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 癇證
內經曰。癇為神不守舍。謂神亂也。大抵癇證。皆由驚動。是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驚。或幼少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而成者有矣。胎內受驚。與飲食作癇者多。而外感者。間而有之。
【醫統】安神散 治小兒截癇。安心神。
人參 茯苓 菖蒲 白蘚皮 遠志(各五錢) 石膏(二錢半) 犀角 甘草(炙各一錢)
上加麥門冬一撮。水煎服。
【醫統】牛黃膏 治小兒風癇迷悶。抽搐潮涎。
南星 全蠍(炒) 蟬蛻(各二錢) 姜蠶(炒) 白附子 防風 天麻(各一錢)
上為細末。蒸棗肉研膏。丸如小豆大。用荊芥淡薑湯。調服。
【全幼】太乙散 治小兒胎癇。正發分瘥後。
天漿子(炒) 全蠍(各二十一個) 防風 天麻 辰砂(各五分) 麝香(一字)
上細末。用乳汁調化。不時服。
【錢氏】五癇丸 鎮一切癇。
硃砂(半兩) 水銀(一錢) 鉛(二兩) 雄黃(一兩) 珍珠(一兩)
上末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一丸。金銀薄荷煎湯下。
【醫統】南星散 治癇後。瘖不能言。
天南星
上為末。每服一字。豬膽汁調下。
【錢氏】利驚丸 治食癇熱癇者。宜下之。
輕粉(一錢) 天竹黃 青黛(各一錢) 牽牛(炒取頭末五錢)
上細末。煉蜜丸梧子大。以薄荷煎湯。研化。食前服。
【百問】當歸大黃湯 治諸癇壯熱。利下心中惡血。
大黃(濕紙裹略煨) 甘草(炙) 當歸(各三錢半) 半夏 赤芍(二錢五分) 川芎(各一錢半)
上薑棗。煎服。
二七 感冒
【局方】惺惺散 治小兒風熱。瘡疹傷寒。時氣頭痛壯熱。目澀多睡。咳嗽喘。兼鼻塞清涕。兼治變蒸。
人參 白朮 細辛 栝蔞根 茯苓 桔梗(各一錢半) 薄荷(三葉)
上入姜水煎服。入門加川芎、芍藥。邪熱甚者。本方加柴胡、黃芩。嗽咳痰喘。加桑白皮、杏仁。全幼心鑑。惺惺散。加枳殼、防風。泉按古方。謂小兒壯熱。昏睡生風。風熱瘡疹傷食證。皆相似。未能辨別。疑似之間。宜服之。中山氏曰。小兒形質俱脆。雖有外邪。難用發散峻劑。惟調衛氣。則邪可自去也。是方也。參朮苓草。可以保養衛氣。細辛桔荷辛溫。所以疏陽邪。栝蔞苦寒。所以和其陰分。然外邪甚盛。正氣不弱者。雖小兒敗毒十神等。豈可舍而不用乎。是亦有活方而已。勿執一偏也。
【全幼】惺惺散 治嬰孩小兒。傷寒鼻塞。發熱驚悸。頭痛嗽咳。時行瘡痘。兒寒熱。不問傷風風熱。先與此藥數服。往往必愈。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細辛 桔梗 栝蔞根 加川芎
上入生薑薄荷同煎。食後服。
【全幼】惺惺散 治證同。
蒼朮 川芎 細辛 羌活 防風 白芷 桔梗 茯苓 栝蔞根 甘草(炙) 赤芍 麻黃 荊芥 當歸
上入生薑薄荷。水煎服。
【濟世】香葛散 治小兒傷寒。夾食。夾驚。四時瘧疾。瘟疫。
香附子 紫蘇 陳皮 青皮 甘草 葛根
上入生薑。水煎服。東井先生曰。小兒感冒大科同。惟常須兼用清痰消食之藥。蓋小兒易傷食。而熱則生痰。故劑中宜略用輕輕疏解。令汗微出也。予常用此方加減。百發百中。最得神驗也。
【全幼】香葛湯 治嬰孩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熱。肢體頰痛瘧疾。
葛根(一兩) 羌活(五錢) 升麻(煨二錢) 桔梗(炒) 芍藥(炒) 川芎 茯苓 白芷 甘草(炙各五錢)
上用生薑。蔥白一莖。水煎服。
【全幼】人參羌活散 治嬰孩小兒。寒邪溫病。時疫瘡疹。頭痛體疼。肢熱多睡。及治潮熱煩渴。痰實咳嗽作驚風。
人參 羌活 柴胡 川芎 獨活 甘草(炙) 枳殼 茯苓(各五錢) 桔梗(炒) 前胡 地骨皮 天麻(煨各二錢半)
上入薄荷三葉。生薑二片。水煎服。按上方乃解肌發表。化痰利氣之良劑也。
【濟世】參蘇飲 治小兒感冒風寒。發熱、頭痛、痰涎、咳嗽上壅、喘促、胸膈痞悶、嘔逆。
紫蘇 陳皮 半夏 茯苓 前胡 枳殼 桔梗 乾葛 人參 甘草
上入生薑。水煎服。按上方發散和緩之劑。小兒感冒欲發表者。用之最良也。
【全幼】解肌散 治嬰孩小兒。傷寒夾驚。傷風面赤。嗞呀。渾身壯熱。
人參(一錢) 石膏(煨二錢) 甘草(炙) 麻黃(各一錢半) 葶藶(炒二錢) 茯苓(半錢) 杏仁(二十個) 鉤藤 枳殼(炒) 川芎(各一錢半)
上為極細末。用姜三片。棗一個。去核同煎湯。不拘時候調化服。
【全幼】和解散 治嬰孩小兒。四時感冒風邪。壯熱煩躁。鼻塞清涕。驚悸自汗。四肢骨節疼痛。疹痘已發未發。
羌活 防風 川芎 人參 甘草(炙) 升麻(炮) 葛根
上入薑棗。水煎服。自汗加白朮。
【直訣】秘旨清肺湯 治小兒感冒。發熱鼻流清涕。
或咳嗽吐痰。輕者勿藥自愈。重者用此輕和之劑。
橘紅 半夏 桔梗 川芎(各五分) 茯苓 桑白皮(各七分) 甘草 防風(各四分) 薄荷 黃芩(炒各三分) 白朮(一錢)
上入生薑。水煎服。
二八 濕證
巢氏曰。濕者。水氣也。活人書云。風雨襲虛。山澤蒸氣。豈止大人中濕。小兒亦有受濕者。緣小兒入復以來。脾胃虛弱。腠理開疏。或連日陰雨。或地上蒸濕。小兒坐臥於上。便受熱氣。脈見沉緩。身體煩痛。發熱惡寒。或多汗惡風。精神昏悶。或小便不利。大便溏瀉。若久不愈。則手足垂軃。入臟。則瘖啞不言。治法大要疏利小水。其濕自除。不可發汗。及峻攻之。
【大全】不換金正氣散 治感冒風濕。頭目昏重。時發壯熱。(方見霍亂門 和劑方)
【全幼】參朮散 治嬰孩小兒。初受濕氣。身體疼痛。發熱惡風。多汗。面浮。作嘔。小便不利。
人參 白朮 豬苓(各一錢) 乾薑(一錢) 澤瀉 赤茯苓 木通(各三錢)
上入燈心七莖。車前子一捻。水煎服。
【醫統】除濕湯 治小兒寒濕所傷。手足軟弱。吐瀉不能抬舉疼痛。
人參 白朮 蒼朮 茯苓 半夏 厚朴 陳皮 藿香 大腹 甘草(炙各等分)
上水煎服。
二九 諸熱
【家傳】藿香正氣散 東井曰。小兒食滯。身熱不止。頭痛額肚腹熱甚。或夜熱晝涼。面黃嘔惡。不思飲食者。宜之。
【家傳】錢氏白朮散 半井翁曰。小兒一切病後。餘熱最妙。
【醫林】惺惺散 主虛弱。面白汗出。
泉按全幼曰。虛熱證。面色青白。身微熱溫冷口氣冷。手足心不熱。大小便自利。恍惚神慢。噓氣軟弱。泄瀉多尿。虛汗自出。叔和曰。虛熱不可太攻。熱去則寒起。惺惺散。四君子湯。錢氏白朮散之類主之。
