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一 净土法门的缘起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章 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

【1】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含义是什么?

●南无,此翻恭敬,归命顶礼等。阿弥陀佛,此翻无量寿,亦翻无量光。

南无阿弥陀佛,乃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之号。

汝何不知《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此是释迦佛所说。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通是梵语。南无(音ná mó),亦作有曩谟者,经中通作南无。此翻恭敬,归命顶礼等。此二字,乃直示恭敬归依之意。阿弥陀佛,此翻无量寿,亦翻无量光。谓此佛之寿命光明悉皆无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20页 复应脱大师书三)

【2】阿弥陀佛有什么大愿?

●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不但上善称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恶,发露忏悔,无论一念十念,佛亦必摄受之。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不但上善称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恶,苟能起大惭愧,发露忏悔,无论一念十念,佛亦必摄受之。时雨润物,万物无不沾益。大海纳川,百川悉足汇归。万修万去,的(音dí)实非谬。(《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31页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850页 阿弥陀佛像赞)

【3】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如何摄受众生往生?

●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誓愿度生。其中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1 。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2 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3 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3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4】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念佛众生?

●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

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4 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人,安住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1 ,而恒处此菩提座2 。”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16页 初机净业指南)

【5】如何理解阿弥陀佛“身复现身,土复现土”?

●维摩诘云,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阿弥陀佛既已证穷法界,举凡法界中事,无不随意化现。

夫弥陀既已证穷法界3 ,举凡法界中事,无不随意化现。正报则佛身,菩萨身,二乘身,六道身,随类备现,以行教化;依报则楼台殿阁,饮食衣服,但有利益,无不化现。怡山4 所谓“疾疫世而现为药草”,“饥馑时而化作稻粱”。以常寂光土,身土不二,理智一如。身能现土,土能现身,身复现身,土复现土。弥陀经云:“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维摩诘云:“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夫弥陀身土交现,何妨现永明5 而复现文宪6 。且永明之现文宪者,乃乘悲愿以示生,将谓永明生死未了,复随业力以受生乎?众生病故,菩萨亦病。欲度众生,若不俯顺机宜,示生世间,和光同事,以行教化,则凡圣异趣,教莫由施。白鹤孔雀等奇妙杂色之鸟,尚肯变化,岂雅思渊才文中王,制礼作乐辅圣主之纯儒,便有所妨乎?永明乃弥陀所现,文宪乃永明所现,即身复现身之竖证。其《无量寿经》等,谓光中化佛及诸菩萨,无量无边,乃遍该横竖二义。以佛光横遍竖穷,无时无处不周遍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94页 重刻明宋文宪公护法录序)

【6】如何理解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

●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

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69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7】为什么说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说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是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14页 初机净业指南序)

【8】西方极乐世界也会乐极生悲吗?

●世间以因是生灭,果亦不能不生灭,所以世间会乐极生悲。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

世间所有若根身(即吾人之身),若世界(即现所住之天地),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世界)别业(根身)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此也。以因既是生灭,果亦不能不生灭也。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譬如虚空,宽廓广大,包含一切森罗万象。世界虽数数成,数数坏,而虚空毕竟无所增减。汝以世间之乐,难极乐之乐,极乐之乐,汝未能见。虚空汝虽未能全见,当天地之间之虚空,汝曾见过改变否?须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佛(指释迦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灭之乐。以根身则莲花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虽圣人亦有所不知,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00页 复冯不疚居士书)

【9】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怎样出生?

●莲华化生。以念佛为因,生后见佛闻法,必定圆成佛道。十方世界,唯此最为超胜。一切修持法门,唯此最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

极乐世界无有女人。女人、畜生,生彼世界,皆是童男之相,莲华化生。一从莲华中出生,皆与极乐世界人一样,不是先小后渐长大。彼世界人无有烦恼,无有妄想,无有造业之事。以仗佛慈力,且极容易生。但以念佛为因,生后见佛闻法,必定圆成佛道。十方世界,唯此最为超胜。一切修持法门,唯此最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61页 复叶福备居士书一)

【10】怎样理解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

●佛菩萨神通道力,能促长劫为一念,能延一念为长劫。此方利根或钝根诚恳至极之人,即能数十日或数年,或大彻大悟及亲证三昧。所谓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此显示极乐时间耳。

