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緯讖中的“皇”與“帝”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引言

年來國内治中國古代史的,大概可歸納爲四派:一、泥古;二、疑古;三、考古;四、釋古。泥古一派,囿於舊説,除非别有用心,不足與談學術。其餘三派,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疑古失於臆斷,釋古流於比附。考古本治史大道,但也苦於狹窄,且不是每一學人所能從事。鄙意疑古和釋古都應該有先驅的工作,考古也應該有辅助的工作。這工作便是將中國舊有的神話、傳説和舊史作一度分期的研究,看中國的歷史是怎樣積層地造成的。譬如緯讖,假使我們斷定是兩漢的産物;那末,緯讖裏的神話和傳説便可認爲是兩漢以前的民俗學或宗教史上的可珍貴的材料,而我們的所謂“正史”怎樣地受這神話和傳説的影響也可瞭然。這樣,疑古派的辨僞的争論,和釋古派的社會決定的争論,都可以省下一部分無謂的浪費的氣力,而考古派也正可以依據地下的遺物和這紙上的分析工作相呼應。我現在想先就緯讖做一種嘗試的工作;因爲這裏面包含的問題太多,受時間和書籍的限制,每苦於不能盡量發揮;然而我希望這嘗試的方法和所彙輯的材料能引起國内治古史的、治宗教學的以及治民俗學的學者們的注意。就表面看,這工作和羅泌的《路史》相近似;其實完全不同。《路史》是彙合以往的神話傳説和舊史的材料,造成羅氏自己特殊的史的體系;而我這工作是將這些神話和傳説還原於它所産生或流傳的時代,而看它怎樣影響到所謂正史和影響正史到怎樣的程度。這段解釋,在有些讀者們或以爲是多餘的;但爲免除誤會,或者是必要的,所以就這樣累贅地寫下了。

一 “皇”與“帝”

在緯讖編著者的眼光裏,中國的歷史是退化的。他們將中國的歷史劃分爲幾個階段,綜合若干統治者,加以一個特殊的名稱,以表示每一階段的轉變。這些特殊的名稱,也可説是中國上古史的階段,是“皇”、“帝”、“王”、“霸”;依據中國民族使用數字的習俗,或稱爲“三皇”、“五帝”、“三王”、“五霸”。

“皇”和“帝”不僅是人物的不同,而且是道德世運的差别。他們以爲“皇”依於“道”,“帝”合於“德”,皇道衰缺以後,帝者才始興起。所以他們説:

皇道,帝德,爲内外優劣。 [1]

“皇者,煌煌也,道爛然顯明。帝者,諦也。” [2]

“皇道缺故帝者興。” [3]

他們每每將“三皇”“五帝”和“三王”“五霸”,就文化政制的差異,作一個明顯的比較,以表示世運的轉變,如説:

三皇步,五帝趨,三王馳,五霸騖。 [4]

三皇無文,五帝畫象,三王肉刑。 [5]

三皇設言,民不違;五帝畫象,世順機;三王肉刑,揆漸加;應世黠巧姦僞多。 [6]

帝者得其根核,王者得其英華,霸者得其附枝。 [7]

帝不先義,任道德;王不先力,尚仁義;霸不先正,尚武力。 [8]

除了上舉的例證以外,對於“皇”“帝”的區别,加以解釋的,在輯存的緯讖中,還有許多 [9] ;而以《春秋緯運斗樞》的解釋爲最詳盡 [10] 。

依據上舉的例證,可見緯讖編著者的史觀已超出儒家史觀,而混合了道家的觀念。因爲《論語》和《孟子》只談到堯、舜,而緯讖編著者卻於“五帝”的堯、舜之上,加上了“無爲而治”的“三皇”。假使我們認緯讖和經學的今文學派有關,而是兩漢的産物 [11] ,那麽,兩漢的思想已不是純粹的儒家思想,而是儒、道、陰陽、方士混合的思想了 [12] 。

二 “三皇”與“五帝”

因爲緯讖的編著者不是一人,因爲緯讖的文體不是短時期的産物,所以緯讖的中心思想雖然大致相同,而緯讖中所記録的傳説卻不一致。就如“三皇”和“五帝”,他們究竟是那些人,説者也各不同。

關於“三皇”,有四種説法:一、以天皇、地皇、人皇爲三皇 [13] ;二、以伏犧、女媧、神農爲三皇 [14] ;三、以伏犧、燧人、神農爲三皇 [15] ;四、以伏犧、神農、黄帝爲三皇,將五帝的黄帝也昇格列在三皇了 [16] 。

關於“五帝”,有兩種含義:一指“天帝”,一指“人帝”,而人帝産生的來源由於天帝。他們以爲帝是上帝,也就是天帝的專稱;人間的統治者都只可以稱爲“王”。所以説:

帝者,天號也;王者,人稱也。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 [17]

但是人間的統治者的“王”爲什麽也可以僭稱爲“帝”呢?這有兩種解釋。其一,以爲人間的統治者的德行和天帝相同,所以可以尊稱爲“帝”。其二,以爲五天帝各有座星,人間的統治者如果和五天帝座星相合,或者感五天帝座星而誕生,也可以稱爲“帝”。

合於上述“一”説的,如:

“德象天地爲帝。” [18] “德配天地,天地不私公位,稱之曰帝。” [19]

合於上述“一”説的,如:

“德合五帝坐星者稱帝。” [20] “感五帝座星者帝。” [21]

天上的天帝固然限於五數,但是人間的統治者合於五帝坐星的卻不止五位;所以依後漢末年緯學專家鄭玄的解釋,人間的“五帝”,名五而實六;這六位就是黄帝、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22] 。

三 “五天帝”與“五人帝”

所謂“五天帝”究竟是什麽呢?據緯讖編著者的意見:太微宫有五帝座星,這五帝依着五行的方位、顔色和季候而各各不同 [23] 。表示之如次:

這五天帝是人格的神,所以他們的狀貌也可以描畫出來。據説:蒼帝方面 [24] ,并乳 [25] ;赤帝圓面;黄帝廣顙,龍額,兑頤;白帝廣面;黑帝深面,修頸 [26] 。這神靈的狀貌,人間當然不容易見到;他們顯示給人間的,只是肉眼可以看到的蒼穹中的星辰;如填星是黄帝的精靈,熒惑星是赤帝的精靈等 [27] 。

這天上的五帝和人間的五帝是相密繫的。假使説人間的五帝是政治的或倫理的,那麽天上的五帝顯然是宗教的。中國的政治和倫理思想導源於宗教,在這五帝問題上也可以得到啓示。

四 三皇説之一——天、地、人三皇

1一、“天皇被迹,望在無外柱州崑崙山下”。《讖遁甲開山圖》文,見《初學記》卷九、《藝文類聚》卷十一、《太平御覽》卷七八、《水經注·河水注》及《説郛》卷五引。《緯攟》據《説郛》,以爲係《春秋緯》文。二、“天皇氏十二頭;澹泊無所施爲,而俗自化;木德王;歲起攝提;兄弟十二人,各立一萬八千歲”。《河圖》文,見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及自註引,《玉函山房輯佚書》及《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春秋緯命曆序》文,《緯攟》以爲非是,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三、“天皇九翼,是爲旋復”。《河圖括地象》文,見《初學記》卷九、《太平御覽》卷七八及《路史前紀》二注引。按《繹史》卷一引作“天皇九翼,題名旋復”。又《古微書》依《路史前紀》,引“天皇頎羸、三舌、驤首、鱗身、碧膚、秃揭”一語,以爲係《雒書靈準聽》文,《緯攟》以爲非是,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故未據引。四、關於天皇的政治情況,有兩種傳説:其一,以爲天皇無爲而治,已見本註二。其一,以爲天皇也曾努力於法則的建立,如《春秋緯保乾圖》“天皇於是斟元陳樞,以立易威”。宋衷註:“威,則也,法也。天皇斟酌元氣,陳列樞機,受行次之當得也”。見《後漢書·李固傳》注及《路史前紀》二注引。《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引“天皇出焉,號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繼爲治,乘風雨,夾日月以行。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共治一萬八千歲。天皇被蹟在柱州崑崙山下”一段,以爲係《春秋緯命曆序》文。又:“天地成位,君臣道生,粤有天皇”。《路史前紀》二注以爲係《易緯通卦驗》佚文;《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易緯坤靈圖》佚文。又:“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德,君有五期,輔有三名”。《易緯通卦驗》遺文,見《路史前紀》二注及《繹史》卷一引。《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易緯坤靈圖》文。

2一、“地皇興於熊耳龍門山”,《讖遁甲開山圖》文,見《藝文類聚》卷十一、《太平御覽》卷七八及《路史前紀》二、《繹史》卷一引。《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作“地皇出於雄耳龍門之嶽”,指爲《易緯坤靈圖》佚文。二、“地皇十一頭,火德王,一姓十一人,興於熊耳龍門等山,亦各萬八千歲”。《河圖》文,見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及自註引。“天地二皇俱萬八千歲”。《河圖》文,見《路史前紀》二引。三、“天皇氏以木王,地皇氏以火紀”。《春秋緯命曆序》文,見《繹史》卷一引。四、《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引“次後地皇出,黑色面碧,號曰文悦。兄弟十一人,興於龍門熊耳山。共治一萬九千歲”一段,以爲係《春秋緯命曆序》文。按《古微書》依《路史前紀》,引“地皇十一君,皆女面、龍顙、馬踶、蛇身”,以爲係《雒書靈準聽》文,《緯攟》以爲非是,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故未據引。

續表

1一、“人皇生於刑馬山提地之國”。《讖遁甲開山圖》文,見《繹史》卷一引。《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易緯坤靈圖》佚文。又:“人皇出於提地之國”。《春秋緯命曆序》文,見《太平御覽》卷三九六引。二、“人皇九頭,乘雲車,駕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河圖》文,見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及自註引。又:“人皇九頭,乘雲車,駕六羽,出谷口。”《春秋緯命曆序》文,見《初學記》卷九、《太平御覽》卷七八及《文選·洛神賦》注引。又《文選·魯靈光殿賦》注引作:“人皇九頭,提羽蓋,乘雲車,使風雨,出陽谷,分九河。”文較詳。又:“人皇九頭。駕六羽,乘雲車,出谷口,長九州。”《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緯攟》依《説郛》及《繹史》卷一,以爲係《尚書緯璇璣鈐》文。又“人皇九頭,兄弟九人,别長九州。”《春秋緯運斗樞》文,見《周禮序》引。又:“人皇,兄弟九人,分爲九州,長天下”。《春秋緯保乾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七八引。又:“人皇氏依山川地土之勢,裁度爲九州,謂之九囿,各居其一,而爲之長。人皇居中州,以制八輔。分長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春秋緯命曆序》文,見《路史前紀》二引。又:“人皇相厥山川,形成勢集,才爲九州,謂之九囿。”《雒書》文,見《路史前紀》二引,《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雒書靈準聽》文。又《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引“次後,人皇出焉。駕六羽,乘雲車,出谷口,兄弟九人,相象,以别分治九州。人皇治中輔,號曰握元。共治四萬一千六百歲”一段,以爲係《春秋緯命曆序》文。又:“人皇氏駕六蜚鹿,政三百歲。”《春秋緯命曆序》文,見《繹史》卷一引。三、“人皇……其身九章”,《雒書》文,見《路史前紀》二引,《緯攟》以爲係《雒書靈準聽》文。按《古微書》依《路史前紀》引“人皇龍身,九頭,驤首,達腋”一語,以爲係《雒書靈準聽》文,《緯攟》以爲非是,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故未據引。四、“人皇兄弟九人,别長九州,離艮地精女出,爲之后,夫婦之道始此。”《雒書摘六辟》文,見《太平御覽》卷一三五及《路史前紀》二注引,《古微書》以爲係《雒書靈準聽》文。

五 “三皇”與“十紀”

據緯讖編著者的意見,從天地開闢一直到孔子西狩獲麟那一年(周敬王三十九年、魯哀公十四年),總共二百二十七萬六千年,分爲十紀:第一稱爲九頭紀;第二,五龍紀;第三,攝提紀;第四,合雒紀;第五,連逋紀;第六,叙命紀;第七,循蜚紀;第八,因提紀;第九,禪通紀;第十,疏仡紀。 [28]

這曆年的多寡,各紀的名稱,緯讖裏也稍有異同 [29] 。據後來有些史家的解釋,如羅泌《路史》,以爲人皇時代就是九頭紀。九頭紀時,雖然已經有了君臣,卻還没有官位尊卑的區别 [30] 。

六 三皇説之二——伏犧、神農、女媧

在三皇説之二、三及四中,伏犧佔着三皇的首席,是各家一致的。伏犧這兩個字,伏或作宓、作虙、作庖,犧或作羲、作戲,雖因聲音的通假,可以隨便書寫,但這名稱據説是有意義的。

“虙者,别也。戲者,獻也,法也。伏羲始别八卦,以變化天下,天下法則,咸伏貢獻,故曰伏羲也。” [31]

伏犧的母親,名叫華胥。她本是一位處女,在雷澤地方,偶然踏着大人的脚印,於是懷孕,生伏犧於成紀(或作起),一説生在四絶孤立的仇夷山。這大人的脚印原是上帝精靈的遺留;據後來緯讖研究者的解釋,這上帝大概是蒼帝靈威仰 [32] 。這樣怪異的感着上帝而誕生的故事,在緯讖裏是非常普遍的;漢以後的經學家每每簡稱爲“感生”説。

伏犧既然是上帝所生,所以他有許多異表。據説:伏犧身長九尺一寸,龍顔,大目,鼻準像山,額角像月,衡中有骨如連珠,象玉衡星 [33] 。

伏犧最重要的制作是始畫八卦作《易》一件事;但這有兩種傳説:其一,以爲伏犧依據上帝所賜的河圖而畫八卦;其二,以爲伏犧根據自己觀察的靈感而畫八卦。依第一種説:伏犧統治天下的時候,因爲德行圓滿,天地賜以祥瑞。那時,黄河裏有一條神龍,稱爲“龍馬”;他背着上帝的河圖賜給伏犧,伏犧於是模倣它而畫成了八卦 [34] 。依第二種説:上古的時候,人民没有居住的房屋,也不知道利用水火來烹飪,伏犧以五行的木德統治天下,仰觀察天文,俯觀察地理,中觀察萬物,於是才畫作了八卦 [35] 。這八卦究竟作什麽用呢?或説是因此可以“定天地之位,分陰陽之數,推列三光,建分八節,以爻應氣,凡二十四,消息禍福,以制吉凶”;或説所以“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已見本頁註2)。總之,它是天文學的開端,但也含有推斷吉凶禍福的“術數”的作用,和後來陰陽家的學術有密切的關係。

除了作《易》以外,伏犧對於人類社會,還建立了許多功績。這些功績。列舉起來,是:

一、取象八卦的離卦,結繩而爲網罟,以便漁獵 [36] 。

二、建立正朔的制度(已見第328頁註8)。

三、分人民爲九部,以便治理 [37] 。

四、定出蟲魚鳥獸以及其他萬物的名稱。又定百官的名稱 [38] 。

五、區畫地理,分别山川,調查出銅和出鐵的山脈 [39] 。

六、製作音樂,稱爲“立基”。或説稱爲“扶來”,也稱爲“立本” [40] 。

這許多功績,固然出於伏犧,但也由於當時六位輔佐他的臣子,這六位臣子各有職司,據説:“金提主化俗,鳥明主建福,視默(或作冒或作墨)主災惡,紀通(或作侗)爲中職,仲起爲海陸,陽侯爲江海。” [41]

據緯讖編著者的意見,天地開闢以後,五緯還分列各方,到了伏犧,才始集合,所以他是三皇的第一位 [42] 。就干支上説,他“在亥,得人定之應” [43] 。後來,他禪位給伯牛;伯牛會鑽木取火 [44] ,那或者是指燧人了!

