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八 净土法门与至诚行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章 念佛修持,诚敬为本

【317】念佛一法为什么要恭敬至诚?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1 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凡遇知交,当谆谆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7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318】念佛如何注意至诚恭敬?

●视佛像一如活佛,视佛经祖语,一如佛祖对己说法一样,不敢稍存疑慢。至于平时念佛,声默随意。若睡卧,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经过臭秽不洁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便为不恭,默念则功德一样。

念佛虽一切时、一切处,皆无妨碍,然须常存敬畏。必须视佛像一如活佛,视佛经祖语,一如佛祖对己说法一样,不敢稍存疑慢。虽孝子之读遗嘱,忠臣之奉敕旨,当不过是。至于平时念佛,声默随意。若睡卧,大小便,澡身濯足1 等,及经过臭秽不洁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便为不恭,默念则功德一样。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今之在家读佛经者,皆犯此病。故于有缘者前,每谆谆言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0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且终日终年终身念佛之人,岂可于佛,不行礼敬。十大愿王,礼敬居首。座下一切可以不,礼佛决不可以不。若不礼佛,便难感通。何以故,以身图安逸,心之诚亦末由必致其极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24页 复法海大师书)

【319】卧床默念有罪过吗?

●病人心存至诚卧床念佛无罪。无病之人,睡时默念亦无罪。

念佛虽贵至诚清洁,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诚默念,或出声念,功德仍是一样。以佛慈广大,如父母于儿女病苦时,则不以平常之仪式见责,而且为其抚摩身体,洗濯污秽。若儿女病好,犹然令父母同彼病时一样伺候,则当被雷打。阁下何得谓卧床默念,恐有罪过乎?即无病人,睡时尚宜默念,况病人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21页 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320】女子月信期中可否礼佛?

●凡事皆须推情度理,方得其宜,守经达权始可适中。故知妇女月经时礼佛诵经,亦不妨,但宜少礼,多在己室念佛耳。礼时当加倍致诚恭敬。

光精神不给,诸凡健忘,前书问妇女月信期中可否礼佛遂致忘答。继思此虽小事,或有不喻,致令妇女每月之中礼诵工夫因兹间断,亦甚有关系,故补答之。凡事皆须推情度理,方得其宜,守经达权始可适中。故知妇女月经时礼佛诵经,亦不妨,但宜少礼,多在己室念佛耳。若当受持经典,亦不妨照旧读诵。但能洗浊致洁,则愈好。如势有不能,但自勉力致洁,勿令手被月水所污,则无碍矣。光昔曾指甲生疮,多日不敢洗其指,然仍旧礼诵。不以为罪者,以病故也。使指不生疮,则罪不可逃逭1 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47页 致许止净居士书)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有谓当月经时,不可礼拜持诵,此语不通情理。月经短者,二三日即止,长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须念念无间,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废弃其修持乎?今谓当月经时,可少礼拜,(宜少礼,不是绝不作礼也。)念佛诵经,均当照常。宜常换洗秽布。若手触秽布,当即洗净。切勿以触秽之手,翻经,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圆通,外道只执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说,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9页 一函遍复)

女子经期,乃大半世之痼疾2 ,发必数日,何可以因此遂停念佛乎?平时必须致洁致诚,至此虽身体不能致洁,当倍致诚。小衣内必厚衬布,勿令污血流于佛堂。凡手若摸下体,必须洗净。礼拜若不便,当少礼。至于念佛、诵经,则固以志诚恭敬心行之,其功德与平常了无减少。以佛为一切众生之大慈悲父母,当此病发时,能至诚念佛,则当倍生怜愍。若如愚人所执,身有此不洁之病,则不可念佛。若儿女堕于圊厕之中,亦不可呼父母以求救援也,有是理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45页 致自觉居士书)

【321】为什么古人修行皆能证道,今人修行少见明心?

●历观传记高人,咸皆视经像如视活佛。其敬畏之迹,虽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极,故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

古人修行,皆能证道。今人修行,少见明心。岂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历观传记高人,咸皆视经像如视活佛。其敬畏之迹,虽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极,故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观于二祖立雪1 ,程门立雪2 ,可见矣。今人视佛像如土木,视佛经如故纸。纵有信心,读诵受持,亦不过供其口头滑利而已,有何实益之可论也。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愿阁下以博学宏词,提倡佛法时,必须常以此普利一切。则法门幸甚,众生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38页 复濮大凡居士书)

【322】什么是从初心至究竟之决定实义?

●向恭敬中求佛法实益,系从初心至究竟之决定实义。故凡见一切信心人,皆须以此意告之。

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灭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灭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全无恭敬,虽种远因,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凡见一切信心人,皆须以此意告之。此系从初心至究竟之决定实义。若当作腐僧迂谈,便为自暴自弃,岂特辜负印光,实为辜负自己也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85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323】为什么说诚敬是入道不变的原则?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

座下勇猛精进,为人所难能。又欲刺血写经,可谓重法轻身,必得大遂所愿矣。虽然,光愿座下先专志修念佛三昧。待其有得,然后行此法事。倘最初即行此行,或恐血亏神弱,难为进趣耳。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日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69页 复弘一师书一)

【324】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是什么?

●诚与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为基本。

然印光实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独得之诀,不妨由汝之请,以普为天下之诸佛子告。其诀唯何,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印光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1 。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持经利益随心论,虽发其端,未明其概。拟续一二万言,历引古德诚敬之迹,与其感应之道,并参己芜语2 ,发挥评论。俾阅者法戒分明,知所取舍,自不至以巨因而获微果,与夫以善因而招恶果耳。斯言已与徐君说之。须知诚与恭敬,非唯学佛宜然。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为基本。观孟子弈秋诲弈3 一事,可以知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6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325】如何才能得到佛法实益?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若毫无恭敬,虽诵经念佛,亦非毫无利益。若现生竭诚尽敬,则现生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西方。

吾常曰,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毫无恭敬,虽诵经念佛,亦非毫无利益。而亵渎之罪,当先受之,堕落三途,经若干劫。其罪毕已,当承此善因,又复闻法修道,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若现生竭诚尽敬,则现生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页 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326】为什么说佛经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何以故?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况博地凡夫,通身业力,岂可任狂妄之知见,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读诵,辄行亵黩。

《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而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不一而足。良以诸大乘经,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之法身舍利,九界众生之出苦慈航。虽高证佛果,尚须敬法。类报本追远,不忘大恩。故《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况博地凡夫,通身业力,如重囚之久羁1 牢狱,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经。如囚遇赦书,庆幸无极。固将依之以长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狱,亲证三身,直达涅槃家乡,无边利益,从闻经得。岂可任狂妄之知见,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读诵,辄行亵黩。(《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683页 竭诚方获实益论)

【327】看经念佛最妙之法是什么?

●凡诵经时,必须息虑忘缘,一心净念,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阳春一到,坚冰自消,诚到极处,豁然贯通。此是看经念佛最妙之法。

世出世间诸法,无不以诚为本。诸修行人,更当致诚,诚则业障消除,善根增长。凡诵经时,必须息虑忘缘,一心净念,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阳春一到,坚冰自消,诚到极处,豁然贯通。此是看经念佛最妙之法。汝能终身依此而行,其利益有不可名言焉者。宗懿志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37页 题王宗懿女士书弥陀经弁言)

【328】阅读佛经为什么要主敬存诚,如面佛天?

●阅读佛经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倘鉴愚诚,则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417页 印光法师文钞三版封二题辞)

又近世儒者率皆不知敬书,或置之坐榻,或用作枕头。或以圣训供戏谑,或以法言证鄙事。或大怒而掷书于地,或抽解而犹自看书。种种亵渎,不堪枚举。不但大小便后,概不洗手,即夜与妇宿,亦不洗手。以故真儒日稀,而世道日见陷溺也。倘以此习惯看佛经,则未得其益,先获其祸。深可痛伤。恳祈信心士女,各各注意于恭敬经典。即儒书所说,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嘉谟,何可任意亵渎?亵渎,即是自弃其身于明明德、止至善之外。佛经所说乃生佛之三世因果,凡夫之六道轮回,与夫背尘合觉之方,超凡入圣之道,较比儒书只说现世、不说过未,只重形躯、不重心性者,当切要百千万倍矣。以素所习惯读儒书,尚获大罪,倘以此习惯读佛经,则其罪不更大乎?若能竭诚尽敬,则罪业日消,福慧日增,近则现生往生西方,远则将来圆成佛道。我愿同仁,纳此刍荛,则现未之益,悉皆亲受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84页 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文)

【329】恭敬写经的要求是什么?

●书经时须比新进士下殿试场,严恭寅畏,无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业识心,成如来藏,于选佛场中,可得状元。

接手书,见其字体工整,可依此书经。夫书经乃欲以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比新进士下殿试场,尚须严恭寅畏1 ,无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业识心,成如来藏,于选佛场中,可得状元。今人书经,任意潦草,非为书经,特藉此以习字,兼欲留其笔迹于后世耳。如此书经,非全无益。亦不过为未来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亦非浅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74页 复弘一师书二)

【330】为什么不能在拜垫上印佛菩萨名号?

●以菩萨名号作拜墊用,罪过之极。光若作一方主人,当必到处声明此事之过。俾有信心者,唯得其益,不受其损也。

●譬如子孙,以祖父之名,书之于布,以作拜祖父时垫地之用,及坐地时,恐污衣服,用此布以垫坐,则人必以为不孝,自己心亦不忍。何竟敢以佛菩萨圣号,印于垫地护衣之布上乎?

下院当家来,以所寄壬年信及物件交光,知所寄白布,托壬年以打印者。此事罪过之极,以菩萨名号作拜垫用,已属亵渎至极,况尚有就地作坐垫用者。余光绪二十年在普陀一见,二十一年在育王又见,以为诧异。告于舍利殿殿主,彼云此宁波家风也。自惭无力挽此恶风,使光若作一方主人,当必到处声明此事之过。俾有信心者,唯得其益,不受其损也。且托者既属至戚,何不开陈罪福,以祈用白布作垫,一则仍不污衣,二则唯益无损,其于彼方为有益。何可循例缄默,仍代为彼转求。(《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02页 与马契西居士书十二)

江浙信心妇女,每以白布铺地礼佛,名为手方。间或垫坐,为护衣服,固无不可,但不应打印其上。若已打印,则万万不可铺以礼佛,况垫坐乎!彼殆谓半截未打印,坐则无碍。不知以有字之布置之于地,尚属亵渎,况既坐其下半截,上半截亦贴靠自己下体,或有竟坐于打印之处矣。须知印上之字,皆是佛菩萨之圣号,理当格外尊重,何可如此亵渎?阿育王之印,则是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之印,普陀普济寺,则是敕建南海普陀禅寺观音宝印,(普陀禅寺,乃明万历三十三年御赐额,至清康熙三十八年始改赐普济禅寺额。如此,谅此印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前所铸者。)法雨寺,则是南海普陀天华法雨观音宝印。余可类推。打印之布,只可藏于家中佛龛,或神龛内,则有功德。若用以铺地拜佛,则其罪非小,况垫坐乎!(如已经铺地拜佛用过之手方,则又只好洗净焚化,切不可藏佛龛中。)譬如子孙,以祖父之名,书之于布,以作拜祖父时垫地之用,及坐地时,恐污衣服,用此布以垫坐,则人必以为不孝,自己心亦不忍。何竟敢以佛菩萨圣号,印于垫地护衣之布上乎?其原由于僧人不知事务,唯欲多打印,则多得钱,不计此布万万不可打印。若此等僧,纵有修持,亦当堕落。以乱为人打印,令一切信心妇女,同作亵渎佛菩萨之大罪故也。愿诸僧俗,各各痛戒。又愿识字之人,见闻此说,逢人劝诫,令一切人改此恶习,则功德无量无边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71页 戒坐垫打佛菩萨名号印)

【331】如何如法处理不可供、不可存的经像?

●经像不能供不能存者,必须另设化器,严以防守,不令灰飞余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则可,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是行者,是为如法。

像之可以供可以存者,供之或存之。其不能供不能存者,焚化之。毁像焚经,罪极深重,此约可供可存者说。若不可供不可存者,亦执此义,则成亵渎。譬如人子于父母生时,必须设法令其安全。于父母亡后,必须设法为之埋藏。若不明理之愚人,见人埋藏父母以为行孝,则将欲以活父母而埋藏之而尽孝。或见人供养父母以为孝,遂对已死之父母,仍依平日供养之仪供养之。二者皆非真孝也。经像之不能读不能供者,固当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纸化,必须另设化器,严以防守,不令灰飞余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则可,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是行者,是为如法。若不加沙石,决定漂至两傍,仍成亵渎,其罪非小。而秽石秽砖,切不可用。(《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0页 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332】抄录佛祖经论依据什么次序?

●先经,次论。经论又须先大乘,次小乘,不可前后倒置。

凡录佛祖经论,须先经,次论,然后方及此方著述。经论又须先大乘,次小乘,不可前后倒置。如纶音1 告示,不可倒列。一部中不能如此列者,一门断不可不依此而列。否则令无知者藐忽佛经,而大方家谓不知法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31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333】经书善书应当送给什么人?

●当送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善书为入圣超凡之前导,须送给稍有信心,通达文理之人。送时又须诫以恭敬,切勿亵渎。

《净土五经》乃念佛法门之根本。当送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73页 复拜竹居士书四)

善书贵于流通,然须其人稍有信心、通达文理,然后可以送彼。送时又须诫以恭敬,切勿亵渎。若或亵渎,必有罪咎。此种书,皆为入圣超凡之前导,不得与一切小说闲书一例看,则或稍有益彼处。(《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80页 复傅法霖居士书)

己于十三日令弘化社寄《文钞》十包,每包二部,尚欠分量,因加《了凡四训》一本,此书文理极圆满周到,为一切人所当详读之书。现今纸贵之极,印书之报纸,贱时二元三角一领,今已五元多矣,尚日见涨价。当保贵经书,否则后来恐无力能得矣。送人时,亦当以此告之。又须令其恭敬,不可亵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210页 复赵智云居士书一)

【334】有字有佛像的衣服等,可不可以作殓具?