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此显示极乐时间耳。至云一日一夜,七日一劫,十二大劫等,皆约此方之时期言之。何以知之?此方利根或钝根诚恳至极之人,即能数十日或数年,或大彻大悟及亲证三昧。岂往生西方,住于佛菩萨不思议神通威德所常加被之胜妙境界中,其得益比此方更迟得日劫相倍乎?此事此理,岂待智者方知乎?以诸位不善会意,颠倒说话,故有此失。况时劫不定,佛菩萨神通道力,能促长劫为一念,能延一念为长劫乎!执定五年不当来此,是执经文而悖经义也。得光此一说,群疑自释。况始往生即来报示者,皆承弥陀威神,欲藉此以开导迷蒙,实非自力专擅者可比也。计公1 即时生西,不逾时回报,皆属此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76页 复王砚生居士书一)

【11】往生品位为什么有无量无边之不同?

●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然西方九品,乃大概而论。但得往生,即已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虽在下品下生,已高超生天百千万倍矣。

《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净土横超,有圆证者,有未能即圆证者。然虽未能圆证,其已了生死,更无轮回生死之事,亦于此一生得预补处,得成菩提,较此方仗自力者之未圆证者,则天渊悬殊矣,故亦可名圆证也。汝谓即于彼土,得证方便、实报、寂光,盖有迟速之异,固无不一生即证者,观观经九品往生之文,可以知矣。(《新编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53页 复念佛居士书)然西方九品,乃大概而论。实则一品,俱有无量百千万亿品。但得往生,即已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虽在下品下生,已高超生天百千万倍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55页 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12】西方极乐世界有哪四土?

●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

(一)凡圣同居土者,娑婆世界虽属秽土,亦有佛菩萨二乘圣人同生其间。然凡圣所见之境,与所受用,天渊悬殊。西方约带业往生之人论,则生凡圣同居土。然此土清净微妙,如《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说。此土虽属带业往生之人所居,亦有法身菩萨及佛同居其中,为其说法,故亦名凡圣同居土。但此为净土往生之人,虽未能如佛菩萨所见所受用之殊妙,然其气类相同,不比娑婆之条然各别也。此土亦分九品,若中下六品,则多须时劫。若上三品,则速得悟(悟无生,方能入实报)无生忍,登不退地,证入实报、寂光矣。

(二)方便有余土者,乃已断见思,未破无明之人所居之土。言方便者,以其所修系入真实之前方便。言有余者,虽断见思未破无明(尘沙无体,说不说俱可。若说,此九方便人,正破尘沙惑耳。),故言有余。若破无明,可称分证无余。若无明净尽(九方便,即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贤,圆教十信。此九种人,同断见思,未破无明。),则是究竟无余矣。

(三)实报无障碍土者,即佛菩萨不思议福慧庄严所感之报土。

(四)常寂光土者,即佛菩萨所证之理性也。

此二土本属一土,约所感之果报土言,则名实报。约所证之理性言,则名寂光。圆教初住,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实报土,亦得名分证寂光。若至妙觉佛果,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50页 复恒惭法师书一)

【13】极乐四土各居住何人?

●带业往生者,居同居。断见思惑者,居方便。破无明者,居实报。无明净尽者,居寂光。

极乐四土,带业往生者,居同居。断见思惑者,居方便。破无明者,居实报。无明净尽者,居寂光。又实报,约所感之果报说。寂光,约所证之理性说。本属一土,讲者冀人易晓,故以分证者属实报,满证者属寂光。实则二土中,俱有分证满证。文钞中亦详述之。同居虽具三土,而未断惑者,止受用同居之境耳。虽属带业往生之人,不可以凡夫定名之,以皆得三种不退故。此乃以常途教理,与极乐往生所证者,相比较,细阅自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95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九)

【14】以何种因缘往生同居净土?

●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带业往生之人,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

实报土,唯破无明证法性者得见。何得以带业往生之人,便拟生实报耶?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汝疑所生之土,当不能清净,并阿弥陀之胜妙色身,此等众生不当即见者,乃以汝所见者为是,以弥陀之誓愿,释迦之言教,诸菩萨祖师善知识之发挥著述皆错也。唯汝所见为最的确最高超,汝作此见,乃谤佛谤法谤僧,将来当与提婆达多1 同享极乐于阿鼻大地狱中。其为乐也,莫能喻焉。恐尽未来际,尚不间断其受用于种种乐事。汝欲享此乐,请依汝知见而说,如不欲享此乐,纵令势促威逼亦不可说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52页 复恒惭法师书一)

【15】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境界如何?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

既得往生,则莲华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1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16】生极乐者为什么还要常念三宝?

