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急性胃加答兒
【原因】 本病為日常頻繁之疾病。其主要之原因。為飲食不攝生也。如過量之飲食。冷熱失度之食餌。咀嚼之不充分。腐敗食物之攝收等。均為本病之主要原因。
【症候】 本病之症候中最主要者。為食思缺乏。與心下部感壓重膨滿。患者頻頻欲食香氣高之鹽味或鹽味之食物。口渴甚。目擊食物。心中已發生某種想像而噁心起矣。此外為屢發嘔吐。甚至有吐出膽汁者。
中等度之加答兒症。則屢屢發噯氣、吃逆。排泄酸味之瓦斯。
此外酸性之胃內容物。有時逆流於食道內。胃部或食道下部起灼熱之感。此之謂嘈雜。
局部之觸診。覺胃部膨滿。壓迫之發疼痛。且往往訴該部之緊張感與壓迫感。
胃液中鹽酸缺如。含有多量之黏液。胃之運動力減弱。食物久久停滯其內。
舌現舌苔。放不快之口臭。患者訴糊狀之味覺。
便通不正。或秘結。或下痢。尿利殘少。
疾病之中等者。不見全身症狀。患者感全身倦憊。訴輕度之頭痛。體溫三十七度五分左右。重症則全身感強度之倦怠。頭痛。眩暈。發三十八度之熱。
二 慢性胃加答兒
【原因】 本病之原因有種種。約其要。不過次之五項。
(一)食餌攝取之不長。
(二)不良之齒牙。
(三)濫用酒精。吃煙過度。
(四)來胃之鬱血狀態後諸種之疾患。
(五)其他之胃疾患。
【症候】 本病之症候與急性胃加答兒同。但其狀不急激耳。大多為食思缺乏。但有時起極甚之善餓症。且屢屢欲食有香氣之刺戟性食物。
口渴之來。亦較諸急性症為稀。舌多被灰白色或褐色之苔。患者訴屢屢有糊狀或腐敗狀之味覺。又屢屢放不快之臭氣。唾液分泌往往亢進。
此外訴不快之噯氣、呃逆、嘈雜。噯氣從胃中出。瓦斯中有酸味之臭氣。患者胃部訴膨滿緊張之感。時時覺痛。甚者起激烈之疼痛。
嘔吐亦較諸急性症為稀。吐物放酸性反應之臟臭。此與其謂為由來於鹽酸。毋寧謂為來自乳酸。
飲酒之人。屢屢在晨間惱嘔吐。吐出唾液狀物質。
從望診上。覺胃部膨滿。壓之發疼痛。亦有不少放輕度之振水音者。
胃之運動力減退。因之食物久久停滯胃中。胃黏膜之吸收作用亦緩徐。
便通不正。大多秘結。下痢者甚稀。尿之量減而濃厚。
患者之營養狀態。漸次減退。若不與胃弛緩症併發者。則保存營養之時間。比較稍久。尤其在飲酒之人。因脂肪沉著。外觀不甚羸瘦。
此外患者往往起精神之異狀。嫌忌與他人談話。思考力缺乏。不欲就業。自己對於生趣絕望。強迫觀念。屢屢襲來。其他則頭痛、頭部之搏動、及頭內朦朧之感。尤其屢屢有眩暈之苦惱。此種苦惱。特稱之曰冒性眩暈。又或發心悸亢進。心臟運動不正。心窩苦悶。狹心症。或起喘息之發作。
【療法】 不問急性慢性。凡無食思。心下症有壓重膨滿之感。有嘔吐之傾向者。與半夏瀉心湯。吞酸嘈雜時。用生薑瀉心湯。噯氣甚時。與旋覆花代赭石湯。舌上現舌苔(大多灰白色或淡黃色)而放不快之口臭者。撰用以上之方劑及甘草瀉心湯等。發熱而訴全身倦怠者。用小柴胡湯、大柴胡湯、瀉心湯、承氣湯類。飲酒之人。早晨嘔吐者。多用生薑瀉心湯、小陷胸湯。
