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傷寒門

總括

乳哺之兒,氣血未充,筋骨柔脆,肌膚薄,腠理疏,最易患傷寒,最不耐傷寒。且榮血虧,內熱易生,治或不當,即變痙症,若誤作驚風,經論治緩之劑,立危矣。《集成》謂初起即當解肌,忌發汗太過,其辨症不繁,用藥亦簡,若遷延時日,邪傳陰經,無力耐之矣。此與八歲以後小兒之傳經論治,緩急不同。

分別三陽三陰次第,症治於下。

太陽初患傷寒表症

傷寒者,寒邪傷表,榮分受病也,其脈浮緊,惡寒無汗、發熱、氣喘、頭疼身痛。若兼嘔逆煩渴,此為邪盛欲傳經也,初起服九味羌活湯,以解其表。如系乳子,但服桂枝防風湯以解肌。

九味羌活湯

羌活 防風 製蒼朮(各一錢) 川芎 白芷 生地 黃芩 甘草(各八分) 北細辛(三分) 薑蔥(引)

喘甚,加去皮尖炒研杏仁十粒;胸滿,去生地,加桔梗、炒枳殼。

桂枝防風湯

桂枝 防風 生薑 酒洗白芍(各錢半) 炙草(一錢) 紅棗(三枚)

喘,加炒枳殼、制杏仁;嘔,加陳皮、製半夏各一錢。

太陽傷寒表裡同病

乳子純陽,易生內熱,傷寒初起脈若浮數,壯熱無汗,身偎母懷,惡寒身強,舌赤唇紅、煩渴、便秘,表裡俱實者,宜汗下,兼行服 雙解通聖散 。

芥穗 防風 麻黃 薄荷 連翹 桔梗 當歸 川芎 赤芍 甘草 黃芩 芒硝 酒煨大黃 炒梔子 制白朮(各五分) 滑石末 石膏末(各一錢) 生薑(三片) 蔥白(二莖,引)

溫服取汗或下,以解表通里。

傷寒初傳陽明肌表

太陽傷寒已經汗下而邪不解,傳入陽明肌肉經絡中,其脈微洪,惡寒發熱,無汗、頭目眼眶牽痛,面赤鼻乾,或嘔或利,主以 柴葛解肌湯 。

柴胡 葛根 羌活 黃芩 白芷 白芍 甘草 桔梗 石膏(末) 姜 棗(引)

煩渴,倍石膏,加花粉;寒盛無汗,去黃芩,加麻黃。

陽明經中裡熱兼症

陽明經脈中受邪,尚未深入胃腑者,其脈長洪,不惡寒,反惡熱,自汗燥渴,耳痛鼻乾者,服白虎湯。若陽明經病兼少陽脈症,脈洪而弦,往來寒熱,口苦作嘔,自汗煩渴者,服柴胡白虎湯。

白虎湯

石膏末(四錢) 知母(錢半) 甘草(八分) 粳米(二錢)

柴胡白虎湯

柴胡 知母(各錢半) 人參 法半夏 黃芩 甘草(各一錢) 石膏末(一錢) 粳米(一撮) 姜 棗(引)

陽明胃府受病熱症

邪從陽明經中深入胃腑,從陽化熱,脈實大有力,不惡寒,反惡熱,潮熱自汗,大便燥結,腹滿脹痛,煩渴譫語,表症未除,里症又急者,用大柴胡湯表裡交治。若胃實不大便,當服大承氣湯;便難、燥硬不出,當服小承氣湯。脾約症,糞出如彈丸,當服調胃承氣湯或俱服六一順氣湯。倘便硬未定,脈微澀者,不可攻下,只用豬膽、蜜煎二導法。

大柴胡湯

柴胡(二錢) 黃芩 白芍 法半夏 生薑(各一錢) 煨枳實 酒浸大黃(各五分) 紅棗(一枚)

熱服取汗下。

大承氣湯

酒洗大黃(二錢) 姜炒厚朴(三錢) 芒硝(錢半) 麵炒枳實(五分)

小承氣湯

生大黃(四錢) 炒厚朴(二錢) 炒枳實(一錢)

調胃承氣湯

酒浸大黃(二錢) 芒硝(四錢) 炙草(一錢)

大柴胡,下劑之緩者也;欲急下,用大承通治三焦;不欲急下用小承,不犯下焦;緩下,用調胃承氣,不犯上焦。

六一順氣湯 節庵合前數方為一方,治胃府諸症,功效尤速。

酒洗大黃 炒厚朴 柴胡 黃芩 芒硝(各一錢) 炒枳實 炙草(各五分)

臨服兌鐵鏽水三錢。

豬膽導法 治胃腑熱病,自汗,尿利,大便秘者。

豬膽一枚,取汁和醋少許調勻,用小竹筒二寸余,一頭平口刮光,套入肛內約寸許,上削斜口,將膽汁灌入,抱兒俯臥良久,大便通時取出。

蜜煎導法 治同前症。

上白蜜四兩,入銅杓煉成如飴糖狀,勿令枯焦,捻作挺子,預研皂角末,每摻少許,量肛門大小法制一挺,乘熱輕輕套入,俟欲大便時取出。

醬姜導法 治小兒冷秘。

取肥實大醬姜削作挺子,插入肛門,待欲便時取出。

少陽膽腑傷寒脈證

邪從陽明傳入少陽,此為半表半裡之症,仲景只有和解一法,忌汗,忌下。其脈弦,口苦脅痛,心煩喜嘔,不思乳食,往來寒熱,均服 小柴胡湯 。

柴胡(二錢) 人參 黃芩 生薑 炙草 製半夏(各一錢) 棗(一枚)

嘔逆,加陳皮;胸煩不嘔,去人參,加栝蔞仁;渴甚,去法半夏,加花粉;腹痛,去黃芩,加炒芍;脅痛,加炒青皮、白芍;咳嗽,去參、棗,加五味子;虛煩,加粳米、淡竹葉;多痰,加貝母、栝蔞仁;心悸尿秘,加茯苓。

傷寒三日,太陽、陽明、少陽已次第傳經,其邪不退,則太陰、少陽、厥陰當次第相傳。如在三陽,已經汗、下、和三法,其兒能食不嘔,脈靜小,小便清,瘧邪未入於陰,不傳而自愈。若身熱雖微而煩躁不食,脈不安靜者,此邪將去陽而入二陰也。

太陰脾臟傷寒主治

傷寒傳至少陽,三陽傳盡,服藥和解而仍不愈者,則邪從少陽膽腑入太陰脾臟,其脈沉遲,寒多而嘔,自利不渴,腹痛便溏,主治理中湯。若太陰變症,救逆另詳《大方脈》書,但小兒患變症治亦無益。

理中湯

土炒白朮 炮姜 炙草 人參(等分)

加減法:自利腹痛,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白朮;渴者,亦倍白朮;嘔吐,去白朮,加生薑、製半夏;臍下動氣,去白朮,加肉桂,桂心亦可;腹滿,去炙草;心悸,加茯苓;寒實結胸,加炒枳實。

附子理中湯

前湯加炮附子,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沉重,下利不止。若中寒無汗,加麻黃、細辛;陰毒,加生川烏;嘔甚,加泡吳萸、丁香、生薑;脈微欲絕,倍人參。

少陰腎臟傷寒主治

太陰傷寒服藥不解,循序傳入少陰腎臟,脈細而沉,背惡寒,腹冷痛,肢節疼,下利清穀,主治四逆湯。其餘變症救逆,詳見《大方脈》。

四逆湯

生附子(三錢,切作三片) 炙草(二錢) 乾薑(錢半)

煎湯,頻頻冷服。

加減法:面赤,加蔥白三寸;腹痛,加白芍二錢;咽痛,加桔梗一錢;利止而脈不出者,加入人參;嘔吐,加生薑二錢。

厥陰肝臟傷寒主治

少陰傷寒服藥不解,次第傳入厥陰肝臟,脈微細欲絕,手足厥冷,舌短色黑,苔滑無津,主治當歸四逆湯。囊縮吐蛔諸變症,詳見《大方脈》書。但乳哺小兒患三陰逆症,治亦無益,故不備載。

當歸四逆湯

當歸 桂枝 酒洗白芍(各三錢) 北細辛 炙草 木通(各一錢) 紅棗(三枚)

內有久寒,加泡吳萸、生薑。

三陰三陽傷寒附法

陳飛霞曰:亦有寒邪直中陰經者,因三陽經主氣衰,無熱拒寒也,初起脈即沉遲,不發熱而惡寒,面如刀割,手足逆冷,口吐涎沫,戰慄蜷臥,不渴腹痛,嘔吐滑瀉,爪甲、唇色淡白,脈或沉遲,無脈,皆直中陰經症,主以 回陽救急湯 。

炮附子 乾薑 五味子 炙草 人參 肉桂(各五分) 炙白朮 茯苓 製半夏 陳皮(各一錢)

姜 棗(引)

煎服時,調入麝香末少許,更效。如無脈,加豬膽汁一匙調服;如瀉甚,加升麻、黃耆;嘔,加生薑汁;如吐涎沫,加鹽水炒吳茱萸。此治三陰中寒之總劑。

夏禹鑄曰:乳子十指俱冷,以吾三指按其額俱熱,惡寒無汗,面赤色慘,不動抽搐者,此太陽初患傷寒也。當按一卷推拿圖說,開天門,分推額角,逐掐以代針;又按手圖推三關,揉外勞,運八卦,從艮入坎,重者用元宵燈火開提之,內服 芎蘇飲 。

川芎 蘇葉 柴胡 葛根 法夏 茯苓(各一錢) 炒枳殼 陳皮 甘草 桔梗 木香(各五分) 姜 蔥(引)

亦有寒極似熱者,面色如水紅桃花,口渴而唇不幹,舌不甚赤,大便青色,小水清利,此寒鬱於內、陽浮於外也,內外治法俱同上條。

亦有內熱外寒者,口渴唇乾,大小便秘,壯熱無汗,鼻焦氣喘,先服前芎蘇飲以散邪,次服大柴胡湯以解表通里,見前陽明門。

亦有夾食傷寒者,十指俱熱,按其額則冷,惡寒無汗,發熱身強,吐食惡食,腹痛浮脹,拍如鼓鳴,曲腰啼叫。照一卷圖說,開天門,分陰陽,男揉日角,女揉月角以發汗;又按手圖,推上三關三十下,退下六腑十下,旋推大指面,以補脾,曲兒小指,重揉外勞宮。瀉者,將次指側面從尖推到虎口以止瀉;吐者,掐揉中指第一節以止吐。內服 消積二陳湯 。

