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细说秦汉

七 惠文称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秦国在孝公以后,始皇帝以前,先后有过五个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武王在位四年,孝文王在位三天,庄襄王在位三年。其他两位,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

惠文王在即位以后的第十三年(公元前324年)称王。次年,改元为“更元元年”。韩国的国君宣惠王也是在这一年称王的。他们两人,可说是“目无朝廷”,目中无周天子与周天子在洛阳的王廷。然而他们不是最先目无天子的。最先在公元前334年僭号为王的,是齐威王与孟轲老夫子的朋友梁惠王。梁惠王在历史书上的正式名称是魏惠王。由于当时他已经从(山西夏县的)安邑,迁都到(河南开封的)大梁,所以有很多人不称他为魏王,而称他为梁王。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惠,于是《孟子》一书的编者就称他为“梁惠王”。

话归本题,秦惠文王于即位以后并未主持国政。他当时仅有十七岁(足岁),尚未成年。主政的是谁?司马迁不曾交代。惠文王称王以前,司马迁称他为惠文君,不称他为惠文公。为什么?我们不懂。

惠文君三年,他满了二十岁,举行冠礼。五年,他任命犀首为大良造。犀首是魏国人,本名公孙衍。他的头,像犀牛,因此而被人送给他犀首两个字作为绰号。奇怪的是:司马迁写正经历史书,也称他为犀首,而不称他为公孙衍。倒是那编写《孟子》一书的人,称他为公孙衍。《孟子》卷六:“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者,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做了秦国的大良造。这个官职或官爵,是商鞅也做过的。商鞅曾经以大良造的身份,带兵打仗(良造两个字很费解,似乎是戎人之语或其他语言的音译)。

公孙衍做了大良造的第二年,魏国就献了(陕西大荔的)阴晋给秦国。是不是因为公孙衍带兵打了魏国,打赢了?而阴晋正好也是公孙衍的家乡。作为一个魏国阴晋人的他,不替魏国打仗,而替秦国打仗,逼得魏国把自己的家乡阴晋献给秦国。他不是成了魏国的卖国贼了么?商鞅是卫国人,不是魏国人;商鞅替秦国打仗,打魏国,却不能算是卫国的卖国贼。和公孙衍同样是魏国人,也同样替秦国打魏国的,是张仪。张仪也可以称为魏国的卖国贼。

然而,司马迁不曾称这两个人为卖国贼,战国之时的人也都不曾称他们为卖国贼。为什么?因为,当时各个诸侯之国的人,都认为大家均在周天子名义上的统治之下,而且言语文字大体相同,虽则并不完全相同。魏国人与秦国人之分,倒有点像民国初年山西人、河南人与陕西人之分。倘若有一位山西人或河南人,到陕西去找工作,替陕西的军阀带兵打山西的军阀或河南的军阀,这个人并不觉得自己出卖了山西或河南。了解了战国之人如此的心理,我们才不会十分看不起公孙衍、张仪,以及和他们差不多的范雎、吕不韦、李斯。

让我再度话归本题罢。公孙衍在秦作大良造,从惠文君五年作到惠文君十年,在惠文君六年,有魏国献阴晋城之事;在惠文君七年,有公子卬大胜魏军,俘虏了魏将龙贾,杀了魏兵八万人之多;在惠文君八年有魏国献河西之地事;在惠文君九年,有夺取魏国(山西荣河之北的)汾阴,(山西河津之西的)皮氏,与(河南陕县之南的)焦邑之事。

魏国生了这么一个公孙衍,真正有点那个。公子卬也不是东西。他原为魏国的公子,于一次战争之中受了商鞅之骗,当了俘虏,留在秦国做了商鞅的宾客。他倘若想溜回魏国,应该不难,然而他也带兵打自己的魏国。