●不可。

问,有字有佛像之衣服等,可作殓具否?(师旁批云不可。)经典可焚化以送亡人否?(师旁批云不可妄焚。)

答,如焚当另备化器,不可以经灰归锡箔灰卖。宜另包,用净布作袋,内加净沙,有人过海,投之深处,否则勿焚。不加沙,恐不沉,仍漂岸边。(《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0页 答卓智立居士问)

【335】慢佛、毁佛会遭祸吗?

●会。护法神必令其遭祸,以儆其效此作恶者。

佛虽慈悲广大,而欲度众生,须有折摄。若慢佛、毁佛,佛实不生憎爱,然不行折伏,则无以为劝。以故护法神,必令其遭祸,以儆其效此作恶者,其慈悲为何如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510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336】能否在卧室或寮房供佛?

●卧室断不可供佛,除贫无余屋。若寮房供佛,当作大雄宝殿想,或可少招罪过。否则其功甚少,其过无量。

欲供养者,当于北京路长康里佛经流通处,请石印之西方三圣像,用镜龛装好,彼处亦有,则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俱全矣。卧室若不洁,可将佛像供于净室,日请来熟视一二次,则心中便可作忆念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21页 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卧室供佛,除贫无余屋则可。若有余屋,断不可在卧室供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14页 复许止净居士书)

既有佛堂,彼何须又在寮房供佛。今人多半是粗心浮气,殿堂上尚肆无忌惮。正念诵礼拜时,尚敢出下气,则寮房之放肆,更不堪言。若寮房供佛,当作大雄宝殿想,或可少招罪过,否则其功甚少,其过无量。每见高座法师,尚不以出下气为罪,而于念诵时竟敢行之,况悠悠泛泛之学人乎。座下所说,乃于无可设法中,与彼作一方便,当以在殿礼拜,为免招罪过之第一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9页 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337】为什么不能在佛殿放屁?

●吾人业力凡夫,在圣中圣、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宝具足之地,竟敢不加束敛,任意放屁,此之罪过,极大无比。

●念佛之人,夜间不可赤体睡,须穿衫裤,以心常如在佛前也。

学佛之人,夜间不可赤体睡,须穿衫裤,以心常如在佛前也。吃饭不可过度,再好的饭,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养人。吃十几程,脏腑必伤。常如此吃,必定短寿。饭一吃多,心昏身疲,行消不动,必至放屁。放屁一事,最为下作,最为罪过。佛殿僧堂,均须恭敬。若烧香,不过表心,究无甚香。若吃多了放的屁,极其臭秽,以此臭气,熏及三宝,将来必作粪坑中蛆。不吃过度,则无有屁。若或受凉,觉得不好,无事则出至空地放之,待其气消,再回屋中。如有事不能出外,当用力提之,不一刻,即在腹中散开矣。有谓,不放则成病,此话比放屁还罪过,万不可听。佛制戒律,未说此事,想古人身体好,又不贪吃,无有此事,故未说。若有,佛必说之。切不可谓佛不说,就应当放,则是自求堕落,佛也难救矣。孔子以圣人之资格,朝于凡夫之国君,将欲升堂,在阶下,便不敢大出气,况入堂面君乎。故《论语》云:“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摄,提也。齐,音咨,与[]同,衣岔子也。鞠,曲也。屏,闭藏也。息,鼻中气也。孔子朝君,将升堂,先鞠躬而行。鞠躬,则衣前长,故必提其两岔,去地约一尺,方不至蹋其衣而跌蹶失仪。严肃之极,故鼻中之气,似乎不出。试看此是何等敬畏。今人比孔子,则相去悬远。时君与佛,又相去悬远。放屁与不出气,又相去悬远。静言思之,直大地无容身之处矣,可不极力留心乎。)吾人业力凡夫,在圣中圣、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宝具足之地,竟敢不加束敛,任意放屁,此之罪过,极大无比。许多人因不多看古德著述,当做古德不说。不知古德说的巧,云泄下气,他也不理会是什么话,仍不介意。光三四十年前,常说此事,后试问之,人不知是何事,以故只好直说放屁耳。唱戏骂人说放肆,就是说你说的话是放屁。凡有所畏惧,气都不敢大出,从何会放屁。由其肆无忌惮,故才有屁。你勿谓说放屁话,为不雅听,我实在要救人于作粪坑之蛆之前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23页 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338】为什么万万不可完全把经文编做白话?

●佛经窃谓以白话解,须先列经文,后再以白话简略注之。凡不关紧要之闲字,概不用,既明了又不枝蔓。若完全把经文编做白话,万万不可。何以故?以久则不得其要,而失本源故。

小说每以回名。吾人解经,自有成规,何得反效小说之用回乎?窃谓以白话解,须先列经文,后再以白话简略注之。凡不关紧要之闲字,概不用,既明了又不枝蔓。每见有白话不几个字,便弄成十数字,反费事。若完全把经文编做白话,万万不可。何以故?以久则不得其要,而失本源故。光老矣,目力不给,己于二十二年冬登新、申报(按:即新闻报、申报)半月刊,拒绝一切信札差事。序文不能作,以无精力目力,非不愿为经效劳也。即此来往信,乃以手眼二镜强勉从事。若用其一,尚不能见。当悯光老而业重障深,不以见怪,则幸甚。以白话解用译字,未免有僭译经1 之过,不可不慎。凡说话须按事实,汝之推尊于光,何异以平民称皇帝,欲不累我以凡滥圣之愆2 ,何可得乎?切戒切戒!(《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70页 复胡宅梵居士书三)

第二章 念佛正行,持佛名号

【339】净土法门的正行和助行是什么?

●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为正行。修行众善,回向往生为助行。

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73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数日前接手书,知居士近来道心真切,不胜欣忭。所谓修净业者,唯在一心求生西方,不作此世来生一切人天福乐想耳。凡所持诵经咒,并一切种种功德,无论大小,皆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则心无二念,凡一切读诵礼拜及诸善行,皆成净土助行。念佛之正行,再加以种种功德助之,则如船遇顺风,又加高挂风篷,则一日千里,速登彼岸矣。所忌者,心口不相应,则一切善行,只得现世虚名,无有了生脱死之实果矣。纵令来生得其人天福乐,则由享福故,必定大造恶业。及至命终,则永堕地狱,万劫难出矣。哀哉!由是之故,诸佛诸祖,皆劝众生求生西方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92页 复马香瑞居士书)

【340】什么是三昧?如何修证念佛三昧?

●三昧者,华言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

欲证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问我所证,方能缵步1 。《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此一日七日,乃是举例之词,不可执定。若是等觉根性,一念即能不乱,何待一日。若是逆恶根性,毕生亦难一心,何况七日。王耕心2 混上中下根为一例,发而为论,深自矜夸3 ,谓为发前人所未发,实为上违佛祖诚言,下启后进狂妄,令人不胜悲痛哀怜而莫之能止也。)《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观想既是作,持诵礼拜岂不是作。举一反三,儒者尚然,况博地凡夫,上窥佛意,何得不依圆顿妙解,而以担板之见推测乎。)楞严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文殊选圆通偈,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四十二章经》云:“夫心者,置之一处,无事不办。”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欲修三昧,何不于此等语句中全身靠倒。不以圣言为量,而以我之罪业凡夫为准,岂不颠倒之甚乎?然汝发此言,盖亦有由。以衷论详示省一大师所见之境,及耕心谓承彼心传,意者必有种种不思议妙境,及口传心受之妙诀耳。不知三昧者,华言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寂照双融,有何境界之可得。《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曰:以无所得故,三世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楞严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修禅定人(指四禅八定)及参禅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于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每有种种境界,幻出幻没。譬如阴雨将晴之时,浓云破绽,忽见日光,恍惚之间,变化不测。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识。若错认消息,则著魔发狂,莫之能医。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喻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1 ,铲踪灭迹,即歧途是非之念,亦无从生。推而极之,不过曰,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众生之愿,岂秘而不传,独传于汝乎?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3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341】怎样才能做到念佛成片?

●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成片。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8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342】事持、理持的含义和关系是什么?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以事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狂妄知见,执理废事,则便不融合矣。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故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以事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如人身心,二俱同时运用,断未有心与身,彼此分张者。达人则欲不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见,执理废事,则便不融合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96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九)

【343】学解与学行有什么不同?

●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其法备在《弥陀要解》及净土诸书中。当寻绎1 之,兹不多赘。(《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57页 复邓新安居士书)

【344】善导和尚所说的“专杂二修”是什么?

●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二位当以此自利,又当以此普利一切。(《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36页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345】如何处理专修与兼修的关系?

●生死心切,诚敬真挚,则专兼均可。否则一切皆难得利益矣。

修行用功,固宜专精。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妣1 ,如救头然2 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若以悠忽当之,久或懈惰放废,固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汝祈我决,我与汝说其所以,汝可自决。总之生死心切,诚敬肫挚3 ,则专兼均可。否则专落悠忽,兼落纷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难得利益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680页 开示五则)

【346】为什么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

●具缚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则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互相资助。若心能忆念,身不礼敬,口不持诵,亦难得益。世之举重物者,尚须以声相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谓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耳。而具缚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则欲得一心,末由也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33页 复濮大凡居士书)

【347】什么是十念记数念佛?为什么不可对十念记数之法遂生疑惑?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1 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2 者,朋从3 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82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348】宋慈云忏主十念法门怎么念,要注意什么?

●尽一口气为一念,十口气为十念。此法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

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1 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俾其心随气摄,无从散乱。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切不可谓此法最能摄心,令其常用,则为害不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11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349】念佛如何摄心?怎样念才能至一心不乱?

●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

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大势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1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若念佛有妄想,当用心听。字字句句,都要听得明白。无论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得清楚。久而久之,心自归一。《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即是摄耳谛听之法。当依此而念,不至仍旧妄想纷飞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6页 复方圣照居士书二)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81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350】善导为什么提倡专修?永明为什么提倡圆修?

●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

卍莲1 净土诗小序,前两行发明遮表一心,亦属谬论。善导专修净业,可名表专一心。永明万善圆修,何名遮专一心?直是一错到底。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彻大悟地位,其立言决难无弊。譬如井蛙,只见一井量之青天而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34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今为汝寄新印《文钞》一部,及善导《观经疏》一部。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详阅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3页 复沈授人居士书)

【351】修净业者如何处理专修与圆修的关系?

●随己身分而立功课。但决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修行唯随己身分而立功课,非可执一以论。但决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一门深入,万善圆修均可。若弃舍净土,于别种法门一门深入,并万善圆修,均不可。以仗自力,决难现生了脱故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27页 复谢慧霖居士书七)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22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金刚等持诵,亦不必废。但以持经咒之功德,通用于回向往生,则六度万行,皆为往生助缘,是为圆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276页 复慧海居士书五)

【352】念佛欲得一心应该怎样行持?

●发真实心,真为了生死。念佛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著。

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诸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此而行,决无歧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50页 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353】为什么念佛没有一心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

接手书,知发大菩提心,誓证念佛三昧。刻期掩关,以祈遂此大愿。光阅之不胜欢喜。所谓最后训言,光何敢当,然可不尽我之愚诚以奉之乎?虽固知座下用此种络索不著,而朋友往还,贫富各尽其分,则智愚何独不然。但尽愚诚即已,不计人之用得著与否耳。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52页 复弘一法师书1 )

【354】行起解绝的“起”怎么解释?一般念佛人有哪些通病?

●“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方能得其真实利益。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行之极极,一心可得也。

●末法众生,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全然不知。故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

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然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未烧至其身,转瞬则全体炽燃,遍界无逃避处。尚犹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佛法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不独净宗修观为然,宗家以一无义味话头,置之心中,当作本命元辰,不计时日,常为参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彻大悟,非行起解绝乎?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非行起解绝乎?愚谓“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故致能所双忘,一心彻露。行若未极,虽能观念,则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见分别,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实利益。唯其用力及极,则能所情见消灭,本有真心发现。故古有死木头人,后来道风,辉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极之一字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02页 复范古农居士书一)

【355】为什么劝修净业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

●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愿以圆人全事即理,为一切人劝,则利益大矣。

又今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愿阁下以圆人全事即理,为一切人劝,则利益大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04页 复范古农居士书一)

【356】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什么境界?

●是一心境界。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9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五)

【357】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

●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

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谓是彼之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决定心渐调伏,此处谁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呼吸若使之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28页 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358】念佛最妙的方法是什么?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36页 复幻修大师书)

所言念佛妄想多,当一心念,摄耳谛听,字字句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心自归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听即都摄六根之法。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无弊,凡一切人皆以谛听告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72页 复拜竹居士书三)

【359】念佛只图快、图多有什么缺点?

●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方可谓为真念佛人。

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纵不能完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多有只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4页 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悬殊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19页 复唐能诚居士书)

【360】念佛人为什么不要染上虚张声势、自诳诳人的坏习气?

●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

一日念佛三十万,则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羡其所念多,当致力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实行,止图虚名。光曾见许多日课十万弥陀者,皆属虚张声势,以自诳诳人耳。此种习气,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现今僧人虽多,能弘法者甚少,由请法师不易,故致如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41页 复周群铮居士书)

【361】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是什么?何为学佛人日用所当遵守之洪猷?

●如子忆母,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子忆母,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学佛人日用所当遵守之洪猷1 。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纵有小益,必伏大祸。且勿谓为老僧迂谈,则幸甚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77页 致崔德振居士书)

【362】“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具体怎么做?

●摄耳谛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不他视,鼻不他齅2 ,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故须自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23页 复徐志一居士书)

【363】“都摄六根”的下手处是什么?

●摄耳谛听,志心谛听,久久便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即是摄六根之下手处。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无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95页 与张静江居士书)

念佛下手,最要莫过于听。听则心沉而一,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23页 复常逢春居士书七)

【364】怎样才能摄心归一?为什么不可定求瑞相?

●欲得摄心归一,需生死心切,恳切至诚,著实从心中念,切勿滑口读过。或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

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著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22页 复朱德大居士书)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无知识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归一,以业障深故。念时,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声出于口,音入于耳,要使句句听清楚。从朝至暮,无用心事,则常念。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以心一起念,便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里之声,乃极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课,或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赞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随各人工夫立。若忙极,则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课外,行、住、坐、卧都要念。只求心归于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归一,自与心浮散时不同。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诚恳切听,决不至起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401页 复吴希道居士书)

【365】为什么说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

●因为听之一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不明性体之人,修观想等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78页 复刘惠民居士书)

【366】念佛时如何消灭妄念?