●《华严经·十地品》,地地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况初生彼土之人乎哉。

生彼国者,常念三宝。彼虽已是僧,犹有上位之僧,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岂无俗,便不可立僧之名耶?僧者和合为义。心与理和,心与道合,两无差别,故名为僧。又清净为义。贪嗔痴等杂念妄相,了不可得,戒定慧等功德利益,具足圆满,是名真清净僧。《华严经·十地品》,地地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况初生彼土之人乎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12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17】为什么说知有弥陀圣号,亦为不可思议善根?

●知有弥陀圣号,遇境逢缘,便能提起。如陈企被所杀之怨鬼见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现,因兹毕世念佛,临终往生。

不但此也,即绝无信愿,绝不修持,知有弥陀圣号,亦为不可思议善根。何以故?以由知故,遇境逢缘,便能提起。如陈企1 被所杀之怨鬼见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现,因兹毕世念佛,临终往生,且能归而叙述前因,亲现生西本身妙相。使先未预闻,则便被鬼夺命,永劫沉沦矣。所以观经三福,初则世善皆堪回向;及至九品,末则狱现尚获往生;至于一心不乱,妙观圆成,证三昧而往生者,更不须言矣。是知净土法门,普摄群机,了无弃物,猗欤2 大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802页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第二章 净土法门的弘传与净土经典

【18】什么是净土法门?

●即信愿念佛法门。至顿至圆,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之特别法门也,为诸法之本源。

净土法门者,如来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也。为诸法之本源,举凡圣而悉度。上、中、下三根普被,禅、教、律一道同归。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允为九界众生归真之捷径,大畅本师释迦出世之本怀。(《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809页 无锡西方殿缘起碑记)

净土法门者,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也。令彼无力断惑具缚凡夫1 ,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上而至于等觉菩萨,位邻佛果,尚须往生,方成正觉。至顿至圆,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99页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页 一函遍复)

【19】是谁建立了净土法门,欲令众生能带业往生?

●两土世尊之所建立。盖欲众生,即于现生出生死苦,证真常乐。

然此法门,两土世尊之所建立。释迦在娑婆,详示净土,遣其归去。弥陀在极乐,待彼临终,接其归来。盖欲众生,即于现生出生死苦,证真常乐。其哀怜保护之心,穷劫难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87页 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

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也?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门。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6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20】佛为什么要特开净土法门?

●吾人以烦恼惑业,无力断除。释迦、弥陀真慈大悲,特开一信愿念佛法门,令其仗佛慈力,横超三界。俾上中下根,同得往生西方。

吾人一念心性,直下与释迦、弥陀,无二无别。而释迦、弥陀,已成佛道于尘点劫1 前。又复数数示生,数数示灭,以行化导,欲令吾人,继其芳踪。而吾人以烦恼惑业,无力断除,直至今日,尚在生死轮回中,头出头没,渺不知其何所底止。纵令往劫曾闻佛法,依教修行,但以自力劣弱,不能断惑,依旧常沉溺于生死苦海中,莫之能出。静言思之,能不愧死?释迦、弥陀,有鉴于此,特开一信愿念佛法门,令其仗佛慈力,横超三界。俾上中下根,同得往生西方。可谓真慈大悲,至极无加矣!其教起因缘,修持法则,具见于净土三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65页 阿弥陀经直解序)

【21】佛从何时开始讲净土法门?

●肇始实在华严。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2 。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若论大机所见,肇始实在华严。以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然则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此殆大机所见,二乘尚不见闻,况具缚凡夫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30页 净土五经重刊序)

【22】古今知识,为什么极力宏扬净土法门?