【醫鑑】大連翹湯 治小兒心經邪熱。眼目腫赤。唇口生瘡。涕唾稠盛。驚風痰熱等症。宜此常利小腸。小兒諸熱。表裡俱宜。
連翹 瞿麥 滑石 車前子 牛蒡子 赤芍(各一分) 山梔子 木通 蟬蛻 當歸 防風(各半分) 黃芩 荊芥(各一分半) 柴胡 甘草(各二分)
上水煎服。風熱痰變蒸。肝熱大腸熱。加麥門。實熱丹熱加大黃。胎熱瘡疥餘毒熱。加薄荷。
【濟世】碧玉散 治小兒十分潮熱。五七日不退。
滑石(一兩) 青黛(五錢) 石膏(煅五錢) 甘草(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滾湯調服。熱不退。柴胡薄荷湯下。
【醫林】地骨皮散 治虛熱潮熱。亦治傷寒壯熱。
知母 柴胡 人參 甘草 地骨皮 半夏 茯苓(各等分)
上入姜。水煎服。按解風熱壯熱。清勞熱虛熱之劑。小兒風熱不止。久成勞熱虛熱。日日羸瘦骨立。終及危殆者。用之有奇效也。
【準繩】四順清涼飲 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臥不安。四肢驚利。及因乳哺不時。寒溫失度。令兒血氣不順。腸下不調。小便少大便澀。或溫壯連滯。欲成伏熱。或壯熱不歇。欲發驚。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瘡疹毒。一切壅滯。並宜服之。
赤芍 當歸 甘草 大黃(各等分)
上煎服 小便不通。加燈心、木通。
三。 脾胃
蓋小兒臟腑怯弱。乳食過度。則傷脾胃。貴乎謂理得中。無有太過不及。否則脾胃受傷。面恍無色。口中涼氣。不思乳食。嘔吐肌瘦。虛弱腹中作痛。則當補脾益胃。凡人以胃氣為本。惟治病亦然。胃氣有虛有實。虛則有嘔吐不食之證。實則有否滿內熱之證。虛者益之。實者瀉之。欲得其平則可。
【局方】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乳食。心腹疼痛。口苦無味。嘔噦噁心。噫氣吐酸。面色痿黃。體弱肌瘦。肚痛泄瀉。並服之。
厚朴 陳皮(各三兩) 蒼朮(五兩) 甘草(一兩炙)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一片。棗二枚。水煎空心入鹽少許調服。常服快氣。暖胃化宿食。消痰。
【醫統】快膈消食丸 寬中快膈。消乳食。正顏色。
砂仁 橘紅 三稜(煨) 莪朮 神麯 麥芽(炒各半兩) 香附子(炒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食後紫蘇湯下。二十丸。
【局方】溫脾湯 治脾胃不和。腹脅虛脹。不進乳食。困倦無力。
訶子(炮) 人參(七全半) 木香 桔梗(各半兩) 茯苓 藿香 陳皮 黃耆 甘草(各二錢半) 白朮(半兩)
上入薑棗。水煎服。
【局方】和中湯 治小兒脾胃不和。嘔逆噁心。冷熱不調。減食泄瀉。腹痛腸鳴。少力嗜臥。
厚朴 白朮 乾薑 甘草(各二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二片。水八分煎。乳食前溫服。
【局方】四君子湯 小兒脾胃虛弱。或因克伐之劑。致飲食少思。或食而難化。或欲作嘔。或大便不實。脾胃虛損。吐瀉少食宜此。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 甘草(炙)
上入薑棗。水煎服。調理小兒諸疾。和胃養氣。胃冷嘔吐加丁香。嘔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加木香砂仁。脾弱腹脹。不思飲食。加扁豆粟米。傷食加神麯。泉按此方。理脾胃之主藥。補虛進食。此其人之本歟。拔萃方。加陳皮一味。名異功散。快脾和氣最妙。
【薛氏】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調。肢體消瘦。面色痿黃之症。
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
上入薑棗。水煎服。
【仁濟】保和丸。治小兒食傷。發熱欲成疳證。常服益脾胃。食則不傷。
白朮(五兩) 茯苓 半夏 山楂 神麯(炒各三兩) 陳皮 連翹 蘿蔔子(各二兩) 蒼朮 枳實 香附子 厚朴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一兩)
上細末。薑汁打麵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漸加至五六十丸。食後茶湯下。
【大全】加減觀音散 調理脾胃。常服正顏色。消飲食。(楊氏方)
白朮(炒) 人參 扁豆(炒) 茯苓 麥芽(炒) 黃耆(炙) 甘草 山藥 神麯(炒) 香附(炒)
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米飲下。
【醫統】調中散(湯氏方) 治脾胃不和。
人參 茯苓 木香 白朮 甘草(炙) 乾薑(煨) 藿香(洗) 香附 砂仁 丁香
上為末。每服一錢。薑棗湯下。
【局方】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泄瀉。及大病後。調助脾胃。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甘草(炙) 山藥(炒) 白扁豆(炒各一斤) 蓮子 砂仁 薏苡仁(炒) 桔梗(炒各半斤)
上為末。每服一錢。棗湯調服。或飲湯亦可。
【東垣】補中益氣湯 治中氣不足。困睡發熱。元氣虛弱。感冒風寒諸症。或乳母勞役。致發兒諸病。
【局方】丁香散 治胃虛氣逆。哯乳不食。
人參(五錢) 丁香 藿香(各一錢半)
上水煎。
【袖珍】醒脾散(湯氏方) 治小兒脾胃怯弱。為風冷所乘。體熱頭痛霍亂。
天南星(八錢) 白朮 丁香 藿香 茯苓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上水煎。
【經濟】白朮散 治小兒脾胃虛弱。
青皮 茯苓 白朮 甘草 肉豆蔻 丁香(各等分)
上為末。紫蘇湯調下。
三一 腹脹
夫腹脹。由脾胃虛氣攻作也。亦有實者。必悶亂喘滿。可下之。不喘滿者。虛也。不可下。若誤下。致脾虛生大變。謹之謹之。
【直訣】搨氣丸 治小兒虛脹。如腹大者。加蘿蔔子。名褐丸子。
胡椒(一兩) 蠍尾(去毒半兩)
上細末麵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陳米飲下。一方有木香一錢。薛氏曰。按前症屬脾肺虛。水氣泛而喘急。浮腫。必兼溫補脾土。以生肺金。而氣自運行矣。但前藥性屬辛熱。雖能祛散寒邪。而恐真氣反傷。不可過劑。
