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印度文学

第一期 吠陀文学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颂

“吠陀”意为“明”,“知识”。他所包含底四期文学既如上述。此中颂为本体,名叫诗篇(sukta),就是印度文学最早的产品,出可以说是印度文学底渊源。诗篇有四类四吠陀中以赞诵明论为最古最好最重要。

赞诵明论有一千多首诗,诗体种类极多,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印度诗家诵这部明论直如我国人诵诗经一样。印度人每信那些诗都是诸天为启示古人而造,并非世人底手笔所能写得出来。一般的人虽然这样信,但书中底作者常显示他们忽略了诸天底启示。他们常说修饰他们底诗如木匠做车一样;有时说“我造这诗犹如工人底工作。”有些诗人也曾自己说明他们底作品是由于他们所奉之天神所启示。这启示底依托,自然能使那些圣典更被崇敬。

赞诵明论是许多原始时代底诗歌集。此明论底十卷,或曼茶罗(mandalas)中有七曼荼罗说是有名的婆罗门人所写底。第一曼荼罗不署作者底名字,所集底诗也很少数。其余各卷都如大部书一样,是从司祝阶级及其后人传下来底。有时在一部诗歌里头,特别指明从某家传诵下来。我们在那些指明从某家传下来底曼荼罗里头也可以看出集中底诗歌有先后加入底痕迹。除了第八曼荼罗以外,所有家传集颂底编纂次序是以长短为标准底。如从毘斯婆密多罗(viśvamitra)一家所传底曼荼罗为第三卷,因为他比第二卷乔答摩(gautama)一家所传底曼荼罗长些。第十曼荼罗所集底最多,并且最长。从第二曼荼罗到第八曼荼罗,所有的诗歌都是以集纂家之名字编成底。第九与第十曼荼罗虽然比前八曼荼罗长,但没曾记载传述家底名气。第十曼荼罗最晚出,作者也不是一个人。第九曼荼罗更奇特,不但没有纂集者底名字,连诗题也没有。从内容看来,他只是赞诵苏摩(soma)底诗集。苏摩是月,也是一种可以制酒底植物,产于北印度,学者还没断定它是现在的什么植物。古印度底司祝用他来制酒,为祭祀底用处。我国佛书译作悦意花。从赞诵明论十曼荼罗底次序看来,全书底编纂很带着机械性质。这书底编纂原则:第一,以所赞颂天神底地位底轻重为标准,重要的在前,不重要的在后;第二,以集家所集诗歌底长短为标准,短的在前,长的在后。我们把这两个原则找出来,所以在各曼茶罗里凡有天神底次序错乱,或诗歌底长短没有伦次底情形,都可以看出是后人加入或讹误所致。

我们从赞诵明论里可以看出印度原始的宗教思想。纂集这书底时代,印度人已有了很高的司祝宗教制度。这书里头凡赞颂天(dyãvã),地(prthivi),旧(surya),晓(ushas),诸天底歌辞,都表现初民底简单思想。但书里重要的天神是三位司祝们所崇敬底火天阿耆尼(agni),雷天因陀罗(indrà),与月天苏摩。从集家底名字看来,也可以证明这书成立底时代当在司祝掌教最盛的时期。至于司祝所崇敬底那三位天神是他们创造出来底话就说不过去。苏摩底崇拜远在印度人入印度本境以前;火是初民崇拜对象中一位最古的神灵;因陀罗底崇拜比较晚些,但他最初是风雷底神,也是初民所尊仰底。在赞诵明论底诗歌里,关于这三位天神底赞颂都有一种特殊的情调。赞诵明论底神学与初民思想距离得很远。阿耆尼在赞诵明论里不但是一位火神,他站在祭坛上底一切圣火上头,他是天神三步底化身,最初现在地上,为祭坛上底火,然后现为空中底光明,最后为天上底太阳。因砣罗底雷电从云里射出,为底是把雨水送到地上。他是降霖雨底神灵,不是自然的现象。有时作者以他与阿耆尼为一体,未表示时为火,已表示时为雷。苏摩是月在地上底垂象,饮苏摩酒时必要举行很严重的仪式,就是压苏摩底器具也要被尊重。