製蒼朮 白朮 炒厚朴 神麯 炒研砂仁 酒炒香附 法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蘇葉 柴胡 藿香 木香

表盛惡寒,加羌活、獨活、薑、蔥。

慈幼筏曰:小兒已滿八歲,經脈完固,凡患傷寒,治法與大人同。

一曰發表,脈浮緊無汗,用升陽發表湯,甚者,用麻黃湯、大青龍湯。

一曰解肌,脈浮長無汗,用葛根湯發之,脈微洪,用柴葛解肌湯。

一曰兩解,脈浮數有力,用雙解通聖散,脈洪弦數,用大柴胡湯。

一曰攻裡,脈沉實有力,用大小承氣湯,硬未定,用豬膽等導法。

一曰和解,脈弦半表半裡,用小柴胡湯,洪兼弦,用柴胡白虎湯。

一曰救里,脈沉遲,用理中湯、回陽救急湯,沉細,用四逆、附子吳萸湯。此治傷寒之大法也,其餘症治方藥詳見《大方脈》書。

辨陰陽表裡

陽症之表,發熱惡寒,頭項痛,背脊強,便清,不渴,手足溫和。

陰症之表,無熱惡寒,息氣涼,手足冷,面色慘淡,舌滑,便利。

陽症之裡,舌燥唇焦,煩渴掀衣,揚手躑足,大小便秘,身輕易轉,脈浮洪數。

惟腹痛與嘔逆,陰陽里症皆有之,但看爪甲紅活者屬陽,青白者屬陰。

辨三陽表裡

太陽膀胱經,以熱在皮膚,頭疼項強,在經為表,故用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以口渴尿赤,熱入膀胱,在腑為里,故用五苓等湯。

陽明胃經,以熱在肌肉,目痛不眠,在經為表,故用葛根解肌湯;以口渴自汗,身惡熱,背惡寒,為熱漸入里,故用白虎等湯;若自汗譫妄,熱已入胃腑,為全入里,故用調胃承氣等湯。

少陽膽經,以邪在胸脅之間,為半表半裡症,表多者法只和解,故用小柴胡湯;里多熱盛者,則當用黃芩湯。

以上三陽症皆發熱,而太陽惡寒,陽明自汗,少陽多嘔,皆三陽主症。大抵陽症多者,得之風寒暑濕邪,生於太陽也;陰症多得之飲食、起居、七情,邪生於少陰也,故曰傷寒內傷者,十居八九也。

辨傷寒傷風

傷寒始鬱而後能發熱,故有已未熱之經文,傷風初起即發熱也;傷寒無汗脈浮緊,傷風有汗脈浮緩;傷寒鼻塞無涕,傷風鼻流清涕;傷寒初起手足微冷,面紅,傷風手足背皆溫,面或青白,初起即頭痛也。

漢賢張仲景《傷寒論》一書,引而伸之,雜病治法,皆出於此。予編次諸科,每於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衍其奧旨。反覆申明,俾學者匯觀而統會之,毋致目迷五色云。

感冒門

小兒傷風

傷風者,風邪傷衛也,衛主皮毛,內合於肺,其脈浮緩,自汗,發熱,惡寒,畏風,頭痛,項強,鼻鳴,乾嘔,噴嚏,流涕,不時咳嗽。乳子患此,初服杏蘇飲解散風邪,次服金沸草散開通氣逆。稍大之兒,初起服參蘇飲,次服川芎茶調散,或服人參敗毒散。

杏蘇飲

去皮尖炒研杏仁(十粒) 蘇葉 前胡 陳皮 桔梗 蜜炒桑皮 麵炒枳殼 去心麥冬 去心貝母 酒炒條芩 甘草 生薑(等分)

煎服。

川芎茶調散

薄荷葉(錢半) 川芎 芥穗(各一錢) 羌活 防風 白芷 炙草(各五分) 北辛(三分) 茶葉(一撮,引)

參蘇飲

人參 蘇葉 前胡 葛根 法夏 茯苓(各一錢) 麵炒枳殼 甘草 桔梗 陳皮 木香(各五分 姜 棗(引)

表重,去棗,加蔥白引;肺中有火,去人參,加制杏仁、炒桑皮;瀉甚,加土炒白朮、炒研扁豆、炒白蓮肉。

金沸草散

旋覆花 赤茯苓 前胡(各一錢) 芥穗(錢半) 北細辛 製半夏 炙草(各五分) 姜 棗(引)

頭痛甚,加川芎;胸滿,加桔梗、炒枳殼;有熱,加柴胡、黃芩。

人參敗毒散

人參 甘草 薄荷(各五錢)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川芎 茯苓(各一錢) 生薑(引)

去人參,加芥穗、防風各一錢,名荊防敗毒散,治感冒、瘟疫、麻疹、外科之主方。

傷風附法

《集成》曰:小兒患傷寒,始終用敗毒散,隨症加味,每日一劑,以愈為度。

面白,眼胞浮腫,咳嗽多痰,肺經本病也,炒白芥子、製半夏、泡南星。

自利,腹脹,不思乳食,手足逆冷者,脾經怯弱也,倍茯苓,加炒扁豆、山藥。

潮熱,昏睡,咳嗽,嘔吐,大便黃白,脾肺兼寒也,加炙朮、藿香、乾薑。

目腫,流淚咳嗽脅痛者,兼肝症也,倍柴胡,加醋炒青皮、炒白芍。

面赤,舌腫,自汗,尿短者,兼心症也,倍獨活,加連翹、木通、淡竹葉。

面黃,唇腫,少食噁心者,脾經滯也,加炒神麯、炒麥芽、山楂、砂仁。

面黑,氣冷,咳則腰痛者,腎經寒也,倍獨活,加北細辛,或加桂心。

感冒夾食

小兒平日乳食無節,內傷停滯,外復為風寒所傷,其脈浮滑,發熱惡寒,頭疼惡食,噯腐吐酸,便秘尿澀,腹熱膨脹。如熱甚便硬,脈浮數者,服雙解通聖散汗下之(方見陽明傷寒);若內熱不甚,服藿香正氣散和解之,次服平胃散以調脾。

藿香正氣散

藿香 紫蘇 白芷 茯苓(各錢半) 陳皮 桔梗 大腹皮 炒白朮 炒厚朴 製半夏(各一錢) 甘草(五分) 姜 棗(引)

或加木瓜。傷食,加消食藥。

平胃散

法制蒼朮(二錢) 姜炒厚朴 陳皮 炙草(各一錢) 薑末(引)

加味法:食滯,加炒神麯、麥芽、山楂,或加煨枳實;痰盛,加製半夏;脾虛不思食,加人參、黃耆;痞滿,加炒枳殼、木香;便秘,加大黃、芒硝;小水赤澀,加赤茯苓、澤瀉;表甚頭痛,加蔥白、豆豉。

感冒夾熱

小兒臟腑多熱,復感風寒,風熱相搏,火邪內熾,其脈浮數,壯熱憎寒,面赤唇焦,口乾鼻燥,心煩渴飲,狂言譫語,二便秘結,初起,服雙解通聖散汗下之。服前湯已經汗下,病雖少減,熱仍不退者,服 涼膈天水散 。

大黃 黃芩 芒硝 梔子 連翹 薄荷 滑石 甘草 淡竹葉 燈心(引)

感冒夾驚

小兒先患感冒,邪尚未解,復為驚異所觸,致面色青赤,心驚膽怯,睡臥不安,身熱煩躁,脈來浮數者,先服疏解散以散表,再服涼驚丸以鎮驚。服前藥後病雖退,常覺心驚不寐者,服柴胡溫膽湯和解之。

疏解散

前胡 蘇葉 羌活 防風 枳殼 桔梗 赤芍 甘草 炒殭蠶(各一錢) 去皮尖炒研杏仁(十粒) 酒炒川連(五分) 生薑(引)

涼驚丸

川連(五錢) 黑醜 膽草 防風 青黛 鉤藤鉤(各三錢)

共曬,研極細,煮麵糊丸綠豆大。白湯每下十丸,乳子化下五丸。

柴胡溫膽湯

柴胡 陳皮 法夏 茯苓 竹茹 甘草 麵炒枳實 生薑(引)

感冒附方

不換金正氣散 治小兒隨父母遊宦四方,不伏水土,及感冒山嵐瘴氣,俱隨症加味。

法制蒼朮 薑製厚朴 法夏 陳皮 藿香 甘草 生薑 紅棗

加味法:濕盛,加茯苓、炙白朮;頭痛,加白芷、川芎;潮熱,加柴胡、黃芩、川芎;冷瀉,加煨肉蔻、訶子;口燥心煩,加花粉、柴胡、葛根;足腫,加木瓜;脅脹痛,加青皮、柴胡;胸腹脹痛,加炒枳殼、炒白蔻、炒香附;實熱便秘,加大黃、芒硝;腹中氣塊,加煨三稜、炒枳殼、炒小茴、檳榔;咳嗽,加桔梗、杏仁、桑皮;喘急,加麻黃、炒蘇子、炒桑皮、制杏仁,嘔逆噦噫,加丁香、砂仁、柿蒂;身肢痠痛,加桂枝、威靈仙;瘧疾,加煨研草果、醋炒常山、青皮、檳榔;痢初起,去藿香,加炒川連、枳殼;寒白痢及感寒腹痛,加乾薑、桂心;凡風入四體,痿弱疼痛,加當歸、川芎、桂枝。

瘟疫門

總括

瘟疫之傳變與傷寒無異,有冬感於寒而即病者,名曰傷寒。有冬傷於寒即藏肌膚之內,伏於營衛之間,至春復感春風,發為溫病,至夏復感暑熱,發為熱病。若沿門合戶,老幼相傳,乃天行瘟疫。或春應暖而反涼,秋冬應涼而反熱,乃四時不正之氣,各曰時氣瘟病,其間有瘟痧、斑疹,諸症又當分別施治。

春溫病

小兒溫病,乃因冬受寒邪,不即為病,至春復感春風而發也,其症與傷寒相同,但脈浮而數、表裡俱實,宜汗下兼行,服雙解通聖散(見陽明傷寒)。至若嘔吐不食,加法夏、生薑。

風溫病

亦因冬受寒邪,潛藏榮衛,復感春風而發,其症身重喜睡,鼻息鼾鳴,發熱自汗。汗少者,服人參敗毒散疏解之(見前傷風);汗出多者,宜清解,服 桂枝白虎湯 。

桂枝 知母 酒洗白芍(各錢半) 石膏末(四錢) 甘草(一錢) 粳米(一撮) 生薑(三片) 紅棗(二枚)

