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岳治虛損法
吳澄曰:歷代名賢,其治虛損也,皆有宗派,各得其偏。景岳之治虛損也,因證制宜,獨得其全。其立論也,以真陰真陽為主。其治療也,以脾胃元氣為先。其用溫補也,而不膠固溫補。其禁寒涼也,而不棄絕寒涼。升堂入室,可為虛損之大成。故是集也,採擇良多,實可宗而可法焉。
論脈
虛損之脈,凡甚急、甚數、甚細、甚弱、甚澀、甚滑、甚短、甚長、甚浮、甚沉、甚弦、甚緊、甚洪、甚實者,皆勞傷之脈。然無論浮沉大小,但漸緩則漸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細而再加緊數,則百無一生矣。
辨爪
凡勞損之病,本屬陰虛,陰虛必血少。而指爪為精血之餘,故凡於診候之際,但見其指爪干黃,覺有槁枯之色,則其發、膚、營氣俱在吾目中矣。此於脈色之外,便可知其有虛損之候,而損之微甚,亦可因之以辨也。
噴嚏
—凡陽虛之人,因氣虛也。陽氣既虛,即不能嚏。仲景曰: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故凡以陽虛之證,而忽見嚏者,便有回生之兆。
虛損病源
凡勞傷虛損,五臟各有所主,而惟心臟最多。且心為君主之官,一身生氣所繫,最不可傷。而人多忽而不知也,何也?夫五臟之神,皆稟於心。故憂生於心,肺必應之。憂之不已,而慼慼幽幽,則陽氣日索,營衛日消,勞傷及肺,弗亡弗已。如經曰: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之類,無非慮竭將來,追窮已往,而二陽並傷。第其潛消暗鑠於冥冥之中,人所不覺而不知。五臟之傷,惟心為本。凡值此者,速宜舒情知命,力挽先天。要知人生在世,喜一日則得一日,憂一日則失一日。但使靈明常醒,尚何塵魔敢犯哉?及其既病,而用參、耆、歸、朮、益氣湯之類,亦不過後天之末著耳。知者當知所先也。
—喜因欲遂而發,若乎無傷。而經曰:喜傷心。又曰:暴喜傷陽。又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又曰: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蓋心藏神,肺藏氣,二陽藏也。故暴喜過甚則傷陽,而神氣因以耗散。或縱喜無節,則淫蕩流亡,以致精神疲竭,不可救藥;或偶爾得志,則氣盈載滿,每多驕恣傲慢,自取敗亡,而莫知其然者多矣。然則喜為人所忽,而猶有不可忽者如此。
—思本乎心。經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此傷心則然也。然思生於心,脾必應之。故思之不已,則勞傷在脾。經曰:思傷脾。又曰: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凡此為病,脾氣結則為噎膈,為嘔吐,而飲食不能運。食不運則血氣日消,肌肉日削,精神日減,四肢不為用,而生脹滿、泄瀉等症。此傷心脾之陽也。夫人孰無思,而苦思難釋,則勞傷至此。此養生者所當戒也。然思本傷脾,而憂也傷脾。經曰: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蓋人之憂思本多兼用,而心、脾、肺所以並傷,故致損上焦陽氣。而二陽之病,發自心脾,以漸成虛勞之證者,斷由乎此。
—淫欲邪思,又與憂思不同,而損惟在腎。蓋心耽欲念,腎必應之。凡君火動於上,則相火應於下。夫相火者,水中之火也。靜而守位,則為陽氣。熾而無制,則為龍雷,而涸澤燎原,無所不至。故其在腎,則為遺淋帶濁,而水液漸以乾枯。炎上入肝,則逼血妄行,而為吐為衄,或為營虛筋骨疼痛。又上入脾,則脾陰受傷,或為發熱,而飲食悉化痰涎。再上至肺,則皮毛無以扃固,而亡陽喘嗽,甚至喑啞聲嘶。是皆無根虛火,陽不守舍,而光焰詣天。自下而上,由腎而肺,本源漸槁,上實下虛,是誠剝極之象也。凡師尼、室女、失偶之輩,雖非房室之勞,而私情繫戀,思想無窮,或對面千里,所願不得,則欲火搖心,真陰日削,遂致虛損不救。凡五勞之中,莫此為甚,苟知重命,慎毋蹈之。
