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数九坚冰至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冬至

我国人民从古就重视节令的变化,大概这同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有关系吧。《礼记》中有名的《月令篇》,三千年前写得就那样生动,而直到今天读起来还非常亲切。

北京四季分明,初冬之后,为时不久,冬至又到了。冬至是冬天的大节令。关于冬至,在北京有两种说法:一是“冬至不算节”;一是“冬至大如年”。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其故安在呢?因为北京是六百多年的古都,都城中做官的多,做官的人当中,江南人多,这样,北京城里的风俗习惯就比较复杂了。一个冬至节,便出现了两种说法。明代赵可与《孤树裒谈》记云:

京师最重冬节,不问贵贱,贺者奔走往来。家置一簿,提名满幅。自正统己巳之变,此礼顿废。

乾隆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记云:

长至南郊大祀,次则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传自正统己巳之变,此礼顿废。然在京仕宦流寓极多,尚皆拜贺。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

所谓“正统己巳之变”,是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被俘,即历史上说的“土木之变”。被俘是在八月,朱祁镇这月去大同,在回京途中,经过怀来县土木堡,也先兵至,被俘。其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九月即帝位,十月,也先兵大举入犯,攻北京,兵部尚书于谦守北京,击退也先。北京形势仍极紧张,自然不会过冬至拜节了。就是说,民间风俗的变化,也常常受到时局影响,但是“冬至大如年”这句话还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小时候还常常听到老人们说,虽说在当年幼小的心灵中感到奇怪,但也弄不清个所以然。

清末《燕京岁时记》记云:

冬至郊天令节,百官呈递贺表。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师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

这段记载中特别提出“民间不为节”一句,可见清末与明代风俗已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宫廷中还是十分重视的,除去百官互贺而外,在清朝官场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这一天一律要戴暖帽(有皮沿的帽子),当然翎子、顶子照旧,但要有皮沿。由皇帝直到官吏都是如此。再有从这一天开始,按官品够得上穿貂褂的人都要穿起来,谓之“翻褂子”。“貂褂”是毛朝外穿的,这是很特殊的,好像现代女士们的翻毛皮大衣一样。一件貂褂价钱很大,又非穿不可,这在有钱的王公大臣自然不成问题,而有些冷官,如礼部、翰林院、御史台等等清水衙门的人怎么办,那就到估衣铺买旧的,不管如何光板无毛,只要是件貂褂就可以了。因而有的貂褂,实际还不如一件棉袄暖和了。

在京的京官,都按各人的家乡习惯来过冬至。林则徐在翰林院做庶吉士、编修时,家住虎坊桥。年年过冬至,都在日记上记着:“夜搓丸。”(按,即做汤圆。)这是按照福建人的规矩过。李越缦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住在宣外大街,冬至那天日记记云:“天未明即醒,早起盥漱毕,焚香张烛,拜祖宗遥敬。”冬至祭祖,这又是包括绍兴在内的江南人的规矩。至于北京人自己呢?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吃顿馄饨就好了。同过年吃饺子差不多,不过换换花样罢了。

但是也有比较特殊的,旧式私塾中却十分重视冬至,学生家中要送给老师点好吃的东西。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这种给老师送吃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呢。

数九

在热带地方的人,没有看过冰天雪地,也不知寒冷的可怕。而生活在冬天结冰、地上有一二尺冻土地方的人,冬天总盼着过得快一些,谁不希望春天早一点来临呢?冬至一过,便算交九,又称数九。谚云:“从九往前算,一日长一线。”太阳已直射南回归线,从这一天开始,又要往北一点一点地移动了。谚语又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因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万物消长”的观点。一岁之中到冬至日止,阴的因素已经长到头,阳的因素已经消到头,又开始一点点地回升增长,春天的脚步已经动了。“一日长一线”的说法,早在元代就很普遍了,并且传到宫廷中。据陶宗仪《元氏庭掖记》记载:“刺绣亭,冬至则候日于此,亭边有一线竿,竿下为‘缉衮堂’,至日命宫人把刺,以验一线之功。”可见古人当年也是颇有一点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也可见期待春回之感情迫切了。

俗语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又说:“未曾数九先数九,未曾暑伏先暑伏。”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即由冬至日算起,每过九天算一九,一般到第三个九时,天气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到底冷到什么程度呢?北京的天气,大约在摄氏零下十度到十五度左右,已是十分的冷了。在北京冷到零下二十度那是比较少的。因此说,比起北方其他地方来,北京还不算最冷的。而且北京冬天还有一句谚语:“天寒日短,无风便暖。”即如果没有从蒙古大草原上吹来的寒流,就不会十分冷。在“三九”天,也是一种特殊的享受。记得在沙滩红楼上课时,教室在二楼,冬天时下课休息十分钟,也都跑到楼下去靠墙根晒太阳。红楼连地下室共五层,面南,东西长近一百米,像大城墙一样,把西北风全挡住,使人能饱满地承受暖日。在此晒太阳的味道,真比饮醇酒还舒服。因而也常想“野人献曝”的故事,绝非可笑而是十分诚恳的。想起在红楼前头靠着墙,眯着眼睛晒太阳的那种舒服劲儿,绝不下于坐在北京饭店暖气房中的沙发上。不过北京也有无风也冷的天气,太阳淡淡的,到处滴水成冰,北京人把这种天气叫作“干冷”,但顶多一两天就回暖了。

九九八十一天之后,春天就来了。刘同人《帝京景物略》载有“九九歌”。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记有此歌并加说明道:

谚云:“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前舞。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着衣单。”都门天时极正,三伏暑热,三九严寒,冷暖之宜,毫发不爽,盖

为帝京得天地之正气也。

这个歌各地都有,说法不全一致,小时候家中老人们常说的是:

一九不算九,二九冰上走,三九、四九,掩门叫黄狗(即冷得不敢开门),五九、六九,开门集上走(要去买年货了)。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肯定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因为九九之后,就要春耕了。这个“九九歌”有关农事,非常符合农村的情况,似乎比刘同人、潘荣陛所记的要有意义的多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