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八节农民大起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唐前期,由于剥削还有些限度,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间的阶级斗争也就比较缓和一些。安、史反叛,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原来朝廷租税主要来自江淮,现在江淮更成为唯一的租税榨取地,民众负担骤增,农民起义第一次在浙东爆发了。

七六二年,台州(治临海,浙江临海县)起义首领袁晁率众攻浙东州县,取得衢、温、明等州,有众二十万。

七六三年,李光弼派兵击破袁晁起义军,浙东又为唐所有。袁晁一号召,就得到浙东广大民众的拥护,虽然被李光弼镇压,起义符合民众的愿望,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唐朝廷还拥有强大的武力,足以保持它的腐朽统治,局部地区的农民起义,不得不暂时失败,但腐朽统治终究不能逃避农民起义的打击,到了八五九年,浙东又有裘甫率领的起义。

唐朝廷向江、淮以及岭南搜括大量财物,民众已极困苦,官员为谋求大利,也争着到这些地方去做官。名士薛保逊作文讥斥当时的州县官,说,我送客到灞桥,在旅店休息,看见几个似乎象人的东西。试问来历,这些东西居然会说话,说是江、淮、岭南的州县官。我真想不到好好人民,为什么受这些东西的鞭挞!官吏贪虐成风,南北原是一致,薛保逊特别指斥江、淮、岭南的官吏,足见南方民众困于勒索尤为严重。裘甫起义,影响比袁晁更大,因为裘甫得到民众更大的拥护。

八五九年,正是唐宣宗死,唐懿宗继位,唐朝廷开始趋于大崩溃的一年。裘甫起义标志着唐朝廷崩溃的开端,尽管裘甫失败了,起义的潮浪是不可能阻遏的。

浙东起义首领裘甫率众攻破象山县城,又进攻剡县(浙江嵊县)。裘甫起兵时众不过一百人,八六○年,起义军增至一千人,取得剡县,众增至数千人。浙东道以及别道民众,纷纷来归,众骤增至三万。还有不少起义小帅,派人来联络,请作属部。起义军推裘甫为天下都知兵马使,又推刘暀(音旺wāng)为副使,刘庆、刘从简为大将,废弃唐朝皇帝年号,自建年号为罗平(越民间相传有罗平鸟,管越人祸福,裘甫用为年号。八九五年,董昌据越州称帝,以罗平为国号),铸印,印文为天平。裘甫以平(太平、公平)为号召,这就是起义军旺盛的原因。起义军在剡县积聚粮食,制造器械,声势大振,分兵攻越、衢、婺(治金华,浙江金华市)、明、台等州,取得唐兴(浙江天台县)等若干县城。浙东唐军屡战屡败,宰相推荐前安南都护王式为浙东观察使。王式要求朝廷多给兵马,说,如果发给兵马太少,战事迁延不决,江、淮民众一定要起兵响应。国家用度完全依靠江、淮,那时候道路阻绝,上自宗庙,下至禁军,都得不到供给,事情将非常危急。唐懿宗和宦官听了这番话,发忠武、义成、淮南等诸道兵归王式统率,兵力上唐处于优势地位。

在起义军方面,裘甫保守剡县等几个县城,并不想积极进攻,没有号召各地民众起兵去打破唐朝廷的用兵计划。刘暀对裘甫说:我军如此旺盛,方略却至今未定,实在可惜!王式所率大军,不要四十天就来到,兵马使应该乘敌军未到的时机,急出兵攻取越州城,再派兵五千守西陵(浙江萧山县西兴渡口),沿浙江东岸筑垒拒敌。大集船舰,乘机出敌后,攻取浙西州县,过大江攻扬州,夺取财物,还军修石头城(江苏南京市)固守,宣、歙、江西民众自然响应。另派刘从简率万人从海路袭取福建。这样,唐朝廷赖以生存的贡赋,都为我所有,只怕子孙不能守,我们这辈子可以无忧了。刘暀这个有限度的进攻计划,总还算是一个计划,裘甫连这一点想法也没有,说:今天醉了,明天再议。进士王辂献计说:刘副使说的乃是孙权的故事,那时候天下大乱,所以能占据江东,现在中原无事,占据是不成的,不如拥众守险,大势不好便逃入海岛,这是万全的良策。裘甫犹豫不定,实际上是采取王辂的所谓万全良策。王式坚决进攻,裘甫束手无策,不待战斗,胜败已经决定了。

