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印典

印典卷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长洲朱象贤撰

器用

制作印章而为之详求古意,细考前轨,稍云备矣。然而相副之具非精,制作之器失度,何能允称而助其美乎?是以凡诸须用,考古辨令,为之附赘,即铸镌微物,无或少遗,以俟有识者采择焉。

绶按组绶多与玺印杂见,有己录入前卷者,兹卷不复。

贽汉官仪:绶长一丈二尺,法十二月,广三尺,法天地人,此佩印之组也。又云:绶者,有所承受也,所以别尊卑,彰有德也。又说文:绶,韨维也。韨音弗,俗作绂。诸绶制度,董巴舆服志:战国解去绂佩,留其丝禭,以为章表。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禭,光明章表,转相结绶,故谓之绶。乘舆黄赤绶,五采,黄、赤、缥、绀,淳黄圭,长二丈九尺,五百首。太白王大后、皇太后、皇后皆同。又汉官仪曰:乘舆绶,黄地骨,白羽,青绛缘,五采,四百首,长二丈三尺。诸侯王,赤绶,四采,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八尺,三百首。公主、大贵人、诸侯同。又汉官仪云:四采,绛地骨,白羽,青黄赤缘,二丈一尺,二百六首。

侯,地绛绀缥三采,百二十首,长二丈八尺。

诸国贵人、相国,绿绶,三采,绿紫绀,淳绿圭,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

公侯将军,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同。

又汉官仪云:

丞相、御史大夫、匈奴亦同。

九卿、中二千石,二云青𮉨绶。𮉨,紫青色。

二千石,青绶,三采,青白红,淳青圭,长丈七尺,百二十首。

汉官仪云:

绶,羽青地,桃花缥,长丈八尺。

自青绶已上,縌音逆皆长三尺二寸,与绶同采而首半之。縌者,古佩襚也。佩禭相迎受,故曰縌。紫绶以上,縌绶之间,得施玉环玦。

千石、六百石,黑绶,三采,青赤绀,淳青圭,长丈六尺,八十首。

汉官仪云:

黑绶,白羽,青地,绛二采,长丈七尺。

四百丞尉、三百长相、二百、百石皆黄绶,一采,淳黄圭,长丈五尺,六十首。

汉官仪云:

黄绶,缘八十首,长丈七尺。

又云:

自黑绶以下,縌绶长三尺,与绶同采而首半之。

百石青绀绶,一采,宛转缪织,圭长丈二尺。

凡先合单纺为一丝,四丝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淳为一圭。首多者丝细,少者丝粗,皆广尺六寸。

绂又作绋。丙吉传:使人加绋而封之。师古曰:绋,系印之组也。

宫女玄绶

拾遗录:汉成帝时,乘舆服皆尚黑,宫中美女服皂,班姬以下皆玄绶磐佩。

乘舆绶

汉名臣奏:大司空朱浮奏曰:车府丞玄黄绶。诏:乘舆绶五采,何黄多也。可更用赤丝为地。

丙丁文绶

博物志:太仆朱浮言:诏书云百官皆带王莽时绶,又不齐,因前袁安故绶,李涉等六家所织绶,不能具丙丁文,募能为绶作丙丁文者。又云:六安都尉留应能为丙丁文,应募。上谨处武库,给食三十日,绶成,赐帛五十匹。

青羽

又汉光武嫌二千石绶不青而细,朱浮议更用青羽。

印系

后汉志:佩印系诸侯王以下,以音护。赤丝蕤縢瓠,各如其印。

华绶

续汉志:皇后服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绶。

五色绶

西京杂记:赵飞燕为皇后,上遗其娣五色文绶。

灵飞绶

汉武帝内传:西王母交带灵飞绶,上元夫人佩凤文,临华绶。

佩两绶

汉书:金日䃅两子赏、建俱侍中,与昭帝同卧起。赏为奉车都尉,建驸马都尉。及赏赐侯,佩两绶,上谓霍将军曰:金氏兄弟两人,不可使俱两绶耶?霍光对曰:赏自嗣父侯耳。上笑曰:侯不在我与将军乎?光曰:先帝之约,有功乃得封侯,时年俱八九岁。