●欲消灭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21页 复修净师书)

【367】为什么念佛时反觉妄想多多?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知妄想多多,故精进念佛,方谓真念佛人。

又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5页 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处。若不念佛,汝何由知如是之多妄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78页 复温光熹居士书一)

【368】念佛人应如何以身示法?怎样才能令念佛不间断?

●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不论人非。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一句佛号,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61页 复叶福备居士书一)

【369】念佛的秘诀是什么?

●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竭诚尽敬,妙妙妙妙。知此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十余年前与吴璧华书末云:“有一秘诀,剀切1 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又《楞严经》势至圆通章末后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无选择者,遍用根尘识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禅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见,况证四果(藏教)及七信(圆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28页 复明性大师书)

【370】什么是随念随听之法?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随念随听之一法也。随念随听,比随息好。恐汝不善用,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

当念佛时,或声或默,均须摄耳谛听,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818页 净土法会课仪跋)

念佛以志诚为主,若志诚,则不会大散。当用随念随听之法。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随念随听,比随息好。当云随息,不可云数息。光《文钞》随念随听之法,恐汝不善用,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59页 复周寿超居士书)

【371】为什么说玉峰法师的念佛四大要诀违背念佛宗旨?

●玉峰法师念佛四大要诀,教人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由此可见,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

玉峰法师1 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2 ,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为净宗真善知识。祈二次再版,删去此四大要诀,庶初机不至受病,而通人无由见诮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60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372】念佛与看书有什么不同?

●看书与念佛两不相同。念佛是正行。念佛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只长听自念之佛声,则得之矣。

一心念佛,又不可专事阅览。念佛是正行,行路等何必看书,只好念佛。看书与念佛两不相同。念佛行住坐卧都好念,看书,非凝神静虑,不得其义意。念佛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只长听自念之佛声,则得之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21页 复常逢春居士书五)

【373】修净土人必须屏除万缘才能念佛吗?

●修净土人,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但如能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

修习净土,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212页 复江有传居士书)

至于事牵,亦属浮泛1 之遮护语,非实情也。今为一喻,如孝子思亲,虽与人百凡应酬,其心中常常有思亲之念,不能暂忘。又如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虽终日各有事业,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临阵之欲脱苦,孝子之思亲,淫士之恋女,则一切时一切处,均能念佛,不能间断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98页 复智正居士书二)

【374】念佛人应该怎样做才能心佛相应?

●一是志诚恳切。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

念佛一法,理极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应,第一是志诚恳切,第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57页 复李觐丹居士书一)

【375】如何正确认识念佛之辛苦?

●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惯,故以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则将来之苦,盖有说不能尽者。

今夏各处水灾,饥民甚多,尚宜切戒家人认真念佛,以防意外之祸。如其不能受辛苦,当念饥民之苦,及富室或有被劫之苦,则自可忍此念佛之苦矣。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惯,故以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则将来之苦,盖有说不能尽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15页 复许止净居士书)

【376】只有午夜才好念佛吗?

●念佛一法,方便之极。一切时,一切处,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

念佛一法,方便之极。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一切时,一切处,均好念。洁净处,出声念默念均可。大小便时、不洁净处、并睡时,只好默念。默念功德,仍是一样。何只午夜好念乎?从前隐居山林则好,今则人心坏极,为几升米、一件衣,就肯杀人。汝且在家念佛,勿萌隐居之念。(《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69页 复沈净心金谈二居士书)

第三章 诸恶莫做,众善助行

【377】什么是助行?为什么说修一切行门及种种善根皆为净土助行?而不知此义者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

●所有修持功德,皆悉回向往生。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

●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是大乘胜行。否则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0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378】如何处理正行与助行的关系?

●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利益甚大。

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于萨婆若海1 矣。若不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泛泛然念佛持咒等,皆只为来生福报而已。……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则善矣。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0页 复沈授人居士书)

修行人外功内功皆当修。汝一向多方帮助各善举,乃外功;一心念佛,乃内功。外功为助行,内功为正行,正助合行,利益甚大。然人至半百,来日无多,固宜偏重内功,少作外功,庶不至被善举所转,终至仍在娑婆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80页 复方圣照居士书五)

【379】为什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法大意?

●此恶字,通身口意。三德未圆,即是其恶。又九法界皆为恶,佛法界为善。所以此两句,便是佛法大意。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是总戒律,能修到,则一切戒律,皆修到矣。如此等人,再来念佛,未有不生西方者。

欲生西方,须做好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二句,在字面上看来,固若容易。然究其实际,蘧伯玉1 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孔子读《易》,韦编三绝2 ,曰假我数年,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若贤若圣,皆不能承当此二句者。昔白居易为杭州太守,谒鸟窠禅师3 。问曰:“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恶字,通身口意。无明四十一品,等觉大士,尚有一分无明未破,三德未圆,即是其恶。又九法界皆为恶,佛法界为善。所以此两句,便是佛法大意。白居易曰:“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能道。”师答曰:“八十老翁行不得。”此是总戒律,能修到,则一切戒律,皆修到矣。如此等人,再来念佛,未有不生西方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21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现在杀劫尚盛,前途危险。当劝眷属,及与乡人,各各吃素念佛,以求往生西方。否则后世做人,不知又如何苦恼也。凡皈依者,令彼各各实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事,以为世间善人。吃素护生,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了生死。以此自行,复以化他,普令同人,同沾法泽。否则后来之苦,与眼前有过之无不及也。呜呼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63页 复施宗导居士函)

【380】印祖为什么劝念佛人注重敦伦尽分?欲得佛法真实利益必须要敦伦尽分吗?

●修净业人欲依佛法了生死,必须敦行世间伦常,以为贤人善人。否则纵学佛法,亦难得真实利益。以根本既缺,便难完全得佛法之真利益也。

须知佛法,原与儒教无异。凡佛弟子必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依佛法了生死,必须敦行世间伦常,以为贤人善人。否则纵学佛法,亦难得真实利益。以根本既缺,便难完全得佛法之真利益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46页 复陈渭恩居士书)

光初出家至一居士家,其家俱信佛,其婆媳二人儿女三四个各供一佛。供佛之棹1 ,系一长棹,媳烧香供水掸2 灰,只在己佛前,婆之佛棹灰也不掸,光见之心痛。以为此种人,未闻善知识教训,致以身谤法。此光注重于敦伦尽分之来由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11页 复屈文六居士书二)

【381】什么是“敦伦”?

●孝亲敬长,善教儿女,即为敦伦。尤其善教儿女,实为敦伦之大者。以儿女既皆贤善,则兄弟、姊妹、妯娌、儿孙,皆相观而善。从兹贤贤相继,则贤人多而坏人少,坏人亦可化为贤人善人。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之基,皆于教儿女中含之。

所言敦伦,恐汝不会其意,今为略释。世人多多不知敦伦之义,包括得广,但以能孝亲敬长,遂谓敦伦。是亦甚是,然是小焉者。善教儿女,俾彼悉皆为贤人为淑媛,实为敦伦之大者。以儿女既皆贤善,则兄弟、姊妹、妯娌、儿孙,皆相观而善。从兹贤贤相继,则贤人多而坏人少,坏人亦可化为贤人善人。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之基,皆于教儿女中含之。能孝亲敬长及外面一切都善,而不能善教儿女,此人亦未可直名为能敦伦之君子。如能孝亲敬长与一切通皆如法,又能善教儿女,其人即居家无所作为,其培植国家社会也大矣。今世乱已极,究其本原,皆为父母者不善教儿女之过。使人各善教儿女,何得有此种恶剧?以极力扮演而促行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27页 复神晓园居士书)

【382】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算是敦伦尽分吗?

●果能如是,又能以此自行,复以化他。则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诸凡顺遂。家纵贫不至有祸,亦不至冻饿。可谓真佛弟子矣。

又修净业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真信愿持佛名号,决定求生极乐世界。自行如是,化他亦然。果能如是,则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诸凡顺遂。家纵贫不至有祸,亦不至冻饿。以真实修持,必蒙三宝加被,不令过为困苦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07页 复罗省吾居士书二)

佛法虽为出世间法,实在世间法中做出。凡莲友必须劝其力敦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果如是,则可谓真佛弟子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88页 复周伯遒居士书二)

学佛之人,务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以此自行,复以化他,则生为圣贤之徒,没入如来封疆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96页 复隆智居士书)

【383】吾人学佛为何要从伦常上讲究、起心动念处体察?欲了生死一定要注意伦常吗?

●克尽伦常之道,即为世间贤人善人。贤善之人念佛,易于感佛,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带业往生也。故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伦常也。

欲皈依佛法,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必须要克尽伦常之道。倘不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根本欠缺,与佛不相应,何由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带业往生也。是故必须要孝亲敬长,兄弟姊妹,夫妇主仆,一一各须尽自己之职分。能于各宗,尽其职分,即为世间贤人善人。贤善之人念佛,则易于感佛。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伦常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80页 复金益平居士书一)

吾人学佛,若不认真从伦常居心动念处讲究,则自己工夫亦难得益。他人见闻,或生闲议。是以须要从伦常上讲究,从起心动念处体察,则本立而道生。世人见闻,不知不觉相随而学,譬如风行草偃1 ,水到渠成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16页 复朱石僧居士书一)

【384】学佛人为什么要首先打好做人的基础?基础含义是什么?

●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学佛者亦复如是。故克尽人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方可趣向。否则虽终日奉佛,佛岂佑之哉?

至于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若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一不实践,虽终日奉佛,佛岂佑之哉?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坏。若或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语云,选忠臣于孝子之门,学佛者亦复如是。昔白居易问鸟窠禅师,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29页 与丁福保居士书)

又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55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385】念佛人尽谊尽分的要求是什么?如何落实到行为上?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然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之念)。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2页 一函遍复)

然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有所觊觎1 。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顺水扬帆,更加橹棹2 ,其到岸也,不更快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32页 复宁波某居士书)

【386】为什么说不尽己分,妄说大话,皆自欺欺人之邪恶败类?

●修行之人不尽己分,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讥毁。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

凡对在家人说法,必须先要令彼各尽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能如是则为世间善人。再加以戒杀放生吃素念佛,方可不愧为佛弟子。每见修行之人多于伦理有愧,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讥毁。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凡一切人,不尽己分,妄说大话,皆自欺欺人之邪恶败类,尚不得名之为好人,况可以冀其了生死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26页 答超一师书)

【387】什么是净业三福?修净业三福对往生有何重要意义?

●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人天福)。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二乘福)。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大乘福)。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

●世间事事,皆须以身为本。修此净业之人,乃为国家社会之宝,令彼见者闻者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所以,历观古来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学佛得力而来。

又须令念佛者,各各尽己之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此自行,复以此化他。则无知之人,不敢妄生讥毁。倘不能尽己之分,纵有修持,亦难与佛相应。而且招彼无知者,妄谓佛法无益于伦常世道也。历观古来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是以《观经》三种净业正因,第一即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师长即有德之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能孝能弟能慈,能令身三(身三业杀盗淫),口四(口四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意三业贪嗔痴),通皆是善。如是之人,乃为国家社会之宝,令彼见者闻者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间事事,皆须以身为本。(《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15页 复朱石僧居士书一)

然修此念佛法门欲生西方,须于身口意三业之间,修善断恶,方可与佛合德,命终自然感佛来迎,故曰净业。业净则心净,心净则感通自易。十六观经,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为净业正因。何以故,乃造屋固基之法也。基若不固,屋虽造高,不免倾颓。(《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20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余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62页 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

【388】与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相反的后果是什么?

●念佛之人,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若与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相反,断难获永离众苦常受诸乐之果矣。修净业者,尚鉴之哉。

既有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之因,决感仗佛慈力往生净土之果。彼世之不尽己分,以敦孝慈,妄欲冀附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例,虽佛力法力不可思议,由自己心地不正,与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相反,断难获永离众苦常受诸乐之果矣。修净业者,尚鉴之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32页 马母姚夫人往生事实发隐)

又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7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389】念佛人如何尽孝?

●念佛人尽孝莫过于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父母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

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1 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则化功归己,而亲与自己之莲品,更当高增位次矣。《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2 。”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56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出世间之孝,其迹亦同世间服劳奉养,以迄立身扬名。而其本则以如来大法,令亲熏修。亲在,则委曲劝谕,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则不造杀业,兼灭宿殃。念佛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愿,求生西方,必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托质九莲也。从兹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娑婆之众苦,常享极乐之诸乐。亲没,则代亲笃修净业,至诚为亲回向。心果真切,亲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莲品。既能如是发心,则与四宏誓愿相应,菩提觉道相契,岂独亲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莲台品第,当更高超殊胜矣。而况以身说法,普令同伦发起孝思乎?此其孝方为究竟实义。非若世间只期有益于色身及现世,竟遗弃其心性与未来而不论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68页 循陔小筑发隐记)

【390】为什么说以肉食奉养父母不但不为孝,而实为扳亲堕落?

●劝父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之为究竟有益之孝。世间习俗为亲谋者,属皮毛上事,尚有加亲之罪。如以肉食奉养为孝,实为扳亲堕落。

汝书与四十元,俱收到。汝之为母之诚,可谓至诚无加。然当以此诚,劝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之为究竟有益之孝。世间习俗为亲谋者,属皮毛上事,尚有加亲之罪(如以肉食奉养为孝),扳亲堕落(如临终预为揩身换衣。闲谈安慰及哭泣,并丧祭用酒肉、及待客等)。此种事理,在俗人不知,固不足责。若佛弟子,犹狃于习俗,则是借此以博孝亲之名,实则破坏亲之出苦之路,成就亲之堕落之方。其为孝也,与罗刹女之爱,无有少异(罗刹女攫人将食之,曰我爱汝,故食汝。世间此种孝子,则万有九千九百多。或有一二不如此者,亦未可知)。今为汝寄《饬终津梁》并《丧祭须知》。另寄书三包,以答汝五元之敬。阅之,自不至以孝累亲堕落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47页 复李德明居士书一)

【391】怎样念佛方为真正修净土人?