王式到越州,用浙东兵和称为土团的地主武装作向导,又用居住在江淮的吐蕃、回鹘降人充骑兵,督诸军分路向起义军进攻。起义军与唐兵十九战,不能取胜,占有的土地先后被唐兵夺去。刘暀对裘甫说,早用我的计谋,先取越州,事情不会这样危急。王辂等几个进士在军中,都着绿衣。刘暀杀王辂等,说,都是这些青虫坏事。王辂等只是计谋不合,并非背叛起义军,刘暀轻率杀人,显得计穷谋竭,与裘甫一样束手无策。起义军最后退守剡县城,坚决抵抗唐兵,三天中出战八十三次,唐兵受挫,但不肯撤围退走。城中妇女组成女军,助起义军守城。裘甫、刘暀、刘庆率壮士百余人夜间突围,被唐兵杀死。刘从简弃城守山,也战败被杀。

裘甫率领的浙东起义,前后凡六十六日,在战斗中,民众反唐的决心,表现得十分清楚,女军投石块击敌,就是明证。唐朝廷因王式得到暂时的战胜,以为无忧了,事实是更大的忧就紧接在后面。

安南民众遭受残酷的剥削,至少同江淮一样。民众无法生存,八五八年,引南诏兵攻唐安南守军,战事连年不停,到八六三年,唐懿宗撤回诸道援安南兵,专守岭南西道(节度使治邕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八六四年,唐朝廷发八道兵守邕州,南诏来攻,唐兵大败。朝廷选募徐州军士三千人往邕州防守。八六八年,徐州兵在防地作乱,拥庞勋为主,自动回徐州。朝廷发十道兵攻徐州,八六九年,才消灭庞勋所率的叛军。

浙东起义后,唐朝廷搜括军费,民不堪命,到处聚众反抗。八六○年,薛调上书说,“兵兴以来,赋敛无度,所在群盗,半是逃户”。唐战胜裘甫,反唐的民众却更多了。安南起义后,唐内部引起庞勋叛乱,搜括军费愈益迫急,再加关东连年有水旱灾,民众穷极,聚众反抗,规模比浙东起义时,又增加无数倍。唐统治地区,不分南北,民众普遍反唐,爆发大起义的时机成熟了。

八七四年,王仙芝率众数千人在长垣(河南长垣县)起义。次年,黄巢率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在冤句(山东菏泽县西南)起义。王仙芝、黄巢起义符合当时广大民众的意愿,因而声势浩大,成为大起义的首领。

王仙芝、黄巢都曾贩卖私盐。唐末割据者如王建、钱镠以及吴国权臣徐温,也都是贩卖私盐出身,私盐与这些人有关系,并不是偶然的。唐玄宗时,盐价每斗十钱,唐肃宗加一百钱,每斗一百一十钱,盐利成为朝廷重要的收入。盐是生活必需品,即使价贵,贫民总得购买一些。刘晏以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因之专在盐利上想法,逐年增加税收,从每岁收入四十万缗开始,到唐代宗大历末年,每岁竟增至六百余万缗。朝廷岁入,监利占半数。宫庭费用,诸军饷需,百官禄俸,都靠盐利来支付。唐朝廷对盐利的重视,可以想见。唐德宗时,盐价每斗增至三百七十钱,盐商贩卖官盐,有时比官价高一倍,用一升盐换取谷数斗,贫民只好淡食。自唐德宗时起,朝廷规定各种苛法,派出大批官吏,查禁私盐,凡卖私盐一石以上,处以死刑,一斗以上,处以杖刑。私刮碱土一斗,等于卖私盐一升,也要处罚。朝廷出卖官盐,豪强出卖私盐,都是大利所在,双方斗争非常剧烈。凡是贩卖私盐的人,必须结交一批伙伴,合力行动,又必须有计谋和勇力,足以对抗盐官。贩私盐的规模愈大,这些条件也愈益具备。黄巢就是这样的一个贩私盐者,一旦与起义民众结合,就成为有能力的首领。

黄巢是曹州冤句县人,祖先几辈子相沿贩卖私盐,黄巢继承祖业,富有财产。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收养各地来投奔的逃命人;也爱读书,屡次应进士考试,被抑不得及第。他是失意士人,又是有势力的豪侠,看到唐朝廷极度腐朽和民众普遍反唐,离开原来的阶级,走起义的道路,是可以理解的。八七四年,王仙芝在长垣县起义,立名号为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发布檄文,声讨唐朝廷任用贪官,赋税繁重,赏罚不平等罪恶,切中当时的弊病。八七五年,王仙芝率尚君长等攻破濮、曹二州,众增至数万,又击败唐天平节度使兵,攻入郓州。黄巢就在这时候起兵,与王仙芝共同行动,数月间也有众数万。

