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珍给贾蓉捐官,是通过太监戴权办的。书中写的是“内监”,贾珍客气地称呼他为“内相”。“内监”就是宫内太监,又称“宦官”、“宦人”、“宦者”、“宦寺”、“寺人”、“阉竖”、“阉人”、“阉寺”、“内臣”、“内官”、“内监”……这么许多名称,实际是同样的概念,看看中国历史上的事有多么复杂。为什么有这么许多复杂的“名称”呢?不妨小作解释。
太监是最晚的,辽代官名、秘书、太府等监都有“太监”、“少监”等官。明代内府掌印、提督等,都用宦官掌管,有掌印太监、司礼太监等,实际就是掌印监、司礼监的主官。宫中所有部门都叫“监”,实际也就是衙署的意思。有主官,也有属员,这样就有“大太监”、“小太监”的名称,名称一叫开,明、清两代就沿用下来了。
而“太监”在清代,社会上又有一个最通俗的叫法“老公”。
“宦官”的叫法比较古,《后汉书》记:“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所说“中兴”是指汉光武中兴,这一叫法东汉时开始。其他“宦人”、“宦寺”、“宦者”等都与“宦”有关,而“宦者”的叫法似乎更早,《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不就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吗?
“寺人”,这是太监最古老的叫法,《诗经·车邻》:“寺人之令。”在“释文”中解释云:“寺本一作侍,寺人,奄人也。”
“奄”字通“阉”,“奄人”、“阉人”的叫法也很古。《周礼·天官》:“酒人,奄十人。”注解:“奄,精气闭藏者,今谓之宦人。”
“内臣”、“内官”、“内监”和“内相”是一组名称,都是从“内”、“大内”的意义引申出的,但也很古老。《汉书·五行志》:“阙在司马门中,内臣石显之象也。”石显,就汉元帝的宦官。至于贾珍尊戴权为“老内相”,那就好像明代叫刘瑾、魏忠贤为“九千岁”一样,那是阿谀奉承的叫法。而真正“内相”,却是翰林的别称。唐代陆贽人称“内相”。
总之,“太监”的名称很多,都很古老,只有“太监”是明、清两代的叫法。
“太监”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外国没有。其来源远在周代之前,那真是古老的很,三四千年,一直到晚近数十年中,才没有。其历史不谓不长,如有人下点功夫,积累些材料,写一部详详细细的“宦官史”,从人类文化、历史研究来讲,未始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但要有学问,还要下功夫。
《红楼梦》第十三回所写戴权是:
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道鸣锣,亲来上祭。
第十八回写道:
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带了许多小太监来各处关防,挡围幕,指示贾宅人员何处出入,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
这回后面写到的太监情况很多,不再一一琐举。
第七十二回写道:
一语未了,人回:“夏太监打发一个小内家说话。”……那小太监便说:“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了二百两银子,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这一两日就送来。”凤姐听了,笑道:“什么是送来!有的是银子,只管先兑了去。改日等我们短住,再借去也是一样。”小太监道:“夏爷爷还说: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的。”凤姐笑道:“你夏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放在心里?我说一句话,不怕你多心:要都这么记清了还我们,不知要还多少了!只怕我们没有;要有,只管拿去。”
下面便写拿两个金项圈,去押四百两银子。当着小太监的面押了银子,分一半打发走了小太监。下面接写道:
这里贾琏出来,笑道:“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凤姐笑道:“刚说着,就来了一股子。”贾琏道:“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的地方多着呢。这会子再发个三、五万的财就好了!”
