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
本篇是论述黄疸病的辨证论治。篇中共有条文二十二条,载方六首,附方一首。其中第一条至第十条论述了黄疸病的病因、病理、证候、分类、辨证和治则。第十一、十二条是论黄疸病的预后情况和治疗上的难易。第十三条至第二十二条阐述了黄疸病的治疗和方药。
黄疸病是以面目一身黄染,尿色赤黄,或大便灰白为主证。黄疸病又分为湿热发黄、寒湿发黄,以及脉浮而黄、火劫而黄、燥结而黄、女劳而黄,以及虚劳发黄等等。其中以湿热蕴结,胆汁失常所发生的黄疸,临床较为常见。
根据黄疸不同的发病原因和证候,本篇又分有谷疸、酒疸、女劳疸之名。谷疸,是由脾胃湿热郁蒸,或寒湿郁结所致。酒疸,是因饮酒过度,酒湿内蕴所引起。女劳疸,则是肾劳热在阴分之所致。
在治疗方面,有解表发汗,通利小便,清泻湿热,润燥滋血,调补脾胃的各种方法。
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词解】
寸口脉:在这里是包括两手寸关尺而言。
痹非中风:痹是瘀阻不通的病杋,非中风不遂之证。
【诠解】
本条是论述黄疸病的发病机理。脉浮则为风,当作有热理解。缓则为痹,当作有湿理解。湿热相合,痹郁于脾,脾主四肢,故四肢苦于热烦。脾土也,土色为黄,故湿热外现,一身尽黄,乃瘀阻之热所致,故曰“瘀热以行”。
【选注】
《金匮要略直解》:“脉得浮缓者,必发黄,故伤寒脉浮而缓者,系在太阴。太阴者,必发身黄。今浮为风,缓为痹,非外证之中风,乃风热蓄于脾土,脾主四肢,故四肢苦烦,瘀热行于外,则发黄也。”
2.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词解】
消谷:是指能食善饥。
苦浊:苦,有甚的意思。浊,指湿邪而言,即胃里的湿热太甚。
薄暮:迫近日暮的时刻。
【诠解】
本条是进一步论述黄疸的病机,以及黄疸的分类。谷疸的病机是趺阳脉浮而数,数为胃中有热,胃热亢盛,故能消谷善饥;紧为脾之寒湿,脾寒则运化不及,能食而不能运,故食后谷留即为腹满。胃热脾寒湿,以致中焦的转输和气化功能失常,而使湿热相搏结于中焦。此时若饮食入胃,反助其热,湿热上蒸,清阳之气不得上升,故出现头眩;水谷不消,湿热蕴郁更重,故胃中苦浊郁闭不舒,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受阻,故小便不利,则尿黄而涩少。湿热不能排泄,必然郁滞于内,熏蒸肝胆,迫使胆汁外溢,故成谷疸病症。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是对比女劳疸与谷疸的脉象差异而言。女劳疸是由于肾阴亏损,阴虚火旺,故尺脉见浮。谷疸是因脾停湿邪,化热下注,故而脉紧。
“阴被其寒,热流膀胱。”是总结谷疸的病机。寒字当邪字体会,是说阴脏受邪,而热流膀胱的病理过程,也是谷疸发黄的要害。
女劳疸是因房室伤肾,阴虚火旺所致。肾劳而热,黑色上出,犹脾病而黄外见,故额上黑;肾热上行,而气通于心,则微汗出;手足心热,薄暮即发,病在阴而有热也;膀胱急者,为肾热所逼也;小便自利者,与湿无关也。此得之女劳,其疸色黑而目不黄,故与酒疸异也。若腹如水状,则不特伤阴,阳气亦随之而亡,故曰不治。酒、色伤人,可不慎欤。
酒疸是由饮酒过度,湿热郁蒸中官,熏灼于心,所以心中懊而热。湿热内盛,升清降浊之机受阻,胃气上逆,故不能食,时时恶心欲吐。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表而身黄,故名酒疸。
由上可知,谷疸、酒疸皆因于湿,湿性滞,故小便不利,而女劳疸则因于劳热,无关于湿,故小便自利。
【选注】