但依三皇説之二,繼伏犧之後的,卻不是燧人,而是女媧。

關於女媧的傳説,緯讖裏非常的少。她是中國神話中的第一位女皇;至於她的丈夫,據説是一條赤龍 [45] 。有些書裏,以爲她曾經命蛾陵氏、聖氏和隨製作音樂和樂器,但據緯讖研究者的意見,這不是緯讖的原文,不足爲憑 [46] 。我們只知道,從女媧以下到神農氏,曾經過七十二姓 [47] 。或说女媧氏死了以後,大庭氏統治天下 [48] ;這大庭氏就是炎帝,也就是“作耒耜播百穀”的神農 [49] 。

神農的誕生也和伏犧相似。他的母親名叫安登(或作女登),是少典的妃子,曾到華陽遊玩,一條神龍和她在常羊(或作常陽)合婚,於是懷孕而誕生了神農。或説神農的母親名姙姒(或作任巳),感龍而生神農,名爲帝魁。但這説,後來有些緯讖研究者不以爲然 [50] 。

神農的狀貌也頗特異。他體軀碩大,長八尺七寸,龍顔,大肩(或作眉) [51] 。名叫軌 [52] ,或説叫石年(或作耳)(已見本頁註3)。他生下來三天便會説話,五天便會行走,七天便出齊了牙齒,三歲便知道耕種的事情 [53] 。他長大以後,統治天下,發明耕種的工具,耒和耜,教人民種田,改善他們的衣食。因爲他的德行濃厚象神靈,所以稱爲神農 [54] 。

神農不僅注意地利,而且稽考地形;據説,那時候的疆域相當廣闊,東西達九十萬里,南北達八十二萬里。甚至有誇説“地過日月之表”的。當時輔助神農圖録地形山脈水道的是白阜,——白阜是怪義的兒子 [55] 。

神農又曾經製樂,名爲“下謀”,也稱爲“扶持” [56] 。

因爲神農發明耒耨,耕桑得利,於是上帝賜他福壽,天應以嘉禾,地應以醴泉,異色的五鳳也飛集下來。 [57]

神農計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或説五百四十年 [58] 。神農以後,據説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共十五代,都襲用伏犧的稱號,因爲經史没有記録,不知道他們的都城究在那裏,但知道祝融氏的音樂名爲“屬績”。 [59]

七 三皇説之三——伏犧、神農與燧人

除了伏犧、神農以外,還有將燧人來代替女媧,以湊足三皇的數目的。

關於燧人惟一的傳説,就是發明火食的故事。據説:到了燧人,才始知道鑽木取火,炮生爲熟,使人民不致再得腹疾,和一般禽獸有别。因爲他能够遂順上天的意思,所以或稱爲遂人 [60] 。

但是燧人究竟應該安置在那一代呢?關於這問題,緯讖編著者的意見頗不一致。照本篇第二節所述,是安置在神農之前;但根據有些緯讖,將燧人安置在伏犧之前。他們以爲燧人死後,伏犧才生 [61] ;以爲華胥生伏犧是在燧人的時代 [62] 。僅就燧人先後的問題來觀察,可見中國上古史上的三皇的傳説,在緯讖産生的兩漢時代,還没有成熟;而現在一般泥古者認三皇五帝爲神聖不可侵犯的史實,真有些非愚即誣了!

除發明火食的功績以外,據説,燧人也通曉天文,他曾經效法北斗,以成七政;而且預言伏犧、文王和孔子三位聖人完成這部神祕的《易經》 [63] 。他有四位輔佐,都生在洛水左右;這四佐,是明由、必育、成博和隕邱(或作蓲);明由主政治,必育主賦役,成博主諸侯職等,隕邱主圖録。 [64]

八 黄帝——五人帝之一

五人帝的第一位是黄帝軒轅氏。

黄帝也是感天而生的。據説:黄帝的母親,附寶,她本是地祇的女兒,到郊野去,看見電光繞着北斗樞星,受了感動,於是懷孕,到二十五個月,誕生黄帝於壽邱。黄帝原是北斗黄神的精靈,因雷精而起,所以黄帝胸口有“黄帝子”三個字 [65] 。他還有許多異表,面孔像龍,頭應天文,足有“陰”字 [66] 。

黄帝將要興起的時候,便有許多祥瑞。或説大蚓出現,或説黄雲升於堂,或説赤頭的黄雀立在日旁 [67] 。而黄帝自己也確能先招致白狐白虎,使諸神物跟着下來 [68] 。天帝將各種祥瑞這樣地賜給人間的帝王,在古代流行着的特别術語,稱爲“受命”,就是受天命的意思;這是聖人統治天下的第二要件,——自然,第一要件是“感生” [69] 。

到了黄帝統治成功的時候,上帝又賜給他許多祥瑞;最有名的是,《河圖》、《洛書》和鳳凰銜圖三件事。

據説:黄帝坐在石室玄扈閣裏,看見一條黄龍,鱗甲都成文字,負着《河圖》,從河中出來,將圖授給黄帝。黄帝命侍臣將《河圖》抄寫下來,轉告天下的人民。 [70] 所謂《河圖》,究竟是一件什麽事物呢?據説:《河圖》是真命天子必備的祥瑞;這上面載着帝王終始存亡的時期和江河山川州界的分野;换句話説,是帝王的禄命和版圖的預言。這《河圖》不僅黄帝得到,所有五帝如唐堯、虞舜以及後來夏、商兩代也都曾接受。 [71]

黄帝東巡到了洛水,有一隻神龜從洛水中出來,背上有紅色的文理像文字,送給黄帝 [72] 。這就是所謂《洛書》。《河圖》和《洛書》每每連類並稱 [73] 。

至於鳳凰銜書的故事是這樣的:黄帝遊於洛水,坐在石室玄扈閣裏,大司馬容光和左右辅將周昌等一百二十人伴着,忽然看見一隻鳳凰銜着圖書,送到黄帝的面前。黄帝再拜受圖。這圖用黄玉爲柙,中有“五始之文” [74] 。所謂“五始”,就是《春秋》開端的“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一句話。因爲“元”是氣之始,“春”是四時之始,“王”是受命之始,“正月”是政教之始,“公即位”是一國之始。以元正天,以天正王者的政教 [75] 。這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换句話説,帝王的政教應該法天,而天受元的支配。兩漢時代流行的“天人相與説”的政治思想,就是這原則的演繹。

這鳳凰的故事每和神龍的故事並稱,或和麒麟的祥瑞同傳。他們以爲這都是由於黄帝功德所招致 [76] 。

和神龍的故事相近似的,還有大魚的故事;這或者是神龍的故事所派生的。據説:黄帝遊於洛,看見一條鯉魚,有三丈長,身青色,没有鱗甲,卻有赤色的文理像文字的樣子。或説:黄帝出遊洛水,看見一條大魚,殺五牲去祭他,於是天下大雨。 [77]

上帝曾賜給黄帝許多祥瑞 [78] ;這許多祥瑞並不是上帝無故賜給他的,而因爲他有許多政績。據説:黄帝的德行是五帝的冠首 [79] ;就五行説,是以土德王天下。他教導人民建築房屋,以躲避風雨;又建立祭廟,稱爲“合宫”。他觀察天文和地形,制定官制,設立九州的長官,分别朝聘的禮名。又定樂名爲“咸池”,或説名“雲門” [80] 。其他一切,也都依用法度以稽考功績 [81] 。當時人民還没有姓氏,於是黄帝吹律聽聲,以決定自己的姓 [82] 。

黄帝除了上述的内政以外,最大的功績便是征服蚩尤。蚩尤是炎帝的後裔,和少昊一樣,以五行的西方的金統治部族 [83] 。他的手紋有“威”字,會製造兵器 [84] 。或説:他有兄弟八十一人(或作七十二人),都是獸身人語,銅頭鐵額,喫食沙石,製造兵仗、刀、戟、大弩等五種兵器,又會變化雲霧。他們都非常殘酷,不仁不慈,專門以殺戮爲事。當時天下的人都怕他,想推尊黄帝做天子。黄帝用德行來統治,蚩尤向黄帝挑戰。黄帝因爲仁義不能阻止蚩尤的暴行,恐怕不能敵他,仰天而嘆,上天派玄女下來,賜給黄帝兵信神符。一説:黄帝打蚩尤的時候,夢見西王母派遣一位道人,披着玄狐的裘衣,將符籙送給黄帝,告訴他説:“太乙在前,天乙備後,河出符信,攻戰必尅。”黄帝醒,不能記憶符籙,因告訴他的臣子風后和力牧。風后、力牧説:“這是兵應,戰争一定可以勝利。”於是力牧和黄帝都到盛水的岸邊,設立祭壇,用太牢來祭禱。有一隻黑龜銜着符籙從水中出來,將它安置在祭壇裏,又爬回去。黄帝再拜頓首接受符籙,一看就是夢中所得的符,廣三寸,長一尺。黄帝佩着這符征伐蚩尤,便將蚩尤擒獲。一説:黄帝派應龍攻蚩尤,戰虎豹熊羆四獸,又命女魃停止淫雨。蚩尤死了以後,天下擾亂不安,黄帝將蚩尤的形象圖繪起來,以威嚇天下的人民。他們傳説蚩尤没有死,各方部族因此都被鎮服。 [85]

這許多的文治和武功,固由於黄帝的聖德,但也由於他的臣佐的幫助。據説黄帝有七位輔佐,都是由九州推選出來的。這七位輔佐,風后決議是非,天老接受天命,五聖主司修道的次序,地典職掌九州的交通,知命糾正風俗,窺紀補救災變,力牧(或作墨)清理凡事。 [86]

在這七位輔佐中,風后最有名。他是黄帝的師傅,曉得伏犧的聖道,能够推演陰陽的事變 [87] 。他後來又化爲老子,以聖書授給張良 [88] 。經他曾告訴黄帝河源和旌旗的名稱。他説:“河有五,都發源在崑崙。” [89] 又説:“東方的旗,法青龍,叫做旗;南方法朱鳥,叫做旐(或説當作旟);西方法白虎,叫做典;北方法玄蛇,叫做旂;中央法黄龍,叫做常。” [90]

和風后齊名的,是天老。天老曾經教黄帝招致鳳凰與接受籙圖。據説:黄帝即位以後,修德行仁,天下和平,但鳳凰還不出現,於是將天老召來,問他鳳凰的形狀究竟怎樣。天老説:“鳳凰前像鴻,後像麟;頸像蛇,尾像魚;頷像燕,嘴像雞;文彩像龍,身體像龜。頭有德象,頸有義象,背有仁象,心有信象,翼有義象,足有正象,尾有武象。小音如金聲;大音如鼓聲。延頸張翼,五色全備。”黄帝説:“真的嗎?這樣,我何敢招致他呢?”於是穿着黄色的衣,佩着黄色的紳,戴着黄色的冠,在殿中齋戒。鳳凰蔽掩着日光飛來。黄帝從東階下來,向西再拜稽首,説:“皇天降賜我祥瑞,不敢不接承。”鳳凰停留在黄帝東園的梧桐樹上,啄食竹實,永久不去。 [91] 或説:黄帝即位五十年的秋季七月庚申日,天發霧,三日三夜不散,白晝像黄昏。黄帝問他的臣子天老、力牧和容成説:“公等對於這天象的意見怎樣。”天老説:據《河圖》中説:國家平安,君主好文,鳳凰就來住;國家擾亂,君主好武,鳳凰就飛去。現在鳳凰在東郊飛翔,好像很高興在這裏;他的鳴聲合於律吕的夷則,和天時相合。照這樣看,大概天有什麽嚴重的教命賜給帝,請帝不要冒犯他。黄帝於是召史官來卜,龜燋不能成兆,史官説:“臣不能占卜了,請去問聖人看。”黄帝説:“我已經問過天老、力牧和容成了。”史官北面再拜説:“龜卜不能違反聖智的話,所以燋了。” [92]

接受籙圖的故事是這樣的:黄帝即位以後,修德行義,天下大治,於是召天老來問他説:“我夢見兩條龍抬着白色的圖,從上帝那邊在河畔的都邑授給我。醒來很高興,不懂得這道理,敢向你請教。”天老説:“河出圖,雒出《龜書》,記載帝王的録譜和聖人所記的姓號以及興謀治平的道理,於是鳳凰來住。現在鳳凰已經下來三百六十天了,按照古代的圖記,上天大概要授給帝《河圖》吧。”於是黄帝齋戒七天,戴着黄冕,駕着黄龍的車子,載着交龍的旗子,天老和五聖也都跟伴着他,到河水、洛水之間遊覽,找尋從前夢見的境地,但是尋不得。後來到了翠嬀淵,看見一條大鱸魚溯流而來。黄帝向天老説:“你看見河中溯流的東西嗎?”天老説:“看見的。”回頭問五聖們,都説没有見到。黄帝於是辭去左右,單獨和天老跪下來迎接他。魚帶着白圖,蘭葉的彩色,朱色的文字,天老接來送給黄帝,展開來看,叫做“録圖” [93] 。

除風后、天老以外,黄帝曾向太一請教長生不死的道術。太一説:齋戒“六丁”,道才可成。這“六丁”,據後來緯讖註釋者的意見,有好幾種解釋 [94] 。

黄帝的臣子還有一位雲陽先生,曾爲黄帝養龍於絳北陽石山的神龍池。據説,如果國有水旱不時,便祀池請雨。 [95] 後來皇帝將死,有地裂的預兆 [96] 。一説,黄帝不死,曾白日升天。據説,黄帝曾在荆山之下鑄鼎。鼎成,有龍下來迎接他。黄帝騎上龍身,羣臣後宫也有跟着上天的。小臣們也想上去,拉住龍鬚。鬚被拔下,黄帝隨帶的弓也掉下。 [97]

黄帝曾説過關於人類壽歲的話。他説:“凡人生一日,天地賜算三萬六千,又賜紀二十。聖人得三萬六千七百二十,凡人得三萬六千。一紀主一歲,聖人加七百二十。” [98] 黄帝共傳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年,或説一千五百二十年 [99] 。

九 少昊——五人帝之二

繼黄帝後而爲五帝的,是少昊(或作皡)。他就是帝宣,也稱青陽。或稱金天氏,或稱窮桑氏。 [100]

關於少昊的傳説非常的少,只知道他也是“感生”而爲帝王的。據説:少昊的母親名叫女節;黄帝時,有大星象虹,下流到華渚;女節夢中和這大星交接,意感懷孕而生少昊。或説他也生有異表。 [101]

少昊在位的時候,曾經製樂,叫做“大淵”(或作九淵) [102] 。他死後,葬在雲陽山 [103] 。計傳八世,五百歲(已見本頁註1)。

十 顓頊——五人帝之三

繼少昊之後而爲五帝的,是顓頊,就是高陽氏 [104] 。他也是“感生”而爲帝王的。據説:他的母親名叫女樞,在幽房(或作防)的宫裏。看見“摇光”的星好像虹霓,貫過月亮,發射出白光,因意感而生顓頊於若水 [105] 。顓頊也有異表,頭上有象干戈的紋理,身上併幹,據説這些都是有文德、崇仁義、理陰陽的相貌 [106] 。

顓頊制定曆法,以十一月爲正;色尚赤,薦玉用赤色的繒;又制定樂律,叫做“五莖”;據緯讖註釋者的意見,以爲顓頊能爲五行之道建立根莖(好像現代語説基礎),所以有這名稱。 [107]

儺禮也始於顓頊時代。據説:顓頊有三個兒子,生而死亡,變爲疫鬼。一在江水,叫做瘧鬼;一在漢土(或作若水),叫做 鬼(或作罔兩);一在宫室的角隅,喜歡驚嚇大人和小兒,叫做小鬼。人們在十二月由禮官方相氏舉行“儺”禮。他蒙着熊羆的皮,臉上塗着黄金色,畫成四隻眼睛,玄色的衣,纁色的裳,手裏拿着戈和盾,帥領着羣吏和小孩們,到宫室裏搜查驅逐疫鬼。又拿着桃弓和葦矢,敲着土鼓,射這些疫鬼們;再用赤丸五穀來灑掃,以除去一切的災殃。 [108]

顓頊傳二十世,三百五十年(已見第345頁註5)。一説顓頊只傳九世 [109] 。

十一 帝嚳——五人帝之四

繼顓頊之後而爲五帝的,是帝嚳。帝嚳就是高辛氏 [110] 。他生有異表,有説他駢齒;有説他方頤;也有説他和顓頊一樣,頭上有象干盾的紋理;總之,這都是做帝王的奇相 [111] 。

帝嚳即位,命重黎掌司曆象,改以十三月爲正;色尚黑,薦玉用黑色的繒;又制定樂律,叫做“六英”;據緯讖註釋者的意見,以爲顓頊能爲天地四時六合之道發揮菁華,所以有這名稱 [112] 。