《红楼梦》中写到太监的地方很多,但举了上面三个例子,基本上可以代表几个方面的问题了。不妨先明确几点,再作解释。即:
一、可略知太监的等级、官职、分工;
二、可略见太监的权势、派头;
三、可略窥太监和豪门贵戚之间的关系,这些人对豪门贵戚的敲诈、勒索。
太监有大太监、小太监,等级很多,分工很细。戴权是“大明宫掌宫内监”,也就是大明宫的首领太监。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即这也是“半今半古”之称。“大明宫”是信手拈来的。因为曹雪芹唐诗读的太熟了。杜甫《野人送樱桃》诗云:“忆昔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这是当时每个读书人都熟悉的句子,这“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宫名,在禁苑之东,百官朝会必经之地。曹雪芹随手写入书中,可能在写时没有仔细思考。今天我真为他感幸运。为什么呢?因为这三个字在当时出自曹雪芹笔下,那真太危险了。在“大清”的统治下写“大明”,这不是明显的“复辟言论”、“叛逆罪行”吗?而在那文字狱十分严重的时代,居然没有人揭发,使他漏了网,不是他的特殊幸运,就是文字狱的文网,还不十分严密了。
曹雪芹所写太监职责,除“大明宫掌宫”而外,就是“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这些名称,在《红楼梦》时代的真实史事中,都是没有的。只能说相当于什么。
清代宫中,没有“大明宫”(有也要改,如“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但有乾清宫、坤宁宫、永寿、承乾等十二宫、毓庆宫、重华宫、建福宫等等。这些宫都有大小太监管理。举乾清宫为例,据金梁《清宫史略》记:
乾清宫首领太监四名,续裁二。太监二十四名,续增一。专司尊藏实录、圣训,江山社稷金殿香烛,收贮赏用器物、本处陈设,洒扫及御前坐更等事。乾清门首领二名,太监十二名,专司陈设御门听政宝坐、黼扆,晨昏启闲,稽察出入及洒扫坐更等事。
明代太监在官中有二十四衙门,有掌印、秉笔、随堂等名称。并有外差,如“南京正副守备太监”,有“南京守备太监关防”关防一颗(明、清“印”是正方形,常设衙门、地方衙门用,如部、府、州、县。“关防”长方形,派出机构用。从广义说,“关防”也是印)。第十八回所说“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这就是用了明代“东厂奉差关防”、“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等掌故,变化而拟出的太监官名,在清代史实上也是没有的。
清代太监分总管、副总管、委署总管、首领、奏事太监等级别,其下为一般太监。而一般太监中又有有品太监、无品太监之分。
太监官品,《红楼梦》时代,以雍正元年所为标准:
总管秩四品,副总管六品,随侍首领七品,宫殿首领八品。
其后清代宫中长期规定:四品总管太监衔曰宫殿监督领侍,五品总管衔曰宫殿监正侍,六品副管衔曰宫殿监副侍。首领太监衔二:七品曰执守侍,八品曰侍监。其他副首领、笔帖式,均以八品太监充当。太监品位自四品至八品,凡五等。升迁降调,均由内务府咨吏部办理。据《清史稿·职官志·宦官篇》中记云:“故事,寺人不过四品。”是根据乾隆七年,“定内监受爵制不使逾越”而规定的。这正是《红楼梦》时代。到了后来,则不用这个规矩了。那拉氏赏李连英二品顶带,那是清代最有权势、最阔气的太监了。