解绶以赐

东观汉记:李忠字仲都,发兵奉世祖,封武固侯。时无绶,上自解所佩绶以赐忠。

带三绶

又马防为车骑将军、城门校尉,置掾史,位在九卿上。诏封颍上侯。特以前参医药,勤劳省闼,以襄城亭千二百户增防,身带三绶,宠贵至盛。

青𮉨

史记滑稽传:东郭先生久待诏公车,行雪中,履有上无下。及其拜为二千石,佩青𮉨也。

紫艾绶

东观记:冯鲂孙石袭母公主封获嘉侯,为安帝所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绶、玉玦。

寸印丈绶

汉书:严助云:陛下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组,镇抚外方,不劳一卒,不烦一戟。师古曰:组者,印之绶也。

花绶

新序:汉昌邑王取侯王二千石黑绶、黄绶与左右佩之。龚遂谏曰:高皇帝造花绶五等,陛下取之而与贱人,臣以为不可,愿陛下收之。

萧朱结绶萧育,汉哀帝时执金吾,少与陈咸、朱博为友,著名当时。往者有王阳、贡禹,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

金龟紫绂汉末杂事:诏赐陈留蔡邕紫绂金龟。邕表云:邕退省金龟紫绂之饰,非臣庸体之所能当也。

以绶绞汉书武五王传:燕刺王旦,武帝崩,太子立,是为孝昭帝。赐诸侯王书,旦得书,以绶自绞。

纶组縌绶史游急就篇:纶组縌绶以高迁。颜师古曰:纶,青丝绶也。组,亦绶类也。其小者以为冠缨。縌者,绶之系也。绶者,受也,所以承受环印也,亦谓之璲。秩命不同,则彩质各异,故云以高迁。

白绶焦赣易林:二千官,白艾绶也。风俗通:秦昭王遣李冰为蜀郡太守,开成都两江,辟田万顷。江神每岁须童女二人,不然为水灾。冰曰:以女与神。因责之。久有苍牛斗于岸上,有间,冰还,谓官属曰:斗太急,可相助也。若欲知向南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向者,神遂绝。

朱组青绂曹植求通亲亲表: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绂,安宅京室,执鞭珥笔,出从华盖,入侍辇毂,承答圣问,拾遗左右,乃臣之至愿。

朱绂

魏杂事文帝丕与于禁诏曰:

昔汉高祖解衣以衣韩信,光武解绶以带李忠,皆人主酬劳报功之心也。令将军竭尽勤劳,朕当以昔时自佩朱绂与卿。

绿𫄫绶。

晋书卫瓘录尚书事,加绿𫄫绶,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齐绶制

文献通考:齐制:绶,乘舆黄赤缥绀四采。太子、诸王𫄸朱绶,赤黄缥绀,色亦同。

相国绿𫄫绶,三采,绿、紫、绀。

郡公朱,诸侯伯青,子、男素朱,皆三采。公嗣子紫,侯嗣子青,乡、亭、关中、关内侯紫绶,白二采。

郡国太守、内史青,尚书仆射、中书监、秘书监皆黑,丞皆黄著绶。

梁书张缵为尚书仆射,议南郊印绶官若备朝服,宜并著绶。

时并施行。

陈绶制度

文献通考:

陈诸王𫄸朱绶,四采,赤、黄、缥、绀,纯朱质,𫄸文织,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广九寸。

开国郡县公、散郡公:

玄朱绶,四采,玄、赤、缥、绀质,玄文织,长丈八尺,百八十首,广八寸。

开国县侯、伯,朱绶,四采,青赤白缥,朱质,青文织,长丈六尺,百四十首,广七寸。开国县子、男、名号侯、开国乡男,素朱绶,三采,青赤白,朱质,白文织,长丈四尺,百二十首,广六寸。一品、二品,紫黄赤,纯紫质,长丈八尺,百八十首,广八寸。三品、四品,青绶,三采,青白红,纯青质,长丈六尺,百四十首,广七寸。五品、六品,黑绶,二采,青绀,纯绀质,长丈四尺,百首,广六寸。七品、八品、九品,黄绶,二采,黄白,纯黄质,长丈二尺,六十首,广五寸。官品从第二以上,小绶间得施玉环。官有绶者则有纷,皆长八尺,广三寸,各随绶色。若服朝服则㐽绶,公服则佩纷。官无绶者不合佩纷。

