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子位置形狀論第一
余壯歲西遊子玄先生之門。學產科術。蓋其術皆出於親試獨得。而診訣占候。實精詳鍜煉。是以其施治。皆莫不有神驗也。可謂能究產蓐微奧矣。余乃覃思研精。晝夜不輟。於是不出百日。而得入其室矣。及還東都。再取其所著產論及翼等書。沉潛反覆而讀之。論中有謂。大抵五月之後。腹中胎大如瓜。必背面而倒首。其頂當橫骨上際而居焉。其胞衣則蓋於胎之尻上。而當母鳩尾之下。至臨月按之。可得別其體貌而盡矣。又曰。自其背而探之。其左右足膝皆張而旁出。則應是其面作箕服或結趺也。如其手膊則並展其臂。而常自依脅旁。則未嘗縮手足也云云。又閱產論翼。載背面倒首。而皮膜裹胎。其胞衣則見附蒂於上。而蓋尻上。其莖則從膜上垂下。過脊背越左肩。向腹部之圖。予嘗依其論與圖。而沉思默想者。不啻累月積年。未能攻究其胞莖之貫皮膜而至臍之處。在何地而為何狀也。疑之久之。頃歲城南山下門外。笹井某妻。妊娠方期月。忽腹疼腰痛。於是人定速余治診。即便往。發劑飲之。而拊摩其腹。則蹲循之際。兒便產下。而無啼聲。乳媼抱起看時。亦無手足面目。唯蠢乎微動。乃以為怪物。將裹草棄之。余細檢之。隔膜才見兒頭面手足。謂曰此囊兒也。因就熟視之。胞衣在腹部而其形橢。上至頷下。下逮臍下。而胞衣四邊。薄皮引出以包裹胎。視之如雲母屏中物。兒在其內。屈臂握手。以魚腹印耳下。其形似邦俗取膏肓穴之狀。又跼兩膝。而膝頭僅過乳上。膝外廉與膊內廉相齧。猶人登圊狀。臍帶則自左手與胸旁之間。蟠屈而出二寸許。斜至肩。余即執小刀剖頷下膜(男子也)則白膜縮蹙歸於胞四邊矣。急含少水。以噀兒面。始揚聲啼叫。眾皆稱天幸哉。余取胞衣置於油單紙上。以攤視之。其形圓匾。徑六寸許。其外面則中央最厚。至邊而漸薄。高低出沒。皺皮錯交。其色紫紅綠黑。混然相雜。而不甚濃。又往往有紫黑濃斑點。反覆視其裡面則有文理筋絡。宛乎似荷葉裡面。其色紫碧黑。比表面則稍淡。筋絡則青與白交加參錯。其胞莖則如無名指大。而若人工捻作者然。又類於繩索。其色不異筋絡。(按胞莖始出。其色灰白色。既而過一二時。變為青白參錯。)莖中有三孔相通。余以為一以輸氣。一以注血。一反氣血者也。是亦若人有咽與喉。而氣穀道各異者歟。未可知也。皮膜之形。如歷制海蛇。其色淡黃也。近八街堀。葺屋匠妻。年二十七。彌月而產囊兒。(女子也)亦復如是。其所異者。肚帶紆曲在於右腰聞而已。於是乎始悟子宮者。蓋附著於腎腸前面。而為一界郭。而兒在於其中也。背面倒首而屈手足。其頷著缺盆骨上。而面與膝頭相聚。若自窺臍者。其形蟠縮一團若煮蝦魚然。胞衣則對兒腹。皮膜自生裹胎。其胞蓋當子宮中後面而黏著。母之血氣繇是先入胞內。乃流布於文理筋絡。自文理筋絡。達於胞帶中之隊孔。而至臍中以將養於兒者無疑。故知彌月將產。而陣痛頻至。八髎腰髖之邊幾摧。而周身灼熱。漐漐汗出者。此胞衣著母體之處。將離脫之勢爾。以此推之。則如龐安常云。兒出胞而誤執母腸胃。故隔腹針兒虎口。於法開云。使積日不娩之婦。食羊十餘臠而針是。則須臾羊膋(音聊脂膏也)裹兒出。盛起東云。將分娩但子抱母心。因便針之之類。雖後之醫家稱譽其明診。以載於書籍。豈足可信哉。儒門事親云。醫者不察孕。加燔針於臍兩旁。方不數月生一女子。兩目下各有燔針痕。又太平聖惠。和劑局方。婦人良方等書。所載催生丹方後云。服一丸即時產。隨男左女右手中握出。是亦虛言空論。殆惑來學。皆刪去而可也。夫子宮者。自是腸胃外囫圇一界郭爾。必非有孔竅而通於腸胃者矣。子在其中也。胞與膜裹之。無一點孔竅。其胞附著子宮而受養。乘其將分娩之勢。而皮膜自破。漿水迸出。然後兒出門矣。奚有執母腸。抱母心。羊膋裹兒。手握藥出。兩目下有燔針痕等事邪。不但此也。魏志所載。華佗診甘陵相夫人有娠。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右則女。