戴权如按太监职位官品来论,大概也不过是“五品总管衔”的宫殿监正侍,因为写明他是“大明宫掌宫”,这样的品位正相当。但是看他权势和神气,那简直驾临于一、二品大员之上,什么相当于总督、巡抚的“节度使”简直不在他眼里;什么尚书、侍郎等“六部”堂官,随便听他指挥;出门时八抬大轿,鸣锣打道,像王侯一样阔绰神气,这些是真实的,完全可能的。
封建时代,宦官在皇帝身边,在封建政权的最高层、最接近核心,因此最容易形成特殊势力,左右政治,控制朝廷。由秦朝的赵高,直到明代的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等,真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清代未进关之前,不用太监。进关之后,到了北京,进了皇宫,即顺治元年,明代宫中多少万名太监大多仍在宫中。清政府便暂时保存了一部分明代庞大而复杂的太监机构,所谓“十三衙门”,即司礼、御用、内官、司设、尚膳、尚衣、尚宝、御马等监,及惜薪司、钟鼓司、直殿局、兵仗局四处。这较刘若愚《明宫史》所写的“二十四衙门”已减少了近一半。
清代鉴于明代的太监弄权,造成国势倾颓,政治黑暗,成为亡国重要原因之一,因而一上来就严格禁止太监干政。顺治十二年裁定太监。立了“铁牌”,规定:“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交结官员、越分奏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特立铁牌,世世遵守。”据金梁《清宫史略》记载:“铁牌高四尺五寸、广一尺九寸、厚一寸,铸设内务府,今存。”所说“今”,是指民国初年。
当然,清初严格限制太监,还有一个更大的政治原因,因为这些太监都是明朝留下来的。而明朝的太监又是直接参与军政大事的。这样自然对这些太监必须严加控制、防范。因而立此“铁牌”。但如以现代眼光看清初,觉得顺治、多尔衮等人,真够大胆的。全部是侍候过崇祯皇帝的大大小小太监,全在那阴森森的皇宫里,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那时年纪很小,同他母亲等家人住进明代皇宫中,到了晚上,神武门一关,一个旗人侍卫也进不来,全是明朝遗留下来的大小太监和宫女,居然不怕有人刺杀他。今天想来,如此麻痹大意,真有些不可思议了。但也不能不佩服这些崛起的新兴者的胆识广阔,如果一开始就疑神疑鬼,那恐怕很难维持二百几十年的统治的。
立“铁牌”儆戒太监,一方面是慑服明代遗留下来的广大太监;另一方面是立峻法以管理未来的太监。清朝在这方面是收到一定效果的。直到清末,山东巡抚丁宝桢不是还以“太监私自出京”的罪名,杀过西太后的大太监安德海吗?清代在明文规定上对太监限制是很严的。但是好多事,有明文,也有暗中的实际。太监中的大太监,尤其是在皇帝身边的近侍,了解了皇帝喜怒哀乐的最新信息,随时可以向专门窥探皇帝动向的大臣提供。他们也可以随时随地向皇帝有意无意地说大臣的好或坏。因此大小官吏,尤其是能见到皇帝的官员,哪一个敢不买太监的账呢?即使不去奉承阿谀太监,也必须去敷衍他们,决不敢去得罪他们。至于别有用心的一些官吏,那就更要用一切手段拉拢太监了,因此太监的权势是十分炙手可热的了。
清初有几桩太监弄权被严刑处理的大案。顺治十五年,太监吴良辅因交结内外官员、作弊纳贿罪被处斩。康熙三十三年,太监钱文才打死民人徐二,三法司拟罪:钱文才绞监候。康熙明谕:“秋审时勿令幸免。”乾隆三年,奏事太监王赏贵等擅自和总督李卫交谈,交内务府、刑部一并议罪。乾隆九年,太监张玉偷盗养心殿银两,带到瓮山(即万寿山),被查出,传齐众太监观看,即行杖毙。乾隆十年,传谕:“乾清门及传事处太监,只可当差,接奏事件,不应与外廷官员交言。总管等实力稽查,并严行传谕,不许与王子大人往来交好。”乾隆三十九年,因太监高云从泄漏道、府记名。除高云从被严加议罪处斩外,并重申前引之上谕。