王仙芝、黄巢统率的起义军,行军都采取流动的方式,不据守城池,这在起义初期是必要的。因为唐统治阶级固然内部分散,势力衰弱,但对起义民众,却是一致仇恨,为消灭起义军,他们可以结合起来,协力进攻。起义军如果守城池,必然被唐军围困,很可能被消灭。反之,寻便利处流动,使唐军陷于被动的境地,各地民众起义响应,更使唐军被牵制在本镇境内,这样,起义军活动的区域愈扩大,力量愈增强,唐朝廷的崩溃也就愈迫近。当时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五镇地方,民众纷纷起义,大部有千余人,小部也有数百人,攻击州县城。唐朝廷令五镇节度使加意防守本境,抽出一部分兵力交“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宋威指挥。行营步骑兵总数不过五千人,王仙芝黄巢起义军更掌握主动权,往来山东一带。八七六年,唐朝廷令天下乡村各备弓刀器械,组织地主武装来抵御起义民众。起义军在沂州城下战败,转入河南地区,攻下郏城(河南郏县)等八县,唐朝廷恐惧,调关内诸镇兵守陕州和潼关,昭义等镇兵守洛阳(东都),山南东道兵守汝、邓二州重要路口。起义军攻破汝州,东都大震动,百官多携家属逃窜出城。起义军攻郑州,被唐守军击败,转向南方唐、邓二州进攻。关以东各州县守城自保,不敢出战。起义军行动自如,攻破郢、复二州,又攻申、光、卢、寿、舒等州。淮南镇危急,唐朝廷怕失去扬州,江南贡赋断绝,君臣惶恐,束手无策。

起义军攻蕲州(治蕲春,湖北蕲春县),唐蕲州刺史请王仙芝黄巢等进城,允许为王仙芝奏请官位。唐朝廷经一番辩论后,给王仙芝“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这样一个空名。王仙芝居然叛卖起义军,无耻地接受这个空名。黄巢大怒,责骂王仙芝道:起初大家立重誓,要齐心协力,横行天下,现在你去左军做官,起义军该到那里去!捉住王仙芝痛打,众将士也群起责骂,王仙芝无奈,只好不受唐官,夺取蕲州。黄巢原想得个节度使一类拥有实权的官职,占领若干州县。这自然是放弃起义旗帜企图割据称雄的错误想法,不过,比起王仙芝来,还算是不肯放弃军队,因之还可以率领起义军。王仙芝、黄巢已经破裂,起义军分为两部,王仙芝、黄巢各率所部分路去活动,势力削弱了。

八七七年,王仙芝攻破鄂州城(湖北武昌县),又攻破安、随二州城。据唐宰相郑政说,王仙芝曾七次求降,都被招讨使宋威搁置,不转奏朝廷。王仙芝完全变成起义军的叛卖者,宋威知道他不会有什么作为,不如在战争中杀死他,可以得大功,因此拒绝受降。招讨副使宦官杨复光使人招王仙芝,这个无耻叛徒得到门路,即遣尚君长率一批人来接洽条件。宋威派兵在路上捕尚君长等,奏称在战场上擒获;杨复光奏称尚君长等确是投降,并非阵上被俘。唐朝廷反正不再害怕王仙芝,降与不降无足轻重,竟下令斩尚君长等。八七八年,王仙芝率众到荆南,攻入江陵城,又转到申州(治义阳,河南信阳县),被唐军击败。唐军追击到黄梅,大破王仙芝军,杀数万人。王仙芝逃走,被唐军杀死。王仙芝初起时,宣布唐罪恶,与唐为敌,符合民众的愿望,起义军因而迅速壮大起来。王仙芝、尚君长等这伙人,却以为自己有了什么本钱,可耻地想交易个唐官来做。在这伙人率领下,军心自然要涣散,唐军也就转弱为强,更不会允许敌对阶级武装的存在。凭借起义军而又叛卖起义军的这伙人,先后被唐杀死,是应得的结果,可惜的是这一路起义军遭受惨重的杀伤,大大削弱了对唐的攻击力量。