在左則男。人云在左。於是為湯下之。果下男形之類。試之今日。無有的確。是皆後人信筆增奇者而已。曷足為法乎。古人妄誕往往有此類。學者不可不擇也。頃又覽明錢雷人鏡經附錄。載男女胎元圖說云。精勝其血。自左子宮受氣而男形成。精不勝血。自右子宮受氣而女形成。又曰。男負陽而抱陰。故頭東而足西。女負陰而抱陽。故頭西而足東。頭與手足。蟠行一團如卵黃然。其漿水如卵白也。又曰。胞帶起於兩腎中間。著脊而生。有一系繫於兒臍。懸兒於胞中。此通母之血氣遺蔭之道路也。云云。而其胎元圖。作低頭踡跼腰背。屈曲兩足。男首向左。女首向右。仰而橫臥者。此皆本十九難所謂男子生於寅。女子生於申之義。而設圖說者耳。雖似可憑。至其以子宮為二。男女頭足異乎東西。懸兒於胞中。仰而橫臥。則臆度亦甚。近閱蘭醫牒分的兒產科書。載易產難產圖。總二十有三。而其胞衣有戴於頭頂者。有蓋於尻上者。又有負於背藉於臀。插於兩股間者。且其胎形狀。則有橫生。倒生。礙產。(肚帶攀其肩也)偏產。(見額角也)棖後。(頭之後骨偏掛穀道兒即露額也)及頷掛橫骨而出雙手。或一足已出。而胞帶將出。或肩臨子戶而出帶。或湊兩腳於面前。臀向人門而露一手。或臀出其半而不能達。或腹向產戶而出胞帶。或與上形同而不露帶。或背脊向子宮口。或肚帶纏頸而四肢將出。或兩足與一手已出子門。或駢屈兩膝而將出。又雙胎。一則仰臥。一則跨其上而露其臍帶。又正產仰出者。伏出者。礙橫骨者。拄肛門者。向腰左右者等之異。其他形狀不能備錄。而胞衣之所在不一者。彼以為子宮有欹側正直之殊也。然不載胞之對腹者。則彼未睹囊兒乎。其圖說雖似詳。或出臆見者十過其半。嗟乎。萬古以來。不論華夷。凡醫家於懷孕圖說。氾濫懵懂。紛紛不一者。皆由不觀真囊兒。故未有一人能為的當之說者也。夫蘭人雖言事出其實。豈能如殷紂刳孕婦腹而視之乎哉。故其所圖。不可信據也。夫吾子玄先生於產科一技。終身用意刻苦。是以其術超邁於古今。如其所謂素背面倒首而無轉身者。則千古卓見也。雖然至其謂胞衣蓋胎之尻上。其手膊並展依脅旁。而其左右足膝皆張而旁出未嘗縮手足。則偶未深考耳。又產論翼中所錄。懷孕圖凡三十有二。而其胞衣皆表裡反復。不無可疑也。又如被膜胎圖。(余所稱囊兒是也。)則為胞在腹中。其帶垂下而出育門。帶頭皮膜生而裹胎者。亦不可解也。苟若其所圖。則產訖當胞莖近兒臍。而有皮膜。余治產婦無慮數百人。見其生子未嘗視皮膜之附著於胞莖者。又未視胞與膜相離者。其偶相離者。則死胎經日而娩者。及胞衣日久而漸漸壞下者。皆皮膜腐敗。與穢物並下也。其他豈有此理哉。夫膜也者。附著於胞衣裡面之薄皮。自引延而包胎者爾。凡尋常生產。兒子瞥然出門。然後胞衣尋下者。皆皮膜忽縮蹙於胞之四邊。故人多不識之也。今舉其胞莖而視之。則膜之垂下者。藹藹如車蓋。則膜之與胞衣。不相離者可知矣。何有胞莖生皮而裹兒邪。且摘胞之遊旒。而徐剝之。胞與膜隨手而離。此亦兩片相合。故復徐徐分拆之。則離成兩片。而其表面著於胞者。薄脆易破。裡面比表面則粗而厚強。故較難破。余幸獲觀二囊兒之一男一女。而數年大疑。釋然冰解。從前謬迷。一時霧散。豈不亦愉快哉。雖然不敢自斷為是。或得復視數兒如此。則此說永為鼎鍾銘錄矣。唯恨余今年歲已不惑。稟受怯弱死生難期。況囊兒千百中之一二而已。假令有之。大抵托於無智生婆。則孰能詳正之乎。我終身不能復眎未可測也。因姑記所目擊與所發明。以示同志。後來君子。若遇囊兒而不異乎余所說。則請繼續於此。以為萬世定規矣。嗟乎子玄先生之書。率出於實驗實得。議論切當。有益今日。而其論不及於此。其有差忒者。疑未嘗遇真囊兒。而妄作之圖說歟。抑門人誤記。亦未可知也。噫先生今既往矣。恨我不在其生時以斯質焉。(篇內所論諸圖悉見卷六宜以參看)
辨駢胎位置第二