《金匮要略浅注》:“此言趺阳脉,以明胃热脾寒,郁而成疸。又言肾脉浮,趺阳脉紧,为肾热脾寒,亦能郁而成疸。又归于膀胱之不化气,以膀胱主一身肌表,不化气则湿热无去路,而亦成疸。其病虽有各经之不同,而总以脾胃为主,故以谷疸结之。”
《金匮要略心典》:“趺阳脉数为热者,其热在胃,故消谷;脉紧为寒者,其寒在脾,故满,满者必生湿,胃热而脾湿,亦黄病之原也。尺脉浮为伤肾者,风伤肾也;趺阳脉紧为伤脾者,寒伤脾也,肾得风而生热,脾得寒而生湿,又黄病之原也。湿热相合,其气必归脾胃,脾胃者,仓廪之官也;谷入而助其热则眩,谷不消而气以瘀,则胃中若浊,浊气当出下窍。若小便通,则浊随溺去,今不通,则浊虽下流而不外出,于是阴受其湿,阳受其热,转相流被而身体尽黄矣。曰谷疸者,病虽始于风寒,而实成于谷气耳。”
3.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词解】
食难用饱:不敢吃的太饱。
【诠解】
本条是论述阳明湿热欲作谷疸的病证。谷疸多属湿热,故脉来迟缓;湿热阻于中焦,消化不及,故食难用饱;饱则谷气郁滞不化,则见腹满。谷入增热,所以发烦。浊热上蒸,阻遏清阳,故见头眩。湿热下阻,三焦不利,故小便难。湿热既无外出之机,势必阻遏肝胆疏泄,乃为谷疸之由。治当利小便以去湿,不可误用泻下以去实。因无实可下,故虽下之,而腹满如故。此虽言不可下之理,并亦为“虽下之”,指出了腹满的误诊。“所以然者,脉迟故也”是自注句,说明脉迟主湿而非燥。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脉迟胃弱,则谷化不速;谷化不速,则谷气郁而生热,而非胃有实热,故虽下之而腹满不去。伤寒里实,脉迟者尚未可攻,况非里实者耶。”
4.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诠解】
本条论述酒疸的辨证。由于耽嗜酒麴,以致湿热郁于中焦,脾胃不能升清降浊,湿热上蒸,故心中热。湿热下流,膀胱气化受阻,必见小便不利。湿热流注于下,故足下热。湿热不能外泄,郁蒸于内,故发黄。
酒疸的“足下热”与女劳疸的“手足中热”,两者颇相近似,酒疸是因湿热下注所致,故兼小便不利。女劳疸是肾虚有热引起,故小便自利。虽两证相近似,但机理不同,须加鉴别。
【选注】
《金匮要略直解》:“小便利则湿热行,不利则热留于胃,胃脉贯膈下足跗,上熏胃脘则心中热,下流足跗则足下热也。”
5.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词解】
靖言了:是指语言清晰,神情安静。
【诠解】
本条是论述黄疸的证治。由于湿热蕴郁脾胃,气机失常,病变可有在上,在中,在下之分。如果湿热尚未熏蒸于上,则心中无热,心神宁静,语言不乱;如果湿热中阻不行,浊气内聚,又向上逆,则腹满欲吐;湿热耗阴,上熏于肺,则鼻燥。本证为湿热居中,有向上向下之势。若脉浮者,湿邪趋向于上,因势利导,用吐法治之。若脉沉弦者,是湿邪趋向于下,故用下法治之。
本条是通过脉象论述黄疸病的证治方法。正气抗邪有向上向下的自然趋势,治则应因势利导,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条文中有“先吐”、“先下”之说,言外之意,吐和下尚不能尽除其病,须要再辨证治疗。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然酒疸变证,亦有热去于心而无热,且靖言了了,其邪竟注于阳明而腹满欲吐鼻燥者。邪苟近上,脉必浮,宜吐之;邪苟近下,脉必沉弦,宜下之。盖治阳明惟有吐下两法也。曰先者倘有未尽之病,再消息也。”
6.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诠解】
