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十章弃宗弄赞文成公主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弃宗弄赞(617—650),又号为松赞干布,是我国古代吐蕃王国第三十二世赞普。在他一生中,承继父祖基业,稳定内部,巩固王权,创建统一的吐蕃王国,并发展经济,对沟通汉藏文化友好关系,有过重大贡献,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第一节吐蕃的兴起

吐蕃王国是羌族的一支(今藏族)所建。羌族是居住在中国西部的古老游牧民族,所居地是以西海(今青海)为中心,向四方伸展。早在战国初期,其中氂牛部率众向南迁徙,居留在越巂(今四川西昌)一带,称为越巂羌。这些部落迁徙无常,以后进入西藏。到公元五世纪,在西藏高原散布许多羌族部落,其中以氂牛部势力最强,分为六个兄弟部落。酋豪弃聂弃自称为天神之子,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雅隆河谷(在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琼结一带),成为六氂牛部的王。后来弃聂弃自立一部,降服其余六部,六部酋长被称为父王六臣,另外有三个通婚部落,称为母后三臣。这时羌族部落已处于氏族社会末期,部落中已有等级分化,有立君长的需要,弃聂弃被称为赞普,意为雄强的丈夫。1以后其子孙世袭赞普称号。到第七代支弓赞普时,发生内乱,赞普被他臣下罗阿木所杀。以后其子集结同族消灭了罗阿木势力,被拥为赞普,即第八世布岱巩甲赞普。这时吐蕃居住在琼巴地方。吐蕃人已会冶炼银、铜、铁,制造犁具,引水灌溉,从事农耕。到了第十五世赞普提肖烈时,建立琼巴堡寨(今西藏山南琼结,汉文史籍称为疋播城,跋布川)。到十七世赞普时,出现了政权机构,在政权机构中,设置大论2辅助赞普统理国事。吐著从二十六代赞普弃脱赞(又称为瘕悉董摩)起,才有赞普世系的记载。到第三十世赞普达布聂西(又称讵素若)时,吐蕃开始强盛,“侵伐不息,土宇渐广”,经济文化逐渐发展,统一邻近各部,初步形成为国家。

在公元六世纪,西藏高原上,小邦林立,堡寨遍布,由于奴隶制的发展,各邦贵族间相互攻伐,强者兼并弱者。在互相争夺中,吐蕃、苏毗以及西部的羊同,先后发展成为西藏高原上三个最强的国家。尤其苏毗,北接于阗,东邻多弥(居住在青海通天河一带的部落),南至吐蕃,统辖着雅鲁藏布江以北直至昆仑山脉广大地区的吉曲河(今拉萨河)流域,比吐蕃更为强盛。苏毗有两个都城,女王达甲瓦,驻于年卡宁波(今西藏日喀则一带),小女王弃邦孙,驻在儒那堡寨(今拉萨)。苏毗发生内乱,贵族年纪颂纳波杀死女王,立弃邦孙为国王,吞并了达甲瓦的领地,引起一些贵族的不服,以綝·臧古和巴·鱼泽布为首的贵族,暗中与吐蕃赞普达布聂西勾结,先遣使通款输诚,然后又潜至疋播城和吐蕃赞普达布聂西共立盟誓,密谋叛变,共同反对苏毗。

大约在619年,达布聂西病死,论赞弄囊继为赞普,綝·臧古、巴·鱼泽布等苏毗贵族再和他订立盟约。大约在620年,经过一番准备,论赞弄囊便亲率精兵万人渡过雅鲁藏布江进攻苏毗,在苏毗贵族的内应下,很快攻下儒那堡塞,杀了弃邦孙和权臣念氏,苏毗王子逃往西突厥,占有了苏毗的领土和吉曲河流域的一些地方。论赞弄囊发布命令,把吉曲河流域原名岩波,1《新唐书》卷二一六上《吐蕃传》上云:“其俗谓强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2吐蕃王廷的宰相称为大论,副相称为小论,唐人译为宰相平章国事。

改名为彭域。原苏毗贵族和当地庶民向他进上赞普尊号,称颂他“政比天高,盔比山坚”,号为朗日论赞。论赞弄囊也按功行赏,把原来苏毗贵族所占城堡、土地和奴隶封赐给綝·臧古、巴·鱼泽布、农·仲波、哲蚌·纳生,这四个原苏毗的大贵族,由于助吐蕃有功,都成为吐蕃的新贵族,吐蕃赞普的重要大臣。苏毗领主琼波·邦色也杀了藏博小邦主马尔门,率藏博二万户归附吐蕃,论赞弄囊即将二万户赐给邦色,以后达波贵族叛乱,企图脱离吐蕃,论赞弄囊领兵平定了叛乱,并征服达波全境,从此西藏高原主要地区都为吐蕃所有。

