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济阳纲目

卷二十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關格

論關格本於陰陽俱盛

經 曰: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營也(陽陰乖亂,不能營行,彼此格拒,不相通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營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關者不得小便,格者吐逆,上下俱病也)

四明陳氏 曰:腑有邪則陽脈盛,臟有邪則陰脈盛。陰脈盛者,陰氣關於下;陽脈盛者,陽氣格於上。然而未至於死。陰陽俱盛,則既關且格,格則吐而食不下,關則二陰閉,不得大小便而死矣。若臟腑氣和而相營,陰不覆,陽不溢,何關格之有?

論關格本於陰陽不升降

準繩 云:格則吐逆,上竅、五臟,陰極自地而升,是行陽道,乃東方之氣,金石之變上壅是也。極則陽道不行,反閉於上,故令人吐逆,是地之氣不能上行也,逆而下降,反行陰道,故氣填塞而不入,則氣口之脈大四倍於人迎,此清氣反行濁道也,故曰格。關則不便,下竅、六腑,陽極自天而降,是行陰道,乃西方之氣,膏粱之物下泄是也。極則陰道不行,反閉於下,故不得小便,是天之氣不得下通也,逆而上行,反行陽道,故血脈凝滯而不通,則人迎之脈大四倍於氣口,此濁氣反行清道也,故曰關。

丹溪 云:有氣虛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用補中益氣湯加檳榔,使清氣升而濁氣降也。

戴氏 曰:胸中覺有所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為氣之橫格也。

論關格本於上寒下熱

或 云:寒在胸中,遏絕不入,無入之理,故曰格;熱在下焦,填塞不通,無出之由,故曰關。格則吐逆,關則不得小便。

云岐子 云:陰陽易位,病名關格。胸膈以上,陽氣常在,則熱為主病;身半以下,陰氣常在,則寒為主病。寒反在胸中,舌上白胎,而水漿不下,故曰格,格則吐逆;熱反在丹田,小便不通,故曰關,關則不得小便。胸中有寒,以熱藥治之;丹田有熱,以寒藥治之;若胸中寒熱兼有,以主客之法治之。治主當緩,治客當急。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葉氏曰:以上二說,一則以為陽在下而陰在上,一則以為寒在上而熱在下,其說雖相反,要之皆病勢之所有也)

丹溪 云:寒在上,熱在下,故多死。法當吐,以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用二陳湯探而吐之,吐中便有降。

辨關格病因與陰陽隔絕之病不同

準繩 云:或問:關格之病因何如?曰:《內經》以臟腑陰陽之病診見於外者,則在人迎、氣口。謂人迎一盛(盛,猶倍也,以人迎寸口相較,或此大於彼,或彼大於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人迎侯陽,陽脈盛而陰無以通,故曰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寸口候陰,陰脈盛而陽無以交,故曰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謂盛於平常之脈四倍也)為關格。關格之脈羸(敗也,盛極則敗,陰陽離絕不能相營,故至羸敗),不能極盡也,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注謂:格者,陽盛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關者,陰盛之極,故關閉而溲不通也。《靈樞》亦嘗三言之,其二者皆如《內經》之論,人迎氣口之盛,分經脈也。但更謂盛者是足經,盛而躁者是手經。至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凡刺之道,從所分人迎一盛、二盛、三盛,瀉其陽,補其所合之陰,二瀉一補(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盛,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三盛,瀉足陽明補足太陰。瀉者二,補者一,瀉倍於補也),脈口亦然。瀉其陰,補其所合之陽,二補一瀉(一盛,瀉足厥陰補足少陽。二盛,瀉足少陰補足太陽。三盛,瀉足太陰補足陽明。補者二,瀉者一,補倍於瀉也),皆以上氣和乃止。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即外關內格也),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矣。一言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不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由此而觀,前之論人迎、寸口者,為人迎主外,氣口主內,故分三陰三陽氣之多寡,定一盛、二盛、三盛而言也。若此之不言人迎、寸口者,殆亦有謂焉。何則,此因論脈度及之,而以手足十二經周行上下者,是大經隧。然一陰一陽經相為臟腑之表裡者,即有支橫之路通其內外,臟腑之陰陽氣與之相榮,故在兩手寸關尺六部,以為診法。浮則為腑,沉則為臟者,於陰陽之盛,豈盡從其部而見耶,故不復言人迎、氣口耳。及張仲景之言關格者,則可見矣。如謂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又謂心脈洪大而長,是心之本脈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又云: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蓋胃者,水穀之海,營之居也。營者,榮衛之根源,營之機不動,則衛氣不布,衛氣不布,則脈伏,伏則穀不化而吐逆。榮氣不行,則脈澀,澀則食不入,如是皆為外格。未見內關之病,亦通言為關格矣。注乃又以澀脈為脾病,且脾者,陰臟也。脾病則陰盛,陰盛當為內關,豈以外格其飲食不入耶。蓋關格之名義,格者,拒捍其外,入者不得內。關者,閉塞其內,出者不得泄。豈不明且盡乎?後世妄以小便不通為格,大便不通為關,泛指在下陰陽二竅者為言,及乎陰陽之大法者,不復窮已,抑非獨此也。復有以陰陽隔絕之證,通為關格之病者,是非錯亂,有可嘆焉。夫隔絕之證,具於《內經》者,有曰:隔則閉絕,上下不通者,暴憂之病也。注云:憂愁則氣閉塞不行,血脈斷絕,故大小便不得通。有曰:病久,則傳化之行上下不並,良醫勿為。又有三陽結,謂之隔。注云:小腸膀胱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躁,膀胱熱結則津液固,故隔塞而不便。又謂:三陽積則九竅皆塞。又謂: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原此數條,其與關格果何如耶!丹溪書云:必用吐,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又云:有痰,二陳湯吐之,吐中便有降。中氣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此蓋竊其治小便之法填於條下,蹈世俗之弊而不悟,悲夫!

