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六章隋末农民大起义和唐朝的建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隋朝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建立,到炀帝大业十四年(618)灭亡。共三十七年的历史。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二百七十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同时,还采取了多种措施,巩固并发展了封建国家,致使隋朝出现了富强繁荣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三十多年,唐就取隋而代之了。这主要是隋炀帝倒行逆施。推行了一系列暴政,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大起义的结果。

第一节隋炀帝的暴政

穷奢极欲,纵情声色

隋文帝时,虽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但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也在发展。由于长期以来,未经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冲击,地主、官僚占有大量土地的情况,没有得到缓和,如大贵族杨素,除按官品占有永业田和职分田外,还曾两次得到赐田一百三十顷。这样一来,就使许多农民不能按均田制的规定得到土地,隋朝均田制规定,一夫受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露田,但实际上有些“狭乡”每丁只能有田二十亩。这种根本问题的存在,决定阶级矛盾必然逐步激化。隋文帝虽然以“节俭”被史书所称道,但统治阶级的本性决定这只能是一些表面现象,实际上仍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开皇十三年(593),杨素给他修仁寿宫,由于工程大,时间短,劳动者死亡上万人,隋文帝同独孤皇后看到仁寿宫豪华壮丽,对杨素大加称赞,并赏钱百万,锦绢三千段。同时,隋文帝还随心所欲地加重刑罚,任意杀人。如前所说,甚至规定凡盗一文钱或边粮一升,以及三人共窃一瓜者,也要处以死刑,这些都是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因素。至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如争夺太子地位的斗争等,也无不影响政权的稳定。因此,魏徵说:“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1并非没有道理。

如果说隋文帝时阶级矛盾正在发展,那末,隋炀帝的各种倒行逆施的暴政就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

隋炀帝一登上皇帝的宝座,就开始了穷奢极欲、纵情声色的腐化生活。

首先,他不满足于京师的物质享受。仁寿四年(604)七月做了皇帝,十一月他就东赴洛阳,下诏营建东都。诏书中说修建要“务从简约”2,但事实则完全相反,第二年修建东都时,“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1。所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出水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向背如神。北有龙鳞渠,萦纡注海内。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堂殿楼观,穷极华丽,宫树秋冬彫落,则翦彩为华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沼内亦翦彩为荷芰菱芡,乘舆游幸,则去冰而布之,十六院竟以殽羞精丽相高,求市恩宠”2。同时,还派人“往江南诸州采大木,引至东都。所经州县,递送往返,首尾相属,不绝者千里”。如果说修建东都是为了把政治中心东移,减少每年大量向京师运粮的困难,即使有些浪费,也还算做了些有实际意义的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隋炀帝在位总共不到十四年的时间,以他为中心的政治集团,大部分时间是四处巡游,不在洛阳。大约统计,隋炀帝在洛阳的时间,断断续续,总共不过四年左右。在京师的时间不足一年,其他时间都在各地巡游。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是一切国家事务的最高决策者。他到哪里,也就是政治中心到那里了。况且,隋炀帝每次游幸,都兴师动众,“从行宫掖,常十万人,所有供须,皆仰州县”3。由此可见,在隋炀帝外出1《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2《资治通鉴》卷一八○,文帝仁寿四年。

1《资治通鉴》卷一八○,炀帝大业元年。

3《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期间,大批国家官吏与军队都不在洛阳,洛阳既未真正起到政治中心的作用,从而也就无法肯定他修建东都的积极意义了。其实,营建东都只不过是隋炀帝“无日不治宫室”的一个方面。尽管“两京及江都,苑囿亭殿虽多,久而益厌,每游幸,左右顾瞩,无可意者,不知所适。乃备责天下山川之图,躬自历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1。因此,很多宫殿,遍布各地。他每次到各地宫殿游幸,都极奢侈豪华。最突出的是南游江都,“帝御龙舟,文武官五品已上给楼船,九品已上给黄蔑舫,舳舻相接,二百余里。所经州县,并令供顿,献食丰办者,加官爵,阙乏者,谴至死”2。游幸次数之多,时间之长,而且如此阔气排场,均为前所未有。