【正傳】消積丸 小兒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微喘脈伏而實。時欲飲水能食者。用之。可下之。
丁香(九個) 縮砂(十二個) 烏梅肉(三個)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黍米大。三歲已上。三五丸。已下一二丸。溫水下。
【家傳】藿香正氣散 治小兒宿食不消。腹脹滿悶。
【回春】消脹散 治小兒腹脹。
蘿蔔子(炒) 蘇梗 乾葛 陳皮 枳殼(各等分) 甘草(少許)
上水煎服。食少者加白朮。
【薛鎧】小兒傷食。腹脹胸滿。有痰用異功散。而痊後復傷食。腹脹兼痛。或用下劑。痛雖止。而脹益甚。更加氣喘。此脾益傷而肺益虛也。用六君子湯。加桔梗。調補而愈。
【薛鎧】補中益氣湯 小兒停食。服通利之劑。作嘔腹脹。此脾胃傷用之。
【本事】調中丸 治小兒久傷脾胃腹脹。
乾薑 橘紅 白朮 茯苓 木香 砂仁 官桂 良薑
上細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熟水服。
【無擇】肥兒丸 治小兒病。多因缺乳。吃食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臟腑胃虛蟲動。日漸羸瘦。腹大不能行。發豎發熱無精神。
黃連 神麯 麥芽(炒半兩) 木香(二錢) 檳榔(三個) 使君子 肉豆蔻(麵裹煨各半兩)
上為末。糊為丸。如梧桐子。每二三丸。熟水吞下。
【綱目】十全丹 丁奚者。腹大、頸小、黃瘦是也。此方主之。
【丹溪】寄子年五歲。痘後肚急。
白朮(一錢) 陳皮 木通(各五分) 犀角 川芎 白芷 蘇梗 甘草(炙各三分)
上水煎服。
三二 傷食
夫小兒傷食。皆因乳哺不節。過食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積滯中脘。外為風寒所搏。或因夜臥失蓋。以致頭痛身熱。面黃目胞微腫。腹痛脅脹。足冷肚熱。喜睡神昏。不思飲食。或惡食。或噁心。或嘔或噦。或口噯酸氣。或大便敗卵臭。或氣短痞悶。或胃口作痛。或心下痞滿。按之則痛。葛氏曰。乳者。奶者。哺者。食也。乳後不可與食。食後不可與乳。緣小兒脾胃怯弱。乳食易傷。難以消化。初得成積。久則成癖、成疳。變為百病。可不慎乎。
【醫鑑】萬億丸 治小兒乳食。生冷所傷。發熱肚脹諸症。
硃砂 巴豆 寒食麵
上先將硃砂研爛。即將巴豆同研極細。卻以寒食麵好酒打成糕入藥中。仍同研百餘下。再揉和為丸。如黍米大。二三丸。清茶下。泉按此藥峻利。中氣不足之兒。勿與之。
【保元】太和散 治小兒內傷乳食。肚腹脹痛。外感風寒。頭痛發熱。
紫蘇 陳皮 香附子 麥芽 蒼朮 川芎 枳殼 山楂 神麯 甘草 羌活
上入生薑。水煎服。
【回春】消食丸(又名消乳丸) 治宿食不消。
砂仁 陳皮 三稜(炒) 神麯 麥芽(各五錢) 香附(一兩) 白朮(炒五錢)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麻子大。食後白湯下。綱目曰。湯氏方無白朮也。
【濟世】消食散 治小兒傷食腹痛。
山楂 神麯 砂仁 麥芽 白朮 陳皮 青皮 甘草(炙)
上入生薑。水煎服。
【局方】不換金正氣散 東井先生曰。小兒內傷生冷濕面等。寒熱吐瀉腹痛者。此方主之。依本方加山楂、神麯。而最可也。
【直訣】清中解鬱湯 治脾胃虛弱。飲食停滯。鬱熱生痰。或身熱赤暈。
白朮 茯苓 山梔 山楂 神麯 陳皮 麥芽 川芎 桔梗 甘草
上水煎服。
【直訣】六君子湯 治小兒傷食。嘔吐發熱面赤。依本方。加升麻、柴胡。
【局方】八解散 玄治翁曰。小兒傷食。嘔吐腹痛。用之有奇效也。
【保元】消食餅 小兒時常傷食。皮黃肌瘦。肚大腹脹。用此焦餅令常食之。
蓮肉 山藥(炒) 茯苓 芡實 神麯(炒) 麥芽(炒) 扁豆(炒) 山楂(各等分)
上為末。每四兩。入白麵一斤。水同和烙焦餅用。
【醫鑑】啟脾丸 此藥消食。止泄止吐。消疳消黃。消脹。定腹痛。益元氣。健脾胃。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山藥 蓮肉(各一兩) 山楂 陳皮 澤瀉 甘草(炙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三四十丸。空心米湯送下。小兒常患傷食諸疾。服之立愈。
【保元】保嬰丸 健脾胃。進飲食。消積滯。殺疳蟲。長肌肉。乃保嬰第一方也。(方見疳門)
三三 腮腫
薛氏曰。腮屬足陽明胃經。其生癰者。多因兒食甘甜厚味。脾胃積熱所致。
【本事】治小兒毒氣攻腮。赤腫可畏。
皂角(二兩) 天南星(生二錢) 糯米(一合)
上為末。薑汁調塗。立效。
【百問】連翹漏蘆湯 治小兒腮腫。
漏蘆 麻黃 連翹 升麻 黃芩 白蘞(各一錢) 甘草 枳殼(各半錢)
上水煎服。熱甚。加大黃、朴硝。
【準繩】升麻防風湯 治胃經實熱。咽痛、口燥、腮癰等症。
升麻 防風 黃蘗(炒) 茯苓 芍藥(炒) 陳皮(各五分) 連翹 當歸(各七分)
上水煎。仍量大小用之。
【準繩】清咽利膈湯 治心脾蘊熱。或咽喉腮舌腫痛。
玄參 升麻 桔梗(炒) 甘草(炒) 茯苓 黃連(炒) 黃芩(炒) 牛蒡子(炒杵) 防風 芍藥(炒各等分)
上水煎。
三四 疳證
丹溪曰。小兒臟腑嫩嬌。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皆因飲食不調。肥甘無節而作也。或嬰幼乳缺粥飯太早。耗傷形氣。則疳之根。延及歲月。五疳病成。錢氏曰。疳皆脾胃耗傷亡津液之所作也。
【醫統】加味肥兒丸 治諸疳。身黃。肚大。痞塊。泄瀉瘦弱。
胡黃連 黃連 木香 檳榔子 三稜 莪朮(煨) 青皮 陳皮 神麯(炒) 麥芽(炒各一兩) 使君子 香附子 蘆薈(各半兩)
上為末。以神麯麥芽。面打糊為丸。綠豆大。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如小兒無熱。去胡黃連。泄瀉加肉豆蔻、人參、茯苓。
【醫統】大蘆薈丸 治疳、殺蟲。和胃、止瀉。
蘆薈 黃連 胡黃連 木香 蕪荑 檳榔子 雷丸(白者) 青皮(各半兩) 藿香(少許)
上為末。用豬膽汁。丸麻仁大。每服十餘丸。米飲下。
【保元】消疳湯 治小兒大便色疳白。小便渾濁如米泔。肚大而青筋見者。疳病也。
山楂 白芍 黃連(薑汁炒) 茯苓 白朮 澤瀉(各一錢) 青皮(四分) 甘草(三分)
