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
本篇是论述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的辨证论治。篇中共有条文十五条,载方十五首,其中包括附方五首。篇中从第一条至第四条为全篇的总论,阐述了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的成因、病理变化、脉证、治则与转归。第五条、第十条是专论肺痿的脉证治法;第六条至第九条是专论咳嗽上气的脉证与治法;第十三、十四两条则是论述肺胀的证治,第十一、十二、十五三条是论肺痈的脉证与治法。由于这三种病证,都与肺病有关,故合为一篇讨论。
肺痿是肺脏气津不足,肺叶枯萎的病变,然有寒热之分:热性肺萎是肺热气燥,津伤不布,则成肺痿;寒性肺萎是肺寒津凝,气不布津,而成肺痿。肺痿的主要证候表现为咳嗽、咳吐涎沫等。
肺痈,是火毒之邪由气而血伤肺成痈,多属实证。其主要证候,多为咳嗽胸痛,吐脓液浊痰为主。
咳嗽上气,即是咳嗽气喘,亦有虚证实证之分。肺胀是饮邪填塞肺中,咳喘上逆,不能平卧,喉中或有痰鸣声为其特点。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种病证,都关系于肺,轻者使肺气不利而发生咳嗽;重者由气及血,而发生胸痛,咳吐脓血。
1.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词解】
浊唾涎沫:浊唾是浓稠痰,涎沫是稀饮。
辟辟燥:辟者空也。形容口中干燥,津液极少,咳而无痰之状。
【诠解】
本条是论述肺痿、肺痈的病因、证候和鉴别诊断。肺痿病的成因,由于汗出太多;或呕吐频作而伤胃液;或因消渴而津液不滋;或小便利数,而下伤津液;或大便秘结,燥热伤津;或因攻下过度,而重伤津液,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津伤则阴虚,阴虚则生热,热灼肺叶,肺燥火盛,则寸口脉数,热炼津液而为痰,故口中反有浊唾涎沫。
肺痈病是由于湿热火毒聚于肺,壅塞不通,腐肉化脓,故咳唾脓血。邪热在肺,津液不布,则口中干燥;热壅于肺,血脉不利,则胸中隐隐作痛。
肺痿病是燥热伤阴,故脉来虚数。肺痈病是痰热壅塞,故脉数实有力。
【选注】
《医宗金鉴》:“李彣曰:潘甫云:痿与痈,皆热在上焦,其脉皆数,皆咳,亡津液,未有异也。但痿属肺气虚而亡津,虽有热亦不烈,故不致燥涸,虽咳而口中有浊唾涎沫,故脉虽数而虚也;痈则气壅血凝,邪实而热烈,故津液亡而更觉干涸,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痛,津液既涸,脉应涩滞而反滑数者,蓄热腐脓,脉故数实也。”
2.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词解】
脉微:沉取则微而不显,意指浮脉而言。
过:经过。
浊沫:“浊唾涎沫”的简称。
振寒:恶寒而身体振动。
始萌可救:病邪在萌芽时可以挽救。
【诠解】
本条是论述肺痈的病因及其病理变化。肺痈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风热之邪始伤于卫;二、风热之邪,内舍于肺,凡此犹属邪浅病轻,尚未成为肺痈,故易于治疗,其预后也是良好;三、风热火毒内传荣分,而壅结于肺,邪深病重,则成为肺痈,脓成而不易治疗,其预后则较差。
寸口脉微而数,微,此处指沉取无力,乃浮脉之象,为风中于卫;数脉为热,主热在于内。微为风,风性疏泄则汗出;数为热,内热而外风则反恶寒。风伤于卫,气得风而浮,则吸气不入,故气则呼利而吸难;热过于荣,血得热而壅,则气亦因之不伸,故气吸而不出,此证风伤皮毛虽浅,而热伤血脉则深。风邪从卫入荣,而内舍于肺,结而不散,则使肺气不利而作咳。肺热而壅,则口干喘满;因热在血中,故咽燥而不渴;热邪必逼肺之津液不布,故多唾浊沫;热盛于里而反时时振寒,由是热之所过,则血为之凝滞,蓄结于肺叶而为痈脓,故吐如米粥之脓样物。
【选注】
《医门法律》:“然风初入卫,尚随呼气而出,不能深入,所伤者不过在于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风由所合,以渐舍肺俞,而咳唾振寒,兹时从外入者,从外出之易易也;若夫热过于营,即随吸气深入不出,而伤其血脉矣。卫中之风,得营中之热,留恋固结于肺叶之间,乃致血为凝滞,以渐结为痈脓,是则有形之败浊必从泻肺之法而下驱之,若得其毒随驱下移,入胃、入腹、入肠,再一驱即尽去不留矣,安在始萌不救,听其脓成而致肺叶腐败耶。”