第二节弃宗弄赞的少年时代

弃宗弄赞是朗日论赞的独生子,在公元617年他出生于吐蕃旧都亚隆札对园的降巴木决岭王宫。他父亲朗日论赞是吐蕃的赞普,母名萨颓格姆。藏族传说他从小聪慧,沉毅,多才多艺,故其臣僚奉以尊号松赞干布。一些史书记载也都称赞他“为人慷慨才雄”,“骁武绝人”,“多英略”,“通达工艺、历算、武技”,是一个聪明而有才干的英雄。弃宗弄赞之所以能成为这样的人物,这是与他的家庭和所受的熏陶、教育分不开的。他是朗日论赞的独生子,吐蕃赞普的合法继承者,家庭和吐蕃臣民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幸福和发展。从幼年起他就在骑射、击剑、武术等方面受过严格的训练,十岁以后已经成为武艺超群的勇士。在文化修养方面,他能背诵赞普的世系,十分熟悉历史英雄传说。他喜欢吐蕃民歌,长于诗歌创作,常常在宴会上即兴赋诗,他的作品是现在流传的吐蕃文学作品中最早的。

朗日论赞十分关心对弃宗弄赞在品德方面的培养。为他选择的朋友,都是道德品质好、行为端正、诚实谨慎的人,如吐蕃著名的大相尚囊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经常一同骑射、游猎、唱歌、跳舞,也喜欢做陆博、围棋等游戏。弃宗弄赞虽是王子,他对待朋友都是推心置腹,以诚相见,性格豪爽而无骄贵习气,因而深得人心。

弃宗弄赞出生以后,就过着宫廷豪华优越的生活。当时的琼巴,不仅是政治中心,经济也十分繁荣,商贾云集,远方的食盐、布帛、以及松耳石、珠翠等装饰品,珍奇的物品,也都运到这里,王宫的仓库中收储着各类珍宝和特产,供给王室的需要,弃宗弄赞就是在这种物质条件下度过他的童年。弃宗弄赞是在吐蕃势力蒸蒸日上的年代成长起来的,所以从幼年起就立志光大祖先的事业,把吐蕃蓬勃发展的形势推向前进,对于未来充满信心。

第三节嗣位和平叛

朗日论赞征服苏毗,平定达波以后,西藏高原得到统一,吐蕃王朝一时出现了升平的景象。但是在这和平的景象中却蕴藏着危机。

朗日论赞依靠綝·臧古、巴·鱼泽布、农·仲波等原苏毗贵族的力量兼并了吉曲河流域等地,赐给他们领地和奴隶,使他们成为效忠于自己的新贵族,凡事都与他们商议,并且任命綝·臧古的儿子尚囊为大论。这样新贵族的地位就超越了旧贵族,在国家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王权因此大为增强。朗日论赞的重用新臣,却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吐蕃旧臣(主要是父王“六臣”和母后“三臣”)的不满,因为他们不仅没有在征服苏毗过程中分享到一土一民,而且原有的地位反而降低,因之心怀怨恨,阴谋叛乱。公元629年的一天,朗日论赞吃了有毒食品突然死去。父王“六臣”和母后“三臣”等贵族一起举兵进行叛乱,达波、工布、娘波等地区都被叛乱者所据,吐蕃西部的羊同、敌国苏毗也与旧贵族内外呼应,苏毗王子回到藏博乘机进行“复国”活动,他们与苏毗旧贵族结合,起兵驱逐琼波·邦色的官吏和驻军,发兵攻打吐蕃,新建的吐蕃王国面临新的危机。

这时,弃宗弄赞年仅十二岁,在这突如其来的危机时刻,在他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亲信的大臣拥戴下,登上赞普宝座。他一方面坚守山南琼结、泽当一带,一方面追查阴谋毒害他父亲的人,经过一番追查,查出为首的几个人,消灭了许多旧贵族,并消灭了在宫廷内部的敌对势力,局势很快就稳定下来。旧贵族力量逐渐削弱,羊同的进攻也被在年楚河地区的娘氏力量所抵制。

