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金匱玉函經》卷第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方藥炮製

凡野葛不入湯,入湯則殺人,不謂今葛根也。凡半夏不㕮咀,以湯洗十數度,令水清滑盡,洗不熟有毒也。茱萸、椒之類,不㕮咀。生薑一斤,出汁三合半,生薑皆薄切之,乃搗絞取汁,湯成乃熟煮,如升數,無生者,用乾者一兩當二兩。附子、大黃之類,皆破解,不㕮咀,或炮或生,皆去黑皮,刀刮取里白者,故曰中白。用木芍藥刮去皮。大棗擘去核。厚朴即斜削如脯法。桂削去皮,用里黑潤有味者為佳。細辛斬折之,麻黃亦折之,皆先煮數沸,生則令人煩,汗出不可止,折節益佳。用桃核、杏核,皆須泡去皮乃熬,勿取兩人者,作湯不熬。巴豆去皮心,復熬變色。瞿麥、小草,斬折不㕮咀。石葦手撲,速吹去毛盡,曝令燥,復撲之,不盡令人淋。藜蘆去頭毛。葶藶皆熬黃黑色,巴豆、桃仁、杏仁,皆不可從藥,別搗令如膏,乃稍納藥末中,更下粗羅。凡㕮咀藥,欲如大豆,粗則藥力不盡。凡煎藥皆去沫,沫濁難飲,令人煩。膠,乃成下,去滓,乃納之,飴亦然。凡丸藥,膠炙之乃可搗。用膠,炙令盡沸,凡搗丸藥,欲各異搗,藥有難易搗耳。凡煮藥用遲火,火駛藥力不出盡,當以布絞之,綿不盡汁也。凡篩藥欲細篩,篩訖更合治之。和調蜜丸者,益杵數為佳。凡散石藥,以藥計分之,下絹篩佳。散藥粗篩佳,凡作膏欲生,熟則力少。

桂枝湯方(第一)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物,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汗出,一時許益佳,若不汗,再服如前,又不汗,後服當小促其間,令半日許,三服盡。病重者,一日一夜服,晬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當復作服。若汗不出者,服之二三劑,乃解。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第二)

桂枝(一兩十戒嚴銖) 芍藥 生薑 甘草(炙) 麻黃(各一兩) 大棗(四枚) 杏仁(二十四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方二湯各三合,併為六合,頓服,今裁為一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第三)

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 生薑(一兩六銖) 杏仁(十六枚) 甘草(一兩二銖) 大棗(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第四)

桂枝 芍藥 甘草 麻黃(各十八銖) 生薑(一兩三銖) 大棗(四枚) 石膏(二十四銖)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脾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脾湯一分。

桂枝加桂湯方(第五)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今加桂

桂枝加附子湯方(第六)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㕮咀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今加附子。

桂枝去芍藥湯方(第七)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今去芍藥。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第八)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第九)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茯苓 白朮(各三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即愈。本方桂枝湯,今去桂加茯苓、術。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第十)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蜀漆(三兩,洗,去腥) 大棗(十二枚) 牡蠣(五兩,熬) 龍骨(四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一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方(第十一)

桂枝(三兩) 芍藥 生薑(各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㕮咀四味,以水一斗一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

桂枝倍加芍藥湯方(第十二)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今加用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方(第十三)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大黃(三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桂枝人參湯方(第十四)

桂枝 甘草(炙,各四兩) 人參 白朮 乾薑(各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四味,取五升,去滓,內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第十五)

桂枝(一兩) 甘草 龍骨 牡蠣(熬,各三兩)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桂枝甘草湯方(第十六)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桂枝加葛根湯方(第十七)

桂枝(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葛根(四兩)

上六味,以水九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葛根湯方(第十八)

葛根(四兩) 麻黃 生薑(各三兩) 桂枝 芍藥 甘草(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服一升,取汗,不須啜粥。

葛根加半夏湯方(第十九)

葛根(四兩) 麻黃 生薑 桂枝 芍藥 甘草(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汗。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第二十)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黃芩 黃連(各三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分服。