●必须念念克治自己习气,心心忆念弥陀洪名。凡有与佛不合之念头起,则自责曰,汝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何可起此念乎?正念一起,邪念自消。如此信愿持名,决定往生,方为真正修净土人。

又近世之人,多务虚名,不修实行。口虽念佛,心与佛违。譬如药忌并服,何能愈病。必须念念克治自己习气,心心忆念弥陀洪名。凡有与佛不合之念头起,则自责曰,汝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何可起此念乎?正念一起,邪念自消,决不许其稍住顷刻,必使心中净无瑕秽,如净琉璃,内含宝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持名,决定求生,方为真正修净土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31页 杭州弥陀寺启建莲社缘起疏)

【392】为什么说习气少一分,即是学佛得一分益处?

●今之学佛人,真者亦多,伪者亦颇不少: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如优人作戏,苦乐悲欢,做得颇像,究其实,了无真情,皆假装耳。此种人何能令人景仰?

●吾人学佛,当常努力。凡一切时须对治自己习气。对治习气,即是克己格物之功夫。习气少一分,即是学佛得一分益处。习气少,即是复礼致知之端倪。

接手书,知宿有善根,故于弱冠之年,即能崇信大法,不胜欣慰。现今社会,陷溺已极,若再不依佛说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并改恶修善,敦伦守分,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等法门以行,将见人道泯灭,大地黑暗,不见天日矣。汝既得闻佛法,发心皈依三宝,当常努力,凡一切时须对治自己习气(对治习气,即是克己格物之功夫),习气少一分,即是学佛得一分益处(习气少,即是复礼致知之端倪)。世有学佛之人,了不对治习气(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如优人作戏,苦乐悲欢,做得颇像,究其实,了无真情,皆假装耳),此正所谓以佛法作门面行为,仍旧何能令人景仰。譬如插酒幌子卖毒药,初则人犹谓是,久则谁受彼瞒,适足自辱自坏而已。今之学佛者,真者亦多,伪者亦颇不少,彼以佛菩萨之言论,作迷惑世人劫夺财产等招牌。(《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83页 复周大赉书)

【393】念佛与戒律是什么关系?

●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77页 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394】持戒念佛的必要性和利益是什么?

●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念佛人如能严持佛戒以清净身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故有欲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

夫宏阐净土,何以首列梵网?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果能持戒,则贪嗔痴心,不发现行,戒定慧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具现心中。所谓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现生固已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将何生乎?纵令根机陋劣,未能如是,而以严持佛戒之清净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带业往生,固已永脱轮回,高超三界,常时亲炙弥陀,自可速证法身,况已业尽情空者哉。其有自诩高明,藐视戒律,及与净土,谓自性清净,有何善恶持犯自他净秽,但任天真,即如如佛。从兹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其言,则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则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之败种,死作泥犁1 之主人。较彼带业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上焉者乎?其有欲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02页 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

【395】为什么说念佛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

●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

至于念佛,能按时念亦好。否则,镇日随便,不分行、住、坐、卧,(卧当默念,不宜出声。)总以念佛为事。然须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以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若今生尚有修持,来生定有世福可享。一享福,必定要造恶业,(今之世道,乱至如此,多半是前生修痴福者,所酿成耳。)既造恶业,则后来之苦报,不忍言说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07页 复传德师书)

【396】为什么没受戒的人也要持戒?

●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犯之均有罪过。但未受戒者犯之,则按事论罪过。受戒者犯之,则于事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层罪过。

受戒也要持戒,不受戒也要持戒。非未受戒,便可不持戒也。以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名大妄语,其罪极重。)名为性戒,其体性当戒故。饮酒一戒,名遮戒(遮,止也),唯受戒者,不可饮。未受戒者,饮之无罪。(《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54页 复施元亮居士书三)

【397】在家念佛人为什么要以五戒为根本?

●戒为佛法基址。在家念佛人如能以持五戒为根本,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汝二人既欲皈依三宝,当须认真持佛净戒。在家人以五戒为根本。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则按事论罪过。受戒者犯之,则于事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层罪过。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许人喝。未受戒者喝,无罪过。若喝而妄为,则在所为之事上论罪。故虽未受戒,亦不宜喝。若受戒者喝,则止得犯戒之罪耳。然既发心皈依三宝,固当五戒全持。佛大慈悲,虽有一二三四随人意受之例,然此系有势不能持之事,不可以此自宽。言事不能持者,如屠儿不能持杀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49页 复王(雨、雪)夕居士书)

【398】犯娼妓也是犯邪淫戒吗?

●勿道良家妇女不可犯,即娼妓亦不可犯。以在彼虽有良贱不同,在我总一邪恶心行故也。世之愚人,不知正法,多属邪见。

人生世间,险难甚多,淫欲邪见,是其大宗。汝家道颇丰,上无父兄,若不极力勉励,难免不坠淫欲之万丈深坑。一坠其中,则便不能出,非埋身于温柔乡,令家业破坏,子孙灭绝,先德丧尽,己灵埋没而不止也。当观女色,如毒蛇,如罗刹,虽己妻室,尚宜节欲保身,以求克继先德,永昌厥后。至于邪淫,勿道良家妇女不可犯,即娼妓亦不可犯。以在彼虽有良贱不同,在我总一邪恶心行故也。世之愚人,不知正法,多属邪见。彼反以彼为正法,谓正法名邪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35页 复蔡吉堂君书)

【399】吃烟是否犯戒?有此毛病能否往生?

●五戒不言吸烟者,以佛世尚未行也,此系明末时始兴起。僧既不修行,则是地狱种子。故下流行为,无不备具。汝既知彼为败类,何又问无此戒乎?香烟之害,甚于洋烟。吾国之穷,此居大半。光已深悉其毒,每劝人勿吸。其中有吗啡海绿印等毒质,若少年妇女吸之,则便断绝生产。

●至于往生,固不在戒与不戒也。即有此毛病,能生真信,发切愿,一心念佛,无一不往生者。

古云,处世当如将军对敌,作人当如处子守身。将军一失敌,三军俱倾覆。处子一失身,万事皆瓦裂。宜如何战兢惕厉,以全吾父母之遗骸,以保我本具之佛性也。五戒不言吸烟者,以佛世尚未行也,此系明末时始兴起。僧既不修行,则是地狱种子。故下流行为,无不备具。况大家同吃,彼更有何忌讳乎?汝既知彼为败类,何又问无此戒乎?彼岂一切行为,皆不违戒,唯此违戒乎?香烟之害,甚于洋烟。吾国之穷,此居大半。光已深悉其毒,每劝人勿吸。其中有吗啡海绿印(编者注:海洛因)等毒质,若少年妇女吸之,则便断绝生产。此系一皈依弟子名赵月修字恒光,亲见外国女教员戒女学生者。祈广为人说,则与保全人家嗣续同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64页 复杨振仁居士书)

洋烟一事,其害甚深。《文钞》后附有戒烟神方,灵极,许多人皆戒好。有戒不好者,皆彼身体另有痼疾。汝且依之,作双倍日期缓戒,则可断此祸根矣。至于往生,固不在戒与不戒也。即有此毛病,能生真信,发切愿,一心念佛,无一不往生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59页 复李吉人居士书)

烟俱勿吸,以伤卫生,口气常臭,熏天熏人。

鸦片香烟,其毒极烈,花钱买害,痴人可怜。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2048页 德育启蒙)

编者注:

佛制五戒,未见吸烟之戒,其实为不饮酒戒中所摄。不饮酒戒即有不享用一切奢侈品之义。《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佛家吃饭尚珍视如服药,为治自己之饿病,岂肯有额外之浪费?况且药为治病,谁敢滥服药物?多食不仅伤身,而且“坏其善心”,为害不浅。吸烟不能疗饥,犯多食之罪;而烟毒之害远过于多食,定为佛制所不允。

吸烟只是追求一种味觉之刺激,增长贪心,亦为佛所喝止。《六度集经》佛言:“夫厚于味者,即仁道薄;仁道薄者,豺狼心兴矣。”贪图味觉之享受,则失仁慈之心,失仁慈之心,而豺狼之心便会兴起,则腐化堕落,不可救药矣。

念佛持咒之人,若有烟癖,最为护法神所恶,不为呵护。

【400】戒烟有何妙方?

●好甘草(半斤)川贝母(四两)杜仲(四两)

用六斤水,将三味药共煮。及至水熬去一半,去渣。用上好红糖一斤,放药水内再熬。少时收膏。

初三日,每一两膏,放烟一钱。二三日,一两膏,放烟八分。三三日六分。四三日四分。五三日二分。以后一两膏,放烟一分。再吃十日八日。吃到一月后,无用加烟,永断根本矣。

●又戒烟之人,须具百折不回死不改变之心,方能得其药之实效。若心中了无定戒之念,勿道世间药味,不能得益,即神仙亲与仙丹,亦不得益矣。戒烟之士,祈各励志服之,则幸甚。

又乌烟之害,不能尽言。去岁与陈锡周谈及,彼遂言伊昔曾吃烟,其瘾甚大。后得一方,随即断根。因不胜钦佩。今年又来山,因令将其方抄出,以饷同人。然光僻居海岛,不与人交,虽有其方,亦难利人。前者有友人由哈尔滨来,言彼处大开烟禁,了无畏忌。然亦有欲戒无由者,每发忧思。因将此方寄去,祈彼展转传播,俾有志戒烟者,同得利益。今思阁下有心世道,兼以行医,其交游甚广,信向甚多。倘有此病,欲永断根本而不得其方者,或可以此见赠也。故附寄之。

仙传戒烟绝妙神方(即素称国手之名医,亦不可妄加一味药,倘加一味药,便不灵验矣,至祷至祷。)

好甘草(半斤)川贝母(四两)杜仲(四两)

用六斤水,将三味药共煮。及至水熬去一半,去渣。用上好红糖一斤,放药水内再熬。少时收膏。

初三日,每一两膏,放烟一钱。二三日,一两膏,放烟八分。三三日六分。四三日四分。五三日二分。以后一两膏,放烟一分。再吃十日八日。吃到一月后,无用加烟,永断根本矣。

若服膏期内,有别外毛病发作,可将烟多加一分。服一二日即止,仍照原方服膏,再勿多加。此方止病,比吃烟更胜一筹。纵日吃几两烟之大瘾,依此方戒,无不断根,且无别病。屡试屡验,真神方也。

陈锡周先生日吃三四两烟。后得此方,即熬一料服之,药尽瘾断。不但无别毛病,而且身体强健,精神充足。从兹遍告相识,无不药尽瘾断。因与谈及烟之祸害,彼遂说自己戒烟来由,随祈抄出,以医同受此病者。又戒烟之人,须具百折不回死不改变之心,方能得其药之实效。若心中了无定戒之念,勿道世间药味,不能得益,即神仙亲与仙丹,亦不得益矣。戒烟之士,祈各励志服之,则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90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七)

近闻一戒烟妙方。用方:一尺红洋布剪作廿四条。每吃烟前,先以烟签子,插布一头。下放一碗,烧此布条,灰落碗中,用开水冲服,然后吃烟。不待此布条吃完(祈试之),其瘾即断。果灵,则当大为传布以救烟祸。大麻疯,为古今中外不能治好之病,现已有治好之方法矣,《初机先导》后附之,祈详阅。又戒烟方后,治疟疾方灵极。治无不愈有一二三年者,亦可一治即好。亦祈普为一切人说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49页 复李德明居士书二)

【401】念佛行人为什么要力戒杀业?为什么说食肉吃素一关实为吾人升沉、天下治乱之本?

●诸恶业中,唯杀最重。然则食肉吃素一关,实为吾人升沉、天下治乱之本。故念佛行人,当以戒杀吃素,以此功德,作往生助行。

恶业之中,唯杀最多,唯杀最惨。欲得世道太平,人民安乐,必须大家戒杀护生,吃素念佛,方为根本解决之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2页 沈授人居士书)

诸恶业中,唯杀最重。普天之下,殆无不造杀业之人。即毕生不曾杀生,而日日食肉,即日日杀生。以非杀决无有肉故,以屠者猎者渔者,皆为供给食肉者之所需,而代为之杀。然则食肉吃素一关,实为吾人升沉、天下治乱之本,非细故也。其有自爱其身,兼爱普天人民,欲令长寿安乐,不罹意外灾祸者,当以戒杀吃素,为挽回天灾人祸之第一妙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278页 普劝爱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减杀业说)

饮食于人,关系甚大,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故曰食为民天。然天地既为人生种种谷、种种菜、种种果,养人之物,亦良多矣。而以口腹之故,取水陆空行诸物,杀而食之,以图一时之悦口,绝不计及彼等与吾,同禀灵明之性,同赋血肉之躯,同知疼痛苦乐,同知贪生怕死,但以力弗能敌,被我杀而食之,能不怀怨结恨,以图报于未来世乎?试一思之,能不惴惴。忍以一时悦口之故,于未来世,受彼杀戮乎哉?愿云禅师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详味斯言,可以悟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274页 味精能挽劫运说)

【402】念佛之人如何吃素?为什么切戒在家杀生?

●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切戒家中杀生也。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不吉祥也。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为十斋。遇月小,即尽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作诸功德。)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是宜切戒家中杀生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6页 一函遍复)

【403】熟读《南浔放生池疏》及《文钞》中诸戒杀文字就能戒杀吃素吗?

●魏梅荪十年八月间见光,谓不能吃素,光令熟读《南浔放生池疏》,至十月则长斋矣。次年,南京开法云放生道场,实梅荪主持之力居多。

●有人若一二次读则不可,须读了又读,读了又读方可。或当由浅至深,由粗至细,渐次行之,即可做到戒杀吃素。

民国十年,往扬州,绕道到南京,望王幼农。彼留住一日,因会一未晤面之友刘圆照。圆照请其友魏梅荪1 来,系翰林,又系富家,故其嗜好独重。彼云我也信佛法,也肯念佛,师《文钞》也看过,就是不能吃素。光云,富贵难学道,然欲吃素,我也有法子。彼云有甚么法子。光云,请将光《南浔放生池疏》2 熟读,决定就能吃素矣。若一二次读则不可,须读了又读,读了又读方可。此十年八月十二日话。至十月彼六十生辰,恐杀生,躲到金山过生日,回来即长斋矣。次年即发心开放生道场。彼不能吃素者一知其所以然,便即直下顿除嗜好。汝友若能熟读此疏及光《文钞》中诸戒杀文字,当亦有所不忍。不但不敢买活的杀,亦将并死者亦不忍下咽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40页 复念佛居士书二)

世人不肯发心戒杀,每以力不能戒之事作难,此系阻人胜进之邪见。吾人依佛教行,当由浅至深,由粗至细,若最初即以充义至尽之事自拟,便为自贼。又阁下见地甚高,唯于吃素一事,今始清净,而夫人佣妇,皆不能随喜,则其平日开导之事,殆未之行,否则断不能不相感格也。魏梅荪十年八月间见光,谓不能吃素,光令熟读《南浔放生池疏》,至十月则长斋矣。次年,南京开法云放生道场,实梅荪主持之力居多。邓璞君一家并佣人皆吃素,日三时通到佛堂念佛,烟酒不入其门。方慧渊女士,由其兄寄光《文钞》,遂发心念佛,家中小孩仆婢均吃素。其夫初不甚信,今亦日吃两餐素,夜饭稍用点荤,然家中绝不杀生。彼略通文字之妇,尚有如此化导之力。阁下若志在利益眷属,常与谈说食肉之祸,当可渐渐顺从,决不至长相背戾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45页 复许止净书)

【404】吃素之人可以吃鸡蛋吗?