本条是论述酒疸欲吐的治法。由于湿热内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邪气上冲,故心中热欲吐。因湿邪有向上之势,故用吐法,涌出病邪。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酒疸心中热,方恶其结热不行,假使欲吐,正热邪欲出之机,故曰吐之愈。”
7.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词解】
心中如啖蒜虀状:如吃蒜虀样,心中有辛辣的灼热感。
爪之不仁:爪,当动词解,即搔抓皮肤时,对痛痒不敏感。
【诠解】
本条论酒疸误治的变证。酒疸尚未成实,而反用下法,下伤脾胃,胃伤则湿热更重,久久则由黄变黑,成为黑疸。黑疸者,血中湿盛而成瘀也,故目青面黑,大便色黑。若湿热互蒸,熏灼中焦,故心中如啖蒜虀状。血瘀则皮肤失禀,则爪之不仁。本病仍是湿热酒疸,故疸色虽黑,而带有微黄,与女劳疸则异。
根据临床观察,凡黄疸日久不退,而湿热甚者,皆能变为黑疸,亦不可不知。
【选注】
《金匮玉函经二注》:“酒疸之黑,非女劳疸之黑也。女劳疸之黑,肾气所发也;酒疸之黑,败血之黑也。因酒之湿热伤脾胃,脾胃不利,阳气不化,阴血不运,若更下之,久久则运化之用愈耗矣。气耗血积故腐瘀,浊色越肌面为黑;味变于心咽作嘈杂,心辣如啖蒜虀状;荣血衰而行于皮肤,爪之不仁,输于大肠,便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弱,皆血病也。”
8.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词解】
肚热:即腹中热。
【诠解】
本条论述用火劫发黄的证治。本病的初期为里有湿热,当用清热利湿之法。若误用火劫发汗以退其黄,则使在里之湿热不得解,反使火邪与郁热相合,则两热相得。邪热上壅,故发热烦喘,胸满口燥,然邪热虽盛,无热则不黄,故曰“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使人“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此为黄疸的里热实证,故当下之。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烦、满、燥、渴,病发于热,而复以火劫之,以热遇热,相得不解,则发黄疸;然非内兼湿邪,则热与热相攻,而反相散矣,何疸病之有哉。故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明其病之不独因于热也。而治此病者,必先审其在表、在里,而施或汗、或下之法;若一身尽热而腹热尤甚,则其热为在里,里不可从表散,故曰当下。”
9.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诠解】
本条论述湿热黄疸的辨证。由于湿热郁滞于里,故脉见沉。渴欲饮水,是里有热邪,若热从燥化,则大便必硬;若热从湿化,则小便不利。热郁蒸邪无从外出,势必影响胆液排泄失常,而为黄疸。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脉沉者,热难外泄,小便不利者,热不下出,而渴饮之水,与热相得,适足以蒸郁成黄而已。”
10.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舌痿疑作身痿。
【词解】
舌痿黄:是指舌黄而不红润。
【诠解】
本条论述黄疸病属湿重于热的辨证。脾主腹,脾之脉又连舌本,若腹满舌痿黄,是脾有湿而不散;又躁不得睡,主胃有热而卧不安。湿热相加,病属黄家则何疑之有?