凡駢胎腹象皆突出於前而高。比之尋常娠腹。則甚大而不張於左右。比及臨月。揣其兩脅則空軟。由此觀之。駢胎之在子宮中。必非二胎正相位左右也。其胎累重於前後者無疑矣。而其分娩也。後者先出。而前者後生也。雖子玄先生之精核。未及於此。而為相併於左右者。乃其候法曰。任脈窪成一道者孿胎也。余屢視攣胎腹。未嘗見其如此者。偶有似為窪者。決非孿胎也。惟其腹形。大抵七八月已上。漸慚突出如甕者是也。(圖說見卷六宜以參看)
孿胎一胞辨第三
宇宙至大也。至夫事物之變化。則雖聖人亦有所未盡也。自非聖人以下。則雖常有之物。非所親視歷觀。而推理以究。任臆為斷。則恐誤天下後世不淺也。在我醫則為最甚矣。今夫以有涯之性命。欲親規歷觀而究無涯之變化。以傳之後世。是豈易得盡乎哉。子玄先生於產科書。率皆出於所親歷實驗。詳悉審辨。似無遺漏矣。產論翼中所載。孿胎圖凡六。一逆一正。雙逆雙正雙坐等。非不精細也。然而唯出兩胎各有胞者。而未載雙胎一胞者。且產論曰。任脈窪成一道者。為孿胎之候。然此惟五六月間見之。至八九月一道者。即隱不見。但腹左右大張。狀有稜角。而腹面卻平。是為孿候。產論又云。一倒首向下。一豎頭向上。其胞衣各一。是為孿胎正法。或雙皆上首。共一胞。胞皆大如盤。是為孿孕奇法矣。而不說孿子肚帶之狀。吾未一見其真物。豈可不容疑於茲哉。己酉初夏。城東富澤坊。買故衣利兵衛妻。娠方九月。小便癃閉。煩渴引飲。腹滿太甚。四肢亦浮。求治於余。乃與五苓散。而撫摩其腹者三日。得小便快利。而四肢見皺紋。然其腹猶便便。因以為是必孿胎。更候其腹容。無任脈窪成一道。又非腹面平而左右有稜角。唯圓高突出。倍尋常娠腹耳。既而至五月初四。而舉二男。其先出者正產。後出者逆生也。胞衣一而其形平長。徑一尺許。橫不過七八寸。筋絡甚粗。而生二帶。其一則在於去中央一寸許。而大如無名指。其一則去中央三寸余。近邊僅寸許。較之於近中央者。則其細居半。爾後見孿胎數人。雙皆順生。而一逆一正者卻寡。且其胞衣皆一。而臍帶所著之處。各不同也。近橫山街打金匠妻。及本石坊小津某妻。娠而腹甚大。突出於前面。而如抱甕。既而期月臨盆。俱先生一女。後乳一男。胞各一。其生下皆正產。但此二人胞各一而已。嗚呼先生父子。竟不視孿胎一胞而又皆正產者歟。若其有親視。則盍並列之圖中。以示後學邪。抑先生父子之所遇者。多是一正一逆。而胞衣各有歟。將余之所眎。皆順且一胞者多歟。雖然余之所親視。既以十數。則以頭之倒豎互殊者與胞之各有者。為孿胎之正法。吾不敢從也。又至於以任脈窪而成一道者。與腹面平而左右有稜角者。為孿胎之腹容。吾愈不信也。覽西洋牒分的兒產科書。孿胎圖式。亦惟載各兒各胞者。而未舉雙胎一胞者。則亦未深究而已。噫事物之不可究盡者。率皆如斯矣。雖然。凡孿胎。吾所親歷視者。胞皆一者實多。則吾將以胞之一者。為孿胎正法。以胞各有者為奇法也。後之醫者。若疑我說。則每遇孿胎。親視其胞。而究其形狀。又召坐婆數人詢其所親視。則必有得之矣。然後知吾言之不妄耳。吾豈敢妄立一家言而駁前輩成說邪。
一產二子命呼第四
一產兩子。古人所稱不一。今採錄余之所看過者。以示初學。曰雙生。(昭十一年左傳注及西京雜記)曰孿。(說文)曰孿子。(戰國策)曰兩胎。(後漢書華佗傳)曰孖。(津之切一產二子也鄭漁仲六書略)曰駢胎。(褚氏遺書)曰二胎。(病源候論)曰雙生。(公羊傳)曰孿生。(宋伯象睽車志)曰孖生。(五雜組)曰孿生。(槐西雜誌)又揚子方言曰。陳楚之間。凡人獸乳而雙產。謂之釐孳。秦晉之間。謂之僆子。自關而東。趙魏之間。謂之孿生。又字彙。二女曰𡦞。
辨孿子兄弟第五