帝嚳傳十世,共四百年(已見第346頁註5)。帝嚳以上,依緯讖編著者的意見,也以爲樸略難傳;直到唐堯、虞舜,才焕然可以效法 [113] 。

十二 唐堯——五人帝之五

繼帝嚳之後而爲五帝的,是唐堯 [114] 。

唐堯也是“感生”而爲帝王的。唐堯的母親名叫慶都。她本是火帝的女兒,生於斗維的郊野,常在三河的東南。她自己的誕生就很神異,據説,天大雷電,有血流潤到大石的裏面,於是誕生了慶都。她長大以後,形貌像火帝。她的頭上時常有黄雲覆蓋着;雖然少喫食物,但不飢餓。二十歲,寄住在伊長孺的家裏。她没有丈夫;但出遊到三河的上游,好像有神靈跟隨着她。一天,忽然看見一條赤龍,背着圖録出來。她展開來一看,上面有文字,大概説“赤受天運”;下面有圖,畫着一個人,穿赤色的衣服,光亮的臉色,八彩的眉毛,鬢髮長七尺二寸,上面瘦削些,下頤豐滿些,足下有翼宿的紋理。寫着“赤帝起誠天下寶”七個字。一霎兒,陰風四合,赤龍和慶都合婚,於是就懷孕。到了十四月,才生堯於丹陵,一説是伊祁,形貌和龍圖一樣。後來堯長大,慶都就將這龍圖送給堯 [115] 。又後來,慶都將死的時候,黑雲入户,蛟龍守門,所以《易經》裏有“時乘六龍以御天”的話 [116] 。

堯的狀貌也很特别。他身長十尺;一説身長八尺七寸。眉有八彩,或説眉像八字。庭骨像朱鳥星和太微星。 [117]

堯的道德非常純備,一切以寬容爲懷,好像天地覆載萬物一樣。即位以後,勵行德治,一點兒不懈怠。他爲事擇人,引用俊義的人居官。那時萬民和樂,將他和伏犧並稱,甚至於稱讚他的功德和上天相同。當時的文化程度興盛可觀,所以後世有“成帝德者堯,開王表者禹”的話。但堯非常謙遜,曾説過皇道和帝德不是他所能專有。 [118]

因爲堯的政績這樣優越,所以上天賜給他許多祥瑞。這許多祥瑞中,最有名的,也是河圖和洛龜兩件事 [119] 。

據説,堯以五行的火德王天下,所以當他即位七十年的時候,上天派遣赤龍賜給他《河圖》 [120] 。《河圖》出現的情形是這樣的:一天,帝堯出遊河渚,一條赤龍背着圖從河中出來。圖赤色像錦綈,用赤玉爲柙,白玉爲檢,黄珠爲封泥,玄玉爲印鑑,蓋有“天皇大帝合神置”的印章,又署有“天上帝孫伊堯”等字。龍去,圖留,堯和太尉舜等一百二十人啓視,後來將它藏在大麓 [121] 。或説,當時龍馬銜着甲出來。甲像龜背,廣長九尺,赤文緑字,上面有星宿的分野、斗正的度數和帝王興亡的紀録 [122] 。帝堯接受《河圖》以後,立壇祭天。他自己西向鞠躬如折磬,命伯禹接神,舜和契陪位,后稷相禮儀,供祭品。堯説:我自己没有德行,但敬奉上天所賜的聖圖,現在將它賜示給你們。於是將土地賜封給稷、契和臯陶,并分賜姓號 [123] 。

洛龜出書的故事是這樣的:帝堯率領着羣臣,在玉璧上刻着“天子,臣放勳,德薄,施行不元”幾句話,東行沈在洛水。他退下來,在下稷(即側字)候着。忽然洛水裏起來一道赤光,一隻玄龜背着書出來。他的甲上有赤色的紋理,成爲文字,停留在壇上。帝堯又刻璧沈在河水,出來一隻黑龜,也有赤色的文字 [124] 。或説,當時,堯和羣臣賢人到翠嬀川,有大龜負圖送給堯。堯於是命臣下抄録,以表示瑞應。抄寫完畢,大龜又回歸水裏。 [125]

和《河圖》《洛書》的傳説相近似的,還有鳳凰負圖的傳説。據説:帝堯坐在舟中,和太尉舜等一同遊覽。忽然有鳳凰負圖飛來,將它授給帝堯。這圖用赤玉爲匣,長三尺,廣八寸,厚三寸;用黄金爲檢,白玉爲繩,封住兩端。上面有印章,是“天赤帝符璽”五個字。 [126]

除了上文的種種祥瑞以外,據説,帝堯即位七十年,景雲出現在翼宿,鳳凰停留在庭閣,朱草生長在郊野,嘉禾孳連在田畝,甘露從天上下降,醴泉從山中噴發。同時,榮光出於河,休氣布滿於天空。當鳳凰飛來的時候,伯禹向帝堯拜賀,説:“從前黄帝軒轅氏統治天下的時候,鳳凰也曾經結巢在阿閣。”至於嘉禾的形狀,據説七莖相連,共有三十五穗。 [127]

帝堯所以能得上天的眷顧,賜給他許多祥瑞,實因爲他有許多具體的政績。帝堯很注意天象曆數,命他的臣子羲和製造渾天儀;用甲子天元爲推步的法術;定十二月爲正 [128] 。又興立禮樂。他的樂名爲“大章”,或説名爲“大咸”與“咸池” [129] 。他的廟制稱爲“五府”,和虞舜相同,共有五廟,計親廟四,始祖廟一,和殷六廟制、周七廟制不同 [130] 。禮色尚白,薦玉用白繒(已見第327頁註7)。又制定衣冠車載的制度,以賜給有功績的臣子。 [131]

堯所以有這樣優越的政績,固然由於他本身的聖德,但也由於他的臣佐舜、禹、契、后稷、臯陶等的輔助。堯舉舜爲太尉,禹爲司空,稷爲大司馬,而使臯陶典管刑法,爲大理 [132] 。這幾位臣佐,不是他自己,就是他的子孫,都曾經做過帝王,統治過天下。

契就是後來商湯的祖先。他也是無父而“感生”的,但没有親“受命”爲天子。據説:他的母親名叫簡狄。她和姊妹們在玄邱的水裏洗浴,恰好有隻燕子掉下銜着的卵,她得到,好玩地將他含在口裏,不料一不小心,竟吞下去,於是就有孕而誕生了契。後來契長大,輔助着帝堯,封於商。帝堯懂得天命,賜契姓子,并知道他的後裔有湯這位帝王。 [133]

后稷就是後來周朝的祖先。他和契一樣,也是無父“感生”而没有親“受命”爲天子。他的母親名叫姜原,曾在閟宫這地方遊玩,看見地上有大人的脚印,她好玩地將自己的脚踏上去,不料竟因此感孕而誕生了后稷。或説后稷的母親是帝嚳十世以後的子孫的配偶。 [134] 后稷的形貌也有點特别;據説,他的面皮上有些土象,這是喜好農耕的象徵 [135] 。后稷長大以後,輔助着帝堯,賜姓姬。帝堯曾得有《河圖》、《洛書》,這上面有后稷的名字,説他的後裔一定爲帝王,——這就是指着後來的周文王。 [136]

臯陶的後裔據説就是秦 [137] 。他也是“感生”的。他的母親名叫扶始。扶始登高邱,看見一隻白虎,上面有雲蓋住他。這本是白帝的精靈;他和扶始合婚,於是受孕而誕生了臯陶。臯陶的形貌也有點特别,嘴像馬(或作鳥,字誤)喙,這本是明察決獄的相。後來,帝堯作天子,在季秋下旬夢見白帝(或作白虎)送給他一位馬喙的孩子,並且將白帝和扶始合婚的經過告訴他。帝堯醒後,訪尋着扶始,問她,一切如堯的話,因徵召臯陶來和他談話。臯陶明於刑法,於是派他作“大理”。據説臯陶曾經在洛水旁邊看見過黑書。 [138]

禹是帝堯的一位最有功績的臣子。他不僅感天而生,而且受命爲王。因爲他佔着“三王”的首席,不在本文叙述範圍之内,所以將關於禹的其他傳説暫略不提,而只將他和堯的關係的傳説加以輯述。

當時伯禹還是庶人,四岳方伯都薦舉他。堯曉得禹已經得到天所賜與的《括象圖》,長於地理,明瞭九州水泉,於是不再試以普通的官職,就命他爲司空,要他去治水。禹起初辭謝,以爲這是重要的官職,請帝堯另選人材,並且讓給益和夔。帝堯説:“你是真正適當的人選呀!並且選出你來,由於《河圖》上所記載的天命,這是天意呢!”於是伯禹告訴帝堯説:“臣在河邊游覽,看見一位白面的長人,身體像魚,從河裏出來,説:我是河精,叫文命治淫水。授給臣河圖,再回到水裏。” [139] 照這樣説,禹治洪水,以及受舜禪讓,都是天意已經安排好的。

十三 虞舜——五人帝之六

五人帝,名雖五而實六。因爲這六位帝王都是合於天上五帝星座的緣故。(已見第329頁註1)這五人帝的最後的一位便是舜。

舜也是“感生”的。他的母親名叫握登。握登看見大虹,心竟感動,因此懷孕,生舜於姚墟。 [140] 舜有許多異表,最特别的是每隻眼睛裏有兩個瞳子,所謂“重瞳” [141] 。此外,有説他方面、月衡;有説他龍顔、大口,手中有“襃”字形;也有説他色黑,身長六尺一寸。 [142]

舜長大以後,父親和後母厭惡他,曾命他修補倉廩,從下面放火焚燒,但是舜穿着鳥工的衣服飛去。又命舜掘井,從上面填塞,想壓死他,但是他穿着龍工的衣服從傍邊逃走。舜曾經在歷山耕種,夢見眉毛和頭髮一齊長 [143] 。在少年時候,他雖然經歷過這許多艱苦,但他抱着聖德 [144] ,終被帝堯所擢用。

當時堯在位已經七十年,因爲兒子丹朱不肖,不配嗣位統治天下,想訪求賢人,將帝位讓給他。後來堯夢見一位長人來見他,和他討論治平的道理,於是才在服澤的附近找到了舜。 [145]

舜已佐堯統治天下有功,堯打算將天下讓給他,於是沐浴齋戒,在河、雒的附近修建祭壇,選擇好日子,舉行沉璧的典禮,帶領舜等升登首山,循着河渚。當時有五位老人也在河渚那邊游玩:第一位老人説:“《河圖》將來告帝期。”第二位老人説:“《河圖》將來告帝謀。”第三位老人説:“《河圖》將來告帝書。”第四位老人説:“《河圖》將來告帝圖。”第五位老人説:“《河圖》將來告帝符。”一些些時光一條赤龍銜着《河圖》出來,用黄金爲泥,白玉爲檢,裝封得非常莊嚴,並且説:“曉得我的是重瞳啊!”當時五位老人忽然變爲流星,飛昇入昴。黄姚去看,赤龍已不見,只剩下了《河圖》。帝堯和太尉舜將《河圖》打開,上面寫着“帝樞當百則襌于虞”等字樣。帝堯喟然長嘆説:“啊!舜啊!天位的次第落在你的身上。你應該忠實地把握着這中道,使統治的勢力達到四海的邊境,使天禄也永遠在你的身上。”於是就將帝位讓給舜。 [146]

帝舜受命的前後,不僅有五老和赤龍的瑞應,而且還有其他許多祥瑞。據説:帝舜將要受禪的時候,有黄色的雲升於堂屋。正月上日,帝舜正式受位,鳳凰和黄龍下降,朱草和蓂莢孳生,西王母也將地圖和玉玦獻給他。後來,又有景星生於房宿,山車出於山陵。帝舜自己曾謙虚地説:他實在没有什麽德行,但是蓂荚孳生,百獸舞蹈,鳳凰司晨,上天賜給他許多祥瑞。 [147]

帝舜即位五年,上天因爲他的政績優良,又有黄龍負圖的祥瑞出現。據説:舜從堯的太尉受號即位爲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到了中州,和三公諸侯臨觀河、洛。舜舉行沈璧的典禮,將玉璧投在河裏。退到下稷(即下側),有祥光連接而起。忽然有一條黄龍,花紋五采,負着圖,從河裏出來,將圖安置在舜的面前,又回到水裏。這圖用黄玉爲匣,白玉爲檢,黄金爲繩,紫芝爲封泥。匣形像櫃,長三尺,廣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啓閉的門。兩端封着,蓋有“天黄帝符璽”五字的印章。這印章廣闊各三寸,深四分,是鳥篆的字體。舜和三公大司空禹、臨侯望博等三十人共同將圖打開。圖玄色,好像綈狀,可以卷舒,長三十二尺,廣九寸,中有七十二帝的形像、地理山川的區劃和天文星位的差度。 [148] 或説:這黄龍從洛水出來,鱗甲成字,舜命臣下將它寫録下來。寫完以後,龍又回去。 [149]

舜所以能有這許多祥瑞,完全因爲他的政績得到上天的贊許。舜,也就是重華;他一方面敬慎地翼奉皇天的曆象,所以能够和上天同功 [150] ;一方面貶損自己以安百姓,所以百姓歡樂他能够繼紹堯的功業。舜的音樂所以稱爲“簫韶”,也就爲此,因爲韶本訓爲繼紹 [151] 。後來孔子非常稱贊簫韶,説它的音律温潤而和,好像南風吹來一樣的舒適;他並且就簫韶發揮音樂和人生關係的哲理 [152] 。

舜的政治大部分繼紹堯的功業,但也有改制的地方。如舜改以十一月爲正,色改尚赤,廟名改稱“總章”等等 [153] 。

舜所以有這樣優越的政績,也由於賢臣的輔助。舜時有三公,以稷爲司馬,契爲司徒,禹爲司空,象天上的“三能”。舜後來賞賜羣臣,對於稷、契、臯陶都特别增益他們的土地 [154] 。

舜最後將帝位讓給禹,這也是上天的命令。帝舜即位十四年,一天,在演奏音樂,還没有終止,忽然暴風雷雨,房屋樹木都被損折,桴鼓也被吹倒在地,鐘磬也被吹亂行列。當時,舞人匐伏,樂正狂奔,舜拿住權衡笑着説:“是啊!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啊!這預兆也表見於鐘鼓笙管嗎?”於是將禹薦給上天,代行天子事。那時,和氣滿布,慶雲興起。這慶雲似烟非烟,似雲非雲,那樣地盛大繁多。於是百官相和,唱着《慶雲歌》。帝舜首先唱道:“慶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羣臣都進拜稽首和着歌唱:“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予一人。”帝舜又和着歌唱:“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經,萬姓久誠。於予論樂,配天之靈。遷於聖賢,莫不咸聽。鼚乎鼓之,軒乎舞之。精華以竭,蹇褰去之。”那時,八風流通,慶雲聚集,蟠龍蛟龍以及龜鼈都從所藏的淵澤裏出來,離開了虞而來事夏。舜依照堯的故事,在河畔修建祭壇。退到下側,有祥瑞的光射出,一條黄龍負着圖,長三十二尺,安置在壇的旁邊,赤色的字,緑色的紋,上面有“禪於夏后,天下康昌”這些字 [155] 。舜因此就將帝位讓給禹。於是“五帝”的歷史終結,而“三王”的局勢開始。

十四 蒼頡——五帝以外的一帝

在一般的歷史裏,每以爲蒼頡是黄帝的史官;但在緯讖裏,蒼頡本人卻是一位帝王。據説: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剛。他有許多異表:龍顔,闊嘴,四目,發射着靈光。他具有睿德,誕生下來,便會書寫。後來接受河圖録字,於是窮究天地的變化,仰觀奎星圜曲的姿勢,俯察山川龜鳥人體的形態,而創造文字。當時,天爲下粟,鬼爲夜哭,龍爲藏匿。他統治一百一十年,定都在陽武。後來葬在衙地的利鄉亭 [156] 。

一説:倉頡帝南巡狩,升登陽虚山,臨觀玄扈、洛、汭等水,有靈龜負着書,丹色的甲,青色的文字,授給倉頡,倉頡帝模擬二十八字,刻在陽虚山的石上。後來秦相李斯,精通古文字,也只認識八字,是“上天垂命,皇辟迭王”。現在這字跡已尋訪不到了 [157] 。

“文字”這兩個字本是綜合的名詞,那是包含一切概念以指名事物。如果分别解釋,那就“文”是祖先,“字”是子孫。這個文字,如果取象自然,文理完備,如“六書”中“象形”一類,就稱爲“文”,由這“文”逐漸滋衍,好像母子相生似的,如“六書”中的“形聲”和“會意”之類,就稱爲“字”。“字”是孳乳漸多的意思。寫在竹帛上,稱爲“書”。“書”是“如”“舒”“著”“記”的意思 [158] 。