其次,隋炀帝为了炫耀自己的显赫地位,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大肆挥霍,浪费难以数计的人力和财力。大业二年(606),突厥启民可汗来到隋朝,隋炀帝“欲以富乐夸之”,“于是四方散乐,大集东京”,“伎人皆衣锦绣缯彩,舞者鸣环佩,缀花毦;课京兆、河南制其衣,两京锦彩为之空竭”3。大业六年(610)正月,“诸蕃酋长毕集洛阳”,隋炀帝命“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周边一些民族派人到洛阳丰都市(东市)交易,隋炀帝就“命整饬店肆,簷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给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4。隋炀帝就是这样,把民脂民膏大肆挥霍,致使人民负担急剧加重,阶级矛盾很快激化。

至于隋炀帝贪恋声色的糜烂生活,一直到他在江都面临末日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收敛。

徭役繁多,破坏生产阶级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莫过于隋炀帝劳民伤财,破坏生产。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停止劳动生产,人们就会因冻饿而死,这个国家或民族自然就要灭亡。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真理。正是这种人人都知道的真理,隋炀帝却置若罔闻。他既想要得到劳动人民的各种生产成果,却又例行逆施,把大量的劳动力用于非生产方面,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肆征发劳动人民服役,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

仁寿四年年底,隋炀帝刚刚即位,就“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渡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1。大业元年,杨素营建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人,由于“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2。同时,又征1《资治通鉴》卷一八一,炀帝大业四年。

2《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3《资治通鉴》卷一八○,炀帝大业二年。

4《资治通鉴》卷一八一,炀帝大业六年。

1《资治通鉴》卷一八○,文帝仁寿四年。

2《资治通鉴》卷一八○,炀帝大业元年。

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在这年游江都时,仅揽船工就用了八万余人。大业三年五月,“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3。七月,又征发丁男百余万修筑长城。大业四年正月,征发河北百余万人开永济渠,丁男不足,妇女也被征发了。七月,又征发二十余万人修筑长城。把这样多的民力用于非生产方面,必然导致生产停滞,不能发展。

当然,运河的开凿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与其他劳民伤财的工程相提并论似乎不甚妥当。其实,认真分析一下,也并无不妥之处。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是开凿运河的客观效果。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人们需要用绝大部分时间去从事保证人类生存的农业生产。隋炀帝强迫农业劳动者去从事远远超出劳动者的负担能力的巨大工程,显然是脱离实际的。用大量劳动者的生命去满足自己游幸的需要,即使客观效果有好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劳动者的悲惨遭遇,去歌颂发号施令者的功绩。抛开大量劳动者的伤亡,生产的中断,去侈谈长远的效果,就是割断历史。如果不是农民战争推翻隋炀帝政权,为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开辟道路,运河的客观效果是不能显示出来的。由此可见,严重破坏生产力的结果,是劳动者走投无路、被迫造反。反之,如果隋炀帝不是劳民伤财,破坏生产,社会财富会更加丰富。在社会财富更加丰富,劳动者的负担能力许可的情况下,用较长的时间去开凿运河,无疑会促进历史的前进。

直接导致农民起义的是进攻高丽。从大业八年(612)到大业十年(614),隋炀帝三次对高丽进行战争。大业七年(611)为了准备进攻高丽,派幽州总管元弘嗣往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工匠被迫站于水中昼夜劳动,腰以下溃烂生蛆,死亡什之三四。又征发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又命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高阳,供载衣甲幔幕。为了转运军粮,“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又发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又发鹿车夫六十余万,二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险远,不足充■粮,至镇,无可输,皆惧罪亡命”1。