以上诸例,自康熙以后的,可以说都是《红楼梦》时代史实。以之印证曹雪芹所写的戴权之权势气焰,及夏太监向贾琏借钱等事,就可以明确地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就可以显现《红楼梦》的历史的现实意义。
太监在宫中,收入正式钱粮并不多。据金梁《清宫史略》记:
宫监钱粮(清代官吏叫俸银、俸米;当兵当差叫钱粮):总管月银五两至八两,米五斛至八斛。副总管月银五两至七两、米五斛至七斛。首领、副首领月银三两至四两,米三斛至四斛。均有公费,制钱自七百至一贯三百。太监月银二两至三两,米自一斛半至三斛。公费均制钱六百。
按月发放,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月钱”。
另外还有恩赏,据同书记:
每年年底于崇文门取银二千五百两,赏给各处总管、首领、太监等。宫殿监二百两……圆明园一千两(各处细数省略不录)。
每年年底于广储司取制钱一千五百串,恩赏众太监等。
《红楼梦》时代的物价,黄金约十到十三、四两白银一两,米一两上下可买一石。太监的这点收入,对于那些小太监或不当权的老太监说,那还是相当可观的。所以北京附近各县的贫苦农民,常常想办法走门路,把小孩从小“净身”,送进宫去,认在老太监名下作小太监。但这点钱粮对于有权势的太监,如总管、首领之类说来,那太微不足道了。
《东华录》雍正元年记载:“贝子允禟派往驻扎西宁……允禟太监何玉柱,而使有家资数十万;伊府管领,用一汉给事中秦道然,岂非欲耀内廷太监以财利……”
清代制度,宗室王、贝子、贝勒府均用太监若干名。允禟是康熙第九子,是雍正主要政敌,最后被雍正治罪囚禁,改名“塞思黑”(满语猪),阴谋害死。他手下的太监,家资都有数十万,宫中的大太监,可想而知了。清末李莲英家产、窖藏都以几百万两白银计算。溥仪《我的前半生》中记隆裕太监小德张,以及他的二总管阮进寿,都是“贵敌王侯,富埒天子”的。只一件全海龙皮褂,就够小京官吃上一辈子的。至于《红楼梦》时代,正是清代经济最发达、取精用宏的时代,太监之阔气,就更用不着说了。像所写戴权、夏太监、周太监那些人,随便一笔,就是上千两的银子,哪里在乎那点钱、粮呢?最高只是每月八两,一年还不够一百两,在这些太监眼中,真不当一回事了。
太监不论大小,钱粮之外,总有一些额外收入,不过有多有少罢了。这种额外收入,又可分合法的、半公开的、非法的。
三大节(端五、中秋、过年),皇上、后妃等所谓主子的生日,喜庆等等,都要领恩赏。有的按名头分,有的是个人的特别赏赐,或银钱,或东西。以及进宫的官吏、内眷,不管前殿或后宫,都先要太监接待。官吏给皇上磕头,太监给你个垫子;皇上赏你看戏,太监给你拿杯茶……凡此等等,不管是王公大臣,外省引见督抚,军机大臣、南书房行走的翰林等等,都要拿大把银子赏太监,总管太监也不能独吞,一部分要按名头分给各个太监。以上这些恩赏也好,大臣或王妃的赏银也好,分到每个太监名下,远比他们的正式钱粮要多。五六十年前北京大宅门的厨子、女仆、门房、拉包车的,他们的“零钱”(包括节赏、客人赏钱、打牌头钱、买东西底子钱也就是回扣、拉主人赴宴的车饭钱)也往往超过工钱,何况皇宫中的太监呢?那种赏银更是一大宗收入了。以上这些钱是合法的。
宫中买东西,在清代归内务府,报销的钱很多,回扣很大。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记明穆宗朱载垕一事云:
穆宗御极不久,然仁俭性成,尝思食果饼,询之近侍。俄顷,尚膳监及甜食房各开买办松、榛、饧(松即松仁,榛即榛子,饧是米糕、面点的雅称,语出《离骚》)等物,其值数千金以进。上笑曰:“此饼只需银五钱,便于长安大街勾栏胡同买一大盒矣,何用多金耶?”