【选注】
《金匮玉函经二注》:“若舌痿黄燥者亦有说。心脾脉络舌上下,凡舌本黄燥,即是内热,况舌痿乎?湿热结积虽不行肌表,然已见于舌,即属黄家也。”
11.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诠解】
本条论黄疸的预后。黄疸是因脾湿为病。脾土在自然气候之中,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天。所以此十八天为脾土之旺日,脾病在其气旺之时则容易治愈,故以十八天为期。也就是说,十八天之内治疗病势有所减轻,就容易治愈。如果十天之后,病情反加严重,则为邪盛正虚,由急性转为慢性,在治疗上就比较困难。
本条总的精神,说明黄疸的预后在时间上很为重要。也说明争取及早治疗,以防日久正衰邪盛,难以痊愈之意。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土无定位,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黄者,土气也;内伤于脾,故即以土旺之数,为黄病之期。盖谓十八日脾气至而虚者当复,即实者亦当通也。治之十日以上差者,邪浅而正胜之,则易治;否则,邪反胜正而增剧,所谓病胜脏者也,故难治。”
12.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词解】
阴部:阴部为在里,阳部则为在表。
【诠解】
本条亦论黄疸的预后。黄疸病是湿热郁蒸之证。若疸而渴者,主里热重,热重则湿留,故为难治。反之,疸而不渴者,主里热式微,湿则无援,故易治愈。发于阴部,阴主里,里病则气逆,故其人必呕。发于阳部,阳主表,表有邪,则其人振寒而发热。
以上十二条论述黄疸病的病机、分类、禁忌、预后和治疗原则等,故带有总论意义。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疸而渴,则热方炽而湿且日增,故难治;不渴,则热已减而湿亦自消,故可治。阴部者,里之脏腑,关于气,故呕;阳部者,表之躯壳,属于形,故振寒而发热。此阴阳、内外、浅深、微甚之辨也。”
1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诠解】
本条论述湿热谷疸的证治。本证由于脾胃湿热,湿热交蒸,营卫之气,壅塞不利,故发热恶寒;湿困脾胃,不能运化,故不能食。若多进食,助其湿热,湿热内聚,不得下行,故心胸不安。湿热邪气上冲,故食即头眩。湿热阻遏气化,故尿黄而少。湿热无从排泄,持续日久,势必增盛,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而成谷疸。
治宜茵陈蒿汤清利湿热。方中茵陈、栀子清利湿热,导邪下出,从小便而去;大黄泄热破结,使阳明瘀滞之热,从小便排出体外。三药相配,使二便通利,湿热下行,气机复常,诸证可愈。故方后注云“尿如皂角汁状”,“黄从小便去”。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谷疸为阳明湿热瘀郁之症。阳明既郁,营卫之源壅而不利,则作寒热;健运之机窒而不用,则为不食,食入则适以助湿热而增逆满,为头眩,心胸不安而已。”
14.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诠解】
本条论述女劳疸兼有血瘀的证治。阳明湿热的黄疸病,是日晡时发热,而女劳疸,日晡时则恶寒,恶寒便知非阳明热证。这是因为由于女劳伤了肾,肾与膀胱相表里,病及其合,膀胱之气不能温煦于表,故恶寒。肾虚不能气化水府津液,水停于心,故少腹满,膀胱急。少阴阴虚,故足下热,尺脉浮而盗汗。“额上黑”为肾色上出(解见第二条)。此为阴分邪热不解,使瘀血内停,故腹满如水状,瘀血在于肠,故大便黑,时溏。此为女劳疸挟有瘀血之证,是女劳疸的变证。如病至后期,脾肾两败,肾不主水,脾不运化,出现水肿腹胀满,多为预后不良,治疗亦很困难。
治宜硝石矾石散,行瘀清热治疸。方中硝石苦寒入血,软坚逐瘀,清热凉血;矾石消水湿,清热解毒;大麦厚胃益脾,消积进食,以缓硝石之烈。三药相合,共奏消瘀除热之功。
