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济阳纲目

卷四十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痙證

虞氏 曰:《內經》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痙風,強病也。項為足之太陽,濕兼風化而侵寒水之經,濕之極也。然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太陽之復,為腰睢反痛,屈伸不便者是。又為寒水反勝之虛邪矣)。又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原病式》曰:筋頸強直而不柔和也。夫肝木屬風而主筋。經曰:諸暴強直屬風,理宜然也。其所謂諸痙項強,而屬於濕者何歟?蓋太陽陰濕,甚則兼風化,亢則害,承乃制也。是故知痙之為病,濕為本,風為標耳。故仲景有剛柔二痙之分,不可不辨。蓋剛為陽痙,而柔為陰痙也。若夫太陽發熱,無汗惡寒,脈弦長,頸急胸滿,口噤,手足攣急,咬牙,甚則搐搦,角弓反張,此為剛痙。太陽微熱,多汗,不惡寒,脈遲澀弦細,四肢不收,時時搐搦,開目含口,此為柔痙。大抵因風濕二氣襲於太陽之經,亦有輕重之分,其風氣勝者為剛痙,風性剛急故也。濕氣勝者為柔痙,濕性柔和故也。外有諸虛之候,表虛不任風寒,亦能成痙,是以或產後,或金瘡,或跌僕撲傷,癰疽潰膿之後,一切去血過多之證,皆能成此疾也。此乃虛為本,而風為標耳。亦有絕無風邪,而亦能使人筋脈攣急,而為角弓反張之候者,血脫無以養筋故也。丹溪甚言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恐反燥其餘血而致不救,可不慎歟。

婁氏 曰:痙者,口噤,角弓反張者是也。

丹溪 曰:痙大率與癇病相似,比癇為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兼痰,宜服人參竹瀝之類,不用兼風藥。

丹溪活套 云:昔之所謂剛柔二痙者,當以虛實論之是也。一屬外感,一屬內傷,屬外感者為剛痙,宜用麻黃葛根湯,瓜蔞桂枝湯,小續命湯。在裡者,大承氣之類。屬內傷者為柔痙,宜用補中益氣湯,八物湯,四物湯之類。如以風濕二事分剛柔而治,恐誤醫者不勝其多。今以虛實分治,其理昭然無疑矣。

趙氏 曰:按仲景云,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曰剛痙。發熱汗出而不惡寒,曰柔痙。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腫赤,獨頭搖動,卒口噤,背反張者,痙也。又云:太陽病發汗太多致痙,風病下之則痙。《三因方》云:血氣內虛,外為風寒濕熱所中則痙,以風散氣,故有汗而不惡寒。以寒澀血,故無汗而惡寒。原其所自,多由亡血,筋無所榮,故邪得以襲之,所以傷寒汗下過多,與夫病瘡人及產後致斯疾者,概可見矣。大抵此證有外感者,有內虛者,有因虛而受外邪,與虛而挾痰火濕熱及怒氣者,所因不同,治法亦異。諸書只為外感立方,然人之病此,多是虛證,其可以風藥通治之乎。

海藏 曰:發汗太多因致痙,身熱足寒,項強惡寒,頭熱而腫,目赤頭搖,口噤背反張者,太陽痙也。若低頭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扛,陽明痙也。若一目或左右斜視,並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陽痙也。汗之,止之,和之,下之,各隨其經,可使必已。

