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细说秦汉

三七 功臣一个个死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中国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古话,说的是敌人消灭了,帮助自己克敌制胜的功臣,也没有用了。杀害功臣,是中国古代王朝建国之初的通病。在刘邦和吕后当政的年代,开国功臣们就一个个相继被除掉。

汉王朝建立的初年,君臣之间曾经有过平易和谐的关系。据说朝堂上臣下可以歌呼叫骂,拔剑击柱,没有什么规矩。后来著名儒生叔孙通帮助刘邦确定朝廷礼仪,指挥大臣们反复演练,从此出朝时大家一片肃静,鸦雀无声,只有恭恭敬敬地听皇帝训导的份儿。刘邦于是高兴地说,现在我才感觉到当皇帝的滋味了!看来,“礼”,对于统治者可真是个好东西。有了“礼”,就有了派头,有了权势,有了威仪,有了秩序。

有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大摆酒席。刘邦问身边的臣下:列侯诸将都不要有所隐瞒,告诉我你们的心里话。我所以能够得天下,是什么原因?项羽之所以失天下,又是什么原因?

有人回答说:陛下对下属不能尊重,而项羽仁而爱人。但是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这就是与天下同利啊。项羽则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这就是他所以失天下的原因。

刘邦则说,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抚定百姓,筹集运输军需给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天下人杰,而我能任用之,这就是我所以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能用,这就是他所以为我所败的原因。看来,刘邦内心是承认功臣的作用的。

刘邦称赞的这三位人杰,张良跳出政治漩涡,称病闭门,学导引辟谷之术;萧何谦虚谨慎,不置产业;只有韩信不太聪明,居功自傲,不能顺从,最终被吕后杀害。

汉初定天下时,一些曾经与刘邦合力击败项羽的主要将领因为手握重兵、身兼殊勋,被封为诸侯王。韩信被封为楚王,都下邳(江苏邳县南)。彭越被封为梁王,都定陶(今山东定陶)。韩王信被封为韩王,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吴芮被封为长沙王,都临湘(今湖南长沙)。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耳等,仍然保持原有的政治地位。

刘邦分封异姓功臣,是因为他们已经拥兵据地,对于这一既成事实不能不承认的缘故。当时的七个异姓诸侯王国,封域大致相当于汉疆域的一半。当时西汉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土地,只有二十四郡。也许又是历史的巧合。西汉帝国中央政府所直辖的地区与异姓诸侯王国辖地对国土的分割,除齐地诸郡直属中央外,其形势与刘邦、项羽以鸿沟一线分划天下时的情形极其相似。

异姓诸侯王国的存在,显然和专制皇权有直接的矛盾。于是刘邦待时机成熟,从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起,开始逐一消灭异姓诸侯。

楚王韩信首先被废黜为淮阴侯。同年,改以太原郡为韩国,徙韩王信王之,都马邑(今山西朔县)。在与匈奴作战时,韩王信被围困于马邑,派使者与匈奴议和。汉朝廷疑心韩王信有二心,派使者前往责问。韩王信心存畏惧,向匈奴投降。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赵王张敖被废。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韩信、彭越相继被杀。淮南王英布起兵与中央政权对抗,于次年败死。

刘邦正是在这一年,即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去世。在他临终前,主要的异姓诸侯王都被翦除。

刘邦认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同姓王国屏卫中央政权。于是在削弱和去除异姓诸侯王势力的同时,又大建同姓诸侯王国,以作为中央朝廷的藩护。在刘邦统治时期的最后阶段,刘邦子弟同姓为王者计有九国,即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的楚王刘交,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的齐王刘肥,都于邯郸(今河北邯郸)的赵王刘如意,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的代王刘恒,都于定陶(今山东定陶)的梁王刘恢,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的淮阳王刘友,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的淮南王刘长,都于广陵(今江苏扬州)的吴王刘濞,都于蓟(今北京)的燕王刘建。

刘邦末年,诸侯王中,只有长沙王吴芮异姓。九个同姓诸侯王国与异姓的长沙国地域连通,总封域仍然占全汉疆域的一半以上。不过,这些诸侯王国虽然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但是原则上仍然受中央政府节制,其封域仍然是西汉帝国的一部分。

在汉高祖刘邦的时代,另外还有周边地区的三个政权,其领地在汉疆域之外。他们只是向西汉中央政府纳贡称臣,却并不受西汉王朝的控制。这样的异姓诸侯,又被称作“外诸侯”。刘邦曾经封外诸侯三人,即封故越王亡诸为闽越王,都闽中地;封秦南海尉赵佗为南越王,统领南海、桂林、象郡地区;封南武侯织为南海王。南海王的属地,大致在闽越国、南越国和淮南国三国之间。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