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咽喉症

經旨

經曰:咽喉者,水穀之道路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會厭者,聲音之門戶也。口鼻者,聲音之扇也。懸雍垂者,聲音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泄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合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合難,其出氣遲,故重言也。

脈法

或弦或大,大而無力,為陽虛,甚則脈細。弦而無力,為陰虛,甚則脈數。又大者易治,氣血未衰,可斂而止。弦則難治,氣血已耗,滋補珠難也。若弦細數三脈悉具,則不治矣。

尺脈洪大,陰衰火旺,左脈微細,右脈勁緊,為正虛邪甚,必死。兩寸浮洪而溢者,喉痹也;兩尺微細無力者,虛炎也。若微甚而伏者,死;浮大而澀者,死。

咽喉諸症

吳澄曰:咽喉諸症,人皆以為其病在上,而不知其根則在下也。人皆以為多實火,而不知虛勞則虛火也。蓋少陰之脈,循喉嚨,絡舌本,腎中之真水不足,則腎中之真火上炎,剋制肺金,上衝關隘,不得直泄,而乃為喉瘡,喉癬,乳蛾,喉干疼痛聲啞,不能飲食等症矣。蓋真陰失守,孤陽無根,浮游於上。虛勞至此,初起而形色未憊者,猶可按法引之歸原。若累久而有此,則非藥餌所能療也。

聲啞

喑啞聲不出者,由腎氣之竭。蓋聲出於喉,而根於腎。經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

聲啞,糞門生痿者,不治之症也。肺與大腸相為表裡,虛勞久咳,肺氣受傷,火盛金衰,漸變聲啞;肺氣受傷,陽氣下陷,陰火下乘,則糞門生瘻。虛而至於生瘻,則傷之極矣,所以不治也。

失音一症非一,宜從其類而治之。惟虛損聲嘶,則與各症異,何也?以水涸火炎,蒸鑠肺竅,金被火傷而損,由是聲啞聲嘶見焉。治法非苦寒降火,溫燥消痰可復,惟益水清金,則善矣。

澄按:言者,心之聲;聲者,肺之韻。肺體清虛,以氣之鼓迫,則鳴猶鐘磬之懸架,其內空虛,擊之則鳴。若汙濁壅窒其中,擊之則聲啞,此乃痰邪實在。去其填塞之汙濁,何患其聲之不響亮哉?若夫水虧火炎,金傷聲啐者,則猶鐘磬之破損,此乃肺經之枯竭。雖日從事於順氣消痰,止嗽清火,徒傷元氣,有何益乎?欲其如故,須復鑄之可也。所以虛損至於音啞聲嘶,喉癬喉痹,則症之外現者也。病至於此,非有虛凝靜定之功,煉息歸根之法,而惟責成於草木湯液之味,不亦難乎?

聲啞治法

金實不鳴,初起即聲啞。金虛不鳴,久病方聲啞。

凡病人久嗽聲啞者,必由元氣大傷,肺腎俱敗,但宜補肺氣,滋腎水,養金潤燥,其聲自出。或略加訶子、百藥煎之類,兼收斂以治其標,務宜先本後末,庶可保全。若見其假熱,而過用寒涼,或見其痰甚,而妄行消耗,則未有能免者矣。通聲煎。癆瘵痰嗽挾火者,竹衣麥冬湯。肺氣虛者,保金湯。津液竭者,味補飲。虛損色欲傷陰,病在腎者,六味丸、八味丸、左歸丸、右歸飲、人參平肺湯、大補元煎、一陰煎、四陰煎、人參固本丸。酒色過度,欲火燔鑠,以致陰虧而盜氣於陽,精竭而移槁於肺,肺燥而嗽,嗽久而喑者,此枯涸之病也。味補飲。

喉乾嚥痛

喉乾嚥痛者,真水下虧,虛火上炎也。

咽之所以咽物,喉之所以候氣,雖居上焦陽分,而有太陰、少陰之脈終焉。夫人之一身,水升火降,無壅無滯,則咽自利,而喉自暢也。若夫土衰水涸,則相火蒸炎,致津液枯竭,由是而咽喉乾燥疼痛等症作矣。虛損至此,不亦危乎?蓋真陰失守,孤陽無根,沖浮於上,而乃至此。所謂龍雷之火,不可水伏,惟滋水降火,抑陽扶陰,使水升火降,津液復回,而後可止。若以苦寒正治,則陰火愈熾,而脾土敗矣。

澄按:咽喉各症,除少陰伏邪一症外,屬風熱者十居八九,誤治即能殺人。然當危急,亦有刺少商、拔頂發、吹鼻、攪吐、煙燻各法,以治其外;服清涼散火之劑,以治其內。雖當危急,挽回者亦多。惟虛損之咽乾喉痛,決非初起即甚,必漸漸日深,各症悉具,至於極處,乃有此症,何也?必臟腑先敗,及於脈絡,是根本枯,而後槁及於枝葉,可能復茂如前乎?蓋陰火浮游,進退莫測,或痛或止,殊非苦寒之品可遏。近世不明其理,見初醫有用冰、硼、朱、麝辛香走竄之吹藥,並進以苦寒直折之藥味,則陰火益熾,有不立見其傾危者乎?