十五 三皇五帝之際的諸皇

在緯讖中,三皇和五帝是比較具有整齊的體系的。此外,還有許多一般古史裏所不大記録的諸皇,大概可安置在天地人三皇以後和黄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五帝以前。

“十紀”的第一紀是“九頭紀”(已見第332頁註2)。繼九頭紀之後的稱爲五龍紀,父子五人,分治五方。長子稱爲角龍,是木仙,號柔成;次子稱爲徵龍,是火仙,號耀屏;三子稱爲商龍,是金仙,號剛瞻;四子稱爲羽龍,是水仙,號翔陰;父親稱爲宫龍,是土仙,號合離。這五帝的神靈後來分掌四時。到了合離時代人民才知道穴居皮衣 [159] 。據這説,那麽,五龍紀是完全由五行説演繹而成的。

或説五龍紀是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因爲這五姓同時,都用龍爲駕騎,所以號稱五龍 [160] 。

五龍紀以後,有所謂鉅靈、黄次、皇神、次民、皇次屈、皇談等古怪的名稱。因爲緯讖散佚,後來校輯的人的意見也不一致,還很顯着雜亂。

據説:鉅靈胡得神元的聖道,造成山川江河,和元氣同生,是九元的真母 [161] 。

後來有黄次,黄頭大腹,駕着六隻飛麋,出天參政。到了他,才有官統。他統治了三百四十年, 神繼他,稱爲皇神,也叫做黄袜。皇神誕生在淮水,駕着六隻飛羊(或作鹿),上下天地,和神靈合謀。他統治了三百年,共五代,一千五百年 [162] 。

又後來有次民氏,也稱次是民。次是民死後,六皇繼起,穴居的時代才始告終 [163] 。

六皇的第一位是辰放氏,也稱皇次屈,大頭四乳,誕生在地郣。他駕着六隻飛麟,順從日月的運行,上下天地,和神靈合謀。統治了二百五十年。辰放氏以前,人民只知道以草木遮蔽身體;到辰放氏時代,天多陰風,於是他教民攀樹衣皮,以防禦風霜;綯髮潤首,以避免霖雨。人民都依從他,稱爲衣皮的人 [164] 。

辰放以後,離光繼他,號稱皇談。皇談尖頭日角,誕生在地衡。他駕着六隻鳳凰,在位五百六十年,或説二百五十年 [165] 。

皇談以後,是有巢氏,也稱古皇氏。他身有五色,長肘,駕着六龍和飛麟,順從着日月的運行。他治所在琅邪石樓山南。統治了五百九十年;一説統治了一百多代,不知道他們的年代 [166] 。

又後來有庸成氏。他有少子,性喜淫,白晝宣淫於市。庸成氏怒,將他放逐在西南邊境。季子和馬交合而生子,身體像人,但尾和蹄都是馬形。這就是所謂三身國 [167] 。

又有柏皇氏,也稱皇伯,生在榑桑,太陽的南邊。他駕着六龍,上下天地,以木德王天下 [168] 。

柏皇氏以後,或説就是燧人、伏犧以及黄帝等一班帝王了 [169] 。

原文載《暨南學報》一九三六年第一卷第一期

* * *

[1] 《尚書中候》文,見《詩·大雅·泂酌》正義引,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以爲係《中候勑省圖》文。

[2] 《春秋緯元命苞》文,見《太平御覽》卷七六引。

[3] 《雒書》文,見《初學記》卷九及《太平御覽》卷七六引。黄奭《黄氏逸書考》以爲係《雒書甄曜度》及《雒書靈準聽》文。

[4] 《孝經緯鉤命決》文,見《白虎通·號》篇、《太平御覽》卷七六、《後漢書·曹褒傳》注及馬驌《繹史》卷二注引。“趨”或作“驟”。

[5] 《孝經緯鉤命決》及《援神契》文,見《周禮·地官·保氏》疏,《春官·外史》疏及《秋官·司圜》疏引。“三皇無文字”,見《書叙》正義及羅泌《路史餘論》二引,又以爲係《尚書緯》文。

[6] 《孝經緯》文,見《春秋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傳何休注引,《玉函山房輯佚書》以爲係《孝經緯鉤命決》文。

[7] 《禮緯斗威儀》文,見《藝文類聚》卷十一、《太平御覽》卷七八、《文選·長楊賦》注及《繹史》卷二注引。原文下尚有“故帝道不行,不能王;王道不行,不能霸;霸道不行,不能守其身”三語。

[8] 《論語摘衰聖承進讖》文,見《太平御覽》卷七六引。

[9] 一、《孝經緯鉤命決》“道合機者稱皇”,見《文選·西都賦》注及《宋郊祀歌》注引。二、《春秋緯》“皇象元,逍遥術,無文字,德明謚”,見《公羊傳》成公八年傳注引。原文下尚有“合天者稱帝,河洛受瑞可放。仁義合者稱王,符瑞應,天下歸往”等語,《玉函山房輯佚書》及《黄氏逸書考》依據孫瑴《古微書》,以爲全係《春秋緯説題辭》文,喬松年《緯攟》以爲係何休語,《古微書》誤指爲緯文,見《緯攟》卷十三《古微書訂誤》。三、《尚書緯璇璣鈐》“五帝之世受録圖”,見《白虎通·五經》篇引。原文上尚有“傳曰三皇百世計神元”語。

[10] 《春秋緯運斗樞》:“皇者天。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無爲,設言而民不違,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開陰布綱;上合皇極,其施光明;指天畫地,神化潛通;煌煌盛美,不可勝量。”見《風俗通》卷一、《初學記》卷九、《太平御覽》卷七六及《路史後紀》二羅苹注引。又“帝之言諦”,亦《春秋緯運斗樞》文,見《詩·鄘風·君子偕老》正義引。又“五帝脩名立功,脩德成化,統調陰陽,招類使神,故稱帝。帝之言諦也。”亦《春秋緯運斗樞》文,見《後漢書·李雲傳》注引。鄭玄注:“審諦於物也。”

[11] 詳見拙著《緯書與經今古文學》,《民鐸》雜誌第七卷第二號。

[12] 緯讖雜糅陰陽和方士的思想,詳見下文。

[13] 詳見下文。

[14] 一、“伏羲、女媧、神農,是三皇也。”《春秋緯運斗樞》文,見《風俗通》卷一、《初學記》卷九、《太平御覽》卷七六及《路史後紀》二注引。二、“伏羲、女媧、神農爲三皇”,《春秋緯元命苞》文,見《文選·東都賦》注引。按鄭玄注《尚書中候勑省圖》亦主此説,見《書序》疏引。

[15] “三皇:虙戲、燧人、神農”,《禮緯含文嘉》文、見《風俗通》卷一、《初學記》卷九、《藝文類聚》卷八十、《北堂書鈔》卷一四二及《路史後紀》一注引。

[16] “三皇,三正。伏犧建寅。神農建丑,黄帝建子。至禹,建寅,宗伏犧;商建丑,宗神農;周建子,宗黄帝,所謂正朔三而改也”。《玉函山房輯佚書》依《古微書》以爲係《禮緯稽命徵》文,原文見《禮記·檀弓》正義引書傳略説。

[17] 《尚書緯》文,見《藝文類聚》卷十一、《初學記》卷九、《太平御覽》卷七六及《文選·西京賦》注引。《玉函山房輯佚書》以爲係《尚書緯刑德放》文,《緯攟》以爲係《尚書緯璇璣鈐》文,《黄氏逸書考》以爲係《尚書緯刑德放》、《璇璣鈐》及《帝命驗》文。

[18] 《樂緯稽耀嘉》文,見《文選·西都賦》注及《宋書·禮志》引。

[19] 《易緯坤靈圖》文。按《初學記》卷九及《太平御覽》卷七六引作《易緯》,首另有“帝者天號也”一語。

[20] 《尚書中候勑省圖》文,見《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

[21] 《緯攟》依《詩正義》,以爲鄭玄注《尚書中候勑省圖》原文作“感五帝座星者帝”。

[22] 一、《尚書中候勑省圖》鄭玄注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稱帝,則黄帝、金天氏、高陽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是也。實六人而稱五者,以其俱合五帝坐星也。”見《禮記·曲禮》正義引。二、《尚書中候》鄭玄注云:“五帝座:帝鴻、金天、高陽、高辛、唐、虞。”見《尚書》孔序正義引。

[23] 一、“太微宫有五帝座星:蒼帝,春起受制,其名靈威仰。赤帝,夏起受制,其名赤熛怒。白帝,秋起受制,其名白招矩。黑帝,冬起受制,其名汁光紀。黄帝,季夏六月火受制,其名含樞紐”。《春秋緯文耀鉤》文,見《周禮·春官·大宗伯》疏、《左傳》桓公五年正義、《穀梁傳》僖公三十一年疏、《詩·鄘風·君子偕老》正義、《禮記·曲禮》、《禮器》及《月令》正義引。二、“東宫,蒼帝,其精爲青龍。南宫,赤帝,其精爲朱鳥。西宫,白帝,其精爲白虎。北宫,黑帝,其精爲玄武。中宫,大帝,其尊北極星,含元出氣,流精生一。”《春秋緯文耀鉤》文,見《史記·天官書》索隱引。三、“東方,蒼帝,神名靈威仰,精爲青龍。南方,赤帝,神名赤熛怒,精爲朱鳥。中央,黄帝,神名含樞紐,其精爲麒麟。西方,白帝,神名白招矩,精爲白虎。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紀,精爲玄武。”《河圖》文,見《太平御覽》卷八八一,《文選·東都陚》附《明堂詩》注及《後漢書·班固傳》注引。四、“黄帝座一星在太微宫中,含樞纽之神,其精有四象。其東,蒼帝座,神名曰靈威仰,其精爲青龍之類。其南,赤帝座,神名曰赤熛怒,其精爲朱鳥之類。其西,白帝座,神名曰白招矩,其精爲白虎之類。其北,黑帝座,神名曰協光紀,其精爲玄武之類。五帝並設,神靈集謀者也”。《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詩緯含神霧》文。五、“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也。蒼曰靈府,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顯紀,黑曰玄矩”。《書緯帝命驗》文,見《太平御覽》卷五三三、《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北史·宇文愷傳》及《隋書·宇文愷傳》引。六、“中宫大帝,其北極星下一明者,爲太一之先,含元氣以布斗常”。《春秋緯文耀鉤》文,見《周禮·春官·大宗伯》疏引。

[24] “蒼帝方面,赤帝圓面,白帝廣面,黑帝深面,黄帝廣顙龍額。”《河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三六四、五,《北堂書鈔》卷一及《緯略》卷七引。《古微書》以爲係《河圖握矩記》文,《緯攟》以爲非是。

[25] “蒼帝并乳。”《河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三七一及《路史後紀》五引。

[26] “黄帝兑頤,黑帝修頸”。《河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三六八、九及《路史後紀》五引。

[27] “填,黄帝含樞紐之精,其體璿璣中宿之分也”。“赤帝熛怒之神爲熒惑焉,位爲南方,禮失則罰出”。《春秋緯文耀鉤》文,見《史記·天官書》索隱引。

[28] “自開闢至於獲麟,二百二十七萬六千歲。分爲十紀。一曰九頭紀,二曰五龍紀,三曰攝提紀,四曰合雒紀,五曰連逋紀,六曰叙命紀,七曰循蜚紀,八曰因提紀,九曰禪通紀,十曰疏仡紀”。《春秋緯命曆序》文,見《路史前紀》二註及《餘論》一引。

[29] 一、“自開闢至獲麟,二百七十六萬歲,每紀爲一十六萬七千年。”《春秋緯元命苞》文,見《續漢書·律曆志》、《路史前紀》二注、《餘論》一及《繹史》卷一引。又《路史前紀》二注引作《易緯乾鑿度》文。二、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引《春秋緯》,文與第332頁註2相同,惟連逋作連通,循蜚作修蜚,因提作回提,疏仡作流仡,字稍不同。

[30] “九頭紀時,有臣,無官位尊卑之别。”《春秋緯命曆序》文,見《周禮疏序》及《路史後紀》一引。《古微書》引作“九龍紀時有臣,無官位,但立尊卑之别”,文稍異。

[31] 《禮緯含文嘉》文,見《風俗通》卷一“三皇”引。

[32] 一、“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詩緯含神霧》文,見《太平御覽》卷七八、《初學記》卷九、《路史後紀》一注及《繹史》卷三注引。二、“華胥履跡,怪生皇犧”。《孝經緯鉤命決》文,見《太平御覽》卷七八、《路史後紀》一注及《繹史》卷三注引。注云:“跡,靈威仰之迹也。”三、“華胥於雷澤履大人跡而生伏犧於成紀”,《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河圖稽命徵》文。四、“仇夷山,四絶孤立,太昊之治,伏犧生處”,《讖遁甲開山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七八,及《路史後紀》一注引。《繹史》卷三注引作:“伏犧生成起,徒治陳倉。”“仇夷山,四面絶立,太昊之治也。”

[33] 一、“伏犧長九尺有一寸,望之廣,視之專”,《春秋緯合誠圖》文,見《初學記》卷九,《路史後紀》一及《繹史》卷三注引。二、“伏犧大目,山準,日角,衡而連珠”,《孝經緯援神契》文,見《太平御覽》卷七八、卷三六七、《路史後紀》一注及《繹史》卷二注引。注云:“衡中有骨表如連珠,象玉衡星。”三、“伏犧大目,山準,龍顔。”《春秋緯元命苞》文,見《古微書》輯引。四、“伏犧大目,是謂舒光,作象八卦,以應天樞”,《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春秋緯演孔圖》文。五、“伏犧龍身,牛首,渠肩,達腋,山準,日角, 目,珠衡,駿毫,翁鬣,龍脣,龜齒。”《古微書》引《路史後紀》一,以爲係《春秋緯合誠圖》文,《緯攟》以爲非是,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故未據引。

[34] 一、“伏犧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象而作易,始畫八卦。”《禮緯含文嘉》文,見《藝文類聚》卷十一、《太平御覽》卷七八、《文選·西都賦》注及《路史後紀》一注引。二、“伏犧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遂法之以畫八卦。”《尚書中候握河紀》文,見《禮記·禮運》正義引。又《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作:“神龍負圖出河,虙犧受之,以其文畫八卦。”

[35] 一、“伏犧氏以木德王,天下之人未有室宅,未有水火之和,於是乃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始畫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陰陽之數;推列三光,建分八節,以爻應氣,凡二十四,消息禍福,以制吉凶”。《春秋内事》文,見《太平御覽》卷七八、《路史後紀》一及《繹史》卷三注引。又《黄氏逸書考》依《説郛》卷五及清河郡本,以爲係《河圖始開圖》文。二、“孔子曰:方上古之時,人民無别,群物無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於是伏犧乃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緯乾鑿度》文。三、“孔子曰:伏犧作八卦,丘合而演其文,讀而出其神。……”《春秋緯》文,見《公羊傳》隱公元年《疏》引。《古微書》以爲係《春秋緯説題辭》文,《玉函山房輯佚書》以爲係《春秋緯演孔圖》文。又:“宓犧作易無書以畫事。”《易緯坤靈圖》佚文,見《説郛》卷五引,《路史後紀》一注以爲係《易緯通卦驗》佚文,《繹史》卷三注引,亦以爲《通卦驗》文,作“伏犧方牙精,作易……”云云,文稍不同。又“垂皇策者羲”,《易緯乾鑿度》佚文,見《埤雅》卷十六,《續博物志》卷十及《路史後紀》一引。

[36] “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結繩而爲罔罟,以畋以漁,蓋取諸離。質者無文,以天言此易之意。”《易緯乾鑿度》文。

[37] “伏犧立九部而民易理”。《易緯坤靈圖》文,見《繹史》卷三注引。

[38] 一、“伏犧燧人始名物虫鳥獸”。《春秋緯命曆序》文,見《太平御覽》卷九一四及《路史前紀》五注引。二、“伏犧作易名官”。《春秋緯文耀鉤》文,見《周禮疏序》及《路史後紀》一注引。

[39] “伏犧氏畫地之制,凡天下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五十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五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玉函山房輯佚書》、《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孝經緯援神契》文。

[40] 一、“伏犧樂爲立基”。《孝經緯鉤命決》文,見《禮記·樂記》正義,《周禮·春官·大司樂》疏及《路史前紀》八注引。二、“伏犧樂名扶來,亦曰立本”。《玉函山房輯佚書》以爲係《孝經緯援神契》文。三、《繹史》卷三引作:“伏犧樂曰立基,一云扶來,亦曰立本。”以爲均係《孝經緯鉤命決》文。