●时当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其谁能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乎?唯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最为合机。以故古今知识,极力宏扬此法,以期上报佛恩,下度同伦也。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浅深,合机者妙。时当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其谁能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乎?譬如病入膏肓,虽和缓亦无从措手。然肯服此阿伽陀万病总持之药1 ,则所谓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者,固人人皆可亲得,而了无所难焉。何也?以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决于临终蒙佛接引,即获往生也。既往生己,长时亲炙弥陀,参随海众,尚当圆满菩提,彻证究竟涅槃,况所谓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乎?是知当此时节,唯此一法,最为合机。若舍此仗佛力之法门,而修仗自力之法门,勿道中下根人,莫由冀望,纵令上根,亦断难以一生成办,多皆但种来因,难得实益。以故古今知识,极力宏扬此法,以期上报佛恩,下度同伦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62页 净土辑要序)

【23】莲宗祖师是如何确定的?

●莲宗祖师非各宗之一一亲传,乃后人择其宏净功深者而称之。

净土法门,绝无口传心授之事。任人于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者。莲宗九祖2 ,非各宗之一一亲传,乃后人择其宏净功深者而称之,实则尚不止九、十也。光出家后,发愿不收徒众,不作住持,不作讲师,亦不接人之法。当唐宋时,尚有传佛心印之法,今则只一历代源流而已。名之为法,亦太可怜,净宗绝无此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27页 复明性大师书)

十二祖,即世称莲宗九祖,于八祖莲池大师下,加蕅益为九祖,截流为十祖,以思齐贤九祖为十一祖,下又添彻悟禅师为十二祖。(《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39页 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十)

【24】远公为什么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修行情况如何?

●迨至大教东来,远公大师秉承两土世尊旨意,遂以净土为宗。竭尽极能而发挥倡导。创建东林寺,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命刘遗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三十余年之内,其入莲社而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则多难胜数也。远公则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系念,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临终又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对身边弟子说:“吾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必生净土。”

迨至大教东来,远公1 大师,遂以此为宗。初与同学慧永2 ,欲往罗浮,以为道安法师所留,永公遂先独往。至浔阳3 ,刺史陶范,景仰道风,乃创西林寺以居之,是为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岁也。至太元九年甲申,远公始来庐山,初居西林,以学侣浸众,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为创寺于山东,遂号为东林。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远公乃与缁素4 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命刘遗民作文勒石5 ,以明所誓。而慧永法师,亦预其社。永公居西林,于峰顶别立茅室,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则其人可思而知也。当远公初结社时,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属法门龙象,儒宗山斗6 ,由远公道风遐播7 ,故皆群趋而至。若终公之世,三十余年之内,其入莲社而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则多难胜数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75页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25】远公大师之后诸位祖师如何弘扬净土法门?

●自远公后诸祖师大德,极力倡导,自行化他。如昙鸾著《往生论注》,妙绝古今。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著《观经疏》,深明谛观。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清凉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自昔诸宗高人,无不归心净土。而莲池、幽溪、蕅益,尤为切挚诚恳者。清则梵天思齐、红螺彻悟,亦复力宏此道。

自后若昙鸾1 、智者2 、道绰3 、善导4 、清凉5 、永明6 ,莫不以此,自行化他。昙鸾著《往生论注》,妙绝古今。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著《观经疏》,深明谛观。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清凉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自昔诸宗高人,无不归心净土。唯禅宗诸师,专务密修,殊少明阐。自永明倡导后,悉皆显垂言教,切劝修持矣。故死心新禅师7 劝修净土文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又云:“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真歇了禅师8 《净土说》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证入。”长芦赜禅师1 ,结莲华胜会,普劝道俗,念佛往生,感普贤普慧二菩萨,梦中求入胜会,遂以二菩萨为会首。足见此法,契理契机,诸圣冥赞也。当宋太真二宗之世,省常法师2 ,住持浙之昭庆,慕庐山远公之道,结净行社,而王文正公旦,首先归依,为之倡导。凡宰辅伯牧,学士大夫,称弟子而入社者,有百二十余人,其沙门有数千,而士庶则不胜计焉。后有潞公文彦博者,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将相五十余年,官至太师,封潞国公。平生笃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专念阿弥陀佛,晨夕行坐,未尝少懈。与净严法师,于京师结十万人求生净土会,一时士大夫多从其化。有颂之者曰:“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自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寿至九十二,念佛而逝。元明之际,则有中峰3 、天如4 、楚石5 、妙叶6 ,或为诗歌,或为论辩,无不极阐此契理契机、彻上彻下之法。而莲池7 、幽溪8 、蕅益9 ,尤为切挚诚恳者。清则梵天思齐10 、红螺彻悟11 ,亦复力宏此道。其梵天《劝发菩提心文》,红螺示众法语,皆可以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学者果能依而行之,其谁不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76页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26】净土法门有哪些根本经典?