麻黃湯方(第二十一)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枚)

上四味,㕮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溫覆出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方(第二十二)

麻黃(四兩) 杏子(五十枚) 石膏(半斤,碎,綿裹) 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第二十三)

麻黃(二兩) 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第二十四)

麻黃(二兩) 附子(一枚,去皮,破作八片,炮)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第二十五)

麻黃 連軺 生薑(各二兩) 赤小豆(一升)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甘草(一兩,炙) 大棗(十二枚) 生梓白皮(一升)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麻黃升麻湯方(第二十六)

麻黃(二兩半) 升麻 當歸(各一兩六銖) 黃芩 萎蕤 知母(各十八銖) 石膏(碎,綿裹) 甘草(炙) 桂枝 芍藥 乾薑 白朮 茯苓 麥門冬(去心,各六銖)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一飯間,當出汗愈。

大青龍湯方(第二十七)

麻黃(六兩)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雞子大,碎,綿裹) 杏仁(四十枚)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令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

小青龍湯方(第二十八)

麻黃 芍藥 細辛 桂枝 乾薑 甘草 五味子(碎) 半夏(各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渴者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熬令赤色。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蕘花不治利,麻黃定喘,今反之者,疑非仲景意。)

小建中湯方(第二十九)

桂枝 甘草(炙) 生薑(各三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火消解,溫服一升。嘔家不可服,以甘故也。

小柴胡湯方(第三十)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若胸中煩,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堅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微發其汗。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第三十一)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乾薑(二兩)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初服微煩,復服汗出愈。

柴胡桂枝湯方(第三十二)

柴胡(四兩) 黃芩 人參(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 甘草(一兩,炙)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一兩半) 大棗(六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法滓,溫服一升。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第三十三)

柴胡(四兩) 黃芩 生薑 龍骨 人參 桂枝 牡蠣(熬) 黃丹 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 大棗(六枚) 大黃(二兩)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柴胡湯內加龍骨、牡蠣、黃丹、桂、茯苓、大黃也,今分作半劑。

大柴胡湯方(第三十四)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 大黃(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方無大黃,然不加不得名大柴胡湯也。

柴胡加芒硝湯方(第三十五)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 半夏(五枚) 大棗(四枚) 芒硝(二兩)

上七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二服,以解為差,不解更作服。

柴胡加大黃芒硝桑螵蛸湯方(第三十六)

柴胡(二兩)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薑(各十八銖) 半夏(五枚) 大棗(四枚) 芒硝(三合) 大黃(四兩) 桑螵蛸(五枚)

上前七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芒硝、大黃、桑螵蛸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五合,微下即愈。本方柴胡湯,再服以解其外,餘一服加芒硝、大黃、桑螵蛸。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第三十七)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茯苓桂枝白木甘草湯方(第三十八)

茯苓(四兩) 桂枝 白朮(各三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即利。

茯苓甘草湯方(第三十九)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炙) 桂枝(二兩) 生薑(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五苓散方(第四十)

豬苓(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桂(半兩) 白朮(十八銖)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甘草乾薑湯方(第四十一)

甘草(二兩,炙) 乾薑(二兩)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第四十二)

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炙)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炙甘草湯方(第四十三)

甘草(四兩,炙) 生薑(三兩)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三兩) 阿膠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子仁(半升) 大棗(三十枚)

上九味,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烊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湯方(第四十四)

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第四十五)

厚朴 生薑 半夏(各半斤) 甘草(二兩) 人參(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梔子豉湯方(第四十六)

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第四十七)

梔子(十四枚,擘) 甘草(二兩)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方(第四十八)

梔子(十四枚,擘) 生薑(五兩)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梔子厚朴湯方(第四十九)

梔子(十四枚,擘) 厚朴(四兩) 枳實(四枚,去穰,炒)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

梔子乾薑湯方(第五十)

梔子(十四枚,擘) 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為三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梔子黃檗湯方(第五十一)

梔子(十四枚,擘) 黃檗(二兩十六銖) 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