夏熱病

夏熱病,乃冬受寒邪,不即為病,至夏復感暑熱,寒熱相搏而成。現症與上春溫相同,但不惡寒只發熱、煩躁、口乾作渴為少異耳。治宜解表通里,服雙解通聖散(見陽明傷寒)。

四時瘟疫

時疫一症,乃天地之厲氣流行,沿門合戶,無論老少強弱,觸之即病。蓋因邪氣自口鼻而入,故傳染之速迅如風火。但毒有在表、在裡、在陰、在陽之分,其或發、或清、或攻,當因春風、夏熱、秋涼、冬寒之四時氣運,隨人虛實治之。古法以攻毒為急者,以邪自口鼻而入,在裡之病多也。治法有三:一曰發毒,用荊防敗毒散(見前傷風);二曰清毒,用普濟消毒飲;三曰攻毒,用二聖救苦丹,毒輕者用雙解通聖散(見陽明傷寒)兩解之亦可。

普濟消毒飲

酒炒川連 條芩(各二錢) 陳皮 柴胡 玄參 桔梗 甘草(各一錢) 炒研牛蒡 炒殭蠶 板藍根 薄荷葉 升麻 連翹 馬勃(各五分)

便秘,加大黃。

二聖救苦丹

川大黃(二兩) 淨皂角肉(一兩)

切碎曬乾,研極細末,水糊為丸,綠豆大。白湯每下一錢,以便利為度,小兒化服五分。

吳又可曰:乳子染時疫、患傷寒,醫人每多忽略。一見兒發熱惡寒,不審其有汗無汗,輒指為傷風。見兒不思乳食,胸腹脹悶,又自為傷食,安知其疫邪傳胃也。見兒噁心嘔逆,煩渴下利,以為食滯常事,又安知其協熱下利,入里日深也。挨延失治,致兩目上吊,不時抽搐,肢體發痙,甚則角弓反張,又認作慢驚風,妄用鎮驚墜痰之藥,錮蔽毒邪,轉治轉劇。迨至小兒神昏,不啼不語,又將神門、眉心、頭頂、胸腹妄用燈火艾火亂灸,此火雖微,內攻甚急,兩陽相搏,如火添油,熱悶而死者多矣。今後遇時疫流行,須留心防察,倘小兒患此,其發毒、清毒、攻毒治法與大人同一例,但藥味分量減半為劑耳。

瘟斑痧疹

凡先患傷寒,後發痧疹者,由汗下失宜,外邪怫鬱,內熱泛出而成也,惟時氣傳染,感而即發,亦由疫之為病,性烈而速,故曰:瘟斑、瘟痧、瘟疹,發於衛分者,為痧,衛主氣,故痧色白如膚粟;發於營分者,為斑為疹,營主血,故斑疹色紅深赤也。又曰:膚淺者為疹,深重者為斑,斑形如豆或成片相連。二症色紅者輕,赤者重,黑者死。若其色淡紅稀暗者,皆因邪在三陽,已成斑疹,由外入里,或因過服寒涼,致變為陰斑、陰痧、陰疹,法當從陰寒治之,不與陽分斑疹同其治法也。

三症治法

升葛消毒飲 治斑疹初起其色淡紅,尚未出透,表熱輕者,服此升發之。

升麻 葛根 芥穗 防風 白芍 甘草 炒研牛蒡 羚羊角末(等分) 蔥白(引)

三黃石膏湯 治斑疹初起,其色紫赤,出不透澈,表熱重者,服此宜發之。

石膏末(三錢) 黃連 黃芩 黃柏 麻黃(各一錢) 梔子(二枚) 豆豉(廿粒) 蔥白(三寸)

有汗,用麻黃五分。

消斑青黛飲 治斑痧疹先已出透,不宜再發表,當清熱解毒。

熟石膏末 羚羊角末(各錢半) 川連 梔子 玄參 知母 柴胡 生地 甘草 沙參 大黃 青黛(各一錢) 姜 棗(引)

臨服兌醋一匙。

雙解通聖散 見前陽明傷寒。治斑痧疹初起,表裡不清,先服此方以解表通里,俟或汗或下後再審脈症,照前法施治。

外附法

斑疹之脈必見沉伏,因血散於肌膚也。又曰:陽浮血數,陰實而大。火盛於表,則陽脈浮數。下焦實熱,則陰脈實大也。

雲林方 治陽毒發斑,狂言吐血,毒蘊胸中,用此宣發之。

升麻(二錢) 川連 射干 沙參 甘草(各錢半)

又方 治氣分鬱熱發為斑疹。

柴胡(錢半) 黃芩 法半 沙參(各一錢) 川連 甘草 紫草 陳皮(各五分)

治瘟痧,加防風、芥穗、連翹、薄荷。

又方 治血分熱盛發斑疹者。

當歸 生地 赤芍 紅花 炒連 石膏末

凡斑痧疹出不透澈,主以荊防敗毒散加當歸、生地、赤芍、沙參(方見上)。

又方 治內熱發斑,肌膚如蚊蟲之咬,不宜汗下,只宜清熱降火涼血。

石膏末(四錢) 沙參 知母 當歸 紫草 赤茯 甘草(各錢半)

暑症門

總括

中暑為陽邪,單中暑熱也,身熱有汗;傷暑為陰邪,中暑復感寒也,身熱無汗。中暑熱極,攻肝則抽搐,攻心則厥冒不省人事,分別於下。

中暑

時當夏令,暑熱重蒸,小兒中之,故身熱有汗,頭痛口渴,足冷惡寒,煩躁不寧,神倦氣乏,主以後二方。

加味白虎湯

沙參 石膏末(三錢) 知母(錢半) 甘草 製蒼朮(各一錢) 粳米(引)

加味香薷飲 治中暑症似傷寒,強痛無汗,及外寒內暑者。

香薷(二錢) 酒炒川連 炒厚朴 炒研扁豆 川芎 炒芍 羌活 防風(各一錢) 姜(引)

勿熱服,熱服,香薷令人作嘔。

傷暑

小兒先已受暑,復感風寒,相合為病,名曰傷暑。其證發熱無汗,口渴飲水,面色紅赤,乾嘔噁心,腹或絞痛,懶食嗜臥。初起,法宜外散內消,先服二香飲;若正氣虛弱,當扶正去邪,用六和湯;若傷暑夾食,大吐大瀉,用加減香薷飲循序治之。

二香飲

藿香 香薷 蘇葉 茯苓 白芷 陳皮 甘草 桔梗 土炒白朮 炒研扁豆 薑製半夏 姜炒厚朴 姜炒黃連 大伏毛 生薑 燈心(引)

六和湯

去皮尖研碎杏仁(十粒) 炒研扁豆 炒研砂仁 土炒白朮 製半夏 炒厚朴 赤茯苓 藿香 木瓜 甘草 人參(各一錢) 姜 棗(引)

加香薷錢半。

加減香薷飲

香薷(二錢) 炒研扁豆 姜炒厚朴 陳皮 山楂 豬苓 甘草(各一錢) 麵炒枳實(五分)

乳食滯,加炒神麯、麥芽。

暑風

暑風者,手足抽搐,狀似驚風,由暑熱攻肝,內生風病。其症身熱有汗,煩躁口渴,二便黃赤,先用香薷飲加羌活以疏風,次服玉露散以清暑熱。暑熱一解,抽搐自止。切勿誤作驚癇施治,慎之。

香薷飲

香薷(二錢) 薑汁炒厚朴 炒研白扁豆(各一錢) 薑汁炒黃連(五分)

加羌活錢半,煎湯待微溫方服之。

玉露散

寒水石 石膏(各五錢) 粉甘草(二錢)

共研極細。白湯每調下二錢,日三服或服。

六一散

飛淨滑石末(六錢) 甘草(細粉,一錢)

燈心湯每下二錢。

暑厥

暑厥之症,因小兒元氣素虛,暑熱衝心,或挾痰上衝,以致精神憒散,卒然昏昧,不省人事。脈症虛甚者,用清暑益氣湯;脈症尚實者,用辰砂益元散合抱龍丸治之。

清暑益氣湯

蜜炙黃耆 製蒼朮 炒白朮 去心麥冬 當歸 炙草(各八分) 酒炒黃柏 醋炒青皮 炒 神麯 五味子 陳皮 澤瀉 升麻 葛根 人參(各五分) 生薑(三片) 紅棗(二枚)

辰砂益元散

即前六一散內加辰砂五分,共研極勻,每用一錢,合後 抱龍丸 。

九轉膽星(四兩) 真天竺黃(一兩) 明塊雄黃 水飛硃砂(各五錢)

四味先研細篩末,又另兌麝香一錢,再同研極勻,先槌碎粉甘草,盡煮成膏,布濾去渣,和勻前藥糊為丸,每重一錢,曬乾收入磁瓶內。每用一丸,合前益元散一錢,用薑湯化開,調勻,頻頻與服。凡治驚癇風痰搐者,只用薑湯、薄荷湯化服一丸。

暑熱附法

神彀曰:靜而得之為中暑,其舌淡紅,唇無血色,口氣微弱,煩渴譫語,但不甚響亮,只低低平聲。脈沉無力者,服清暑益氣湯(見上);脈洪滑者,用白虎湯(見陽明傷寒)內加人參。動而得之為中熱,其症唇舌紅紫,氣出蒸手,小水赤澀,煩渴譫語,聲必雄壯,甚則狂妄而大叫,此係心經中熱,宜服川連、木通、滑石、甘草、薄荷、麥冬、羚羊角末、淡竹葉,燈草引。

按:小兒中暑、中熱,有因常在烈日之中,或坐臥濕熱之處,直犯暑熱,致令發熱自汗等症,審其脈洪便秘,先服白虎湯。若洪滑而兼吐瀉,當服 薷苓湯 。

香薷 茯苓(各二錢) 炒研扁豆 姜炒厚朴 土炒白朮 豬苓 澤瀉(各一錢) 姜炒川連 桂心(各五分)

或夾食積,去川連,加消導藥。

傷濕門

總括

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風雨則傷上,冷濕則傷下。是知濕之為病,有出於天氣者,雨露是也;有出於地氣者,泥水是也;有出於飲食者,酒漿是也;有出於人事者,如小兒坐臥濕處,或常著汗衣,或衣褓不幹,或不時澡浴,或貪食生冷之類是也。然所因雖異,悉由乎脾氣先虛,濕邪得以乘之。其辨症之法:一曰濕熱,二曰寒濕,足以盡之矣。

濕熱症治

初起身重壯熱,口渴心煩,小水赤澀,大便秘結,脈來洪滑,初服柴苓湯清利之。若濕熱浮腫,宜服茵陳飲滲利之;如便閉脈實,服沆瀣丹。

柴苓湯

柴胡 澤瀉(各錢半) 土炒白朮 茯苓 豬苓 炙草 黃芩 法夏(各一錢) 人參 肉桂(各五分)