孖生之疑兄弟其說尚矣。何休解公羊云。其雙生也。質家據見立先生。文家據本意立後生。所謂據見者。據其所見前後生以判兄弟也。所謂本意者。其意以為後生者先受胎。故以先生為弟。以後生為兄也。是殷周文質之所以殊也。西京雜記。霍光引殷王祖甲。許釐莊公。楚太夫唐勒。鄭昌峕。文長蒨。滕公。李生皆一產二子。並以前生者為長證之。則亦似無異論。然王長公引公羊傳。文家據本意。立後生之文。即以後生為兄。則後人不知其所適從焉。按巢氏病源論云。陽施陰化。精氣有餘。故生二胎。餘數就孖生驗其胞衣。胞一者常多。兩者甚少。夫二精交暢。當成一胎。而今二胎之成。一胞而生兩帶。則蓋其一則精氣之餘贏耳。巢氏之說似可據也。但其孖生體有肥大健強。瘦小疲弱之異焉。肥大健強者。承母將養之厚。而瘦小疲弱者。承將養之薄。此將養之厚者主。而將養之薄者客。是以不論分娩之前後。以肥大健強者為兄而可也。且夫孿子之在母腹。俱在一囊膜中。自一胞衣而承將養。又何可以受胎之前後而論之也。但胎自有主客異耳。又孿子臍帶之附胞衣。一生中央。一生一邊者多。而其居中央者必大。而居一邊者必小。此亦主客之分。最可取信者也。若孿子並健強疲弱相均。則依霍氏之說。而可也。又如孿子胞各一。則此非精氣有餘者。蓋交接再各成胎者無疑也。其肥瘦強弱並無齊等。則從王氏之說而可。千載以來未有辨此義而斷之者。噫明李空同曰。雙生以後為兄者。昧化理者也。凡產必迴轉下首。首下則生矣。即以受氣前後論。則迴轉時先氣者先生矣。凡先者宜為兄。凡先生者體較大。亦先齔云云。夫兒本蟠屈倒首於子宮中。必非為迴轉而出者也。又有一胞孿子與孿子各胞之別。李氏未辨此理。而妄以受氣先後。論先生後生。定兄弟者可謂謬矣。凡先生者體較大。亦先齔云者。亦未為盡然也。
產前產後諸證發明二十五則第六
(醫案一條附)
凡娠妊嘔不止者。其因不一。有痰飲蛔蟲痞積鬱結等之異。其候證治方。詳見惡咀門。若諸藥不效。則宜與蜜湯。其功極偉。是不可不知也。
有妊娠似勞證者。有勞證似妊娠者。分之之法。二三月臍下胎仍不見。則以其眼中悅澤。白睛變青色者。與掌中見紅色者。肌肉不消。脈不細數者。此為娠候。四月以上。宜捫按其臍下。手到而辨之矣。又有勞證中而娠者。大抵難治。
妊娠惡阻。寒熱咳嗽盜汗懶執作等證。若誤認為勞證而施治。則雖誤治。亦不害於生育。勞證最初經閉二三月有前證者。若誤認為惡咀而施治。則卒致不救。不可不審也。
娠而六七月以上。其胎常逼胸下者。其婦多有鬱火。又娠而胎常在小腹者。其婦多天賦薄弱。若不然則病後體氣未平復而受孕者也。
妊娠有下利日三四行。或五六行。累月不止。百方不效者。雖然肌肉不消。飲食如故。而無邪脈。則不可慮也。此症至臨月或產後而便自止。是亦妊中常好食偏味者。產後自止之類也。俱難以理推極者也。
妊娠五六月。有妊與否猶未可決者。令婦仰臥須施產論翼按腹第六術數回。其間不論左右脅傍必忽焉瞤動激射而觸醫手中。其狀恰如電之眩目也。其有之者。斷然為妊娠。不可不知也。
娠而有口舌糜爛者。又有舌生芒刺如貓兒舌者。並不分娩則不差。。嘗治長谷川君夫人。妊娠七月舌旁糜爛。凡溫冷入口則射舌。因才食淡粥之微溫而已。予與清熱補血湯敷綠袍散十餘日。依然不效。便改投清熱補氣湯亦十餘日。猶尚不愈。竊以為非產後則不復。姑以達生散加薄荷黃連。外將城嫗散(方見雜病試效)加青黛貼之。如此六七日而全差。嗟乎藥之中肯綮不亦神乎。
有妊娠心下大膨脹者。必無慮之。未眎由是害於產者。此大抵氣脹。或留飲之所致也。宜順氣化痰之劑。
懷孕患惡咀者。其婦必有蟲積或痰飲。產後發血暈者。其婦必有症癖鬱怒。其無此者。皆莫有二證也。
妊娠八月以上吐血者。產後必發大患。而終難救。六七月前有之者。無患。然大吐血者甚殆。
凡小產婦女子。惡寒戰慄後壯熱甚而大汗出。或頭暈目眩。飲食不美。腹微滿。按之軟弱而如綿絮。此證甚似外感。而實不然。或有請醫而不告其實。偽為外感求治。醫雖詰問之匿不敢言者。其識之之法。臨按其腹部。必鼻聞血臭也。若然者宜斷為小產而施治法。此余之所數歷驗也。香川太衝行余醫言。舉鼻嗅病人臭氣數症。而於此一候遺之者何也。(治驗在卷六宜以參看)
凡臨產貴其婦有熱狀者。與有汗者。若無二狀則動輒不達而斃。雖其能達。產後多危殆。
凡臨產手背清冷者。或面色無血色。唇口青白。及呼氣冷者。或脈細而不數者。皆非慶事。產後多生變證。
