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历法,起于商代以前,后来逐步改进。经过天文学家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人的研究,到了清代,中国的历法已经到了完善的地步。这里简单地介绍中国古代的历法。由于历法和天文有密切关系,同时我们也讲一些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常识。
一、年岁
年和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1
十二个月为一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平年有354日(包括六个大月,六个小月) ,闰年有383日。
太阳一周天为一岁。所谓太阳一周天,实际上就是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复回到春分点的时间。古人所谓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回归年,又叫太阳年。这样,一岁就是365日(实际上是365.24199日) 。《尚书·尧典》上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期”是一周岁的意思,三百有六旬有六日(366日) 是说一个整数。这实际上是阳历的年,中国历法上叫作“岁实”。
年是阴历,岁是阳历。所以说中国古代历法是阴阳合历。中国的节气是阳历(参看下文) 。中国的闰月是用来解决阴阳历的矛盾的(见下文) 。
岁的意义来源于岁星,岁星就是木星。岁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岁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十二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岁在星纪”,《三十年》有“岁在降娄”。《周语·晋语四》有“岁在大火”,都是以岁星纪年,这是最早的纪年法。后人写文章,为了仿古,也采用这种纪年法,例如潘岳《西征赋》有“岁次玄枵”。
较后的有太岁纪年法。古人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叫作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顺序与十二次正相反。这个顺序在应用上并不方便,于是古人设想了一个假岁星,叫作“太岁”,让它由西向东,仍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于是从寅开始,有寅在析木(岁在星纪) 、卯在大火(岁在玄枵) ,等等。又为十二辰造了一些别名。即摄提格(寅) 、单阏(卯) 、执徐(辰) 、大荒落(巳) 、敦牂(午) 、协洽(未) 、涒滩(申) 、作噩(酉) 、阉茂(戌) 、大渊献(亥) 、困敦(子) 、赤奋若(丑) 。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是说,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2
据《尔雅》所载。摄提格等十二辰叫岁阴。另有纪年的十干叫岁阳。岁阳的名称是阏逢(甲) 、旃蒙(乙) 、柔兆(丙) 、强圉(丁) 、著雍(戊) 、屠维(己) 、上章(庚) 、重光(辛) 、玄黓(壬) 、昭阳(癸) 。甲子纪年起于东汉,较早的纪年法是以岁阳和岁阴相配。《史记·历书》有“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甲寅) 、端蒙单阏二年(乙卯) 、游兆执徐三年(丙辰) 、强梧大荒落四年(丁巳) ”3 ,等等。后人仿古,也有采用太岁纪年法的,例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木星绕天一周,实际上不是十二年,而是11.86年。所以每隔八十二年就会有一个星次的误差,叫作“超辰”或“超次”(汉代刘歆已经发现了超辰。但他说一百四十四年超一辰) 。由于超辰的关系,汉以后的岁星纪年法渐渐与实际情况不合,误差越来越大,所以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岁星纪年,实际上只等于甲子纪年。
二、月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古人认为是日月相会,叫作䢈(也写作辰) ,也叫作合朔。月球自合朔绕地球一周再回到合朔,所走的时间是29499 /940 日(实际上是 29.53059日) ,叫作一个月。这个数目不够30日,又多于29日,所以阴历有月大月小。月大30日,月小29日,大月和小月相抵,也就差不多了。还差一点,所以有时候接连两个月都是大月。
古人有所谓月建,把一年十二个月和天上的十二辰联系起来。依夏历,斗柄(北斗的柄) 指寅叫作正月(一月) ,斗柄指卯叫作二月,辰是三月,巳是四月,午是五月,未是六月,申是七月,酉是八月,戌是九月,亥是十月,子是十一月,丑是十二月。但是,依殷历,则丑是正月,依周历,则子是正月。三代的历法不同。《诗经·豳风·七月》是夏历和周历并用,所谓“四月”“七月”等,指的是夏历,所谓“一之日(一月) ”“二之日(二月) ”等,指的是周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 直到清代末年,我国一直沿用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三、晦,朔,望,朏(fěi) ,弦
每月的最后一日叫作晦,最初一日叫作朔。朔就是日月合朔的日子。古人很重视朔,因为朔的日子定错了,时序就乱了。天子告朔于诸侯,诸侯告朔于庙。史官纪事,遇事件发生在朔日,必须写明。《尚书·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左传·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东台以望。”后代史书纪事,都沿用此法。
古代以干支纪日,史书上不记月之第几日,而记干支,所以我们必须查明该月朔日的干支,然后顺推知道是月之第几日。可查杜预《春秋长历》和陈垣《二十二史朔闰表》。