上入薑棗。水煎服。
【濟世】消疳飲 治小兒疳疾。身熱面黃。肚大青筋瘦弱。通治諸疳。
人參 白朮 茯苓 黃連 胡黃連 神麯 青皮 砂仁 甘草
上水煎服。傷食。加山楂。有蟲。加使君子。
【保元】消疳退熱飲 治小兒疳積發熱。肚大青筋。骨瘦如柴。
山楂 烏藥 竹茹 檳榔 史君 蕪荑 木通 牽牛 大黃 柴胡 莪朮 枳殼 黃芩 葶藶 燈心
上水煎服。
【醫統】五疳保童丸 治小兒一切疳證。無不保安。
蟾頭(一枚炙令黃色) 白鱔頭(炙焦黃) 龍膽草 蘆薈(各二錢) 黃連 胡黃連 五倍子 苦楝根皮 夜明砂 天漿子(各五錢) 麝香(五分) 青皮(五錢) 熊膽(一錢) 雄黃(二錢) 青黛(三錢)
上為細末。糯米飯丸。麻子大。一歲兒二十丸。米飲下。不拘時。日進三服。
【醫統】五疳消食丸 治小兒五疳八痢。肚大青筋。療勞疳。走馬牙疳。唇爛口臭。此藥中和。大能進食長肌。
使君子 蕪荑 黃連 橘紅 麥芽 龍膽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粟米糊丸。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醫統】通神丸 治小兒冷熱疳。
黃連 胡黃連(各二錢) 蕪荑 使君子 木香(各一錢) 丁香(五分) 肉豆蔻(一錢) 大蝦蟆(酥炙為末)
上為末。飯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局方】肥兒丸 治諸疳。多因少乳。吃食太早。或因病人胃虛。脾弱生蟲。日漸黃瘦。肚大青筋。不能行立。發豎發熱。口臭牙疳。
黃連(姜炒) 神麯(炒) 麥芽(炒各半兩) 檳榔子(二枚) 木香(二錢) 肉豆蔻 使君子(煨各半兩)
上為末。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直訣】四味肥兒丸 治小兒食積脾疳。目生雲翳。口舌生瘡。牙根臍爛。發熱瘦怯。遍身生瘡。又小便澄白。腹大青筋。一切疳症。
蕪荑 神麯 麥芽 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水糊丸。一二十丸。空心白滾湯送下。
【醫鑑】肥兒丸 消疳化積。磨癖消熱。伐肝補脾。進食殺蟲。養元氣。
人參(三錢半)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黃連(姜炒三錢半) 胡黃連(五錢) 使君子(四錢半) 神麯(三錢半) 麥芽(三錢半) 山楂(三錢半) 甘草(炙三錢半) 蘆薈(二錢半)
上為末。黃米糊為丸。米湯化下。
【萬氏】肥兒丸 健脾胃。進飲食。消積滯。殺疳蟲。補疳癆。長肌肉。仍保嬰之第一方也。
人參(三錢) 白朮 橘紅 山藥 蓮肉 神麯(各五錢) 茯苓(四錢) 青皮 山楂(各三錢) 砂仁(二錢半) 使君子 甘草(各二錢)
上為極細末。用生荷葉包粳米。煮熟去荷葉。將米杵爛。以淨布扭出。再煮成糊為丸。如麻仁大。每服二十五丸。陳倉米炒熟煎湯下。泉按上方。加木香。而壽世保元名保嬰丸。
【回春】蘆連消疳丸 治小兒五疳。痞塊。發肚脹。壯脾胃。消飲食。平肝火。磨積塊。
蘆薈 胡黃連 黃連(酒炒) 蕪荑 檳榔(各五錢) 白朮 茯苓 當歸(各二兩) 芍藥(八錢) 人參 神麯(各六錢) 甘草(四兩) 山楂子 使君子(各七錢)
上為末。湯泡蒸餅打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回春】消疳丸 治五疳。皮黃肌瘦。髮直尿白。肚大青筋。好食泥炭茶米之物。或吐或瀉。腹內積塊。諸蟲作痛。
蒼朮 陳皮 厚朴 枳殼 檳榔 神麯 山楂 麥芽 三稜(煨) 莪朮(煨) 砂仁 茯苓 黃連 胡黃連 蕪荑 使君子 蘆薈
上為末。使君子殼煎湯泡蒸餅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清米湯化下可。
【正傳】一方 治小兒疳病。
黃連 白朮 山楂(各五錢) 胡黃連 蘆薈(各二錢) 蕪荑(二錢五分) 神麯(二錢)
上為細末。豬膽汁為丸。如麻子大。量兒大小。加減丸數與之。
【正傳】祖傳經驗秘方檳榔丸 小兒疳病。積氣成塊。腹大有蟲等證。其效如神。
檳榔子(一兩) 三稜(煨醋炒) 莪朮(醋炒各半兩) 青皮 陳皮(半兩) 蕪荑(二錢半) 雷丸(五錢) 鶴蝨(三錢) 乾漆(五分) 木香(二錢) 良薑(二兩陳壁土同炒) 砂仁(一錢) 麥芽(五錢) 胡黃連(三錢) 甘草(炙三錢) 神麯(五錢) 山楂(五錢)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淡薑湯送下。
【醫統】茯神丸 治小兒心疳熱。
茯神 茯苓 遠志(姜炒) 黃連(炒) 琥珀(各三錢) 鉤藤 蝦蟆(煅各二錢) 菖蒲(一錢) 蘆薈(五分) 麝香(二分半)
上為末。粟米煮糊丸。如黍米大。薄荷煎湯下。一二十丸。
【醫統】龍膽丸 治小兒心疳。頰赤面黃。鼻乾心躁。口內生瘡驚悸。
龍膽 赤茯苓 黃連 胡黃連 硃砂(各二錢) 麝香(一字)
上為極末。蒸餅泡為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食遠白湯下。
【醫統】天麻丸 治小兒肝疳、風疳、眼疳。
青黛 黃連 天麻 五靈脂 川芎 夜明砂 蘆薈(各一錢) 龍膽 防風 蟬蛻(各錢半) 全蠍(二枚焙) 麝香(少許)
上為末。豬膽汁浸糕丸。麻子大。每服薄荷湯下。
【醫林】生熟地黃湯 治肝疳。搖頭揉目。白膜遮睛。腦熱羸瘦。
生地黃 熟地 川芎 茯苓 枳殼 杏仁 黃連 半夏 天麻 甘草 地骨皮 當歸
上入生薑三片。黑豆十五粒。水煎服。
【醫統】靈脂丸 治小兒脾疳、食疳。
靈脂 砂仁 白豆蔻 麥芽 莪朮 青皮 使君子 陳皮 蝦蟆(炙焦)
上為細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醫統】捉疳丸 治小兒脾胃受疳。面黃腹脹。多睡如醉。吃生米酒土。
丁香 木香(各半兩) 黃連 蕪荑 蚌粉 神麯 三稜(煨) 青皮(各二錢)
上為細末。豬膽汁煮糊丸。黍米大。食遠米飲下。
【醫林】清肺湯 治肺疳。咳嗽多喘。揉鼻咬甲寒熱。
桑白皮(五錢) 紫蘇 前胡 黃芩 當歸 天門冬 連翹 防風 赤茯苓 桔梗 生地 甘草(各二錢半)
上水煎服。
【入門】地黃丸 主腎疳耳焦。天柱倒齒脫。手足冷如水。