—七情傷腎,恐亦居多。蓋恐畏在心,腎則受之。故經曰恐傷腎。又曰:恐則精卻。又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余嘗診一在官少年,因恐而致病,病稍愈而陽痿,及其病復終不可療。又嘗見猝恐者必陰縮,或遺尿,是皆傷腎之徵也。然恐固傷腎,而怒亦傷腎。經曰: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背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是知盛怒不惟傷肝,而腎亦受其害也。
—怒生於心,肝必應之。怒不知節,則勞傷在肝。經曰:怒傷肝。又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蓋肝為陰中之陽臟,故肝之為病,有在陰者,有在陽者。如火因怒動而逼血妄行,以致氣逆於上,而脹痛喘急者,此傷其陰者也。又或氣以怒傷而木鬱無伸,以致侵脾氣陷,而為嘔、為脹、為泄、為痛、為食飲不行者,此傷其陽者也。然隨怒隨消者,未必致病;臟氣堅固者,未必致病。惟先天稟弱,而三陰易損者,使不知節,則東方之實多致西方之敗也。然怒本傷肝,而悲哀亦最傷肝。經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蓋怒盛傷肝,肝氣實也;悲哀傷肝,肝氣虛也。但實不終實,而虛而終虛耳。虛而不顧,則必至勞損,而治當察其邪正也。
—驚氣本以入心,而實通於肝膽。經曰: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又曰: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此所以能動心,而尤能傷及肝膽。心為君主,固不可傷。而膽以中正之官,實少陽生氣所居,故十一臟陽剛之氣,皆取決於膽。若或損之,則諸臟生氣,因皆消索致敗,其危立見。嘗見微驚致病者,惟養心安神,神復則病自卻。若驚畏日積,或一時大驚損膽,或致膽汁泄而通身發黃,默默無言者,皆不可救。
—色欲過度者,多成勞損。蓋人自有生以後,惟賴後天精氣以為立命之本。故精強神亦強,神強必多壽;精虛氣亦虛,氣虛必多夭。其有先天所稟原不甚厚者,但知自珍而培以後天,則無不獲壽。設稟賦本薄,而且恣情縱欲,再伐後天,則必成虛損。此而傷生,咎將誰委?又有年將未冠,壬水方生,保養萌芽,正在此日。而無知孺子,遽搖女精,余見包萼未成,而蜉蝣旦暮者多矣,良可悲也。此其責不在孺子,而在父師,使不先有明誨,俾知保生之道,則彼以童心,豈識利害,而徒臨期懇禱,號呼悲慼,將何濟幹事哉?
—勞倦不顧者多成虛損。夫勞之於人,孰能兔之,如奔走食力之夫,終日營營而未聞其勞者,豈非勞乎?但勞有不同耳!蓋貧賤之勞,作息有度,無關榮辱,習以為常,何病之有?惟安閒柔脆之輩,而苦竭心力,斯為害矣。故或勞於名利,而不知寒暑之傷形;或勞於色欲,而不知旦暮之疲睏;或勞於遊蕩,而忍飢竭力於呼盧馳驟之場;或勞於疾病,而剝削傷殘於無術庸醫之手;或為詩書困厄,每緣螢雪成災;或以好勇逞強,遂致絕筋乏力。總之不知自量,而務從勉強則一,應妄作妄為皆能致損。凡勞倦之傷,雖曰在脾,而若此諸勞不同,則凡傷筋、傷骨、傷氣、傷血、傷精、傷神、傷皮毛肌肉,則實兼之五臟矣。嗚呼!嗜欲迷人,其害至此。此其故,則在但知有彼,而忘其有我耳。廣成子曰: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若此二言者,人因其簡,故多易之而不知,養生之道,於此八字而盡之矣,顧可以忽之也耶!