[41] “伏犧六佐:金提……江海”,《論語讖摘輔象》文,見《聖賢群輔録》引。按視默,《路史後紀》一引作視冒,注引作視墨。紀通,《路史》引作紀侗。

[42] “天地開闢,五緯各在其方;至伏羲氏乃合,故歷以爲元”。《春秋内事》文,見《太平御覽》卷八八引。又《繹史》卷三注引,以爲係《易緯稽覽圖》佚文。

[43] “伏犧在亥,得人定之應”。《孝經河圖》文(按:《隋書·經籍志》没有《孝經河圖》的篇名,《玉函山房輯佚書》以爲當是《孝經緯》和《河圖》)。見《太平御覽》卷一三五及《路史後紀》一注引。此文,《玉函山房輯佚書》又以爲係《詩緯含神霧》文;《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河圖握矩紀》文;但《緯攟》卷十三《古微書訂誤》以爲非是。

[44] “伏犧禪於伯牛,鑽木作火。”《河圖挺佐輔》文,見《太平御覽》卷七六及卷八六九引。

[45] “赤龍感女媧”,《詩緯含神霧》文,見《北堂書鈔》卷二三引。

[46] “女媧命娥陵氏制都梁管,以一天下之音。命聖氏爲斑管,以合日月星辰,名曰充樂。又令隨作笙簧。”《古微書》以爲係《春秋緯保乾圖》文,《玉函山房輯佚書》依之。《緯攟》以爲:此文見《帝系譜》及《路史》,皆未言是緯;《丹鉛録》引爲緯文,但亦未指明爲何緯;《古微書》臆斷爲《保乾圖》之文,不合。説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

[47] “女媧以下,至神農,七十二姓。”《春秋緯運斗樞》文,見《禮記·曲禮上》正義引。《古微書》以爲係《春秋緯文耀鉤》文,《玉函山房輯佚書》及《黄氏逸書考》依之。《緯攟》以爲係《禮記正義》引宋均注文。

[48] “女媧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鳳異色。”《讖遁甲開山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七八、《路史前紀》六及《説郛》卷五引。

[49] “炎帝號大庭氏,下爲地皇,作耒耜,播百穀,曰神農。”《春秋緯》文,見《禮記·月令》正義引。

[50] 一、“少典妃安登遊于華陽,有神龍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龍顔,好耕,是謂神農。”《春秋緯元命苞》文,見《路史後紀》三注及《繹史》卷四引。《太平御覽》卷一三五作:“女登生神農,人面龍顔,始爲天子。”二、“女登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陽山,而生神農。”《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河圖稽命徵》文,三、“妊姒感龍生帝魁”,《孝經緯鉤命決》文,見《太平御覽》卷一三五引。或作“任巳感龍生魁”,見《太平御覽》卷七八、《路史後紀》五及《文選·東京賦》注引。按帝魁是否爲神農,後人説各不同。鄭玄以爲就是神農,《路史》以爲另有一人。

[51] 一、“赤帝之爲人,視之豐,長八尺七寸。”《春秋緯合誠圖》文,見《路史後紀》三引。二、《古微書》依《路史後紀》三,引“神農長八尺有七寸。宏身而牛頭(或作 ),龍顔而大脣,懷成鈐,戴玉理”一段,以爲係《孝經緯援神契》文,《玉函山房輯佚書》及《黄氏逸書考》依之,《緯攟》以爲《路史》未言是緯,不合摭爲《援神契》,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三、“神農龍首”,《詩緯含神霧》文,見《路史後紀》三注引。四、“有神人名石年(或作耳,《路史》注以爲訛字)蒼色大肩(或作眉),戴玉理,駕六龍,出地輔,號曰皇神農。”《春秋緯命曆序》文,見《太平御覽》卷七八、《藝文類聚》卷十一、《路史後紀》三注及《繹史》卷四注引。《黄氏逸書考》又以爲係《尚書緯璇璣鈐》文。

[52] “神農名軌”,《孝經緯鉤命決》文,見《路史後紀》三注引。

[53] “神農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齒具,三歲而知稼穡般戲之事。”《春秋緯元命苞》文,見《古微書》及《繹史》卷四引。

[54] “神農者:神者,信也;農者,濃也。始作耒耜,教民耕種,美其衣食。其德濃厚若神,故爲神農也。”《禮緯含文嘉》文,見《風俗通·皇霸》篇及《太平御覽》卷七八引。

[55] 一、“神農始立地形,甄度四海,遠近山川林藪所至,東西九十萬里,南北八十一萬里。”《春秋緯命曆序》文,見《太平御覽》卷七八、《路史後紀》三注及《繹史》卷四引,《黄氏逸書考》又以爲係《尚書緯璇璣鈐》文。二、“神農地過日月之表”,《玉函山房輯佚書》及《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春秋内事》文。三、“神農世,怪義生白阜,圖地形脈道。”《春秋緯元命苞》文,見《太平御覽》卷三五、《路史後紀》三注及《繹史》卷四注引。又:“神農甄四海,白阜脈山川。”《緯攟》依《字彙》,以爲係《春秋緯命曆序》文。

[56] “神農樂曰下謀,一名扶持。”《孝經緯鉤命決》文,見《繹史》卷四引。

[57] 一、“神農耕桑得利,究年受福。”《孝經緯援神契》文,見《路史後紀》三注及《繹史》卷四注引。《文選·策秀才文》注以爲係《孝經緯鉤命決》文。二、“神農修德,作耒耨,地應以醴泉,天應以嘉禾”。《禮緯含文嘉》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七三及《路史後紀》三注引,又《五行大義》論五帝第二十一引作:“神農作田道,就耒耜,天應以嘉禾,地出以醴泉。”《繹史》卷四注引作“神農就田,作耒耜,天應以嘉穀,地應以醴泉。”三、“大庭氏王有天下,五鳳異色”,已見第335頁註10。

[58] 一、“炎帝號曰大庭氏,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春秋緯命曆序》文,見《禮記·祭法》正義、《路史後紀》卷三及《繹史》卷四注引。二、“神農五百四十年”,《易緯稽覽圖》文。

[59] 一、“女媧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次有柏皇氏……無懷氏,凡十五代,皆襲庖犧之號。自無懷氏已上,經史不載,莫知都之所在。”《讖遁甲開山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七八引。二、“祝融樂曰屬績。”《孝經緯鉤命決》文,見《繹史》卷三注引。

[60] “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爲熟,令人無復腹疾,有異於禽獸。遂天之意,故曰遂人也。”《禮緯含文嘉》文,見《風俗通義·皇霸》篇、《太平御覽》卷七六、卷八三七及《文選》張景陽《雜詩》注引。

[61] “燧人之皇没,虙戲生。”《易緯通卦驗》文。

[62] “燧人之世,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犧。”《河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七二、卷一三五、《北堂書鈔》卷二三及《路史後紀》一引。《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河圖握矩紀》文;《緯攟》以爲非是,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

[63] 一、“遂皇始出握機矩,是法北斗而成七政。”《易緯通卦驗》佚文,見《禮記·昏義》正義引。《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易緯坤靈圖》佚文。二、“遂皇始出握機矩,表計宜,其刻曰,蒼牙通靈,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經。”《易緯通卦驗》文。按蒼牙指伏犧,易指文王,孔謂孔子。

[64] “燧人出天,四佐出洛。”“燧人四佐:明由曉升級,必育受税役,成博受古諸,隕邱受延嬉。”《論語讖摘輔象》文,見《聖賢群輔録》引。宋均注云:“級,等差,政所先後也。受税役,受賦税及徭役所宜施爲也。古諸,古諸侯職等也。延,長;嬉,興也;主受此録也。”

[65] 一、“大電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而生黄帝。”《詩緯含神霧》文,見《初學記》卷九、《太平御覽》卷七九及《文選·辨命論》注引。二、“附寶出,降大靈,生帝軒。”《孝經緯鉤命決》文,見《太平御覽》卷七九、《路史後紀》五注及《繹史》卷五注引。三、“黄帝母曰地祇之子,名附寶,之郊野,大霓繞北斗樞星,感附寶,生帝軒。”《河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一三五及《占經》卷一〇二引。四、“黄帝名軒,北斗黄神之精。母,地祇之女,附寶,之郊野。大電繞斗樞星,耀感附寶,生軒,胸文曰黄帝子。”《河圖握矩記》文,見《太平御覽》卷七九、卷一三五、《藝文類聚》卷二、《北堂書鈔》卷二三及《路史後紀》五注引。《繹史》卷五注引,無“母地祇……生軒”二十二字。《黄氏逸書考》依《説郛》卷五引,以爲係《河圖始開圖》文。五、“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炤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軒轅於壽邱。龍顔,有聖德,劾百神朝而使應龍攻蚩尤,戰虎豹熊羆四獸之力,以女魃止淫雨”,《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河圖稽命徵》文。六、“黄帝名軒轅,北斗神也,以雷精起,胸文曰黄帝子修德立義,天下大治。”《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河圖始開圖》文。七、“黄帝以雷精起”,《河圖》文,見《太平御覽》卷十三、《藝文類聚》卷二及《占經》卷一〇二引。《黄氏逸書考》又依《古微書》,以爲係《河圖握矩紀》文。

[66] “黄帝龍顔,得天庭陽;上法中宿,取象文昌;戴天履陰,乘教制剛。”《春秋緯元命苞》文,見《太平御覽》卷七九、卷三七〇及《初學記》卷九引。註謂戴天,天文在首;履陰,陰字在足下。又《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引上四句,以爲係《春秋緯演孔圖》文,唯庭字作匡。又:“黄帝身逾九尺,附函、挺朵、修髯、花瘤、河目、龍顙、日角、龍顔。”《古微書》引《路史後紀》五,以爲係《孝經緯援神契》文;《玉函山房輯佚書》及《黄氏逸書考》從之;《緯攟》以爲非緯文,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故未據引。

[67] 一、“黄帝起,大蚓見。”《河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九四七引。二、“黄帝之將興,黄雲升於堂。”《春秋緯演孔圖》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七二、《藝文類聚》卷一及《繹史》卷五注引。《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又以爲係《春秋緯感精符》文。三、“黄帝將興,有黄雀赤頭立於日旁。帝占曰:黄者,土精;赤者,火精;爵者,賞也,余當立。”(《繹史》下有大功乎三字)《春秋緯考異郵》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七二、卷九二二、《藝文類聚》卷九一及《繹史》卷五註引。

[68] 一、“黄帝生,先致白狐。”《河圖》文,見《藝文類聚》卷九九引。《古微書》又以爲係《河圖握矩紀》文,《黄氏逸書考》從之,《緯攟》以爲非是。二、“黄帝先致白狐、白虎,諸神物乃下。”《春秋緯合誠圖》文,見《文選·赭白馬賦》注及《繹史》卷五注引。

[69] 如:“帝受命握符。”《孝經緯鉤命決》文,見《文選·故安陸昭王碑文》注引。如:“帝軒轅受命,公孫氏握。”《河圖括地象》文,見《後漢書·公孫述傳注》引。詳可參考夏曾佑《中國古代史》頁一八及頁七五至七六。

[70] 一、“黄帝坐於玄扈之閣,黄龍負圖,鱗甲成字,以授黄帝。帝令侍臣寫之,以示天下。”《河圖》文,見《占經》卷一二〇及《路史後紀》五引。二、“天授元,始建帝號。黄龍負圖,鱗甲成字,從河中出,付黄帝。令侍臣寫,以示天下。”《龍魚河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七九及《藝文類聚》卷九八引,《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又以爲係《河圖挺佐輔》文。

[71] 一、“孔子曰:五帝出,受録圖。”《尚書緯璇璣鈐》文,見《文選·漢高祖功臣頌》及《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注引。二、“河圖,帝王終始存亡之期。”《尚書緯刑德放》文,見《文選·晉武帝華林園集詩》注引。三、“河圖,帝王之階。圖載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後堯壇于河,作《握河紀》。逮虞舜、夏、商,咸亦受焉。”《春秋緯命曆序》文,見《水經注》卷一、《文選·東都賦》注、《吴趨行》注、《安陸昭王碑文》注及《連珠》注引。

[72] “黄帝東巡至洛,龜書赤文像字以授軒轅。”《尚書中候》文,見《開元占經》卷一二〇引。《繹史》卷五注引作:“黄帝巡洛,龜書赤文,成字象軒。”《黄氏逸書考》以爲係《尚書中候握河紀》文,文字略有異同。

[73] “帝軒受圖,雒受曆。”《春秋緯命曆序》文,見《文選·赭白馬賦》注引。

[74] 一、“黄帝遊玄扈洛水上,與大司馬容光、左右輔周昌等百二十人臨觀。鳳凰銜圖置黄帝前,帝再拜受圖。圖以黄玉爲柙。”《春秋緯合誠圖》文,見《初學記》卷三十、《太平御覽》卷四三、卷九一五及《藝文類聚》卷九十引。《繹史》卷五注引無“左右輔周昌等百二十人”一句,又無末句。二、“黄帝坐玄扈閣上,與大司馬容光,左右輔將周昌等百二十人(《路史》作百二十二人)觀鳳凰銜書。”《河圖録運法》文,見《太平御覽》卷二〇九及《路史後紀》五注引。三、“黄帝與大司馬容光臨觀鳳凰銜圖,置黄帝前。”《春秋緯運斗樞》文,見《藝文類聚》卷四七及《北堂書鈔》卷九六引。四、“鳳凰銜圖寘帝前,黄帝再拜受。”《春秋緯元命苞》文,見《詩·文王》序正義引。五、“黄帝坐於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春秋緯》文,見《左傳》杜序,隱公元年正義及《繹史》卷五注引。《黄氏逸書考》、《玉函山房輯佚書》又依《古微書》,以爲係《春秋緯保乾圖》文。

[75] 一、“黄帝受圖,立五始:元者。氣之始;春者,四時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政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國之始。”《春秋緯》文,見《左傳》及《穀梁傳》隱公元年疏引;《玉函山房輯佚書》及《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春秋緯元命苞》文。二、“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春秋緯》文,見《公羊傳》隱公元年疏引。三、“黄帝立五始,制以天道。”《春秋緯合誠圖》文,見《禮記·中庸正義》引。

[76] 一、“黄帝修兵革,臣德行,則黄龍至,鳳凰來儀。”《禮緯含文嘉》文,見《五行大義》論五帝第二十一引。二、“帝軒提象,配永循機,麒麟在囿,鸞鳳來儀。”《尚書中候》文,見《繹史》卷五注引。《詩·麟趾》正義引作:“帝軒提象,麒麟在囿。”以爲係《中候握河紀》文。

[77] 一、“黄帝遊於洛,見鯉魚長三丈,青身無鱗,赤文成字。”《河圖》文,見《初學記》卷六、卷三十及《太平御覽》卷九三六引。《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河圖挺佐輔》文,《緯攟》以爲非是;又《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河圖録運法》文。二、“黄帝出遊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大雨。”《春秋緯》文,見《緯攟》依《説郛》輯引。

[78] “帝執德,恭聰明,密微思,心清静。在廷從宜,仁推度符,移序精和,天下休通,五行期化。景星出攝提;鳳凰巢阿閣,讙於樹;河龍出圖,洛龜書威,赤文緑字,以授軒轅;麒麟在囿,鸞鳥來儀。”《尚書中候握河紀》文,《玉函山房輯佚書》依據《開元占經》卷七七、《太平御覽》卷七九、卷八八九、卷九一五、卷九一六、《初學記》卷二九、卷三〇、《藝文類聚》卷九八、《詩·周南·麟趾》及《大雅·卷阿》正義,《春秋左傳》昭公十七年傳正義、《文選·古詩十九首》及《君子有所思行》注等合編。