●净土法门的根本经典包括《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普贤行愿品》,名为《净土五经》,是印光法师亲自选定。

《净土五经》乃念佛法门之根本。当送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详阅光二序一跋,即可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再阅此五经,则知其广大高深,凡圣同归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73页 复拜竹居士书四)

前日接手书,知汝少年发心修净业,不胜欣羡。昨本欲复,以有人客未暇。今为寄《净土五经》(一本),此净土法门之根本,详观光前后两序,自可知其大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20页 复徐志一居士书)

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给,不能详为开示,今为各寄甲乙两包经书。甲包系《净土五经》(一本),此为净土法门之根本,宜常受持。(《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73页 复岳明寿居士书)

【27】佛说《净土三经》的缘起是什么?

●华严独被大机,二乘、凡夫,莫由禀受。故于方等会上,特说《净土三经》,俾彼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

又复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圆满佛果。此如来以自证之因果,普示一切众生,令其各各亲证之一大轨范也。华严独被大机,二乘、凡夫,莫由禀受。故于方等会上,特说《净土三经》,俾彼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佛在摩竭提国1 ,灵鹫山2 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已著于言外。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于舍卫国1 给孤独园2 ,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此三,乃专说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言简义丰,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诸宗,皆奉为日课焉。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果能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85页 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

【28】《净土四经》中无量寿经有何问题?

●《净土四经》中《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余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

《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亦名十六观经),此名《净土三经》,加《普贤行愿品》,名《净土四经》。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无量寿经》,系魏承贯3 删削,又依余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78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29】为什么不敢流通《无量寿经》会集本?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译经论,皆非聊尔从事。王龙舒、魏承贯所编《无量寿经》会集本,皆有不恰当处,故后人不敢流通。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译经论,皆非聊尔从事。故译场之中,有主译者、译语者、证义者、润文者,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王龙舒《大弥陀经》,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云栖1 以犹有不恰当处,故此后渐就湮没。魏承贯之学识,不及龙舒,其自任过于龙舒。因人之迹以施功,故易为力,岂承贯超越龙舒之上耶?莲池尚不流通王本2 ,吾侪何敢流通魏本3 ?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辟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然此经此论,若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观之,则未得其益,先受其损,以徒效其改经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专精之行耳。观机设教,对症发药,教不契机,与药不对症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贻下士之罪愆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46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30】王龙舒无量寿佛经会集本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指康僧铠译本),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胆大心粗,不足为训。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胆大心粗,不足为训。(《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58页 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31】如何受持《无量寿经》、《观经》、《弥陀经》?

●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

而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无量寿、观经、弥陀,虽文相不同,而义意则互融耳。佛为九法界众生说,吾人何可不自量,而专主于最胜者观乎?丈六八尺,佛已为我辈说过矣。下品将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是观经仍以持名为最要之行。无量寿,详说佛誓,及与净相,是为依小本修者之要诀。由有此二经,则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是知虽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关紧要而忽之。至于修时,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30页 复济善大师书)

【32】为何把《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列入《净土五经》?

●《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

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令诸阅者,知此一法,大畅佛怀,较彼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以故九界1 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金陵《净土四经》版,已经模糊,修净业者,苦无最清爽之读本。因为铸版,以势至念佛圆通章,附于三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2 。若论法门缘起,宜以《无量寿经》为首。今为便于读诵,故以《阿弥陀经》为首。阅者谅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33页 净土五经重刊序)

【33】《无量寿经》有哪五译?以哪一本为准则?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说阿弥陀经》、《大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无量寿如来会》。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无量寿经》有五译。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3 ,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次译于吴月支支谦4 ,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国名)僧铠5 译。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6 译。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1 译。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56页 复王子立居士书二)

【34】《无量寿经》的要义是什么?

