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这个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他的事迹,每每容易和历史传说中夏代有穷国国君后羿的事迹相混。《楚辞·天问》已经露其端倪: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䠶(shè,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䠶,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䠶革而交吞揆之?
前八句是羿的事,后四句是后羿的事,然而《天问》把它们都搅混在一起了。以后诸书,常有这种搅混的现象。作为同属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有混同处,原无足怪。但是若从整理的角度看,便须将他们放在历史的肩架上,加以区分。汉末高诱注《淮南子》,还知道这种区分。他注《氾论篇》“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云:“是尧时羿,非有穷后羿也。”注《俶真篇》“是故虽有羿之智而无所用之”云:“是尧时羿,善射,能一日落九乌,缴大风,杀窫寙,斩九婴,射河伯之智巧也;非有穷后羿也。”我们觉得这种区分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单从名称上看,“后羿”的“后”,就有国君的意思,后羿简称为羿还可以,羿称后羿却是绝对不可以的。至于二人的事迹,尤其须要分辨清楚才行。
神话中英雄羿的事迹,主要是射日除害。后羿的传说中却没有这方面的传说。《左传·襄公四年》说:“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那是说他不恤国事,只喜欢打猎。《离骚》说:“羿淫游以佚田兮,又好射夫封狐。”也是说他只喜欢打猎。而打猎却不是除害。神话中更没有后羿射日的神话。虽然有人把羿射日当作是后羿射日,那是他自己弄错了,古书的记载是没有的。
羿射日除害神话,首先见于《山海经·海内经》: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百艰”,就当包括羿射日除害的全部神话故事在里面——我们相信这段简短的记叙就是羿射日除害神话最早的大体轮廓。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羿原是天帝帝俊派遣他下凡去“扶下国”、去“恤下地之百艰”的,羿的身份是天神,不仅仅是神性英雄而已。二是羿不属于历史上的任何时代。古神话中诸神的行迹,如夸父追日、共工触山、刑天断首等,也都是不属于历史上的任何时代的。
但是,到了《淮南子·本经篇》,却把羿射日除害神话放在“尧之时,十日并出”的历史的肩架上了,从此,羿就成了尧时代的一个神性英雄。不过《淮南子》的这段记叙本来有些疑问,我们在前面“尧射日及其他”节中已略有申述,此不多赘。
羿射日除害神话,先秦古籍已有一些零片记叙。《楚辞·天问》说:“羿焉 (bì)日?乌焉解羽?”这是说羿射日的。《天问》又说:“冯珧利决,封豨(xi,猪)是䠶(shè)。”这是说羿除诸害之一的封豨即大野猪的。《山海经·海外南经》说:“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大荒南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有人曰凿齿,羿杀之。”这是羿除诸害之一的凿齿的。这些零片记录,都没有把羿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
关于羿射日,我们留在下节“‘十日’始末”中再详细讲,现在先讲羿所除的诸害。按照《淮南子》安排的顺序,有凿齿、九婴、大风、䝟貐、修蛇、封豨共六种。
先讲凿齿。据《山海经》所记,凿齿能“持盾”或“持戈”向羿作战,又称“有人名曰凿齿”(《淮南子·地形训》有凿齿民),似乎是一个人形的怪物。高诱注《淮南子·本经训》,又补充了如下几句:“凿齿,兽名,齿长三尺,其状如凿,下彻颔下。”这就使我们对凿齿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大约是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物。
其次是九婴。九婴是怎样的一个怪物呢?高诱说:“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好像他也说不大清楚。据我们推想,“九婴”的“婴”,或当作‘ ”。《释名·释形体》说:“咽或谓之 。”九婴,是说这怪有九条咽喉,那就该是一个能喷水也能吐火的九头怪了。古书无闻,推想如此。
还有是大风。高诱注说:“大风,风伯,能坏人屋舍。”是的,大风就是风伯,然而这风伯又当是谁呢?我们以为其实就是海神而兼风神的禺强。禺强所过之处,不但拔木伐屋,而且还在风中带来大量的疟疠(lì)病毒。所以羿要“缴大风”——用拴在绳子上的箭去射他一箭了。甲骨文风字和凤字无别,凤字作 或 ,画的就是一只孔雀。古时我国中原一带气候较热,像象和孔雀这类热带动物都是有的。人民想象这种鸟的特大者,必定性情凶悍,能伤害人畜。它的翅翼所掠过的地方,总似乎有大风伴随。因此就把它来作了风的象征,造字时风、凤二字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再其次是䝟貐。䝟貐《山海经》作窫窳,原是一个人面蛇身的天神,后来被贰负和他的臣子危共同设计谋害死了。黄帝叫昆仑山的诸巫拿不死药将他救活转来,这以后他大约就再也没有恢复本形。《海内经》说它“龙首”,《北山经》说它“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尔雅·释兽》却又说它“类 ,虎爪,食人,善走”:真是各说不一。如果这种怪兽和原本是人面蛇身的天神窫窳真有关系的话,那么它就太不幸了:既死于贰负和危的谋害,又死于羿的神弓神箭。
还有就是修蛇,修蛇即所谓长蛇、大蛇、巴蛇,《山海经》中多记有之。《海内南经》说:“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楚辞·天问》也说:“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羿在洞庭所“断”的蛇就是这种蛇。《路史·后纪十一》注引《江源记》说:“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因曰巴陵。”巴陵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县西南隅,起初传说是羿屠巴蛇所积的陵,后来竟成了郡县的名称,可见羿射日除害神话的深入人心。
最后是封豨。“擒封豨于桑林”,羿在成汤祷雨的桑林那个地方生擒活捉住了大野猪。大野猪看来虽是平常的生物,没有什么神奇,但在古代,它却被认为是和修蛇一样为害人间最烈的生物。“封豕长蛇”已成为对那种心怀叵测、祸害极大的个人或国家的称呼。《左传·定公四年》说:“吴为封豕长蛇。”便是其例。
到此为止,七害俱除,羿这个中国神话中的神性英雄,很有点像希腊神话中的那个干了十二件困难工作的赫克利斯一样,又昂首阔步,去迎接新的战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