[79] “黄帝德冠帝位。”《春秋緯合誠圖》文,見《文選·典引》及《繹史》卷五註引。

[80] 一、“軒轅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廡,高棟深宇,以避風雨。”《春秋内事》文,見《藝文類聚》卷十一及《太平御覽》卷七九引。二、“黄帝曰合宫”,《尚書緯帝命驗》文,見《玉海》卷九五引。三、“黄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爰有九州之牧,則有朝聘。”《論語撰考讖》文,見《周禮疏序》及《路史》引。《繹史》卷五注引無“爰有九州”以下二句。《玉函山房輯佚書》依《古微書》,於“爰有九州之牧”句下引《周禮疏序》原文“伏犧以前,雖有三名,未必具立官位;至黄帝,名位乃具”一段,以爲亦係《撰考讖》文;《黄氏逸書考》以爲此段疑係宋均註文,《緯攟》以爲此段係賈公彦序文,故未據引。四、“軒轅知地利,九牧倡教。”《論語撰考讖》文,見《禮記》正義序及《路史後紀》五注引。《繹史》卷五註引無轅字,以爲係《論語讖》文。五、“禮有三起;禮理起於太一,禮事起于遂皇,禮名起于黄帝。”見《禮記》正義引;《玉函山房輯佚書》依《古微書》,以爲係《禮緯含文嘉》文;《緯攟》以爲係皇侃注,非緯文,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六、“黄帝樂曰咸池。”《樂緯動聲儀》及《叶圖徵》文,見《初學記》卷十五、《太平御覽》卷五六六及《禮記·樂記》正義引。註云:“咸,皆也。池取無所不浸,德潤萬物,故定以爲樂名也。”又註云:“池音施。道施於民,故曰咸池。”七、“雲門,黄帝樂。”《春秋緯元命苞》文,見《周禮·春官·大司樂》疏引。

[81] “黄帝布迹,必稽功務法。”《春秋緯合誠圖》文,見《文選·曲水詩》注及《答七夕詩啓》注引。

[82] “聖人興起,不知其姓,當吹律聽聲以卜其姓;黄帝吹律以定姓是也。”《易緯是類謀》佚文,見《太平御覽》卷十六引。

[83] “蚩尤者,炎帝之後,與少昊治西方之金。”《讖遁甲開山圖》文,見《路史後紀》卷四注引。

[84] “蚩尤虎捲威文立兵。”《春秋緯元命苞》文,見《太平御覽》卷三三九、《路史後紀》四注及《繹史》卷五注引。

[85] 一、“黄帝攝政,時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五兵仗刀矛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萬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義不能禁止,遂不敵,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黄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爲弭服。”《龍魚河圖》文,見《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太平御覽》卷七九、卷八七二及《繹史》卷五引。二、“黄帝之初,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銅頭鐵額,食沙石,制五兵之氣,變化雲霧。”《龍魚河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七四及《路史後紀》四注引。三、“黄帝以德行,蚩尤與黄帝戰。”《禮緯》文,見《周禮·春官宗伯·肆師》疏引。四、“帝伐蚩尤,乃睡夢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乙在前,天乙備後,河出符信,戰則尅矣。’黄帝寤,思其符,不能悉憶,以告風后、力牧。風后、力牧曰:‘此兵應也,戰必自勝。’力牧與黄帝俱到盛水之側,立壇祭太牢,有玄龜銜符出水中,置壇中而去。黄帝再拜稽首,受符。視之,乃夢所得符也;廣三寸,袤一尺。於是黄帝佩之以征,即日禽蚩尤。”《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龍魚河圖》文。五、或説應龍攻蚩尤,原文已見第338頁註3。

[86] “黄帝七輔,九州選舉,翼佐帝。風后受金法,天老受天籙,五聖受道級,知命受糾俗,窺紀受變復,地典受州絡,力墨受準斥。”《論語摘輔象》文,見《聖賢群輔録》及《繹史》卷五引。宋均注:“金法,言能決理是非也。籙,天教命也。級,次序也。糾,正也。有禍變能補復也。絡,維絡也。準斥,凡事也。力墨或作力牧。”

[87] “黄帝師於風后,風后善於伏犧之道,故推衍陰陽之事。”《春秋内事》文,見《後漢書·張衡傳》注及《路史後紀》五注引。

[88] “風后,黄帝師;又化爲老子,以書授張良。”《詩緯含神霧》文,見《史記·留侯世家》索隱引。

[89] “黄帝問風后曰:‘余欲知河之始開。’風后曰:‘河凡有五,皆始開乎崑崙之墟。’”《河圖始開圖》文,見《太平御覽》卷六一引。

[90] “風后曰:‘予告汝帝之五旗:東方法青龍,曰旗;南方法朱鳥,曰旐;西方法白虎,曰典;北方法玄虵,曰旂;中央法黄龍,曰常也。’”《河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三四〇引。《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河圖握矩紀》文,《緯攟》以爲非是;又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河圖稽耀鉤》文,文較繁。旐,原文作鼠,《黄氏逸書考》以爲當作旟,《緯攟》以爲當作旐。

[91] “黄帝即位,施聖恩,承大明,一道修德,唯仁是行,宇内和平,未見鳳凰,乃召天老而問之,曰:‘鳳象何如?’天老對曰:‘夫鳳象,鴻前而麟後,蛇頸而魚尾,龍文而龜身,燕頷而鷄啄。首戴德,頸揭義,背負仁,心入信,翼扶義,足履正,尾繫武。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色備舉。’黄帝曰:‘允哉!朕何敢與之焉?’於是黄帝乃服黄衣,帶黄紳,戴黄冠,齋於殿中。鳳乃蔽日而至。黄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梧樹,食竹實,没身不去。”《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河圖録運法》文。

[92]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霧,三月三夜,晝昏黄。帝問天老及力牧、容成曰:‘於公,何如?’天老曰:‘聞之圖;國安,其主好文,則鳳凰居之;國亂,其主好武,則鳳凰去之。今鳳凰翔於東郊而樂之;其鳴音中夷則,與天相副。以是觀之,大有嚴教以賜帝,帝勿犯也。’乃召史卜之,龜燋。史曰:‘臣不能占也,其問之聖人。’帝曰:‘已問之天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龜不違聖智,故燋也。’”《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河圖稽命徵》文。

[93] 一、“黄帝修德立義,天下大治,乃召天老而問焉,余夢見兩龍挺白圖,即帝以授余於河之郊。覺昧素喜,不知其理,敢問于子。天老曰:‘河出圖,雒出龜書,紀帝籙,列聖人所紀姓號,與謀治平,然後鳳凰處之。今鳳凰已下三百六十日矣。古之圖紀,天其授帝圖乎?試齋以往視之。’黄帝乃祓齋七日,衣冠黄冕,駕黄龍之乘,載交龍之旗。天老、五聖皆從,以游河、洛之間,求所夢見者之處,弗得。至於翠嬀之淵,有大鱸魚泝流而至,乃問天老曰:‘子見夫中河泝流者乎?’曰:‘見之。’顧問五聖,皆曰莫見。乃辭左右,獨與天老跪而迎之,五色畢具。天老以授黄帝,舒視之,名曰《録圖》。”(《繹史》作魚汎白圖,蘭葉朱文,以授黄帝,名曰《録圖》。)《河圖挺佐輔》文,見《太平御覽》卷七九及《繹史》卷五注引。《黄氏逸書考》及《緯攟》又依《説郛》卷五,以爲係《河圖始開圖》文。二、“黄帝云:余夢見兩龍挺白圖,即帝以授余於河之都。天老曰:‘天其授帝圖乎?’試齋以往視之。黄帝乃齋河、洛之間,求象見者。至於翠嬀泉,大鱷魚折溜而至,乃問天老,見中河折溜者乎?見之。與天老跪而受之。魚汎白圖,蘭葉朱文,以授黄帝。舒視之,名曰籙圖。”《河圖》文,見《初學記》卷六、《太平御覽》卷六一及《路史餘論》六引。《黄氏逸書考》又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河圖録運法》文。

[94] “黄帝請問太一長生之道。太一曰:‘齋戒六丁,道乃可成。’”《春秋緯合誠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五三〇及《文選·升天行》注引。注云:“丁取能丁寧常戒慎也。”又宋均注:“飲六甲之精,可以長生。六甲或謂神龜也。”又楊應階注:“六丁謂六甲中丁神也。甲子旬中,丁卯爲神;甲戌旬中,丁丑爲神;甲申旬中,丁亥爲神;甲午旬中,丁酉爲神;甲辰旬中,丁未爲神;甲寅旬中,丁巳爲神。役使之法,先齋戒,然後其神至,可使致遠方物及知吉凶也。”見《後漢書·梁節王傳》注。又《繹史》卷五注引作“五丁”,疑誤。

[95] “絳北有陽石山,有神龍池。黄帝時,遣雲陽先生養龍於此。歷代帝王養龍之處;國有水旱不時,即祀池請雨。”《讖遁甲開山圖》文,見《太平御覽》卷十一、卷六七、《路史前紀》卷三注及《繹史》卷五注引。

[96] “黄帝將亡則地裂。”《尚書緯》文,見《太平御覽》卷八八引。

[97] “乃鑄鼎荆山之下,成,有龍下迎。黄帝上龍,群臣后宫從上天者黍秩余人。小臣悉持龍髯,拔,墜黄帝弓。”《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尚書中候握河紀》文。

[98] 《河圖》文,見《初學記》卷十七、《太平御覽》卷四〇一引。《黄氏逸書考》又依清河郡本,以爲係《雒書甄曜度》文。又依《古微書》,以爲《河圖握矩紀》文,《緯攟》以爲非是。

[99] “黄帝一曰帝軒轅,傳十世,二千五百二十歲。”《春秋緯命曆序》文,見《禮記·祭法》正義引。又《繹史》卷五注引《命曆序》文,作一千五百二十年。

[100] 一、“青陽即是少皡,黄帝之子,代黄帝而有天下,號曰金天氏。”《春秋緯》文,見《左傳》昭公十七年正義引。二、“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則窮桑氏,傳八世,五百歲。”《春秋緯命曆序》文,見《禮記·祭法》正義引。《繹史》卷六注引作“少昊傳八世。”

[101] 一、“黄帝時,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夢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春秋緯元命苞》文,見《文選·辯命論》註引。二、“帝摯少昊氏,母曰女節,見大星如虹,下流華渚。既而夢接意感,生白帝朱宣。”《河圖》文,見《初學記》卷一、卷九、卷十,《太平御覽》卷七、卷七九,《文選·策秀才文》注,《後漢書·賈逵傳》注及《繹史》卷六注引。《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河圖稽命徵》文;又依《古微書》,以爲《河圖握矩紀》文,《緯攟》以爲非是。三、《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引《路史後記》“少昊秀外,龍庭,日月懸,通 ”等語,以爲係《河圖握矩紀》文;《緯攟》以爲此係《路史》原文,非緯文,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故未據引。

[102] “少昊樂曰大淵”,《孝經緯鉤命決》文,見《文獻通考》卷一二八引。《繹史》卷六注作“九淵”。

[103] “帝少昊死,葬雲陽山。”《讖遁甲開山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七九引。

[104] “次曰顓頊,則高陽氏,傳二十世,三百五十歲。”《春秋緯命曆序》文,見《禮記·祭法》正義引。

[105] 一、“摇光如蜺,貫月正白,感女樞,生顓頊。”《詩緯含神霧》文,見《初學記》卷九、《太平御覽》卷十四、《路史後紀》八注及《繹史》卷七注引。二、“摇光如蜺,貫月正白,感女樞幽房之宫,生顓頊。首戴干戈,有文德也。”《河圖》文,見《初學記》卷九、卷二四,《太平御覽》卷七九、卷一三五,《北堂書鈔》卷二三及《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河圖稽命徵》文,於“生顓頊”下加“於若水”三字;又依《古微書》,以爲《河圖握矩紀》文,《緯攟》以爲非是。三、《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引《路史後紀》八“帝乾荒擢首而謹耳,豭喙而渠股,是襲若水,取蜀山氏,曰樞,是爲河女,所謂淖子也。淖子感摇光于幽防而生顓頊”一段,以爲係《河圖握矩紀》文;《緯攟》以爲非緯文,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故未據引。

[106] 一、“顓頊首戴干戈,有文德也。”已見第345頁註6。二、“顓帝戴干,是謂崇仁。”《春秋緯演孔圖》文,見《路史前紀》六注引。三、“顓頊併幹,上法月參,集威成紀,以理陰陽。”《春秋緯元命苞》文,見《太平御覽》卷七九引。又卷三七二,“併幹”作“駢齒”,“月”作“日”,“集威”作“秉度”,文稍不同。四、《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引《路史後紀》“顓頊渠頭併幹,通眉帶干”等語,以爲係《河圖握矩紀》文;《緯攟》以爲非緯文,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故未據引。

[107] 一、“高陽氏尚赤,以十一月爲正,薦玉以赤繒。”《尚書中候勑省圖》文,見《通典》卷五五引。二、“顓頊樂曰五莖。”《樂緯協圖徵》及《動聲儀》文,見《初學記》卷十五、《太平御覽》卷五六六及《禮記·樂記》正義引。注:“能爲五行之道立根莖也。”又注:“道有根莖,故曰五莖,……能爲五行之道立根本也。”《繹史》卷七注引作《樂緯》文。

[108] “顓頊有三子:生而亡去,爲疫鬼。一居江水,是曰瘧鬼(《太平御覽》作疫,下同);一居漢土(作若水),是爲 鬼(作罔兩);一居宫室區隅,喜驚人(下有小兒二字),是爲小鬼。于是常以正歲十二月,令禮官方相氏掌蒙熊羆(作皮),黄金四目,玄衣纁裳,執戈揚盾,率百吏及童子而時儺,以索室而驅疫鬼。以桃弓、葦矢,工(作土)鼓且射之;以赤丸五穀等灑掃以祛疫鬼(作播洗之以除疾殃)。”《禮緯》文,見《太平御覽》卷五三〇引。《黄氏逸書考》依《説郛》卷五,以爲係《禮緯稽命徵》文;又以爲係《禮緯斗威儀》文。按《文選·東京賦》注引作《漢前儀》,則儺禮,漢代尚在流行。

[109] “顓頊傳九世。”《春秋緯命曆序》文,見《左傳》文公十年正義及《大戴禮記·五帝德》盧辯注引。

[110] “次是帝嚳,則高辛氏,傳十世,四百歲。”《春秋緯命曆序》文,見《禮記·祭法》正義引。又《左傳》文公十年傳正義、《禮記·月令》正義、《大戴禮記·五帝德》注及《繹史》卷八注引,均作“帝嚳傳十世”。

[111] 一、“帝嚳駢齒,上法日參,秉度成紀,以理陰陽。”《河圖握矩紀》文,見《路史後紀》九注引。又《太平御覽》卷三六八引首句。二、“帝嚳方頤”,《河圖》文,見《緯攟》依《格致鏡原》輯引。三、“帝嚳戴干,是謂清明。”《春秋緯演孔圖》文,見《路史前紀》六引。《繹史》卷八注引作《春秋緯元命苞》文。四、“帝嚳戴干,是謂通明,發節移度,蓋象招摇。”《春秋緯元命苞》文,見《太平御覽》卷八〇、卷三五七、《路史後紀》九注及《五行大義》論五帝二一引。五、《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引《路史後紀》“帝嚳駢齒、方頤、龐顛、珠庭、仳齒、戴干”等語,以爲係《河圖握矩記》文,《緯攟》以爲非是,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故未據引。

[112] 一、“高辛受命,重黎説天文”。《春秋緯文耀鉤》文,見《後漢書·律曆志》及《路史後紀》九注引。二、“高辛氏尚黑,以十三月爲正,薦玉以黑繒。”《尚書中候勑省圖》文,見《通典》卷五五引。三、“帝嚳(樂)曰六英。”《樂緯協圖徵》及《動聲儀》文,見《初學記》卷十五、《太平御覽》卷五六六及《禮記·樂記》正義引。注:“道有英華,故曰六英。……六英能爲天地四時六合之道發其菁華也。”《繹史》卷八注引作《樂緯》文。

[113] “帝嚳以上,樸略難傳;唐、虞以來,焕焕可法”。《尚書緯璇璣鈐》文,見《尚書序》正義引。又《文選·魯靈光殿賦》注及《繹史》卷八注引作:“帝嚳以上朴略,有象難傳。”文稍簡略。