3.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词解】
上气:指气喘。
肩息:指呼吸摇肩,气息困难之状。
【诠解】
本条是论述正虚气脱的上气证。上气面浮肿,摇肩呼吸,气有升而无降。切其脉浮大无根,反映肾不纳气,元阳之根已拔,故为不治。又加下利,则阳脱于上,阴脱于下,离决之象见,故尤甚焉。
【选注】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此是较论上气,而非肺痈者也。师意以为肺痿、肺痈无不上气,而亦有非肺痿、肺痈独见上气之证者。总之,上气而浮肿,肩息,脉浮大者,不但肺不制,兼之肾气脱,为不治也;又加下利,脾肾皆脱,为尤甚矣。此明上气证,又与痈痿之上气有别也。”
4.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诠解】
本条是论述外寒内饮的上气证。由于风寒外束,肺失宣降,水饮内停,肺气壅闭,气机不利,故肺气胀满,上逆而喘,烦躁不安。本证肺气壅闭,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溢于肌表,可能成为风水。肺胀病因,主要是风寒外束,水饮内积,若发汗散风寒,则肺气通畅,肃降得宜,水饮可以解除,而诸证自减。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上气喘而躁者,水性润下,风性上行,水为风激,气凑于肺,所谓激而行之,可使在山者也,故曰欲作风水。发汗令风去,则水复其润下之性矣,故愈。”
5.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词解】
不能制下:指肺气不能制约下焦。
服汤已:已,当完了讲。
【诠解】
本条是论述虚寒肺痿的辨证论治。虚寒肺痿,因于上焦阳虚,肺中寒冷,气虚不能敷布津液于诸经,所以多吐涎沫。其人不咳不渴,必遗尿,而且小便亦经常频数,这是上虚不能摄下的证候特点。由于上焦阳气不足,又必见头眩之证。
治以甘草干姜汤温肺气,行津液,制约下焦之阴水。方用甘草、干姜辛甘化阳,以温肺寒。温则润,能行津液,而利阳气,气利则津达,肺得其养,则肺不痿。方有理中之意,具有振中阳、补土暖金之法。
若服甘草干姜汤后,而反口渴者,说明此证已属消渴,则按消渴病治之,不在此例。本条说明虚寒肺痿的治疗要温肺益气,待阳气复,而津液敷布,则唾证自愈,而肺痿可复。
【选注】
《医宗金鉴》:“肺中冷,则其人必不渴,遗尿,小便数,头眩,多涎唾。所以然者,以上焦阳虚,不能制约下焦阴水,下焦之水泛上而唾涎沫,用甘草干姜汤以温散肺之寒饮也。”
【病案举例】
宁某,女,58岁,1968年11月25日诊。有肺结核、气管炎病史已久,经常低热盗汗,咳嗽,近三年来气喘加重,入冬尤甚,经检查确诊为肺源性心脏病。症见:形体消瘦,咳吐白痰,自觉痰凉,咳即遗尿,浸湿衣裤,胸闷气喘,不能平卧,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证属肾阳虚衰,气虚下陷,治以温补肾阳,益气固正。
方用:熟地24克,山萸、山药、陈皮、半夏各12克,丹皮、茯苓各9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桂枝、附子各4.5克。
三剂后咳喘稍减,但饮食欠佳,余症同前,乃求治于周师。师观其脉证,谓“此乃中阳虚衰,运化无权,土不生金则肺痿,失去肃降之力,不能通调水道,故咳而遗尿,病机为肺中虚冷,阳气不振,上虚不能制下也。乃甘草干姜汤证无疑。”方用:甘草30克,干姜30克,浓煎频服。服药二剂,遗尿、咳嗽减轻,再增甘草为60克,三剂。症状基本控制,继用肾气丸加减调治而愈。
(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82,1:40)
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 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词解】
水鸡:即田鸡。水鸡声,是形容咳喘的痰鸣声连连不绝。
【诠解】
本条是论述寒饮咳喘的辨证论治。外受风寒,闭塞肺气,水饮内发,痰阻其气,气触其痰,故咳嗽喘急,喉中连连如水鸡之鸣。
