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细说清朝

一二〇 李鸿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曾国藩遗下的“武英殿大学士”一缺,由李鸿章以协办大学士的资格升任;两江总督一缺,由何璟署理,八个月以后何璟丁忧,由张树声署理。

其后,到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为止,先后实任或署理两江总督的是:李宗羲、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裕禄、曾国荃、张之洞。

在这个期间,直隶总督却一直是李鸿章,从未换人。

曾国藩叫李鸿章成立淮军之时,安庆刚被拿下不久,苏州、常州、南京仍在太平军手中。

作为淮军的基本武力的,是合肥庐江一带的乡勇加上一部分湘军,与投降过来的程学启及其三百名太平军。

乡勇的领袖,以张、周两家兄弟为最重要。张氏兄弟三人:树声、树珊、树屏;周氏兄弟二人:盛波、盛传。

张树声是一个秀才,学问的根柢也许赶不上罗泽南,但保家抗洪纯粹出于自动,颇与罗氏及其所领导的若干书生相仿。

他初露头角,是在合肥家乡联合若干村庄筑了互相援救的堡垒。其后,带了五百人在(安徽)太湖县和陈玉成的几万人打了一仗,居然打胜。于是,在成立淮军之时,他与两个弟弟所统率的“树字营”,就成了核心部队。

周盛波不是秀才,自幼以勇敢著名。他的父亲也是办团练的,被一个仇人害了,他不顾一切杀了仇人。他和弟弟盛传,带了若干人参加新成立的淮军,被编为“盛字营”。

在树字营与盛字营以外,有刘铭传所统率的“铭字营”,潘鼎新所统率的“鼎字营”。刘铭传与张、周两家兄弟一样,是合肥人。潘鼎新是庐江人。

曾国藩拨了鲍超霆字营的勇将杨鼎勋加入淮军,成立勋字营,全部洋枪装备,每战担任前锋。程学启的原太平军,被编为“开字营”,虽无充分的洋枪装备,却也是职在攻坚。

树、盛、铭、鼎、勋、开这六个营,在初创之时编制模仿湘军,每营有五百人左右。其后随着战事的发展,各营皆不断扩充,营字便等于是军字了。

有一位曾国藩的老部下郭松林,也被编入淮军,立了不少战功。他的部队似乎从未被称为“松”字营,而常以“郭松林一军”五字见于曾国藩的奏疏。

李鸿章的弟弟鹤章,在江南历次战役颇为出力,但并未自成一个单位,只是统率李鸿章的“亲军”,会同各将作战而已。

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拔贡出身,是曾国藩的学生,其后官作得很大,但从未带兵打仗。他的劳绩,全由替曾国藩办理多年粮运而来。

论局面,淮军远不如湘军当年。曾国藩的麾下人才济济,有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鲍超、刘长佑、刘松山、唐训方,又有过肯为曾用的满洲人伊里布、多隆阿,与乐为曾助的督抚大员官文、胡林翼、骆秉章、沈葆桢。

李鸿章的麾下,只是一群“不如己者”。李鸿章以文武兼资的名翰林居于他的若干将领之上,可谓“鹤立鸡群”。在文的方面,只有潘鼎新是举人,比张树声与李瀚章略高一筹,比起李鸿章低得很多。

差强人意的仅有刘铭传一人而已。

李鸿章比曾国藩幸运,曾国藩位居“客官”,创军筹饷艰辛备尝。李鸿章办淮军是以曾氏第一幕僚的资格,奉命回乡募勇另成一军;其后乘轮东下,握有“江苏巡抚”关防,发号施令名正言顺。款项呢,有上海的“洋税”(关税)与“义捐”源源而来。现成的“常胜军”又已经在松江等候着他。

他本人的指挥能力,也无可抹杀。淮军能够迅速地“克复”苏、常,威名震于全国确非偶然。

太平军被削平以后,曾国藩征捻无功,李鸿章出马,没多时捻众全归扑灭。

天津教案发生,曾国藩苦心补苴,受尽清流的谤讪。在一切办有头绪之时,清廷偏要调曾去两江,派李鸿章来接任,虽则方案全是曾所手定,收功的却是李鸿章。

李鸿章的本职,是直隶总督,应该驻节保定;由于清廷将“(北洋)三口通商大臣”裁了,命他以直隶总督兼理通商事务,加给钦差大臣关防,他从此坐镇天津。

他把周盛波、周盛传、潘鼎新、郭松林都调来直隶,叫周盛波“拱卫畿辅”,周盛传主修大沽与北塘的炮台,郭松林充任直隶提督。其后在光绪元年与光绪二年,他又先后把吴长庆调来当正定镇总兵,发表周盛传为天津镇总兵。

李鸿章在直隶颇得这几人之力,把总督所应为的各事,办得胜任愉快。

慈禧太后对他特别倚重,不是没有理由的。曾国藩已死,左宗棠远在西北,恭亲王虽则仍任军机,已于同治四年免掉议政王职衔,芥蒂既生,宠信自不如前,况且能有一个李鸿章对恭亲王发生制衡作用,对大局也不无裨益。这便是李鸿章之所以能分掌大权至于二十五年之久的基本原因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