—疾病誤治,及失於調理者,病後多成虛損。蓋病有虛實,治有補瀉,必補瀉得宜,斯為上工。余見世俗之醫,固不知神理為何物,而且並邪正緩急俱不知之,故每致伐人元氣,敗人生機,而隨藥隨斃者,已無從訴。其有幸而得免,而受其殘剝,以致病後多成虛損,而不能復振者,此何以故也?故凡醫有未明,萬毋輕率,是誠仁人積德之一端也。至若失於調治致不能起,則俗云小孔不補,大孔叫冤苦,亦自作之而自受之耳,又何尤焉!
凡虛損之由,具道如前,無非酒色勞倦,七情飲食所致。故或先傷其氣,氣傷必及於精。或先傷其精,精傷必及於氣。但精氣在人,無非謂之陰分。蓋陰為天一之根,形質之祖,故凡損在形質者,總曰陰虛,此大目也。若分而言之,則有陰中之陰虛者,其病為發熱躁煩,頭紅面赤,唇乾舌燥,咽痛口瘡,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大便燥結,小水痛澀等症。有陰中之陽虛者,其病為怯寒憔悴,氣短神疲,頭暈目眩,嘔惡食少,腹痛飧泄,二便不禁等症。甚至咳嗽吐痰,遺精盜汗,氣喘聲喑,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盡削,夢與鬼交,婦人月閉等症。則無論陰陽,凡病至極皆所必至,總由真陰之敗耳。然真陰所居,惟腎為主,蓋腎為精血之海。而人之生氣,即同天地之陽氣,無非自下而上,所以腎為五臟之本。故腎水虧則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腎水虧則水不歸原而脾痰起,腎水虧則心腎不交而神色敗,腎水虧則盜傷肺氣而喘嗽頻,腎水虧則孤陽無主而虛火熾。凡勞傷等症,使非傷入根本,何以危篤至此?故凡病甚於上者,必其竭甚於下也。余故曰:虛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窮而至此,吾未如之何也矣。夫所貴乎君子者,亦貴其知微而已。
—凡損傷元氣者,本皆虛證。而古方以虛損癆瘵,各分門類,則病若有異,亦所宜辨。蓋虛損之謂,或有發見於一症,或有困憊於暫時。凡在經在臟,但傷元氣,則無非虛損病也。至若癆瘵之有不同者,則或以骨蒸,或以干嗽,甚至吐血吐痰,營衛俱敗,尪羸日甚。此其積漸有日,本末俱竭而然。但虛損之虛,有在陰分,有在陽分,然病在未深,多宜溫補。若癆瘵之虛,深在陰中之陰分,多有不宜溫補者。然凡治虛證宜溫補者,病多易冶;不宜溫補者,病多難治。此虛勞若乎有異,而不知癆瘵之損,即損之深而虛之甚者耳。凡虛損不愈,則日甚成癆矣,有不可不慎也。
論治
病之虛損變態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證有營衛臟腑。然總之則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為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凡病有火盛水虧,而見營衛燥,津液枯者,即陰虛之證也。有水盛火虧,而見臟腑寒,脾腎敗者,即陽虛之證也。此惟陰陽偏困,所以致然。凡治此者,但當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餘。夫既緣虛損,而再去所餘,則兩敗俱傷矣,豈不殆哉!惟是陰陽之辨猶有不易,謂其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其有似陽非陽,似陰非陰者,使非確有真見,最易惑人,此不可不詳察也。且復有陰陽俱虛者,則陽為有生之本,而所重者又單在陽氣耳。知乎此,則虛損之治如指諸掌矣。