蕲州分裂后,黄巢率所部北上。八七七年,攻破郓州,杀唐天平军节度使,又攻破沂州。王仙芝部将尚让(尚君长弟)屯查岈山(河南遂平县西)。黄巢在山东势孤,率众来会,与尚让合力守山。黄巢又与王仙芝合攻宋州(治宋城,河南商邱县),击败唐兵,围宋州城。两路起义军会合,军势就有振作气象,可是,王仙芝别有用心,宋州城下战败,即与黄巢分离,引所部向安、随等州活动。八七八年,王仙芝败死,尚让率残部归黄巢,推黄巢为王,又号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设置官属,开始建成一个国家的形式。起义军自立国家,明白表示与唐朝对立,是有意义的,但元称王霸,也表示黄巢缺乏坚定的反唐决心。王是统一天下,以新朝代替旧朝,霸是在旧朝下割据称雄。黄巢所谓王霸,意思是求王不得,求霸也可,统率者如此打算,起义军很难有好的前途。黄巢攻破沂、濮二州城,唐集合大军来攻,黄巢被迫向唐天平军求降。唐朝廷给右卫将军(从三品)名号,令在郓州解散军队。当然黄巢不比王仙芝,知道放弃军队的后果是什么,因此拒绝接受唐朝的诏令。

黄巢在山东不能取胜,转到河南攻宋、汴等州。唐调兵防守东都并攻击起义军。事情很明显,唐朝廷固然极度腐朽,但在镇压起义军时,还能够调动统治阶级的力量,或守或战,到处阻遏起义军,尤其是江淮赋税,照常供应,使唐朝廷能够用来养兵,保护北方州县城。起义军在乡村不能对民众多所取求,攻破州县城又很不容易,在这种形势下,开辟新的活动地区,实有必要。江南是唐朝军备最薄弱的地区,起义军到江南活动,这在起义军是打开新局面,在唐朝廷是遭受致命伤。八七八年,黄巢引兵渡江,起义军转入了大发展的阶段。

黄巢所率起义军,受生活必需品的限止,在北方,多时不过数万人,通常只有数千人,一到江南,人数就有很大的增加。王仙芝余部王重隐等早在江南活动。八七八年,王重隐攻破洪州(治南昌,江西南昌市),曹师雄攻宣、润等州,黄巢入江西境,与王重隐等相呼应,一举攻下虔、吉、饶、信等州。曹师雄攻浙西,唐朝廷用高骈为镇海节度使,抵御曹师雄军。黄巢攻浙东,自衢州至建州,开山路七百里,攻入福建,夺得福州。黄巢得福州,可以北攻浙东,南攻广州。八七九年,写信给唐浙东观察使崔璆(音球qiu)、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要求代向唐朝廷请给天平节度使官职。二人怕黄巢来攻,向唐朝廷恳切请求,唐朝廷不许。黄巢自己直接给唐朝廷上表,请给广州节度使官职。唐朝廷认为广州是通商口岸,也不许。黄巢既来求官,唐朝廷给予率府率名义(皇太子属官,正四品上)。唐朝廷对起义军认定叫做“贼”(阶级敌人),除了屠杀、解散、给投降的首领一些空名以外,绝对不允许妥协(可以用来攻击其他部分起义军的人,自然要收留和利用)。当时财政极端困难,判度支杨严再三哀求免职,朝廷不许,因为没有人敢来继任。尽管如此,还是坚决要消灭起义军,统治阶级的态度多么顽固而明白。作为起义军首领的黄巢,一再向唐朝廷请求妥协,想做个节度使,态度多么动摇而怯懦!相形之下,黄巢是不能战胜唐统治阶级的,黄巢接到率府率的任命,发怒大骂唐宰相,率兵攻破广州。据阿拉伯人记载,黄巢在广州杀回教徒、犹太人、基督教徒、祅教徒,为数达十二万以至二十万人。广州是外国商人和教徒的集中地,商人贩卖珍宝等奢侈品,供唐统治阶级享用,是中国民众的间接剥削者,又勾结唐官府,依势放高利贷,是中国民众的直接剥削者;黄巢军中有“逢儒则肉师必覆”的传说,意思是杀儒生,战争一定要失败。黄巢出身不第进士,可能以儒生自命,看其他宗教是异端,而且教徒多兼商人,是明显的剥削者。黄巢杀商人和教徒,自有他的理由,但广州未必有如此大量的外国人,如果真有这样多的人,民众受害更大,那末,黄巢的理由也就更充足了。