[114] “帝嚳傳十世,乃至堯。”《春秋緯命曆序》文,見《周禮·春官·大司樂》疏引。

[115] 一、“堯母慶都,有名於世,蓋火(《繹史》及《黄氏逸書考》引作大,下同)帝之女,生於斗維之野,常在三河之東南。天大雷電,有血流潤大石之中,生慶都。長大,形像火帝(作大帝),常有黄雲覆蓋之。夢(作蔑)食不飢。及年二十,寄迹伊長孺家。無夫,出觀三河之首,常若有神隨之者。有赤龍負圖出,慶都讀之,赤受天運。下有圖,人衣赤,光面,八彩,鬚髮長七尺二寸,兑上豐下(下有‘足履翼宿’四字),署曰:‘赤帝起誠天下竇。’龜龍陰風雨(《繹史》作淹然陰風),赤龍與慶都合昏,有娠,龍消不見。既乳堯,貌如圖表。及堯有知,慶都以圖予堯。”《春秋緯合誠圖》文,見《太平御覽》卷八十、卷一三五、《藝文類聚》卷八九、《初學記》卷十及《繹史》卷九注引。《黄氏逸書考》以爲“夢食”當作“蔑食”;蔑,小也。二、“粤若堯母,曰慶都,游於三河,龍負圖而至。其文要曰赤受天佑。眉八采,鬢髮長七尺二寸,圓兑上豐下,足履翼宿。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其狀如圖,身長十尺。有盛德,封於唐。厥夢作龍而上。厥時高辛氏衰,天下歸之。”《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尚書中候握河紀》文。三、“帝堯之母曰慶都,生而神異,常有黄雲覆上。”《春秋緯合誠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七六引。四、“堯,火精,故慶都感赤龍而生。”《春秋緯元命苞》文,見《五行大義》論五帝第二一引。五、“慶都與赤龍合昏,生赤帝伊祁,堯也。”《詩緯含神霧》文,見《初學記》卷九及《文選·魯靈光殿賦》注引。六、“慶都與赤龍合,生帝堯於伊祁。”《河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一三五引。《黄氏逸書考》又依《説郛》卷五及清河郡本,以爲《河圖稽命徵》文。七、“震十有四月而生於丹陵。”《讖遁甲開山圖》文,見《路史後紀》十注引。

[116] “其母崩去,玄雲入户,蛟龍守門,故曰:時乘六龍以御天也。”《易緯坤靈圖》佚文,見《太平御覽》卷八十及《初學記》卷十引。鄭玄注:“謂慶都,天皇之女。”

[117] 一、“堯身長十尺”,係《尚書中候握河紀》文,已見本頁註1。二、“赤帝之爲人,視之豐,長八尺七寸。”《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雒書靈準聽》文;《緯攟》以爲係《春秋緯合誠圖》文。三、“堯眉八彩,是爲通明。”《春秋緯演孔圖》文,見《路史前紀》六注引。四、“堯眉八彩,是謂通明,歷象日月,璇璣玉衡。”《春秋緯元命苞》文,見《太平御覽》卷八十及《繹史》卷九注引。《尚書大傳》云:“堯八眉。八者,如八字也。”五、“堯鳥庭、荷勝、八眉。”《孝經緯援神契》文,見《太平御覽》卷八十引。注云:“鳥庭,庭有骨表取象朱鳥與太微庭也。朱鳥戴聖,荷勝似之。八眉,眉有八彩也。”六、《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引《路史後紀》十“豐下兑上,龍顔日角,八采三眸,鳥庭荷勝,琦表射出,握嘉履翌,竅息洞通”等語,以爲係《雒書靈準聽》文;《緯攟》以爲非緯文,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故未據引。

[118] 一、“放勛欽明文塞晏晏。”《尚書緯考靈曜》文,見《後漢書·馮衍傳》、《皇后傳》及《陳寵傳》注引。註:“道德純備謂之塞,寬容覆載謂之晏。”二、“堯勵德匪懈,萬民和欣,文命咸德,俊義在官。”《尚書中候握河紀》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七三、卷八七二,《開元占經》卷一一八及《後漢書·光武帝紀》注引。三、“堯德清平,比隆伏犧。”《尚書中候握河紀》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七三及八七二引。四、“曰若稽古帝堯。稽,同也。古,天也。”《尚書緯》文,見《詩·玄鳥》及《長發正義》引。按鄭玄《尚書注》云:“稽,同也。古,天也。言堯能順天而行,與之同功。”五、“帝堯文明”,《尚書中候握河紀》文,見《文選·宣德皇后令》注引。六、“帝堯焕炳,隆興可觀。”《尚書緯璇璣鈐》文,見《文選·魯靈光殿賦》注引。七、“成帝德者堯,開王表者禹。”《河圖》文,見《文選·曲水詩序》注引。《黄氏逸書考》作:“成帝德名堯。”八、“順堯考德,題期立象。”《尚書緯帝命驗》文,見《後漢書·曹褒傳》、《律曆志》及《路史後紀》十一注引。註云:“題五德之期,立將起之象。”九、“堯曰:皇道帝德,非朕所專。”《尚書中候握河紀》文,見《周禮·地官·師氏》疏及《禮記·曲禮》正義引。

[119] 一、“堯廣被四表,致於龜龍。”《禮緯含文嘉》文,見《五行大義》論五帝第二一引。二、“堯受圖書。”《尚書中候苗興》文,見《詩·周頌·昊天有成命》正義引。三、“五百載,聖紀符;四千五百六十歲,精反初。握命人起,河出圖,聖受恩。”《尚書緯考靈曜》文,見《太平御覽》卷四〇一及《路史後紀》十引。鄭玄注:“聖謂堯也。”

[120] 一、“堯大德,故赤龍應焉。”《尚書中候》文,見《緯攟》依《天中記》龍類輯引。二、“堯即政七十年,受《河圖》。”《尚書中候》文,見《詩·周南·麟趾》及《魯頌·閟宫》正義引。

[121] 一、“唐帝遊河渚,赤龍負圖以出。圖赤色如錦(《文選》註及《繹史》作綈)狀。赤玉爲柙,白玉爲檢,黄珠爲泥,玄玉爲鑑。章曰‘天皇大帝合神置’,署‘天上帝孫伊堯’。龍潤滑,圖在。唐典右尉舜等百二十臣,發視之,藏之大麓。”《春秋緯元命苞》文,見《占經》龍魚蟲蛇占引。《文選·石闕銘》注及《繹史》卷十引注無“赤玉爲柙”以下一段,僅有“龍没圖在”四字。二、“赤龍負圖以出河見,堯與太尉舜等百二十人集發,藏之大麓。”《春秋緯運斗樞》文,見《太平御覽》卷三〇七及《繹史》卷十注引。《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又以爲係《春秋緯合誠圖》文;《緯攟》以爲非是。

[122] 一、“堯時,龍馬銜甲,(《繹史》於此句上有‘修壇河洛,仲月辛日,昧明禮備。榮光出河,休氣四塞’一段。)赤文緑色,臨壇上。甲似龜背,廣袤九尺,圓理平上,五色文,有列星之分、斗正之度、帝王録紀興亡之數。”《尚書中候》文,見《左傳》杜預序疏及《繹史》卷十注引。二、“堯時,受河圖,龍銜,赤文緑字。”《尚書中候握河紀》文,見《禮記·禮運》正義引。

[123] “堯受河圖,帝立壇,磬折西向。伯禹進迎,舜、契陪位,稷辨護。”《尚書中候握河紀》文,見《周禮·地官·山虞》、《春官·大祝》疏及《詩·魯頌·閟宫》正義引。二、“堯曰:嗟!朕無德,欽奉丕圖,賜爾二三子。斯封稷,契,臯陶,賜姓號。”亦《尚書中候握河紀》文,見《詩·商頌譜》正義及《長發》正義引。

[124] 一、“帝堯刻璧,東沈於雒,書:‘天子臣放勳,德薄施行不元。’”《尚書中候運衡》文,見《太平御覽》卷八十引。二、“堯率群臣,東沈璧于洛。退候至于下稷,赤光起,玄龜負書出,背甲赤文成字,止壇。”《尚書中候握河紀》文,見《初學記》卷九、《白孔六帖》卷七、《占經》卷一二〇及《繹史》卷十注引。三、又“沈璧於河,黑龜出,赤文題。”《尚書中候握河紀》文,見《藝文類聚》卷九九、《初學記》卷三十及《太平御覽》卷九三一及《繹史》卷十注引。按《繹史》二節連文,以爲係《尚書中候》文。

[125] “堯時,與群臣賢智到翠嬀之川,大龜負圖來投堯。堯勅臣下寫取告瑞應。寫畢,龜還水中。”《龍魚河圖》文,見《太平御覽》卷八十及《藝文類聚》卷九九引。又《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河圖挺佐輔》文;《緯攟》以爲非是。

[126] 一、“堯坐中舟,與太尉舜臨觀,鳳凰負圖授。”《春秋緯元命苞》文,見《詩·大雅·文王》正義引。二、“堯坐中舟,與太尉舜臨觀。鳳凰負圖文授堯,以赤玉爲匣,長三尺,廣八寸,厚三寸。黄金檢,白玉繩,封兩端。其章曰‘天赤(《繹史》作賜)帝符璽’五字。”《春秋緯合誠圖》文,見《初學記》卷三十、《太平御覽》卷九一五、卷二〇七、《藝文類聚》卷四六及《繹史》卷十注引。

[127] 一、“帝堯即政七十載,景雲出翼,鳳凰止庭,朱草生郊,嘉禾孳連,甘露潤液,醴泉出山。”《尚書中候握河紀》文、《玉函山房輯佚書》據《太平御覽》卷八十、卷七、卷八七二,《藝文類聚》卷一及《開元占經》卷七七合編。二、“帝堯文明,榮光出河,休氣四塞。”《尚書中候》文,見《文選·宣德皇后教》注引。三、“堯德匪懈,醴泉出。”《黄氏逸書考》依《玉海》祥瑞門,以爲《禮緯含文嘉》文;《緯攟》依《説郛》,以爲《尚書中候》文。四、“堯即政七十年,鳳凰止庭。伯禹拜曰:‘昔帝軒提象,鳳巢阿閣。’”《尚書中候我應》文,見《左傳》昭公十七年疏引。五、“堯時,嘉禾七莖,連三十五穗。”《詩緯含神霧》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七三及《路史後紀》十一注引。

[128] 一、“唐堯即位,羲和立象儀。”(《路史》作立渾)《春秋緯文耀鉤》文,見《後漢書·律曆志》、《晉書·天文志》、《隋書·天文志》、《太平御覽》卷二、《路史後紀》十一注及《繹史》卷九注引。二、“堯以甲子天元爲推術。”《易緯乾鑿度》佚文,見《太平御覽》卷十六引。《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易緯坤靈圖》佚文。三、“陶唐氏尚白,以十二月爲正,薦玉以白繒。”《尚書中候》文,見《宋書·禮志》引。

[129] 一、“堯樂曰大章。”《樂緯動聲儀》及《協圖徵》文,見《初學記》卷十五、《太平御覽》卷五六六及《禮記·樂記》正義引。註云:“堯時仁義大行,法度章明,故曰大章。”又註云:“大章,言其德被格,道大章明也。”二、“大咸,咸池,堯樂也。”《春秋緯元命苞》文,見《周禮·春官·大司樂》疏引。

[130] 一、“堯曰五府”,《尚書緯帝命驗》文,見《玉海》卷九五引。二、“唐、虞五廟,親廟四,始祖廟一。夏四廟,至子孫,五。殷五廟,至子孫,六。周六廟,至子孫,七。”《禮緯稽命徵》文,見《禮記·王制》正義及《後漢書·禮志》引。三、“唐堯五廟,親廟四,與始祖五。禹四廟,至子孫,五。殷五廟,至子孫,六。周六廟,至子孫,七。”《孝經鉤命決》文,見《禮記·王制》正義引。四、“唐、虞五廟,殷六廟,周七廟。”《春秋緯元命苞》文,見《通典》卷四七引。五、“唐五廟,夏亦五廟,殷六廟。”《禮緯》文,見《詩·生民》正義、《烈祖序》正義及《周禮·守祧》疏引。

[131] “帝堯焕炳,隆興可觀。曰載,曰車,曰軒,曰冠,曰冕,作此車服,以賜有功。”《尚書璇璣鈐》文,見《繹史》卷十注引。

[132] 一、“稷爲大司馬,舜爲大尉。”《尚書中候握河紀》文,見《太平御覽》卷二〇九及《禮記·月令》正義引。二、“堯知命,表稷、契,賜子、姬;臯陶典刑不表姓,言天任德遠刑。”《尚書緯刑德放》文,見《白虎通·姓名》篇及《太平御覽》卷五〇二引。又禹爲司空,詳見第353頁註1。又臯陶爲大理,詳見第352頁註5。

[133] 一、“湯之先爲契,無父而生。契母與姊妹浴於玄邱水,有燕銜卵,墮之。契母得,故含之。誤吞之,即生契。”《詩緯含神霧》文,見《史記·三代年表》引。二、“玄鳥翔水,遺卵于流,娀簡狄吞之,生契,封商。”《玉函山房輯佚書》及《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詩緯含神霧》文。三、“堯知天命,賜契子,知有湯。”《孝經緯援神契》文,見《詩·商頌譜》正義引。

[134] 一、“周本后稷。姜原遊閟宫,其地扶桑,履大人跡,而生後稷。”《春秋緯元命苞》文,見《太平御覽》卷一三五、卷九五四及《藝文類聚》卷五八引。二、“姜原履大人之跡,生后稷。”《河圖》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三、《詩·大雅·生民》正義及《禮記·祭法》正義引。《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河圖握矩紀》文,《緯攟》以爲非是。三、“契之卵生,稷之迹乳。”《尚書中候苗興》文,見《詩·大雅·生民》正義及《商頌·玄鳥》正義引。四、“姜嫄是帝嚳十世以後子孫之妃。”《春秋緯命曆序》文,見《禮記·檀弓》正義引。

[135] 一、“后稷岐頤自求,是謂好農,蓋象角亢,載土食穀。”《春秋緯元命苞》文,見《太平御覽》卷三六八及《路史後紀》九注引。註云:“面皮有土象也。”二、“后稷植穀,是爲僂仁,司其所利,海内富明。”《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春秋緯演孔圖》文。

[136] 一、后稷賜姓爲姬,已見第351頁註5。二、“堯受《河圖》、《洛書》,后稷有名録,苗裔當王。”《尚書中候稷起》注文,見《詩·大雅·生民》正義引,三、“蒼耀稷生感跡昌”,亦《稷起》文,亦見《生民》正義引。四、“蒼精名姬,稷之後昌。”《春秋緯》文,見《文選·曲水詩》注引。

[137] “臯陶之苗爲秦。”《尚書中候苗興》文,見《詩·秦風譜》正義引。

[138] 一、“堯爲天子,季秋下旬,夢白帝(一作虎)遺吾馬(一作鳥字,誤)喙子。其母曰扶始,升高邱,覩白虎,上有雲,感己,生臯陶。索扶始問之,如堯言。徵與語,明于刑法罪次始終,故立臯陶爲大理。”《春秋緯元命苞》文,見《太平御覽》卷二四、卷五四、卷三九七、《藝文類聚》卷九九、《北堂書鈔》卷一五七、《白孔六帖》卷九八及《初學記》卷十二及《繹史》卷九注引,文繁略稍異。二、“臯陶馬喙,是謂至誠,決訟明白,察於人情。”《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春秋緯演孔圖》文。三、“臯陶於洛見黑書。”《緯攟》依《路史》以爲《尚書中候》文。

[139] 一、“伯禹在庶,四嶽師舉薦之,握括,命,不試,爵授司空。伯禹稽首,讓於益、歸(夔)。帝曰:何?斯若真。出爾,命圖,示乃天。”《尚書中候握河紀》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二引。二、“禹長於地理水泉山川,得《括象》圖,故堯以爲司空。”《尚書緯刑德放》文,見《太平御覽》卷二〇八引。三、“伯禹曰:臣觀河,河伯面長人首魚身,出曰:‘吾河精也。’授臣《河圖》, 入淵,伯禹拜辭。”《尚書中候》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二引。四、《玉函山房輯佚書》依據《太平御覽》卷八二及卷八七二,作“堯使禹治水,禹辭天地重功,帝欽擇人。帝曰:出爾,命圖,示乃天。伯禹曰:臣觀河,有白面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也。’表曰文命治淫水。授臣《河圖》, 入淵。伯禹拜辭。”以爲係《尚書中候握河紀》文。

[140] 一、“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詩緯含神霧》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一引。二、“握登見大虹,意感,生舜于姚墟。”《河圖著命》文,見《太平御覽》卷一三五引。《黄氏逸書考》又依《説郛》卷五及清河郡本,以爲係《河圖稽命徵》文。三、“姚氏縱華感樞。”《尚書緯帝命驗》文,見《初學記》卷九引。註云:“舜母感樞星之精而生舜重華。”四、“帝舜生姚墟。”《孝經緯援神契》文,見《史記·秦始皇本紀》正義引。

[141] 一、“舜重瞳子,是謂滋涼:上應攝提,以象三光。”《春秋緯元命苞》文,見《白虎通·聖人》篇引。《初學記》卷九引上二句;《路史後紀》十一注引下二句,作“下應三元”;《五行大義·論五帝》第二十一作“以統三光”;并以爲係《文耀鉤》文。二、“舜目四瞳,謂之重明;承乾踵堯,海内富昌。”《春秋緯演孔圖》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一引。三、“舜目重瞳,是謂玄景。”《春秋緯演孔圖》文,見《路史前紀》六注引。