治以射干麻黄汤散寒宣肺,开气道之痹。方中麻黄、细辛温经散寒,开肺化饮;款冬、紫菀温肺止咳;半夏、生姜涤痰降逆;射干开利咽喉气道;五味子酸收肺气,以监麻黄、细辛之散;大枣安中扶虚,调和诸药。
【选注】
《医门法律》:“上气而作水鸡声,乃是痰碍其气,气触其痰,风寒入肺之一验耳。发表、下气、润燥、开痰,四法萃于一方,用以分解其邪,不使之合,此因证定药之一法也。”
【病案举例】
王某,女,62岁,初诊日期:1979年5月4日。
病情摘要:肺炎后患咳喘已10多年,1978年冬以来喘咳一直未缓解。上月底感冒后哮喘更甚。
现症:哮喘甚,喉中痰鸣,伴咳吐白痰量多,恶寒背冷,口中和,大便溏泄,日二三行,苔白微腻,脉弦细。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左肺有湿啰音。脉证合参,此为外寒内饮,合邪阻肺,治以散寒化饮,化痰降逆,与射干麻黄汤加减:
射干10克,麻黄10克,桑白皮10克,干姜6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草10克,冬花10克,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喘平,咳吐白痰仍多,左肺偶闻干鸣,未闻湿啰音,上方继服6剂,7月17日随访,仅胸闷,吐少量白痰。
(摘自《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2:23)
7.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词解】
酥:酥油,俗称黄油。
【诠解】
本条是论述痰浊咳喘的辨证论治。由于上焦有热,煎熬津液,形成稠黏的浊痰,阻碍气道,肺金不能肃降,故咳嗽气喘,时时吐出浊痰。痰浊壅盛,吐之不尽,卧则痰上而阻气,呼吸不利,故但坐而不得眠。
本证之痰浊有胶固不拔之势,如不迅速扫除,则痰壅气闭,使人闷绝。治以皂荚丸,皂荚涤痰去垢,扫除痰浊,其力最猛,故饮用枣膏,使其安胃补脾。用蜜为丸者,以制药悍也,又有生津润肺之效。俾涤痰破结而又不伤正,为制方之旨。辨证眼目,在于“但坐、唾浊”四字。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浊,浊痰也。时时吐浊者,肺中之痰,随上气而时出也。然痰虽出而满不减,则其本有固而不拔之势,不迅而扫之不去也。皂荚味辛入肺,除痰之力最猛,饮以枣膏,安其正也。”
8.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诠解】
本条以脉测证,有外寒与内饮之异,故其治法亦各不同。夫咳而脉浮,则表邪居多,邪在肺家气分,故小青龙汤去桂、芍、草三味,而加厚朴、杏仁利肺以理气;石膏以清热;小麦养心和胃,以扶正气。本方是为有制之师,用药极为巧妙。
【选注】
《医宗金鉴》:“李彣曰:咳者,水寒射肺也;脉浮者,停水而又挟风以鼓之也。麻黄去风散肺逆,与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石膏同用,即前小青龙加石膏汤,为解表行水之剂也。然土能制水,而地道壅塞,则水亦不行,故用厚朴疏敦阜之土,使脾气健运,而水自下泄矣。杏仁下气去逆,小麦入心经能通火气,以火能生土助脾,而共成决水之功也。”
9.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 一作紫菀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上九味,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诠解】
本条继上文而言若咳而脉沉,则里邪居多,为水饮羁縻于肺而不出也。治用泽漆汤逐水通阳,止咳平喘。方中泽漆逐水,消痰之力为猛;桂枝通阳,温化水气;紫菀、白前温肺,止咳平喘;生姜、半夏健胃涤痰散饮;黄芩清肺,除水饮郁生之热;人参、甘草扶正健脾,运化水湿。本方先煎泽漆,汤成之后入诸药,取其逐饮为先,领诸药而治咳逆之气。
【选注】
《医宗金鉴》:“李彣曰:脉沉为水,以泽漆为君者,因其功专于消痰行水也,水性阴寒,桂枝行阳气以导之。然所以停水者,以脾土衰不能制水,肺气逆不能通调水道,故用人参、紫参、白前、甘草补脾顺肺,同为制水利水之方也。黄芩苦以泄之,半夏、生姜辛以散之也。”
10.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词解】
大逆:大为火。“火逆”为津虚火炎,虽咳逆而无痰涎。