或用沙參 桂心

茵陳飲

茵陳 梔子 甘草 赤茯苓 煨枳實 炒葶藶子 燈心(引)

沆瀣丹

大黃 黃柏 黃芩(俱酒炒) 川芎(各九錢) 黑醜 枳殼 赤芍(俱炒香) 薄荷葉 滑石 連翹 檳榔 甘草(各六錢)

共切片曬研極細,蜜為丸,重一錢。白湯、茶、酒聽其化服。

寒濕症治

初起身重頭痛,寒熱往來,肢冷腹脹,瀉清吐涎,甚則浮腫發黃。治宜燥濕溫中,主以胃苓湯。若中濕浮腫,前湯合五皮飲煎服;若腫甚發黃,另按腫脹黃疸門施治(見四卷);寒濕兼食滯,服消導二陳湯(見傷寒門)。

胃苓湯

製蒼朮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陳皮 甘草 厚朴 桂心 生薑

五皮飲

五加皮 地骨皮 茯苓皮 大腹皮 生薑皮

合前湯等分,煎服。

發熱門

總括

小兒發熱,有表裡虛實之分,治有汗下補泄之別,須觀形察色,審症切脈以意消息之,庶不致誤也。分別症治於下。

表熱

小兒外感寒邪,太陽受病,脈浮,發熱惡寒無汗,頭身強痛,氣喘鼻乾,宜服十神湯。若表邪不解,裡熱又急,脈浮數大,寒熱煩渴,便秘、脹滿者,宜汗下兼行,服雙解通聖散(見太陽傷寒)。余法再按傷寒門。

十神湯

麻黃 蘇葉 升麻 葛根 白芷 川芎 陳皮 甘草 赤芍 香附米(等分) 生薑 蔥白(引)

發熱有汗為表虛,治法同前傷風門。

小兒肥甘過度,必生內熱,故發熱蒸蒸,小便赤澀,面赤唇焦,舌燥口渴,脈實有力者,先服調胃承氣湯下之(見陽明傷寒)。若下後熱仍不退,次服白虎湯(見陽明傷寒)。裡熱不解,再服黃連解毒湯。

川連 川柏 條芩 梔子(等分)

熱服。

虛熱

或因大病後氣血虛弱,營衛尚未調勻,致發虛熱,其熱微緩,氣乏神疲,主以補中益氣湯。或因血虛,下午至夜燒熱加重,面唇淡白,大便滯澀,出則溏瀉,主以四物湯。二症若兼口渴引飲而嘔者,服竹葉石膏湯,又有陰盛格陽外浮,發熱,面色雖赤,然四肢逆冷,小便清白,脈必微細,用白通湯收斂陽氣,其熱自退。

補中益氣湯

蜜炙黃耆(二錢) 土炒白朮 炙草 當歸(各錢半) 留白陳皮(一錢) 柴胡 升麻 人參(各五分) 生薑(三片) 紅棗(二枚)

四物湯

熟地(三錢,血熱改用生地) 白芍(二錢,血瘀改用赤芍) 酒洗當歸(二錢) 川芎(錢半)

頭痛,加酒炒芥穗;往來潮熱,加柴胡、炒芩。

竹葉石膏湯

石膏末(二錢) 淡竹葉 製半夏 去心麥冬 人參 炙草(各一錢) 粳米(一撮) 生薑(三片)

白通湯

生附子(三錢,切作三片) 乾薑(一錢) 蔥白(四莖)

煎服,或加炒芍。

實熱

小兒內熱有餘,蓄積而發,故午後潮熱,蒸蒸汗出,口氣蒸手,肚腹脹硬,尿赤便秘,煩渴狂叫,口舌生瘡,腮頰紅赤,脈洪數有力。若時時發熱不止者,用涼膈散清熱通里;若午後發熱如瘧,有定期者,服大柴胡湯。兩解之方見陽明傷寒。

涼膈散

酒浸大黃 芒硝 甘草(各一錢) 連翹(二錢) 酒炒黃芩 黑梔仁 淡竹葉 薄荷葉(各五分)

生蜜引。治上中焦積熱,加升麻、石膏;下焦,加滑石。

發熱辨症

肺實發熱,右腮色赤,口渴鼻乾,咳嗽氣喘,大便燥結,脈浮有力,宜服 瀉白散 。

炒桑皮 地骨皮(各二錢) 甘草(一錢)

粳米引。渴,加花粉;嗽,加枳殼、桔梗;火盛,加芩、連;痰嘔,加陳皮、法夏。

肺虛發熱,面色㿠白,唇舌淡紅,或咳嗽虛喘,微微汗出,脈浮無力,服炙白朮、款冬花、五味子、制麥冬、茯苓、甘草、陳皮、生薑。若肺虛復感風寒,發熱咳嗽者,服參蘇飲(見前傷風)。

心經實熱,面紅舌赤,煩躁狂叫,口氣蒸手,小便短赤,脈數有力,宜服川連、赤芍、生地、木通、甘草、赤茯、淡竹葉、灶心土,渴加花粉、連翹。

心虛發熱,其熱和緩,口氣微溫,小便清利,面色慘淡,睡中驚惕,脈沉細無力,服遠志肉、白蓮肉、當歸、茯神、沙參、丹參、炙草、丹皮、鉤藤鉤。

心經熱極似寒,其額不紅,舌又不赤,小水如常,但口氣如焚,睡中嚼齒,狂言譫語,啼叫多淚,而燒熱無已時,此蘊熱於心,不形外竅也,當服 加味連翹飲 。

連翹 赤芍 歸尾 木通 條芩 甘草 芥穗 防風 柴胡 梔子 瞿麥 滑石

煎服。

心熱昏迷似驚,小兒一味發熱,昏迷不省人事,似驚風而無抽搐等症,宜服去心麥冬、鉤藤鉤、石菖蒲、連翹、木通、生地、桔梗、陳皮、法夏、茯神、甘草。

脾經實熱,脈洪大有力,唇鼻牙床紅燥乾裂,口氣蒸手,便秘或瀉,煩渴不思食,煎石膏末、灶心土、陳茶服。熱甚秘結,服六一順氣等湯(方見陽明傷寒)。

脾虛發熱,脈遲或緩,唇鼻微紅,口渴飲少,面目淡黃,或吐瀉不思食,服 香砂六君湯 。

人參 炙術 茯苓 炙草 陳皮 法夏 藿香 香附 砂仁 薑棗

若系實痰發熱,脈洪滑,而痰壅喘咳者,前湯去砂仁,加煨草果、炒白芥。

肝經發熱,脈弦,面青,目睛勇視,多怒狂叫,或尋衣捻物,轉筋陰痛,宜服 龍膽瀉肝湯 。

膽草 黃芩 梔子(俱酒炒) 車前子 木通 澤瀉 柴胡 當歸 生地 甘草 薄荷(引)

脈弦,往來寒熱,邪在半表半裡者,服小柴胡湯(見上傷寒)、天保采薇湯。治時疫發熱,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桔梗、茯苓、甘草、陳皮、法夏、升麻、葛根、川芎、赤芍、製蒼朮、炒厚朴、藿香葉,生薑引。

四順清涼飲 治血熱發熱,每日巳午熱甚,過夜則涼。

柴胡 當歸 白芍 生地 甘草

五心煩躁,加木通、淡竹葉、制麥冬、梔子;便秘,加煨大黃。

六味地黃湯 治陰虛發熱。

熟地 山藥 茯苓 棗皮 澤瀉 丹皮

夜熱甚,加當歸、炒芍、炙龜版;客熱乍有乍無,服六君子湯,加當歸、炒芍、柴胡。

汗症門

總括

汗乃人之津液,存於陽者為津,存於陰者為液,發泄於外者為汗。若汗無故而出者,乃因陰陽偏勝也。如小兒無因而汗自出,謂之自汗。自汗屬陽,有虛有實。虛者,汗出翕翕,發熱惡寒,乃表虛也,法當固表;實者,汗出蒸蒸,發熱不惡寒,乃里熱也,法當攻熱。又有睡則汗出,覺則汗止,謂之盜汗。然當辨其心虛不固,宜補心;心熱傷陰,當涼血,分別於下。

表虛自汗

小兒表虛,無故戢戢然汗出不止者,服玉屏風散。若戢然汗出,而兼發熱惡寒,是陽氣虛,腠理不固,宜服桂枝加附子湯。

玉屏風散

蜜炙黃耆 土炒白朮 北肉 防風(等分)

煎湯,頻頻溫服。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三錢) 酒洗白芍(二錢) 炙草 炮附子(各錢半) 姜 棗(引)

裡熱自汗

小兒陽明裡實,蒸蒸自汗,口氣蒸手,渴飲便秘,不惡寒反惡熱,脈長洪者,服白虎湯。若壯熱、自汗、便秘、脹滿、煩渴、脈實者,服調胃承氣、六一順氣等湯下之,俱見前陽明傷寒。

心虛盜汗

小兒心虛,陰氣不斂,每逢睡熟溱溱汗出,審其夢中,心常警惕,醒來時神色消沮,或虛煩不眠,主以 酸棗仁湯 。

蜜黃耆 炒研棗仁 茯神 茯苓(各二錢) 酒洗當歸 制遠志肉 炒白蓮肉 陳皮 炙草(各一錢) 人參(五分) 姜 棗(引)

心熱盜汗

小兒心熱,火傷於陰,故身多煩熱,每逢睡熟汗出蒸蒸,脈洪而陽浮於外。外用撲汗法,內服 當歸六黃湯 。

酒洗當歸 蜜炙黃耆(各二錢) 生地 熟地 川連 條芩 黃柏(各一錢) 浮小麥(引)

撲汗法

白朮 川芎 藁本(各三錢) 米粉(二兩)

共曬,研極細。縫絹袋盛貯,撲兒身上。

又方 舊蒲席、蒲扇燒灰,和糯米粉篩,入夏布袋內,撲之。

《鐵鏡》治陰虛盜汗,用四物湯加蜜耆、炒連、浮小麥;治陽虛自汗,用補中益氣湯,加麻黃根、浮小麥;治脾虛自汗,肢冷作瀉,用六君子湯加蜜耆、浮麥;中寒自汗,脈遲,下利,用附子理中湯。方俱見前。