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偶或是十七日) 叫作望。这时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的中间。由于太阳和月亮此升彼落,一东一西,遥遥相望,所以叫作望。《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后人以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4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每月初三叫作朏,《说文》:“朏,月未盛之明也,从月出。”“朏”是月亮出来了,但是还不十分明亮的意思。
月亮和太阳成九十度角,叫作弦。《释名·释天》:“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似张弓施弦也。”有上弦下弦之分。上弦指初七或初八,下弦指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商周时代,一个月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叫初吉,指初一到初七或初八,即朔日到上弦的一段时间。金文《𨚕敦》:“惟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宫。”第二部分叫既生魄(也写作霸) ,指初八或初九到十四日或十五日,即上弦到望日的一段时间。《尚书·武成》:“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第三部分叫既望5 ,指十五日或十六日到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即望日到下弦的一段时间。《尚书·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第四部分叫既死魄,指二十三日到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即下弦到晦日的一段时间。金文兮伯吉父盘:“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又有哉生魄,指初二或初三。《尚书·康诰》:“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旁死魄,指二十五日。6 《尚书·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一个月又分为三部分,叫作旬(甲骨文已有“旬”字 ) 。十天为一旬,又叫“浃日”。《国语·楚语》:“近不过浃日。”十二日为“浃辰”。《左传·成公九年》:“浃辰之间。”
四、日,时,刻,分,秒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作一日,古人以一昼夜为一日。一日分为十二时(时辰) 7 ,一百刻。每刻有十五分,每分有六十秒。
古人以十二辰纪时,所以后人又叫作“时辰”。从半夜算起,叫作子时。“子夜”就是半夜的意思。今人以夜里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九点到十一点为巳时,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为午时,下午一点到三点为未时,三点到五点为申时,五点到七点为酉时,七点到九点为戌时,九点到十一点为亥时,这是符合古制的。
古代计时,用铜壶滴漏法。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画分一百刻,所以叫作“刻”。古代所谓“刻”,与今人所谓“刻”稍有不同。现在一昼夜分为九十六刻,而古人一昼夜分为一百刻8 。
昼夜长短,随着时节而不同。依《后汉书》,夏至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冬至昼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春分夜五十五刻八分,夜四十四刻二分。秋分昼五十五刻二分,夜四十四刻八分。这只是就中原地区来说,至于其他各地,昼夜长短是不同的。9
远在商代以前,古人就用干支纪日。以十干配十二支,得六十“甲子”。如下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注意:先秦两汉,关于每月的日期,都不说初一、初二、初三等,而是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据后人考证,这个庚辰是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十日。后来曾用初一、初二、初三等纪日法,但历史学家仍用干支纪日法。
六十甲子大致相当于两个月,但是由于月大月小合起来只有五十九日,所以每月的干支和日期的对应常常不是一样的。假定正月初一是甲子,则三月初一是癸亥,等等。
五、四时,节,候
一年分为四时,近代叫作四季。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10
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古代叫作“节”或叫作“气”。每月有两个节气,在前者叫作节气,在后者叫作中气。在正常的时候,二十四个节气和四时十二个月的配合如下表:
(一)春季
正月 (孟春) 立春 雨水
二月 (仲春) 惊蛰 春分
三月 (季春) 清明 谷雨
(二)夏季
四月 (孟夏) 立夏 小满
五月 (仲夏) 芒种 夏至
六月 (季夏) 小暑 大暑
(三)秋季
七月 (孟秋) 立秋 处暑
八月 (仲秋) 白露 秋分
九月 (季秋) 寒露 霜降
(四)冬季
十月 (孟冬) 立冬 小雪
十一月 (仲冬) 大雪 冬至
十二月 (季冬) 小寒 大寒
最初的时候,大约只规定了四个节气,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简称“分至”。⑪ 在《尚书·尧典》里,叫作仲春、仲夏、仲秋、仲冬(见下文) 。后来,增加到八个节气,即《左传·僖公五年》所谓“分至启闭”。“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最后规定为二十四个节气。在《淮南子》中,二十四个节气已经具备。