我们再看赞诵明论里比较能表现原始思想底歌颂便觉得它们底文体也改变了,作者对于晓底赞颂很具有想象底能力,描写她从早晨带着她底金色光明赐福给人间。从文学的价值看起来,对于晓天,水天(嚩噜拏,varuna)等赞颂是全书最精美的几首。这些诗歌都比较地短,章数也少。在早期底诗里,嚩噜拏不但是空界底神,并且镇座在水上。他具有神圣的权力,群星是他用来鉴察世间善恶底眼睛。在后期的吠陀神学里,水天变为专司刑罚底神,他不住在空界底水上,而住在深海底极底。吠陀颂里别的诗歌许多带着神秘的及哲学的色彩,作者在诗中发出世界和生命等等底来源底疑问和解答。在十曼荼罗中,除集了些古代有趣的婚丧底诗歌之外,还有些是直接赞颂死神阎摩(yama)底。

赞诵明论颂里底声调大体没有多少变化,每颂底声音多是八言,十一言,或十二言,以三句或四句为一首。作者多半是司祝。颂底内容完全是赞叹诸天底功德,说他们怎样降福于人间,人们怎样表示他们底谢忱。此外有些颂是女人写底。还有些早期的诗哥,作颂者并不是司祝。可见在吠陀初成立时,印度四种姓底分别还未十分明显,那时只有农人,武士,及司祝三个阶级而已。

歌咏明论只是赞诵明论底复本及重订本。书中关于苏摩底赞颂乃是从赞诵明论中改编而成,为在祭祀时司祝们底应用。书中只有几首颂词不见于赞诵明论,它们除了章法上有些不同以外,并没有何等意味,赞诵明论底传授有两个方法,一是诵文,二是诵字。后者是当习诵时,学者只记各字母先后底次序,一音一音暗记起来,所以颂里底文字不容易错漏及讹误。但在歌咏明论里,许多文字已被更改了。因为歌者只求声音宜于从口中唱出,故不恤把故旧的文字更改来迁就口音。

祭祀明论也是为司祝们祭祀时口唱底方便,由赞诵明论改编而成,,全书底内容是在古时的赞颂里夹杂些散文。印度文学中最初见的散文便出自祭祀明论。在祭祀中,司祝所诵底文辞并没有何等论理的程序,只是神秘的咒语。祭祀明论是祭祀中所用咒语底意思在颂辞中间夹注著指示动作,解释关于诸天底神话,及各颂底哲学的说明。这些文体都是散文。可惜这些散文都缺乏文学的兴味;作者底文学手腕也不高超,但这部明论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显示印度欧罗巴文学最早期底散文体式。这书编成底年代当在公元第八世纪左右。它底体裁虽是本集,同时也是净行书,因其中散文底部分已带着后者底程式。这书有许多改订本,其中底差别只在编订底次序,文句并没更改。最著的改订本有两种,就是白祭祀明论与黑祭祀明论(vãjasasneyi sanhitã yajur veda与vaittir iya yajur veda)简称黑论(krísna yajur)和白论sukla yajur)。

第四吠陀名禳灾明论,相传是从一位古仙阿闼婆(atharvan)所传授,所以也名为阿闼婆吠陀。虽然这书里含有古代的信仰和仪式底要素,但其编成底年代很后,作者更改赞诵明论里底章句,用它们来做符忏,咒语,及其他等等祈禳底诗歌。书中虽然有些具有哲学价值底歌颂,但从哲学和神学方面看来,它底编成当在那较古的吠陀之后,现代还有些正宗的司祝不承认禳灾明论是纯正的圣典。实际上说起来,它只是巫师或祈禳者所用底经典。全书多是巫师所用迷信的咒语,但其中也有些很好的颂辞,因为作成底年代很晚,未及收入赞颂明论底也被编入这书里头。