大业八年,第一次进攻高丽,动用军队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二百万。运送给养的比军队还多一倍。萨水(在今朝鲜平壤北)战败,致使三十万五千作战部队仅剩下二千七百人。至于第二、第三两次进攻高丽的战争,也同样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隋朝最盛时,全国人口是四千六百零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仅进攻高丽的战争,直接、间接参加的就有三四百万,各种频繁的徭役,更是难以计算。但可以肯定,大部分青壮年劳动者都离开了生产岗位,这是对生产力最严重的破坏。“耕稼失时,田畴多荒”2,正是生产力遭到破坏的实际情况。《隋书·食货志》说:“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疆场之所倾败,劳敝之所殂殒,虽复太半不归,而每年兴发,比屋良家之子,多赴于边陲,分离哭泣之声,连响于州县。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饥馁,妇工纺绩,不足以赡资装..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绝其烟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不仅如此,更加“重3《资治通鉴》卷一八○,炀帝大业三年。

1《资治通鉴》卷一八一,炀帝大业七年。

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以致“百姓困穷,财力具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3。这就是说,在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劳动人民为了不被冻饿而死,只有相聚起义,高举农民革命的大旗了。

第二节隋末农民大起义

王薄首举义旗

首举起义大旗的是王薄。王薄是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人,大业七年,他首先在长白山(在今山东章丘)发动起义。为了号召群众参加起义军,他自称“知世郎”,表示自己是先知先觉者。同时,他还作《无向辽东浪死歌》,鼓动群众拒绝参加进攻高丽,激发群众的反隋情绪。因为隋炀帝为进攻高丽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最为沉重的灾难。

王薄起义,揭开了全国农民战争的序幕。革命的熊熊烈火,遍地燃烧起来。与王薄起义的同时,翟让也在瓦岗发动了起义。另外,孙安祖在高鸡泊,张金称在蓨县,高士达在蓨县,刘霸道在豆子■也先后起义。

大业九年(613),又有孟海公在济阴周桥、孟让在齐郡、郭方预在北海、郝孝德在平原相继起义。封建史籍所谓“群盗蜂起,不可胜数”1,正说明农民起义的烽火已遍地燃烧。

杨玄感起兵在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的影响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充分暴露了。

大业九年,正当第二次进攻高丽的时候,隋朝贵族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杨玄感的父亲杨素是隋炀帝的亲信,他曾帮助隋炀帝夺取了帝位。杨玄感因其父有功而位至柱国,又迁礼部尚书。第二次进攻高丽时他在黎阳督运军粮,他看到隋炀帝倒行逆施,天怒人怨,认为有机可乘,遂起兵叛隋。他举兵南下,进攻东都,顺利到达洛阳城下,众至十余万人。杨玄感进军顺利,迅速发展壮大了势力,正是他的行动迎合了广大人民反对隋炀帝的要求。所以,杨玄感虽然因进攻高丽的军队南下,使其腹背受敌而失败,但也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急剧激化的情况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是一触即发的。

在杨玄感起兵的影响下,农民起义的浪潮更加高涨了。大业九年七月,刘元进在余杭拥众数万人,响应杨玄感。八月,吴郡朱燮起义,“民苦役者赴之如归”1;管崇在晋陵起义,众至十万人。正当杨玄感围攻东都时,梁郡韩相国也举兵响应起义,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杨玄感于八月失败,九月就有东海彭孝才起义,有众数万人;十月,吕明星进攻东郡,十二月,扶风向海明起义。众至数万。另外,还有杜伏威、辅公祏、苗海潮等人在各地起义。这些起义军,虽然没有直接打起响应杨玄感的旗号,但在杨玄感狠狠打击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之后,至少说是对他们的起义减少了困难,增加了有利因素的。由此可见,杨玄感起兵对隋末农民起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起义军的不断发展,使隋炀帝失去了控制全国的能力,长安、洛阳、江都,都成了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中的孤岛。到大业十二年(616),农民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分散走向集中,原来遍布各地的起义军,逐步形成了三支强大的农民军队伍。