【诠解】
本条是论述虚火上炎的咳喘证治。肺胃津液耗损,燥火内盛,虚火上炎,肺中燥热而不得滋润,故见咳逆上气,脉来虚数等。阴液虚少,不润咽喉,故咽喉燥痒不利,或咽中如有物梗,口干欲得凉润,其舌光红少苔。
治以麦门冬汤,清养肺胃,止逆下气。方中重用麦门冬,滋养肺胃之阴液,清降肺胃之虚火;半夏用量极少,为麦冬七分之一,则降逆开结,而疏通津液流行之道;用人参、粳米、甘草、大枣益气养胃,生津润燥。脾胃健运,津液充足,上承于肺,虚火自敛,咳逆上气等证亦可随之消解。此条与泽漆汤治水饮凝结之咳逆相比,而有水咳、火逆之分,并引申下文肺痈之实喘,而又不同矣。文法前后比较,读者须知。
【选注】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火逆上气,挟热气冲也,咽喉不利,肺燥津干也。主之麦冬生津润燥,佐以半夏开其结聚,人参、甘草、粳米、大枣概施补益于胃土,以资肺金之助,是为肺虚有热津短者立法也,亦所以预救乎肺虚而有热之痿也。”
【病案举例】
李某,女,75岁,1981年1月22日就诊。
高年形瘦体弱,素来不禁风寒,不耐劳作。稍作外感则每易发热咳嗽,稍有劳累则必定气喘息促。半月前因外感发热咳嗽,未得及时治疗,迁延时日,至今虽外邪自解,但口干咽燥,气喘息促,咳嗽频繁,吐出大量白色涎沫。面色萎黄,纳食少进,口淡乏味,精神疲惫,卧床不起。脉虚缓,舌质淡红少苔。此属肺痿之证,气阴两伤。治拟《金匮》麦门冬汤培土生金,以降冲逆。
处方:麦冬12克,党参12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10克,大枣7枚,茯苓10克,粳米一把(自加)。
1月25日复诊:服药三剂,纳食增加,口干、咳嗽大有转机,精神好转,已能起床活动。然仍面色萎黄,脉缓右关虚大,苔薄而略干。脾气大虚,胃阴亦伤,再用前方加山药12克、炙黄芪10克。服七剂后,诸症悉除,已能操持家务。
(摘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2,2:25)
11.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词解】
熬:当炒字解。
【诠解】
本条是论述肺痈在将成未成之初,邪气壅于肺的辨证论治。由于肺痈初起,风热病毒,浊唾涎沫,壅滞于肺,阻碍气机,因而咳喘不能平卧,甚或胸中隐隐作痛。
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乘其始萌一击而去。方中葶苈苦寒滑利,开泄肺气,泻水逐痰;佐以大枣之甘以和药力,而有安胃补脾,补正生津,调和药性的作用。
【选注】
《金匮要略编注》:“风中于卫,血气壅逆,呼气不入,则喘不得卧,因循日久,必致肺叶腐败,吐脓而死,故用葶苈急泻肺实之壅,俾气血得利,不致腐溃吐脓,且以大枣先固脾胃之元,其方虽峻,不妨用之耳。”
12.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亦治血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诠解】
本条是论述肺痈已经成脓的证治。由于肺痈日久,腐血为脓,故时出浊唾腥臭,或久久吐脓如米粥样的,叫做肺痈。毒热郁于里,而使皮表不固,故脉数而振寒。湿热郁于肺络,肺气不利,故咳而胸满。毒热壅于肺的血分,故咽干而不渴。
治以桔梗汤,为治肺痈之主方,此病为风热所壅,故以桔梗开结排脓;热聚成毒,故用甘草清热解毒。甘草倍于桔梗,其力似乎太缓,实为痈脓已成,正伤毒溃之治法。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此乃肺痈已成,所谓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邪热结于肺之荣分,故以苦梗下其结热,开提肺气,生甘草以清热解毒,此亦开痹之法,故又注曰:再服则吐脓血也。”
【病案举例】
施某,男,17岁。病史摘要:患者憎寒发热一周,咳嗽胸闷不畅,吐少量白色黏痰,查血:白细胞24500/立方毫米,中性85%,x光胸透并摄片报告为:左下肺脓肿。经住院治疗八天,使用大量抗生素,发热不退,遂邀中医诊治,用:桔梗60克,生甘草30克。服药一帖,咳嗽增剧,翌晨吐出大量脓痰,夹有腥臭,原方继进二帖,排出多量脓痰,发热下降,减桔梗为20克,生甘草10克,加南沙参、银花、鱼腥草、生薏仁、瓜蒌皮等,服至10余帖,服尽热退,精神佳,饮食增,胸透复查:脓肿已消散吸收,血象亦正常。
