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香料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乾嘉时彭蕴章《幽州土风吟女儿节》云:

女儿节,女儿归;耍青去,送青回。

球场纷纷插杨柳,去看击鞠牵裾走。

红杏单衫花满头,采扇香囊不离手。

谁采艾,装絮衣,女儿娇痴总不知。

这首风土诗写的多么漂亮呢?当然,我在这里,不是评介这首诗,只不过以之作引子,引用了供爱好者欣赏。另外特别要引用它其中的一句,就是“彩扇香囊不离手”,这“香囊”二字,既与五月初五端阳关系密切,又与《红楼梦》关系密切。而五月初五又名“女儿节”,则现在很少人知道了,不叫“妇女节”,而叫“女儿节”,像初开的火红石榴花一样,多么美丽呢?可惜《红楼梦》中对“女儿节”没有重彩描绘一笔,从历史风俗情趣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但是多少写到一些,第二十四回写道:

凤姐听了,满脸是笑,由不的止了步,问道:“怎么好好儿的,你们娘儿两个在背地里嚼说起我?”贾芸笑着道:“只因我有个好朋友,家里有几个钱,现开香铺,因他捐了个通判,前儿选着了云南不知那一府,连家眷一齐去。他这香铺也不开了,就把货物攒了一攒,该给人的给人,该贱发的贱发,像这贵重的,都送给亲友,所以我得了些冰片、麝香。我就和母亲商量:贱卖了可惜;要送人也没有人家儿配使这些香料。因想到婶娘往年间还拿大包的银子买这些东西呢,别说今年贵妃宫中;就是这个端阳节所用,也一定比往常要加十几倍;所以拿来孝敬婶娘。”一面将一个锦匣递过去。凤姐正是办节礼用香料,便笑一笑,命丰儿:“接过芸哥儿的来,送了家去,交给平儿。”

贾芸想在大观园中钻营一个差事,在贾琏面前没有弄到手。便“一路思量,想出一个主意来”,因为端午节近,便想弄点贵重香料,给王熙凤送点小礼,换来差事,便白花花的银子到手。因此到他舅父卜世仁(“不是人”谐音,开香料铺或在铺中当大伙计)那里,想赊冰片、麝香各四两。言明只赊一节,八月节还钱。本来这在当时是很普通的事。第一,这都是贵重药物香料,贾芸没有那么多现钱,买不起。第二,当时一般铺子,十分之八九的生意,都是赊账,三节即端午、中秋、除夕结账,如果熟人,赊账拖到年底结算,也不为迟。而他这位“不是人”的舅父看不起他,不相信他,不但不赊给他货,反说了一车子话。与之对照,泼皮倪二赏识这位贾府的穷本家,仗义借给他十五两三钱银子———注意,这在当时相当可观,足可以买一两或一两三四钱黄金呢!第二天,他以此款“便出南门大街,在香铺买了冰、麝”,送到凤姐手中,便弄到种树的差使,凤姐一批就是二百两银子。他还倪二十五两三钱银子,拿五十两银子出西门找花儿匠买树,他还剩一百三十多两银子。而那十五两三钱,所买香料,等于实惠了凤姐。这一笔封建豪门当家人、管事人,所谓“经手三分肥”的营私账先不去算它。只说端午节与香料以及香料铺,这些联系在一起的事。

凤姐准备节下的礼,要用贵重香料。为什么?因为夏天到了,都要佩带香荷包,要用香熏衣服,要配制解暑药、清凉药等等,这些考究的自然都要用名贵香料。“麝香”是香中贵重的一种,是麝脐内的分泌物。《本草纲目》记:“其香有三等。第一生香,名遗香。乃麝自剔出者,然极难得,价同明珠。其香聚处,远近草木不生或焦黄也……其次脐香,乃捕得杀取之。其三心结香,乃麝见大兽捕逐,惊畏失心,狂走坠死。”麝是像獐般的小兽,黑色。因为麝香是强烈芳香剂,所以避恶气,解虫毒,端午节和雄黄配制研末服用,最能防止夏天虫咬及中暑等等;是旧时夏季卫生的贵重香料。“冰片”是龙脑香的通俗名称,“龙脑香”是无色透明之板状结晶体,且极易升华。既如冰之晶莹,又如冰之受热易化,所以叫“冰片”,又叫“梅片”。因为产地是南洋婆罗洲、苏门答腊一带,因又名“罗香”、“婆律香”。龙脑树根部干脂即“龙脑香”、清脂名“婆律香”,其实是一种东西。龙脑树像杉木,其脂像白松香。树是乔木,高可七八丈,大可六七围。龙脑是芳香、清凉、滋补剂,通气、去暑,为夏天最贵重的清凉芳香药料。常与麝香同用,散热、通利结气。《本草纲目》中引宗奭语云:“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于茶亦相宜,多则掩茶气。味甚清香,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不过一般购买,药商常常以樟脑冒充。麝香、冰片都是贵重药,贾芸以十五两三钱银子,只买了四两,以锦匣装之。虽不知具体多少银子一两。但平均计算,以黄金折合,也要三钱黄金才能买一两了。如按现在国际市场价格折合,也许可能还便宜些吧。从古至今,这些东西,都是贵重物品了。