《集成》治裡熱自汗,用沆瀣丹(見上傷濕)。若小兒大病後自汗潮熱,當用 黃耆固真湯 。

蜜耆 炙術 當歸 炙草 人參 龍眼肉

若睡中盜汗驚惕,用沙參、當歸各三錢,豬圞心一兩,切片煎湯溫服。研五倍子末,醋調作餅,貼兒臍心,以布扎定,盜汗即止。

咳嗽門

總括

《病機式要》云:咳嗽謂有聲有痰,因肺氣受傷,動乎脾濕而然也;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三者雖皆屬肺病,然又有肺寒、肺熱之分,食積、風寒之別,詳列於下。

肺寒咳嗽

小兒寒嗽,因平日肺虛,喜啖生冷,致寒邪傷肺,發為咳嗽,其症面色㿠白,痰多清稀,鼻流清涕。當服聖惠橘皮散,或人參敗毒散(見前傷風)。若日久不愈,再服補肺阿膠散,則氣順痰清,嗽自止矣。

聖惠橘皮散

人參 陳皮 蘇葉 桔梗 去心貝母 去皮尖炒研杏仁 姜 棗(引)

補肺阿膠散

蛤粉炒阿膠 去皮尖炒研杏仁 炒研牛蒡子 馬兜鈴 北沙參 炙草

糯米同煎,食後服。

肺熱咳嗽

小兒熱嗽,因火熱熏擾肺金,致頻頻咳嗽,面赤咽乾,痰黃氣穢,多帶稠黏。大便軟者,宜服瀉白散加味;大便硬者,服涼膈散(見前發熱門),內加桔梗、桑白皮;表實無汗,加防風、羌活。

加味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去心麥冬 貝母 知母 甘草 片芩 薄荷 桔梗 陳皮 茯苓

粳米引,若外寒鬱遏肺火,喘嗽無汗,加麻黃、杏仁發之。

食積咳嗽

小兒食積生痰,鬱熱熏蒸肺氣,氣促痰壅,頻頻咳嗽。大便溏者,主以曲麥二陳湯消導之;若大便秘結,用蘇葶滾痰丸攻下之。

曲麥二陳湯

炒神麯 炒麥芽 酒炒川連 姜煮半夏 麵炒枳實 去油栝蔞仁 陳皮 茯苓 山楂 甘草 姜 棗(引)

蘇葶滾痰丸

炒葶藶子 炒蘇子(各五錢) 酒蒸大黃 酒炒黃芩(各二兩) 煅礞石(三錢) 沉香(如無用木香,三錢)

共研極細,水糊小丸。薑湯每下一錢或五分,取便利為度。

消導二陳湯 見前傷濕。治傷食痰嗽。

風寒咳嗽

小兒脫衣換褓,偶為風寒所乘,肺先受邪,氣逆上衝咽膈,發為咳嗽、噴嚏、流涕、鼻塞聲重、頻唾痰涎。初起宜疏解表邪,服參蘇飲,次宜清理痰嗽,服金沸草散,俱見傷風門。若寒邪壅蔽,當服加味華蓋散。

麻黃 前胡 陳皮 桔梗 甘草 赤苓 去皮尖炒研杏仁 蜜炒桑皮 炒研蘇子

煎服,取微汗。

若寒渴痰嗽,當服 清肺飲 。

茯苓 陳皮 薄荷 桔梗 芥蕙 甘草 炙桑皮 炒白朮 泡南星 北細辛

初起,去白朮,加防風;濕甚,加防己。

咳嗽附法

六君子湯 治土虛不能生金,氣乏咳嗽,面白唇淡,小水清短,大便溏瀉。

人參(以沙參、蜜蒸葳蕤代) 土炒白朮 薑製半夏 茯苓 炙草 陳皮 姜 棗(引)

加減瀉心湯 治心火刑金,咳嗽氣逆,口氣蒸手,舌紅唇燥,小便赤澀。

用川連 枯芩 去心麥冬 去皮尖研杏仁 貝母 桔梗 木通 陳皮 甘草 淡竹葉

潤燥清金湯 治燥熱侵肺,與火侵肺咳嗽不同,頭面出汗,往來潮熱,皮膚燥裂、瘙癢,便秘。

炒研麻仁 去心麥冬 貝母 花粉 片芩 防風 甘草 桔梗 當歸 赤芍 款冬花 生蜜(引)

加味香薷飲 治暑侵肺嗽,寒熱渴飲,唇色淡紅。

香薷 桔梗 姜炒厚朴 炒研扁豆 去心麥冬 款冬花 燈心(引)

雲林方 清胃熱熏蒸,隔經傳染,波及肺竅,咳嗽聲壯,口氣如焚,唇焦渴飲者。

石膏末(三錢) 款冬花 炒麻仁 知母 花粉(各二錢) 甘草(一錢)

清肝方 治肺弱肝強,木反侮金,咳嗽氣粗,目精勇視,面青口苦,脅痛。

柴胡 白芍 甘草 陳皮 炒枳殼 製半夏 款冬花 薄荷葉

熱,加炒芩、膽草。

降火湯 治水火不相濟,由腎水不能上升,火炎無制,刑金作嗽,目暗神疲,夜臥嗽甚,唾痰帶血,面色燻黑,咽燥舌乾。

當歸 熟地 白芍 茯苓 玄參 花粉 甘草 桔梗 酒炒川連 去心麥冬 去毛知母 炒白蓮肉

煎服。

六味地黃湯 見發熱辨證。加麥冬、五味子,治陰虛久嗽不止。

逍遙散 治痰鬱其火,一味乾咳,或黃昏咳嗽,先服前瀉白散,次服此。

柴胡 當歸 炒芍 茯苓 土炒白朮(各錢半) 炙草 薄荷(各八分) 煨姜(引)

一治蝦蟆症,咳嗽連接數十靨,或乾嘔,而痰不黏,或發熱而惡風寒,此因感冒時氣,先服荊防敗毒散疏解之(見前傷風),次宜內清外散,服二香散(見前傷暑)。

一治百晬嗽。兒生百日內,頻頻咳嗽,喉中痰響如水雞聲,或外因風寒侵肺,或內因乳汁太莽,兒吞不及,因而嗆肺,或因兒哭未定,以乳佐之,氣逆而成。俱煎人參敗毒散(見前傷風),令母子同服數劑,使藥性從乳中度入兒腹,自愈。乳母忌食肥甘辛辣酸鹹。

《集成》曰:五臟六府皆令人咳,其要不離肺金,但因痰而嗽者,痰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動痰者,咳為重,主治在肺。清晨咳者,屬痰火;午前嗽者,屬胃火;午後嗽者,為陰虛;黃昏嗽者,火浮於肺;五更嗽者,食積滯於三焦。肺實者,抱頭急嗽,面赤氣促;肺熱者,嗽痰黏穢,身熱面紅、鼻燥,喘渴,手揉眉目;肺虛者,氣乏嗽緩,面白瀉;肺寒者,嗽痰清稀,面白肢冷,鼻流清涕,當隨症治之。小兒咳嗽,忌閉口搖頭、目睛上視、抬肩抽搐等症。

喘吼門

總括

呼吸氣出急促者,謂之喘急,外候抬肩欠肚。若更喉中有聲響者,謂之哮吼。然致病之原不一。如氣粗、胸滿、痰稠,便硬而喘者,此實熱也;氣之怠微,不能續息而喘者,此虛邪也。其中有風寒鬱閉而喘者,有夾痰飲壅逆而喘者,更有馬脾風一症,最為惡候,分別症治於下。

火熱喘急

小兒火邪刑金作喘者,多口乾舌燥,面赤唇紅,煩渴引飲。如因肺熱者,服涼膈散(見前實熱症);若因胃熱者,服涼膈白虎湯;若心火刑金者,服導赤散;如因腎虛火來灼金者,服知柏地黃湯。

涼膈白虎湯

酒浸大黃 芒硝 甘草(各一錢) 連翹 知母(各二錢) 石膏末(四錢) 酒炒黃芩 炒梔仁 薄荷葉 淡竹葉(各五分) 粳米(引)

導赤散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淡竹葉 燈草(引)

火甚,加滑石、赤茯、川連。

知柏地黃湯

熟地(三錢) 炒山藥 棗皮 茯苓(各錢半) 澤瀉 丹皮(各一錢) 黃柏 知母(各八分)

肺虛作喘

小兒虛喘,氣乏神疲,聲音短澀,寸脈微弱者,服潔古黃耆湯;若虛喘夾痰者,服百合固金湯;如虛喘夾熱,唇紅口渴者,服本事黃耆湯。

潔古黃耆湯

蜜炙黃耆 蜜炒桑皮 地骨皮 炙草(各二錢) 人參(五分)

百合固金湯

百合 生地 熟地 去心麥冬(各錢半) 當歸 炒芍 玄參 桔梗 貝母 甘草(各一錢)

本事黃耆湯

蜜炙黃耆 去心麥冬 熟地(各二錢) 茯苓 炒芍 天冬(各一錢) 五味子 人參 甘草(各五分) 烏梅(一個) 紅棗(一枚) 生薑(三片)

風寒喘急

肺主皮毛,一受風寒,內閉肺氣,則氣逆不降,呼吸氣急,發熱無汗,治宜發散,先服華蓋散;若肺氣本虛,復外被風寒所傷,內無痰涎壅塞者,服加減蘇子降氣湯降其逆氣,其喘自止。

華蓋散

麻黃 款冬花(各錢半) 陳皮 茯苓 甘草 炒蘇子 蜜炙桑皮 去皮尖炒研杏仁(各一錢) 生薑 蔥白(引)

紫蘇飲子

人參 蘇葉 麻黃 陳皮 法半 甘草 五味子 制杏仁 炒桑皮 炒青皮

生薑煎服。

蘇子降氣湯

炒研蘇子 薑製半夏 厚朴 前胡 當歸 陳皮(各錢半) 炙草 桂心(各一錢) 生薑 木香(引)

痰飲喘急

小兒痰飲喘急,因痰壅氣逆,音如潮響,聲如拽鋸,宜急改痰壅,服蘇葶滾痰丸(見前食積咳嗽);若停飲,喘急不得臥者,只服蘇葶丸。

蘇葶丸

炒蘇子 炒葶藶子(等分)

研極細,煮紅棗取肉搗膏,糊為小丸。薑湯每下一錢,小兒化服五分。

喘兼食積,服消導二陳湯(見傷寒後)。

又方 治痰喘每遇寒天即發,或痰入肺竅喘甚,不吐痰涎。

炮南星 製半夏 去油栝蔞仁 炒蘿蔔子 酒炒香附 皂角(燒灰存性) 去白陳皮(等分)

曬研極細,薑汁糊丸。每服一錢。

又方 治痰吼遇食厚味即發。

蘿蔔子(四兩,蒸熟曬乾) 皂角肉(燒存性,取灰,二兩)