据说清代宫中膳食房一个鸡蛋报销三两白银,其他可知矣。因而皇宫买进一针一线,都有层层回扣,任何东西,报销到内务府账目上都是一笔惊人的银数。这花账开支,多出的大笔银钱,一部分归内务府,一部分归太监按大小份来分,同民间买卖回扣、佣人的“底子钱”一样,但数目更大。这是所谓“陋规”,是半公开的。这笔经常开支的回扣,分在每名太监名下,自亦不在少数。
而这种半公开的回扣,最大宗的是修工、大婚、万寿,以及康熙、乾隆的南巡。这都是花大钱的。清代宫中工程,如颐和园、北海等等修建,建筑费用照例“三成到工”的不成文陋规。即只有百分三十真正用于工程,百分之七十由监工大臣、内务府、太监,以及其他经手人作“回扣”瓜分了。清末修颐和园,李莲英不知得了几百万好处。《红楼梦》时代,畅春园、圆明园、避暑山庄,一百多年中,大工程不断,那太监的回扣还能少吗?不是有“经手三分肥”的说法吗?照例的回扣那是必然要分到每个太监的。对总管太监之类的额外的“孝敬”,也是每一个监工大臣不敢忽略的。这种钱都是成千上万的银子了。
第三是非法的收入:这种是个人、少数人获得较多。而这个少数人,是指少数人知道内容,但并非绝对的少数。而是分宫、殿,各个部分的黑幕、弊端。比如偷窃,有时一个人,有时三五个人合伙。如被发现,就要被处以重刑。如乾隆九年张玉偷盗养心殿银两被杖毙,清末太监李义春潜入中和殿窃取槅扇上之铜什件,原判“依偷窃大内乘舆服物者绞立决例”,判死罪,后减刑,流放三千里,发往配所习艺十年等情。这是见诸记载的个别事例。实际那么大的皇宫,太监们偷各式各样的东西,御膳房吃的、尚衣监穿的、各种库房,几乎没有不盗窃的。因为那时的皇宫,并不像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只是一些陈列品、古董玩器。那时皇宫是一个最大、最豪奢的“富贵家庭”啊!到清末、民国初年,溥仪时代,那太监偷盗就更多了。六七十年前,后门大街鼓楼一带,不少古玩铺,几乎都是内务府的人和太监开的。至于大小太监家中,那由宫中偷出的东西,就更不知有多少了。
宦官弄权,再有就是勾结大臣,卖官鬻爵。像《红楼梦》中所写戴权那样的人,自然不在少数。如碰上皇帝不高兴,被他发现,也许就是大罪。但官官相护,互相勾结,大家都有好处,而且捐官是所谓朝廷规定的,唯恐捐官的人不多,国家收入少,所以大太监们得以藉此营私,蒙骗皇上了。勾结大臣,窥视圣上起居,泄露给大臣。做的很隐蔽,皇上也不知道。有时并非国家大事,如皇上这两天看什么书,引见过谁等等,生活上的事,对某些钻营的人说来,就很有用处。据说康熙时,高士奇每天进宫,都带好不少“金豆子”,随手赠送侍候康熙的小太监。康熙头天晚上看第三本《诗经》,小太监告诉他,他回家便做准备,康熙偶然问起,他便回答的头头是道。大得康熙的赏识,觉得他学问实在渊博(当然,他学问也的确好,但随便怎么好,也不能未卜先知或万事通呀)。
藉机敲诈大臣自然也是非法的。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有生动的描绘,这里且不多说。《红楼梦》时代,康熙、乾隆多次南巡,各省地方官、盐商、士绅等不知被大小太监压榨勒索过多少银两财物。袁枚有不少诗还是有价值的。如《贵人出巡歌》道:
一龙上天百蛟舞,狐假虎威威胜虎。龙虎无心欲害人,此辈狰狞争攫取。婢下有婢号重儓,奴外有奴难悉数。投鼠忌器隐忍多,积习成风人世苦。君不见霍家奴,欲蹋御史门。御史跪奴乞奴恩。……古来豪贵皆如此,此弊于今尤甚矣。门外已费千黄金,门内未饮一杯水。我戒贵人慎出巡。