[142] 一、“有人方面,日衡,重華,握石椎,懷神珠。”《雒書靈準聽》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一及《繹史》卷十注引。註云:“眉上日衡。重華,重童子。椎讀曰錘,平輕重者也,握謂知璇璣玉衡之道。懷神珠喻有聖性也。”二、“舜龍顔,重瞳,大口,手握襃。”《孝經緯援神契》文,見《初學記》卷九、《藝文類聚》卷十一、《太平御覽》卷八二及《繹史》卷十注引。註云:“握襃,手中有褒字,喻從勞苦起受襃飾致天祚也。”三、“握登生舜於姚墟,龍顔,色黑,身長六尺一寸。”《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尚書中候考河命》文。

[143] “父母憎之,使其涂廩,自下焚之,舜乃服鳥工之衣飛去。又使浚井,自上填之,舜服龍工之服自傍而出。嘗耕於歷,夢眉長與髮等。”《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尚書中候考河命》文。按此蓋依《孟子》本文加以敷衍,所謂母,蓋指後母而非指握登。

[144] “虞舜聖,在側陋,光耀顯都,握石椎,懷神珠。”《尚書緯帝命驗》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一引。

[145] 一、“初堯在位七十載矣,見丹朱之不肖,不足以嗣天下,乃求賢以巽于位。至夢長人,見而論治。”《尚書緯》文,見《路史後紀》十一引;《玉函山房輯佚書》依《古微書》,以爲係《尚書中候》文;《黄氏逸書考》又以爲係《尚書中候握河紀》文。二、“堯夢長人,見而論治,舉舜于服澤之陽。”《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尚書緯帝命驗》文。三、“舜之潛德,堯實知之,于是疇咨於衆,詢四岳,明明揚側陋,得諸服澤之陽。”《玉函山房輯佚書》及《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係《尚書中候》文;《緯攟》以爲此係《路史》引《墨子》語,非緯文,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故未據引。四、“堯之長子監明早死,不得立。監明之子封於劉朱,又不肖,而弗獲嗣。”《玉函山房輯佚書》依《古微書》,以爲係《尚書中候》文,《緯攟》以爲此係《路史國名紀》文,非緯文,見卷十三《古微書訂誤》,故未據引。

[146] 一、“堯歸功於舜,將以天下禪之,乃潔齋修壇于河、雒之間,擇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遊焉,蓋五星之精也,相謂曰:《河圖》將來,告帝以期,知我重瞳黄姚。五老因飛爲流星,上入昴。”《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尚書中候握河紀》文。二、“堯歸功於舜,乃齋戒于河、雒,有五老相謂曰:《河圖》將來,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黄姚。”《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河圖録運法》文。三、“堯修壇河、洛,擇良,議沈,率舜等升首山,導河渚,五老遊焉,相謂:《河圖》將來,告帝以期。”《論語撰考讖》文,見《路史後紀》十注引。四、“仲尼曰:吾聞帝堯率舜等游首山,觀河渚,乃有五老游河渚,一老曰:《河圖》將來告帝期。二老曰:《河圖》將來告帝謀。三老曰:《河圖》將來告帝書。四老曰:《河圖》將來告帝圖。五老曰:《河圖》將來告帝符。有頃,赤龍銜玉苞,舒圖刻版,題命可卷,金泥玉檢封盛書威。曰:知我者重瞳也。五老乃爲流星上入昴。黄姚視之,龍没《圖》在。與太尉舜共發,曰:帝樞當百,則禪於虞。堯喟然嘆曰:咨,汝舜,天之歷數在汝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禄永終。乃以禪舜。”《論語比考讖》文,見《路史餘論》七、《藝文類聚》卷一、《太平御覽》卷五及《文選》王元長《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注及《繹史》卷十注引。

[147] 一、“舜之將興,黄雲升於堂。”《春秋緯演孔圖》文,見《太平御覽》卷八及《繹史》卷十注引。二、“正月上日,舜受終,鳳皇儀,黄龍感,朱草生,蓂莢孳,西王母授益地圖。”《雒書靈準聽》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一及《繹史》卷十注引。三、“舜受終,赤鳳來儀。”《尚書緯帝命驗》文,見《太平御覽》卷九一〇引。四、“舜受命,蓂莢孳。”《尚書緯帝命驗》文,見《文選》王元長《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注引。五、“蓂莢,堯舜時皆有之。”《尚書中候摘雒戒》文,見《路史餘論》卷七引。六、“西王母獻舜地圖及玉玦。”《禮緯斗威儀》文,見《路史餘論》卷九引。七、“西王母於大荒之國得益地圖,慕舜德,遠道獻之。”《尚書緯帝命驗》文,見《繹史》卷十注引。八、“王者德至山陵,則山出木根車,應載萬物。虞舜德盛於山陵,故山車出,有垂綏。”《孝經援神契》文,見《繹史》卷十注引。九、“虞舜之世,景雲出房。”《春秋緯佐助期》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七二引。十、“帝舜曰:朕維不義,蓂莢浮著,百獸舞,鳳皇晨。”《尚書中候考河命》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一、卷九一五及《藝文類聚》卷九八引。

[148] 一、“舜以太尉受號即位爲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至於中月,與三公諸侯臨觀河、洛,有黄龍五采,負圖,出置舜前, 入水而前去。圖以黄玉爲匣,如櫃,長三尺,廣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户。白玉檢,黄金繩,芝爲泥,封兩端。章曰‘天黄帝符璽’五字,廣袤各三寸,深四分,鳥文。舜與大司空禹臨侯望博等三十人集發圖,玄色而綈狀,可舒卷,長三十二尺,廣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位度之差。”《春秋緯運斗樞》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一及《北堂書鈔》卷一五八引。二、“舜以太尉即位,與三公臨河,觀黄龍五采負圖,出置舜前,以黄玉爲柙,白玉爲檢,黄金爲繩,紫芝爲泥。章曰‘天黄帝符璽。’”《河圖》文,見《初學記》卷六、卷三十、《太平御覽》卷九二九、《藝文類聚》卷九八及《北堂書鈔》卷九六引。《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又以爲係《河圖挺佐輔》文,又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河圖録運法》文。三、“帝舜祇德欽象,有光至於稷興,榮光迭至,黄龍負圖,卷舒至水畔,寘舜歬。舜與三公、大司空禹等三十人集發。”《孝經緯援神契》文,見《路史餘論》卷六引。四、“舜沈璧於河,至于下稷(側),榮光休至,黄龍負卷舒圖,出水壇畔,赤文緑錯。”《尚書中候考河命》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一、卷九二九及《藝文類聚》卷九八引。五、“舜即位,巡省中河,録圖授文。”《孝經緯鉤命決》文,見《文選》江淹《雜詩》注引。

[149] “黄龍從雒水出詣舜前,鱗甲成字,舜命寫之,寫竟,龍去。”《河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九二九引。又《黄氏逸書考》依《古微書》,以爲《河圖挺佐輔》文;又依《藝文類聚》卷九八及清河郡本,以爲係《龍魚河圖》文。

[150] “若稽古帝曰重華,欽翼皇象。”《尚書中候考河命》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一引。按稽古訓爲同天,已見第349頁註1。

[151] 一、“舜損己 安百姓,致鳥獸鶬鶬,鳳凰來儀。”《禮緯含文嘉》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一及《五行大義》論五帝第二一引。二、“舜之時,民樂其紹堯業;故韶者,紹也。”《春秋緯元命苞》文,見《論語·八佾》正義、《周禮·大司樂》疏及《太平御覽》卷五〇六引。三、“舜樂曰簫韶。”《樂緯動聲儀》及《協圖徵》文,見《初學記》卷十五、《太平御覽》卷五六六及《禮記·樂記》正義引。注云“韶,繼也。舜繼堯之後,循行其道,故曰簫韶。”又注云:“簫韶言能紹堯之德也。”

[152] 孔子曰:“簫韶者,舜之遺音也。温潤以和,似南風之至。其爲音,如寒暑風雨之動物,如物之動人。雷動禽獸,風雨動魚龍;仁義動君子,財色動小人,是其君子務其本。”《樂緯動聲儀》文,見《太平御覽》卷八一引。

[153] 一、“顔回問三教變,虞、夏何如?曰:教者所以追補敗政,靡弊溷濁,謂之治也。舜之承堯,無爲易也。”《樂緯稽耀嘉》文,見《白虎通·三教》篇引。二、“有虞氏尚赤,以十一月爲正。”《尚書中候勑省圖》文,見《通典》卷五五引。三、“舜曰總章。”《尚書緯帝命驗》文,見《玉海》卷九五引。

[154] 一、“稷(《繹史》作益)爲司馬,契(《繹史》作卨)爲司徒,禹爲司空,聖帝即位,三公象三能矣。”《尚書緯刑德放》文,見《北堂書鈔》卷五〇及《繹史》卷九注引。又《詩·魯頌·閟宫》正義及《路史高辛紀》注引首二句。二、“舜褒賜群臣,賞爵有分,稷、契、臯陶皆益土地。”《尚書中候考河命》文,見《詩·大雅·崧高》及《商頌·長發》正義引。

[155] “……在位十有四年,奏鐘石笙筦,未罷而天大雷雨,疾風,發屋伐木,桴鼓播地,鐘罄亂行,舞人頓伏,樂正狂走。舜乃 權持衡而笑曰:‘明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見於鐘石笙筦乎?’乃薦禹於天,行天子事。於時,和氣普應,慶雲興焉。若烟非烟,若雲非雲,郁郁紛紛,蕭索輪囷。百工相和而歌慶雲。帝乃倡之曰:‘慶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群臣咸進稽首曰:‘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予一人。’帝乃載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經,百姓允誠。於予論樂,配天之靈。遷於聖賢,莫不咸聽。鼚乎鼓之,軒乎舞之。精華以竭,蹇裳去之。’於是八風修通,慶雲叢聚。蟠龍奮迅於厥藏,蛟龍踴躍於厥淵,龜鼈咸出厥穴,遷虞而事夏。舜乃設壇於河,如堯所行。至於下稷,容光休至,黄龍負圖,長三十二尺,置於壇畔,赤文緑錯。其文曰:禪於夏后,天下康昌。”《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尚書中候考河命》文。

[156] 一、“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剛。龍顔,侈哆,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及受河圖緑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爲雨粟,鬼爲夜哭,龍乃潛藏。治百有一十載,都於陽武,終葬衙之利鄉亭。”《春秋緯元命苞》文,見《繹史》卷五注引。二、“蒼頡龍顔。”《春秋緯命曆序》文,見《路史前紀》六引。三、“蒼頡四目,是謂並明。”《春秋緯演孔圖》文,見《藝文類聚》卷十一、《太平御覽》卷三六六及《路史前紀》六引。四、“奎主文章,蒼頡效象,洛龜曜書丹青,垂萌畫字。”《孝經緯援神契》文,見《繹史》卷五注引。

[157] “蒼頡爲帝,南巡狩,登陽虚之山,臨於玄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帝。”《河圖》文,見《山海經·中山經》玄扈水注引。《繹史》卷五注引,以爲係《河圖玉版》文。《黄氏逸書考》又依《古微書》,於“以授之帝”下加“文捉二十八字,景刻于陽虚之石。李斯止識八字,曰:上天垂命,皇辟迭王。今已不可尋矣”一段,以爲係《河圖玉版》文。

[158] “蒼頡文字者,總而爲言,包意以名事也。分而爲義,則文者祖父,字者子孫。得之自然,備其文理,象形之屬,則謂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聲、會意之屬,則謂之字。字者言孳乳浸多也。題之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舒也,著也,記也。”《孝經緯援神契》文,見張懷瓘《書斷》及《太平御覽》卷七四九引。

[159] “九頭紀……次後五龍紀,父子五人,分治五方。長爲角龍,木仙也,號曰柔成;次爲徵龍,火仙也,號曰耀屏;三爲商龍,金仙也,號曰剛瞻;四爲羽龍,水仙也,號曰翔陰;父爲宫龍,土仙也,號曰合離。其神後司於四時。合離紀,民始穴處衣皮毛。”《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春秋緯命曆序》文。

[160] “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春秋緯命曆序》文,見《文選·魯靈光殿賦》注、《路史前紀》二注及《繹史》卷一注引。

[161] “鉅靈胡者,偏得神元之道,造山川,出江河,神化之宜,與元氣齊生,爲九元真母。”《讖遁甲開山圖》文,見《路史前紀》三及註及《繹史》卷一引。

[162] “有人黄頭大腹,號曰黄次,駕六蜚麋,出天齊政,則有官統,三百四十歲。 神次之,號曰皇神。出淮,駕六蜚羊(或作鹿),上下天地,與神合謀,政化三百歲;五葉,千五百歲。黄神氏或曰黄袜。”《春秋緯命曆序》文,見《太平御覽》卷九〇六,《藝文類聚》卷九九,《初學記》卷三九及《路史前紀》三引。《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引“皇神駕六飛鹿,化三百歲”,以爲《命曆序》文。

[163] “次民氏是爲次是民。次是民没,六皇出,天地命易以地紀(或作天易命以地紀,文亦不甚可解),穴處之世終矣。”《春秋緯命曆序》文,見《初學記》卷二九及《路史前紀》三引。《黄氏逸書考》及《緯攟》又依《古微書》及《路史》以爲係《雒書摘六辟》文。

[164] 一、“辰放氏是爲皇次屈,渠頭四乳,駕六蜚麐,出地郣,而從日月,上下天地,與神合謀,治二百有五十載。”《春秋緯命曆序》文,見《初學記》卷二九及《路史前紀》四引。《黄氏逸書考》及《緯攟》又依《古微書》及《初學記》,作:“辰放大頭四乳,號曰皇次屈,出地郣,駕六飛麟,從日月,治二百五十歲。”以爲係《雒書摘六辟》文。二、“古初之人,卉服蔽體。次民氏没,辰放氏作,時多陰風,乃教民 禾茹皮,以禦風霜;綯髮閐首,以去靈雨;而人從之,命之曰衣皮之人。”《春秋緯命曆序》文,見《路史前紀》四引。

[165] “昔辰放治世,離光次之,號曰皇談。鋭頭,日角,駕六鳳凰,出地衡,在位五百六十歲。”《春秋緯命曆序》文,見《初學記》卷九及《路史前紀》四引。《路史》及《六帖》卷九四引作“二百五十歲”。

[166] 一、“次後,有人五色長肘,號曰有巢氏,治五百九十歲。”《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春秋緯命曆序》文。二、“有巢氏王天下也,駕六龍飛麟,從日月,號古皇氏。”《河圖》文,見《路史前紀》九引。三、“石樓山在琅邪,昔有巢氏治此山南。王天下百有餘代,未詳年代也。”《讖遁甲開山圖》文,見《太平御覽》卷七八及《初學記》卷九引。又《路史前紀》五注及《繹史》卷一注引,均無末二句。按《路史》以爲有巢氏有二,一在燧人氏之前,一在昊英氏之後,不同;今以緯讖爲據,未從改。

[167] “庸成氏實有季子,其性喜淫,晝淫於市。帝怒,放之於西南。季子儀馬而産子。身人也,而尾蹏馬。是爲三身之國。”《河圖括地象》文,見《路史前紀》五引。

[168] “柏皇氏是爲皇伯,登出榑(或作博,作扶)桑,日之陽,駕六龍而上下,以禾紀德。”《春秋緯命曆序》文,見《文選·海賦》注及《路史前紀》六引。

[169] “ 温次之,號曰遂皇。冬則穴居,夏則巢處。燔物爲食,使民無腹疾。治五百三十歲。忽彰次之,號曰庖犧。有人蒼色大耳,名石年,戴玉理,始立地形,甄度四海,治五百三十歲,而流紇紀作。禪于謀泯,號曰榆罔,治五十四年。軒提次之,號曰帝壽鴻,即軒轅,有熊之子也,興于窮山軒轅之丘。治百有五年,而其孫顓頊次之,號曰高陽。治七十四年,而岌夋次之,號曰帝嚳辛。治七十九年,而放勳次之,治曰伊祈。治九十八年而禪于重華,號曰舒昌,亦曰都君。治五十三年,而禪于文命。……”《黄氏逸書考》依清河郡本,以爲係《春秋緯命曆序》文。因其他緯讖輯佚者多未據輯,故本文未據引,而附録於此。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