熟地黃(四錢半) 赤茯苓 山茱萸 牡丹皮 山藥(炒各三錢) 使君子 當歸 川芎 川楝子(焙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
【醫統】黃耆湯 癆疳者。潮熱往來。五心煩熱。盜汗骨蒸。咳嗽憔悴。或瀉而渴。腹硬如石。面色如薰用此。
黃耆 人參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黃 蝦蟆 鱉甲(炙焦各錢半) 茯苓 陳皮 柴胡 使君子(煨各一錢)
上入薑棗。水煎服。
【醫統】十全丹 丁奚哺露者。皆因脾胃久虛。不能克化水穀。榮氣血。故肌肉消瘦。腎氣不足。漸致肉枯骨露。亦有胎中受病於母。手足極細。項小骨高。腹大臍突。或生谷瘕。是為丁奚。若往來蒸熱。顱囟分開。吐乳吐蟲。煩渴嘔噦。是為哺露。此蓋疳症之極。而因其形以名之也。用此。
青皮 陳皮 莪朮 川芎 五靈脂 白豆蔻 檳榔子 蘆薈 木香 使君子 蝦蟆(各二錢炙)
上為末。豬膽汁浸糕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醫統】大蘆薈丸 治前症。
【回春】異攻散 治小兒疳疾。四肢消瘦。肚腹脹大。行步不能。頗能飲食。作渴發熱等症。用之加減。而得奇效。
【回春】四君子湯 小兒面色痿黃。眼胞微腫。作渴。飲食少思。腹中一塊。或移動。小便澄白。大便不實。依本方加山梔、蕪荑。兼肥兒丸。
【東垣】厚腸丸 治小兒失乳。以食飼之。不能克化。或生腹脹。四肢瘦弱。或利色無常。
陳皮(三分) 麥芽(五分) 半夏(三分) 枳殼 蒼朮(三分) 青皮(二分) 人參 厚朴(各二分) 面末(五分)
上為末。麵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湯送下。忌飽食。
【濟世】補中益氣湯 諸疳癖塊。久治不愈。多服尤效。
三五 虛羸
錢氏曰。虛羸者。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亦因大病。或吐瀉後。脾胃尚弱。不能傳化穀氣。有冷者。時時下痢。唇口青白。有熱者。身壯熱。肌肉微黃。此冷熱虛羸也。冷者。木香丸。熱者。胡黃連丸。(虛羸與疳同治也。)
【家傳】錢氏白朮散 東井翁曰。小兒初病疳。津液少。肌瘦者。用之。當生胃之津液。唯多則妙。
【準繩】潔古云。小兒疳病。肌瘦血氣不足。同大人癆瘵之疾治之。以潔古此言論之。不拘冷熱虛羸。皆用四君子。地黃丸。與前藥相兼服為得也。
【錢氏】異功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吐瀉不食。虛冷證。先與數服。以正胃氣。
【準繩】補中益氣湯 治中氣虛弱。體疲食少。或發煩渴等證。
【聖惠】訶梨勒散 治小兒羸瘦。脾胃氣弱。挾於宿食。不欲乳食。四肢不和。
訶梨勒皮 陳橘皮(各半兩) 黃耆 人參 白朮 藿香 桂心 白茯苓(各二分) 甘草(炙半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量小兒大小。以意加減。
【準繩】溫脾湯 治小兒脾氣不和。食少無力。肌膚羸瘦。(方見脾胃)
【錢氏】橘連丸 治疳瘦。久服消食和氣。長肌肉。
橘皮(一兩) 黃連(米泔浸一宿一兩半)
上為細末。另研入麝香五分。用豬膽七個。分藥入膽內。漿水煮。候臨熟以針微刺破。以熟為度。煮粟米粥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飲下量兒加減無時。海藏云。黃連苦燥。可以瀉脾火。長肌肉。
三六 嘔吐
凡小兒乳哺。不宜過飽。若滿則溢。故令嘔吐。乳母無知。但欲速得兒長。更無時度。或兒睡著而強乳。自此受病之源。漸至日深。遂成嘔吐。蓋有冷吐。有熱吐。有積吐。有傷乳吐也。
【活幼】參砂和胃散 治小兒胃氣弱而有寒。嘔吐不思飲食。或食下即吐。其吐多順快而無聲。面青白。唇淡。精神倦怠。
人參 砂仁 半夏(各四分) 白朮 茯苓(各五分) 藿香 陳皮(各三分) 炙甘草(二分) 煨姜(少許)
上水煎服。
【醫統】白豆蔻散 治小兒脾胃不和。憎寒壯熱。腹痛嘔吐。不納乳食。
枇杷葉 白豆蔻 陳皮 黃耆(各半兩) 木瓜 人參 甘草(各二錢半) 川芎(一錢)
上入薑棗。水煎服。
【醫統】人參散 小兒止嘔逆。併除煩渴。昏困多睡。乳食減少。及傷寒時氣。胃氣不順。吐利止後。燥渴不解。宜此。
乾薑(二兩) 人參 茯苓(各一兩) 木香 甘草(各二錢半) 藿香(二錢半)
上水煎服。按此方調中和氣之良劑。
【醫統】丁香散 治小兒胃虛氣逆。嘔吐不定。精神不安。羸困霍亂。
人參(五分) 丁香 藿香(各二錢半)
上水煎。入乳汁少許可。
【醫林】定吐紫金核 治丈夫婦女。一切嘔吐。小兒尤效。
半夏 人參 白朮 木香 丁香 藿香(各等分)
上為細末。薑汁打糊為丸。用沉香硃砂為衣。或煎湯亦可。
【經濟】藿香散 治小兒吐哯嘔逆。身熱面青。不進乳食。
藿香(一錢半) 丁香 人參 白朮 茯苓 扁豆 神麯(各半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罌粟米飲調下。陳皮煎。米飲下。亦可。
【醫林】通心飲 治嘔吐作渴。
木通 連翹 瞿麥 山梔 黃芩 甘草
上入燈心、藿香、水煎服。按此治熱吐之劑。或小柴胡湯。多加生薑亦可。
【百問】竹茹湯 治胃受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止。
乾薑(七錢半) 半夏(半兩炮) 甘草(二錢)
上入竹茹一塊。姜五片。水煎服。一方加茯苓尤妙。
【醫林】加味四君子湯 交精吐乳。眼慢糞多穢氣。乃父母交合時吃乳所致。本方加藿香、木香。
【家傳】錢氏白朮散 東井曰。治前症最可。一小兒。有乳癖。而壅滯胃口。吐哯。加枳實妙也。
【回春】定吐飲 治小兒吐逆。投諸藥不止。服此有神效。
半夏(二兩) 生薑(一兩) 薄桂(三錢)
上姜切作小方塊。如綠豆大。前半夏和勻。入小鐺內。慢火順手炒令香熟帶干。方下桂。再炒勻。微有香氣。以紙攤開地上。去火毒。候冷略播去黑焦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空心少與緩服。
【袖珍】助胃膏(湯氏方) 治小兒冷氣入胃。嘔吐不止。
白豆蔻(十四個) 木香(三錢) 砂仁(四十個) 人參 茯苓 白朮(各半兩) 丁香(五錢) 山藥(一兩) 肉豆蔻(四個) 甘草(炙半兩)
上為末。每一錢。陳紫蘇、木瓜湯。調下。
【拔萃】朱沉煎 治小兒嘔吐不止。