二十四个节气是一个太阳年的二十四等分,所以我们说节气是阳历。一个太阳年共约365日,因此,每一个节气是15.2日有奇。⑫
比节更小的单位是“候”。每一个节气有三个候。一个候是五日有奇。古人所谓“时候”,就是指时令和节候。梁简文帝《与刘孝绰书》:“玉霜夜下,旅雁晨飞,想凉燠得宜,时候无爽。”古人所谓“岁候”,也是指时令和节候。《文选》所收颜延之《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岁候初过半,荃蕙岂久芬!”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所谓岁实,是一岁(一个太阳年) 实行之数。八等分为八节(分至启闭) ,二十四等分为节气、中气,七十二等分为候。
古人凭什么规定节气呢?凭天文。具体的办法是:昼测日影,夜考中星。
古人用土圭测日影,夏至日影一尺五寸,影最短;冬至日影一丈三尺,影最长。其余节气由此类推。详见《后汉书·历法》。
所谓夜考中星,是观察初昏时刻的中天星座。白天见日不见星,所以要在初昏观星。《尚书·尧典》说: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仲春、仲秋,指春分、秋分。中,指昼夜平分。日指昼,宵指夜,昼夜平分,则“日中”“宵中”是一样的。仲夏、仲冬,指夏至、冬至。日永,指夏至昼长;日短,指冬至昼短。仲春日中星鸟,是说春分初昏中星为鹑鸟(即二十八宿中的星宿) ,仲夏日永星火,是说夏至初昏中星为大火(即心宿) ;仲秋宵中星虚,是说秋分初昏中星为虚宿;仲冬日短星昴,是说冬至初昏中星为昴宿。
日躔(太阳经过的星座) 在二十八宿中。二十八宿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我们观测到了初昏中星,也就可以推知日躔所在,同时也可以推知平旦的中星。所以《礼记·月令》上说: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⑬ ,昏参中,旦尾中。
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⑭ 。
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⑮ 。
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⑯ 。
仲夏之月,日在东井⑰ ,昏亢中,旦危中。
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⑱ ,旦奎中。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毕中。
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觿中⑲ 。
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
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
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⑳ ,旦轸中。
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定即营室(室宿) ,“定之方中”,是说昏营室中,指的是夏历十月㉑ 。诗人不说“十月”,而说“定之方中”,可见他是有天文学知识的。
六、赢缩
《史记·天官书》:“岁星赢缩。……其趣舍而前曰赢,退舍曰缩。”后来天文学家以赢缩指视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也写作“盈缩”。由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的,视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有快有慢,快的时候叫作赢,慢的时候叫作缩。夏天时速度慢,从春分到秋分,要走186天多;冬天时速度快,从秋分到春分,只须走179天多。如果按节气的平均天数来计算,从冬至到春分有六个节气,实际上不到90天,所以历法上规定的春分并不在昼夜平分的那一天,而是在春分前三天就昼夜平分了;同理,从夏至到秋分有六个节气,实际上超过90天,所以历法上规定的秋分也不在昼夜平分的那一天,而是在秋分后三天才能昼夜平分。
七、定朔,定气
古人发现日有赢缩之后,知道一年月大月小相间,每年规定为三百五十四日的历法是不够精密的。日行有赢缩,月行有迟疾,所以朔日不能不依赢缩迟疾来规定,容许有一连两个月大或一连两个月小。这种办法叫作“定朔”(古法叫作“经朔”) 。古代有个朓字,指的是“晦而月见西方”。自从有了定朔之后,“朓”的现象就不再出现了。
古人发现日有赢缩之后,知道一岁为二十四等分以定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是不够精密的。有些节气的距离要远些,有些要近些。古法叫作“恒气”,新法叫作“定气”。有了定气,闰月无中气的规定也不是完全正确的了。㉒
八、闰月
置闰,是为了解决阴阳历的矛盾。上文说过,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年的二十四等分,那是阳历。岁实一年365 ¼日。而阴历每年只有354日,这样,每年剩余11¼日。因此,三年之后,须增加一个月,叫作闰月。闰月一般是29日,三年置闰后,还不足三年的岁实,差4¾日,所以第五年又要置闰。《易经·系辞上》说:“五年再闰。”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五岁再闰的历法还不够精密,因为五年置闰两次,却又多出了1¾日,所以后人又规定十九年七闰。大约每三十二个月有一个闰月。
《尚书·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为什么要有闰月才能定四时,才能成岁呢?周天三百六十度,日行一度时,月行13 ¹⁷/₁₉度,如果没有闰月,则三年差一个月,以后每月都差;九年差三个月,即以春为夏;十七年差六个月,则四时相反,怎能成岁?