若振水音著明。伴胃阿篤尼症。或胃擴張之症狀者。用茯苓澤瀉湯、茯苓飲等。
起精神異常者。從證用以上方劑之外。並可用苓桂朮甘湯、苓桂五味甘草湯、半夏厚朴湯。
嘔吐激劇。飲食物不能受入時。先用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若宿食充滿胃中不下。呈微微欲吐之狀時。與瓜蒂散。即可吐出。若進食魚肉。停滯胃中而不消化。又不能吐出時。與橘皮大黃樸消湯。
實驗例
急性症容易治愈。亦可引用症之治驗。下舉之例。曾登載於「古醫道」雜誌。茲再採錄之。
(一)小石川、表町、某氏、夫人、年三十一。數年來。在慢性胃加答兒診斷之下。歷訪帝都之病院。荏苒光陰。迄不能根治。千思萬想。思及漢法醫藥。其夫嘗憶牛込區、橫寺町、有淺田氏。因往訪之。人云淺田氏早已物化。其邸亦已化為灰燼。近鄰只有德宗。乃西醫非漢醫也。惟逢阪下有漢醫。但不甚知其技倆。於是伴同夫人叩余寓居。
昭和七年八月十四日初診。全身稍淡黃。褐。羸瘦。脈沉。舌根部有淡白之苔。稍乾燥。上腹部陷沒。腹部一體有膨滿之感。壓之訴鈍痛。同時訴噁心。食思殆無。好冷飲。頭重極。大便三日一行。尿量亦少。胃部證明有輕度之振水音。心悸眩暈之症狀無。月經整調。因投與半夏瀉心湯。
同年十月二十四日復診。前投與半夏瀉心湯。每日服之。迄今從未有一日之間斷。以上之症狀患全愈。體重增加。一如昔日。
(二)芝區新橋、某男、年四十三歲。頭重。多夢不眠。心悸亢進。感疲勞。脅迫等之神經症狀。於昭和八年二月十四日叩余門求治。診其脈。沉中帶弦。舌為厚之白苔。無食思。胃部有壓重之感。下腹有鈍痛。大便不正。胃中證明有振水音。
此君自訴在京帝國大學真鍋內科診治半年餘。其間有黴毒之疑。曾在槐氏反應器檢查之終。為陰性。目下就山下紅療院之治術。頭痛稍稍輕快。但其效果只見於當日。終不能根治云。
余因與茯苓飲合半夏厚朴湯。服後數日。大便調整。食思稍有。
頭部亦見爽快。繼續服至同年七月十二日。以上諸證得完全消散。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內科秘錄、傷食之條曰。治法、仲景之療法。其毒在上焦者與瓜蒂散。在下焦者用大承氣湯。予從先師南陽之遺法專用中正湯。若毒深者投草兵丸、備急丸、紫丸之類。先取其快利。然後與以前方。吐下之後。右脅下急結者用柴胡湯為宜。發黃者加茵陳湯。傷食之後。脾散而消化不良。微微飲食。便覺心下飽悶而無飢餓之感。致出噫氣、吞酸等者。加味平胃散為宜。
中正湯者。半夏、朮、藿香、橘皮、乾薑、厚朴、大黃、黃連、木香、甘草也。加味平胃散。參看胃擴張條。草兵者。巴豆、杏仁、百草霜也。即走馬湯加百草霜也。
〔有持桂里傷食之說〕 傷食之治法。只有吐下二法。其中加以消導。(消化之意)平胃散與枇杷葉湯之類。消導之藥也。行吐下之二道中。從吐之變。變而為下。或行吐而仍不吐時。則行下。但決無從下而變為吐者。若傷食而與下劑。仍屬不下。致煩悶極甚者。用針灸熨法為宜。熨法有種種。凡腹內鳴。噫氣。或矢氣。瀉下。為始之疾患者。熨法於回春中行姜熨之法。即煎生薑之汁以熨之法也。又日本有蔥熨之法。即蔥之汁以熨之法也。蔥熨姜熨。俱有功效。予因節省麻煩。用滾沸湯熨之。亦收同一效果。此等熨法。不但可用於尋常之傷寒。在霍亂時與以備急丸、走馬湯之類而猶下。所謂揮霍撩亂之際。行此法亦可以助藥力之速下。