●明理之人,决不以食为是。好食者,巧为辩论,实则自彰其愚。

鸡卵之食否,聚讼1 已久。然明理之人,决不以食为是。好食者,巧为辩论,实则自彰其愚。何以故,有谓有雄之卵,有生不可食,无雄之卵,不会生雏可食。若如所说,则活物不可食,死物即可食,有是理乎?此种邪见,聪明人多会起,不知皆是为口腹而炫己智,致明理之人所怜悯也。晋支道林2 博学善辩,与其师论鸡卵之可食否。彼以善辩,其师不能屈。其师没后,现形于前,手持鸡卵,掷地雏出。道林惭谢,师与卵雏俱灭。此晋时所决断者。(佛法初入中国,大小分弘。大乘一切肉均不食,小乘则食三净肉,五净肉。三净者,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加自死,鸟残。鸟残者,鸟兽所食之余也,为五净也。至梁武帝时,悉依大乘,永废小乘。道林乃高僧,乃依小乘为论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34页 复真净居士书)

【405】吃素之人可以喝牛奶吗?为什么说食肉即是用钱买祸?

●牛乳取之于牛,虽不伤生害命,然亦有损于牛,故宜不食。食亦不涉犯戒之咎。

●黄豆,豆油,补料最多,宜常服之。早间粥中,宜下磨破之黄豆。平常食油,专用豆油,较比猪油,补力更大。何苦用钱买祸(以食肉欠杀债,故云买祸。)而求补益耶。吃荤之人,若肯吃素,定规会少病强健。以肉食有碍卫生,素食有益卫生故也。

凡学佛人,当依佛言教,何得自立章程?牛乳取之于牛,虽不伤生害命,然亦有损于牛,固宜不食。食亦不涉犯戒之咎。

芥辣椒姜,是辛非荤。何得云俱各辛臭,有似葱韭乎?岂非无事生事,乱说道理乎?芥辣椒姜,是辛非荤,椒、姜、芥,素食人均宜服。辣椒固宜少食,以食多则于人无益故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520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凡属有知觉者,皆不宜食。虽无知觉,然有生机,如各种蛋,亦不宜食。牛奶食之无碍,然亦系取彼脂膏,补我身体,亦宜勿食。黄豆,豆油,补料最多,宜常服之。早间粥中,宜下磨破之黄豆。平常食油,专用豆油,较比猪油,补力更大。何苦用钱买祸(以食肉欠杀债,故云买祸。)而求补益耶。吃荤之人,若肯吃素,定规会少病强健。以肉食有碍卫生,素食有益卫生故也。虾酱最毒,万不可吃。以做时,系于海边掘一大坑,于五六月间,捞诸虾子,及诸小鱼,倒于坑中。烈日晒之,全坑发滚,臭闻数里。凡蝇、蚁、蛇等,好是味者,皆自投入悉死之。待其发透,用磨磨过,装篓发卖。吃荤之人,当做宝货,可怜可怜。此系一僧,见其做法,为光说之。汝既吃素,纵不能令全家吃素,当令少吃。不可买活物到家中杀,家中日日杀生,便成杀场,大不吉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50页 复鲍衡士居士书)

【406】不能常吃素有何方便方法?动物油及肉汤能食吗?

●众生根性不一,能常素,则令其常素。否则,令持十斋、六斋,食肉边菜耳。此乃为不能吃常素之方便法,非实义也。吃素,原为悯彼痛苦,养我仁慈,油(指动物油)与肉,有何分别?肉汤亦当不食。

所言吃素,原为悯彼痛苦,养我仁慈,油与肉,有何分别?肉汤亦当不食。然众生根性不一,能常素,则令其常素。否则,令持十斋、六斋,食肉边菜耳。此乃为不能吃常素之方便法,非实义也。汝既以病苦之故,愍念众生之苦,当吃净素,勿以口腹,为心性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49页 复鲍衡士居士书)

【407】印祖为什么提倡食素人宜多吃面食?吃素人如何保养?

●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只可饱腹,无此效力。麦比参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参,乃是钱无处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补人也。

●保养之法,第一是寡欲,若不知好歹,任意嫖荡,则死期将至,仙丹亦不灵矣!

先后天衰弱,当以善于保养为事。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只可饱腹,无此效力。麦比参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参,乃是钱无处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补人也。

又大磨麻油亦补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实则是焦味耳!莲子、桂圆、红枣、芡实、薏米,皆可滋补,岂必须血肉方能滋补乎?总之,皆不如麦之力大,如不能吃,则兼带着吃,久则自知,亦自好吃矣。吃鸡卵之偈,乃妄人伪造,不可依从。

保养之法,第一是寡欲。若不知好歹,任意嫖荡,则死期将至,仙丹亦不灵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85页 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408】修净业人为什么要以念佛为主,念经为助行?

●《金刚经》,发明净土之处甚少,每日虔诵一遍已够。汝于专精念佛外,可将《净土五经》,川流不息读之。《净土五经》,其功德亦不亚于《金刚经》。

汝喜念《金刚经》,当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即为净土助行。然《净土五经》,其功德亦不亚于《金刚经》。所寄之经书,宜详阅光所作之序,则其大义可以悉知。再息心恭敬读之,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76页 复唐瑞岩居士书一)

《金刚经》,发明净土之处甚少,每日虔诵一遍已够。汝于专精念佛外,可将《净土五经》,川流不息读之。(文钞箐华录)

【409】礼诵正课外,可否翻阅经论?

●修持须活泼泼。虽死心念佛,稍带翻阅经论,亦非不可。但不可倒置。

修持非钉桩摇橹之行,须活泼泼地。虽死心念佛,稍带翻阅经论,亦非不可。但以主行作稍带,则成无所依倚之修持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35页 答念佛居士问)

【410】研经与阅经以谁为主?诸佛诸祖为什么主张以念佛为主,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

●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著。以故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

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1 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著。若能如上所说阅经,当必业消智朗,三种情见,当归于无何有之乡矣。若不如是阅经,非但三种情见,未必不生,或恐由宿业力,引起邪见,拨无因果,及淫杀盗妄种种烦恼,相继而兴,如火炽然。而犹以为大乘行人,一切无碍。遂援六祖“心平何劳持戒”之语,而诸戒俱以破而不破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难得真法也。所以诸佛诸祖,主张净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不能发现耳。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楞严、华严、涅槃、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而阅之之法,断断不可不依吾说,而苟且从事,致令不思议利益,由肆无忌惮,并分别妄情而失之。岂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78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411】正确阅经的方法和原则是什么?

●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令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1 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将见亵慢之罪,岳耸渊深2 。以善因而招恶果,即此一辈人也。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其心专注,不敢外缘一切声色。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唯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著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1 。嗟其魔眷横兴,无可如何耳!智者诵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写《法华经》,一心专注,遂得念极情亡,至天黑定,尚依旧写。侍者入来,言天黑定了,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如此阅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明雪峤信禅师2 ,宁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出家,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大彻大悟,随口所说,妙契禅机。犹不识字,不能写。久之则识字矣。又久之则手笔纵横,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皆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来。阅经者亦当以此为法。此老语录,已入清藏。谭埽庵3 以名进士,皈依座下,为制道行碑,有一万余言。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75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412】看经有哪三种目的和三种方法?

●开知见:易明了而契机。作功课:须专一而至诚。种善根:则三藏同而无分彼此。

又看经有为种善根,有为开知见,有为作功课之不同。为种善根,则三藏同,无分彼此。为开知见,则取其易于明了而复契机者。为作功课,则专心受持一种二种,至诚恳切,蓦直看去,解也不分别,不解也不分别,看之久久,即当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53页 复周智茂居士书七)

【413】念佛与阅经读论是什么关系?

●念佛之人阅经读论,必先识得净土法门之所以。否则会正助倒置,只可种未来得度之益,决难现生即了生死,预会于诸上善人也。

念佛之人,先要识得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后遍阅经论,皆足以为发明净土之义,与切修净土之行。若不知净土之所以然,则一经研穷经教,便以经教之义理为高深,以净土之义理为浅近,而正助倒置,或将净土置之脑后。则只可种未来得度之益,决难现生即了生死,预会于诸上善人也。念佛不昏即散,是以泛泛悠悠之心了事之现象。若能如堕水火、遇盗贼,以急求救援之心念,自无此种毛病。宜分做几期,某时研究,某时持诵。研究不得逾限,否则研究觉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过度,因兹受伤。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弄巧成拙深可怜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58页 复某居士书)

【414】如何拜经?有何功德?

●拜经需至诚恭敬。能观则观,否则竭诚致敬,蓦直拜去,亦自功德无量。还可以供经佛前,专一礼阿弥陀佛,为专精一致。

所立拜经规矩,理固无碍。若依事相论之,若笼统通拜,当念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法华会上佛菩萨。拜下想礼经偈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想全经放光,及经中所说佛菩萨,各各放光,照触自身,及法界有情。若逐字礼拜,当念一心顶礼大乘妙法莲华经某字法宝,拜某字则念某字。从如是我闻,至经尽,皆如此念。然观想一法,大非易事。若理路不清,及心识纷乱,或致起诸魔事。但以至诚恭敬为主,能观则观,否则竭诚致敬,蓦直拜去,亦自功德无量。若汝所立章程,对经而拜,拜下想偈,及拜起念佛观佛,固不若供经佛前,专一礼阿弥陀佛,为专精一致。(《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68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415】怎样劝亲属念佛?劝时为什么不可强制令行?

●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而不劝父母,自己修持,便失真实孝亲之义。故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当劝之。一则可悦亲心;二则一人念,未生信心之人,便觉无有兴趣,由多人念,则便觉有兴。劝时不可强制令行,按牛头吃草,万万做不得。

自己改恶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亲故并有缘之人,亦当以此教之。其反对之人,当作怜悯想,不可强制令行。按牛头吃草,万万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诸事不理,不唯与世法有碍,亦不与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为得之。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1 ,皆当劝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亲属,同得不思议即生了脱之益,便为舍本逐末,利疏而不计利亲。其可乎哉?劝人念佛之功,净土书中说者甚多,恐费笔墨,故不详书。(《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88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汝且莫心高,欲作大通家居士。但一心念佛,并在家于夜间,劝令母与眷属同念。汝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何不念吾亲已老,敢不多方劝诱,令其同我念佛,并诸眷属皆令念佛。一则可悦亲心;二则一人念,未生信心之人,便觉无有兴趣,由多人念,则便觉有兴。暇时将《净业指南》,及光《文钞》之合于初机者,详细为令母及各眷说之。倘能生信心以生西方,则其孝为何如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92页 复蔡契诚居士书四)

汝既知净土法门,尚宜与一切人说其利益,令彼修持,况生我之父母乎?为父母回向,固为至理。而不劝父母,自己修持,便失真实孝亲之义。若父母天性与佛相反,当至诚代父母持念回向,消除宿业。久而久之,自会生信修持。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况父子天性相关,而有不能转移之理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62页 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416】为什么说教人念佛功德无量?

●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故知教人念佛,功德无量。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

古语云: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通州王铁珊,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地土匪甚多,彼设计剿灭,所杀无算。前年得病,合眼即见在黑屋中,其鬼甚众,皆来逼恼,随即惊醒。如是三昼夜,一合眼即见此象。人已困极,奄奄一息。其夫人劝令念佛,随念数十声即睡著,因睡一大觉,而精神渐健,病遂痊愈,即长斋念佛。使此时无人以念佛告之,恐万不能至今日也。故知教人念佛,功德无量。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76页 复包右武居士书二)

编者注:

《龙舒净土文》云:能劝一人修净土,以此善缘,消释罪恶可也,增崇福寿可也,庄严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荐亡者亦可也。然必至诚发心,无不获其功果。况劝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又况使其受劝者,转以相劝,递相继续而不已乎。如是则西方之说,可遍天下,苦海众生,可尽生净土矣。劝人善道,名为法施。此净土法门,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轮回,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福报不可穷尽。故大慈菩萨劝修西方偈云:“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观此则知西方之说者,岂可不广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积无量福报乎?

【417】什么人方便于教人念佛?

●吾常谓世间有二种人,最易劝人为善念佛。第一看相者。见好相,令极力修持,保全好相。见坏相,令极力修持,则相当变好。二是行医者。汝行医肯发心利人,实为便利。人当病苦临身,一闻有得安乐法,无不生信心者。大危险症,令彼念佛,并念观音,必可有效。即命尽当死,亦有效。

汝行医肯发心利人,实为便利。人当病苦临身,一闻有得安乐法,无不生信心者。大危险症,令彼念佛,并念观音,必可有效。即命尽当死,亦有效。乃转危为安,始命终也。吾常谓世间有二种人,最易劝人为善念佛。第一看相者。见好相,令极力修持,保全好相,否则相或变矣。见坏相,令极力修持,则相当变好。医生尚须人请,方好说。看相者,无论何人,一见面,都好说。惜看相者无真本事,只知求利,弄到一生,总是无所成就。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77页 复唐瑞岩居士书二)

【418】凡夫随机利生行菩萨道需要怎样条件?

●凡夫随机利生行菩萨道,须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异说所夺,此后可随分随力行之。

祈且依印光《文钞》所说而行,待其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异说所夺,此后若有余力,不妨兼研诸大乘经论,以开智识,以为宏净土之根据。如是则虽是凡夫,可以随机利生,行菩萨道。(《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64页 复袁福球居士书)

【419】如何正确处理利人与利己的关系?