松赞干布在局势稳定以后,便亲自渡过雅鲁藏布江到吉曲河谷地区进行巡视,受到逻些贵族和庶民的欢迎和拥戴。彭域地区人们向他进献贡品,并表示对他效忠,北方地区得到巩固。弃宗弄赞见到支持他的人很广泛,对重新统一吐蕃增强了信心。有些大贵族看到弃宗弄赞年幼,表现十分自负,弃宗弄赞为了招集和训练士卒,与他们曲意周旋。他作为王子的骄贵任情,受到压抑,性格变成沉默寡言,少年老成,更符合“松赞干布”的尊号。藏语“松赞”是端庄尊严的意思,“干布”是深邃沉宏之意。松赞干布在此结托中小贵族,深入民间,问民疾苦,厚赏士卒,经过三年,军队十分精锐,大约在632年,开始出兵平定叛乱。在人心归服,将士用命的情况下,很快平定了叛乱,攻占了叛乱者所占地方,旧贵族兵败投降。这样,松赞干布把他们所占有的土地、民众和军队完全收归赞普统辖之下,吐蕃的统一又得到恢复。旧贵族受到严重打击,他们丧失了原有的特权。

第四节迁都逻些,统一西藏

弃宗弄赞平定叛乱以后,便产生了迁都的想法。他北巡彭域时,曾到逻些地区,这里的险要地理形势,秀美的原野,雄峙的布达拉山,令他十分喜爱。在他平叛之前,曾在这里招集士卒,训练军队,与这里的部落首领及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得到他们的拥戴,他平定叛乱的武力,都是这里的部落成员,如果想控制着这支兵力,就不能远离这个地区。山南的琼结、泽当一带,虽然是吐蕃的发祥地,那里有祖先的坟墓,但由于朗日论赞的被害,他始终对那里的旧贵族心存疑虑。与小而窄的雅隆河谷相比,吉曲河谷地域更为广阔,逻些(今西藏拉萨)地处吉曲河下游,是彭域的中心,曾是苏毗的根据地,具有西藏高原政治中心的地位。逻些北有念青唐古拉山作屏障,东连娘波、工布等地,西邻羊同,南依雅隆河谷,位置适中。迁都逻些,更有利于防御北面的苏毗和西方的羊同。由于以上各种考虑,在平定叛乱后,弃宗弄赞和大相尚囊等人相度形势,决定迁都到逻些。

633年,适应形势,弃宗弄赞把都城从山南琼结,迁到逻些。随着都城的迁徙,许多依山而居的部落也纷纷迁到平原中居住,更多的人从事农耕,过去的游牧也改变为定居放牧,促进生产的发展。迁都逻些,使吐蕃真正据有西藏高原心腹地区,可以居中控制四方,为吐蕃的发展与强盛提供了有利条件。迁都以后,平原出现了大片农田,牛羊遍野,马匹肥壮。

吐蕃国力日益强盛,弃宗弄赞开始他统一西藏高原的计划。当时吐蕃北面的诸羌中,最大的是苏毗,平叛以后,虽然苏毗的进攻被遏止,但其威胁仍然存在。所以弃宗弄赞决定派具有政治和军事才能的宰相尚囊出征苏毗。尚囊在打败苏毗的抵抗后,采取招抚的办法,宣传松赞干布接纳归附者的政策,对苏毗庶民与吐蕃本部民户一样对待,使之安居乐业;允许苏毗贵族保留自己领地,按规定缴纳贡赋,所以很快就招降了苏毗各部,从此吐蕃的国土扩展到青海南部。收复苏毗后,东部的多弥、白兰、党项等部也相继臣服。在吐蕃西南,和田之南有羊同(又称象雄),朗日论赞时,曾与吐蕃联姻。平叛以后,弃宗弄赞亲自征讨羊同,羊同因而再次臣服吐蕃。弃宗弄赞将妹妹赛玛噶嫁给羊同王为妃,对他进行笼络。公元638年,弃宗弄赞攻打吐谷浑进兵唐边境时,羊同也出兵随征,也曾与吐蕃使臣朝见唐太宗。但羊同王不甘心役属于吐蕃,对征调财物深为怨恨,屡次进行反吐蕃活动并发生军事冲突。羊同王对赛玛噶疏远,宠爱原有王妃,赛玛噶也决意消灭羊同王。公元644年,弃宗弄赞发兵攻入羊同,杀了羊同王,羊同部众都归附吐蕃,收为编民。这样,弃宗弄赞完成了西藏高原的统一。以后羊同人和吐蕃境内人民经济文化关系更加密切,逐渐融合形成统一的藏族,使我国西部边疆得到开发。

在迁都逻些以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泥波罗(尼泊尔)国也开始与吐蕃通聘。泥波罗当时已进入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国王鸯输伐摩于630年开始摄政,实行重商政策,极力开展对外贸易。泥波罗的工艺品极为精巧,其雕刻、绘画、建筑等都达到很高水平,为了向吐蕃推销手工艺品,与吐蕃进行贸易,主动派使者到吐蕃通聘。弃宗弄赞为了建设都城,需要泥波罗人帮助,便立即答聘。在修建布达拉山顶的红宫时,招聘不少泥波罗工匠。在638年松赞干布向泥波罗求婚。639年,鸯输伐摩国王把他女儿尺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同年松赞干布派禄东赞、吞米等去泥波罗迎娶尺尊公主。尺尊公主入藏时带来释迦佛像、琉璃宝钵、珍宝绫罗、男女仆从等。尺尊公主的入藏,使吐蕃和泥波罗的关系更为亲密。