硝石矾石散是治女劳疸兼有瘀血者之要方,但也可治疗其他类型的黄疸病,如张锡纯曰:“《金匮》有硝石矾石散,原为治女劳疸之专方,愚恒借之以概治疸证皆效。”又曰:“且西人谓有因胆石成黄疸者,而硝石矾石散,又善消胆石。有因钩虫成黄疸者,而硝石矾石散,并善除钩虫。”所以,本方可治各种黄疸病。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黄家日晡所本当发热,乃不发热而反恶寒者,此为女劳肾热所致,与酒疸、谷疸不同。酒疸、谷疸热在胃,女劳疸热在肾。胃浅而肾深,热深则外反恶寒也。膀胱急,额上黑,足下热,大便黑,皆肾热之征,虽少腹满胀,有如水状,而实为肾热而气内畜,非脾湿而水不行也。惟是症兼腹满,则阳气并伤,而其治为难耳。硝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骨与肾合,用以清肾热也。大麦粥和服,恐伤胃也。”
【病案举例】
薛姓,男,32岁。去夏患黄疸性肝炎,经用清热利湿药治疗黄疸消退。病后失调导致肝区胀痛,常服舒肝理气药,疼痛稍轻。至冬再度出现黄疸,仍用中药调治。久服清热利湿退黄诸药,黄疸始终不退,有时虽退亦不尽;今春黄疸加深,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早期肝硬化。用西药治疗一个时期,症状未见减轻,面色灰滞而黑,巩膜黄染,食少,便溏,有时呈灰黯色,脘腹胀满,肝区胀痛不舒,有时牙龈出血。舌质右边有紫斑,舌苔白腻。此《金匮》之女劳疸。病因湿热内蕴,熏蒸为黄疸,黄疸日久不愈,邪由气分进入血分,血瘀湿滞内郁为病。治当化瘀燥湿。仿硝石矾石散法,汤散并进,以希速效。若见腹水则不可治。
处方:明矾3克,硝石3克。研细胶囊装,分三次服,大麦粥汤送下。
另:柴胡6克,鳖甲15克(先煎),白芍10克,桃仁6克,红花6克,白术12克,茯苓、牛膝各10克,茵陈12克。
每日1剂,连服15剂,黄疸渐退,面色灰黑渐转灰滞,脘腹胁部胀痛减轻,饮食增多,瘀湿有消退之机,脾气有来复之象。原方即效,当加减继服,再进20剂,黄疸基本消退,面色灰滞,渐转红润,腹胁胀痛轻微,大便正常,食欲如常,血瘀湿滞,渐化将尽,脾气健运,病情日趋稳定,改用鳖甲煎丸与硝石矾石散常服,以善其后。嘱注意饮食起居,防病反复。
(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80,7:2)
15.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诠解】
本条是论述酒疸热重于湿的证治。由于饮酒过度,湿热聚于胃中,邪热内盛,上郁于心胸,气机不利,故心中懊而成热痛。
治宜大黄栀子汤,清利实热。方中栀子清在上之郁热,屈曲下行,利尿渗湿;大黄泄热破结,以利腑气;豆豉清宣膈上之蕴热;枳实行气消痞。四药相须,消散郁热,清利膈脘,则诸证可解。
本证为邪热偏盛于上,既有心中懊,发热疼痛,面目黄色鲜明,又有身热,烦躁不安,大便难,而小便不利等证。
栀子大黄汤的作用在于清除实热,与茵陈蒿汤作用相似,但同中有异。茵陈蒿汤证是湿热俱盛,并以腹满为主,所以方中用大黄二两,配茵陈通利湿热;栀子大黄汤证为热重于湿,且以心中懊为主,因此,方中大黄用一两,配豆豉、栀子泄热除烦。
【选注】
《医门法律》:“此治酒热内结,昏惑懊之剂。然《伤寒论》中有云‘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是则诸凡热甚于内者,皆足致此,非独酒也。”
16.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病中。
【诠解】
本条论黄疸有表邪的证治。黄疸的病因,多为湿热郁蒸,气化失职,湿热不去而成。治以清利湿热,通利小便,方能达到退黄目的,所以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治疗黄疸病,大都如此。但也有内热不盛,表虚挟湿,寒湿外束,阳气不伸,湿邪内郁,而成黄疸。常见脉浮汗出等证。当以发汗祛邪,解郁退黄为主,可用桂枝加黄芪汤治之。方中以桂枝汤解表透邪,调和营卫,舒展阳气;黄芪益卫以行表湿,合桂枝汤可为黄疸病的解表剂。桂枝加黄芪汤适用于表虚挟湿,内热不重之证。如表实而湿热内盛,则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宜。