商周时代,历法未密,闰月都在岁末。秦代以十月为岁首,所以闰月称为后九月。汉初还沿用秦旧法,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历以后,才改为以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为什么要以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呢?由于阴阳历的矛盾,节气常常落在月份的后面。中气本该在月之十六日,逐渐移到晦日(二十九日或三十日) 。这是阴阳历矛盾到了极点的时候,所以要在这里安置一个闰月。闰月的节气在月之十五日,那么这个节气后面的中气应在下月朔日,所以说“闰月无中气”㉓ 。
九、岁差
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作用,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的运动,慢慢地向西移动,使春分点以每年约五十秒的速度向西移行㉔ ,这种现象叫岁差。
首先发现岁差的是晋代天文家虞喜,后来南朝宋何承天、南齐祖冲之、隋刘焯、唐僧一行沿用其法,而更加精密。
古人发现岁差,是由于观测到节气的日躔和中星随时代而不同。《尚书·尧典》说:“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礼记·月令》说:“仲冬之月,昏东壁中。”是谁对呢?两种说法都对。因为《尧典》讲的是殷末周初的历法,《月令》讲的是周代的历法。相距数百年,冬至的中星自然不同了。据《协纪辨方书》,清代冬至的中星又移到危宿。这都证明了岁差。殷时春分日躔在昴,清代春分日躔在室,相距三千多年,日躔变化自然也很大。
懂得岁差,对阅读古书帮助很大。《尚书·尧典》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伪孔传的作者不懂岁差,只能含糊地解释说:“鸟,南方朱雀七宿,春分之昏,鸟星毕见;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可知;虚,玄武之中星,亦言七星皆以秋分日见;昴,白虎之中星,亦以七星并见。”孔颖达沿用这种错误的解释。惟有马融、郑玄认为“春分之昏七星中,仲夏之昏心星中,秋分之昏虚星中,冬至之昏昴星中”,才是得其正解。宋蔡沈《书集传》引用唐僧一行的岁差说,证明尧时以鹑火为春分昏之中星,大火为夏至昏之中星,虚宿为秋分昏之中星,昴宿为冬至昏之中星。科学进步,解决了古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夏小正》所讲的中星,和《尧典》所讲的中星相似。有人根据《夏小正》和《尧典》所讲的中星去解释《诗经》的中星,则陷于错误。《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有人解释说:“火,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作流。”这是根据《夏小正》和《尧典》来解释的。《夏小正》说:“五月初昏大火中。”《尧典》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但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周代的中星已经不再是夏代的中星了。戴震说:“据周时季夏昏火中,故孟秋之月初昏已过中,但见其西流耳。若《尧典》之‘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夏小正》之‘五月初昏大火中’,则流火自六月矣。此虞夏至周,岁差不同也。”(见《诗补传》)
中国天文学家发现岁差,比西洋为早,这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之一证。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同时要研究古代历法;而研究古代历法,同时要研究天文。这是对研究古代汉语的人较高的要求。
(原载《文献》1980年第一期)
1 年和岁混用则不别。《尔雅》“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2 北京大学林庚教授说,屈原并非生于寅年寅月。
3 焉逢即阏逢,端蒙即旃蒙,游兆即柔兆,强梧即强圉。
4 一般注本都说《赤壁赋》“既望”指的是七月十六日,其实是七月十七日,因为那年壬戌七月是大月。
5 这所谓“既望”和后代所谓“既望”(十六日) 不同。
6 关于“初吉”“生魄”“死魄”“既望”这些名称,有各种不同的解说,今依王国维说。
7 现在我们依照国际习惯,一日分为二十四小时。小时只有时辰的一半,所以称为“小时”。
8 梁天监年间,曾一度改为九十六刻,但不久又改回来了。
9 据清代《协纪辨方书》,夏至昼五十九刻五分,夜三十六刻十分;冬至昼三十六刻十分,夜五十九刻五分;春分、秋分,昼夜各四十八刻。那是依每日九十六刻计算的。与《后汉书》稍有不同。
10 周历以子月为正月,所以四时都比夏历早两个月。《孟子·滕文公上》:“秋阳以暴之。”“秋阳”指的是夏历五、六月的太阳。
⑪ “分”是昼夜平分的意思。“至”是极、最的意思。夏至日最长,日行最北,日影最短;冬至日最短,日行最南,日影最长。
⑫ 这是所谓恒气。但实际规定的节气不是二十四等分。日行有迟有速。冬至日行最速,春分前三日已行天一个象限(九十度) ,等等。后人历法精密,以日行天的度数规定节气,叫作定气,与恒气稍有出入,参看下文《赢缩》。
⑬ 营室,即室宿。
⑭ 弧,又叫弧矢,在鬼宿之南。建星在斗宿上。
⑮ 七星,即星宿。牵牛即牛宿。
⑯ 婺女,即女宿。
⑰ 东井,即井宿。
⑱ 火,即心宿。
⑲ 觜觿,即觜宿。
⑳ 东壁,即壁宿。
㉑ 《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昏危中。”营室和危宿距离很近。
㉒ 例如:清咸丰元年八月没有中气,置闰;次年二月没有中气,不置闰。
㉓ 这是一般的情况,闰月也可能有中气,那是例外。
㉔ 周天360度,每度60分,每分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