共研末篩淨,薑汁糊為小丸。白湯每下一錢。

馬脾風

馬脾風即暴喘是也,因寒邪客於肺俞,寒化為熱,閉郁肺竅,故胸高氣促,肺脹喘滿,兩脅扇動,陷下作坑,鼻竅掀張,神氣悶亂。初起急服五虎湯,次用一捻金下之,倘得氣開,其喘自止。若小兒百日內見此,難救。

五虎湯

蜜炒麻黃 生石膏末(各二錢) 去皮尖研杏仁 甘草 細茶葉(各一錢) 生薑(三片)

煎服數次。後服一捻金。

川大黃 黑牽牛 白牽牛 檳榔 人參(等分)

研極細。蜜水調服五分,取下利為度。

吼喘附法

喘以氣息言,肺氣膹郁,上促連屬,不能以息是也;吼哮以聲響言,聲如拽鋸,脹滿暴喘是也。凡喉中如水雞聲者,為實吼;如鼾聲者,為虛吼,分別症治於下。

九寶湯 治吼哮初起,或久吼遇寒即發者。

麻黃 蘇葉 陳皮 薄荷 桂心 甘草 大腹皮 制杏仁 炒桑皮 生薑 蔥白(引)

千緡湯 治痰閉肺竅,吼喘不得臥者。

薑製半夏 赤茯苓 膽星 桔梗(各錢半) 皂角(炙焦) 麵炒枳殼 炙草(各一錢)

氣喘,加蘇子、白芥子、蘿蔔子。

奪命散 治心經積火,刑肺灼脾,暴哮者。

酒炒大黃 麵炒枳殼(各五錢) 黑醜(三錢半) 生半夏(炒)

共研極細。薑湯每下一錢,取下為度。

集成方 治因宿食發吼,痰壅,腹脹,惡食吐酸。

炒研蘿蔔子 炒神麯 炒麥芽 山楂肉 炒厚朴 香附子 甘草 木香

定喘湯 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發吼者。

制杏仁 炒蘇子 炒桑皮 款冬花 白果肉 法半夏 麻黃 枯芩 甘草 生薑(引)

貞元飲(景岳) 治氣短喘促,提不能升,咽不能降,人但知為氣急,其病在上焦,而不知其元海無根,肝腎已敗,此子午不交,氣脫症也,服此救之。

法制熟地(五錢) 當歸(三錢) 炙草(一錢)

如兼嘔吐惡食或惡寒者,加煨姜五片;若氣乏脈微,加人參;手足逆冷,加肉桂,或加附片。

理陰煎(景岳) 治肝腎虛敗,不能納氣,浮散而作喘者。

熟地(四錢) 當歸(三錢) 炮姜 炙草(各錢半)

照前方加味。凡張口氣喘,出多入少者,宜之。吼喘之脈浮滑者易治,微細而澀者難痊。

治小兒奶吼,遇風寒即發者。

制去油栝蔞仁 熟石膏 製半夏 麻黃 陳皮(各一錢) 麵炒枳實 去皮尖炒研杏仁 甘草(各五分) 姜(引)

頻頻與服。

治醋嗆成吼。

大粉草四兩,切大片,用豬膽汁浸透,慢火炙乾,研極細末,蜜為小丸。臨臥白湯每下一錢。

治鹽嗆成吼。

小薊草二兩,豬精肉四兩,同煮極爛,食肉飲湯。

痰飲門

總括

痰者,水穀所化之津液不能四布,留於胸膈而成也,或因飲食無節,乳汁過傷,或貪餌厚味甘肥,脾胃不能運化而生。若陰氣素盛,則化為飲,陽氣素盛則化而為痰,痰飲為病多端,另詳《大方脈》書,但小兒所患只有燥痰、濕痰二症,分別於下。

燥痰

燥痰者,痰因火動也,火盛則痰色黃,稠黏澀滯難出,氣逆喘咳,夜臥不寧,面赤口乾,小便短赤。輕者服清氣化痰湯,重者服蘇葶滾痰丸下之(見前食積咳嗽),燥久不愈服燥痰湯。

清氣化痰湯

製半夏 膽星(各錢半) 去皮尖研杏仁 去油栝蔞仁 麵炒枳實 酒炒黃芩 陳皮 茯苓(各一錢) 生薑(引)

燥痰湯

去油栝蔞仁 去心天冬 去心貝母 麵炒枳殼 旋覆花 枯芩 海石 朴硝 桔梗 陳皮

煎服。

濕痰

因小兒過食生冷油膩之物,有傷脾胃,致脾土虛,濕不運化而成。濕痰清稀色白,滑而易出,脾虛不運,故惡食懶食;脾主四肢,故體倦嗜臥;脾屬土,故面色多黃。如痰多者,宜除濕化痰,服枳桔二陳湯加二術;如飲多者,宜扶陽散飲,服桂苓甘術湯。餘症,用二陳湯照法加味治之。

枳桔二陳湯

炒枳殼 製半夏 陳皮 茯苓 桔梗 甘草

加製蒼朮、土炒白朮以除濕,生薑引。

桂苓甘術湯

茯苓(四錢) 土炒白朮 桂枝(各三錢) 甘草(一錢)

煎服。

二陳湯 治一切痰飲,惟治燥痰不相宜,因半夏性燥,茯苓性滲利也。

薑汁 煮半夏 茯苓(各二錢) 去白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生薑(三片)

加味法

治風痰抽搐,加膽星、白附子、煨天麻、炒殭蠶,甚者加全蠍、薄荷。

寒痰壅甚,加乾薑、桂心、麻黃、北細辛、炮附子;濕盛,加製蒼朮、白朮。

熱痰,色黃稠黏,口渴便秘,加炒連、炒芩、石膏、竹瀝;火盛,加梔子、青黛。

氣痰,喘促胸滿,加蘇莖、枳殼、香附。

郁痰氣滯,再加川芎、桔梗。

食痰,加楂肉、炒神麯、麥芽、蘿蔔子。

老痰,加枳實、海石、栝蔞仁、朴硝。

脅痰,在皮裡膜外,加炒白芥、草果,行痰利氣加炒研砂仁、藿香、枳桔。

膈間風痰,氣實,加荊瀝;虛,加竹瀝。

四肢痰飲,加竹瀝、薑汁、韭菜汁。

痰在膈上,重者用後吐法,輕者加川芎、桔梗、豆豉、防風、茶葉宣發之;膈上熱痰或兼嘈雜者,去生薑,加梔子、川連、條芩、豆豉。

痰結胸膈,喘咳氣逆,及頑痰膠固,加木香、香附、枳實、膽星。

痰嗽,眼胞浮腫,酒痰,手臂木痛,加蒼朮、枳殼、薑黃、桂枝、威靈仙、炒神麯。

寒痰貫膈,加乾薑、白附子。若脈浮表實,加麻黃、枳殼、桔梗、北細辛。

痰迷,心悸怔忡,不寐,加膽星、枳實、石菖蒲;心懸如飢,加酒炒川連。

痰在腸胃,氣實脈實者,加芒硝、大黃、枳實、甘遂攻下之,虛者禁下。

血虛有痰,加天冬、知母、栝蔞、竹瀝、炒香附。

氣虛有痰,加炒白朮、人參。

痰中帶血,加蜜炒桑皮、酒炒黃芩、白芍。

瓜蒂散 治痰壅上膈,火氣上衝,食停上脘,欲吐不出及胸中寒結痞滿。

炒黃甜瓜蒂 赤小豆(等分)

研極細。量兒大小,白湯每調三五分,溫服,良久以指探吐,吐時令兒閉目,束緊腰帶。如吐不止,煎蔥湯服數次。

三聖散 治風痰壅盛,驚風癇症上實者。

炒瓜蒂 藜蘆 防風(等分)

研末。照前法調服探吐。

通關散 治痰搐昏死。

生南星 半夏 北細辛 薄荷葉 牙皂肉(等分)

研極細。男左女右,每用五釐,竹管吹入鼻也,得嚏自效,或加白礬。

開關散 治風痰驚搐,開關不開。

生南星 烏梅肉(各二錢) 冰片(五釐)

共搗如泥,每用捺牙,口噤立開。

熏鼻法 治痰壅氣閉,口噤昏死。

剝巴豆肉,用綿紙包裹,捶碎,待油黏透紙上,去巴豆渣,再卷皂角末,燒煙燻鼻,或用此油紙塞鼻亦效。

紫金丹(雲林) 治痰實結胸,哮吼喘促,用此劫之。

白砒霜一塊,用濕麵包裹,燃灰中煨熟,去面取霜一錢,枯礬三錢,共研極細,先用水浸透,豆豉一兩,搗取汁,去渣和勻,前末為丸,綠豆大。茶湯每下三五丸。

脈略

風痰浮滑,風飲浮弦,食痰沉滑,懸飲沉弦,肺飲不弦,但短而喘。又曰:脈滑主痰,關弦主飲,寒飲兩弦,肺飲短氣。又曰:兩關脈浮,弦大而實,膈上有稠痰也;凡關上脈伏而大,兩胞如煤煙熏者,皆痰為病也。

頭痛門

總括

大人頭痛,症治繁多,詳見初集《大方脈》。但小兒頭痛,大要有二,在表者,外感風寒,法當疏散;在裡者,內熱熏蒸,法當清解。余詳後附法。

風寒頭痛

乃因太陽膀胱經感受風寒,其脈浮緩,惡寒發熱,上及巔頂,下連額角,不時疼痛,法宜取汗,主以羌活沖和湯隨症加減。若風寒濕熱上攻,頭目及腦痛不止者,主以清空膏。

羌活沖和湯

羌活 防風 川芎 白芷 白菊花 製蒼朮(各錢半) 黃芩 生地 甘草(各一錢) 北細辛(五分) 姜 蔥(引)

加味法:痛由頂後起者,屬膀胱經,倍羌活,加藁本;便秘,加酒炒大黃;痛由太陽起,牽引眉目腦額者,屬胃經,倍白芷,加葛根、石膏末;痛由耳後起,屬膽經,重加柴胡;頭痛兼足冷氣逆,屬腎經,倍用細辛;痛兼腹痛身重,屬脾經,加蒼朮;痛兼肢冷,嘔吐涎沫,屬肝,加炒吳萸;火痛,煩渴、肌熱,倍炒黃芩,加石膏;痛吐痰飲,手足溫者,加茯苓、製半夏。

清空膏

酒炒川連 條芩 羌活 防風 炙草 柴胡 川芎(等分)