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1《资治通鉴》卷一八一炀帝大业七年。

1《资治通鉴》卷一八二,炀帝大业九年。

窦建德是清河郡漳南县人,由于他同情穷苦农民,肯帮助别人,所以在当地的威信很高。

大业七年(611),隋炀帝征发农民,进攻高丽,窦建德被选为二百人长。他的同乡孙安祖也被选为征士。孙安祖因家遭水灾,妻子饿死,不愿前往,遂遭县令怒笞。孙安祖刺杀了县令,去找窦建德。窦建德表示:“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1要他到高鸡泊中去聚众起义。孙安祖接受这个建议,带着窦建德给他招募的几百人,到高鸡泊正式起义了。由于起义军不断打击着隋朝的黑暗统治,地方官就到处搜捕与起义军有关的群众,窦建德也是搜捕的对象。窦建德在全家被杀后,忍无可忍,聚集了二百多人,参加了高士达的起义军。

窦建德参加起义军后,一直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与群众同甘共苦;并且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于是,威望越来越高,很快就由一个小头目成为一支大规模起义军的领袖了。

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于大业十三年(617)正月在乐寿建立政权,窦建德称长乐王,第二年,又改国号为夏,改元五凤。这支起义军首建功绩,是打败隋朝涿郡通守郭绚。

大业十二年,郭绚率领一万多人进攻高士达。高士达命窦建德负责指挥作战,自己守卫辎重。窦建德率七千精兵,假称投降,麻痹郭绚。待郭绚松懈以后,窦建德突然出击,大败隋军,杀其数千人,得马千匹。郭绚带数十骑逃走,又被窦建德追上斩首。隋军闻风丧胆。自此以后,窦建德的威望大大提高了。不久,高士达在与隋军作战中牺牲,窦建德就成为这支起义军的当然领袖了。

河北起义军的第二次重要战绩,是大败隋涿郡留守薛世雄。薛世雄是很受隋炀帝赏识的隋军将领,三次进攻高丽,他都参加了。进攻高丽失败归来,他当了涿郡留守。大业十三年,瓦岗军逼近东都,隋炀帝命他率军三万人南下,镇压沿途的起义军,并解东都之围。这时,窦建德刚于乐寿县称长乐王,起义军已发展到十余万人。薛世雄南下,河北起义军首当其冲。

薛世雄兵行至河间七里井,窦建德一面将重兵埋伏起来,一面声称要远去豆子■。薛世雄误认为窦建德逃跑,于是麻痹大意起来。窦建德认为时机已到,亲率敢死队一千人,向隋军猛烈进攻,隋军措手不及,全军溃乱,死一万余人。薛世雄逃入河间城内,忧郁成疾,回到涿郡,就郁郁而死了。隋朝在北方的这支主力军被消灭,加速了隋炀帝政权的灭亡,壮大了农民军的声威。

河北起义军的再次战功,是消灭以宇文化及为首的隋军残余势力。

宇文化及本为隋右屯卫将军,在江都缢杀了隋炀帝,立秦王浩为帝,率领十余万隋军沿通济渠北归。由于瓦岗军的阻击,不能在中原立足,遂转向北去,到了魏县(今河北大名西南)。就在这穷途末路的时候,宇文化及又杀了傀儡皇帝杨浩,自己当了皇帝,国号许,建元天寿。窦建德闻讯,立即进攻魏县。宇文化及战败,退往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起义军又跟踪追击,攻破聊城,活捉宇文化及,彻底消灭了这支跟随隋炀帝多年的基本队伍。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在推翻隋炀帝的黑暗统治过程中,功绩卓著,1《旧唐书》卷五四《窦建德传》。

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大业七年(611),东郡法曹翟让因犯罪而被下狱,狱吏黄君汉私自释放了他。于是,他逃亡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聚众起义。同郡的单雄信、徐世勣也都前往参加。他们在永济渠沿岸劫夺来往船只,以致“资用丰给,附者益众”1,起义队伍逐步扩大起来。