诗较长,省略掉一些,未全引。袁子才是乾隆四年进士,可以说跟曹雪芹是同时代人。袁枚生于一七一六年,按曹雪芹生年一般说法。生于一七二二年算,袁枚还比曹雪芹大六岁。只是曹雪芹短命,袁枚长寿,活了八十二岁,比曹雪芹多活了四十年。这正是乾隆南巡的年代,也正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代,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有相通之处。这首大胆的《贵人出巡歌》,可以作《红楼梦》的注解。所谓“婢下有婢”、“奴外有奴”,戴权的“贴身的小厮”,管夏太监叫“夏爷爷”的小太监,这些都是“奴外有奴”。第六十一回中,替司棋传话的“小丫头莲花儿”,就是“婢下有婢”,这些人都是惹不起的。清代官场中,侍候老爷的差人,别人尊称“二爷”;侍候二爷的人,人称“小三子”。乾隆几次南巡,带的大大小小太监,一层一层不知有多少。地方官供应,太监层层拿回扣、敲诈,真正供应到皇帝那里还没有多少,而被这些太监勒索去已不知有多少了。这就是所谓的“门外已费千黄金,门内未饮一杯水”。
《红楼梦》第十八回写元妃省亲,重点在描绘皇家仪注,写到太监的地方很多,写太监如何指挥贾府中的人熟悉种种仪注。后来又写元妃赏赐贾府上下人等,写的非常堂皇。而暗中的事如何呢?贾政、贾赦、贾珍等人,都是十分熟悉宫中规矩的人,对于那些总管太监能够不大捧大捧地孝敬银两吗?这种地方,都用不到等太监开口,早已金银财宝安排的服服帖帖了。
以上所说是太监的等级、官职,太监的权势、气焰,太监的明的和暗的收入。这些都是和《红楼梦》中所写的太监有关的。为此作的一些介绍和说明。
末了再拖个小尾巴,稍说一些与《红楼梦》似无直接关系,但与太监有关的闲文。
历史上所有的宦官专权,大多都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为各个历史时代制造了不知多少混乱,为各个时代人民不知带来多少痛苦。是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恶政之一。自然,太监本身也是可怜的受害者。
太监,直到今天,一般都知道,是人为地使之性生理欠缺的人。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中说:“从周到汉,有一种施于男子的‘宫刑’,也叫‘腐刑’,次于‘大辟’(即死罪)一等。”《史记》作者司马迁就是受此残酷的刑法的。据说现在医学科学作此手术,也是十分危险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有所谓“变性手术”,变男为女,是五十年代后期才作成功的,第一个接受此手术的人还活着。而中国几千年前,科学极不发达的时代,就能用此危险刑法,进而宫廷用了大量太监,被看作是很普通的事,而真正医学上需要的外科手术,却长期以来,那样落后,等于没有。这些联系起来想,真是不可思议的谜了。
京戏《法门寺》刘瑾道白云:
咱家六岁净身,九岁进宫,太后老佛爷看咱小孩儿不错,认作义子于殿下。
“净身”是太监的专用语言,指作手术,自然那手术是极为残酷、落后、不人道的,而且十分痛苦。当时紫禁城外面,有专门为太监“净身”的世袭户。据《文史资料》所载老太监任福田、池焕卿谈话记录《毕五、小刀刘和慎刑司》中云:
光绪二十几年前,在北京专门干这种营生的,有南长街会计司胡同的“毕五”和地安门内方砖胡同的“小刀刘”。这两家的家主都是清朝的七品官,他们每年按四季,每一季给总管内务府进四十名太监,“净身”一类的“手续”就全由他们两家包办了。
做太监的大约来自三种情况的人。一是穷苦人家小孩,为生活所迫,为财物所诱,被家长送上绝路;一是被诱拐来的小孩,被骗,被卖,净身做太监;三是犯重罪的逃犯,“净身”入宫做太监,这当然都是成人了。也有走投无路的成人“净身”做太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