后周组绶

又后周组绶,皇帝以苍、青、朱、黄、白、玄、𫄸、红、紫、𮉪、碧、绿十有二色。诸公九色,自黄以下;诸侯八色,自白以下;储伯七色,自玄以下;诸子六色,自𫄸以下;诸男五色,自红以下。三公之受,如诸公。三孤之绶,如诸侯。六卿之绶加诸伯。上大夫之绶,如诸子。中大夫乏绶,自紫以下。士之绶,自𮉪以下。其玺印绶亦如之。

隋绶制度

又隋制,王𫄸朱绶,四采,赤、黄、缥、绀,纯朱质,𫄸文织成,长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广九寸。公,玄朱绶,四采,玄、赤、缥、绀,纯朱质,玄文织成,长丈八尺,二百四十首。侯、伯,青朱绶,四采,青、赤、白、缥,纯朱质,青文织,长丈六尺,百八十首,广八寸。子、男,素朱绶,三采,青、赤、白,纯朱质,白文织成,长丈四尺,百四十首,广七寸。正、从一品:绿𫄫绶,四采,绿、紫、黄、赤,纯绿质,长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广九寸。从三品以上:紫绶,三采,紫、黄、赤,纯紫质,长丈六尺,百八十首,广八寸。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八阙,长丈二。正、从四品,青绶,三采,青、白、红,纯青质,长丈四尺,百十首,广七寸。正、从五品:墨绶,二采,青、绀,纯缁质,长丈二尺,百首,广六寸。自王公以下皆有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正从一品施二玉环,以下不合。其有绶者则有纷,皆长六尺四寸,广二寸四分,各随绶色。

隋书:何稠参会古今,多所改创,从省之服,初无佩绶,稠曰:此乃晦朔小朝之服,安有人臣谒帝而除去印绶,兼无佩玉之节乎?乃加兽头小绶,乃佩一只。

炀帝令牛弘制皇后服翟绶。

有绶有绂

唐六典:凡绶,亲王𫄸朱绶,一品绿𫄫绶,二品、三品紫绶,四品青绶,五品黑绶。凡有绶则有绂。

宋制绶

宋鉴:王公以下服有师子锦绶,三公奉祀则服之。

御史大夫、中丞有练鹊锦绶。

法官绶

宋史舆服志:法官绶用青地荷莲锦绶,以别诸臣。

玉环绶

元史舆服志:玉环绶,制以纳石失金锦也,上有三小环,下有青丝织网。

虎头绶

梅庵杂志:虎头绶,武臣所服。

明绶制并宝池宝匣

三才图会:天子大绶六采,黄、白、赤、玄、缥、绿,纯玄质,五百首;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

皇太子五采绶,赤、白、玄、缥、绿,纯赤质,三百二十首;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

皇后、皇妃、皇太妃、公主、诸王俱佩绶。

群臣:

一品锦绶,上用绿、黄、赤、紫四色丝,织成云凤四色花样,青丝网小绶二,用玉环二。

二品锦绶,同一品,小绶二,犀环二。

三品锦绶,用绿、黄、赤、紫四色,织成云鹤花样,青丝网小绶二,金环二。

四品锦绶,同三品,小绶二,鑫环二。

五品锦绶,用绿、黄、赤、紫四色,织成盘雕花样,青丝网小绶二,银环二。

六品、七品锦绶,用绿、黄、赤三色丝,织成练鹊花样,青丝网小绶二,银环二。

八品、九品锦绶,用黄、绿二色,织成㶉𫛶花样,青丝网小绶二,铜环二。

会典:宝池用金,阔取容宝。宝匣二副,每副三重。外匣用木,饰以浑金;中匣用金,钑造蟠龙;小匣仍用木,与外匣同。小匣内置一宝座,四角雕蟠龙,饰以浑金。座上用小锦褥,褥上置宝池,用销金红罗小夹袱裹宝,其匣外各用红罗销金大夹袱覆之。