(二)净行书与奥义耆

吠陀文学底第二期包含净行书(梵书)与奥义书(邬波尼煞)两种。前者偏重在解释诸颂底意义,后者偏重哲学的思想。奥义书底最早程式不过是净行书底系词或补编,所以每附于净行书底后面。净行书底文体是从上头所说祭祀明论里底散文发展而成底。它底内容也是指示司祝们在祭祀时怎样动作。因为它只为指示祭祀底仪式而造,故凡哲学上的解释都被看为不重要。奥义书底哲学所以放在释礼底净行书后面底主旨即在此奥义书每附在净行书底补篇,所谓森林书(阿兰若书,ãranyakas)里头。因为这个原故,此凡净行书所解释底,奥义书也不能违背,它只能照着前者所解底意义来表示一种哲学的见解。在祭祀明论里底散文是解释颂辞底,在净行书里底散文也是一样,除掉注解以外,书中还包含许多有价值的传说,神学的答辨,及持正辟邪底言论。它是为司祝们每日行为上底利益而造底。这种典籍固然缺乏文学的兴趣,但奥义书里所供给底是那最初的哲学精神底记载。它们在历史上底重要很是显然。奥义书作者底目的都是一致地要求真理,要解释人生一切的问题,凡思想界初期所发底疑问,如生存,死亡,灵魂,天地,宇宙何以存在等,作者都要试行解答出来。在奥义书里所解答各种问题底核心是泛神论。这个,我们可以看出奥义书作者底思想与最初吠陀作者底思想表面上的差违。有些奥义书底年代比净行书还早些。最古的奥义书约成于公元前第六世纪左右,而净行书底编成比这时期还来得晚,在公元后第九世纪到十一世纪还继续出现。净行书底数目比较地少,每本明论只附着一卷或数卷。最重要的净行书有两卷,一卷属于赞诵明论底,名爱达罗氏净行书(aitareya brahmanas),一卷属于白祭祀明论底,名百道净行书(satapatha brahmanas)。

奥义书底种类计有二百,其中以爱达罗氏奥义书(aitareya upanishads)及歌赞奥义书(chãndogya upanishads)为最有名,并且最古。有些奥义书相传是古时底仙人写底,但从大体上看来,他们也和净行书一样,是吠陀学派连续产出底作品。它们底作成与传授由于师师相承。

一个师父集了一群生徒底团体(carànà)来教示他所明了底吠陀,中间加些自己的见解。那班学生后来成为各个新集生徒团体底领袖,又将从先代师父所授底经义和自己的意见来教授他们底徒弟。因此,在同一经文上底哲学的解释便越来越分歧,所谓奥义书也就越来越多。

赞诵明论底净行书底文体比较简单,为这类书中最古的著作。书有两种,即爱达罗氏净行书及赏伽衍那净行书( Śãnkhãyana brahmanas或kwaushitaki brahmanas)。二书各有一本同名底森林书及奥义书。

歌咏明论也有两种净行书,即二十五净行书(tãndya或pañcavinca brahmanas)及第二十六净行书(shadvillsa brahmanas)。第二十六净行书实际上是二十五净行书底补编。

这两种净行书底特点在它们神秘的及张大的文体。它们编成底年代应在赞诵明论底净行书之后。所谓歌赞净行书(chãndogya brahmanas)不过是奥义书底一种,或者原先有以种同名的净行书,以后佚掉,便用奥义书来补上。歌咏明论底第二种奥义书因孰奥义书(kena upanishads)并不是很古的著作。还有最不重要的净行书中之一,耶摩尼净行书(jaiminiya或talavakãra brahmanas)也是属于歌咏明论底。