●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

●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当以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为主。遇一切人,上而父母,中而兄弟朋友,下而妻子奴仆,皆以此为导,将谓非自利乎。一灯只一灯,一灯传百千万亿灯,于此一灯,了无所损。孰得孰失,何去何从,岂待问人方了知乎?

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人,方能彻底放下,彻底提起。中下之人,以无一切作为,遂成懒惰懈怠,则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全置度外,流入杨子拔毛1 不肯利人之弊。故必须二法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利一边。二林2 之语,亦不可误会,误会则得罪二林不小。二林之意,乃专主自利,非并随分随力教人修习净土法门全废也。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白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譬如吃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1 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人当自谅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以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为主。遇一切人,上而父母,中而兄弟朋友,下而妻子奴仆,皆以此为导,将谓非自利乎?一灯只一灯,一灯传百千万亿灯,于此一灯,了无所损。孰得孰失,何去何从,岂待问人方了知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400页 复周群铮居士书三)

【420】礼佛如何用心?

●至诚恳切,口称佛号,身礼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诚则可矣。

礼佛仪式,极忙之人,不便特立。但至诚恳切,口称佛号,身礼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诚则可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50页 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421】念佛人以世间法为己任有何重要意义?

●佛法不离世间法,念佛人以世间法为己任,则基址坚正。又果具真信切愿,当必往生上品。

须知佛法,原不离世间法。凡诸社友,必须各各恪尽己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等。又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不餐荤酒,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自利利他,以为己任。如是则基址坚正,堪受法润,果具真信切愿,当必往生上品。(《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82页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422】何为自利利人与己立立人?做功德以何种方式为好?

●世出世间,无一事不以身为本者。若能以身率物,宏扬佛化,即为自利利人与己立立人也。

●做功德当以开人智识为最。

即以身率物,宏扬佛化,唯以自利利他,己立立人为志事。于虚名浮利,略不萦心1 ,于伦理清规,决不违犯,俾凡见者闻者,悉生景仰之心。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出世间,无一事不以身为本者。本若不立,纵有作为,悉是场面上事。既非真修,必招外侮,反令邪见人据此以谤佛法,自他二利既失,生死大事何了。(《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2022页 南通金沙区佛教居士林成立宣言)

汝以教员兼弘佛法,宜随分随力,何可强求各界人士之信仰。以身率物,是为根本,若于其中或有侵蚀,人便不生信心矣。外学纵高,真行无有,汝欲兼通,亦徒然耳。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此自利利人己立立人之铁章程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73页 复林赞华居士书十)

汝母发愿寄款交光随意作功德,及助印芜钞。依光鄙见,做功德当以开人智识为最。拟以此款任印《观音颂》,普遍施送于远近,俾一切人同知观音大士,为法界众生之恃怙,随类现身,寻声救苦,兼以辅弼弥陀,接引众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90页 复周孟由昆弟书)

【423】为什么说凡欲利人,须从自己真实修持为主?

●凡欲利人,须从自己真实修持为主。若只口说而不力行,或于伦常,或于朋伍,居心作事有不合宜,则便难感格矣。世出世皆以身为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此言,乃千古不易之圣训。

一超直入如来地,当念圆彰寂照心。

弥陀誓愿宏深,因兹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净土法门广大,故得千经俱闻万论均宣,此二联与归宗二字及序悉有相应处。所言念佛之课,光不能立,此须汝自己按各人及大家之身分而立。如欲取法,净土诸书,印光《文钞》,皆可参考。凡欲利人,须从自己真实修持为主。若只口说而不力行,或于伦常,或于朋伍,居心作事有不合宜,则便难感格矣。世出世皆以身为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此言,乃千古不易之圣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此拯邦之根本法轮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42页 复王拯邦君书)

【424】最危险之时世为什么要以念佛为主?做功德要改念《地藏经》吗?

●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杀,亦能念,念即得益。是知最危险之时世,当以念佛为主,何可改向之念佛为念经乎?地藏菩萨救苦心切,然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令得往生,则又相去悬远。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为事,不必改念《地藏经》。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杀,亦能念,念即得益。苏州杨鉴庭1 因于城门向东洋兵鞠躬,心念观音圣号,其人不喜鞠躬,即以刀砍下,(此盖前生怨家,今以破头皮了之。)及至头,则成平的。头皮已破,血流许多,而顶骨一毫莫伤。若非刀转为平,则头已成两块矣。是知最危险之时世,当以念佛为主。彼矜奇竞异2 者,皆不注重在救苦难,注重在显己之智识高超耳。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数有无量无边,皆受普贤菩萨教,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此其人为何如人,此其事为何如事,况我辈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为念经乎?地藏菩萨救苦心切,然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令得往生,则又相去悬远。固宜婉劝慧甲,仍照旧规为事,易行而利益多多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36页 复陈慧恭居士书)

【425】何为居士?怎样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居士?

●居士之名者,居家修道之士也。居士发金刚坚固之心,誓行自他兼利之事。尽伦学儒,尽性学佛。追踪过去先觉,不肯稍涉退屈。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大丈夫。是名副其实之居士。

金沙居士林,已经成立,当于居士之名实事业,一肩担荷。则世返唐虞3 ,人希圣贤,当不久可亲见矣。所言居士之名者,居家修道之士也。实者即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世善,以立其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普愿自他,同了生死。能如是者,方可不负居士之名。若是入林林友,各发金刚坚固之心,誓行自他兼利之事。尽伦学儒,尽性学佛。追踪过去先觉,不肯稍涉退屈。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大丈夫。则居士之名实事业,可以光辉即世,垂裕后昆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2022页 南通金沙区佛教居士林成立宣言)

【426】欲为佛弟子,怎样行持才可不愧佛心之名?

●为佛弟子,必须依教奉行。于家庭必须尽孝、尽悌,对朋友必须劝善规过,居心必以诚敬为主,作事必以慎重当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起一念不正心,即是恶,必须洗涤净尽,非谓行之于事,方为恶也。凡属主敬存诚,希圣希贤之念头,即是善,必须扩充令其由中达外,圆满无馁。世之大恶莫过于杀生食肉,若能自由即可断荤,否则心生怜悯勿贪多食。世间大善莫过于自己念佛求生西方,又种种方便劝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乡党邻里,亲戚朋友及一切有缘者,同念佛求生西方。汝宜量力而行,庶可不愧佛心之名矣。

昨由上海商务印书馆转来汝书,知年当志学,便慕佛道,不胜欣慰。即令商务馆任心白君寄汝《文钞》一包,以便自看,余送有善根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以迷而不知,反承此佛性功德力,起贪嗔痴,造杀盗淫,以兹沉沦于三途六道,永不能出。如来愍之,令修戒定慧以断妄起之贪嗔痴。贪嗔痴尽,则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此自力法门,欲于现生了脱者,万不得一。以故令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果能信愿真切,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较彼仗自力者,其艰易天地悬隔也。汝既欲皈依佛法,为佛弟子,必须依教奉行,方可名实相副。于家庭必须尽孝、尽悌,对朋友必须劝善规过,居心必以诚敬为主,作事必以慎重当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起一念不正心,即是恶,必须洗涤净尽。非谓行之于事,方为恶也。凡属主敬存诚,希圣希贤之念头,即是善。必须扩充令其由中达外,圆满无馁。世之大恶莫过于杀生食肉,若能自由即可断荤,否则心生怜悯勿贪多食。世间大善莫过于自己念佛求生西方,又种种方便劝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乡党邻里,亲戚朋友及一切有缘者,同念佛求生西方。汝宜量力而行,庶可不愧佛心之名矣。寻常皈依必起法名,即以汝名为法名。汝其顾名思义,勉力而为则可不负此一番诚心矣。详看《文钞》,修持之法,悉可了知。不必常常来信,致令彼此烦心。(《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39页 复佛心居士书)

【427】做善事对念佛有没有妨碍?

●若能令伴助主,则无妨碍之可云。

念佛人宜修一切善行,然须分出主伴正助。倘主伴倒置,则其利甚少。若能令伴助主,如一人垂拱,百辟布政1 ,何妨碍之可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55页 答俞大锡居士问)

【428】如何处理持咒与念佛的关系?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此意不可不知。

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矣。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37页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若泛泛然无所分别,一目视之,则主亦非主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29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第四章 念佛功课与仪轨、方法

【429】念佛一定要有章程吗?念佛为什么不可有急欲见佛之心?

●专一念佛,本无定章,可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即可。然心中总将一句佛号,持念不令间断。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大小便利,均于心中默忆佛号。于七日中,不令起一切杂念,如子忆母,无时或忘。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

汝姊欲专一念佛,本无定章。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则五更起礼佛(多少拜,随己立)毕,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毕,即念《赞佛偈》,绕念若干声,然后静坐半点钟,再出声念若干声,即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若欲礼拜,先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拜。)念《发愿文》,三皈依,此为早时功课。吃早饭毕,静坐一刻,再念佛时,即礼佛三拜,或多拜毕,即念《赞佛偈》,念毕,绕坐皆照前。唯念佛毕,不念发愿长文,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1 即已,礼拜而退。早或二时。午饭后二时。晚课与早课同。夜间再念一次佛,仍照早饭后章程。念毕发愿,当念莲池新订发愿文,毕,念三皈依。此虽有起有落,然心中总将一句佛号,持念不令间断。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大小便利,均于心中默忆佛号。于七日中,不令起一切杂念。如子忆母,无时或忘。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即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无有一切杂念,故名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亦不可太劳,劳过,则次日便难清爽如法矣。或者每次念佛,皆念《弥陀经》,《往生咒》,但早起发愿,念长发愿文,晚亦如之,余皆念四句即已。或者早起第一次念《弥陀经》,《往生咒》,以后但接续念佛不断,至晚念《发愿文》,三皈依。(《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39页 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430】印光大师每日的功课是怎样的?

●光则早晚必按朝暮课诵直念。先则日礼数百拜,近数年来事多,只二时功课。冬则日过百拜,夏则只数十拜。亦只拜释迦,弥陀,净土三经,及诸大乘经,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

功课各随己意,亦无定章。光则早晚必按朝暮课诵直念。凡起腔唱者,亦作直念,但稍缓点,光绝未学唱念。然在丛林中,只可小声,不得声闻于外,以致惊动别人。先则日礼数百拜,近数年来事多,只二时功课。冬则日过百拜,夏则只数十拜。亦只拜释迦,弥陀,净土三经,及诸大乘经,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弥陀之拜,多少不定,按精神天时增减,余各三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14页 复许止净居士书)

【431】为什么念佛一定要有定课?

●订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不订念佛功课,信愿未够坚定。

印祖皈依弟子赵茂林至苏州报国寺叩关求见大师。大师询问皈依一两年中“信愿坚定如何”,“念佛功课定否”。并随即开示说:“订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不订念佛功课,信愿未够坚定,还得要痛切的用功念佛。”(《印光法师年谱》278页—天地出版社)

【432】极闲、极忙和半闲半忙三种功课怎么安排?默念功德一样吗?

●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

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礼若干拜佛外,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4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433】既不用摆脱资生事业,又能死心塌地信愿念佛,该如何安排?

●念佛一法,极易修持,并不用摆脱资生事业。朝暮随各人工夫,立一功课。此外则一切时一切处,均可常念。或声或默,各取其便。又须摄耳谛听,久而久之,心自为一。

观来书知宿有慧根。然只期做大通家,未能死心塌地,实行了生死之要事也。信真愿真,何以念佛不肯常念乎?念佛一法,极易修持,并不用摆脱资生事业。朝暮随各人工夫,立一功课。此外则一切时一切处,均可常念。或声或默,各取其便。又须摄耳谛听(此法妙极。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听则心归一处,名为净念),久而久之,心自为一。今只以少时之念而欲无妄念,何可得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86页 复杜荫南书)

【434】在公门(军队)里如何修行?公职人员如何念佛?

●公门人修行当须尽己职分,以除暴安良保护人民为志。再加以诵持经咒,信愿念佛,则必蒙佛天护佑。无事则军威远镇,有事则承佛天力,克制敌军,则是护国将军,救世菩萨矣。

●完全不必在形迹上论。心地里,岂不能常忆念佛耶?如汝忆母,谁不许汝心中常忆母耶?

所言公门修行,不专指诵经持咒念佛而已。必须尽己职分,除暴安良,并所统之士卒,一一皆以除暴安良保护人民为志,则地方受福,而主将士卒同于冥冥中消除业障,增长福寿矣。若不以此事,以恳切至诚心诫勖1 士卒,则兵所到处,地方受淫掠之惨,殆有不堪言者,况甚至又有毁烧屋庐,杀人示威者乎。居士果能如此,以至诚心令士卒将地方人民作自己家人想,不使彼受无谓之逼抑苦恼,则其功德大矣。能如是,再加以诵持经咒,念佛名号,则必蒙佛天护佑。无事则军威远镇,宵小潜伏,有事则承佛天力,克制敌军,则是护国将军,救世菩萨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84页 复河南第五军副司令部杨明斋书)

汝既在公办事,形迹上,不必示现修持,心地里,岂不能常忆念耶?如汝忆母,谁不许汝心中常忆母耶?汝作此等各妨碍说,完全是在形迹上论,非在心地上论也。现今时局如此危岌,若再不肯心中默念佛,将来之事,究不知其如何解决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78页 复王心禅居士书)

【435】平时修持功课应该怎样确定?

●在家居士,功课亦可照禅门朝暮功课做,亦可随自意立。须知所有功课,均以念佛为主,经咒为宾。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若都是久修者,不妨依《禅门日诵》而念。若初心者多,则无论朝暮,均可以念《弥陀经》,《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间如是亦可,不念经咒,即以《赞佛偈》起亦可。须知所有功课,均以念佛为主,经咒为宾。知此义,再按林员之身分而定,庶可适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75页 复陈慧新居士书)

在家居士,功课亦可照禅门朝暮功课做,亦可随自意立。如早晚专念《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早则专念《大悲咒》、念佛,晚则念《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有持《金刚经》者亦可。然无论诵何经持何咒,皆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合修净业之宗旨。(《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23页 复周智茂居士书)

【436】共修与自修念佛的仪轨有什么不同?