硃砂(二錢水飛) 沉香(二錢) 藿香(三錢) 滑石(半兩) 丁香(十四個)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用新汲水一盞。芝麻油點成花子。抄藥在上。須臾墜。濾去水。卻用別水送下。
【醫林】安神丸 因驚吐乳。面色青者。宜此。
天門 牙硝 茯苓 山藥 寒水石(各五錢) 硃砂(三錢) 甘草(五錢) 龍腦(一字研)
上為末。煉蜜丸。藿香煎湯。化服。
【醫統】消乳丸 消乳食。
香附子(一兩) 砂仁 陳皮 甘草(炙各半兩) 神麯(炒) 麥芽(炒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黍米大。七歲兒。丸綠豆大。食後薑湯吞下二三丸。按上藥溫中快膈。止嘔良品也。
【綱目】半夏散 治小兒胃虛嘔吐。水穀不化。
半夏(一兩泡) 陳糯米
上入薑棗。水煎服。
【醫統】丁香散 治吐乳。傷食。
丁香 蓮肉 枇杷葉(薑汁塗炙熟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醫統】益胃散 快膈益。脾止嘔進食。
木香 丁香 藿香 陳皮 砂仁 白豆蔻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生薑棗湯下。
【醫統】茯苓半夏湯 治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悸。
半夏(五分) 茯苓(二兩)
上入生薑水煎。
【全幼】丁香圓 治嬰孩小兒。嘔吐不止。
丁香 半夏(各一錢) 青皮(五錢) 陳皮(一兩)
上為極細末。煉白蜜丸如芡實大。用滾白湯。研化。食前服。
【全幼】紫蘇子飲 治嬰孩小兒。飲乳母氣奶嘔吐。
紫蘇子 人參 沉香(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半) 縮砂(二錢半) 茯苓(四錢)
上為極末。用生薑煎湯。調化。食前服。
【全幼】沉香散 治嬰孩小兒。補虛調胃氣。止吐瀉。進乳食。
沉香(一分) 藿香 丁香 甘草(炙各一錢) 木香 桂(各半錢) 茯苓(一分)
上為極末。用紫蘇木瓜同煎湯。調化食前服。
【本事】治小兒嘔吐。脈數有熱。
麥門 半夏 人參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入生薑。水煎服。
【湯氏】清膈飲子 治小兒伏暑嘔吐。
香薷 淡竹葉(各一兩) 茯苓 人參 半夏 檀香(炙) 甘草(炙各半兩) 白粳米(一合)
上入姜。水煎服。大小加減。
【玉機】藿香散 治脾胃虛有熱。面赤嘔噦。
麥門冬 半夏 甘草 石膏(各半兩) 藿香(一分)
上姜水煎。
【丹溪】萬安膏 調脾、順氣、定驚。脾胃。不足。吐乳。黃疸。治小兒一切疾。
木香 沉香(各二錢) 檀香(三錢) 香附(一兩) 檳榔(半兩) 白朮(二兩) 肉蔻(半兩) 辰砂(三錢) 薄荷(二兩) 人參(半兩) 甘草(二兩) 琥珀 真珠 青黛 犀角(各二錢) 黃耆(一兩) 麝香(五分) 使君子(一兩) 天竺黃(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臨臥服。薄荷汁。或蜜水米飲化下。
【準繩】萬安膏 治小兒脾胃虛弱。腹生疳蟲。癥瘕食積。泄瀉。常服消疳去積。助胃氣。和中疏氣滯。
人參 厚朴 陳皮 青皮 乾薑 肉桂(各一兩夏不用) 木香 沉香 藿香(各半兩) 甘草(半兩) 澤瀉(冬不用春秋減半) 使君子(一個)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食前米飲化下。如熱薄荷湯下。一方無木香、沉香、藿香、青皮、使君子、有白朮、蒼朮、茯苓、豬苓也。
【得效方】一方 治小兒吐乳。胃寒者。
白豆蔻(十四個) 縮砂(同) 甘草(生二錢炙二錢)
上為末。常摻入兒口中。
【明堂】吐乳灸中庭一壯。
三七 吐水吐蟲
【錢氏】面㿠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食。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方見泄瀉門)
【丹溪】冬月吐蛔。多是胃虛寒。而蟲作吐。用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方見慢驚門)
【錢氏】吐水不心痛者。胃冷。吐水心痛者。蟲痛。口中吐沫水者。後必蟲痛。
【玉案】一方 治小兒口中常吐出蟲。
黑錫灰 檳榔(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花椒煎湯送下。
三八 泄瀉
泄瀉乃脾胃顓病。凡飲食寒熱三者不調。此為內因。必致泄瀉。又經所論春傷風。復飧泄。夏傷暑。秋傷濕。皆為外因。亦致泄瀉。醫者。當於各類求之。毋徒用一止瀉之方。而云概可施治。此則誤兒。豈淺云耳。若不治本。則瀉皆止。暫而復瀉。耽誤久脾胃益虛。變生他證。良醫莫救。
【局方】藿香正氣散 中濕泄瀉。腸鳴。肚腹脹痛。
【醫統】六神湯 治脾虛吐瀉。不進飲食。
黃耆(炙) 扁豆(炒) 人參 白朮 茯苓 粉草(炙各等分) 加藿香亦可
上入薑棗。水前服。或作末。薑棗湯調服。
【醫統】人參安胃散(出東垣方) 治暑熱傷乳。損其脾胃。吐瀉。久恐成慢風。
人參(二錢) 黃耆(四錢)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一錢) 芍藥(二錢) 茯苓 陳皮 黃連(各二錢)
上水煎。
【醫林】錢氏白朮散 治小兒冷瀉。臟腑冷。洞瀉如水。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木香 藿香 葛根
長澤氏曰。小兒脾胃虛寒。而兼發熱。惡寒。泄瀉者。理中湯。大溫難輕用。補中益氣湯之峻補。未適當。於此時必投之。謂之中治也。
【活幼】加減五苓散 治小兒暑月水瀉。小便赤澀。或全不小便者。
赤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木瓜(五分) 白朮(六分) 木通(八分) 車前子(略炒四分)
上入燈心一圍。水二鍾。煎一鍾。入鹽少許。令藥微有鹹味。飢時服之。小便自利。其瀉立止。
【回春】五苓散 小兒傷食作瀉。腹脹。四肢浮腫。小便不利。加木香。用之而愈。
【回春】益元散 小兒水瀉殊效。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加白朮(一兩)