第五节文成公主与唐蕃联姻

文成公主是唐宗室之女,可能是唐太宗族弟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李道宗随从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又助太宗剿灭群雄而定天下,以后又讨伐突厥、吐谷浑,功勋卓著,位极尊隆。所以当唐太宗许婚弃宗弄赞时,为了在政治上结托吐蕃,而选中了他的女儿。文成公主是皇室宗女,出生皇家,自幼就受过良好教育。她熟读经史诗文,通达礼仪。由于当时唐朝佛教盛行,因而使她虔诚信仰佛教,诵读过不少佛教经典,还通晓占卜之术。文成公主是一个有才识而端庄的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女性,她为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作出很大贡献。

吐蕃与唐联姻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吐蕃各部很早就和中原地区有密切联系,在朗日论赞时,中原的医药、历算等书籍就已传入吐蕃。唐朝是中原的大国,地域辽阔,政治修明,典籍丰富,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声威远播于西域。自从629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统一漠南地区,薛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等国和奚、契丹、室韦等部,都遣使入朝称臣纳贡。吐蕃东北的党项、白兰等也都归附于唐。各国君主和首领,都以娶得大唐公主为荣,并可借此倚大国之威以服其众。弃宗弄赞做了赞普以后,对于中原文明就十分仰慕,因此在634年,征服苏毗、羊同之后,便遣使者到唐朝通好。唐太宗对吐蕃首次通使很为重视,当时唐朝正准备出兵征讨吐谷浑,希望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因之便立即派冯德遐为使者带着国书和礼物到吐蕃报聘。弃宗弄赞隆重地接待了冯德遐,见到唐朝使者有很高的文化修养,雍容优雅的态度,更加喜欢和汉族亲近。从唐朝赠送的礼物,具体体验了唐朝丰富多采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对中原文明更加羡慕,立即决定派遣使者携带珍贵礼品随同冯德遐一起到唐朝,向唐皇室求婚。当时边疆民族的国王和首领有很多向唐朝请求婚配公主,把唐朝公主下嫁看成是了不起的特殊恩典,等于得到唐朝的信任和支持,是一种殊荣。如636年,唐太宗把皇妹衡阳公主许配给突厥都布可汗阿史那社尔,把弘化公主下嫁给吐谷浑可汗诺曷钵,这些都使弃宗弄赞加深了他要和唐朝结亲的急切心情。弃宗弄赞第一次派使求婚,由于唐太宗从各方面慎重考虑,并未轻易答应,婉言拒绝了弃宗弄赞的请求。

吐蕃使者回去后,由于没有完成求婚的使命,又不能直说唐朝不许婚,恐怕伤了弃宗弄赞的自尊心,恰好他出使唐朝时吐谷浑的诺曷钵也到长安朝见,因此便编造谎言对弃宗弄赞说,初至唐时,唐朝待他甚厚,而且许婚,只是由于吐谷浑可汗到后,从中离间破坏,婚姻才未成,把罪责推到诺曷钵头上。弃宗弄赞听了后,很是恼怒,吐谷浑王能配公主,只有自己遭到拒绝,这有损自己在各族中的威望。于是立即征调境内和羊同的军队,进攻吐谷浑。诺曷钵不能抵抗,逃到青海湖以北,牲畜和人民多为吐蕃所掠。以后弃宗弄赞转兵东向,攻破党项、白兰(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公元638年,弃宗弄赞率二十万大军进攻松州(今四川松潘),唐都督韩威领兵抵抗被打败。原已归顺的阔州、诺州的党项部落也叛唐归附吐蕃。弃宗弄赞用兵的目的主要是对吐谷浑进行报复,同时也是向唐炫耀武力,迫唐许婚。吐蕃进攻松州后,于638年八月,唐太宗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右武卫大将军牛进达、右领军将军刘兰,率步骑兵五万人分四路出击吐蕃,大败吐蕃兵。弃宗弄赞以武力求婚未能如愿,一些吐蕃大臣纷纷劝他罢兵回国,他不接受,有八个大臣因气愤先后自杀。直到在松州失败后,乃觉悟到这种做法的失策,引兵而回。