八七九年,黄巢军在岭南发生大疫。将领劝黄巢离岭南,北上图大事,得到允许。黄巢军中收容不少失意士人,他们替起义军起草一篇入关檄文,指责唐朝廷的罪恶,其中有宦官擅权、朝臣勾结宦官、科举不公、官吏贪污等条,都切合实情,但主要是失意士人鸣不平,并未着重为民众伸义愤,事实上民众痛恨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管他什么科第的得失。起义军自广州出发,攻取桂州,乘大栰沿湘江攻取衡(湖南衡阳)、永(湖南零陵)等州,又攻取潭州(治长沙,湖南长沙市)。尚让率一军,号称五十万,乘胜进攻江陵。黄巢、尚让合兵进取襄阳,在荆门(湖北荆门县)被唐军击败,起义军损失极重。起义军渡江向东进击,攻鄂州,转攻饶、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兵士又多至二十万人。

八八○年,唐朝廷任淮南节度使高骈为诸道行营都统,集合各镇兵七万,派部将率淮南兵入江西,进攻起义军。黄巢屯兵信州(治上饶,江西上饶市),又遇大疫,兵士多病死。黄巢寄书给高骈,声称愿意投降,并求节度使官职。高骈想诱起义军到淮南,一举歼灭,满口允许代请官职,又想独得歼灭起义军的大“功”,遣诸道援兵各归本道。恰好黄巢这一次是假降,乘高骈力弱,大破淮南兵,起义军声势大振。起义军攻破睦(治建德,浙江建德县)、婺(治金华,浙江金华市)等州,又攻破宣州(治宣城,安徽宣城县),声势愈盛,有众号称六十万。起义军自采石(在安徽当涂县西北)渡江,围天长、六合,离扬州城不满五十里。高骈大惧,自称得中风病,不敢出兵应战。唐朝廷一向当作靠山的高骈,现在变成融化了的冰山,满朝恐慌,不知所措。宦官田令孜早作逃往成都的准备,使同母弟陈敬瑄为西川节度使,只等起义军入关,唐朝廷就退出长安。

八八○年,唐守淮河诸军,互相杀夺,相继溃散。起义军渡过淮河,攻破申州,分路攻河南诸州,史书称起义军“所至吏民逃溃”,“所过不虏掠,惟取丁壮以益兵”,事实是起义军本来不虏掠民众的财物,对聚集在州县城中所谓“吏民”的官商富户,破城后却必须惩罚,或杀戮,或没收财产作为军资。因此,唐吏民守城甚坚,破城也很不容易。这次起义军从南方来,不惩罚吏民,这些人无守城必要,自然纷纷逃避,结果是减少了对起义军的阻力。

起义军将要渡淮的时候,唐朝廷还在作绝望的挣扎。一个宰相主张任黄巢为天平节度使,等到就任后,发兵合围杀黄巢。又一个宰相主张调诸道兵坚守泗州,使起义军不得前进,只好退回南方,那时候再出兵追击。不论那一种主张,都是想消灭起义军,虽然唐朝廷本身快要被消灭,但仍死抱住绝对的阶级仇视。唐僖宗听从后一种主张,调兵守淮,在起义军盛大声势的压力下,诸道兵溃散,唐朝廷计穷力竭,再也找不出什么办法。

黄巢用天补大将军名义,发布檄文告唐诸道说:你们应该各守本营,不得犯我兵锋;我要进东都,再转到长安,向罪人问罪,与你们不相干。诸道防备民众起事,自保还来不及,谁也不敢出兵救唐朝廷。起义军向东都顺利进军,唐将齐克让退守潼关,东都唐官迎起义军入城。起义军纪律严明,史书也只好承认“闾里晏然”。田令孜使左右神策军助齐克让守潼关,起义军一部从称为“禁坑”的小路进到关后,夹攻潼关,唐军大溃。起义军的向导兵先入长安,唐僖宗、田令孜带着少数眷属逃往成都。

黄巢率起义军数十万入城,民众夹路观看,尚让宣告民众说,黄王起兵,原来为拯救百姓,不象李家不爱惜你们,你们照常安居,不要害怕。起义军兵士是受尽残酷压迫的民众,所以遇到贫民,即赠送财物,表示同情;对唐朝留下来的一大群民贼,表示义愤,尤其憎恨官吏,捕获就处死。黄巢下令军中:禁止杀人,兵器都纳入官府。《新唐书?黄巢传》说“然其下本盗贼,皆不从”。黄巢入长安,不曾择尤惩罚民贼,让兵士自行处理,后来又要缴纳兵器,为兵士所拒绝,这些措施显出黄巢是缺乏政治才能的。

黄巢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唐官三品以上停职,四品以下仍照旧留任。固然,他也杀了不少唐大官,但标准是降不降,不问害民的轻重。他以尚让为首相,组成了起义军文武官与唐官僚混合的大齐朝廷,对民众该颁布些什么革新政治的诏令,史书上未见记载,看黄巢尚让等急于享乐,大概不曾颁布过这种诏令。