產前患水腫。逮產後腫滿益甚者。用藥腫減十之八。而余腫淹延數日不消。則後必為不治症。
產後久泄。自利完穀者。雖服藥稍瘥。竟致不起者甚多。
婦人身重。則世醫食物禁忌甚嚴。世俗亦守之。而為一大緊要事。方其阻病不食之時。猶禁所好之物。而致使婦益食少。實可憐耳。陳自明云。凡妊娠惡食者。以所思食。任意食之必愈。不可不察也。
凡方臨月大血數崩下者。非子死腹中。則免身後多致婦不起。其天賦壯實者。或有不然矣。
孕而七八月。患久咳久泄等。形體漸虛羸者。候其腹容。胎當臍腹而縮小。胸下兩脅皆空軟可容指者。則不出三日而必產。生子多瘦弱。育者甚罕。
凡臨產移時不娩。煩渴不止者必死。此證必脈無根腳。而手足清冷。
凡臨產腹堅硬如石者。必子僵腹中。
臨產二三日不能娩。而加煩躁者死胎也。若脈細弱時反張者。子母俱危。
臨產二三日雖不分娩。其婦飲食如故。自能起居。轉側。眼中和而脈有精神者。子雖死腹中。醫施回生術令娩身。則婦當不死若睛不和。飲食不進。脈微細者。雖達多死。
妊娠六七月而上。腰腳微腫者。十居其半。蓋以胎漸長。壓母腸胃輒錯和而已。不足深患。大抵產後自消散。雖然周身洪腫。小便不利者。宜隨脈證虛實而施攻補法。勿必拘有胎而泥芎歸之類。若夫身體腫脹甚。久不消散。而免身者。子母並危。(治驗錄卷六宜以參看)
凡妊娠不論月足與不足。偶腰腹疼痛。而產宮下水或血者。必死胎也。雖不腰腹疼痛。或有所見而忽腹堅硬如石者。亦必死胎也。
凡臨產數日不能娩。而其婦反飲食健啖。眼中清瞭。發語輕捷。或又笑言。殆似不病人。甚非佳事。醫雖為救之。產後多致不起矣。此證不但妊婦也。傷寒壞證。水腫久不差等類。往往有焉。皆屬不治候。不可不知也。
惡阻治法第七
婦人孕二三月之間。必中憒悶。嘈雜噁心。或吐痰沫。或嘔飲食。或心中懊憹。好啖酸果。或又好啖辛鹹物。或頭目旋暈。憎聞食氣。或四肢倦怠不欲執作。多臥少起。厭厭困懶。或四節煩疼。面黃肌瘦。或好未嘗食之物。或惡其所常嗜之物。或作寒熱頭痛。或作胸膈煩懣。或恍惚不能支持等之證。巢氏病源此名惡阻。又曰惡食。稱惡字。昝殷產寶方謂之子病。小品方命阻病。產經或呼病阻。戴元禮曰。俗謂之病鬼。無論名呼多端。宜先用清膈飲竹茹湯之類。驅逐病痰必愈。若嘔甚者。並加伏龍肝一二錢。若大段不欲飲食者。千金生蘆根湯。若其人體弱下利者。半夏藿香湯。集驗橘皮湯之類。重者乾薑人參半夏加朮湯。若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渴而嘔者。醫方筆記一方。若疲極黃瘦。小便不利者。產經半夏茯苓湯。四肢委然。胸下痞悶者。茯苓丸。若挾痞積蛔蟲者。蘆橘加半夏湯。兼吞紅丸子。或又烏梅丸。理中安蛔湯之類。若挾氣滯鬱結者。二香散。七氣湯選用。其人素有鬱怒症疝等者。必用左金丸。各隨其症治之。已上證候。其不甚者。則大抵逮輸三四月。精神自清爽。漸向平安。又至其變。則尚不愈。或咳逆上氣。不能橫臥。或作下利。作不食。作吐蛔。作肩背疼痛。或寒熱咳嗽吐出白沫。或惡明而坐暗處。且不欲與人言。又每睡著汗多出。其狀殆如勞瘵。甚則往往不出妊中而斃。可不懼哉。又作口舌乾燥。作舌心焦煤。或舌上生芒刺。恰如貓舌。或又有口舌糜爛妨飲食。百藥不能療。遂延產後而久不差者。此因濕毒得疾。當於產後口舌門取藥。又有稟質羸瘦者。每受孕必肥滿。或肥滿者反瘦瘠。又有懷孕已來無有惡阻候。而至八九月。遽噁心嘔吐。不受藥食者。清膈飲。半夏茯苓湯。可選而用。然此症動輒至產後作蓐勞。不可不早滋養氣血固根本也。
王碩云。妊婦惡阻。嘔吐全不納食。百藥不療。惟是紅丸子最妙。佐以二陳湯服之。但人疑其墮胎必不信服。每每易名用之。時有奇功。。方廣云。大全方論半夏動胎而不用。仲景方皆用半夏。豈不知此而用乎。予治阻病累用半夏薑製炒黃用之。未嘗動胎。經云。有故無殞是也。(周云。方之說雖確論。然尚用薑製炒黃半夏。則此拘陳氏說也。用生半夏而可也。凡方有病。則雖巴豆硝黃亦不可畏也。何況半夏乎。)