研極細。每用二錢,茶調成膏,白湯沖化嚥下。主治太陽、少陽頭痛,脈浮數者宜之。

加減法:如少陰頭痛,必足寒氣逆,脈沉而遲,加北細辛一半;如太陰頭痛,必兼吐痰涎,只用酒炒芩連、柴胡,加薑製半夏;如偏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倍加酒炒柴胡;如自汗、發熱、惡熱、煩渴,此陽明頭痛,不可服此,用白虎湯加白芷。丹溪曰:東垣制清空膏,治諸般頭痛,惟血虛頭痛,從眼角相連痛者,不宜服此。又云:顛頂痛,屬厥陰;腦項痛,屬太陽,亦不宜服。

內熱頭痛

此病在陽明胃經,因小兒肥甘無節,胃火上炎,故鼻乾目痛,上至頭腦,下連齒頰,痛無定時,主以加味茶調散。

川芎 白芷 芥穗 薄荷(各錢半) 石膏末(三錢) 酒炒條芩 陳茶葉(各一錢) 生薑(引)

便秘,加酒炒大黃。

芎芷石膏湯

川芎 白芷 羌活 藁本 白菊花 熟石膏

隨症加味,熱甚,加炒芩、薄荷、連翹、梔子;風盛眩暈,加芥穗、防風;頭痛、煩渴、脈實、便秘,加酒炒大黃、芒硝;肢冷苦痛,加北細辛。

頭痛附法

人參敗毒散 見前傷風。加川芎、藁本、炒芩、川柏,治腦頂苦痛。

蘇子降氣湯 見前寒喘。加白芷、川芎,治氣逆頭痛。

補中益氣湯 見前虛熱。加川芎、白芷、芥穗,治氣虛頭痛。

四物湯 見前虛熱。治血虛頭痛,加炒芥穗;有風,加羌活、天麻。

逍遙散 見前咳嗽。治肝鬱火旺目眩頭痛,有熱加丹皮、梔仁。

六味地黃湯 見前咳嗽。治肝腎虧損,目眩頭暈,隨症加味。

人參芎附湯

人參 川芎 炮附子

治虛寒頭痛,四肢逆冷,脈微細無神。

清暈化痰湯 通治頭痛暈眩者。

羌活 防風 川芎 白芷 茯苓 陳皮 法半夏 甘草 炒枳殼 炒條芩 北細辛 陳膽星 姜 蔥(引)

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脾胃內傷,眩暈頭痛,身重心煩,四肢逆冷等症。

製半夏 炒麥芽(各錢半) 炒白朮 炒神麯(各一錢) 製蒼朮 蜜黃耆 天麻 陳皮 澤瀉 茯苓 人參 炙草(各五分) 酒洗川柏 乾薑(各三分) 棗(引)

此湯亦治食滯頭痛。隨症加減,酒痰頭痛,加葛根、枳椇子。

凡乳兒起居坐臥,戒勿以鼻息對兒囟門吹噓,免日後患頭風。

腹痛門

總括

小兒腹痛,當分別施治,如系食痛宜消導,蟲痛宜安蟲,停食感寒宜消散,寒痛宜溫中,熱痛宜清解,分別於下。

食痛

因兒乳食不節,積滯不化,其症食入即痛,喜飲涼水,惡食吐酸,腹滿便秘,先服六一順氣湯下之(見陽明傷寒)。若下後仍痛,法當和解,服消導二陳湯(見傷寒夾食),或服香砂平胃散。

法制蒼朮(二錢) 薑汁炒厚朴 去白陳皮 炙甘草 藿香葉 炒研砂仁(各一錢) 姜 棗(引)

或加炒曲、麥芽、山楂、法半夏。

蟲痛

因小兒腹中蟲動不安,故時常絞痛,面色乍紅乍青乍白,時吐清水,其痛時作時止,忌用攻下法,宜安蟲。新痛,服錢氏安蟲散;久痛,服加減理中湯;至若蟲攻胃痛,服雄檳丸、集效丸;蠱脹腹痛,服使君子丸。

錢氏安蟲散

水粉 鶴蝨草 川楝肉(俱炒黃色) 煅枯明礬(各二錢)

共研極細。米湯每調五分,臨痛時頓服。

加減理中湯

人參(以沙參代) 土炒白朮 炮姜 川椒(等分) 烏梅(一個,引)

雄檳丸 治蟲攻腸胃不吐不瀉,時常干痛,或食厚味,蟲得飽而痛減,食若淡泊,蟲苦飢而痛甚,每痛服此自愈。

明雄黃 白礬 檳榔片(等分)

研極細,煮麵糊丸,綠豆大。白湯每下五分。

集效丸 治蟲齧腹痛,作止有時,或氣痛硬起,往來無定。

酒炒大黃(五錢) 炒鶴蝨 炒蕪荑 炒乾姜 炮附子 訶子皮 檳榔 木香(各三錢)

共曬䘌,研細篩末,蜜為小丸。烏梅湯下一錢或五分。

使君子丸 治蠱脹腹痛及食勞黃疸,喜食茶米炭土等物。

使君子淨肉(二兩) 姜煮南星 雞心檳榔(各一兩)

共切成片,如喜食米,則用麥芽半斤,拌藥炒香,取藥研末;喜茶,用茶葉拌炒;喜炭土,用炭土拌炒,撿出藥片,研極細末,蜜為小丸。每日清晨泡白糖湯,送下二錢。

寒痛

因小兒中氣虛弱,復為風冷所乘,脾經受寒,緩緩腹痛,小便㿠白,爪甲色白,面色青白,飲則喜熱,或腹痛溏瀉,肢冷下利,主以理中湯(見前三陰傷寒)。四肢逆冷,症兼少陰,加炮附子。若脾氣虛寒,夾食腹痛,宜服燒脾湯。如寒痛嘔逆,則用當歸散。

燒脾散

土炒白朮 姜炒厚朴 炒研砂仁 煨研草果 炒神麯 炒麥芽 炮姜 良薑 陳皮 炙草

煎湯頻服。

當歸散

當歸 人參 藿香 炙草 法半夏 桂心 土炒白朮 炒研砂仁 姜(引)

內食外寒

因小兒內傷乳食,外感寒邪,食寒凝結,腹中作痛,發熱惡寒,嘔吐惡食,腹痛多啼,主以藿香和中湯。若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背強痛,或往來寒熱,嘔吐冷秘,胸滿腹痛,凡寒濕為病,主以五積散。

藿香和中湯

藿香葉 炒研砂仁 姜炒厚朴 法制蒼朮 酒炒香附 白芷 川芎 陳皮 羌活 山楂 甘草 蘇葉 生薑

五積散

白芷 陳皮 製蒼朮 炒厚朴 炒枳殼(各八分) 當歸 川芎 白芍 茯苓 桔梗(各一錢) 製半夏 麻黃 乾薑 桂心 甘草(各五分) 蔥白(引)

有汗,去麻黃、蒼朮;寒盛氣滯,加吳萸;逆冷虛汗,加附片。

熱痛

夾熱腹痛,其痛迅速,時痛時止,腹不脹滿,彈之不響,熱手按摩,其痛愈甚,面紅唇赤,渴飲便閉脈實,或大熱在中焦,主以加味清涼飲。若兼食積,煩渴燥結,惡食膨脹者,服木香檳榔丸下之,下後用異功散調補。

加味清涼飲

柴胡 白芍 生地 當歸 甘草 條芩 醋炒青皮 麵炒枳殼 石膏末 滑石末

若熱盛秘結,常服六一順氣湯(見陽明傷寒)。

木香檳榔丸

酒炒大黃 炒黑醜 檳榔(各三錢) 炒神麯(六錢) 木香(一錢)

共研極細,麵糊小丸。白湯每下五分。

異功散

土炒白朮(二錢) 茯苓 陳皮 炙草 人參(各一錢) 姜 棗(引)

急痧症

小兒忽然腹痛,大叫數聲,而即昏死,脈無定形,此名急痧。用溫水一盆,抱兒在旁,以手蘸水僅拍膝凹委中穴,俟有粗筋腫起,將銀針伴筋旁刺,令出血,其兒自蘇。旋取滾湯冷水各半杯,兌勻灌之,再服六和湯。若暑月患此,先服二香飲(俱見傷暑門)。

《鐵鏡》要法

寒痛,痛在臍下,其痛迂緩,連綿不止,喜以熱手按摩,口氣清涼,糞青尿白,脈沉而遲緩。初起用推法,曲左小指,先揉勞宮,執兒左手,推上三關三十下,及揉臍心五十下法(見一卷圖說),內服炮薑、桂心、土炒白朮、炙草,煎湯磨木香兌服。

熱痛,痛在臍上,其痛迅厲,時痛時止,拒人熱手按摩,口氣蒸手,燥渴便秘,脈實或洪大。初起用推法,執兒左手,退下六腑三十下,掌中用水底撈月法(見一卷推拿圖說);煎車前子、灶心土、木通、磨木香汁兌服。

小兒初生,有因包臍太緊,兒腹漸長被布勒住,上氣不通下氣,以致曲腰蹬腳、腹痛多啼,宜向溫暖處,如法放鬆;煎服陳皮鬱金白芍甘草湯。

小兒數歲,有因氣滯不和,腹常悶痛,其症飲食如常,眼胞不浮,面色不黃,但臍腹光亮腫痛,擊之如鼓鳴,搖其頭而噯氣,服六和湯(見前傷暑)去人參、白朮,加炒香附、大腹皮。

若夾食、氣痛,服消導二陳湯(見前傷寒)去人參、白朮,加炒香附、大腹皮。

陳飛霞曰:凡心腹諸痛,痛在胸膈,屬上焦,即胃脘病也;痛在中脘,屬中焦,脾胃病也;痛在臍心上下左右,屬下焦,肝腎病也。

馮楚瞻曰:小兒傷食由脾胃虛弱,醫者始終用平胃散,不知平胃者,如胃中有阜,則使平之,一平即止,過服則平地反成坑坎矣。惟張潔古所制枳朮丸。

土炒焦白朮(二兩) 麵炒焦枳實(一兩)

共研極細,荷葉包陳米飯煨乾,搗膏,糊為小丸。酒水每下一二錢。此丸補多於消,猶為得法。但此丸原為傷食而設,若以為專補脾胃又誤矣。

積滯門

總括

東垣云:飲者,無形之氣;食者,有形之血也。從可知乳為血液,飲之類也;谷有糟粕,食之類也。夫乳與食,小兒資以養生。胃主納受,脾主運化,乳貴有時,食貴有節,倘或過度,則宿滯不消而病成矣。分別症治於下。