起义军渡淮以后,一路无阻,取得长安,这自然是好事,但经过的重要地方象东都那样的大城,也不留兵防守,数十万人全部进入长安,实际是全部陷入袋中。入长安后,使人守商(治上洛,陕西商县)邓(治穰县,河南邓县)等州,作退走的准备,但并不能改变坐困的形势。长安在唐军四面包围下,粮食困难,起义军兵士是纯洁的民众,目的在推翻罪孽深重的唐朝,现在被引到不是饿死就是败死的道路上,统率者该负多大的责任!八八一年,唐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郑畋据盩厔(音周至zhou zhì陕西周至),号召诸镇合力攻长安,诸镇响应,出兵来会。泾原镇兵据渭北,河中镇兵据沙苑(在陕西大荔县南),易定镇兵据渭桥,鄜延、忠武二镇兵据武功,邠宁镇兵据兴平。八八二年唐僖宗任宰相王铎为诸道行营都都统,率荆襄兵驻盩厔,统率诸镇兵,伺机进攻。起义军仅有长安附近一些地方,形势非常不利。

黄巢也曾想打开局面,八八一年,使尚让等率兵五万攻凤翔。尚让等自以为势大,行军不列行伍,遇伏兵,大败逃回,损失兵士二万余人。有人在尚让官署门上写嘲笑诗,尚让羞怒,拘官署内官吏及看门人,一概挖眼珠倒挂而死,又搜杀城中能作诗的人。唐军一部乘胜进攻长安,黄巢以为唐大军来了,率众仓皇出城。唐军入城大掳掠。黄巢停在霸上,看到唐军不整,又无后援,率众还城,杀死唐军十之八九。他的地方守将同州(治冯翊,陕西华阴县)刺史王溥、华州(治郑县,陕西华县)刺史乔谦、商州刺史宋岩听说黄巢出城,也各弃城率众逃往邓州。当时朱温守邓州,斩王溥、乔谦,令宋岩回商州。唐军来攻,黄巢便弃城逃走,地方守将也照样出逃,事实证明黄巢和部将们已经泄尽了起义军的胆气,化为得乐且乐偷安旦夕的一小群懦夫。同、华二州被唐军占去,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刺史,令朱温自力去取。唐同州刺史逃走,朱温据有同州(华州由李详取回)。自力去取的意思是得地就做刺史,不得就做不成刺史;反过来说,得地的人可据地自有,与齐朝无关。大抵将领各拥所部,自立门户,起义军分裂成许多碎片,黄巢的号令失去作用,也就失去战斗力。八八二年,朱温为抵御唐河中镇王重荣的压迫,屡次请求援救,黄巢全不理会。朱温知黄巢将亡,投降王重荣。黄巢不救同州,很可能是没有受调遣的军队。同州降唐后,李详也要降唐。黄巢杀李详,任命弟黄邺为华州刺史。李详旧部属逐走黄邺,自立军主,投降王重荣,这说明部将自成势力,连黄邺去继任也不被接受,黄巢是个孤立的首领。

起义军在长安前后三年,暴露如此严重的弱点,罪过全出于黄巢、尚让等一群统率者方面,起义军兵士成了这群人的牺牲品,除了寄以深切的同情心,谁还能对士兵有什么非议。当然,统治阶级毁谤起义军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史书说当时一斗米价贵至三十缗,起义军向唐军买人作食粮,唐军捕捉山寨居民卖给起义军,按肥瘦论价,一人值数百缗。起义军统率者不让兵士吃三十缗一斗的米,却让吃数百缗的人,这是讲得通的话么?不过,史书既然说了,唐军应该确有卖人的事。那就是起义军兵士不满统率者的腐化,纷纷散走,统率者要补充兵卒,出重价招兵,唐军是盗贼,捉山寨居民按强弱来换钱,这就成为史书所说按肥瘦论价的人肉买卖。

尽管起义军存在着过多的弱点,但包围长安的唐军,弱点也并不较少于起义军。唐军利在各据屯兵地点,号称进攻长安,向唐朝廷讨重赏,同时也向起义军谋利益,卖人就是其中的一例。双方形成相持的局面,谁也不想进攻谁。真正急于消灭起义军的人,是那些宦官。因为唐后期的朝廷,实际是宦官的朝廷,唐朝廷不能回长安,当然是宦官的大害。八八二年,由宦官杨复光倡议,招野蛮的沙陀酋长李克用来攻起义军。李克用接到唐朝廷的诏令,立即率沙陀兵从晋北出发到河中。八八三年,渡河入同州(朱全忠所据地)。李克用联合唐河中、易定、忠武等镇兵,与尚让所率起义军十五万人大战,尚让大败。李克用进逼长安,黄巢率残部自蓝田经武关走入河南境。李克用等军入城,大肆掠夺,长安宫殿民房和居民,被烧杀后所存无几,统治阶级称为立“大功”的“官军”,就是这样凶残的一群强盗。