弃宗弄赞回到逻些后,派大论禄东赞为使入唐谢罪,带着嵌有朱砂宝石的金甲作为礼物,再次表示求婚的诚意。唐太宗考虑吐蕃是西陲的强国,为了确保边境的安宁,宽恕了他的侵犯,允许他的请求。使者回到吐蕃,向弃宗弄赞报告了唐朝许婚。弃宗弄赞十分欢喜,立即准备了丰厚的聘礼,黄金五千两,珠宝珍玩数百件,命大论禄东赞到长安纳聘。贞观十四年(640)十月,禄东赞到达长安,朝见了唐太宗,向唐太宗述说弃宗弄赞仰慕大国,殷切请求结亲的愿望和诚意,得到了唐太宗的信任,下诏准其所请,决定以文成公主下嫁弃宗弄赞。

为了等候公主赴藏,禄东赞在长安逗留了三个多月,目睹中原风物,京城雄伟气派的建筑,皇宫的庄严壮丽,居民之多和街市的繁华,甚为赞叹。在逗留期间,唐太宗和文成公主曾多次召见了他。唐太宗见他机智聪敏,精通谋略,非常喜欢,给他优厚礼遇,想把琅玡公主外孙女段氏许他为妻,禄东赞上奏说,国中已有妻室,不可遗弃,况且这次是为赞普迎亲,赞普还未会见公主,自己怎能先娶?他的深明礼义,忠于职守的品格,颇为唐太宗和群臣所赞赏。

在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首先是确定由唐太宗的族弟江夏王李道宗前往护送。入吐蕃的行程,事先也作了周密的安排,在吐谷浑边境修筑了行馆,作为公主和随从人员中途作较长时间的休息,熟悉高原的气候。约定文成公主在进入吐蕃时弃宗弄赞率兵到河源亲迎。订婚以后,文成公主并没有沉湎在远离家园和父母的哀伤之中,而是悉心筹划到吐蕃后如何迎接新生活、如何从事高原的建设。她召见禄东赞了解吐蕃地方的物产、风土人情各个方面,准备了妆奁和各种物资。在她的妆奁中,有大量金银、绸帛、珍宝;还有大批书籍,除了儒家经典、史书、名家诗文、佛经外,还有种树、医药、历法、工艺技术等书籍。还准备了耐寒抗旱的芜菁、各种谷物的种子,准备到吐蕃试种和推广,并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介绍给吐蕃人民。

除了一些物质准备外,还组织一支人数众多的随从公主到吐蕃去服侍和服役的队伍,其中有公主奶母一家,官属和他们的家属、侍女、卫士,制造日用品的工匠和厨役等。为了公主的安全,李道宗挑选了一支工队,人马精悍,装备整齐,衣甲鲜明。这是最早进入西藏高原的汉族人,他们对汉藏民族友谊和西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次年(641)一月,一切准备就绪后,便择日启程。临行前唐太宗为禄东赞等吐蕃使臣设置了丰盛的宴会,为之饯行。启程之日,载着珠宝、绫罗、衣服、饰物、书籍等妆奁的马骡骆驼列成大队前行,还另备洁车载着释迦牟尼佛像。衣甲鲜明的卫队前后护卫着文成公主所乘的绣车,一些侍婢、官属随从人员也各乘车马,浩浩荡荡地离开长安。朝中文武百官也到郊外欢送。文成公主等行进到大城鄯城(今西宁)时,大队作了停留,然后前行两百余里到险峻的赤岭,下车换乘马,进入吐谷浑境内,文成公主第一次经历了高原的风霜后,受到河源郡王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的热烈欢迎,住在早已建成的行馆。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息,解除旅途疲劳以后,又继续西行。在吐谷浑和吐蕃边界柏海(今青海扎陵湖)地方,弃宗弄赞带着禁卫军按约早已到此等候迎接。弃宗弄赞和文成公主会见,对公主娴静文雅的仪表十分爱慕,对于随从人员的众多,妆奁的丰厚,繁缛的礼节,都感到新奇。见到前来护送的李道宗,非常恭敬,执子婿礼。弃宗弄赞陪同公主观览河源风光,见到侍女们华丽衣着,珠宝饰物,隆重的亲迎仪式,尤其是文成公主的学识、风度,盛赞中原服饰之美,礼仪之盛,不胜羡慕。行过亲迎礼后,李道宗告别公主和弃宗弄赞回朝复命。因为道路险阻,弃宗弄赞先启程回逻些,公主带来的汉族工匠也先行出发,和吐蕃人民一起为公主平整道路,设立驿馆,开辟一条联系唐蕃的驿道。禄东赞和吐蕃大臣共同护送公主缓慢前行。文成公主在路过的农业区,安装碾硙,留下芜菁种子和各种谷物种子,教导吐蕃人民各种种植方法。