在惠文君十年,张仪把公孙衍挤下台,做了秦国的相(宰相)。

公孙衍离开了秦国,去鼓动其他各国一致反秦。这一致反秦,便是历史书上的所谓“合从”(从字是纵字的古写)。张仪用“连衡”(也称“连横”)的策略,对付公孙衍的“合从”。公孙衍是“合从”的创始者,苏秦不是。

公孙衍做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公元前323年团结了魏韩赵燕与中山,五个国的国君,互相承认为王。这件事叫做“五国相王”(中山国在今日的河北省正定县一带)。另一件公孙衍所做成的事,是在公元前318年,使得楚魏韩赵燕五国,联合出兵攻秦,攻到了函谷关。

张仪在秦国也替秦国做了不少的事;而且也在秦国以外的其他各国,做了不少有利于秦国的事。他在惠文君十年,使得魏国献(今日陕西北部的)上郡,在十三年夺取了魏国的(今日河南陕县附近的)陕城。

他最讨惠文君喜欢的事,是在夺取陕城的这一年,先劝惠文君称王。惠文君欣然照办。次年,是惠文王更元元年(公元前324年)。

更元二年,张仪代表秦国,到一个叫做啮桑的地方,与齐楚两个大国结盟,形成一个“连衡轴心”,以对抗公孙衍的五国相王。

更元三年(公元前322年),张仪竟然做了反秦的魏惠王的宰相,而且做到了更元六年(公元前319年),魏惠王死后,魏襄哀王继位,才被魏国驱逐,又去秦国。

这件事,何以发生,为何发生,司马迁也不曾交代(我们不能够责备司马迁,历史上的许多大事小事,史料每每不够,甚至根本空白)。我猜想,魏惠王在他一生之中最后的三年,可能后悔打仗打得太多,而动了重用张仪,以与秦国和解的念头。秦国的答复是:又在这一年攻魏一次,夺取(河南陕县之南的)曲沃与(山西介休之南的)平周。不过,其后两个年头,秦不曾再打魏。张仪也许办到了秦与魏之间的暂时和解。

魏惠王一死,局面大变。魏惠王的儿襄哀王是反秦的,他逐走了张仪,任命张仪的对头公孙衍,做魏国的宰相。公孙衍用了不到一年的工夫,便组成公元前318年的楚魏韩赵燕五国合从,以楚怀王为盟主,派遣联军打进函谷关。这是第一次合从攻秦。

可惜,联军打到函谷关,便被秦军打败。齐宣王不仅不肯加入合从,而且以秦惠文王的同盟者的身份,由东边打魏国,使得魏军于次年在(山东观城的)观津,吃了大亏。秦军这时候进兵反击韩赵,也在(河南修武之南的)修鱼,击败韩国的太子奂,赵国的公子渴,砍杀了两国的兵士八万二千人。

张仪又做了秦的宰相,从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7年)做到更元十四年秦惠文王去世(公元前311年)。中间,在更元十二年他一度到楚国,作楚怀王的上宾,却骗了楚怀王亲秦反齐,对齐绝交,答应以“(陕西东南部)商于之地六百里”送给楚国。楚怀王上当,对齐绝交,派人跟随张仪到秦国去接收这“商于之地六百里”。此人跟随张仪到了秦国,张仪赖账,说:“我只答应送六里,不曾答应送六百里。”

楚怀王很生气,在次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派兵和秦国的军队在丹水之北打了一仗,战败;又动员了大批军队打进武关,企图直趋咸阳,却在蓝田被秦军截住,全军覆没。秦军乘胜占了汉水中段的地区(湖北的西北部)。然后,在更元十四年,秦军来攻楚国的召陵(河南的南召),夺去召陵与附近的土地。

张仪在秦国的地位到了巅峰,乐极生悲。秦惠文王去世,太子秦武王继位。秦武王之不喜欢张仪,正如他的父亲秦惠文王之不喜欢商鞅。张仪比商鞅聪明,不等秦武王采取行动,而自己先走。他走回魏国。在魏国不能得意。过了两年,郁郁而死,结束了飞黄腾达的一场大梦。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