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细说隋唐

八五 唐昭宗与唐朝灭亡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唐昭宗李晔,为唐懿宗第七子。

唐僖宗时未立太子,至其弥留,群臣欲拥戴最有德望的皇六弟吉王李保,然宦官首领十军观军容使杨复恭,因李保难控制而全力推出皇七弟李晔,册为皇太弟,作为皇位继承人。

然唐昭宗继位后,并非像杨复恭估计的那样,成为他的掌中物,而是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面貌。他好读书,好文学,尤重儒术,在先帝或崇佛、或奖道之后,重新恢复了儒术的一尊地位。他敬重大臣,极力招揽人才。他英气勃发,雄风超过了唐武宗。他志在消除帝国的积弊,志在澄清海内的混乱,志在再造祖宗的辉煌大业。

新主新气象,赢得了天下一片赞誉。

然一切只是新主的理想和精神,只是饱受苦难的臣民的愿望和期盼,要把已在进水的巨舟修复得完好如初,重新扬帆起航,实际已近于痴人说梦,根本没有可能。

唐昭宗是明白人,清楚他所面临的局势、所处于的环境。然他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除存侥幸之心外,仅是要对得起他的良心、他的责任。

时天下已大溃烂,然对唐昭宗而言,其最大的心腹之患,是外面的藩镇割据和里面的宦官专权。对此,宰相张濬与他所见略同,说唐昭宗“内受制于家奴,外受制于藩镇”。当唐昭宗问如何予以解决时,张濬的对策是:招兵买马,用强大的军事实力来改变状况。唐昭宗批准此策,在长安招募了十万军队。

唐昭宗李晔赞赏郑五歇后体 昭宗当朝时,国势已衰。诗人郑綮常以俳谐而含蓄的语句作诗,讥讽时政。其诗最后一字,隐而不言,称歇后。如“耳听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前句歇去“剑”字,后句歇去“土”字。郑綮排行第五,因而有称其诗为“郑五歇后体”。郑綮的诗传到宫中,昭宗命宦官诵读,甚为赞赏,当即批道:“郑綮可任礼部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谕旨下达后,亲友们前往祝贺,郑綮感慨于朝政之昏乱,自嘲道:“歇后郑五做宰相,时事可知矣!”“歇后郑五”典故出于此。

杨复恭以拥立之功,极其飞横跋扈,养了宦官六百人作义子,充任各道的监军,根本不把唐昭宗放在眼里。当唐昭宗在殿上与宰相们谈论如何对付藩镇叛乱时,他乘着肩舆直行殿中。宰相孔纬指责他耀武扬威,收养壮士为义子,是企图谋反。杨复恭傲慢地解释说,收养义子,是捍卫社稷,并非谋反。唐昭宗驳斥道:既然如此,为何不让壮士们姓李而姓杨?说得杨复恭哑口无言。

唐昭宗尚未来得及对付杨复恭,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擅自扩大地盘,向云州(今山西大同)发起了进攻。与李克用有矛盾的宣武节度使朱温,上表要求讨伐。唐昭宗因李克用在平定黄巢时有大功,犹豫不决,遂令群臣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除了张濬、孔纬之外,竟无人赞同,杨复恭反对尤烈。然唐昭宗终被张濬、孔纬说服,诏令削去李克用的官爵,以张濬为统帅,统领朱温等诸道兵,对李克用兴师问罪。遗憾的是,由于准备不足,加上诸道各怀己见,致使征讨遭到了败局。

李克用得胜后,上表指斥张濬,要求朝廷予以制裁。而杨复恭则乘机挟嫌报复孔纬。最终,唐昭宗不得不将张濬、孔纬贬为外官,恢复了李克用的官爵。张濬、孔纬外放后,向朱温求援。朱温上表为他们洗冤,言下之意罪在杨复恭。

得了朱温的声援,唐昭宗生出了铲除杨复恭之心。他以杨复恭谋反为名,命天威都将李顺节、神策军使李守节率兵,向杨复恭居住地进攻。杨复恭战败,率众逃奔兴元(今陕西汉中),以讨李守节为名,与他的义子们联兵对抗朝廷。唐昭宗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以其本部兵,向兴元进攻。杨复恭再度失败,逃往阆州(今属四川)。

讨伐杨复恭的胜利,使李茂贞的名声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他居功自傲,上表的言辞极是傲慢无礼,且充满了羞辱性的指责,说唐昭宗“尊极九州,不能戮杨复恭一身”。

唐昭宗怒不可遏,决计征讨。宰相杜让反对,从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角度出发,劝谏暂不用兵。

然唐昭宗说:“王室日益卑弱,号令不出京师。朕不甘为懦弱之主,浑懵过日。”

