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唐高宗和武后初年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唐代诗坛的佼佼者,号称“初唐四杰”。
第一节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祖父王通,是隋末学者,著有《元经》、《中说》行于世,去世后谥为“文中子”。叔祖父王绩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做过文职小官。王勃自幼聪明过人,六岁时就能作文章,构思敏捷,词情豪迈。九岁时他得到颜师古《〈汉书〉注》,便作《指瑕》,指出注中的错误。颜师古是颇负盛名的学者,王勃敢加以评论,表现了少年老成的不凡胆识。兄长王勔、王勮都很有才气,当时王福畤的友人杜易就称这兄弟三人为“王氏三珠树”。
麟德元年(664)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王勃写了一篇《上刘右相书》。
他指陈朝政,主张“信赏而必罚,道德而齐礼”,提倡“重耕耘之务”,阐发了“德治”和“法治”并用的政治思想。虽然不是什么新的创见,但出自一少年书生之口,刘祥道深为赏识,称誉他为“神童”。刘祥道上表朝廷加以推荐,对策得高第,被任朝散郎,时王勃才十四岁。
乾封元年(666),唐高宗封禅泰山,王勃写了《宸游东岳颂》,东都洛阳造乾元殿,他又上《乾元殿颂》。沛王李贤听到他很有名声,召为沛府侍读兼修撰,他奉命撰写《平台秘略》10篇,沛王对他非常爱重。当时,诸王之间盛行一种斗鸡的游戏,王勃戏作一篇《檄英王斗鸡文》,风传一时。此文为高宗得知,斥责其意在挑拨诸王的矛盾,禁止他入府。以后他漫游江汉,客居剑南,登山远望,睹物思古,并赋诗以抒怀。
咸亨元年(670)王勃到虢州,经友人推荐,被补为参军。这时他写了不少诗赋。但由于他耿介清高,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忌。有个官奴曹达犯了罪,逃到王勃处隐藏起来。王勃担心被人发觉危及自己,于是杀曹达以灭口。结果事泄被告发,应判死刑,幸逢上元元年八月改元大赦,得免一死。他父亲时任雍州司户参军,因受其连累,贬职为交趾令。
上元三年(676)王勃再次前往交趾探望父亲。在渡南海时,不幸溺水,被人救起后,心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王勃寿命很短暂,但有不可忽视的文学成就,其诗文在唐代及以后有很大影响。《新唐书》本传说他“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1。这是很出名的文学典故。他的散文虽然承袭了汉魏六朝骈体文的文风,辞藻华美,却能推陈出新,写出前人未能道及的意境。王勃写《滕王阁序》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据《唐摭言》卷五载,显庆(656—660)年间,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曾在章江和广润门之间修建了一处滕王阁。后阎伯屿继职任洪州都督,上元三年(676)九月九日重阳那天在滕王阁上设宴。阎公让自己的女婿吴子章写好一篇宴滕王阁的文章,借此在众宾客面前夸耀女婿的才华。勃正往南方探望父亲,路过洪都,也被邀请参加。宴会开始,阎公故作姿态,拿出纸笔,遍请各位来宾作序,知情的宾客都推辞了。当阎公请到王勃时他一点也没有谦辞,接过纸笔满怀信心地写了起来。阎公因精心安排被打乱,非常生气。1《新唐书》卷二○一《王勃传》。
借口更衣离开了宴席。可是他不放心,遣人窥探王勃所撰之文,并一一汇报。起初,报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老生常谈。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沉吟不语。当听到再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时,阎公便矍然而起,感叹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1这篇有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通称《滕王阁序》。这篇序文与六朝堆砌辞藻、晦涩难懂的骈文文风不同,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舟,下临无地”;“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描写了眼前自然景色和楼台殿阁的壮丽,极为简练优美又富有情趣。其中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最为精绝,成为千古名句。
王勃还在文中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表明自己仕途屡遭坎坷,但不甘自弃,仍要振作精神、有所作为的强烈愿望。