●共修,当依日诵中念佛起止仪,庶可通途无碍,彼此适宜。自修,虽可随人自立,然其念诵次第,不可错乱。

所云念佛仪轨,须分同众、独修两种。若同众修,当依日诵中念佛起止仪,庶可通途无碍,彼此攸宜1 。至于独修,虽可随人自立,然其念诵次第,不可错乱。所云放下身心,闭目凝神,念净法界、护身咒2 ,及默想《赞佛偈》,礼佛及三菩萨毕。若诵经,则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然后朗念《赞佛偈》毕,即接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导师阿弥陀佛,即唯念南无阿弥陀佛,宜围绕念,或数百声或一千声。末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三菩萨,然后念《发愿文》,文毕念三自归。是为一期起止。若欲多诵经,多持咒者,当另立一诵经时。若一时并行,当先诵经,次诵咒,次赞佛念佛,次发愿三归,此决定不易之次序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10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437】什么时候宜默念?什么时候宜出声念?

●若终日常念,固宜小声念、金刚念、默念。以朗声常念,必至于伤气。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朗念费力,默持易昏,散持虽亦功德难思,较之摄心净念,何啻天渊。

念佛声默,须视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无碍者,宜于特行念佛仪轨时朗念。然只可听其自然,不可过为大声。过为大声,或致伤气受病。倘所处之境地不宜朗念,则只可小声念,及金刚持。其功德唯在专心致志,音声犹属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终日常念,固宜小声念、金刚念、默念。以朗声常念,必至于伤气。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朗念费力,默持易昏,散持虽亦功德难思,较之摄心净念,何啻天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12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438】闭关专修净业的功课如何做?

●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早课晚课仍照丛林规矩。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

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早课仍照常念《楞严》1 、《大悲》2 、《十小咒》。如《楞严咒》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极,再背念。晚课《弥陀经》,《大忏悔》,《蒙山》,亦须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又立一规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次拜阿弥陀佛若干拜,再拜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三拜。)念佛或一千声,或多或少,念毕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午后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课。初夜念《蒙山》,后念佛若干声,拜若干拜,发愿回向,三皈依后,心中默念佛号养息。卧时只许心中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伤气,久则成病。虽是睡觉,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或心起杂念,即时摄心虔念,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兴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著魔。若不与汝说破,恐汝以此为好念头,妄想日日增长,必定著魔无疑。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此亦著魔之根。……入关仪式,亦无定章,总以至诚恭敬为主。要在先日礼佛,陈己志愿。当日大殿礼佛,至关房令护关人锁门。门上只贴“不慧明心,发心闭关,专修净业,普为自他,忏除宿咎,增长善根。”作两行写于一纸上,贴于门正中上节。不必学不洞事的人,用三叉封皮写封条,俗鄙之极。日期自择,亦不可请人封关。此种都是摆空架子,光极不以为然。(《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23页 复明心师书)

【439】怎样绕佛?

●绕佛乃表示随顺佛意。绕佛不能围佛绕,但在佛前围绕,亦与围佛绕同。又绕佛当如日月之由东,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东,至北,至西,至南。以顺绕有功德,逆绕有罪过。

绕佛,当如日月之由东,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东,至北,至西,至南。以顺绕有功德,逆绕有罪过。围绕之法,西域最重,与礼拜不相上下,其意便随顺于佛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92页 复宁德晋居士书)

绕佛不能围佛绕,但在佛前围绕,亦与围佛绕同。(《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61页 复宁德晋居士书五)

念佛之法,当先立念偈后念名号,第二声即行围绕。或地方宽则作圆绕,地方窄作直绕。圆绕则从东至南,至西,至北而行。直绕则壁直走向前,又壁直回头。然亦须依由东至南至西至北之规矩以回身,切不可由东至北至西至南,此名逆行有过。(《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66页 复宁德晋居士书六)

【440】念佛方法为什么不可执定一法?

●在家人念佛,须称量自己之精神气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刚、或默,坐立绕跪,皆无不可。若常途通行,宜先绕,次坐,次跪。绕跪皆觉辛苦,宜坐念。坐念若起昏沉,宜绕念,或立念。昏沉去,当复坐念。宜按钟,不宜掐珠,以掐珠难养心故。

念佛之法,何可执定。古人立法,如药肆中俱备药品。吾人用法,须称量自己之精神气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刚、或默,俱无不可。昏沉,则不妨大声以退昏。散乱,亦然。若常大声,必至受病。勿道普通人,不可常如此,即极强健人,亦不可常如此。一日之中,热则去衣,冷则加衣,何得于念佛了生死一法,死执一定,不取适宜,是尚得谓之知法乎?又有提倡掐珠记数者,此亦有利有弊。利,则一句一掐,不轻放过,则心易归一。弊,则静坐时掐,必致心难安定,久则成病。又人之精神,有种种不一,何可执一法,而不知调停从事乎?凡同众修持,须按大家之精神另定。个人修持,亦须按自己之精神为定。何有死法令人遵守乎?精神用极之后,不是退惰,便是生病。量己力为,则有益无损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11页 复念西大师书)

在家人不随众,各人念佛,坐立绕跪,皆无不可。但不可执定一法,若执定,则人易劳而心或难得相应。当斟酌其自己之色力及工夫,而取其合宜行之,则有益矣。若常途通行,宜先绕,次坐,次跪。绕跪皆觉辛苦,宜坐念。坐念若起昏沉,宜绕念,或立念。昏沉去,当复坐念。宜按钟,不宜掐珠,以掐珠难养心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82页 复陈慧超居士书)

【441】丛林念佛堂的功课是怎么做的?

●今丛林念佛堂,皆先念《弥陀经》,经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后举《赞佛偈》。至偈毕,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即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至北绕,此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

念佛时各随所宜。今丛林念佛堂,皆先念《弥陀经》,经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后举《赞佛偈》。至偈毕,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即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至北绕。此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行。若从东至北至西至南,则是反绕,有罪过,不可不知。绕念一半,即坐默念,约一刻,又出声念。念毕跪念佛十声,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声,然后念发愿文。在家人恐室小难绕,则立跪坐念,皆须按己精神而定,正不必令他人为立法则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9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五)

【442】念佛功课的基本次序是什么?

●在家人功课可按丛林做功课次序,也可随意自立章程,然不可有几起几落之紊乱无章也。又自己修持,但取诚敬,跪、立、坐、绕,各随其便。若欲如法,诵《弥陀经》宜跪,立诵亦可。

早起洗漱已,至佛前焚香一炷,或三炷,念《香赞》一遍,香云盖菩萨三称。一心顶礼常住十方三宝,(三称三拜,或一称一拜。)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心顶礼阿弥陀佛,一心顶礼观世音菩萨,一心顶礼大势至菩萨,一心顶礼准提菩萨,一心顶礼摩利支天菩萨,一心顶礼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拜,或一拜)毕,念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即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如加准提、摩利等亦可。即接念《赞佛偈》。偈念完,即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念南无阿弥陀佛,或数百声,或一千声,宜旋绕念,或绕念一半,坐念一半。佛号将完,即归位。佛号完,即跪念观音、势至、准提、清净大海众各三称。念毕即念《发愿文》。文毕即念三皈依。毕即礼佛而退。或可早念大悲、准提、往生、白衣、摩利支天、六字等咒,各一遍。念完,念《心经》,如课诵中之次序仪式。晚念《弥陀经》,《大忏悔》,念佛等如前。早晚《香赞》不念亦可。丛林中朔望做功课,则先念《香赞》,余日均不念《香赞》。此法乃居士中多有好张罗者所立也。丛林做功课,大家到齐,礼佛三拜,即念(早念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念《楞严咒》。晚念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念《弥陀经》。)在家人虽可随意自立章程,然不可有几起几落之紊乱无章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74页 复宁德晋居士书九)

念佛宜量自己之房屋,地步宽窄。如其能绕(绕行),固宜先绕。或于屋外绕,亦可。绕时亦可舒畅气息。(绕佛乃表示随顺佛意。)不徒表示随顺而已。自己修持,但取诚敬。跪、立、坐、绕,各随其便。若欲如法,诵《弥陀经》宜跪,立诵亦可。至念佛时,则先绕。绕念一半,则坐念。坐念将毕,则跪念十声。再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十声,或各三声。庶身心调适,不过劳,不过逸,气畅身适,有益无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53页 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443】行住坐卧念佛有哪些注意事项?

●念佛人静坐也须念佛。行住坐卧都可念。行时声默随意,卧时宜心中默念,不宜出声,坐时切不可掐珠,掐珠则神不能定,久则受病。卧时亦然。念时必须心口耳字字句句,历历明明,心自不散,常存正念。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睡时念,宜心中默念。洗澡,或抽解,或至不洁之处,心中默念,亦是一样有功德。

又念时必须心口耳字字句句,历历明明。念得清楚,听得清楚,心自不散。又须心常存正念,不使一切贪嗔痴种种不正之念稍生。若偶生起,即以佛念制令消灭。(《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45页 复朱智贞居士书二)

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于致力,以防受病。掐珠念,能防懈怠,静坐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动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26页 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念佛人静坐也须念佛,非外道只静坐而已。念佛行住坐卧都可念。行时声默随意,卧时宜心中默念,不宜出声,坐时切不可掐珠,掐珠则神不能定,久则受病。卧时亦然。(《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12页 复孙艺民居士书)

此外一任行住坐卧,并做一切事,除作文算账之用心事外,余做一切事,均好念。睡时念,宜心中默念。若衣冠整齐,手口洗漱了,出声念也好,默念、小声念均好。若睡下,或初起,衣冠尚未整齐,或洗澡,或抽解,或至不洁之处,心中默念,亦是一样有功德。若出声念,于仪式不合。譬如小儿念母,一日之中,无时不想念其母也。纵睡眠洗澡抽解之时,岂能令心中完全忘却念佛之事?既记得无碍,则心中默念亦无碍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65页 复宁德晋居士书六)

【444】念佛过于高声或过急过慢有什么害处?

●念佛过于高声易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也不可太急,急则伤气,伤气则或致震动。亦不可过慢,过慢气接不住,亦致伤气。

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默念,亦须常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固明明了了也。勿起坏念头,又何有心热如火之恶感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11页 复吴思谦居士书)

平常念佛,决不可过为太急,急则伤气,伤气则或致震动。亦不可过慢,过慢气接不住,亦致伤气。(《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52页 复杨慎予居士书)

【445】怎样一边做事一边念佛?

●念佛一事,行住坐卧均可念。若用心事,则不便念。不用心事,一路做事,一路念佛,两不相碍。

念佛一事,行住坐卧均可念。若用心事,则不便念。不用心事,一路做事,一路念佛,两不相碍。岂照应儿女,便不能念佛乎?唯佛前长念,为不便耳。但取心中长念,固不必定在佛前念。早晚宜礼佛念十念。此外则随分随力,皆能念。小儿亦当令常念,以小人无事,终日顽耍,若令念佛,则不知不觉消除恶业,增长善根,是为最有益于身心性命之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26页 复谢慧霖居士书六)

【446】不忙的人也可以用晨朝十念吗?

●亦可。古人多有毕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后再作正课者,何妨碍之可云。

晨朝十念,忙人决定须用。即闲人能作正课,于正课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作正课,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毕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后再作正课者,何妨碍之可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26页 复陈士牧居士书四)

【447】在家念佛人如何闭关专修?

●在家闭关专修净业,实为最善。但须至诚恭敬,不得懈怠漫无章程。日间四时或六时念经念佛念《往生咒》,都要心口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不使有一切念头。犹如就要死了,任事通置之度外。

汝欲令慈往生西方,超凡入圣,当竭力供养,至诚顶礼。何可止一香炉,而灯烛时花,一概不用乎?且汝于起首一日礼拜,以后何可不以礼拜为事乎?当于每早礼佛三拜,或多拜。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或七遍。念《赞佛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绕念)南无阿弥陀佛或一千声,或五百声。然后坐念半点钟。欲拜即在坐毕时拜佛,或二十四拜,或四十八拜。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拜。念《发愿文》,或先莲池文,后《发愿偈》。或先偈后文,均可。毕,念三皈依。礼佛三拜退。朝暮各如是。日间定四时,或六时。但念《赞佛偈》起,念佛与前一样。若一七只一起落,也不以礼拜为事,久则懈怠漫无章程,便难精进。礼拜不须出声,但心里念。绕念当出声,不可音声太大,以免伤气。坐念不昏沉,则默念。昏沉,则朗念。无论念经、念佛、念《往生咒》,都要心口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不使有一切念头。犹如就要死了,任事通置之度外。每顿吃饭,须先供佛,供过再吃。不可吃过饱,饱则昏沉。所言一心,并非专念一句佛号,就会一心。心若肯一,即念经、念咒、礼拜,也是一心。且汝在此七日内,吃饭喝水起坐时,不碍一心。何念经咒礼拜,便碍一心乎?未入关前七日,须与女人另宿。须吃净素。夜卧不可脱衣,或止脱外衣。靠身衫裤,切不可脱。凡大小便后,须先洗手,务取精洁。凡小孩妇女,概勿令来。便桶当另放一屋,切不可在本屋中放。七日之中,概不会人。即护关之人,亦只说交代事之一二句话,不得随便谈心。既是汝兄护关,彼在外边,亦当念佛。但不宜音声太大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92页 复郁智朗居士书)

【448】闭关修净业,为什么不宜于见净境、见佛处著力?

●闭关修净业,当于信愿一心处著力。若欲速见净境,则必至宿生怨家为现净境。待其见已,生大欢喜,则魔便入窍,不可救药矣。

闭关修净业,实为最善。但宜于信愿一心处著力,不宜于见净境见佛处著力。若不善用心,唯欲速见净境,只此妄念固结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妄念,则必至宿生怨家为现净境。待其见已,生大欢喜,则魔便入窍,不可救药矣。当以此勖而告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33页 复传度和尚书)

【449】念佛记数的作用是什么?怎么记数?

●记数为防懈惰,无懈惰之心不记亦可。印祖记数念佛之法,最能摄心。

念佛记数,是防懈惰。如无懈惰之心,不记亦可。记数也可不用掐珠子。最初当用珠子念一点钟。以后快慢,照此一样,念一刻、半点、一点,均可知其佛数。又《文钞》中记数念佛之法,最能摄心。阅之自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17页 答善熏师问)

【450】专门用一种方法念佛行不行?