上為極末。米湯下。一錢許。
【直訣】五味異功散 治小兒脾胃虛冷。腸鳴腹痛。自利不思飲食。按薛氏曰。小兒食積瀉。飲食已消。而泄瀉未止。此脾胃氣傷宜此。
【醫述】參朮薑桂飲 小兒久瀉。面色赤。身熱口渴。屬脾胃極虛。陽氣外散者。此方主之。俗概為有餘邪熱。用寒涼之藥。則殺人者。不為不多矣。
人參(五分) 白朮(炒六分) 乾薑(炒) 桂 茯苓 扁豆(薑汁炒) 山藥(炒各六分) 陳皮 甘草(各四分)
上入薑棗。水煎服。
【醫統】藿香散 治小兒脾胃不調。作瀉。青黃黑白。乳食不消。糞中有如雞子清。兼瀉如水。其證腹痛微熱。
陳皮 藿香 枳殼(炒) 厚朴(制)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紫蘇湯調下。或米湯下。亦可。如黃白色。木瓜湯下。如瀉止。棗湯下。大能和胃進食。
【百問】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泄瀉不止。及大病後。以此養胃。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白扁豆 山藥 砂仁 蓮肉 薏苡仁 桔梗(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分。棗湯米湯送下。
【醫統】香橘餅 治積瀉、冷瀉、傷食泄瀉。
木香 青皮 陳皮(各二錢半) 厚朴 神麯 麥芽(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餅。或米湯下。
【醫統】胃苓湯 治泄瀉。脾胃不和。傷食瀉。
豬苓 澤瀉 白朮 茯苓 厚朴 陳皮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燈心陳米煎湯調服。
【錢氏】益黃散 小兒不能食乳。瀉褐色。身冷無陽也。宜此。
陳皮(十兩) 青皮 訶子(各五兩) 丁香(一兩) 甘草
上細末。白湯調下。
【準繩】田氏云。便青者。因驚風內藏脾氣不和。宜白朮湯。
【丹溪】瀉青。亦是寒。宜用蘇合香丸。平胃散。各等分蜜湯調服。
【中藏經】白朮圓 治小兒白瀉。
白朮 當歸 芍藥 木香(減半)
上等分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十五丸。米飲下。
【濟世】一方 治小兒久瀉。用山藥炒為末。不拘多少。入粥內食之。立愈。
三九 霍亂吐瀉
凡小兒上吐不止。下瀉不住。皆因內外傷侵。兼以調護失常。乳食不節。遂使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成。有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唇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冷熱之分。須要詳審。
【局方】不換金正氣散 治山嵐瘴氣。寒熱往來。霍亂吐瀉。臟虛寒。
厚朴 藿香 陳皮 半夏 蒼朮 甘草(各等分)
上入薑棗。水煎服。
【醫統】藿香散 治時氣吐瀉。退熱。
藿香 厚朴 半夏 白朮 乾葛 甘草(炙各等分)
上入姜。水煎服。
【全幼】藿香散 治嬰孩小兒。脾胃虛弱。乳食不調。身熱風熱作驚。吐瀉不止。
藿香 人參 茯苓 丁香 羌活 防風 半夏
上入生薑棗。水煎服。
【活幼】加味平胃散 治小兒傷食吐瀉。
蒼朮 厚朴 山楂(各六分) 陳皮 青皮 麥芽 香附 砂仁 川芎(各四分) 甘草(炙二分)
上入生薑。水煎服。
【直訣】五味異功散 治脾胃虛弱。吐瀉不食。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陳皮(等分) 一方加木香。
上入薑棗。水煎服。按凡小兒虛冷病。先以數服。正其氣。溫中和胃之劑也。薛氏曰。按前方補脾胃之聖藥也。況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若小兒乳食失節。寒涼失宜。或乳母六淫七情失調。兒飲其乳。諸病頓起。當專以此藥治之。其應如響。
【活幼】藿香和中湯 治感寒、停食、吐瀉。
藿香 紫蘇 香附子 蒼朮 厚朴 山楂 川芎(各六分) 羌活 砂仁 麥芽 白芷 陳皮(各四分) 炙甘草(二分)
上入生薑。水煎服。
【直訣】助胃膏 治胃寒吐瀉。乳食不化。
白朮 茯苓 人參(各五分) 甘草(一錢) 白豆蔻(十四個) 山藥(一兩) 砂仁(四十個) 丁香(一錢) 肉豆蔻(四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芡實大。每二三丸。米飲磨化。龔氏回春。此方有木香、桂、藿香、陳皮。全幼心鑑。更加沉香。
【全幼】助胃膏 治嬰孩小兒。慢驚風。吐瀉不進乳食。
人參 白朮 蓮肉(各二錢) 白豆蔻 甘草(炙) 茴香(炒)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煮粟米糊圓。如芡實大。用陳米飲研化。食前服。
【全幼】助胃膏 治嬰孩小兒。助養脾止吐。
人參 白朮 茯苓 砂仁 山藥 甘草(炙各三錢) 沉香 木香(各一錢) 丁香(五粒) 肉豆蔻(一個)
上為極末。煉蜜圓。如芡實大。用生薑煎湯。研化。食前服。
【保元】七味白朮散 治小兒脾胃久虛。嘔吐泄瀉。頻並不止。津液枯竭。發熱煩渴。多燥。但欲飲水。乳食不進。羸困失治。變成慢驚風癇。不問陰陽虛實。並宜服之。
人參 白朮 木香 茯苓 藿香 甘草 葛根
上入薑棗。水煎服。薛氏曰。胃傷則嘔。脾傷則瀉。故用上藥調補胃氣。以化生津液。如無他症。只因胃氣虛。而津液不足者。用四君子湯尤效。泉按若胃虛不能食。而大渴不止者。不可用淡滲之藥。但胃元氣少故也。以本方補之。
【全幼】藿香正氣散 治嬰孩小兒。傷寒頭痛。憎寒壯熱。痰喘咳嗽。心腹疼疼。吐瀉虛腫。疳傷。
藿香(一錢半) 甘草(炙) 腹皮 白芷 白朮 桔梗 陳皮 厚朴(各五錢)
上入薑棗。水煎服。
【全幼】不換金正氣散 治嬰孩小兒。四時傷寒。五臟氣噎。咳嗽痰涎。霍亂吐瀉。
藿香 厚朴(各二錢半) 甘草(一錢半) 蒼朮(二錢) 人參 茯苓 木香(各一錢) 半夏(三錢) 陳皮(二錢)
上入薑棗。水煎服。
【醫統】五苓散 治傷暑。霍亂吐瀉。身熱口渴。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官桂(三分)
上入姜燈心。水煎服。
【局方】觀音散 治小兒外感風冷。內傷脾胃。嘔逆吐瀉。不進乳食。
