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occupation)不是指为使儿童不再调皮捣蛋或无所事事而给予他们的任何一种“忙碌的工作”或练习。我所说的作业,指的是儿童对社会生活中所进行的某种工作的复制或模仿。在芝加哥大学初等学校,这些作业包括利用木料和工具进行的工场工作、烹饪工作和纺织工作。
关于作业的心理学的基本价值,在于它维持了经验的理智状态和实践状态之间的平衡。作为一种作业,它是积极的或机动的,它通过身体器官——眼、手等表现出来。但是,它同样也意味着对材料的连续观察,以及连续的筹划和思考,以保证实践的或执行的东西可以顺利地完成。因此,这样理解的作业必须严格区别于主要着眼于商业活动的教育工作。其不同之处,在于它以自身为目的,以生长而不是外在的效用为目的,而生长来自观念与观念在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及这两者之间连续的相互作用。
在商业学校以外开展这类工作是可能的,这样,全部的重点就落在手工或身体的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成了单纯的日常事务或习惯,失去了其教育价值。不论在哪里,比如在手工训练中,只要掌握某种工具或生产某种物品成为首要的目的,只要儿童未被赋予选择最适用的材料和工具的理智的责任心,未被赋予思考他自己的工作模式和计划,以及察觉自己的错误并发现纠正错误(当然是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的机会,那么,上述的情况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倾向。只着眼于外部的结果,而不在于实现这一结果过程中的心理的和道德的状态和生长,就此而言,这种工作可称为手工的工作,而不能称为一种作业。当然,所有单纯的习惯或日常事务的倾向,都造成无意识或机械性的行为。作业的倾向是要把最大限度的自觉性注入所做的任何工作中。
这使我们能够对两个重点加以解释:(a)与纺织工作有关的个人的实验、计划和再发明;(b)与历史发展线索对应的东西。前者要求儿童在每时每刻都能敏捷和机敏,以便正确地完成外部的工作,后者则丰富和深化了重塑社会生活的价值的工作。
这样理解作业,为感官训练和思维训练提供了理想的场地。训练感官的普通观察课程的弱点是它们在自身以外不再有释放的渠道,因此就没有必要的动机。而在个人和种族的自然生活中,则总是要有进行感知——观察的理由,总是有要达成某种目标的需要,才能促使他四处找寻能够为他提供帮助的东西。正常的感觉在确定必须进行的活动时起着提示、辅助和激励的作用,它们不以自身为目的。在离开真正的需要和动机以后,感官训练变成了单纯的体操训练,并且很容易蜕变为观察时的花招和诡计,或者单纯的感官刺激。
同样的原则适用于正常的思维。思维同样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不是以自己为目的。它的产生是为了解决某些困难,是寻求克服困难的最佳途径,因而它导致在思想上计划和设计所要实现的结果,并确定必要的步骤及其程序。这一具体的行为逻辑远早于纯粹的思辨或抽象的思考,而且前者所形成的心理习惯是后者的最佳准备。
关于作业的心理学所启示的另一教育论点,是兴趣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反对在学校工作中给予儿童兴趣以重要或积极的地位,一个常见的理由是:不可能对儿童的兴趣作出恰当的选择。据说,儿童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其中既有好的,也有坏的,还有不好不坏的。有必要对真正重要的兴趣和琐碎的兴趣作出区分;对有益的兴趣和有害的兴趣作出区分;对过渡性或即兴的兴趣和持久永恒的兴趣作出区分。看来,我们必须在兴趣之外求得利用兴趣的基础。
毫无疑问,儿童对作业具有强烈的兴趣。到任何一所正在开展这项工作的学校走上一圈,就会对此深信不疑。在学校之外,儿童的大部分游戏都不过是复演社会职业活动的缩影和偶然的尝试。有确定的理由相信,由这些作业唤起的兴趣是相当健康、持久且真正富有教育意义的;通过给予作业一个更高的地位,我们能够获得唤起儿童自发兴趣的有效途径,或许也是最佳途径,同时能保证我们所面对的不会是单纯的娱乐、刺激或临时的活动。
首先,每种兴趣都来自某种本能或习惯,而本能或习惯最终都依赖于原初的本能。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本能都具有同等的价值;也不是说,我们没有继承在生活中需要加以改变而不是满足于原状的许多本能。但是,在作业中找到其有意识的释放和表现的本能,必定属于一种根本和永久的类型。生命活动必然将自然的材料和力量置于我们的目的控制之中,使它们为我们的生活目标服务。人类为了生活必须劳动。在工作中并通过工作,人类驯服了自然,保护并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条件。他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能力——他们致力于发明、计划,对获得技能备感欢欣。大致上可以说,所有的职业活动都围绕人与世界的基本关系而展开。在这个世界,他通过获取食物来维持生命,用衣服和栖身之所来保护生命和组织生活,以此为全部高级的、更富精神性的兴趣提供一个永恒的家园。认为曾经经历如此发展历史的各种兴趣必定是一种有价值的兴趣,这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
当然,发生在儿童身上的这些兴趣,不但重现了人类过去的重要活动,而且复制了儿童当前环境中的活动。他不断看到他的父兄沉浸在这些工作中。他每天必须与这些作业的结果打交道。他所接触的事实除非参照这些活动,否则便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把它们从当前的社会生活中抽走,那么就剩不下多少东西了——不仅在物质方面是这样,在理智、审美和道德方面也是如此,因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作业必然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儿童在这方面的本能的兴趣,常常受到他所见、所感和所闻的强化。由此而来的启发联想连续不断地呈现在他的面前;他的动机被唤醒了;他的能量被激发起来。再重述一遍:认为被如此经常唤起的多方面兴趣属于有价值的、持久的兴趣,这一看法应该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
第三,反对教育中兴趣原理的论点之一,是由于兴趣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不断地搅扰儿童,破坏了连续性和彻底性,因而有打破心理系统的趋势。但是,一种作业(比如纺织作业)必然是一件连续的事情。它不但持续数日,而且持续数月和数年。它体现的不是孤立、表面的能量的骚动,而是遵循一定的普遍规则的稳定、持续的能量组织。当然,任何其他形式的作业也是如此。比如,使用工具的工场工作或烹饪工作。作业将原本孤立的、间歇性的多种冲动纳入一种统一的系统中。如果兴趣完全远离那种有规律的发展的行为模式,而不扩展为整个学校的核心,是否还能长期保证在学校工作中赋予“兴趣”原理的重要地位,倒是颇值得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