治驗

孫尚藥 治奉職趙令儀女,忽吐逆,大小便不通,煩亂,四肢漸冷,無脈,凡一日半。與大承氣湯一劑,至夜半,漸得大便,脈漸和,翼日乃安。此關格之病,極為難治,垂死而活者,惟此一人耳。

脈法

兩寸俱盛四倍以上。經曰:人迎大四倍於氣口,名曰格;氣口大四倍於人迎,名曰關。此謂俱盛四倍,蓋以其病甚而至於上則遏絕,下則閉塞,關格俱病者言也。

準繩 云:考之王氏《脈經》從「八十一難」,謂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然關之前者陽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自死,大抵亦人迎、氣口之互見者也。

治方

止吐透格湯

陳皮 半夏(薑湯泡,各二錢) 茯苓 厚朴(薑湯炒) 蒼朮(炒,各一錢半) 藿香(去土) 砂仁(捶碎) 白豆蔻(捶碎,各一錢)

上銼,水二鍾煎七分,入生薑汁三匙,頻頻徐徐服。如火熱者,去藿、砂、豆蔻,加薑汁炒黃連、山梔、竹茹;鬱結氣滯者,加香附、貝母、檳榔。

通關導滯散

木香 檳榔 枳殼(麩炒) 厚朴(薑汁炒) 歸鬚(各一錢) 大黃(三錢)

上銼,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前服。如小便不通,加瞿麥、木通、滑石各一錢半,或用八正散。

兩枳二陳湯 治關格,上焦痰壅,兩手脈盛是也。

陳皮 半夏(各二錢) 白茯苓(一錢半) 南星 枳殼 枳實 甘草(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用鵝翎於病人咽喉探吐之。如病人虛弱,不可用也。

枳縮二陳湯 治關格上下不通。

枳實(麩炒,一錢) 砂仁 白茯苓 貝母 陳皮 蘇子(炒) 瓜蔞仁 厚朴(薑汁炒) 香附(童便炒,各七分) 撫芎(八分) 木香 沉香(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入竹瀝,磨沉木香服。

木通二陳湯(會編) 治心脾疼後小便不通,皆是痰隔於中焦,氣滯於下焦。

陳皮(去白) 半夏(薑製) 白茯苓 甘草 木通 枳殼

上加生薑,煎服,服後探吐。若不吐,用加味小胃丹或加味控痰丸。

柏子仁湯

人參 半夏 白茯苓 陳皮 柏子仁 甘草(炙) 麝香(少許,另研)

上加生薑,煎,入麝香調勻和服,加郁李仁,妙。

人參散

人參 麝香 片腦(少許)

上為末,甘草湯調服。

檳榔益氣湯(會編) 治關格勞役後氣虛不運者。

黃耆 人參 白朮 甘草 當歸 陳皮 升麻 柴胡 枳殼 檳榔(多用)

上銼,加生薑,煎服。

導氣清利湯(會編) 治關格吐逆,大小便不通。

人參 白朮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豬苓 澤瀉 柏子仁 藿香 木通 梔子 甘草 檳榔 枳殼 厚朴(薑製) 黑牽牛 大黃 麝香(少許)

上銼,加生薑,煎服,兼服木香和中丸。吐不止,灸氣海、天樞。如又不通,用蜜導。

藿香胃苓散 治關格吐逆,上下不通。

藿香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桂(五分)

上銼,加薑、棗,煎服。

既濟丸(會編) 治關格脈沉細,手足厥冷者。

人參 熟附子(童便浸,各一錢) 麝香(少許)

上為末,飯丸如桐子大,麝香為衣,每服七丸,燈心湯下。

加味麻仁丸(會編) 治關格大小便不通。

大黃(一兩) 厚朴(薑汁炒) 當歸 白芍藥 麻仁 杏仁(去皮尖) 南木香 檳榔 枳殼(各五錢) 麝香(少許)

上為末,蜜丸,熟水下。

皂角散 治大小便關格不通,經三五日者。

大皂角(燒存性)

上為末,米湯調下三錢。又,以豬脂一兩煮熟,以汁及脂俱食之。又,服八正散,加檳榔、枳殼、朴硝、桃仁、燈心、茶根。

大承氣湯 方見泄瀉門。

一方 治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

用獨頭蒜燒熱,去皮紙裹,納下部。

灸法 治關格證,吐逆而小便不利,急宜先灸氣海、天樞等穴各三七壯,其吐必止,然後以益元散等藥利小便。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