文成公主到达逻些以后,吐蕃人民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庆祝赞普的婚礼。弃宗弄赞为公主举行盛大的宴会,婚礼十分奢华,热闹。弃宗弄赞对亲近的大臣说:我祖上从来没有与中原上国通婚的先例,现在我能娶大唐公主,实在太幸福了,应当为公主筑一座城,以夸示子孙后代。吐蕃人的习俗,人们都以赭色涂面,公主看了很不习惯。弃宗弄赞立即下令停止这种习俗。弃宗弄赞在他和公主相处时,都脱去毡裘,穿着唐朝所赐的华贵汉装。弃宗弄赞和文成公主结婚时年二十五岁。

在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前,弃宗弄赞便大兴土木进行沼泽的平整,修筑逻些市街,建筑神殿。文成公主到逻些后,根据公主的心愿先后修建了小昭寺和十二座神殿,也为泥波罗尺尊公主修筑了大昭寺。把文成公主带去的一尊觉阿佛像,供奉在小昭寺内。为了纪念和公主结婚,弃宗弄赞在公主经过的道路上建筑一座城寨,如中原的雕楼,气魄雄伟,十分壮观。

吐蕃的习俗,王室冬天住在逻些王宫中,到了夏季,便移居琼结,在原野里建起巨大帐幕,用于居住,官吏也在此处理公事。山南泽当一带,柳林茂密,翠色宜人,文成公主喜欢这里的景色类似中原,也到这里定居,命令她所带来的随从人员和工匠,向当地人民传授整地开畦等耕作方法,安装水硙等技术。命侍女们教授当地人民纺织、刺绣,吐蕃人民很快便掌握了这些技术,对于吐蕃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弃宗弄赞非常赞赏工匠的技巧,下令免除他们的差役。并且派使者到唐朝要求赠送蚕种,派遣酿酒、碾硙、建筑等各种技术工匠到吐蕃,帮助建设,唐朝满足了他这个要求。

为了进一步学习中原文化,弃宗弄赞派遣很多贵族子弟到唐朝国学学习诗书,还聘请中原儒者为他掌管文书奏章,加强唐蕃文化的交流。文成公主的出嫁,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增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

第六节立法建制,发展文化

在朗日论赞时期,吐蕃虽然已形成国家,实际上仍是一个贵族的军事联盟,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机构,各贵族独立统治自己的领地,拥有自己的家臣和军队,赞普只是联盟的最高首领。弃宗弄赞平定叛乱以后,统一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国后,深深体会到要想巩固国家统一,必须加强王权,建立集中的统治机构,制定法律和各项制度。在他继位为赞普以后,就极力从事政权的建设,决定把唐的政治制度作为借鉴。

吐蕃王廷官制,原来专设大论(宰相)一人,统领内政外交,权力极大,往往难以控制。弃宗弄赞深感改革的必要,乃仿效唐朝制度,在大论以外,增设宰相多人,其中有小论(副相)、兵马都元帅宰相同平章事、副元帅同平章事,统领全国军队。此外,还有掌管民政的四个最高长官,都称为“宰相同平章事”,他们与大论共掌国政,一切重大国事都由宰相会议研究决定,报请赞普批准后执行。在宰相之下设置各类官员,分掌各种政务。其中有曩论(内相),掌管官员升迁调补等内政,相当于吏部尚书。纰论(外相),相当于鸿胪寺卿,掌管外国使臣的接待等外政事务。“岸奔”(度支使),分掌财政。资悉波折逋(大会计官),掌管征收赋税。喻塞波掣逋(断事官长),又称“整事大相”,掌管刑政,相当于刑部尚书。此外还有掌管宣发诏令的给事中等官员,合称宰相僚属。在上述诸官中,大论最尊,总揽政务,事无大小,必须由他批准。上述的官职都由贵族担任,父死子代,世袭其职。这样国家政治、军事等各项政务由王廷统一管理,贵族就不能各行其是,加强了王廷权力。