李氏 曰:陽極則為剛痙,多類風證,宜清熱化痰祛風。陰極則為柔痙,多類厥證,宜溫補化痰降火。此丹溪謂實則為剛,虛則為柔,皆危證也。余詳傷寒。痙病發,則身強不醒;癇病發,則身軟時醒。痙癇相似,而實不同。或外因風邪,或內因七情,皆必因痰火而後發痙。痰壅發痙不醒,或隻手足搐搦,左右動搖,宜祛風導痰湯加竹瀝、薑汁。風痰盛者,敗毒散加防風、天麻、黃芩、全蠍、生薑、薄荷,或通聖散加人參、柴胡,間服壽星丸,薑汁竹瀝下。火盛則遍身戰掉,猶火炎而旋轉也。火能燥物,而使氣液不足,宜四物、二陳湯,加芩、連、知母、黃柏、竹瀝、童便,補而散之。實火則胸滿口噤,咬牙腳攣,臥不著床,大便閉者,大承氣湯下之,仍忌風藥。蓋火為風燥之本,能治其本,則風自散而燥自潤矣。七情鬱悶者,烏藥順氣散,八味順氣散主之。諸虛絕無風邪,而筋脈拘急,角弓反張者,乃氣血虛脫,無以主持養筋,此等尤不可純用風藥。經曰:諸痙強直,皆屬於濕。濕極反兼風化制之,實非風也,虛也。故又有言曰,虛為本,痰火外邪為標。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加竹瀝,或六君子湯加黃耆、附子、柴胡。血虛者,四物湯加防風、羌活,或大秦艽湯。痙病比癇更重,甚則因而昏死者有之。

脈法

脈經 曰:太陽病發熱,其脈沉而細者為痙。痙脈來,按之築築然而弦,直上下行。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痙病發,其汗已,其脈浛浛(胡紺切,音感。水和泥也)如蛇,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必痙(此痙字恐當作死字)。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兀兀,然脈沉遲,此為痙,瓜蔞桂枝湯主之。

治外感陽痙方

小續命湯 治剛柔二痙通用。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酒炒) 芍藥(酒炒) 川芎(酒洗) 防己 杏仁(去皮尖炒) 桂枝(淨洗) 甘草(各一錢) 防風 附子(炮去皮臍,各五分)

上加生薑五片,水煎服。若柔痙自汗者,去麻黃。夏間及病有熱者,減桂枝一半。冬至春初,去黃芩。

麻黃葛根湯 治剛痙無汗惡寒。

麻黃 赤芍藥(各三錢) 乾葛(四錢半) 豆豉(半合)

上銼作一服,加蔥白三莖,水煎稍熱服。

麻黃加獨活防風湯 治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麻黃(去節) 桂枝(各一兩) 芍藥(三兩) 甘草(半兩) 獨活 防風(各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溫服。

葛根湯 治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葛根(一錢半) 麻黃(一錢) 桂枝 芍藥 甘草(各七分半)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服。

瓜蔞桂枝湯 治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兀兀,然脈反沉遲,此為柔痙。

瓜蔞根(二兩)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銼,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作三服,連飲取微汗。如汗不出,少頃以熱粥湯發之。

桂枝加川芎防風湯 治發熱自汗,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一兩半) 甘草 防風 川芎(各一兩) 大棗(六枚)

上銼,每服二兩,水三盞,煎至一盞,溫服。

柴胡加防風湯 治汗後不解,乍靜乍燥,目直視,口噤,往來寒熱,脈弦者,少陽風痙也,此方主之。

柴胡(一兩) 人參 黃芩(各五錢) 半夏(六錢) 防風(一兩) 甘草 生薑(各六錢) 棗(三個)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溫服。

大承氣湯 治剛痙,為病胸滿口噤,大便實熱,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此屬陽明裡證也,以此下之。(齘,音械,齒相切也。齘,齒上下相抵也)

大黃(七錢半) 厚朴 枳實(各一兩) 芒硝(半合)

上銼碎,以水二碗先煎枳樸二味,取汁一碗半,去渣納大黃,再煎至一碗,去渣納芒硝,更煎一二沸,溫服,以利為度。

治外感陰痙方

倉公當歸湯 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發痙無汗。

當歸 防風(各七錢半) 獨活(一兩半) 附子(一枚) 細辛(半兩) 麻黃(一兩二錢半)

上㕮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開者,格口納湯。一服當蘇,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八物白朮散 治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而無汗者。

白朮 麻黃(去根節) 茯苓 五味子 羌活(各半兩) 附子(炮) 桂心(各三錢) 良薑(一錢)

上銼,每服四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服。凡用麻黃宜斟酌,不可過多。

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 治發熱脈浮而細者,附太陰也,必腹痛,宜此方。

桂枝(一兩半) 防風 防己(各一兩) 芍藥(二兩) 生薑(一兩半) 大棗(六枚)