王勃一生虽年未满三十岁,但著作不少,据统计,文章有数百篇,文集30卷,可惜多已亡佚,仅存40余篇。1王勃写诗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说:“沈、谢争骛,适足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能止周、陈之祸。”2他的作品使初唐的诗风为之一变,特别是反映社会现实而富有价值的五七言诗。七言诗代表作有《采莲曲》、《腾王阁》。如《滕王阁》写道:滕王高阁临汪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中即景抒情,表现了物存人亡,岁月无情的感慨。其风格高昂,气势雄放,与六朝的浮靡诗风迥然不同。
王勃五言律诗写得尤有特色。如:《山中》写道: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历来为人们传诵的名作。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在长安时为去四川的友人杜某送别之作。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豪放,意境高雅,明白贴切,炉火纯青,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其他如《九日》、《咏风》、《别薛华》等也都很有特色。《全唐诗》收有王勃诗2卷,60余篇。还有杨炯所编并序的《王子安集》行于世。
1辛文房:《唐才子传》。
1万曼:《唐集叙录》。
2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
第二节杨炯
杨炯,华阴(今属陕西)人。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幼年时聪明好学,善于作诗文。显庆四年(659),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67)应制举,授校书郎,掌管校勘书籍之事。
仪凤年间(676—679)。太常博士苏知己上表朝廷,建议公卿以下冕服制度重新议定。皇帝下令有司审议。杨炯写了《公卿以下冕服议》,回顾了古代典制,指出苏知己的建议为不经之论,使其建议未能得到皇帝的采纳。永隆二年(681)被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为崇文馆学士,后又改任詹事司直,掌太子东宫庶务。
武则天统治时期,杨炯由于堂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活动,受到牵连,在垂拱二年(686)贬为梓州(今四川三台)司法参军。任满后被选授为婺州盈川令。
天授元年(690)杨炯回到洛阳,在习艺馆任教。他虽因官职不高,心中抑郁,但却对武则天仍尽情颂扬。如意元年(692)七月十五日,宫中出盂兰盆,设斋分送各佛寺,武则天在洛南城门楼上与群臣观看。杨炯献上《盂兰盆赋》,称颂武则天“周命惟新”,并希望武则天作为“神圣皇帝”能够“任贤相,惇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捐珠玑,宝菽粟,罢官之无事,恤人之不足”,成为帝王的楷模。
杨炯擅长诗文,与王勃一样,恃才傲物,为人所嫉忌。他讥讽一些伪善的朝官为“骐麟楦”:“今假弄骐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其去皮,还是驴耳。”言词极为尖刻,因而引起了一些朝官的忌恨。又据《旧唐书》本传记载,杨炯任官“为政残酷,人吏动不如意,辄榜杀之。又所居府舍,多进士亭台,皆书榜额,为之美名,大为远近所笑”。宰相张说有《赠别杨盈川箴》诗告诫他:“才勿骄吝,政无烦苛”。这一坦率的批评,显然是有所指的。约在长寿二年(693)杨炯死于盈川令任上。时年约四十四岁。
初唐时人称王、杨、卢、骆为“四杰”,杨炯听后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有人觉得此言有理。如崔融说:“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张说认为“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1。杨炯有文集30卷,后多亡佚。仅存明人皇甫汸所辑佚散诗文成《盈川集》10卷,有诗30余首,文40余篇。
杨炯善写五言律诗,《夜送赵纵》、《出塞》、《紫骝马》、《战城南》等都是名篇。如《夜送赵纵》: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写边塞生活诗最富有特色,《从军行》为代表作: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旧唐书》卷一九○《杨炯传》。
这首诗描述了战事的紧急和边塞的激战场面。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为国立功的志愿。全诗对仗工整,音韵合律,笔力苍劲,是杨炯的成功之作。