【选注】
《医宗金鉴》:“诸黄家病,谓一切黄家病也。黄病无表里证,热盛而渴者,当清之,湿盛小便不利者,但当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则为在表,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于此推之,可知脉沉在里,当以下解之也。”
17.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诠解】
本条论黄疸伤阴化燥的证治。凡湿邪郁于血分,久而生热,郁蒸气血不利,出现津枯血燥,皮肤黄而晦暗,即为阴黄,治当以猪脂润燥,发灰入血和阴,则黄色可去。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此治黄疸不湿而燥者之法。按《伤寒类要》云:男子、女人黄疸,饮食不消,胃胀,热生黄衣,在胃中有燥屎使然,猪膏煎服则愈。盖湿热经久,变为坚燥;譬如麯,热久则湿去而干也。《本草》:猪脂利血脉,解风热,乱发消瘀,开关格,利水道,故曰病从小便出。”
18.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诠解】
本条论述黄疸病湿重于热的证治。由于脾胃湿重热轻,湿郁热阻,上使肺气不得通调,下使膀胱津液不化,故见口渴,小便不利的津液不化之证。
治宜茵陈五苓散,行气利湿,清热退黄。方中茵陈清利湿热而退黄;五苓散化气利水,祛除湿邪。湿除热退,气机通畅,则诸证自解。
【选注】
《金匮要略编注》:“此黄疸小便闭塞,气分实证通治之方也。胃中湿热相蒸则一,但有气血风寒之分,故后人有阴黄阳黄之别。盖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风入胃家气分,风湿相蒸,是为阳黄;湿热流于膀胱,气郁不化,则小便不利,当用五苓散,宣表里之邪;茵陈开郁而清湿热,则黄自退矣。”
【病案举例】
何某,女,45岁。身目俱黄,但色不甚鲜明,腹部胀满,食少纳呆,心中烦,有时恶心,呕吐,口腻不和,渴不多饮,四肢乏力,溺黄。舌质稍淡,苔黄厚腻,诊脉弦缓尚有力。肝功能:黄疸指数23单位,硫酸锌浊度25单位,谷丙转氨酶550单位。脉证合参,乃湿重于热之“阳黄”。投以茵陈五苓散加味:
茵陈20克,桂枝4克,猪苓12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茯苓18克,栀子9克,黄柏6克,半夏9克,藿香6克,佩兰6克,枳壳6克,厚朴6克。
本方在茵陈五苓散的基础上加黄柏、栀子之苦寒以清热泄火,藿、佩、夏、朴辛通苦降,辟秽化浊。
复诊:自诉服上药八剂,证情大有好转,惟大便稍结,口干苦。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8单位,硫酸锌浊度18单位,谷丙转氨酶195单位。原方去厚朴、桂枝之辛温,加滑石15克,取其甘寒,利尿清热,续服八剂,半月后询访,病告痊愈。
(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81,6:27)
19.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 黄蘗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诠解】
本条论述黄疸病热盛里实的证治。由于湿热熏蒸脾胃,气机不畅,湿浊内壅,所以腹满。热盛湿阻,故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为表和无病。此证为表和里实,治当泻下。
治宜大黄硝石汤清泄实热。方中大黄、硝石攻下瘀热,通便泄热;栀子、黄柏清热燥湿,除湿退黄。诸药相配,清泄三焦实热,使湿热邪气从下泄去,故其病可愈。
本证与大黄栀子汤证,同为邪热偏胜之证。但大黄硝石汤证是里热极盛,病情比大黄栀子汤证更为严重,所以方中苦寒泻泄之力为强。因此,大黄栀子汤证为邪热偏胜之轻证,而大黄硝石汤证是邪热偏胜之重证。
【选注】