他强令杜让进行协调,并征调禁军,向凤翔开去。然这禁军由于是新募之兵,且多是长安的市井少年,在遭遇凤翔军后,一触即溃。

李茂贞挥兵向长安扑来,京师震动。唐昭宗不得已,以杜让做了替罪羊,将他赐死,让李茂贞以凤翔节度使兼山南西道节度使,这才阻止了凤翔军的深入。

李茂贞成了长安附近地区最大的诸侯后,派兵向阆州进攻。杨复恭及其义子杨守信、杨守亮等力不能敌,向河中逃窜,途中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韩建所获,被押往长安斩首。

在先后经历了对李克用、李茂贞两次用兵失败后,唐昭宗的威信已丧失殆尽,并逐渐沦落为诸侯们随意侮辱的对象。未出多久,邠宁节度使王行瑜会同李茂贞、韩建,各自领兵进入长安,将宰相韦昭度等人处死,并准备废黜唐昭宗,改立吉王李保为帝。陷入绝境的唐昭宗,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出于政治发展的需要,立即率部向长安运动。时李克用部队的战斗力在天下名列前茅,王行瑜等不敢与其争锋,各自领兵退回了本镇。

李克用到达朝邑(今陕西大荔),击败了匡国节度使王行约。王行约退往长安,与其弟左军指挥使王行实大掠西市。李茂贞假子右军指挥使李继鹏,欲劫唐昭宗去凤翔。神策军中尉刘景宣与王行实闻讯,欲劫唐昭宗去邠州(今陕西彬州)。为争夺天子,左军与右军相互攻战,长安大乱。幸有勇悍的盐州(今陕西定边)六部兵驻扎在京师,为左右两军所惮,唐昭宗急令前来护驾,方将两军分别逼去了邠州和凤翔。

王行瑜、李茂贞各自领兵,复逼近长安外围,准备劫持唐昭宗。唐昭宗逃往南山莎城镇,催促李克用进兵。李克用进至梨园寨,击败王行瑜。李茂贞向李克用求和,并向唐昭宗上表请罪。由此,唐昭宗方得以在李克用的护卫下,返回长安。

待李克用返回河东后,李茂贞卷土重来,攻进长安,放火烧毁宫室、坊市。唐昭宗再度流亡,途中被韩建所得。韩建逼唐昭宗解散禁军,伙同宦官枢密使刘季述杀死了十一个宗室王。然后,韩建将受尽凌辱的唐昭宗送回长安。

然屡经患难的唐昭宗,其英气仍未被磨灭,与宰相崔胤密谋,诛灭以刘季述为首的宦官。可刘季述等人闻得风声,捷足先登,发动禁军进行政变,废了唐昭宗。有朱温为后台的崔胤,扶了太子李裕登位。崔胤表面与宦官妥协,暗中支持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进行了反政变,杀死刘季述及其党羽,再拥唐昭宗复位。

唐昭宗复与崔胤密议,欲诛尽宦官。枢密使韩全诲早有防备,拉拢李茂贞以固其势。崔胤为弥补力量,调朱温入京。朱温进入关中后,韩全诲挟持唐昭宗西往凤翔,投靠李茂贞,并向李克用求救。朱温击败李克用,兵围凤翔。李茂贞在强大的攻势下,被迫杀了韩全诲等宦官,与朱温议和。和议达成,朱温护送唐昭宗回长安,自己返回了汴州(今河南开封)。

从此,唐昭宗落到了朱温的手中,在他的遥控之下,成了傀儡皇帝。崔胤为让唐昭宗摆脱朱温的控制,在长安招募数千兵,重建禁军。朱温密令他在长安的代理人其子朱友谅,诛杀了崔胤及其集团成员。

唐昭宣帝李柷十三岁即帝位 朱全忠于天祐元年(904年)八月杀死昭宗后,立十三岁的李柷为帝,自己独掌大权。朱全忠将裴枢等三十多名朝官杀死,还将遭杀的朝官尸体抛入黄河。李柷提出疑问,朱全忠无言以对。屡试不第的李振解释道:“这些文官、儒生自视为‘清流’,该把他们再投到黄河里去,使他们变成‘浊流’!”此话正中朱全忠下怀。

随即,朱温亲自率兵进抵河中,强请唐昭宗迁至洛阳。已彻底成了孤家寡人的唐昭宗,听凭朱温摆布,离开了长安。

与此同时,朱温为摧毁唐帝国的象征,令部将张廷范拆除了长安的宫殿、衙门、民居,并用所得材料营造了舟船,载着唐廷的财货沿渭水顺流而下,占为己有。

长安毁了,毁成了废墟。

到了洛阳的唐昭宗,英气犹存。朱温为杜绝后患,令心腹蒋玄晖予以解决。蒋玄晖得到指令,唆使牙官史太下手。史太领百人夜入宫内,杀死了在醉中惊醒,穿着单衣绕柱逃避的唐昭宗。

时为天祐元年(公元904年),距唐朝灭亡仅有三年。

杀了唐昭宗,朱温立辉王李柷为帝,史称唐哀帝,又称唐昭宣帝。唐昭宣帝为朱温当摆设当了三年,于天祐四年(公元907年)被撵下了台。

唐朝到此结束。

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