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中国史学之特点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节 中国有累世不断之史籍及专掌记注之史官

东周以前,史书虽已发达,但现存者多属东周以后作品。即以《春秋》及《左传》而论,其记载开始时期约略近于周平王东迁,而与希腊之第一次奥林匹亚节及罗马建城年代相近,亦不可谓为不古。然欧西史籍断断续续,绝无如我国记载之长者;司马迁作《史记》以后,历代皆有史学著作,绵亘不绝;故语其古则我国史不亚于希腊、罗马,语其长则非它国所能望,此一特点也。

第一特点之造成,亦由于汉代以后,下至于清,皆有专负记注之史官。史官之由来甚古,已在第一章详细论之。汉以后虽著作郎、起居郎、专修国史等名称随代不同,然其职责则或掌记注,或专撰述,皆所以使当代国史能继续维持不坠也。历史虽然长久,若无此种不断之组织,亦无法使前史传之于今;则累世皆有专掌记注之史官,此第二特点也。

第二节 正统的观念

统之观念,在现存史料中至少西周初人已有之。在《尚书》“多士”、“多方”各篇中,皆极言夏不遵天命,天乃使成汤代夏,纣又不遵天命,天乃眷顾有周;在《毛诗》若干篇中亦有同类见解;则商之代夏,周之代商,皆承天之统也。故王孙满在春秋时对楚王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则天命改时必将有人以代周之统也。然至此时尚未杂有五德之观念。五德之观念盖盛于东方,故为五德论者亦为齐人邹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谓“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是也。至秦始皇始从其言:“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于是统之观念遂限于五。汉代此说大盛;南北朝纷争,各自认为正统;宋代因受夷狄交侵,故正统之论尤严,其略可于司马光《答郭纯长官书》中见之:

夫正闰之论,诚为难晓。近世欧阳公作《正统论》七篇以断之,自谓无以易矣;有章表明者,作《明统论》三篇以难之,则欧阳公之论似或有所未尽也。欧阳公谓正统不必常相继,有时而绝,斯则善矣;然谓秦得天下无异禹、汤,又谓始皇如桀、纣不废夏、商之统,又以魏居汉、晋之间,推其本末,进而正之,此则有以来章子之疑矣。章子补欧阳公思虑之所未至,谓秦、晋、隋不得与二帝三王并为正统,魏不能兼天下当为无统,斯则善矣;然五代亦不能兼天下与魏同,乃独不绝而进之使与秦、晋、隋皆为霸统,亦误矣。足下离之,更为异等,斯又善矣。然则正闰之论虽为难知,经三君子尽心以求之,愈论而愈精,庶几或可以臻其极乎?……光辱足下之厚意,岂可逆自鄙薄,不倾胸腹之所有,以尽布于左右而求采择乎?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先儒谓秦为闰者,以其居二代之间而非正统,如余居两月之间而非正月也。夫霸之为言伯也,古者天子立二伯,分治天下诸侯。周衰,方伯之职废,齐桓、晋文能帅诸侯以尊周室,故天子册命使续方伯之职,谓之霸主。而后世学者,乃更以皇帝王霸为德业之差,谓其所行各异道,此乃儒家之末失也。今章子以霸易闰,以失为得,恐不足遵也。夫统者,合于一之谓也。今自余以下皆谓之统,亦恐名之未正也。又蜀先主自言中山靖王之后,而不能举其世系。后唐出于沙陀,姓朱邪氏,唐赐之姓,明宗复非庄宗之族,清泰又非明宗之子。李昪起于厮役,莫知其姓,或云湖州潘氏子,李神福俘之以为僮仆,徐温丐之以为子。及称帝,慕唐之盛,始自言姓李,初欲祖吴王恪,嫌其诛死;又欲祖郑王元懿,命有司检讨二王苗裔。有司请为恪十世孙,昪曰:“历十九帝,十世何以尽之?”有司请以三十年为一世,议后始定。足下云:蒙先世之烈者谓之余,今三家皆谓之余,可乎?且余者岂非谓承正统之余也。今刘知远谓之闰,而刘崇谓之余,可乎?又凡不能壹天下者,或在中国,或在方隅,所处虽不同,要之不得为真天子。今以曹魏、刘石二赵、苻姚两秦、元魏、高齐、宇文周、朱梁、石晋、刘汉、郭周为闰,孙吴、刘宋、二萧齐梁、陈、慕容燕、赫连夏为偏,李蜀、吕李秃发沮渠西凉、乞伏秦、冯燕、杨吴、王孟两蜀、广南汉王闰为僭,三者如不相远,然愿更详之。彼苻氏、姚氏与慕容氏,赫连氏与拓跋氏,一据关西,一据山东,与高齐、宇文周何以异乎?又凡天禄之不终者,传世不传世等耳。王莽虽篡窃,天下尝尽为之臣者十八年,与秦颇相类,非四夷群盗之比也。则天乃唐之母后,临朝称制,与吕后无殊,但不当革命称周耳。其后子孙相继有天下,不得谓之不终其身,今与王莽同谓之伪,亦似未安也。

足见宋代正统争论之繁,且正统论之难求其完备,纵有司马光之史识,亦难为评断矣。

第三节 书法

赵穿弑君而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孔子称之为书法不隐,则书法之用,由来已古。盖中国古史既严于天命之统,则违反此原则者必须加以惩惧;而合于此原则者加以褒扬,亦甚合理。后代史官多遵守此义,认为史书含有惩劝作用,有时史事之考证不必求其极详,然书法则不可不求精密,此论至宋代尤重视。欧阳修之撰《新五代史》,其所重视者书法而已。朱熹之修《资治通鉴纲目》,亦认为司马光之《资治通鉴》,书法不够精密,故其《凡例》一卷,所论者皆限于书法。此种见解历明、清而不改,故清圣祖有《御批资治通鉴纲目》,清高宗更有《御批通鉴纲目辑览》,皆以帝王而提倡此义者。盖书法虽对古人而施,然其影响则及于今人。以记载陈迹之历史为惩劝作用者,此中国史学之特点,因此而影响及于史迹之失真,亦中国史学之弊也。

第四节 尊王与攘夷

武王伐纣,成王、周公践奄以后,周人大封同姓及亲戚于东方,从此商、周文化渐合成一体。于是蛮夷以外,诸夏之观念发生。诸夏者,以姬姓及其亲戚为主干,而以商人为外围之集团也。春秋以前,周王以诸夏首领地位而攘夷狄。东迁以后,王室衰微,霸主出现,遂一面尊王,一面攘夷,两种固同一主义之两面也。此种主义亦显露于古代史书中。战国以后,文化逐渐统一,至秦而政治统一,于是以前所谓蛮夷有若干已融合于诸夏,诸夏之定义及范围更趋广阔。然四境之外,夷狄仍然存在,而攘夷之思想亦仍旧存在。以后历代史书中,此观念时隐时显。大抵中国国势强盛之时,则此类观念较不为人注意;至夷狄交侵之候,则此种观念转趋强烈。清人虽以异族而入主中国,但为汉族所同化,而亦自侪于诸夏,对其他民族反以夷狄视之,故清末攘夷论又对欧西诸国而发生,此种绵亘不绝之观念,亦中国史学之另一特点也。

(摘自《中国史学史》,中华书局,2010 年)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