私印绶

考古纪略:官印佩服于身,绶制皆长,而以丝色别尊卑等级。私印绾系便用,其制甚短,亦以彩色丝线为之。或有用淡红、浅绿者,非饰美。观古制原有朱、白、青、黑、红、紫、𮉪、绿、𫄸、碧等十余彩,是可并用者也。

鼠咋紫绶管氏易林遘:鼠咋紫绶,衣服皆迁新之象。

吐绶鸡异禽录:有名吐绶鸡者,嗉藏肉绶,长阔数寸,红碧相间,遇晴则向阳吐之尔。

玉室西京杂记:中书以武都紫泥为玺室,加绿绨其上。陇右记:陇西武都紫水有泥,其色紫而粘,贡之用封玺书,故诏诰有紫泥之说。

兰金之泥拾遗记:元封元年,浮忻国贡兰金之泥。此金出汤泉,盛夏之时,水常沸涌,有若汤火,飞鸟不能过。国人常见水边有人冶此金为器,金状混混若泥,如紫磨之色,百炼其色变白,有光如银,即烛是也。尝以此泥封诸函匣及诸宫门,鬼魅不敢干。当汉世,上将出征及使绝域,多以此泥为玺封,卫青、张骞、苏武、傅介子之使皆受金泥之玺封也。武帝后此泥乃绝焉。宝录皿,赵宋玺宝纳于小盝,盝以金饰之,内设金床,承以玻璃、碧钿石之属。又盝二重,皆饰以金,覆以红罗绣帕。

印衣,汉官仪:印衣各异其色,以别尊卑。胡广曰:印衣,印服也。印囊,古今注:青囊所以盛印也。古为之印囊,奏劾者以青布囊盛印于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则以青缯为囊,盛印于后,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非奏劾尚文明,故用缯。自晋朝以来,劾奏之官专以印居前,非奏劾之官专以印居后也。

印套,考古记略:军假司马铜印,鼻钮有一薄铜涂金套以护其文。

印笥,古器续述:尝考古之官印,有绾钮佩服,亦有用囊盛置,而无收藏之器。私印非佩,故有印笥,亦为之奁。其式方,铜铸,亦有木造者。笥中另为木垫,随印大小,各为微限,以护印文。

天子金奁元桢诗:金奁御印篆分明。

刀梅庵杂志:作印之刀,身须厚而锋须利,不必多备。或云钝刀制印乃古,此非知者之言。若石印钝刀犹可,铜印如何镌刻。圣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未闻云钝其器也。制印古朴,自人为之,岂在刀钝乎。

凿铜章有铸,有刻,有凿,凿即汉人急就法也。其凿厚须倍于刀,短宜逊于刀,薄易摧坏,长则锤之不力也。

床近世作印者俱用床,若石印可不必,至铜章,无论刻凿,必以床为便也。盖铜质坚结,坚结而身小,不用床无以著力,且易伤手。

金银游艺杂述:凡造印章,金须精,银须纹,古制皆然。若银潮而金杂,则硬不易刻也。

王兆云云:金银之性俱纯粹,若作印而杂入铜铅,其质变而脆硬矣。然运以老手,加以钢刀,亦何畏哉?

怡轩先生云:金银印文,光弱无锋,绝少意趣,远逊于铜,且其声价贵重,名家私印,竟可不用。

铜出海外,色红而性纯,以之作印最妙,盖能传之久而文足重也。铜内和以青铅则色淡,古人造器亦用之。和以白铅则黄而质硬,古无用者,铸字凿字则可,刻则费力耳。云南所产,并炼白铜,其性亦纯,可以并用。

石印石种类不一,要其可用者,冻为上。即以下数种之精华,浙中处州之青田次之,昌化及闽中寿山又次之,楚之荆州,滇之武定等类,不足数矣。然用石不过一时美观,兼便刻者,若欲绍美古人,不如金、银、铜、玉之为妙也。