咽痛治法

丹溪云:咽痛必用荊芥。陰虛火炎上者,必用玄參。氣虛,人參加竹瀝。血虛,四物加竹瀝。陰氣大虛,陽氣飛越,痰結在上,遂成咽痛,脈必浮大,重取必澀,去死為近。宜補陰斂陽,人參一味濃煎,細細飲之。

有熱嗽咽痛失聲,服冷藥而聲愈啞者,宜以生薑汁調消風散,少少進之,或止一味薑汁亦好,冷熱嗽後失音尤宜。咳嗽失聲,非獨熱症有之,宜審其虛實用藥,佐以橄欖丸含化,仍濃煎獨味枇杷葉湯,熱服,或紫菀湯、味補飲亦可。海藏云:甘桔湯。

喉癬口瘡

虛損咳嗽,若因六淫之邪,以致纏綿不止,而漸成虛損者,是類虛損之症。若本水虧火熾,金臟被傷,上息生化之源,下絕淵注之液,則相火日旺,肺金日燥,金水二臟俱傷,鮮不危殆,故見咳嗽聲啞,咽喉疼痛,喉癬之症。治當益腎水,以保肺金,而肝脾二臟,又不可不急為調理。斯時也,五臟已病其二,所可望惟肝脾二經而已。然金既受火傷,則木必寡畏,若不制肝健脾,寧無木賊土敗之慮乎?

—喉癬口瘡,乃真陰虧竭,虛陽上泛所致。勞症至此,多屬難起。當以六味滋腎為主,或以味補飲飲之。

—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反治之。

—喉癬症,凡陰虛勞損之人,多有此病。其症則滿喉生瘡紅痛,久不能愈,此實水虧虛火症也。滋陰八味煎、加減一陰煎、六味地黃湯、一陰煎。思慮焦勞,兼動心火者,二陰煎。若多咳嗽,肺熱者,四陰煎。滿口生瘡,破爛而痛者,牛黃益金散吹之,內服滋補真陰之劑,或味補飲最妙。

—單方有用石絡和醋漱喉,則癬一層脫出而愈。又有用桑根白皮為小圓球,帶線入喉,抽出而愈。皆非治虛損之喉癬,故不錄。

乳蛾

乳蛾之症,乃腎水虧乏,火不能藏於下,乃飛越於上,而喉中關隘,火不得直泄,乃結而成,似蛾非蛾也。早晨痛輕,下午痛重,至黃昏而痛更甚。得熱則快,得寒則加。其症之重者,滴水不能不喉。若作外感治之,鮮不危殆。惟有壯水,或用引火歸原之法,則痛頓釋矣。熟地、附子、車前、麥冬、五味、山萸。

凡人咽喉重痛,或生單蛾、雙蛾,實火可治,虛火難醫。蓋虛火乃腎火不藏於命門,浮游於咽喉之間,其症亦類實火。但實火口燥,舌乾而開裂;虛火口不甚渴,舌滑而不開裂也。不但不可以寒涼,亦並不可以發散。宜於水中補火,八味湯冷飲。

—法先用附子片含之,覺稍寬者,即是虛寒之症。或用附子一個,破故紙五錢,各研末,調如糊,用布攤如茶鐘口大,貼腳心中央,以火烘之一時辰,喉即覺寬而開一線路,可以服藥。此治虛火之法。

治案

羅謙甫治梁濟民,因膏粱而飲,又勞心過度,肺氣有傷,以致氣腥臭,唾涕稠黏,口舌乾燥,以加減瀉白散主之。《難經》云:心主五臭,入肺為腥臭,此其一也。方以桑白皮、桔梗各二錢,地骨皮、甘草各一錢五分,知母七分,麥門冬、黃芩各五分,五味子二十粒,煎,食後溫服。忌酒、面、辛熱之物,日進二服。

丹溪治一人,遺精,誤服參、耆及升浮之劑,遂氣壅於上焦,而喑聲不出。乃用童便浸香附為末調服,而疏通上焦以治喑;又用蛤粉、青黛為君,黃柏、知母、香附佐之為丸,而填補下焦以治遺精,十餘日良愈。

又治一人,患乾咳嗽聲啞,用人參、橘紅各一錢五分,白朮二錢五分,夏曲一錢,桑白皮、天冬各七分,甘草、青皮各三分。五帖後,去青皮,加五味二十粒,知母、地骨皮、瓜蔞仁、桔梗各五分,作一帖,入姜煎。再加黃芩五分,仍與四物,入童便,竹瀝、薑汁,並炒黃柏。二藥晝夜間服,兩月聲出而愈。