—陽虛者多寒,非謂外來之寒。但陽氣不足,則寒生於中也。若待既寒,則陽已敗矣。而不知病見虛弱,而別無熱症者,便是陽虛之候,即當溫補元氣,使陽氣漸回,則真元自復矣。蓋陽虛之候,多得之愁、憂、思、慮以傷神,或勞役不節以傷力,或色欲過度而氣隨精去,或素稟元陽不足而寒涼致傷等病,皆陽氣受損之所由也。欲補陽氣,惟辛甘溫燥之劑為宜,萬勿兼清涼寒滑之品,以殘此發生之氣。如生地、芍藥、天麥門冬、沙參之屬,皆非所宜。而石斛、玄參、知、柏、芩、連、龜膠之類,則又切不可用。若氣血俱虛者,宜大補元煎,或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五臟俱虛宜平補者,五福飲。命門陰分不足者,左歸飲、左歸丸。命門陽分不足者,右歸飲、右歸丸。氣分虛寒者,六氣煎。脾腎陰分虛寒,諸變不一者,理陰煎。三焦陽氣大虛者,六味回陽飲。氣虛脾寒者,一炁丹。胃氣虛寒者,溫胃飲、理中湯。血虛寒滯者,五物煎。
—陰虛者多熱,以水不濟火,而陰虛生熱也。此病多得於酒色嗜欲,或憤怒邪思,流蕩狂勞,以動五臟之火,而先天元陰不足者尤多。此病凡患虛損,而多熱多燥不宜熱食者,便是陰虛之候。欲滋其陰,惟宜甘涼醇靜之物。凡陰中有火者,大忌辛溫。如乾薑、桂、附、破故紙、白朮、蒼朮、半夏之屬,皆不可輕用。即如人參、黃耆、枸杞、當歸、杜仲之類,皆陰中有陽,亦當酌宜而用之。蓋恐陽旺則陰愈消,熱增則水益涸耳。然陰虛者,因其水虧,而水虧者,又忌寒涼。蓋苦劣之流,斷非資補之物。其有火盛之甚,不得不從清涼者,亦當兼壯水之劑,相機間用,而可止即止,以防其敗,斯得滋補之大法。諸治如下。
—虛損夜熱,或午後發熱,或喜冷便實者,此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也,宜加減一陰煎。若火在心腎而驚悸失志者,宜二陰煎。若外熱不已,而內不甚熱,則但宜補陰,不可清火,宜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其有元氣不足,而虛熱不已者,必用大補元煎,庶乎久之自愈。
—虛損傷陰,本由五臟。雖五臟各有所主,然五臟證治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如諸氣之損,其治在肺;神明之損,其治在心;飲食肌肉之損,其治在脾;諸血筋膜之損,其治在肝;精髓之損,其治在腎。此其可分者也。然氣主於肺,而化於精;神主於心,而化為氣;肌肉主於脾,而土生於火;諸血藏於肝,而血化於脾胃;精髓主於腎,而受之於五臟。此其不可分者也。及乎既甚,則標本相傳,連及臟腑,此又方之不可執言也。故凡補虛之法,但當明其陰陽升降,寒熱溫涼之性,精中有氣,氣中有精之因。且凡上焦陽氣不足者,必下降於腎也,當取之至陰之下。下焦真陰不足者,多飛越於上也,可不引之歸原乎!
