的三太子的旨。他说,深悔在李自成占据北京之时,借了“夷兵十万”,没想到“狡虏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他深悔“拒虎进狼之非”,说当他正在准备“反戈北指”之时,遇到了“先皇之三太子,太子年甫三岁”。于是只好“避居僻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定于甲寅年(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元旦,恭奉太子祭告天地,敬登大宝,建元周咨。

他奉了“三太子”(朱慈炯?)为皇帝,建元“周咨”,国号仍是大明。清朝的官方历史家糟蹋他,说他国号“大周”,称甲寅年为“周元年”。他们故意把“周咨”的“咨”字删了。

关于崇祯的第三个儿子(朱三太子)的传说极多。依照明史,他是周皇后的儿子,名叫朱慈炯,在崇祯十四年的时候年纪十岁,两年以后受封为定王。那末,崇祯十七年北京陷清之时,他的年纪是十三岁,不是“三岁”,如吴三桂的檄文所说。可能是檄文或檄文的抄本漏了一个“十字”,或吴三桂所奉的为另一人。

吴三桂起事之时,声势的确浩大。最得力的一员大将马宝,是永历的旧臣。吴三桂曾经把永历的精锐选了十“营”,任命马宝等十人作为总兵。十人之中,夏国相与胡国柱二人被他招为女婿,均是健将。

高杰的外甥李本深,自从在徐州降清以后,替清朝出过不少力,这时候官居贵州提督,驻扎安顺。吴三桂的檄文来到,他立刻响应;于是马宝的兵顺利地开到贵阳,在贵阳的清朝巡抚曹申吉、总兵王永清,开城迎降。

马宝的兵继续前进,到达湖南的沅州(黔阳),清朝的另一总兵崔世禄也决定反清。吴三桂策动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开入湖南全省,于是马宝拿下常德,夏国相拿下澧州,胡国柱拿下衡州(衡阳),吴应麒拿下岳州。清朝的湖南巡抚卢震丢了长沙,狼狈而逃。吴三桂本人进驻常德。

四川的提督郑蛟麟,总兵谭宏、吴之茂,接到吴三桂的檄文,也决定反清。四川的巡抚罗森,本想从湖南调兵,抵御攻入四川的吴军将领王屏藩,也听从郑蛟麟的建议,挂上大明旗帜。

清朝的经略大学士莫洛率兵开抵四川西北的宁羌,被陕西提督王辅臣杀了。王辅臣决定反清以后,奉了吴三桂之命,向甘肃发展,一直打到兰州。

在湖北,有襄阳的总兵杨来嘉与郧阳的副将洪福同时决定反清,占了穀城、均州等地。在河南,有驻防彰德的“河北总兵”蔡禄,也加入反清的行列。

更重要的是在桂林的“镇守广西将军”孙延龄(孔有德的女婿),与在福州的靖南王耿精忠,也都反清,派兵进攻浙江,而且欢迎郑经在福建登陆,攻广东的潮州、惠州,答应把漳州、泉州割给他,作为酬劳。

康熙向吴三桂挑战,挑起了如此大祸,却能够从容应付。他听从索额图的建议,分遣军队,到几个险要地点驻扎,节节策应。

荆州(湖北江陵)最重要。他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前去荆州,抵住在常德的吴三桂本人。他又派马哈达去兖州、扩尔坤去太原,作为后劲。此外,西安、汉中、汝宁、南昌、安庆也摆了不少兵。他又创立军事驿站的制度,使得前方的消息在几天之内便传到北京。

康熙的第一个胜着,是在浙江。战事一开始,他就派兵部侍郎李之芳到杭州,“总督浙江军务”。当时耿精忠的三个大将马九玉、曾养性、白显忠,攻进浙江与江西,占了金华、处州(丽水)、天台、义乌、建昌(江西南城)等处。温州的守将祖宏勋也换了旗。李之芳这人对清朝很卖力,不在杭州偷安,而偕同满洲兵都统赉塔到衢州与耿军死斗。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赉塔大破马九玉于江山县的大溪滩,穿过仙霞岭,进入福建。两个月以后,耿精忠投降。留在浙江的耿军失掉后援,慢慢均被李之芳解决。

康熙的第二个胜着,是在江西。他在康熙十三年派安亲王岳乐(阿巴泰的儿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进驻南昌。这时候,赣北各地差不多全为吴军与耿军占领。岳乐不愧为满洲将门之子,很快便收复了饶州(鄱阳)、抚州(临川)、广信(上饶)、景德镇、上高、安福。

康熙所采的第三个胜着,是在西北方面。他在康熙十五年选用曾经反对撤藩的图海,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领满洲八旗的精锐,去甘肃平凉打王辅臣,以解除后顾之忧。图海去了以后,一举而占领平凉北边的虎山墩,王辅臣投降。

最难打的,是吴军夏国相所坚守的萍乡。康熙很了解新武器的重要,委任西洋人南怀仁负责铸造新式的炮。这新式的炮比吴三桂所有的炮厉害得多。康熙敕发了二十尊,输运给岳乐。于是岳乐就在康熙十五年二月打下萍乡,进兵湖南,于十六年攻下醴陵、浏阳,威胁长沙。

吴三桂听到长沙危险,亲自从常德回来布防,叫马宝坚守。他再去常德,中途被清将穆占邀击,败走衡州。吴三桂从此入于颓势。

虽则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已经在康熙十五年二月决定反清,接受吴三桂的号令,但是吴军所占的吉安、衡州、郴州、永兴却被清军夺了去。吴三桂叫马宝离开长沙,以全力攻永兴,攻了很久,攻不下来。清军却由赣南打进了韶州(韶关),尚之信又降了清(康熙十六年二月)。

吴三桂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去世。清朝的官方文书,说他在这年三月初一称帝于衡州,国号大周,年号昭武。我见到过“昭武通宝”铜钱,但国号是否不再称大明而改称大周,待考。

吴三桂死时,马宝仍在围攻永兴,另一名将吴应麒也正在死守岳州。然而主帅已死,大局更难扭转。继承吴三桂作为首领的吴世璠(吴三桂的孙子),又无甚能力。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吴军的残余被围在昆明;围到十月城破,吴世璠自杀。

总论康熙与吴三桂的胜负,可以这么说:吴三桂的最大错误,是滞留在常德与常德附近的松滋。他也许是在梦想与清廷划江而守,平分天下,忘记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大道理。康熙呢,却指挥若定,处处主动,竟能终于以一个二十几岁的、生长深宫的青年,击败一个身经百战、六十余岁的老将。

南怀仁 比利时耶稣会教士,替康熙造新式大炮,攻打吴三桂。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