大业十二年(616),贵族出身的李密,在参加杨玄感起兵失败后,投奔瓦岗军。李密较有政治眼光,他建议翟让积极发展势力,扩大影响。翟让重视李密的建议,首先攻取了荥阳。

荥阳是中原的战略要地,向东是一片平原,向西是虎牢关。虎牢关以西的巩县有隋的大粮仓洛口仓。取得洛口仓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的粮食,而且已逼近东都洛阳。可见,夺取荥阳是瓦岗军发展势力的重要一步。

面临强大的瓦岗军,荥阳太守杨庆无可奈何,隋炀帝特派“号为名将”、“威振东夏”的张须陁为荥阳通守,镇压瓦岗军。李密认为张须陁勇而无谋,遂建议翟让与张须陁正面接战,佯败而北走。李密率精兵埋伏在荥阳以北的大海寺附近,张须陁紧跟翟让十余里,到大海寺以北的林间时,李密伏兵四起,隋军陷入重围。张须陁本来掉以轻心,更加突如其来的强兵,使他措手不及,战败被杀。这次失败,隋军“昼夜号哭,数日不止”1。可见,这次瓦岗军的胜利是对隋炀帝政权的沉重打击。

大业十三年(617)二月,瓦岗军攻取洛口仓,并开仓济贫。贫苦农民大量参加起义军。隋朝在洛阳的越王侗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军二万五千人前往镇压。翟让、李密预先侦知了隋军的动向,作了周密的部署。刘长恭对瓦岗军的情况则一无所知,表面看到瓦岗军的人数不多,遂麻痹大意起来,瓦岗军乘隋军初来乍到,饿饥疲惫之时,大举进攻,隋军大败,死者十之五六。刘长恭仓皇逃回东都。瓦岗军得到大量的辎重器甲,力量壮大,声威大振。四月,瓦岗军逼近东都城郊,攻破回洛仓(在今河南洛阳东北),致使东都粮食缺乏,陷入困境。九月,瓦岗军又攻破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东南),开仓济贫,起义军增加了二十多万。这时,瓦岗军有数十万之众,控制了中原广大地区,达到了鼎盛时期。瓦岗军还公开宣布了隋炀帝的十大罪状,明确表示要推翻隋炀帝政权了。

正当瓦岗军日益强大的时候,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激化了。由于李密在屡次作战中所发挥的作用较大,其威望也就越来越高,翟让遂主动把领导权让给了李密。后来,翟让的哥哥翟弘以及王儒信等人又劝翟让夺回领导权,这样一来,矛盾日益激化,以致最后李密杀了翟让。

瓦岗军内部的分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武德元年(618)六月,宇文化及率江都隋军北上,瓦岗军虽然对宇文化及作战取得胜利,但也损失严重。九月,东都隋军乘机发动进攻,瓦岗军全面失败,李密走投无路,于十月奔赴长安,向新建的唐朝投降了。

瓦岗军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队伍,在中原消灭了大量的隋军,割1《资治通鉴》卷一八三,炀帝大业十二年。

1《隋书》卷七一《张须陁传》。

断了江都与洛阳的联系,迫使隋炀帝陷入江都孤岛,不能控制全国。最后虽然也走向失败,但仅有的洛阳隋军残余势力也已面临末日了。

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杜伏威、辅公祏起义是在大业九年(613)年底。杜伏威是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由于其“家贫无以自给”,遂和有“刎颈之交”的辅公祏聚众起义。在和官军作战时,他非常勇敢,“出则居前,入则殿后”1,从而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很自然的成了领袖人物。

杜伏威起义后,先入长白山,加入左君行领导的起义军。后来,由于和左君行意见不合,离开长白山,转战到淮南去了。这时,在下邳有一支苗海潮领导的起义军。杜伏威为了壮大力量,用软硬兼施的办法迫使苗海潮率众加入自己的队伍。另外,还有海陵赵破阵领导的起义军也被并入了他的队伍。这支起义军的力量因此就更加可观了。