清膈飲(周新定方)治妊娠嘔吐全不納藥食神效。
枇杷葉 竹茹(各一錢) 生半夏 茯苓(各一錢半)
上生薑七片。水煎溫服。
集驗橘皮湯 治任身嘔吐不可食。
橘皮 竹茹 人參 術(各三兩) 生薑(四兩) 厚朴(二兩)
凡六物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之。
產經竹茹湯 治痰熱惡阻嘔吐不下食。
半夏(五兩) 竹茹 橘紅(各三兩) 茯苓 生薑(各四兩)
上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乾薑人參半夏 治妊娠嘔吐不止。
乾薑 人參(各一兩) 半夏(二兩) 生薑(一兩)
上四味。水煎溫服。(此即仲景乾薑人參半夏丸也。予每作湯子用之。)
醫方筆記治惡阻一方
橘皮 人參 竹茹(各一錢) 麥門冬 木瓜(各二錢) 枇杷葉(三大片) 藿香(五分)
下咽即驗。
丹波康賴醫心方引產經云。半夏茯苓湯。治任身阻病。心中憒悶。空煩吐逆。惡聞食氣。頭重四支百節疼痛沉重。多臥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方。
半夏(五兩) 生薑(五兩) 茯苓(二兩) 橘皮 細辛 芎藭 人參 芍藥 澤瀉 甘草(各二兩) 旋覆花(一兩) 乾地黃(二兩)
凡十二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病阻積日月不得治。及服藥冷熱。先候病變客熱煩渴。口生瘡者。除橘皮細辛用前胡知母各二兩。若變冷下者。除乾地黃用桂肉二兩。若食少胃中虛生熱。大行閉塞。小行赤少者。宜加大黃三兩。除地黃加黃芩一兩。余藥依方。服一劑得下後。消息看氣力冷熱。更增損方調定。即服一劑湯便急將茯苓丸。令得食便強健也。(小品方同之)
小品方云。茯苓丸治任身阻病。患心中煩悶。頭重眩目。憎聞飯氣。便嘔逆吐悶。顛倒。四支委熱。不自勝持。服之即效。要先服半夏茯苓湯兩劑。後將茯苓丸也。
茯苓(一兩) 人參 桂肉 乾薑 半夏(炮各二兩) 橘皮(一兩) 白朮 枳實 葛根屑 甘草(炙各二兩)
凡十物。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飲服二十丸。漸至三十丸。日三。(產經同之案原出外臺方)
紅圓子(易簡方) 治阻病有痞積蟲積而為患者。
莪朮 三稜 橘皮 青皮(各五斤) 胡椒 乾薑(炮) 阿魏(各三斤) 礬紅
上為細末。醋和為丸。梧子大。礬紅為衣。每服三十丸。薑湯。二陳湯。小半夏加茯苓伏龍肝湯等嚥下。
蘆橘姜檳湯 治妊娠嘔吐痰水不食。
生蘆根(一兩) 橘紅(七錢) 生薑(一兩) 檳榔子(三錢)
上作三次水煎服。或加半夏。
二香散 療妊娠胎氣不安。氣不升降。飲食不美。嘔吐酸水。起坐覺重宜服之。
香附子 藿香葉 甘草(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百沸湯點下。
加減七氣湯(直指方) 治氣鬱嘔吐。
半夏(二兩半) 人參 辣桂 厚朴(各一兩) 茯苓(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上每三錢半。姜七片。棗一枚煎服。加木香亦得。(周按沈朗仲病機匯論去甘草加紫蘇橘皮。尚名七氣湯。治七情之氣鬱結於中。心腹絞痛。不可忍者。)
左金丸 治因鬱怒及症疝而嘔吐。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同炒)
為末。神麯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
生薑瀉心湯 治惡阻嘔而腹中雷鳴下利者。