(摘自《江苏中医杂志》1981,3:35)
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词解】
目如脱状:是指两目外鼓,有脱出之状。
【诠解】
本条是论述热饮“肺胀”的证治。由于外感风热,水饮内发,内外合邪,热饮上蒸,填塞肺中,肺气胀满,故咳嗽上气,喘急不得息;喘甚则两目鼓出,而欲脱状。其脉浮大者,为风邪热饮盛于表里,而不解也。
治宜越婢加半夏汤。用麻黄、生姜攻外宣肺,发越水气;石膏清肺中之热,以降肺气;半夏降逆化痰;大枣健脾补中,调和诸药。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外邪内饮,填塞肺中,为胀,为喘,为咳而上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饮之力少,故以半夏辅其未逮。不用小青龙者,以脉浮且大,病属阳热,故利辛寒不利辛热也。目如脱状者,目睛胀突如欲脱落之状,壅气使然也。”
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诠解】
本条是论述痰饮挟热的“肺胀”证治。由于外感风寒,寒饮内发,内外合邪,郁而生热,故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指此证为风饮,与肺痈证不同。
治以小青龙加石膏汤,外散寒饮,内清烦热,本方介于越婢汤、大青龙汤之间,寒温并进,两不相碍。
【选注】
《金匮要略浅注》:“心下有水,咳而上气,以小青龙汤为的剂,然烦躁则挟有热邪,故加石膏,参用大青龙之例,寒热并进,两不相碍。石膏宜生用,研末,加倍用之方效。”
【病案举例】
李某,男,80岁,1973年夏门诊。哮喘发作旬余,形寒畏冷,时当盛夏,犹着毛线背心,口和不渴,证属寒哮,以发作于暑令,依寒包热证治,径予小青龙加石膏汤原方:麻黄9克,细辛2.4克,五味子9克,干姜3克,炒白芍9克,法半夏9克,甘草6克。服三剂减轻大半,继服三剂,哮喘已获控制。
(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81,5:7)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
【词解】
心中温温液液:泛恶欲吐之意。
【诠解】
本方指出凉燥肺痿的辨证论治。由于凉燥伤肺,肺虚气乏,不能敷布津液而四达,反聚而成涎,故涎唾为多。肺气虚乏,津液不能流布,化成痰涎,积于膻中,故心中温温液液。
治以炙甘草汤,温润肺气,以行津液。方中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温补脾肺,双补气阴,温润肺气;桂枝温通阳气以行津液;麦冬、生地、麻仁、阿胶滋补阴血,润肺滋燥。
【选注】
《金匮要略方论集注》:“汪双池曰:肺痿者,肺虚气惫而肺叶枯萎,此乃清燥之甚,如秋树之枯叶,非由火热,与肺痈大不相似。总有热而咳血者,亦属燥淫所郁之阴火,非实火也,故仲景治肺痿用此汤,及甘草干姜汤。肺枯而反多唾者,肺燥之甚,不能复受津液,则胃气之上蒸者皆化痰涎而已。痰涎积于膻中,津液不复流布,故心中温温液液。”
《千金》甘草汤
甘草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诠解】
本方是凉燥肺痿的治法。由于凉燥之气伤于肺,肺叶枯萎,不能敷布津液,故涎唾多。肺痿不能流布津液,津液化为痰涎,积于膻中,故心中温温液液。治用甘草一味,健脾消饮,生津润燥,清肺胃虚热,解毒扶正,故可疗肺痿疾患。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肺痿之热由于虚,则不可直攻,故以生甘草之甘寒频频呷之,热自渐化也。”
《千金》生姜甘草汤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诠解】
本方之治是由于脾胃中虚,则使水寒不运,反阻津液不能上滋,以致肺叶枯萎,故吐唾涎沫不止。胸咽干槁无液以滋,则咽燥而渴。
治宜生姜甘草汤,培土生金,滋津润燥。方中人参、甘草、大枣补脾气,化生津液,润枯泽槁;生姜辛散温通,而暖中宫布散津液。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此汤即甘草一味方广其法也。谓胸咽之中,虚热干枯,故参、甘以生津化热,姜、枣以宣上焦之气,使胸中之阳不滞而阴火自熄也,然亦非一二剂可以期效。”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诠解】