农民起义军,开始时必须流动攻击敌人,腐朽朝廷的统治区,空隙是到处存在着的。但在流动作战中,统率者必须逐渐建立起军事纪律,并且学会正式的攻守战。只有能攻能守,才能取得立足地,逐个消灭敌人。更重要的是政治上要有些新气象,争取广大民众的拥护。黄巢率领的起义军,始终是流动行军,不守城,也不打硬仗,更不知作些政治措施,单凭兵多(入关时号称六十万),以声势取胜,决不能持久。起义军在江西击败淮南兵,唐最著名的将帅高骈便称病不敢出战,守淮诸镇兵便不战而溃,逃回本镇,事实证明打硬仗的重大作用。起义军渡淮回来,势力比被迫渡江南行时强大数十百倍,入河南境特别是取得东都以后,有力量占领河南州县,消灭唐河南诸镇,建立起以东都为中心的立足地。整顿军队,发布政令,收揽民心,然后入关灭唐朝廷,不过数年,起义军很有可能取得胜利。黄巢不立后方,一心想做皇帝,带着几十万人进入长安,皇帝名号是得到了,起义军却被这些统率者断送了。归根说来,统率者本身腐化,前途只能是失败。

八八三年,黄巢逃到河南,使前锋将孟楷攻击蔡州,唐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战败投降。黄巢移兵攻陈州(治宛丘,河南淮阳县),战败,孟楷被杀。黄巢忿怒,与秦宗权合兵猛攻陈州,不能取胜。据史书所记,当时河南大饥荒,黄巢用人当食粮。一说,取死人置臼中捣碎,连骨粉带皮肉一起吃;一说,捉活人投臼中捣碎食用,称发“粮”的处所为“舂磨寨”。这又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毁谤。秦宗权后来作乱时,曾车载盐渍尸体充军粮,统治阶级用后来秦宗权的野兽行为横加在黄巢身上,并且描写得更加恐怖,其实,围陈州时,不用说黄巢,连秦宗权也还不曾食人。

起义军兵士,在长安开始大量散走,尚让与李克用决战,兵数不过十余万。黄巢逃到河南,兵士散走更多,起义军事实上已经结束,残存的不再算是起义军。投降唐朝的黄巢部将,例如朱全忠,本拥有一支大的军队,八八三年,自同州去宣武镇作节度使,所部只有数百人,可见原来的起义军兵士都散走了。黄巢率领一些残余兵将,在河南还算是最强的一个。唐将周岌(忠武镇)、时溥(感化镇)、朱全忠都抵敌不住,请李克用来援救。黄巢、尚让等攻汴州,李克用击破黄巢军,杀万余人,黄巢军溃散。尚让率所部投降时溥,葛从周等多人率所部投降朱全忠。李克用追击黄巢,黄巢率余众不满千人,逃往兖州。时溥使部将率尚让追捕黄巢。黄巢带着一些家属逃入泰山。外甥林言杀黄巢、黄邺、黄揆及这些人的妻和子,取首级要到时溥处献“功”,路上遇唐兵。唐兵杀林言,取林言和黄巢等人的首级献给时溥。尚让是首相,林言是侍卫军长,都是黄巢的亲信,到最后,做的是这些事,黄巢部下一群统率者,大抵多是这一类的丑恶人,起义军为这群人所统率,怎末得免于失败!

民众起义的力量,终究是最大的力量。起义军固然被黄巢等人引导到失败的路上,但支离破碎的唐朝廷,经起义军的冲击,崩溃更加速,再也不能支持多久了。

简短的结论

长江流域(附浙江流域)经东晋南朝将近三百年的开发,经济、文化都逐渐上升到黄河流域的水平,并且继续在上升。隋朝末年,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隋炀帝为首的统治阶级,使得继起的统治者,不得不对农民阶级多少作出一些让步,政治措施有所改善。这样,以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为经济基地的、社会安宁持续到百余年的唐朝,出现在历史上。