正当杜伏威领导的起义军发展壮大的时候,隋朝的校尉宋颢率军前来镇压。起义军与隋军稍一接触,即佯败后退,诱隋军入葭芦中,然后纵火焚烧,使隋军全军覆没。

大业十三年(617),隋炀帝又派右御卫将军陈稜带精锐部队八千人进攻起义军。陈稜慑于杜伏威军的威力,不敢正面进攻。杜伏威为了激怒陈稜,派人送他一套妇女衣服并致书称他“陈姥”。陈稜恼羞成怒,倾巢而出。杜伏威身先士卒,农民军奋力冲杀,隋军全线溃乱,陈稜仅以身免。杜伏威乘胜攻破高邮,占据历阳,在历阳自称总管,同时,还派遣所部分别取得附近许多地方。在这种形势下,江淮之间许多小股起义军纷纷加入这支队伍,杜伏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就成了江淮一带力量最强大的起义队伍了。

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以后,杜伏威向洛阳的越王侗上表称臣。越王侗命他为东道大总管,封楚王。不过,当时隋朝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越王侗并不能支配杜伏威,所以,事实上杜伏威的起义军仍然是一支独立活动的力量。武德二年(619)八月,杜伏威又向唐朝投降。唐高祖命他为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道安抚使,进封吴王。以辅公祏为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

武德五年(622)七月,杜伏威到了长安。第二年八月,辅公祏又举兵反唐,并于丹阳(南京)称帝,国号为宋。唐高祖命襄州道行台尚书左仆射赵郡王李孝恭、岭南道大使李靖、齐州总管李世勣等,分别进军淮南,镇压辅公祏。武德七年(624)三月,唐军攻破丹阳,辅公祏战败,出走途中被俘。辅公祏起义,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但是,在长期战争之后,社会生产急待恢复,经济的发展,刻不容缓。所以人心思安,希望能有安定的环境。正因为这样,辅公祏起义就不能像王薄起义那样,点燃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因此,它不能像隋末农民起义那样,迅猛异常,势不可当,而是很快失败了。由此可见,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不能超出他所处的时代所允可的范围。

1《旧唐书》卷五六《杜伏威传》。

第三节唐朝的建立

李渊建立唐朝

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李渊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李虎之孙。李虎因有功于西魏而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昞,曾为北周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昞死后,李渊又袭封唐国公。在隋朝,李渊先后做过州刺史、郡太守。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又以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镇压农民起义,大业十三年(617)初,李渊为太原留守。就在这一年,他起兵反隋了。

在太原起兵之前,李渊早有取隋而代之的打算,他刚做了太原留守,就视河东为自己的地盘,一面镇压厉山飞等人领导的起义军,一面又北向突厥讲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还积极收罗人才,发展力量。例如,隋的右勋卫长孙顺德,右勋侍刘弘基,为了逃避进攻高丽,都亡命在太原,依附于他;左亲卫窦琮也因犯法而逃到太原。收罗这些隋朝的犯罪官员,显然是要和隋炀帝分道扬镳了。

大业十三年七月,李渊经过充分准备,率军三万人,向关中进发。十一月,李渊攻破长安,迎代王侑为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以尚书令、大丞相的身份掌握了实际大权。

武德元年(618)三月,宇文化及等人缢杀了隋炀帝。从四月到五月,代王侑被迫让位,李渊表面辞让,群臣劝进,经过几次反复,李渊自认为已经是名正言顺了,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就是唐高祖。

统一全国李渊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家,他颇有远见,不像刘武周、梁师都、李轨、薛举那样,满足于割据一方,做中国的一隅之主;而是要做全中国的皇帝。因此,他在做皇帝的同时,就开始了统一全国的事业。