本方是论述气不致津的肺痿证治。由于气寒不温,胸阳不布,而使肺津枯槁,因而成痿。此证吐涎沫,则非无津液,乃是虽得津液而不能收摄与分布耳。
治宜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中甘草、生姜、大枣温补心肺阳气,而有生津润燥,散寒温肺的功效,桂枝温通胸肺,宣行营卫,合皂荚利涎通窍,以除浊痰。
【选注】
《金匮要略编注》:“用桂枝汤嫌芍药酸收,故去之;加皂荚利涎通窍,不令涎沫壅遏肺气而致喘痿;桂枝和调营卫,俾营卫宣行,则肺气振,而涎沫止矣。”
《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诠解】
本方是论述湿热火毒肺痈的辨证论治。由于寒痰冷饮壅滞于肺,日久化热而腐溃气血,则见胸满隐痛,咳嗽吐黄痰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成为肺痈。脓成于内,毒气外见,则振寒脉数,寒痰之邪使津液不布,则咽干不渴。
治以桔梗白散泻痰排脓。方中贝母开胸中之郁结,以利巴豆之峻攻,而急破其脓,驱毒外出;桔梗开提肺气,载药上行,以驱尽胸肺之毒。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此即前桔梗汤证也。然此以贝母、巴豆易去甘草,则迅利极矣。盖此等证危在呼吸,以悠忽遗祸不可胜数,故确见人强或证危,正当以此急救之。不得嫌其峻,坐以待毙也。”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诠解】
本方是论述肺痈的辨证论治。由于湿热内结,痰热瘀血郁结肺中,故咳嗽微热,烦满,吐腥臭黄痰脓血。气滞血凝在肺,不能荣养肌肤,故胸部皮肤粗糙如鳞状。治宜苇茎汤,方中苇茎清肺泄热,利肺滑痰;薏苡仁利湿排脓,清肃肺经毒脓;冬瓜子清化热结,涤脓血浊痰;桃仁活血祛瘀,泻血分热毒。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此治肺痈之阳剂也。盖咳而有微热,是邪在阳分也;烦满,则挟湿矣;至胸中甲错,是内之形体为病,故甲错独见于胸中,乃胸上之气血两病也。故以苇茎之轻浮而甘寒者,解阳分之气热,桃仁泻血分结热;薏苡下肺中之湿;瓜瓣清结热而吐其败浊,所谓在上者越之耳。”
15.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方见咳嗽门中。
【诠解】
本条是论述湿热壅塞于肺成痈,而脓未成的辨证论治。由于痰热火毒,浊唾涎沫,壅塞于肺,气机被阻,故胸满而胀,喘鸣迫塞;肺气壅塞,通调水道失职,则水气泛滥,故一身面目浮肿;肺气不利,不摄津液,故鼻塞流涕,不闻香臭。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解见前。
【选注】
《金匮要略直解》:“痈在肺,则胸胀满;肺朝百脉而主皮毛,肺病则一身面目浮肿也;肺开窍于鼻,肺气壅滞,则畜门不开,但清涕渗出,而浊脓犹塞于鼻肺之间,故不闻香臭酸辛也。以其气逆于上焦,则有喘鸣迫塞之证,与葶苈大枣汤以泻肺。”
结语
本篇论述肺痿、肺痈以及咳嗽上气的辨证论治。肺痿有虚热与虚寒两种类型。虚热肺痿可用麦门冬汤,养胃润肺,并清虚火;虚寒肺痿先用甘草干姜汤,温肺复气,以约下焦而布津液。
肺痈要辨脓成与未成,未成脓时,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开泄肺气。若已成脓,时间已久,用桔梗汤排脓解毒而不伤正。至于《千金》苇茎汤,为清泻肺热,兼有逐痰排脓解痈作用,对于肺痈的脓成与未成均可应用。
咳嗽上气有寒热虚实之分:虚火上炎的咳喘,可用麦门冬汤清养肺胃,止逆下气;痰浊壅盛的咳喘,可用皂荚丸涤痰去垢;外寒内饮的咳喘,可用射干麻黄汤散寒开痹化饮;寒饮上迫的咳喘,可用厚朴麻黄汤温散寒邪,降气化饮;水饮内停的实性咳喘,可用泽漆汤逐水气,止咳平喘。
肺气胀满是因痰饮郁肺而引起,要辨清寒饮与热饮的不同。如热饮填塞肺中,可用越婢加半夏汤,宣肺泄热,降逆平喘;寒饮壅肺,内挟有烦热,可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外散寒邪,内清热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