●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31页 净土五经重刊序)

乃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人天凡圣,说《无量寿经》,发明弥陀往昔因行果德,极乐境缘种种胜妙,行人修证品位因果。此经乃说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说时虽在方等,教义实属华严。华严唯局法身大士,此经遍摄九界圣凡。即以华严论,尚属特别,况余时乎?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21页 无量寿经颂序)

大启愿轮2 ,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72页 重刻佛说阿弥陀经序)

【35】《观无量寿佛经》的要义是什么?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之十六观。于第十三观,特为劣机众生,开方便门,令观丈六八尺之相。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由称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观不能作,称即获益。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现生决定往生者,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

《观无量寿佛经》者,普令一切若凡若圣,同于现生,往生极乐,或顿或渐,证无生忍,以至圆成佛道之大法也。以圣则自力具足,兼仗佛力,故所证入,最为直捷,以故华藏海众,同愿往生也。凡则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即已超凡入圣,证不退位。从兹渐修,必至圆满菩提而后已。此经中品戒善世福,下品作众恶业,及五逆十恶1 ,将堕地狱,由称佛名,遂得往生也。如是力用,最为洪深。盖由阿阁世王2 ,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之十六观。于第八像观之首,发明宗要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须知法身入想,理实甚深。心作心是,事本平常。平常非常,甚深非深。能圆悟者,方名达人。于第十三观,特为劣机众生,开方便门,令观丈六八尺之相。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由称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观不能作,称即获益。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现生决定往生者,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93页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36】《阿弥陀经》的要义是什么?

●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

于舍卫国给孤独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言简义丰,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诸宗,皆奉为日课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86页 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

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良由一闻依正庄严,上善俱会,则真信生而切愿发,有若决江河而莫御之势焉。从兹拳拳服膺,执持万德洪名,念兹在兹,以至一心不乱。能如是,则现生已预圣流,临终随佛往生,开佛知见,同佛受用。是知持名一法,括囊万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诚可谓归元之捷径,入道之要门。古德谓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良有以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72页 重刻佛说阿弥陀经序)

宝塔巍巍耸太空,无边法藏悉包融。

极乐庄严全显现,弥陀光寿总形容。

六方诸佛常赞叹,九界众生尽朝宗。

归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851页 阿弥陀经塔赞)

【37】《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要义是什么?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22页 复修净师书)

【38】《普贤行愿品》的要义是什么?

●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

及至末会入法界品,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最初于德云比丘处,闻念佛法门,即证初住,是为法身大士。自此遍参诸知识,各有所证。末至普贤菩萨处,蒙普贤开示,及威神加被之力,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为说偈,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一致进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不一说弥陀誓愿,净土庄严,往生因果。以此诸大士咸皆备知,无庸复说。又华严一经,初译于晋,只六十卷。次译于唐则天朝,八十卷。二译皆文来未尽,于普贤说偈赞佛后未结而终。(从前无纸,西域之经,皆写于贝多树叶。以写之不易,或有节略。又叶用绳穿,或有散失。文未来尽,由此之故。若今经书钉作一本,则无此弊。)至德宗贞元十一年,南天竺乌荼国王,进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之全文。前三十九卷,即八十卷华严之入法界品,而文义加详。第四十卷,为晋唐二译所无者,乃普贤称赞佛功德后,劝进往生西方之文。当时清凉国师亦预译场,八十卷经,早已亲制疏钞流通矣。特为此一卷经,制别行疏。圭峰1 造钞,为之弘阐。又为此四十卷全经制疏。以屡经沧桑,致久佚失。近由东瀛2 复回中国,故知此一卷经,为华严一经之归宿。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49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

【39】《往生论》和《往生论注》的意义是什么?有何特点?

●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其特点,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

天亲菩萨1 广造诸论,宏阐佛乘。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13页 往生论注跋)

往生论注,阅一遍。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2 、长安3 等,宜细看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9页 与康泽师书)

* * *

1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本第十八愿原文为:“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2 娑婆:“娑婆”,梵语音译。意译“堪忍”。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

3 厕坑:厕所、茅坑。

4 容心:容纳于心识、心念,意思是月亮岂是有情物,哪来的系于万川的心念?