杨炯的文章,主要是赋、序、赞、碑铭等,用骈文写成。辞采华丽,文风与王勃接近。如《公卿以下冕服议》,《旧唐书》本传全文转录。此文旁征博引,论辩有力,为人所重。他所写的《王勃集序》谈文体的演变,痛斥“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的华而不实文风,指出其“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必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这些言论对于唐初文风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节卢照邻
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今北京大兴附近)人。生于贞观中期。自幼好学,十余岁跟随文字学家曹宪学《埤苍》、《尔雅》,又随学者王义方学经史等。所以有良好的文学素养。
永徽五年(654)卢照邻不及二十岁,被授任为邓王府典签。据《朝野佥载》所记,邓王李元裕府中“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邓王非常爱重他,对群官们说:“此郎,寡人相如也。”
卢照邻的一生很坎坷。早年因“横事被拘”坐过牢,并为“群小所使”,要予以加罪,后得友人援救,才得出狱。1乾封三年(668年)左右,卢照邻被任命为益州新都(今属四川)尉。此时期他心情是较低沉的,写的诗如《寄赠柳九陇》:“提琴一万里,负书三十年..关山悲蜀道,花鸟忆秦川。”《赠益州群官》:“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都表现出他怀才不遇远客西蜀,孤独悲苦的心情。就在新都尉任上,不幸染上了风疾,病情很重。任满之后,不得不辞官。咸亨四年(673),他在长安养病,曾“伏枕十旬,闭门三月。”当时名医孙思邈正与他同住在光德坊的官舍里,他得以有机会向孙思逸请教医道,实际上他已得不治之症。后来,卢照邻由长安转居太白山。据《新唐书》本传所记,他在此“得方士玄明膏饵之,会父丧,号呕;丹辄出,由是疾益甚”。后又移居东龙门山。此时他的家境每况愈下。为了给他治病,他的母亲和兄长不惜破产以供医药。他的家庭经济状况非常拮据,过着“布衣藜羹”的艰苦生活。由朋友韦方质、范履冰等不时供给他衣、药。可是病情严重恶化,一手残废,两脚痉挛,行动艰难,他在《释疾文》中自述:“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蜷;不学邯郸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2他仍以坚强毅力克服疾病的折磨,常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遭腐刑而著《史记》的精神激励自己,先后写出《释疾文》、《五悲》等作品,这些作品在写法上“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3。
后来卢照邻全身瘫痪了,他在难堪的疾病长期折磨中极度绝望。约在调露二年(680年)前后,自沉颍水而死,结束了悲惨的生涯。
卢照邻的作品,今存有《幽忧子集》7卷,其中诗有90余首,文有20余篇。他以七言歌行成就最高。前期作品以《长安古意》为其代表作。
诗中以托古讽今的手法揭露了唐代京城长安上层社会的骄奢淫逸生活和统治集团的矛盾斗争。诗的前半部分铺陈长安的繁华景象,并以冷眼旁观的态度指出其好景不长:节候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后四句则以穷愁著书的汉代学者扬雄自况: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这与前四句描写长安繁华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诗人有着迥然1卢照邻:《穷鱼赋并序》。
2卢照邻:《释疾文》。
3《旧唐书》卷一九○《卢照邻传》。
不同的生活情趣。全诗文笔纵横奔放,结构条理有致,善用排比铺陈。这首诗虽然在词句上没有完全摆脱六朝宫体诗的遗风,但在初唐前期七言古诗中是很少见的,它对歌行体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生于贞观十一年(637)前后。父亲骆履元,曾为青州博昌(今山东博兴南)令。幼时天资聪明,喜欢读书,七岁就能写诗。有一次在池边戏水,看到群鹅游于水中,便随口而咏成《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因此被人誉为“神童”。
骆宾王从小随父到博昌。后父亲病故在任上,他随母亲迁居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过着“糟糠不赡”、“箪食无资”的艰苦生活。后又流落在京、洛一带。
龙朔元年(661),骆宾王被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龙朔三年(663)朝廷诏令各地荐举人才。李元庆让他自叙所能。他在《自叙状》中却自持清高:“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貌进,食禄要君,..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以为荣乎”,拒绝推荐。后又任过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等职。