乳滯

小兒飲乳過度,致令睡臥不寧,口氣蒸手,頻吐乳片,肚脹腹熱,大便酸臭,不時啼叫,但臟腑嬌嫩不可過攻,當調和脾胃,服後二方。

消乳丸

醋煮香附 炒神麯 炒麥芽(各五錢) 陳皮(四錢) 炒砂仁 炙甘草(各二錢)

曬,研極細,薑汁糊丸。量兒大小,白湯化下。

雲林方

麵炒枳殼 姜炒厚朴 炒神麯 麥芽(等分)

煎湯,磨木香汁兌服。

食滯

小兒恣肥甘生冷,運化不及則腸胃積滯,致令頭溫腹熱,大便酸臭,噯氣惡食,煩躁不眠,口乾渴飲。輕者,服木香大安丸;痞悶脹痛,服保和丸;面黃肚大,服前枳朮丸;重者氣實便秘,服小承氣湯(見陽明傷寒)。

木香大安丸

酒炒川連 炒蘿蔔子 炒砂仁 連翹(各二錢) 木香 陳皮 山楂肉 土炒白朮 麵炒枳實 炒神麯 麥芽(各三錢)

曬,研末,水糊丸。白湯化下一錢。

保和丸

炒神麯 製半夏 陳皮 茯苓(各一兩) 山楂肉(二兩) 連翹 炒蘿蔔子(各五錢)

曬,研極細,蜜為小丸。薑湯每下一錢,日三服。

食滯附法

蘇餅湯 治感冒夾食寒熱腹痛。

紫蘇莖葉二兩,入罐封口,水煎濃湯,另用小鍋炒焦稻穀二合,以蘇湯淬濕,再炒再淬,炒至谷黑成餅,方將蘇湯泡浸擂碎,布濾去渣,溫服數次。

熨臍法 治內傷生冷,臍腹脹痛等症。

生薑(一兩) 蘇葉 豆豉(各五錢)

共搗極爛,入鍋炒熱,用絹包定,乘熱推運臍腹,後服前湯。

蔥熨法 治虛冷厥逆,臍腹刺痛,二便不通。

連根葉生蔥半斤,搗如泥加鹽兩半,麥麩半升,再共搗極勻,入鍋內炒熱,用絹二塊,作二起包裹,輪流熨兒臍腹,良久氣通寒散自愈。

治豬羊肉滯,搗山楂煎服。牛肉滯,加切碎稻草等分。犬肉滯,加去皮杏仁。治魚肉等滯,取魚刺肉骨燒灰存性,滾湯泡服,橄欖煎湯能解魚滯。治糖餅園果等滯,將致傷之物燒存性,湯泡服。瓜果滯痛,桂心煎湯服。治麵食、豆腐等滯,煎蘿蔔子湯頻服或飲熱醋。治蛋滯,煎豆豉和鹽服。治油膩滯,氣燒紅鹽塊,淬陳燒酒中,蕩熱頻飲。燒穀米淬湯能解食滯。

癖積門

總括

因小兒飲食過度,腸胃填滿,濁汁外溢,復感寒氣,凝結成癖,每生於左脅之下,始如雞卵,堅硬成塊,漸如覆盆之形,越過臍心則難治矣。

癖疾症治

初起身體潮熱,脅痛,口渴喜飲涼水,面色青黃,肌膚削瘦,肚大青筋,漸至堅硬成塊,不時作痛,內服千金消癖丸,外貼紅花膏,內外交治可消。若不發熱口渴者,只服木香丸,外亦貼膏,余按後方施治。

千金消癖丸

蘆薈 青黛 木香 檳榔 陳皮 甘草 炒厚朴(各一錢,焙) 使君肉 三稜 莪朮 香附(俱醋炒) 胡連 山楂肉(各二錢) 水紅花子 土炒白朮 炒神麯 炒麥芽 赤茯苓(各四錢)

曬䘌研末篩盡,細切阿魏薄片一錢,和灰面一兩,煮稀糊,拌前藥末打成團,為丸綠豆大。米湯每下一錢。

木香丸

莪朮 青皮(俱醋炒) 炒砂仁 硃砂 木香(等分)

研極細,煮麵糊丸,麻子大。每用五分或一錢,煎致傷之物送下。乳子,用滾湯和乳化服。

紅花膏 外貼癖疾。

阿魏 血竭 沒藥 當歸 赤芍(各三錢) 麝香(一錢)

共研極細聽用,先取水紅花料一捆,䘌細,入鍋用水煎出汁,布濾去渣,又入鍋內,慢火熬成膏一碗,稍冷和濕藥末,盡攪成膏。常用青布攤貼。

集成消癖丸 治小兒癖疾形氣虛者。

青皮 三稜 莪朮 香附(俱用醋炒) 木香(各一錢) 厚朴 川連(薑汁炒) 麵炒枳實 神麯 麥芽 砂仁 建姜(俱炒黃) 桂心 檳榔 陳皮 茯苓 法制半夏(各二錢) 醋炙鱉甲(三錢)

曬研極細,煮麵糊丸,綠豆大。白湯每下一錢,日三服。

赭石挨癖丸 治癖疾脈症俱實者。

赭石(火煅,醋淬三次) 青皮 莪朮(俱醋炒) 桂心 木香(各三錢) 研巴豆(肉紙包,壓去油,取霜一錢) 大黃(二錢)

共曬研極細,煮麵糊丸,綠豆大。薑湯每下三五七丸,量兒大小服。

簡便方 治癖疾結塊如拳,從左脅漸攻臍,悶痛甚者。

酒蒸大黃(一兩) 醋炙鱉甲(八錢) 炮姜(五錢) 炮附子(三錢)

曬研極細,陳米醋一斤熬至半斤,和濕藥末為丸,綠豆大。白湯每下十餘丸,俟瀉下惡物後,服調補脾胃藥,此方功效甚速,老幼皆宜。

治小兒好食茶葉因而成癖,用新鮮榧子一斤,每於早晨、中午空心嚼榧十四粒,旋以白湯嚥下。

治因果積食滯結癖成塊,紅棗一斤,水二升,皮硝二兩,同煮至水乾,取棗曬乾,每日空心嚼棗數枚,白湯呷下。

治癖疾日久變成鱉瘕,大者如杯,小者如錢,按之動搖如鱉形狀。

西地石 硫黃(生用,數兩)

研極細末。酒水每調一錢,日二服,常服自化。

痞悶症治

小兒胸膈痞悶,由乳食不節,脾胃虛損,邪正相傳,阻隔氣道,遇冷則發,亦有因肝經濕熱而成者。治法:因脾胃虛弱,痞悶氣乏者,用六君子湯,加當歸、川芎(見咳嗽附法)。肝火鬱滯,用逍遙散,加丹皮、梔仁(見咳嗽)。肝經濕熱下注,小腹痞脹,尿必淋,用龍膽瀉肝湯(見發熱辨症)。如系肝脾兩虛,用歸脾湯。三焦痞悶,脈症俱實,脹滿不通,服助氣丸。如系食積痞悶,服勝紅丸。

歸脾湯

蜜炙黃耆 土炒白朮 炒研棗仁 龍眼肉 茯神(各錢半) 酒洗當歸 去心遠志(各一錢) 人參 炙草 木香(各五分) 姜 棗(引)

助氣丸

三稜 莪朮(俱醋炒,各兩半) 土炒白朮 醋炒青皮 陳皮(各一兩) 麵炒枳殼 檳榔 木香(各五錢)

曬研極細,煮麵糊丸,綠豆大。薑湯每下一錢,日二服,小兒化服五分。

勝紅丸

三稜 莪朮 青皮(俱醋炒) 神麯 麥芽 良薑 乾薑(俱炒黃) 陳皮(各一兩) 酒炒香附(二兩)

曬䘌研末,煮醋糊為小丸。薑湯每下一二錢。

痃癖疝症

臍之兩旁有筋突起脹痛,大者如臂,小者如指,狀似弓弦者,其名曰痃。若在脅肋者,乃名曰癖。如少腹牽引腰脅疼脹,高起刺痛,則名疝症。名雖有三,其實皆由風冷客入胞中而成,故每發時必因外受風冷,發則痛,痛則見,不痛則平復如常也。又曰:痃者外結募原肌肉之間;癖者,內結隱僻膂脊腸胃之後,比痃較深;疝則屬肝,脈必弦急(見二卷疝門)。

蔥白散 總治痃癖。

三稜 莪朮 青皮(俱醋炒) 神麯 麥芽(俱炒) 麵炒枳殼 鹽水炒小苗 姜炒厚朴 川楝肉 當歸 赤芍 生地 川芎 茯苓 沙參 木香 桂心 炮姜(等分)

研末。煎蔥白湯,每調一二錢,日三服。

積聚癥瘕

五積者,痞氣、肥氣、伏梁氣、息賁氣、奔豚氣,五名也,屬五臟之陰所生,是為血病,其發有根,痛有常處,其脈伏結。若脈緊小而沉結,脾胃中積滯也。

六聚者,積之著於孫絡、緩筋、募原、膂筋、腸後、輸脈六處也,成於六腑之陽,是為氣病,其發無根,忽聚忽散,痛無常處,其脈浮結。若沉細,真氣敗矣。

七癥者,蚊、蛇、鱉、蝨、肉、發、米,七名也,成塊不移而可見,故類積類痃,而癥則屬氣病。

八瘕者,青、黃、燥、血、脂、狐、蛇、鱉八名也,其塊移動無常,故類聚類癖,而瘕則屬血病。

按:《難經》載有心、肝、脾、肺、腎五臟之積,而無六聚病形,諸家亦鮮道及。故只有李東垣《五積方》行於世,方載《彤園醫書(婦科)》一卷,後人憚其峻厲,多不敢用。巢元方書載有八瘕症治,方見《彤園醫書(婦科)》一卷,不言七癥病形。從可知醫理精微,每遇疑難,前賢亦不敢率行私臆以滋來世惑也。大抵積聚癥瘕在婦女大人,恆有之症,小兒患此絕少。況四症皆起於氣,氣聚而後血凝,不必執泥五積六聚、七癥八瘕名目。但以牢固不移,有定處者,為積為癥;推之活動忽聚忽散者,為聚為瘕,斯得之矣。

四癥總方

余法詳見《彤園醫書(婦科)》,奔豚附二卷疝氣後。

開鬱正元散 總治積聚。

土炒白朮 炒研砂仁 青皮 香附(俱醋炒) 神麯 麥芽(俱炒香) 元胡 楂肉 陳皮 桔梗 炙草 茯苓 海粉 生薑(等分)

日二服。

大七氣湯 總治癥瘕,並治積聚。

三稜 莪朮 青皮(俱醋炒) 炒研益智仁 陳皮 藿香 桔梗 甘草(各一錢) 木香 肉桂(各五分)

空心,日二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