李渊统一事业的第一步是平定薛举与李轨。

薛举原是隋朝金城府(在今甘肃兰州)校尉。隋末,陇右一带也爆发了农民起义,薛举乘机发展势力,割据一方,自称西秦霸王,建元秦兴。大业十三年七月,薛举又在金城称帝。薛举先后占领鄯罕鄯州、廓州、秦州等地,还东进扶风,欲攻长安,号称三十万众。这对李渊来说,当然是极大的威胁。武德元年(618)七月,薛举又进兵豳州、岐州一带,李世民所率唐军与其初战失败,薛举也因病死,而未能东进。

薛举死后,其子薛仁杲(果)继承其帝位,住在折墌城,继续与唐为敌。八月,李世民又率军西进。十一月,唐兵至高墌,薛仁杲多次挑战,唐军坚壁不出,相持六十多天,薛仁杲军粮用完,其部将梁胡郎又向唐军投降,李世民认为时机已到,遂即发动进攻,直逼折墌城下。薛仁杲看到大势已去,只得举城投降。

李轨原是隋朝武威鹰扬府司马,薛举在金城割据称雄以后,他感到随时有被进攻的可能,遂于大业十三年七月自称河西大凉王,也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十一月,李轨即皇帝位,改元安乐。

当李渊对薛举作战时,曾派人联络过李轨,李轨的态度反复无常,时而欲降,时而拒降。武德二年五月,李渊派安兴贵去劝李轨降唐,安兴贵是李轨部将安修仁之兄,当安兴贵劝李轨降唐无效时,遂与安修仁密谋,发动兵变,围攻李轨。这时,李轨内部矛盾重重,互不谐调,从而很快分崩离析,李轨被俘。至此,唐朝又平定了河西,向东进军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唐朝统一全国的第二步是大败刘武周,巩固太原。

刘武周原是隋朝马邑鹰扬府校尉。大业十三年二月,他杀了马邑太守王仁恭,自己做了太守。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对突厥始毕可汗进行贿赂,突厥遂立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刘武周也就自命不凡,以皇帝自居了。

武德二年(619)四月以后,刘武周勾结突厥,逐步扩张势力,逼近太原。九月,刘武周兵临太原城下。留守太原的李元吉弃城逃回长安。刘武周占据太原后,又派宋金刚攻陷晋州(治所在今山西临汾),进逼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直捣龙门。宋金刚长驱直入,直达黄河岸上,长安大为震动。十一月,李世民率唐军渡河,十二月,于美良川(在今山西夏县北)大败宋金刚部将尉迟敬德。武德三年(620)四月,唐军又败宋金刚部。唐军乘胜北进,一昼夜行军二百余里,战数十合,在雀鼠谷(在今山西介休与霍县之间)再败宋金刚。刘武周闻讯,惊恐万状,放弃太原,北走突厥,后被突厥所杀。宋金刚看到残局不可收拾,也想逃奔突厥,结果也被突厥所杀了。原来刘武周所控制的州县,全都归唐所有了。

唐朝统一全国的更重要一步,是镇压河北农民军,攻取洛阳。

隋炀帝时,洛阳逐步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大业十二年(616)七月,隋炀帝最后一次离开洛阳到了江都。由于农民起义军遍地而起,他无法再回到洛阳。从此以后,洛阳就成为隋军残余势力的据点。

大业十三年初,瓦岗军逼近洛阳,越王侗向隋炀帝告急,隋炀帝遂派江都郡丞王世充率部增援洛阳。王世充到了洛阳,虽然多次进攻瓦岗军,但始终没有改变洛阳隋军被围的困境。隋炀帝被杀后,越王侗也在洛阳做了皇帝,但实际大权都掌握在王世充手中。武德元年(618)九月,瓦岗军打败宇文化及后,自己也损失严重,“其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1。王世充乘机打败瓦岗军,加强了自己在洛阳隋军中的地位。武德二年四月,他强迫越王侗让位,自己做了皇帝,建国号为郑,成为洛阳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了。