大凡傷食者。已於吐瀉後。發熱。大渴引飲者。宜與平胃散之類。不可用解毒劑中之白虎湯或豬苓湯之類。
(大塚曰。如此情形之下。予等大抵運用小柴胡湯。)
瓜蒂散 鹽湯(凡多食而不消化。心腹堅滿而疼痛者。可與鹽湯。此方之成分。每鹽一合。入水三合。先將藥鍋置於火上。使熱氣通徹。然後將鹽塗於鍋內。乘熱投水煮之。一二沸之後。銳意頓服。以得吐為度。若不吐。則用手指探入喉中。必吐出矣。)
千金方云。此法大有效果。為俗人淺近之法。鄙而不用者。待死之道也。凡逢此病。即刻先用之為宜。凡倉卒之間。難於辨藥之時。頓服極咸之鹽湯一盞。其效較瓜蒂散為捷而甚方便云。
大承氣湯
枳實大黃湯(小承氣湯加檳榔甘草)
桂枝藿香湯(桂枝 藿香 檳榔 木香 縮砂 茱萸 莪朮 甘草)傷食之症輕。無吐下之必要者。以不用此方為宜。
平胃散(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 大棗 生薑)此方為消導之劑。或可加莎草、縮砂、木香、藿香之類。倘水穀停滯可加神麯、麥芽。魚肉傷可加山楂子。面類傷可加杏仁。生冷瓜果傷可加桂枝、乾薑、附子之類。按此方為宋代以後之新方。然凡造詣古聖之方域。與古方柴桂湯為用之廣。堪稱伯仲。此方之症。食不消化。心下痞塞者用之。又吐下之後。食毒未全盡者亦用之。
香砂六君子湯 (人參 蒼朮 茯苓 甘草 半夏 橘皮 香附子 藿香 砂仁) 大腹(上腹)有伏筋之狀。筋通任脈者。脾胃虛也。此其人者。必平生泄瀉、下痢、或不食、或飲食過度者也。宜調理脾胃。其中有建中、理中、六君子之類。此症切忌攻擊。若誤攻擊。則咽喉乾燥或渴。諸症、從此生矣。
養脾丸(理中湯加茯苓 麥芽 縮砂 大棗 生薑)
附子理中湯(理中湯加附子)生來羸弱之人。食毒未達內。不吐下則痛者。此時若用下劑。痛反加劇。與以此方。則愈方可吐下而食毒去。此活變之法也。
(大塚曰。此時與大建中湯。則吐下屢屢輕快。此為余之經驗。)
四順湯(四逆湯加人參)
四逆湯加豬膽汁湯
吳茱萸湯
良方吳茱萸湯(吳茱萸 木瓜 食鹽)
以上四方。為治霍亂(即吐痢)之劇者及霍亂轉筋之劑。其詳細參照霍亂條。
人糞汁 土漿(同地漿)也。掘地作坎。其中沃以水。攪濁之。待其澄清而飲之。
大豆濃煮汁
以上三方。治食諸菌之中毒。悶亂欲死之方。
葛根黃連黃芩湯 能解酒毒。
玉穗湯(荊芥 橘皮 山楂子)食鰹之類而中毒。頭痛寒熱。面紅腫。或身生赤斑(蓐麻疹)者。用此劑治之。
龍生丸(石硫黃 胡椒 用以上二味糊為丸。白湯送下。每服五、七粒。)
此為魚村翁之試用方。余亦屢屢試用。甚有功效。用此丸則吐可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