生薑(四兩) 甘草(三兩) 人參(三兩) 乾薑(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斤)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服。
烏梅丸 治嘔而氣上衝心。或吐蛔蟲者。
烏梅(二十錢) 黃連(十錢五分) 乾薑(十錢) 細辛 附子 桂枝 人參 黃蘗(各六錢) 當歸 蜀椒(各四錢)
上細末打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量病輕重進之。。此方傷寒論所載分兩甚多。倉猝之際難制。因取原方三分之二。改定以隨便爾。
生蘆根湯 理中安蛔湯(並見傷寒啟微)
妊娠吐血第八
妊娠吐血者。繹其所因。驚怒憂思為之根基。而其始或胸背疼痛。或咳嗽連聲不止。遂發此症矣。不問何因。先用清血湯。兼進三聖散。若因內傷氣上逆者。甘草乾薑湯。養中湯。加減雞蘇散。柔脾湯之類。俱加童子小便半盞。若因盛怒而致此症者。芍藥地黃湯。川芎三黃湯。雞蘇散。洞當飲之類。併兼用四生丸。若血勢猛而不止者。將云垂煎。加血竭棕櫚亂髮。並燒存性一二錢。有外熱者。車輪煎加白芨花蕊石一錢尤神驗。若隔二三日而吐血者。麥冬飲子。必勝散。並有奇效。凡諸血證用湯藥之外。更將三聖散童便和下。無不神驗。夫童便之治血證。長於諸藥。而世醫不察。遇血症則不論虛實。唯犀角之求。予常為之浩嘆也。齊褚澄云。吐血服涼藥百不一生。飲溲溺百不一死。誠稱其功力優也。不可不察也。
清血湯(家方) 治吐血鼻衄咳血神效。
牡丹皮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黃 山梔子 蒲黃(炒) 阿膠 黃連 百合 麥門冬(各中) 甘草(下)
上十二味。水煎溫服。若血勢猛者。加鼴鼠燒存性者。
三聖散 止血之妙劑。
蒲黃(酢炙) 棕櫚(燒存性) 亂髮(燒存性各等分)
上細末。每服一錢。童便和下。急則淡酢湯亦得。
甘草乾薑湯
炙甘草(二錢) 黑炒乾姜(一錢)
上以水一合半。煮取一合溫服。
養中飲
人參 白朮 乾薑(各中) 甘草(下) 白扁豆 當歸 阿膠(各中) 艾葉(上)
上以水二合。煮取一合。去滓溫服。
川芎三黃湯(仁齋直指)
大黃(濕紙裹蒸) 川芎 黃連 黃芩(各等分)
每服二錢。水煎溫服。(本為散用今為湯)
加減雞蘇散 治婦人吐血心煩昏悶。
薄荷 阿膠 地黃 柴胡(上) 羚羊角 黃耆 甘草 茜根(中) 黃芩 麥門冬 當歸 伏龍肝(下)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竹茹半雞子大。煎至六分。溫服。
芍藥地黃湯(方見傷寒啟微吐血門) 洞當飲(見產論)
柔脾湯 治吐血衄血白汗出。
甘草(下) 芍藥(中) 黃耆(中) 地黃(上)
上銼。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四生丸 療吐血衄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
生荷葉 生艾葉 生柏葉 生地黃
上等分。爛研。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若無生者則將乾者細末醋和丸聽用)
云垂煎 車輪煎(並見傷寒啟微下)
麥門冬飲子(病機匯論) 治吐血久不愈者。
麥冬 黃耆(各上) 人參 當歸 地黃(各中) 五味子(下)
上銼。水煎溫服。
必勝散(局方) 治男女血妄行。吐血嘔血咯血衄血。
人參 當歸 熟地 小薊 川芎 蒲黃(炒) 烏梅
上等分。粗末。水煎去滓服。
妊娠鼻衄第九