《医宗金鉴》:“李彣曰: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湿热内甚,用栀子清上焦湿热,大黄泻中焦湿热,黄柏清下焦湿热,硝石则于苦寒泻热之中,而有燥烈发散之意,使药力无所不至,而湿热悉消散矣。”
【病案举例】
郭某,男,48岁,工人。患者开始发热、恶寒、头眩恶心,继而但热不寒,惟头汗出,心下烦闷,口干渴欲饮,下腹胀满,两胁下胀拒按,大便四日未解,一身面目尽黄,光亮有泽,小便短少,如栀子汁,脉滑数有力。肝功能:黄疸指数52个,硫酸锌浊度22单位,谷丙转氨酶480单位,脉证合参,系热瘀于内,湿热熏蒸,热盛于湿之“阳黄”。遂投大黄硝石汤合茵陈蒿汤清泄胆胃湿热,更佐云苓、扁豆淡渗利湿健脾。
方用:茵陈18克,栀子18克,大黄9克,黄柏9克,芒硝9克,云苓18克,扁豆18克。
服五剂后,大便通利,小便转淡黄,腹部微胀等其他证情亦有好转。肝功能化验检查:黄疸指数7个单位,硫酸锌浊度15单位,谷丙转氨酶185单位。上方微事增损,去芒硝、大黄,加柴胡6克、胆草5克以平肝、泄热,勿使乘土,续服17剂。三诊,诸症已愈,以栀子柏皮汤合参苓白术散,清余邪而调脾胃,续服五剂善后,半月后追访,已上班工作。
(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81,6:27)
20.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诠解】
本条论黄疸病误治发生变证的治疗方法。由于脾气虚弱,湿多热少,湿浊内聚,脾虚不能温化,故见腹满,欲自利,小便色不变,皮表色淡黄而不枯燥。湿浊上壅,肺气不宣,则为喘逆,本证如果误用苦寒清泻之品,则损伤胃阳,胃气不降,湿浊不行,凝为痰饮,故上逆作哕,治以小半夏汤,温散寒饮,行郁除满,降逆止哕。俟呕逆停止,再议黄疸之治。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便清自利,内无热证,则腹满非里实,喘非气盛矣;虽有疸热,亦不可以寒药攻之,热气虽除,阳气则伤,必发为哕。哕,呃逆也。魏氏谓胃肠为寒药所坠,欲升而不能者是也。小半夏温胃止哕,哕止然后温理中脏,使气盛而行健,则喘满除,黄病去,非小半夏能治疸也。”
21.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诠解】
本条论黄疸病属肝邪犯胃的证治。由于肝旺乘脾,脾胃湿热郁结,蒸郁发热;湿热郁滞胃肠,气机不顺畅,则见腹痛;胃气上逆,则呕。
治以小柴胡汤疏肝清热,健脾和胃,调畅气机,肝脾之气得运,则湿热可去,黄疸、腹痛、呕吐可愈。
本方适用于黄疸病,见胸胁苦满,头晕目眩,脘闷欲吐等证。若加栀子、茵陈,清透半表半里之邪,治黄之效更佳。
【选注】
《金匮要略论注》:“邪高痛下,此少阳证也。是黄虽脾胃之伤,实少阳郁热,故以小柴胡汤仍去其本经之邪;但小柴胡主和解,此必黄之不甚而亦未久者也。”
【病案举例】
某男,52岁,1977年1月10日入院。患者于1972—1976年屡经胆囊造影及超声波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但既往无剧烈绞痛及黄疸、风湿病史。1月3日起,每天恶寒发热,达38c,并有剑突后贯穿至后背顶痛,9日开始出现右膝痛,入院后左膝、左第一趾跖关节相继红肿热痛,活动障碍,口苦咽干,尿黄如茶,舌红苔黄浊,脉弦数。体温最高达38.9c,胆囊区轻压痛,墨菲氏征可疑。白细胞计数10400/立方毫米,中性58%。血清胆红质1.0毫克%,黄疸指数10单位。血沉58毫米/小时,抗“o”625单位。十二指肠液分析:白细胞(+),血培养无菌生长。
中医诊断:1少阳病;2热痹。西医诊断;1胆道结石并感染;2感染性中毒性关节炎。
入院后服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柴胡12克,黄芩9克,法夏9克,生姜2片,大枣4枚,甘草3克,绵茵陈30克,栀子12克,川楝子12克,板蓝根24克。每日服二剂,肌注中草药清热解毒(本院自制消炎2号和鱼腥草注射液),14日晨作十二指肠引流,当天体温降至37.3c,次日体温降至正常,诸关节红肿热痛骤然若失,上腹痛消失,仅行走时两膝关节无力为唯一主诉,以后用四逆散加减调理数日,痊愈出院。