汪石山治一婦,年五十,病舌尖痛三年,才勞喉中熱痛,或額前一掌痛,早起頭暈,飲食無味,胸膈痞悶,醫用消導清熱之藥不效。汪診右脈濡散無力而緩,左脈比右頗勝,亦近無力。十五年前哭子過甚遂作。憂思傷脾,哭泣傷氣,從東垣勞倦傷脾之例,用人參、黃耆各一錢五分,白朮、芍藥、天麻各一錢,川芎、元參各七分,甘草、枳實各五分,黃柏、陳皮各六分,煎服愈。

張景岳治一女人,年近三旬,因患虛損,更兼喉癬疼痛,多醫罔效。張診其脈,則數而無力;察其症,則大便溏泄;問其治,則皆退熱清火之劑。然愈清火,而喉愈痛。察之既確,知其本非實火,而且多用寒涼,以致肚腹不實,總亦格陽之類也。遂專用理陰煎,及大補元煎之類出入加減,不半月而喉痛減,不半年而病全愈。

吳澄治休邑低山一人,虛損聲啞,醫皆云不治。余診其右脈,洪而有力,且咽未痛,遂以天冬、麥冬、沙參、橘紅、貝母玄參、花粉、桔梗、薄荷、甘草、細辛、海粉、竹茹,十餘劑而愈。間以蜜拌槐花,九蒸九曬,睡時細嚼一片,隨津液嚥下。以味補飲不時服之而痊。

咽喉例方

金竹衣麥門冬湯 治一切癆瘵痰飲,聲啞不出難治者,服之神效。

金竹衣(取竹內衣膜,鮮者,一錢) 竹茹(彈子大一丸,即金竹青皮也,割取之) 竹瀝(即取金竹者) 麥冬(二錢) 甘草 橘紅(各五分) 茯苓 桔梗(各一錢) 杏仁(七粒,去皮尖,研)

上用水一鍾半,加竹葉十四片,煎七分,入竹瀝一杯,和勻服。

通聲膏 治咳嗽失音。

五味子 款冬花 通草(各三分) 人參 石菖蒲 細辛 桂心 竹茹 杏仁 白蜜 薑汁 酥 棗膏

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渣,納薑汁一升,棗膏、酥五升,蜜。煎令調和,酒服如棗大二丸。

百合丸 治肺燥失音不語。

百合 百藥煎 杏仁(去皮尖) 訶子 苡仁(各等份)

上為末,雞子清和丸彈子大,臥噙化。

人參平補湯 治腎虛聲啞不出。

人參 當歸 熟地 白芍 茯苓 菟絲子(制) 杜仲(炒) 五味子 白朮 巴戟(去心) 半夏曲 橘紅(各五錢) 牛膝 破故紙 益智仁 胡蘆巴(炒) 甘草(各二錢五分) 石菖蒲(一錢五分)

上咀,每服五錢,姜五片,棗二枚,煎七分,吞山藥丸百粒。凡五更後腎氣開時,不得咳唾言語,服之則功效倍常。

濟世方 治失音及咯血。

槐花瓦上炒香,出火毒,三更後床上仰臥,隨意吞之。

蛤蚧丸 治久咳失音,並肺間邪氣,胸中積瘀作痛。

蛤蚧(一對,去嘴足,溫水浸去膜,刮去血脈,用酥炙) 訶子(煨) 阿膠(炒) 生地 麥冬 細辛 甘草

為末,蜜丸棗子大,每食後噙化一丸。

出聲音方

訶子(炮,去核) 木通(各一兩) 甘草(五錢)

用水三升,煎一升半,生薑、地黃汁一合,再煎數沸,放溫,分六服。

澄按:訶子治逆氣,破結氣;木通利九竅,故能聲音。借用治肺癰,亦甚妙。

牛黃益金散 治虛火炎上傷肺,喉癬,咽瘡破爛。

黃柏(為末,蜜炙數次,以熟為度,另研為極細末) 殭蠶(淨,一錢五分) 白硼砂(一錢五分) 牛黃(三分) 一加冰片半分。

上用蜜調如稀糊,塗敷患處;或如龍眼大,含化咽之。

蜜附子 治格陽咽閉,吞吐不通,及臟寒閉塞等症。

大附子(一枚,去皮臍,切作大片,用蜜塗炙令黃,含口中咽津,甘味盡再塗蜜炙用,或易之)

—方用桂含之。

方見各門

紫菀湯

甘桔湯(以上見咳嗽。)

六味地黃湯(見血。)

滋陰八味丸(見丹溪治法。)

理中湯(見下集寒。)

一陰煎

二陰煎

四陰煎

五陰煎

左歸飲

右歸飲

大補元煎(以上見景岳治法。)

味補飲(見師朗治法。)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