●何可死执一法。

问,有云出声念追顶持,有云金刚持,有云默持,有云记数,有云随息等。欲得一心不乱,可是专持一法否?

答,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致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7页 答幻修学人问)

【451】各种念佛方法可否轮换着念?

●一心在念,不在念的声音,何可云碍?

问,时而金刚,时而默持,时而记数,时而随息等,不知于一心有碍否?

答,一心在念,不在念的声音,何可云碍?记数,亦只可动时记。静坐时,只可默念,不可掐珠,掐珠必受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7页 答幻修学人问)

【452】静坐时可否出声专持四字洪名?

●静坐宜默持,出声亦可。一心不乱,在心专注与恳切耳。

问,学人现在于静坐时,出声持四字洪名,摄心切念。以心口分明,清楚执持,用耳谛听之法,稍觉轻安。欲修一心不乱,专行此法,可能达到否?

答,此法甚好。静坐宜默持,出声亦可。一心不乱,在心专注与恳切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8页 答幻修学人问)

【453】随息念佛怎么念?

●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

问,随息一法,尊钞颇极提倡,但未说明如何念法。《宝王论》云,此法大有恃怙,亦只云称佛名号,随之于息,仍未详如何念法。惟《饬终津梁》云,随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学人疑吸息不念,岂非间断,每每试练一呼一句,颇觉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随吸时,念阿弥,随呼时,念陀佛,既不间断,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时,不能用否?

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云间断?一呼念一句,吸则不念。呼吸俱念,必伤气。若只念二字,则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8页 答幻修学人问)

【454】如何实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佛用功最妙方法?

●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鼻、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则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业消智朗,心地开通。何愁不解经义乎哉?祈勉力。(《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9页 答幻修学人问)

如子忆母,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学佛人日用所当遵守之洪猷。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纵有小益,必伏大祸。且勿谓为老僧迂谈,则幸甚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77页 致崔德振居士书)

【455】为什么静坐念佛时宜按钟计数?

●不宜掐珠,掐珠则心难静息,或致受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最妙之制心法。

问,念佛时跏趺对像坐,口念耳听,手数珠,心想无量光佛,以冀三密相应,乃昏散仍不能免。将从容以待其纯熟,抑有何法以资都摄?

答,跏趺坐念,不宜掐珠。掐珠则心难静息,或致受病。宜按钟计数,一刻钟念若干佛,即与掐珠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最妙之制心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54页 答俞大锡居士问)

【456】灵岩山寺念佛功课有什么特点?

●每日功课,专门念佛,与打佛七无异。凡念经、拜忏、放焰口、做水陆、讲经、传戒、收徒、传法等,通不行。

灵岩念佛,于江浙可算第一。每日功课,与打佛七无异,打七但加早、中、晚三次回向耳。此山系太平寺真达和尚地方,近来改作十方,专门念佛。凡念经、拜忏、放焰口、做水陆、讲经、传戒、收徒、传法等,通不行。常年念佛,夏月随便讲净土法门,不招外人来听。(《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92页 复沈授人居士书)

【457】灵岩山寺的打七规矩怎么样?

●灵岩规矩,系光所立,与天下丛林不同。常年功课,与打七同。有请打七者,不过多加三次回向而已。此法实为办道应酬佛七之第一法,为从来所未有,故人多乐于灵岩打七也。

灵岩规矩,系光所立,与天下丛林不同。(唯杭州弥陀寺仿佛,彼亦光立,后稍带点应酬派,也放焰口。)常年功课,与打七同。有请打七者,不过多加三次回向而已。无论请多请少,全堂通通照常念。所有1 资,全堂并外寮均分,无偏无党,不以开多开少起争执。一律同念,一律均分。但施主,请多人彼只得多人之功德,以故无一人不念。若照别处,则打七者打七,不打者便闲住,于功课有间断,于僧众有开否。此法实为办道应酬佛七之第一法,为从来所未有,故人多乐于灵岩打七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35页 示灵岩打七规矩)

【458】长斋念佛外应守哪些规律?印祖为何深为厌恶佛门中的“假善人”?

●即是敦行孝友,务尽伦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心动念,不干邪僻,并及虚伪。与人做事,克尽厥职。遇有缘者,劝令入道。

●须知为佛弟子,凡所作为,必须超过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实益,令他相观而善。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尽其本分。如是之人,名为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

所言长斋念佛外之应守规律,即是敦行孝友,务尽伦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心动念,不干邪僻,并及虚伪。与人做事,克尽厥职。遇有缘者,劝令入道。其种种行相,不须具标,但勤看《印光文钞》,及《安士全书》自知。须知为佛弟子,凡所作为,必须超过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实益,令他相观而善。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尽其本分。如是之人,名为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0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一)

念佛法门,诚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凡圣共由之路,成始成终之法也。修行人须各尽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身口意三业无亏,发菩提心,自利利人,方名真修。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是名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又利人一节,倘他人不信,当可默尔而已。其与父母眷属,天性相关,倘有不信,能至诚代为忏悔,久久自能感格。所谓诚之所致,金石为开,使父母眷属,业消智朗。自己修持诚笃,他人相观而善。古云: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身率言从,效力极大。具信心者,不可学外道求生人天福果,及来生富贵欲乐等报。吾保决定蒙佛接引,决定花开见佛。(《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64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观音成道日开示法语)

编者注:

印祖对佛门中的“假善人”深为厌恶。他在给一位居士的复信中说:“尚外现修持之相,而内无真实之心,则是假善人。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乎?!”在同一封信中他又特别指出:“若学佛之人不以躬行实践为事,则与世俗之伶人无异。在当场,苦、乐、悲、欢,做得酷肖,实则一毫也与已无干。”

* * *

1 亵慢:亵,音xiè,不庄重、轻慢;慢,懈怠、疏忽。

1 濯足:洗脚。濯:zhuó,洗的意思。

1 逃逭:逭,音huàn,逃避。逃逭,就是逃避的意思。

2 痼疾:经久难治的顽固疾病。痼,gù,病经久难治。

1 二祖立雪:禅宗故事,相传二祖慧可,到嵩山少室峰求道于达摩,立雪中以利刀自断左臂,以示求法之决心。达摩知其求道心坚,准为入门弟子,后世遂称为断臂慧可。

2 程门立雪:宋儒故事,代指尊师重道。

1 懿范:懿,yì,指美、美德。

2 芜语:谦辞,意思是杂乱无章的一段话语。

3 弈秋诲弈:弈秋教学生怎么下棋的棋艺。出自《孟子·告子上》第九章。

1 久羁:长久地束缚。羁,ji。

1 寅畏:恭敬,戒惧。

1 纶音:帝王的诏令。

1 有僭译经之过:有因低能而冒越本分,使所译之经有种种的过愆之失。僭:jiàn,超越本分的意思。

2 以凡滥圣之愆:有用凡俗之辈冒充圣人的罪责。愆,qiān,这里是指过失、罪咎。

1 缵步:跟进,效仿。缵:继承。

2 王耕心:人名

3 深自矜夸:深深地自我吹嘘、自傲自夸。矜:jin,自尊自大。

1 魑魅魍魉:chi mèi wǎng liǎng,都是指精怪一类的东西。魑,是指具有野兽形象的山神;魅,是指精怪,旧时认为东西太久了就变成魅;也是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魍魉是一种水神,它的大小就像三岁的小孩,皮肤是黑红色的。

1 寻绎:反复推求。

1 如丧考妣:就好像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考,是指已死的父亲:如,显考、先考。妣,指已死的母亲。

2 如救头然:就像急救自己头上正在着火这般着急。

3 肫挚:肫,chún,与纯通,真挚的意思。

1 率尔:草率。

2 憧憧往来:因心神不定,而表现在行动上无目的地来回乱走的样子;或是表示举棋不定,行动上出现盲目性。憧,chong,本意指心神不定。

3 朋从:像朋友一样跟从。

1 慈云忏主:宋代僧人,俗姓叶,名遵式,字知白,台州临海(今浙江宁海)人。投天台义全出家,二十岁于禅林寺受具足戒。二十八岁,入宝云寺宣讲《法华经》、《维摩诘经》、《涅槃经》、《金光明经》等经,并集合僧俗专修净土,有关“净土念佛忏仪”的著作极多。真宗乾兴元年,敕赐“慈云”之号,后世称为“慈云忏主”。师撰著极丰,有《大弥陀忏仪》、《小弥陀忏仪》、《往生净土忏愿仪》、《金光明三昧仪》等有关忏仪著作外,另有《大乘止观释要》、《肇论疏科》等专论数十种。

1 卍莲:玉苍山法云寺晓柔法师,号卍莲,著有《净土证心集》。

1 弘一大师修持远宗蕅益,近宗印光。民国九年阴历七月十三闭关之前,印光大师回信回答关中注意事项。

1 洪猷:亦作宏猷,国家大计,处世大道。猷:yóu,一是指谋划:如,新猷、宏猷。一是指道术:国家大计,大道。

2 鼻不他齅:齅,同嗅,xìu,用鼻子闻气味;鼻不他齅,鼻子不会追逐外界气味而费心去闻味、分辨。亦即《金刚经》所谓“无所住”之意。

1 剀切:剀,kǎi;剀切,切实,切中事理,符合事理。

1 玉峰法师:法名古崑,清末僧人,咸丰五年,在杭州崇福寺阅明代僧幽溪传灯之“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感悟,自称幽溪传法之后裔,严持戒律,一心誓愿念佛往生,自定每日称念佛名六万遍、二时回向。光绪十八年七月因病入寂。

2 念佛四大要诀:载清沈善登述《报恩论》附一法治四病说(改正玉峰师作原名四大要诀),其表述经过沈居士编辑,不完全属于玉峰法师原意。

1 浮泛:浮,漂浮:泛,水面漂;浮泛,即是水面漂浮,引伸为不能深入实际理地、深入实际事修,尽作口头表面文章之意。

1 萨婆若海:萨婆若意思是一切智。又以海比喻一切智之广大,称为萨婆若海。

1 蘧伯玉:人名。

2 韦编三绝:系竹简的皮绳磨断了数次。三,古语中泛指多的意思。

3 鸟窠禅师:也称“鸟窠道林”,唐代牛头宗僧,杭州富阳人,俗姓潘(一说翁),法名道林,幼名香光。师二十一岁至湖北荆州果愿寺受具足戒。后见秦望山有长松盘曲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称为“鸟窠禅师”。

1 棹:亦作棹,都是“桌”的异体字。

2 掸:dǎn,拂、拍打灰尘的动作。

1 风行草偃:偃:yǎn,本义是指仰面倒下,仰卧。刮风时,草必定倒卧。比喻德教化民,自然成功。

1 觊觎:jì yú,是指非分的希望。其中,觊,是希望之意;觎,是非分希望之意。

2 橹棹:橹: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大。棹:长桨。

1 亲炙:直接受到良师益友亲自的培育与熏陶。炙,zhì,本意是指熏烤,是烹饪法的一种。后比喻为接受某方面的熏陶。

2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语见《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子一代传一代,祖宗赐你福无量)。”

1 泥犁:梵语,意思是地狱。

1 魏梅荪:清末翰林,时年六十,终身含荤茹腥,富贵习气深厚。与印光法师一席话,劝其读文钞中《南浔放生池疏》,自八月十二日至十月,此后即长素清净矣。

2 《南浔放生池疏》:是《印光法师文钞》中有关素食戒杀的一篇文章,文中事理并重,说理既极透彻,说事复叩心弦,读之使人不禁毛骨悚然,深知杀生之祸。

1 聚讼:聚,聚会一处;讼,音送,本意是指诉讼,引伸为争执、争辩;聚讼,争辩纷纷。

2 晋支道林:东晋学僧,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俗姓关,字道林,又名支遁,后从师改姓,世称支道人、支道林。家世事佛,早悟无常之理,隐于会稽之余杭山中,专研《道行般若经》等般若系经典。未久,应王羲之之请,至吴兴,于剡山建立精舍,僧众百余。晚年于隆和元年(362年),蒙哀帝诏请,居于京师东安寺,宣讲《道行般若经》。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四月示寂于余姚坞山,为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

1 腊月三十日:比喻人临命终的那一天。

1 冥符:冥,是指暗合、默契。

2 岳耸渊深:像山岳一样地高高耸立,像潭渊一样地深不见底。这里是比喻所作的罪过的量,犹如山高水深,无量无边。

1 潸焉出涕:因感动或伤心过度,眼泪、鼻涕止不住都流淌出来的样子。

2 明雪峤信禅师:明代临济宗僧,俗姓朱,初号雪庭,后改雪峤,晚年自称语风老人。二十九岁出家,四方行脚,参谒江苏秦望山普济寺妙祯,若有所悟,乃返天台寻人印证。偶抬头,见“古云门”三字,豁然大悟。复往参云栖袾宏及龙池之“幻有正传”,得幻有之印可。清顺治四年示寂。

3 谭埽庵:明末进士,后皈依圆信法师者。埽,音义皆同“扫”。

1 祖妣:妣,bi,祖母和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

1 杨子拔毛:杨朱云:“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又云:举天下予一身而不取。

2 二林:彭二林,即彭际清居士。

1 吾侪:侪,chái,同辈、同类;吾侪,即是我们。

1 略不萦心:一点点都不放在心上。萦,缠绕、牵挂。

1 杨鉴庭:人名。

2 矜奇竞异:漫夸奇特,争现不同。

3 世返唐虞:回到三皇五帝的太平盛世里去。三皇五帝,三皇,通常是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就是指黄帝、颛项(zhuān xu)、帝喾(dì kù)、唐尧和虞舜。唐虞,即是尧舜的另一种称呼。

1 一人垂拱,百辟布政:是指仁君拱手垂衣,不必劳心费力,百官把政府法令(辟)自然远布四方。

1 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1 诫勖:用良言劝导令人警觉,用爱语慰勉令人奋发。诫:警戒,多指用语言来教导,使人提起警觉。勖:xù,勉励的意思,如,勖勉。

1 攸宜:适宜。

2 净法界护身咒:净法界咒:唵。护身咒:唵齿临。

1 楞严:指《楞严咒》。

2 大悲:指《大悲咒》。

1 :亦作“襯”、“儭”、“嚫”,chèn,嚫钱,亦即供养僧人,或布施穷人的钱财。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