祭祀明论有黑白两种主要的改订本既如前说,它底净行书也分为黑白两种。黑祭祀明论比较古些,书中散文的解释和被解释底颂辞交互地编列出来。在白论里便和赞诵明论,歌咏明论一样,颂辞与解颂底散文分列出来,第一部为本集,第二部为净行书。黑白二论各有他底小派别和改订本。属于黑论底有慈氏净行书(maitrayaniya brahmanas),噉食氏净行书(ãtreya brahmanas),说史氏净行书(kathaka brahmanas)等属于白论底有犍婆氏净行书(kanva brahmanas)晌氏净行书(mãdhyamdina brahmanas),等。属于黑论底鹧鸪氏净行书(taittir iya brahmanas)虽然没有多少文学底兴趣,却是最古的净行书之一。属于白论底百道净行书是最重要的净行书之一。这书在解释颂辞之外,还搜罗了很丰富的传说及史乘。它底补编森林书也包含最重要的奥义书在内。祈禳明论只有一卷牛道净行书(gopatha brahmanas)和些晚出底奥义书。

(三)修多罗或经书

吠陀文学最后的产物便是修多罗,其时约当公元前五百年到二百年间。“修多罗”这个名词,从文学底观点看来,本没有多少兴趣。这名词底原意是“线” ,意为助记忆底线索。这类典籍常附著于各吠陀学派底独立的著作里,属于解说仪式或祭祀底修多罗没有何等文学上趣味,而属于家庭的礼仪和法度底,却是印度法典文学底先锋。它们通常是用散文写底,中间也用颂体文。它们在文学史上也和现代学校底教科书一样地没有地位。但它们实在是后来印度那部伟大的法论(dharma Śãstra)底历史背景。法论底韵律文体是从较古的散文箴言变成底。

修多罗文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所闻经书(srauta sutras)是根据净行书所指示底启示(Śruti)而写底。它们构成净行书底仪式部分,只为司祝们底应用,并不视为神圣。这类书最古的作品正当佛教兴起底时代。第二类为家宅经,或家范经(grihya sutras)是根据传闻(smriti)造成底。这类书详述人生及家庭礼仪等等底节目,如童子从师礼,冠礼,婚礼,丧礼等,都是这一类经书所载底。第三类为法经(dharma sutras),也是根据传闻写成,可以说是风俗底记集。

最古的印度法律与家教律仪都可以在这类经书里找出来。许多法经已经佚掉,现在只存五种,都是关于清洁食物,忏悔,结婚,罪罚,承继等等法规底著作。修多罗编成底年代约当公元前第六世纪,此后还不断地产生,如关于家庭及律法底经书直到纪元后还有人写。修多罗底文句只有一部分是吠陀的,大部分已用了雅语文体。

属于赞诵明论底修多罗有两本阿湿婆罗衍那经(ãśvalãyana sutras),一本关于仪礼,一本关家政。还有两本赏伽衍那经(Śankhãyana sutras)也和前本一样,分为仪礼与家政两部。

歌咏明论底修多罗属于二十五净行书底有蚊氏经(maśaka sutra)及居氏经(lãtãyana sutra)两种。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家庭底经书,其中最重要的,是乔毘罗氏经(gobhila sutra),也是属于二十五净行书底。还有些不连属于净行书底修多罗都是不甚重要,和晚出的作品。

祭祀明论底修多罗也分为黑白二种。属于黑论底经有灾厄经(katha sutra)及儒童经(mãnava sutra)。白论底仪礼经书相传是几何氏(kãtyãyana)传授下来,其主要的家礼书名他作家范经(pãraskara grihya sutra)儒童,几何,与他作,或者是立宗底祖师底名字。儒童底家范经是后来儒童法集(曼奴法典,manu-samhita)底原型。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经和论在文体上底变迁。属于黑论底慧觉氏经(baudhãyana sutra)虽是晚出底经书,却很重要。

祈禳明论只有一本祀三圣火经(vaitãna sutra),并不如其他经书底重要。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