武德三年六月,唐军平定了刘武周,七月,李世民就奉命东进洛阳。王世充率军三万人与唐军在慈涧(在河南洛阳西)交战。经过激战,王世充败退城内。李世民命行军总管史万宝由宜阳进据龙门(在今河南洛阳南),命将军刘德威围攻河内(郡治在今河南沁阳),命怀州总管黄君汉进攻回洛城(今河南洛阳东北),命王君廓至洛口(今河南巩县),断绝王世充的粮道,主力军屯驻于洛阳北的邙山,对洛阳形成了包围的形势。

唐军与王世充相持于洛阳时,河北的窦建德起义军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力量。唐和王世充都曾派人去争取窦建德。窦建德一面表示愿和唐军联合,同时请求唐罢围洛阳之兵;一面又向王世充表示愿意派兵相助。

当时,唐高祖要统一全国是不可动摇的方针。所以,唐军首先严辞拒绝王世充“息兵讲好”的请求,接着,又拒绝窦建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的建议,同时又威胁窦建德说:增援王世充“良非上策”,望择1《资治通鉴》一八六,高祖武德元年。

善而从,否则,“恐虽悔难追”1。这样软硬兼施,阻止他增援王世充。武德四年三月,窦建德率军十余万,号称三十万,增援王世充。窦建德进军至成皋(即虎牢,在今河南荥阳西汜水)的东原,通知王世充,希望能够东西夹击唐军。

面临腹背受敌的威胁,李世民与将佐认真研究了形势。李世民认为:“世充兵摧粮尽,上下离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建德新破海公,将骄卒情,吾据武(虎)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2窦建德若入虎牢关,与王世充很快合兵一处,就难对付了。于是,他使屈突通等辅佐李元吉围困洛阳,自己亲率精锐部队东赴虎牢关。几次交锋,唐军都取得了胜利。

五月初二这一天,窦建德全力以赴,发动进攻。北距黄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南北二十里(即今河南荥阳西旧汜水县至黄河沿汜水一带),鼓行西进。唐军以逸待劳,坚守不出,自早至午,农民军饥倦疲惫,正争饮水时,唐军突然出击。窦建德措手不及,战败受伤,退至牛口渚(今河南荥阳西旧汜水东北),被唐军所俘。窦建德失败,王世充所属的偃师(今河南偃师)、巩县(今河南巩县)等地官吏相继投降唐军,王世充看到大势已去,也只得举城投降。

从此以后,中原、河北一带,基本上为唐所统一了。

武德四年九月,唐高祖命河间王李孝恭等人率唐军自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沿江东下,进攻割据于江陵(今湖北荆沙)的萧铣。萧铣是后梁宣帝的曾孙,隋炀帝时为罗县(今湖南湘阴东北)令。大业十三年,他乘农民起义之机,割据一方,自称梁王,次年,又称皇帝,以江陵为中心,逐步发展力量,以至“东自九江,西抵三峡,南尽交趾,北距汉川,铣皆有之,胜兵四十余万”1。

萧铣听到唐兵压境的消息,大为恐慌,仓猝迎战。唐将李靖把所得舰只弃而不用、尽散江中,顺水而下,萧铣所调援军见了散之江中的舟楫,以为江陵已破,不敢前进。于是,唐军集中力量围攻江陵。萧铣看到大势已去,遂下令开门出降。至此,长江中游与岭南一带也全为唐所统一了。

武德七年(624),唐军镇压了辅公祏起义,统一了长江下游。这时,除了仍然割据于朔方(郡治在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的梁师都(贞观二年被统一)以外,全国又复统一起来了。

附表:隋世系表(一)文帝杨坚——(二)炀帝杨广(581—604)(604—618)

1《资治通鉴》卷一八九,高祖武德四年。

1《资治通鉴》卷一八五,高祖武德元年。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