景岳新方
大補元煎 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危劇等症。此迴天贊化,救本培元。
人參(補氣補陽,以此為主,少則用一二錢,多則用一二兩) 山藥(炒,二錢) 熟地(補精補陰,以此為主,少則用二三錢,多則用二三兩) 杜仲(二錢) 當歸(二三錢,若泄瀉者去之) 山茱萸(一錢,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二三錢) 炙甘草(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左歸飲 此壯水之劑也。凡命門之陰衰陽勝者,宜此方主之。
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 山藥(二錢) 枸杞(二錢) 炙甘草(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山茱萸(一二錢,畏酸者少用之)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右歸飲 此益水之劑也。凡命門之陽衰陰勝者,宜此方主之。
熟地(用如前) 山藥(炒,二錢) 山茱萸(一錢) 枸杞(二錢) 炙甘草(一二錢) 杜仲(薑製,二錢) 肉桂(一錢或二錢) 製附子(一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左歸丸 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虛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運;或口燥舌乾;或眼花耳聾;或腰痠腳軟。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俱宜速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大懷熟(八兩) 山藥(炒,四兩) 枸杞(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川牛膝(酒洗蒸熟,二兩,精滑者不用) 菟絲子(制,四兩) 鹿角膠(敲碎炒珠,四兩) 龜膠(切碎炒珠,四兩,無火者不必用)
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
右歸丸 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疼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節痛痹,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總之,真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或心跳不寧,或四體不收,或眼見邪祟,或陽衰無子等症。俱速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腎之元陽,而神氣自強矣,此方主之。
大懷熟(八兩) 山藥(炒,四兩) 山萸肉(微炒,三兩) 枸杞(微炒,四兩) 鹿角膠(炒珠,四兩) 菟絲子(制,四兩) 杜仲(薑湯炒,四兩) 當歸(三兩,便溏勿用) 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 製附子(自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
上丸法如前,或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其效尤速。
五福飲 凡五臟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隨宜,心) 熟地(隨宜,腎) 當歸(二三錢,肝) 白朮(炒,一錢五分,肺) 炙甘草(一錢,脾)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七福飲 治氣血俱虛而心脾為甚者。
即前方加棗仁二錢,遠志三五分,制用。
一陰煎 此治水虧火勝之劑,故曰一陰。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症。或瘧疾傷寒,屢散之後,取汗既多,脈虛氣弱,而煩渴不止,潮熱不退者,此以汗多傷陰,水虧而然也。皆宜用此方主之。
生地(二錢) 熟地(三五錢) 芍藥(二錢) 麥冬(二錢) 甘草(一錢) 牛膝(一錢五分) 丹參(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加減一陰煎 治證如前,而火之甚者,宜用此方。
生地 白芍 麥冬(各二錢) 熟地(三五錢)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錢)
水二鍾,煎服。
二陰煎 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症,宜此主之。
生地(二三錢) 麥冬(二三錢) 棗仁(二錢) 生甘草(一錢) 玄參(一錢五分) 黃連(一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木通(一錢五分)
水二鍾,加燈草二十根,或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服。