弃宗弄赞在官吏制度上还仿效唐朝,制定了官阶品级制度,向各级官员颁发告身(一种章饰),分六种,各有大小二等,共十二等。最上等为瑟瑟,次为金、银、镀金、铜、铁。

在兵制和地方官制方面,弃宗弄赞把地方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结合起来,把吐蕃全国分成四个如:伍如(中翼),辖以逻些为中心的雅鲁藏布江以北地区;约如(右翼),辖以雅隆河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叶如(左翼),辖雅鲁藏布江上游南北之地;拉如(后翼),辖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北之地。征服苏毗后又设一孙波如。“如”有“翼”、“旗”的意思,是吐蕃的大军事区和行政区。每如分为上下两个分如,共八个分如,每个分如各有四个千户所,每个如又各有一个下千户所,四如共有三十二个千户所和四个下千户所。另外,还有四个禁军千户所分镇四如。每个分如有元帅一人,副将一人,判官一人。分如在旗帜和马匹上各有不同颜色,作为区别。军队编制以一百余人为单位,设一个百夫长。一个大五百统帅五个百夫长,一个千夫长统率两个大五百,实际上每个千夫所有各约万人左右,统率二十个大五百,以后称为万户府或万夫长。各千户既是军事组织单位,也是地方行政单位,同时也是原来的贵族领地。大将以下各级官员,都是由当地的大小贵族担任,世袭其职,但须经王廷的任命。所有士兵都登记造册,由朝廷掌管,全国军队由兵马都元帅统率,调动以赞普的金箭为凭。

随着吐蕃国家制度的完善,在统治上也有加强法制的需要,弃宗弄赞继为赞普以后,积极学习文字,制定和颁布法律。据吐蕃史书说“松赞干布在位,以臣民于君前忿教争竞,无礼无仪,乃创十善法律,使善者有所劝,恶者知所戒”。据记载当时颁布的律文有二十条,其主要内容在于:“令行善者劝,作恶者惩,强梁者以律绳之,贫弱者以法扶之,设四兵以为禁卫”。“定度量衡之法,设阡陌之制。教民习书,为马装备,创兴礼义。”这都是说的立法的意义。至于法律律文,有“争斗者罚金,杀人者依其大小抵偿。盗窃财物者,罚赔八倍,并原物为九。通奸者,断肢体而流之。诳语者,割舌”(刘立千译《史鉴》)。各种记载不同,有的说弃宗弄赞有“十善法律”,有的说有“德行诫命十八条”,多为道德训条,有些是出于后世附加的。根据史籍记载弃宗弄赞时制定法律,用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是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史书记载说吐蕃“用政严酷,人无敢违”。“其刑,虽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为鞭,抶之从喜怒,无常算(数);其狱,窟地深数丈,纳囚于中,二三岁乃出”。当时吐蕃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制定这样落后的刑罚,也完全符合奴隶制度的情况。

弃宗弄赞为了改变吐蕃的落后情况,一方面吸取各国的先进文化,同时也积极从事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他和文成公主结婚后,加强了唐蕃的文化交流,派遣贵族子弟到唐朝学习,积极地引进唐朝的生产和工艺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开启学习唐朝文化的风气,造就许多兼通汉藏文化的人才。让汉族医生帮助吐蕃医生翻译医学典籍,发展藏医学。

弃宗弄赞在文化上突出的建树,就是创造吐蕃文字。吐蕃原来没有文字,“其吏治,..结绳齿木为约”。公元633年(?),弃宗弄赞派遣吞米·桑布札等十六名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在克什米尔向大婆罗门李敬学习文字学,学成回到吐蕃以后,吞米·桑布札等把梵文与西域各国文字,特别是和阗文互相比较,采取笔画简单易于书写不同形体,制定了三十个藏文字母,这三十个字母都是辅音,利用辅音重叠或在辅音上加上符号的方法构成复辅音,另外又制定四个元音符号,加在字母上下,用以拼写藏语。桑布札又著《文法三十韵》,作为藏文学习的书籍。藏文创造以后,弃宗弄赞大力提倡,他专心学习了四年,强制贵族子弟学习,号召大臣们学习,采取了许多奖励学习的办法,这样很快得到推广和应用。从此,朝廷的公文、法令,军队和人民的册籍都使用藏文记录,还用藏文翻译汉文医书和梵文佛经,创作文学、史学等作品,对于吐蕃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藏文的创造,也推动了医学的发展。文成公主带了许多医书,汉医韩信杭帮助吐蕃人哈律马哈德娃和德日马郭吉两人翻译成藏文。韩信杭和印度医生巴惹多札、大食医生朵利诺波共同研究,合著《无畏之武器》医书。在汉医学的影响下,藏医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和处方等都有了发展。

在唐朝文化的影响下,由于弃宗弄赞的提倡和推广,文学、算学、历法、历史等,都有所发展。无论是大食、突厥、印度、泥波罗各国的先进事物,弃宗弄赞都积极学习,兼收并蓄,在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影响下,结合吐蕃固有文化的改造,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吐蕃文化。