肺通竅於鼻。故肺生熱。則熱氣迫血而鼻血。宜用清血湯。伏龍肝散。遠志散之類。兼服蓬砂散。胡粉散最妙。或將棕櫚亂髮反鼻鼴鼠之類燒黑者。吹入鼻中。而以紙醋醮塞鼻孔。若尚不止者。與四黃煎。別以食鹽一合焙。厚紙裹之。熨百會穴。其效如神。或以杉原紙水醮置顛上入火於熨斗子以熨其上亦復妙。若脾胃虛弱。精神短少者。人參飲子。芎歸百草湯之類。宜擇用。
伏龍肝散(千金)
伏龍肝 生地黃 竹茹(各上) 當歸 芍藥 黃芩 川芎 甘草(各中)
上以水一盞半。煮取一盞服。
遠志散(聖惠方) 治鼻衄不止。
遠志(中) 白芍(中中) 天門冬(中) 麥門冬(中) 阿膠(中) 當歸(中) 藕節(中) 大黃(中) 甘草(中) 桂枝(下) 桃仁(下) 沒藥(上) 茈胡(上) 生地黃(上)
上水煎服。
蓬砂散
蓬砂不拘多少細末。每服四五分。井花水送下。神驗。
胡粉散(聖惠) 治大衄不止。
胡粉(炒黑)
細末。醋服一盞即止。
四黃煎
黃連 黃芩 大黃 地黃(各等分)
上水煎服。
人參飲子(病機匯論) 治脾胃虛弱。氣促氣虛。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人參(上) 黃耆(上) 麥冬(上) 白芍(中) 當歸(中) 五味子(中) 炙甘草(下)
上水煎。食遠服。
芎歸百草飲 治鼻血不止。
當歸(上) 川芎(上) 人參(中) 甘草(下) 乾薑(炒) 百草霜(各中)
上水煎溫服。。凡衄不止者。針足大指爪甲角。及三里。下其氣必止。炙亦可。
妊娠胸滿第十
妊娠胸下苦滿而痛者。先哲以為胎上逼心。乃名曰子懸。子玄先生曰。非胎而唯血氣上逼者甚多矣。予按又有由飲食停滯。水飲停畜。及氣鬱結。而作此症者。其飲食停滯者。有吞酸噯腐惡心等證。宜厚朴生薑湯。清化湯之類。若胸下膨脹。漉漉有聲者。此水飲停畜之所致也。宜用小半夏加茯苓湯。苓桂朮甘湯。旋覆花湯等。若肩背痛。或氣宇不舒暢者。屬氣滯。紫蘇飲。氣鬱湯之類。宜擇用。又有既至臨月忽覺腰腹疼痛。或四肢如脫。忽肚腹脹滿。心下逼痛者。此藥食並進。停畜胸下之所致也。必先吐出飲食。而後當得陳痛至矣。此以胎充足將出。故其所食物。不運化也。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厚朴 半夏 生薑(各上) 人參 甘草(各下)
上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清化湯 飲食停滯。胸腹飽悶。嘔吐噁心。服之神效。
半夏 茯苓 陳皮(各上) 神麯 山楂子 麥芽 黃連(薑汁炒) 青皮 香附子 山梔子(各中)
上水煎。法同前。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上) 生薑(中) 茯苓(上)
上以水二盞。煮取一盞溫服。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
茯苓(上) 桂枝(中) 白朮(下) 甘草(下)
上水煎。法同前。
旋覆花湯 治心下有寒飲。嘈雜噁心。口出清水。
旋覆花 半夏 茯苓(各上) 芍藥 陳皮
桔梗 肉桂 細辛(各中) 生薑(上) 甘草(下)
上水煎服。
紫蘇飲 治妊娠氣結。胎氣不和。胸滿疼痛。
大腹 人參 川芎 橘皮 芍藥(各中) 紫蘇(上) 當歸(下) 甘草(下下) 生薑(三片)
上以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蔥白二寸。煎至一盞溫服。
氣鬱湯 治一切思念太過。胸滿膈痛。嘔逆脈沉澀者。
香附 蒼朮 半夏(各上) 陳皮 紫蘇 具母 茯苓 梔子 川芎(各中) 木香 檳榔 甘草 生薑(各下)
上每服四錢。以水二盞。煮取一盞。去滓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