1 靡不周:没有不到的。靡,没有,无;周,到。

2 菩提座:通常称“金刚座”,也称为“菩提道场”。金刚座:佛成正等正觉时的座处,在摩竭陀国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这个座,上面露出地面的是一块平顶圆板大石,下面直通小世界的金轮。

3 法界:指真如或指一切诸法。

4 怡山:宋代福建怡山如然禅师,所撰《怡山发愿文》中有“疾疫世而现为药草,救疗沉疴;饥馑时而化作稻粱,济诸贫馁。”“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5 永明:师讳延寿,字冲元,杭州钱塘王氏子。曾居永明十五年,弟子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施食放生,悉皆回向净土。被尊为净宗第六祖。

6 文宪: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明初著名文学家。传为宋永明延寿大师再来。

1 计公:据清瑞璋辑《西舫汇征》记载,计公,四明桃源铁工。年将七十,两目丧明。遇善知识教其念佛,念满一百四十多万声后,两目了然。后念佛西逝。

1 提婆达多:亦作调达,意译作天热、天授,是斛饭王的儿子,阿难的哥哥,佛的堂弟。

1 陈企:望江人,尝妄杀人。后见鬼现,企畏惧,急念阿弥陀佛,鬼不敢近。企念佛不已,鬼遂不现。后常念佛,临终坐化。后半年,附本家孙女名妙光云:“我因念阿弥陀佛,已生极乐世界”。

2 猗欤:叹词,表示赞美的意思。

1 具缚凡夫:具有烦恼者叫做具缚凡夫,即一切之凡夫。具体讲是指具足见惑、思惑二者的凡夫。

1 尘点劫:尘指微尘;劫为极大之时限。尘点劫,譬喻时间甚长久远之词。

2 群萌:群生,众生。萌通“氓”,老百姓。

1 阿伽陀药:又称不死药、丸药,此药灵奇,价值无量,服之能普去众疾。

2 莲宗九祖指清代悟开法师《莲宗九祖传略》列的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莲池、省庵九位祖师。后悟开法师在《莲宗正传》改列灵峰蕅益大师为九祖,梵天思齐贤大师为十祖,资福彻悟大师为十一祖。印光大师依照时序于八祖莲池大师下,加蕅益为九祖,截流为十祖,以原九祖思齐贤为十一祖,下又添彻悟禅师为十二祖。

1 远公:即慧远大师,东晋人,莲宗初祖也。姓贾,雁门人。学精儒老,年二十一,闻道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遂出家,誓弘佛教。安叹曰:“使道流中国,其在远乎!”后居庐山东林寺,率众行道。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莲华,因波随转,分刻昼夜,以为行道之节。与刘遗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创立莲社,六时念佛,求生西方。在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系念,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一夕,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同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后七日当生我国。”社中佛陀耶舍、刘遗民等,已往生者,皆在佛侧。师曰:“吾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必生净土。”至期,端坐入寂,年八十三。

2 慧永:晋代僧。河内(河南)人,俗姓潘。十二岁出家,后与慧远共同学于道安座下。

3 浔阳:相当于今江西包括九江市一带的都昌、德安二县以北地区。

4 缁素:缁与素之并称,又称缁白。缁,黑;素,白。出家众通常披着黑衣,故以缁代称;在家者披着素衣,故又称白衣。缁素即出家、在家之并称。意谓道俗、僧俗。

5 勒石:刻石碑。勒,凿、刻;石,石碑。

6 山斗:泰山北斗。

7 遐播:遐,音霞,遥远;遐播,即远播,传播到遥远的地方。

1 昙鸾:南北朝时代提倡净土宗的高僧。

2 智者:智,陈、隋高僧,天台宗四祖,实际创始人。

3 道绰:隋唐时佛教净土宗高僧。俗姓卫,并州浊水(今山西文水县)人,生于北齐河清元年,卒于唐贞观十九年。

4 善导: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唐朝专弘净土法门的一代高僧,被尊为净土宗第二代祖师。

5 清凉:清凉国师,即澄观大师,俗姓夏侯,越州山阳(今浙江绍兴)人,华严宗第四祖。历玄宗至文宗九朝被尊为国师,赐号“清凉”。

6 永明:宋代永明延寿大师,净土宗第六祖。

7 死心新禅师:宋代禅师死心悟新。

8 真歇了禅师:宋代僧清了,道号真歇,大振洞下宗风。著有《信心铭拈古》,作《净土说》,门人集《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一卷行世。

1 长芦赜禅师:宋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

2 省常法师:北宋著名高僧,净土宗第七代祖师。

3 中峰:中峰禅师,讳明本,号中峰。年十五,决志出家,师既单提向上,时复举扬净土,尝言:“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有怀净土诗一百八首。