弃宗弄赞在发展文化的同时,对佛教也采取保护的政策。吐蕃人原来信奉苯教。苯教以占卜休咎、祈福禳灾、治病送死、役使鬼神等为主要活动。苯教首领在朝廷中有较高地位。后来佛教徒进入吐蕃传教,当时苯教势力较大,并未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因此吐蕃不仅没有佛教徒,也没有佛殿和佛像。弃宗弄赞先娶泥波罗尺尊公主为妃,后又娶文成公主为妃。泥波罗是著名的佛教国家,唐朝佛教也盛行,两位公主都信仰佛教,她们都把佛像、佛经、法物等带到吐蕃。吞米·桑布札从印度留学回来也带来佛经,并译成藏文,从此佛教在吐蕃开始流传。在两位公主影响之下,弃宗弄赞也接受了佛教,并为尺尊公主、文成公主修筑了大昭寺、小昭寺,弃宗弄赞又建立了十二座寺庙,这样佛教和苯教同样在吐蕃国内传播开来。弃宗弄赞曾迎请天竺、泥波罗和唐朝僧人到逻些兴佛法,资助翻译佛经,据说译出的佛经有二十五部之多。但终弃宗弄赞之世,吐蕃人没有出家的。

第七节吐蕃和唐朝的友好关系

在朗日论赞时,吐蕃与唐朝就有经济、文化的交流,两族人民之间就有交往。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后,吐蕃和唐朝成为“甥舅之国”,汉藏两族人民间的亲密关系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弃宗弄赞在文成公主的帮助下,积极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在人力物力以及技术等各方面,都得到唐朝的支援与帮助,两国人员往来频繁,互相援助。以前两国间时有边境冲突,自从和唐朝联姻以后,十余年边境相安无事,弃宗弄赞一直以唐朝的子婿自居。在公元644年,唐太宗远征高丽回朝,弃宗弄赞派遣大论禄东赞奉表庆贺,其表说:“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国,并为臣妾,而高丽恃远,阙于臣礼。天子自领百万,渡辽致讨,隳城陷阵,指日凯旋。夷狄才闻陛下发驾,少进之间,已闻归国,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预子婿,喜百常夷。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向唐太宗献上金制的七尺高金鹅,可盛酒三斛。

648年,唐朝使臣出使印度(天竺)。中天竺阿罗那顺劫夺诸国贡献的名贵贡物,使者王玄策战败逃至吐蕃,弃宗弄赞立即派出一千多精兵与泥波罗七千多骑兵,随从王玄策攻讨劫贼,擒了阿罗那顺,然后遣使向唐献捷。649年,唐太宗崩,高宗即位,授弃宗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

弃宗弄赞接受唐朝官爵封号,深以为荣,以臣礼自居,致书给唐顾命大臣、司徒长孙无忌等人说:“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赴国除讨。”表示愿尽臣属的义务。同时献上金银珠宝十五种,请求奠祭于唐太宗灵座之前,表示对唐太宗深切哀悼和怀念之情。唐高宗对弃宗弄赞的忠诚友好,非常赞赏,于是晋封他为宝王,并在唐太宗陵前竖立他的石刻像。弃宗弄赞向唐朝请求蚕种、造酒、碾硙、纸、墨的匠人,唐高宗允其所请,选派优秀工匠去吐蕃传授技术,帮助吐蕃建设。

649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患病,居住在彭玉色莫冈别墅养病,于650年春季逝世,把遗体安置在琼瓦,文成公主派使者到唐朝报丧,夏五月到达长安后,高宗派遣武卫将军鲜于匡济赍玺书赴吐蕃进行吊唁。弃宗弄赞逝世时,他的嫡子贡日贡赞早已亡故,他的儿子贡日贡赞与昆交芒木杰赤噶生子芒伦芒赞。在他逝世后,其大臣拥立他的孙子芒伦芒赞继位为赞普。弃宗弄赞逝世以前,泥波罗尺尊公主已故世,除文成公主以外,弃宗弄赞又娶象雄妃、如羊妃、木聂妃三人,但均未生子。

弃宗弄赞娶文成公主后,九年中和公主共同生活有三年之久。弃宗弄赞逝世,文成公主并未要求回到唐朝,继续留在吐蕃生活了三十年,直至680年,文成公主逝世。唐高宗又派使者吊祭。在这期间,她仍热爱吐蕃人民,关心生产和人民生活,得到吐蕃人民的尊敬和热爱。唐朝和吐蕃两国间曾一度失和,进行战争,但吐蕃人民对她敬爱如故。她逝世时吐蕃为文成公主举行隆重的葬礼仪式,并记载在吐蕃史书中,这是吐蕃以前都没有的。吐蕃人对文成公主十分怀念,在人民中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的故事。诗歌歌颂文成公主,戏剧、舞蹈都纪念文成公主,说明吐蕃人民对文成公主有十分深切的感情。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