唐朝比以前的统一朝代--两汉,更显得强盛而繁荣。唐前期,奠定了这个雄厚的基础。唐中期,藩镇叛乱,战争连年不息;唐后期,朝廷内部愈益分裂,统治力大为削弱。虽然如此,唐中期以至后期,在国外,声威还是很崇高,在国内,经济和文化还是在发展。这是因为唐朝廷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长江流域,而长江流域的经济在免于战乱的情况下,一直在上升。封建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总是有两种作法。一种是孔、孟的传统政治思想,即剥削较有节制的所谓行“仁政”。这在封建时代,应该说是进步倾向,因为农民迫切希望统治阶级不要夺去过多的生产品。另一种是腐朽势力的作法,那就是不顾农民死活,横征暴敛,贪得无餍,用来填无底的欲壑。进步倾向和腐朽势力在统治阶级内部常常发生斗争,如果进步倾向得势,阶级矛盾就比较缓和,出现“治平”的景象;反之,腐朽势力得势,制造各种祸乱,毒害民众,最后爆发农民起义,打击以至推翻腐朽统治。从表面看,一“治”一乱若循环,似乎是统治阶级自身的事情,实际上“治”是农民起义的产物,没有起义的威力,统治阶级是不会求“治”的。在这个“治”的时期里,社会生产力主要是农业生产力就得到一些发展的机会。

农民起义推翻隋炀帝统治,给唐统治者一个严厉的教训。唐前期三个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元年间)都是在不同程度上代表进步倾向,也就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在全国行施租庸调制和主要在关东地区推行均田制,使农民获得土地并减轻赋税,农业生产从而发展起来。与均田制相关联的府兵制,自然显出了它的实力。唐前期国内安宁,四裔宾附,富强无比,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民获得土地。

唐前期,政治上进步倾向占优势,但腐朽势力也在滋长着。以士族为首的地主阶级,兼并土地,庄田制逐渐代替均田制,农民失去土地,府兵制不得不改为募兵制,到唐玄宗天宝年间,政治上腐朽势力占有优势,强盛的唐前期也就开始转入外强中干的唐中期。唐前期因军事胜利,疆域扩大,自东北到西北边境上,以及边境附近的内地州县,居住着当时称为蕃人的大量内附诸族人。募兵制行施后,蕃人应募当兵,特别是当骑兵,成为唐边镇兵的主要组成部分。唐玄宗重用蕃将,兵权实际上落入蕃人手中,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几乎推翻腐朽的唐朝廷。此后,一联串的反叛、讨叛战争,使得唐朝统治力愈益衰弱,腐朽势力愈益得势,剥削愈益苛暴,庄田愈益发达,农民遭受战争和赋税的痛苦是非常沉重的。腐朽势力占优势的唐中央政权和蕃人为主体的地方割据,进行长期的战争,是唐中期的特征,唐宪宗暂时统一,结束了唐中期的局面,但结果并不是恢复唐前期的统一,而是转入更腐朽的唐后期。

唐初定制,政权归士族(贵族也在士族内)执掌,工商杂类,不得入仕。士族过着腐朽生活,需要大量奢侈品供浪费。以商人为首的工商业,和农业逐渐衰萎的情况相反,一直在发展。工商业者要求参与政权,出身杂类的宦官,从唐玄宗时开始,逐渐取得政治上的重要地位,也就自然成为工商杂类的政治代表。唐中期,宦官已是士族的对抗力量。唐后期,宦官掌握皇帝本人的生杀予夺权,唐朝廷实际是宦官政权。士族中一部分投靠宦官,一部分不服,与宦官争夺权利,这就出现南、北司之争,也可以说是士族与工商杂类之争。士族活动范围缩小,得官职不易,因而相互间争夺加剧,这就出现朋党之争。朋党的一方往往依附宦官,朋党之争也可以说是南、北司之争的附属品。唐后期,朝廷承认河北三镇独立,不再有战争。朝廷内部尽量进行着这些争夺,可以无所顾忌。争夺的得胜者就是得官者,得官的意义是无所顾忌地敲剥民众。民众被迫走到死亡线上,除了发动起义战争,再也没有其他可走的路。

起义首先在浙东爆发。由于起义的统率者裘甫等人,本身存在着必败的弱点,起义很快被唐朝廷镇压下去。王仙芝、黄巢在北方起义,规模比浙东大得多,唐朝廷终于被黄巢起义军驱逐出长安。由于黄巢等统率者,本身存在着必败的弱点,结局不能不是失败,但唐朝廷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崩溃也加速了。

农民大起义失败后,割据势力乘机混战,各霸一方。九○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唐后期结束,五代十国开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