王兆云云:古印多系金、银铜、玉,四者之外,偶有象牙、水晶等物者,而无石印。今人私印,槩以石为之,且多用闲杂字样,不古甚矣。

象牙止堪用于新时,旧则每多损裂,即善藏家,不免油黄。如用作印,取皮内心外一层为佳。浮皮易破,中心易黄,故名。公家不甚以为印也。又闻牙性如触,香臭煖气,虽新而佳者亦裂,用者宜知之。又云:象畏鼠,如著鼠迹即裂。

蜡拨蜡之蜡有二种,一用铸素器者,以松香镕化,沥净,入菜油,以和为度。春与秋同,夏则半,冬则倍。一用以起花者,将黄蜡亦加菜油,以软为度,其法与制松香略同。凡铸印,先将松香作骨,外以黄蜡拨钮刻字,无不尽妙。

泥印范用洁净细泥,和以稻草,烧透,俟冷,捣如粉,沥生泥浆调之,涂于蜡上。或晒乾,或阴乾,但不可近火。若生泥为范,铜灌不入,且要起窠。铜不粞等物,其处必吸深空熟泥,中粘糠粃羽毛米也。大凡蜡上涂以熟泥,熟泥之外到也,再加生泥铸过,作熟泥用也。

印色杨升庵云:今之紫粉,古谓之芝泥;今之锦沙,古谓乏丹雘,皆濡印染籀之具也。庾信赞:芝泥印上,玉匣封来。赵崇徽启:皂盖偃藩,锦砂濡印。梅庵杂志:印色旧无良方,近有人用萞麻油或茶油置玻璃瓶中,三伏时晒之,渐稠,愈晒愈妙。朱砂去其标及最重者,以标黄而脚黑也。不可用银朱,恐日久色变,入龙骨十之一。有八宝粉为佳,否则止用珊瑚粉,其法颇妙。

菜油性走印印有黄迹,不可用。

王兆云云:印固须佳,印色复不得恶。譬如虎丘茶、洞山𡵚,必得第一、第二泉烹之。又如精毫,非得妙墨名砚,亦不能佳。

黑印色

昔唐集贤院图书印用墨印,厥后博古家汇古印为谱,有效之者,印出最易得神,且历久而色不变。若作印谱,俱宜用之。其油艾与朱同用,最轻细烟龙骨、人宝粉,亦与朱色相等。吴傅朋兰亭图跋云:上有印三:其一内合同印;其一大章漫灭难辨,皆印以朱;其一集贤院图书印,印以墨朱,久则逾。以故唐人间以墨印,如王涯小章、李德裕赞皇印。

以墨印油

杨升庵云:古方萞麻油,或用煎栅油,皆未为佳。近传用川山甲油,取其不渗,试之良妙。

撷芳录:以萞麻油,每两入去皮老姜五钱,烈日中曝至三年,乃入朱艾,印于纸上不渗,天寒不冻,最妙法也。艾艾,蕲州者为佳。先捡去细屑及梗,再揉数百度,于光细石臼中舂之,筛净如绵絮,用泉水于瓦器中煮去黄黑色,曝燥,方可入以油朱。

印池甘旭云:印池止宜用磁器印色,历久不坏。若金银铜锡之类,皆不可用,数日即坏。至近世青田等石者,亦未甚佳。如用以白蜡,蜡其池内,庶不损油。

绶笥汉官仪:印绶盛以箧,箧以绿绨表,白素里。应劭风俗通:车骑将军冯绲鸿卿为议郎,发绶笥,有二蛇,长二尺,分南北走。许季山孙字宁方,得其先人秘要。绲请使卜,云:君后三岁当为边将,东北四五里,官以东为名。复五年,为大将军南征,此吉祥。无几,拜尚书、辽东太守、廷尉、太常。会武陵夷攻南郡,选登亚将。后为屯卫校尉、将作大匠、河南尹,如宁方之言。

般革囊。晋舆服志:诸假印绶而官不给鞶囊者,得自具作。其但假印不假绶者,不得佩绶。鞶,古制也。汉世著鞶囊者,佩在腰间,或谓之绶囊。

印典卷七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