乾封元年(670),吐蕃东犯,骆宾王以奉礼郎从军西域。他写了许多边塞诗。记述了边塞军事生活的艰苦和自己慷慨从军保卫边疆的壮志。两年后,他又到四川,参加过姚州道大总督李义征讨蒙俭的战役。此后又在蜀中宦游多年,曾任武功主簿。
上元三年(670)吐蕃进犯鄯、廓、河芬等四州。朝廷任命吏部侍郎裴行俭为姚州道左二军总管进行征伐。裴行俭想要骆宾王任掌书记,骆宾王以母老为由婉辞,后调任明堂县主簿。有名的长篇歌行《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并启》就是在调任之前写的。这篇长篇歌行以豪放的语言描绘了长安的繁华壮丽,“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帝居壮,安知天子尊。”同时又对王侯权臣的奢侈腐朽生活作了揭露,“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侠客珠弹垂杨道,娼妇银钩采桑路。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最后诗中对这些“自言千载长骄奢”的人发出警告,要他们知道会有“须臾失浪委泥沙”的那一天。这篇歌行与齐、梁宫体诗情趣迥异,它吸收了六朝乐府的格调,写法灵活,抒情叙事,运用典故,音节和谐,语言流畅,用数字对仗也较巧妙,是一篇为人所重视的作品,所以《旧唐书》说“当时以为绝唱”。
仪凤三年(678),骆宾王补为长安主簿,后为朝官侍御史。当时正值武则天以“天后”掌政,制定告密法。由于骆宾王多次上疏讽谏言语不慎,被御史弹劾,诬告他任长安主簿时贪赃而获罪下狱。在狱中他写有《狱中书情通简知己》、《在狱咏蝉》、《萤火赋》等篇,咏物抒怀,申诉了自己的冤屈,并流露忧国之情。其中《狱中咏蝉》最为人所传诵: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诗中以蝉自喻,托物寄情,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鸣冤叫屈。“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含蓄地表达了周围的政治气氛和自己的不得志。最后用“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的深沉有力语言抒发了自己的清白无辜,但又难以诉说的强烈感慨。此诗以蝉自喻,情与物融为一体。对仗工整,语言精练,是五言诗的名作。
仪凤四年(679)唐高宗主东都洛阳,改元“调露”,大赦天下,骆宾王获释出狱。他写了长篇歌行《畴昔篇》,叙述自己的坎坷遭遇。随后北赴幽燕,被裴行俭招为幕府,出征突厥。有一首《于易水送人》即在此时所写: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与此同时还有《宿温城望军营》、《夕次蒲类津》、《边城落日》、《边夜有怀》等反映边塞生活的诗篇。
调露二年(6s0)骆宾王被授为临海(今浙江天台)丞。他到临海后,郁郁不得志,不久弃官而去。嗣圣元年(684)骆宾王来到扬州。当时前相国之孙徐敬业,被贬为柳州司马。由于他们的处境有某些相近之处,逐渐结合成为政治上的伙伴。徐敬业与其弟徐敬猷,联络被贬为括苍县令的给事中唐之奇、贬为黟县令的詹事府司直杜求仁、出使扬州的监察御史薛璋,还有宰相裴炎、左骁骑卫大将军程务挺等人,以“皇唐旧臣,公侯家子”的身份,“匡复庐陵王”为号召,在光宅元年(684)九月于扬州起兵,领扬州大都督,讨伐武则天。在扬州的骆宾王也参加了徐敬业的幕府,任艺文令。有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就是由骆宾王起草的。这篇慷慨激昂的檄文,是骆宾王个人长期郁积在胸中悲愤和仇恨的总爆发,也反映了一些具有正统观念的封建士大夫对武氏统治不满的心声。檄文言辞激烈,有很强的号召力。最后两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诘问有力,发人深思,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全篇采用骈体,辞采华丽,对仗工整,刚毅有力。无论是叙事、说理、抒情都挥洒自如。据说武则天在读这篇檄文时,看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句,只是微笑而已。可是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便矍然问道:“谁为之?”当左右的人回答说是骆宾王所写时,她说:“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1可见武则无也不得不佩服骆宾王的文才。
武则天派遣了三十万大军镇压徐敬业。高邮一仗,徐敬业全军覆没。关于骆宾王在兵败后的下落各书记载说法不一。《旧唐书》、《资治通鉴》等说骆宾王“伏诛”;而《新唐书》说:“敬业败,宾王亡,不知所之。”也有书说他“投江而死”。据孟棨的《本事诗·征异》载:“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总之,骆宾王的一生是非常坎坷,以悲剧告终的。
1辛文房:《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