《红楼梦》中写到的所有香料的名称,也都是药料,李时珍《本草纲目》这部珍贵的药典中均有记载。但《红楼梦》中没有一处说是从药铺中买这香料,而只说从“香铺”中买。这是有其历史社会风俗背景的。

在《红楼梦》时代,北京的商业分行,自和现代的大不相同。有的当时很普遍,现在则没有了。比如香铺就是一种。而香铺中又分香铺(或称香蜡铺)及香料铺(亦称香货铺)。

香铺或香蜡铺,卖一般的线香、盘香、散香及各式蜡烛、锡箔元宝、千张等,大多是敬神、供佛、祭祖用的迷信品。招牌上写“诚意高香,通心大蜡”等等。以香的销售量最大,因为除去敬神佛上供烧香外,其他用香的地方还很多,几乎是家家户户日常必备之物。家中有气味,点炷香熏一熏。旧式书房读书、作文,限制时间,就点上香,用一炷香、两炷香来限制时间,以香燃尽作为完成作业的时限。练武的人,以夜间燃香,作为练准头之的。射箭人要练就“日射柳树叶,夜射香火头”的百发百中的本事。凡此种种,都要点香。但这些香,都是一般柏树面子加其他木屑制成,不是高级香料制的,所以宝玉想买“檀、芸、降”三种,茗烟说是没有,一般小的香蜡铺只卖常用的线香,是不用好香料制造的。

不过当时线香种类较多,一般细如米粒,不足一尺长,如有绿豆粗,一尺二三寸长,便叫“高香”。还有手指粗,一尺几寸长的,点燃之后,多用来作火枪、火炮的引火,是当时军事及打猎的必备之物。线香做成盘香,像现在的蚊虫香一样,点燃之后,挂在一个架子上,作为家用辟恶味及点火之用。当然,制作线香,也可加入高级香料,制成高级线香。线香中最高级的是“藏香”,即西藏制造的供佛线香。吴振棫《养吉斋丛录》中,记载当时各省贡品单,其中四川总督贡品中有“黄藏香一千枝、红藏香一千枝”;陕甘总督年贡有“紫藏香一千枝、黄藏香一千枝”。这些藏香以“枝”计数,是最名贵供佛线香。

另同书所载四川总督端阳贡品中有“麝香二银瓶”。两广总督端阳节贡品“沉香二盒、岩露香五盒、莲花香五盒、切花香五盒”,广东巡抚端阳贡品有“沉香二十觔(斤)、岩露香四盒、莲头香四盒、切花香四盒”。浙江巡抚端阳贡品中有“宫锭、香袋五十挂”,云贵总督端阳贡品有“朱砂二匣、雄精二匣”。以上贡品,虽然是各省大吏进贡皇帝的端阳礼品。但其品目,正可作为《红楼梦》中所写“凤姐正是办节礼用香料”的历史依据。

第二,一种“香料铺”,是专卖檀、芸、降、沉、速,以及高贵的龙脑、麝香、郁金、鸡舌等等制香的原料,以及制成的香饼子、香球子、香块子、香粉、香露等等。这种铺子,又与现代的化妆品的行业有点类似。乾隆时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皇都品汇”篇道:

花汉冲,制兰桂之珍香;陈集成,浇柏油之大蜡。

“花汉冲”,就是香料铺的名字,此店一直到二三十年代还在。另有老店戴春林,乃吴门分来,乾隆时亦颇负盛名。这种香铺、香料铺,据一九一九年商务印书馆《实用北京指南》记载,还各有三十家之多。香料铺不少都在前门外,少数在北城。著名的“花汉冲”在前门外珠宝市。《红楼梦》第二十四回说贾芸“次日起来,洗了脸,便出南门大街,在香铺买了冰麝”等等,这“出南门大街”不就是“出前门大街”吗?只有北京人,才能够理解《红楼梦》的地区风俗特征,不了解这点,看《红楼梦》,终是隔着一层。

香料铺除香料及香饼子等外,主要还卖香料配制的化妆品,因此当时这种铺子不但多,而且规模也很大,一般分“柜上”和“局子”。柜上即门市部,局子即作坊,有手艺人制作各种香饼子、香球子以及各色香粉、香胰子等等。北京香料铺早在明代制香的营业已很发达,外地也都知名了。明文震亨《长物志》记“唵叭香”云:

香腻甚,着衣袂,可经日不散,然不宜独用,当同沉水共焚之。一名“黑香”。以软净色明,手指可捻为丸者为妙。都中有“唵叭饼”,别以他香和之,不甚佳。

又记“甜香”云:

宣德年制,清远味幽可爱,黑坛如漆,白底上烧造年月。有锡罩盖罐子者,绝佳。芙蓉梅花,皆其遗制,近京师制者亦佳。

又记“黄黑香饼”云:“香肆所制小者,及印各色花巧者,皆可用。”记“安息香”云:“都中有数种,总名‘安息’。‘月麟’、‘聚仙’、‘沉速’为上。‘沉速’有双料者,极佳。”《长物志》所记香名、香铺等情况,自然由明到清代中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香料铺虽然也有名贵香类制品,但对于王侯贵戚府邸说来,还嫌不好,王侯府邸大多是用原料自行炮制的。而且各有秘方,肆中所售,每每望尘莫及。再有就是寺庙中自制的香料,也多秘方。《长物志》记恭顺侯家所造黄黑香饼“大如钱者,妙甚”。《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平儿在怡红院梳洗打扮。擦粉时宝玉说:

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对上料制的。

又说胭脂道:

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

所说“料”,就是对上香料。当时“花汉冲”等类香料铺除香料外,也卖日常一般人用的“桃儿粉”、“鹅蛋粉”、“棉花胭脂”、“香胰子”等。所谓“口脂面药”、“澡豆香囊”、“宫粉麝脂”等都是香料铺作坊中制作的。妇女擦脸用的好宫粉,其主要原料就是细铅粉加冰片。

《红楼梦》时代,香料的具体价格,虽不尽知。但文献记载,颇有足资参考者。清初叶梦珠《阅世编》记云:

檀香,予幼时旧价每斤纹银四五钱,后渐递长,至顺治初,每斤价至二三两,后复渐减,至康熙十八年冬,每斤价银不过二钱。

真降香前朝……每斤不过银几分,不及一钱也。顺治之季,价忽腾贵,每斤价在纹银四钱外。

摘引二则,可以和前引《凤洲杂录》“番货”价格诸香价比较,均在《红楼梦》时代前百年左右;都是社会物价、风俗的好的历史材料,足可供读者参考想象了。

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中黛玉说:“这时候谁带什么香呢?”当时是元宵初过几日,不是端阳节了,连二月初二“熏虫儿”的日子还没有到呢。所以不是带香囊的时候,端阳一过,夏天来临,各处恶味较多,人又容易出汗,所以讲究带香囊了,也是旧时讲求卫生的一个重要习惯。

再有佩带的闻香佩件,除去香袋儿外,还可以用各种高级香料雕成饰物,也很考究。《长物志》“伽南”条云:

一名奇蓝,又名琪之,可以辟秽。

……小者以制扇坠数珠,夏月佩

清代中叶金安清《水窗春呓》“河厅奢侈”条:

若琪 珠,加以披霞(粉红色宝玉名)挂件则必三千金,悬之胸间,香闻半里外,如入芝兰之室也。

这些都是用名贵香料雕制的工艺品了。最普通的当然是檀香木扇子了,直到现在不还是重要的工艺品吗?

第十五回中写秦可卿出殡,北静王与宝玉第一次见面时,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下来作为见面礼,并说“此系圣上所赐蕶苓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

这也同前面引文中“琪 珠”一样,也是名贵的香木数珠。数珠本是僧人拿在手中,随时记念经文的句数、遍数的。清代官吏、文人,也常常拿一串把玩。北静王这一串是御赐的,也就是皇上给的,自然名贵。但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真是佛家“当头棒喝”,胜过千万句“弥陀佛”,多么痛快呢?不过这是题外话,不多说,还只说“蕶苓香”,那也应是非常名贵的香料。但这点似乎又是曹雪芹特意编造的。因“蕶”字,据《康熙字典》引《唐韵》、《集韵》注释,通“苓”字,又通“蘦”字,是草衰落的意思。没有任何作香草名的诠释。此处所云“蕶苓香”,两个字实系一个字,等于“苓苓”。而《香谱》记载,有名“零陵香”者。文云:

《南越志》云:一名燕草,又名薰草,生零陵山谷,叶如罗勒。《山海经》曰:薰草似麻叶,方茎,气如蘼芜,可以止疠。即零陵香,味苦无毒,主恶气注心,腹痛下气,令体香。和诸香,或作汤丸用,得酒良。

《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四,关于“零陵香”亦有详细的说明,不多引。但这香如何能做“御赐念珠”呢?第一这是出产在湖南零陵,即永州一带山谷中的香草,是较普通的。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也有记载。第二草本植物又如何能作念珠呢?显见这“蕶苓香念珠”不可能是“零陵香念珠”。那么是否真有“蕶苓香念珠”呢?我分析是没有的,这同“姬子书”一样,又是曹雪芹的“假语村言”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