(摘自《新中医》1980,2:44)
22.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诠解】
本条论述虚劳痿黄的证治。本证是由于脾胃虚寒,阴血亏损,阳气不足,阴虚内热,内热熏蒸,阳不温煦,气郁不畅,血不外荣,所以皮色痿黄,水湿尚能下流,故见小便自利。
治以小建中汤,调阴阳,和营卫,健运脾胃,开发生化之源,使气血充足,自能荣养肌肤,温和皮表,则痿黄之色可变。
【选注】
《金匮玉函经二注》:“男子黄者,必由入内虚热而致也,反见小便自利,为中下无实热,惟虚阳浮沉为黄耳;故与治虚劳之剂补正气,正气旺则荣卫阴阳和而黄自愈矣。”
附方
瓜蒂汤
治诸黄。方见暍病中。
【诠解】
本方治黄疸湿热凝结于上,而有上逆作呕之证。用瓜蒂汤因势利导,吐而去黄之法。据临床报道:“各地对瓜蒂治疗急慢性肝炎、黄疸进行了一些临床观察。如第三军医大学报道用瓜蒂内服治疗60例慢迁肝,不仅能改善症状,缩小肝脾肿大,而且退黄降酶效果好,对蛋白系统也有一定改善,获得较满意的近期疗效。湖南医学工业研究所对瓜蒂的抗肝炎有效成分进行了提取和分析……葫芦素be的粗制剂治疗慢肝,显效率46.6%,远期疗效亦较好,未见明显副作用。但民间直接服用甜瓜蒂过量(最多达182个),引起严重中毒,大量呕吐,腹痛,腹泻,甚至神志不清,中毒死亡的报道已有数起,应引起重视,尤其不可空腹服用。”
(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3:24)
必须注意,瓜蒂有毒,升举阳气,实证体强者可用。血虚肝旺者忌用,量宜小不宜大。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案《删繁》方云:服讫,吐出黄汁,亦治脉浮欲吐者之法也。”
《千金》麻黄醇酒汤
治黄疸。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诠解】
本方治疗湿邪郁于肌肤,卫阳闭阻,表实无汗,热郁于内,而发黄疸。麻黄醇酒汤发散表湿,开郁散热。方中麻黄辛温发汗,亦能利水,使湿热从汗而散,从下而去。醇酒温散,可助麻黄发汗,通行营卫。二药相须,使湿热可去,营卫可通,黄疸则愈。
【选注】
《金匮方歌括》:“麻黄轻清走表,乃气分之药,主无汗表实证。黄疸病不离湿热之邪,用麻黄醇酒汤者,以黄在肌表营卫之间,非麻黄不能走肌表,非美酒不能通营卫,故用酒煮,以助麻黄发汗,汗出则营卫通而内蕴之邪悉从外解耳。”
结语
本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黄疸病。并将黄疸病分成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类型,而湿热黄疸为本篇论述的重点。谷疸证候以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脉迟,食难用饱,饱则烦眩等证为主;酒疸证候以心中懊,热痛,足下热为主;女劳疸的证候,可见日晡发热而反恶寒,膀胱急,小便自利,额上黑,足下热,大便必黑,时溏。此外,凡因湿热所致的黄疸均有小便不利,而女劳疸与虚劳发黄则小便自利为异。
黄疸病的治疗,无论是谷疸、酒疸、女劳疸,首先要辨证清楚,治方无误。如谷疸、酒疸要分清湿胜于热,热胜于湿或湿热俱盛的等病情。如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利水渗湿,清热退黄;热重者,可用栀子大黄汤,清利实热,或用大黄硝石汤,清泄实热;湿热俱盛者,可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通利气机。女劳疸,若兼有瘀血者,则宜硝石矾石散,除浊散瘀。黄疸如脉浮表虚而自汗出者,可用桂枝加黄芪汤;表实无汗者,可用麻黄醇酒汤。黄疸兼有呕逆者,宜用小半夏汤;兼有腹痛呕吐者,可用小柴胡汤。如病邪在上者,宜用吐法,可酌情选用瓜蒂汤。因寒湿发黄者,宜用温中化湿法。痿黄病大肠燥结者,宜用猪膏发煎。虚劳痿黄者,应以小建中汤治之。辨证得法,则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