三陰煎 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等病,故曰三陰。凡中風血不養筋,及瘧疾汗多,邪散而寒熱猶不能止,是皆少陽、厥陰陰虛血少之病。微有火者,宜一陰煎;無火者,宜此主之。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炙甘草(一錢) 芍藥(二錢,酒炒) 棗仁(二錢) 人參(隨宜)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四陰煎 此保肺清金之劑,故曰四陰。治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咳嗽吐衄,多熱等症。
生地(二三錢) 麥冬(二錢) 白芍藥(二錢) 百合(二錢) 沙參(二錢) 生甘草(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五陰煎 凡真陰虧損,脾虛失血等症,或見溏泄未甚者,所重在脾,故曰五陰,忌用潤滑,宜此主之。
熟地(五七錢或一兩) 山藥(二錢,炒) 扁豆(二三錢,炒) 炙甘草(一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芍藥(淡黃色,二錢) 五味子(二十粒) 人參(隨宜用) 白朮(炒,一二錢)
水二鍾,加蓮子肉去心,二十粒,煎服。
大營煎 治真陰精血虧損,及婦人經遲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氣血虛寒,心腹疼痛等症。
當歸(二三錢或五錢) 熟地(三五七錢) 枸杞(二錢) 炙甘草(一二錢) 杜仲(二錢) 牛膝(一錢五分) 肉桂(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小營煎 治血少陰虛,此性味平和之方也。
當歸(二錢) 熟地(二三錢) 芍藥(二錢,酒炒) 山藥(二錢,炒) 枸杞(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盞,煎七分,食遠溫服。
補陰益氣煎 此補中益氣湯之變方也。治勞倦傷陰,精不化氣,或陰精內乏,以致外感不解,寒熱痎瘧,陰虛便結不通等症。凡屬陰氣不足,而虛邪外侵者,用此升散,無不神效。
人參(一二三錢) 當歸(二三錢) 山藥(酒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或一二兩) 陳皮(一錢) 炙甘草(一錢) 升麻(三五分,火浮於上者,去此不必用) 柴胡(一二錢,如無外邪者,不必用)
水二鍾,加生薑三五七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舉元煎 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症,有不利於歸、熟等劑,而但宜補氣者,以此主之。
人參 黃耆(炙,各三五錢) 炙甘草(一二錢) 升麻(五七分,炒用) 白朮(炒,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溫服。
兩儀膏 治精氣大虧,諸藥不應,或以克伐太過,耗損真陰。凡虛在陽分而氣不化精者,宜參朮膏。若虛在陰分而精不化氣者,莫妙於此。其有未至大病,而素覺陰虛者,用以調元,尤稱神妙。
人參(半斤或四兩) 大熟地(一斤)
上二味用好甜水或長流水十五碗,浸一宿,以桑柴文武火煎取汁。若味有未盡,再用水數碗,煎渣取汁,並熬稍濃,乃入磁礶,重湯熬成膏,入真白蜜四兩,或半斤收之。每以白湯點服。
貞元飲 治氣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勢劇垂危者。常人但知為氣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無根,虧損肝腎。此子午不交,氣脫證也。尤為婦人血海常虧者最多。此證宜急用此飲,以濟之緩之,敢云神劑。凡診此證,脈必微細無神,若微而兼緊,尤為可畏。倘庸眾不知,妄云痰逆氣滯,用牛黃、蘇合,及青、陳、枳殼破氣等劑,則速其危矣。
熟地黃(七八錢,甚者一二兩) 炙甘草(一二三錢) 當歸(二三錢)
水二鍾,煎八分,溫服。
當歸地黃飲 治腎虛腰膝疼痛等症。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山藥(二錢) 杜仲(二錢) 牛膝(一錢五分) 山茱萸(一錢) 炙甘草(八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濟川煎 凡病涉虛損,而大便閉結不通,則硝、黃攻擊等劑必不可用,若勢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於補之劑也。
當歸(三五錢) 牛膝(二錢) 肉蓯蓉(酒洗去咸,二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升麻(五七分或一錢) 枳殼(一錢,虛甚者不必用)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食前服。
歸腎丸 治腎水真陰不足,精衰血少,腰痠腳軟,形容憔悴,遺泄陽衰等症。
熟地(八兩) 山藥(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茯苓(四兩) 當歸(三兩) 枸杞(四兩) 杜仲(鹽水炒,四兩) 菟絲子(制,四兩)
煉蜜同熟地膏為丸,桐子大。每服百餘丸。飢時,或滾水,或淡鹽湯送下。
贊化血餘丹 此藥大補氣血,故能烏鬚髮,壯形體。其於培元贊育之功,有不可盡述者。
血餘(八兩) 熟地(八兩,蒸搗) 枸杞 當歸 鹿角膠(炒,珠) 菟絲子(制) 杜仲(鹽水炒) 巴戟(肉,酒浸,剝,炒乾) 小茴香(略炒) 白茯苓(乳拌蒸熟) 肉蓯蓉(酒洗,去鱗甲) 胡桃肉(各四兩) 何首烏(小黑豆汁拌,蒸七次。如無黑豆,或人乳、牛乳拌蒸,俱妙。四兩)
上煉蜜丸服。每食前,用滾白湯送下二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