上銼,每服一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渣溫服。

附子防風散 治陰痙閉目合口,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芷 五味子(各一兩) 防風 甘草 附子 乾薑 茯苓(各七錢半) 柴胡(一兩半) 桂心(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加生薑四片,水煎,溫服。

附子湯 治手足逆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口噤痰湧。

附子(炮) 白朮 獨活(各五分) 川芎 肉桂(各三分)

上作一服,加棗一枚,水煎服。

桂心白朮湯 治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朮 桂心 附子(炮) 防風 川芎 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加薑棗水煎服。

治內傷諸痙方

十全大補湯 治發汗過多,因而致痙者,此方主之。瘡家雖身疼,不可發汗,發則痙者,亦用此方。

人參 黃耆(蜜炙) 茯苓 白芍(酒炒) 白朮(炒) 當歸(酒洗) 甘草(炙) 熟地(砂仁炒) 川芎(各一錢) 桂枝(五分)

上銼,水煎服。

黃耆湯 治汗多氣虛發痙。

黃耆(蜜炙,二錢)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白芍藥(炒,各一錢) 甘草(炙,八分) 桂枝(五分)

上加棗一枚,水煎食前服。

防風當歸湯 治發汗過多,發熱,頭搖口噤,背反張者,宜去風養血。

防風 當歸 川芎 地黃(酒炒,各二錢半)

上銼,水煎服。

當歸散 治血虛及去血過多,發痙。

當歸(酒洗,二錢) 川芎 熟地(砂仁炒) 防風(各一錢) 芍藥(煨,一錢半) 黃耆(一錢) 甘草(四分)

上水煎,食前服。

當歸補血湯 治一切去血過多,因無血養筋,令人四肢攣急,口噤如痙。

當歸(半兩,酒浸) 黃耆(一兩)

上銼碎,作一服,水煎溫服。如挾風,或兼破傷風者,加防風、羌活各一錢,荊芥穗一錢半,甘草五分,減去黃耆一半。

丹溪方 一少年痘瘡靨謝後,忽口噤不開,四肢強直,時繞臍痛一陣,則冷汗如雨,痛定汗止,脈極強緊如直弦。知此子極勤苦,因勞倦傷血,瘡後血愈虛,感風寒,當用辛溫養血,辛涼散風,服此藥十二帖而安。

當歸 芍藥(二味為君) 川芎 青皮 鉤藤鉤(三味為臣) 白朮 甘草(二味為佐) 桂枝 木香 黃連(三味為使)

上加紅花少許,水煎服。

荊芥散 治新產血虛發痙,得汗後中風,發熱亦然。

荊芥穗微炒為末,每服三五錢,外以大豆黃卷,用熱酒沃之,取汁調下,其效如神。

治痰火濕氣勞風諸痙方

清痰湯 治痰火攻作,項強口噤,角張發痙。

山梔 黃芩(各一錢半) 半夏(湯泡) 橘紅 茯苓 瓜蔞仁(炒,去殼) 枳殼(麩炒) 貝母(去心) 香附(童便浸,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水煎,入竹瀝、薑汁各三四匙,食遠服。

去濕清熱散

白朮(二錢) 蒼朮(米泔浸炒,一錢半) 澤瀉 茯苓 天花粉 山梔(各一錢) 羌活(七分) 甘草(四分)

上水煎,食前服。

祛風清金散 治肺熱壅盛,痰嗽如膿。

防風 川芎 桔梗 枳殼 旋覆花(各一錢) 山梔 黃芩 貝母 瓜蔞仁 茯苓 橘紅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八分) 五味子(十五粒) 甘草(四分)

上水煎食後服。

理氣平肝散 治七情所傷發痙。

烏藥 香附(各一錢半) 青皮 枳殼(麩炒) 芍藥(煨) 川芎 柴胡 木香(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服。

芎枳丸 治勞風,強上冥視,肺熱上壅,唾稠。

川芎 枳殼

上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溫水下,日進三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