4 天如:元末名僧,讳维则,字天如。吉安(江西省)永新人。著《净土或问》,破诸疑惑,策进净业。

5 楚石:明代高僧。师讳梵琦,字楚石,宁波象山朱氏子。师自幼知净土法门,清晨十念求生净土,未尝一日少懈。

6 妙叶:元末明初,鄞江的大善知识,著《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7 莲池:明代高僧,讳袾宏,字佛慧,行略云“别号莲池,志西方也”。净土宗第八祖。

8 幽溪:明代天台宗高僧。

9 蕅益:明末清初高僧,净土宗第九祖。

10 梵天思齐:省庵大师,讳实贤,字思齐,江苏常熟人,净土宗第十一祖。

11 红螺彻悟:彻悟大师,清代著名高僧,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1 摩羯提国:也作摩竭陀、摩竭提、摩伽陀,是中印度国的国名,王舍城的所在地。

2 灵鹫山:梵语称为“耆阇崛山”。耆阇崛,因为这座山的山头像鹫鸟,同时山里又多鹫鸟,所以称为灵鹫山。佛陀在这里多次演说妙法。

1 舍卫国:译成闻物、丰德、好道等。位于现在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闻物,是指这个国家出产大量的宝物;丰德,是指这个国家物产丰富;好道,是指这个国家人民喜好修道而有道德。

2 给孤独园:是舍卫国大城里的长者给孤独,为佛陀在此讲经方便而建的美丽花园。这个花园原来是祗陀太子私人花园。

3 魏承贯:魏源名远达,字默深。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信仰净土。

1 云栖:莲宗第八祖莲池大师。

2 王本:王龙舒居士所编的无量寿经会集本,名为《大阿弥陀经》。

3 魏本:魏源即魏承贯所编的无量寿经会集本。

1 九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声闻、缘觉、菩萨等九法界。

2 印光大师选定的《净土五经》最早由郭辅庭居士在民国二十一年发心精刻,用宣纸印刷流通。

3 支娄迦谶:东汉僧人,简称支谶,原月氏人,东汉桓帝在位末年来洛阳。通晓汉语,学问广博。大乘佛教典籍在汉地翻译的创始者。

4 支谦:三国时佛教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生卒年不详。本月氏人,受业于支谶门人支亮,深通梵典,东汉末,迁居吴地。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

5 康(国名)僧铠:三国时代译经僧。相传为印度人。曹魏嘉平四年至洛阳,于白马寺译出《郁伽长者经》二卷、《无量寿经》二卷《四分杂羯磨》一卷等。

6 菩提流志:原名达摩流支(意译法希),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姓迦叶。十二岁从外道出家,六十岁改信佛教,通达三藏教典。

1 法贤:北宋时代中印度那烂陀寺僧。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三载,师初名法天。开宝六年来中国。所译经典凡一二○部。

2 愿轮:有二义,一指菩萨之弘誓,以其愿求坚固,能摧破一切魔障敌众,如轮王之轮宝,故喻称为愿轮;二指菩萨本身,以其从始至终回转于自己之誓愿而精勤不已,故亦喻称为愿轮。

1 五逆十恶:五逆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若犯其中之一,即堕无间地狱。十恶: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属于身三业),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属于口四业),八贪,九嗔,十痴(属于意三业)。

2 阿阇世王:名叫阿阇世,梵语ajatasatru,新称阿阇多设咄路,译作“未生怨”,意思是还没有出生之前,就已经同父母结下怨仇了。世尊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他是印度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的统治者,后來依释迦牟尼佛,作为一个很好的护法。

1 圭峰:宗密大师,唐代僧人。华严宗五祖。因常住圭峰兰若,世称圭峰禅师。少通儒书,元和二年(807),从遂州道圆出家,同年从拯律师受具足戒。元和五年得读澄观所著《华严经疏》,后到长安见澄观,此后常随澄观受学。

2 东瀛:日本。

1 天亲菩萨:佛灭后九百年而出世,先学小乘,撰五百部论。受兄长教,改学大乘,也撰五百部论,称千部论主。

2 西河:道绰禅师所住的玄中寺属西河汶水之地,故后人又称他为西河禅师。

3 长安:指善导大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