石蓮肉(一分) 茯苓(一錢半) 人參 白芷 木香 綿耆(各一錢) 神麯(炒二錢) 白扁豆 甘草(三錢炙)
上入藿香。水煎服。
【袖珍】香樸飲子(幼幼方) 治小兒伏熱吐瀉。虛煩悶亂。如發驚狀。
人參 茯苓 甘草 紫蘇 木瓜 澤瀉 香薷 半夏 扁豆 陳皮 厚朴 烏梅
上入薑棗。水煎服。
【全幼】掌胃膏 治嬰孩小兒。脾虛胃弱。吐瀉不止。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肉豆蔻 白豆蔻 陳皮 枇杷葉 青皮 丁香 沉香 木香 藿香 縮砂(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煉白蜜。丸如芡實大。用米飲。研化。食前服。東井先生。此方用半夏乾薑水煎與之。治小兒吐瀉。屢得奇效也。
【保元】加減柴苓湯 治小兒夏秋月霍亂吐瀉。身熱口渴。
豬苓 澤瀉 香薷 葛根(各七分) 茯苓(一錢) 白朮 黃連 甘草(各五分) 天花粉(二錢)
上入生薑。水煎服。腹痛加桂、芍藥。
【準繩】六君子湯 治脾胃氣虛。吐瀉不食。肌肉消瘦。或肺虛痰嗽。喘促。惡寒。或肝虛驚搐。目眩。自汗諸證。東井翁。小兒虛而吐瀉者。必投之。有奇效也。程仁甫曰。常治小兒。吐瀉之疾。得捷效者甚多。須辨寒熱。如夏月熱症。必加姜炒黃連。少用藿香白豆蔻之類。徐徐服之。不可火急。頓服即不納。如寒月依本方加乾薑、砂仁、藿香、白豆蔻類。或有傷食吐瀉者。初劑加神麯、麥芽、山楂一二劑。而決可取效。如不效者。有必發慢驚死。屢試皆爾。
【醫統】銀白散 治小兒吐瀉。壯胃治糞清。
扁豆 糯米(各一兩) 藿香 丁香 白朮 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末。紫蘇湯下。
【醫統】加減四君子湯 治小兒吐瀉不止。調胃進食。
扁豆 藿香 甘草 黃耆 人參 茯苓 白朮(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入鹽點服。或用水煎。亦可。
【百問】益黃散 治小兒吐瀉。脾虛不食。米不穀化。困倦力少。滑腸夜起。並疳虛盜汗並治。涎沫流出。(方見泄瀉門)
【回春】又方 治吐瀉。四君子湯。加藿香陳皮。一劑而愈。
【醫統】理中湯 治脾胃不和。心腹攻痛。痰逆噁心。嘔吐。心下虛煩否滿。膈塞。不通飲食。減少短氣。羸困。溫中逐水。止汗去濕。泄瀉注下。水穀不分。腹中雷鳴。霍亂吐瀉。手足厥冷。並治。
人參 白朮 乾薑(煨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入薑棗。水煎服。腹痛加人參。渴加白朮。寒加姜附。吐多去白朮。加生薑。瀉多仍用術。悸者加茯苓。四肢厥冷下利轉筋。可加附子。為末煉蜜丸。名理中丸。治厥冷臟寒。吐長蟲。或胃中虛冷。先服理中丸。
【醫統】縮脾散 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止吐利。霍亂之後。服熱藥太多致煩躁者。並治之。
砂仁 烏梅肉 草果(煨去皮) 甘草(炙各半兩) 乾薑 白扁豆(炒各三錢)
上每服二錢。白水煎服。
【醫統】參香散 治伏熱瀉。虛煩悶亂。飲引不止。
人參 白朮 香薷 半夏 陳皮 茯苓 扁豆(炒)
上水煎服。
【宣明】人參散 治小兒虛熱煩渴。因吐瀉煩渴不止。
人參(半兩) 茯苓(二兩半) 生犀 桔梗(各二錢半) 甘草 乾葛(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中盞。入燈心五莖。同煎至六分。放溫不計時候。煩渴者。以新竹葉湯下。量年紀加減。
吐瀉過多。脾胃虛乏。欲生風候者。四君子加白附。減半生薑煎服。
【綱目】和中散 和胃。止吐瀉。定煩渴。治腹痛。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乾葛 黃耆 白扁豆 藿香(等錢)
上入薑棗。水煎服。海藏曰。和中散。四君子湯加減法。
【丹溪】小兒。周歲吐乳。腹瀉。
滑石(煅二錢) 白朮(炒三錢) 乾葛(三錢) 陳皮(炙三分)
上為粗末。煎飲之。
【海藏】吐利四肢脹逆。腦門低陷。四君子加藿香、丁香、芍藥等分服。
【準繩】溫中丸 治小兒瀉白。胃寒故也。腹痛腸鳴。吐酸水。不思飲食。霍亂吐瀉。
人參 白朮 甘草(等分)
上為末。薑汁麵糊丸。如綠豆大。米飲下。二三十丸。
【準繩】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也。錢氏白朮散。和中散可也。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益元散之類。
【入門】升陽益胃湯 吐瀉久不止者。乃清氣下陷。胃口陽虛。飲食少進。四肢無力。
黃耆(二錢) 人參 甘草 半夏(各一錢) 白朮 柴胡 白茯 澤瀉(各三分) 陳皮(四分) 羌活 獨活 防風 芍藥(各五分) 黃連(一分)
上薑棗煎服。泉按南豐李氏曰。小兒吐瀉。皆當溫補。若已虛損。尤當速生胃氣。惟尋常時行瀉症。不可遽投熱藥。慎之慎之。
四。 痢疾
小兒痢疾。大抵多由脾胃不和。飲食過傷。停滯不能克化。又為乳母恣食生冷。熱毒厚味。以傳之。又為風寒濕熱之邪。以干之。故有此疾。有裡急窘迫急痛者。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大法與大人同。惟劑輕重耳。
【準繩】一方(丹溪方) 治小兒痢疾。
黃連 黃芩 大黃 甘草
上水煎服。赤痢。加桃仁、紅花。白痢。加滑石末同煎。按熱痢初宜下。
【丹溪】一小兒八歲。下痢純血。作食積治。
蒼朮 白朮 黃芩 芍藥 滑石 茯苓 甘草 陳皮 神麯
上水煎。下保和丸。泉按玉案曰。下痢純血者。在大人則為難治。在小兒則為食積。而無所妨。而治小兒之痢。又宜以消積為主。
【澹寮】敗毒散 治小兒禁口痢。毒氣上衝心肺。食即吐逆。
人參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桔梗 柴胡 枳殼 陳倉米(各等分)
上入生薑。水煎服。
【直訣】香連丸 治小兒赤白痢疾。
黃連(二十兩) 吳茱萸(十兩)
上先將二味。用熟水拌和。入磁器內。置熱湯中。頓一日。同炒至黃連紫黃色。去茱用連為末。每末四兩。入木香末一兩。淡醋米飲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滾湯下。
【醫鑑】萬億丸 治小兒下痢赤白。腹痛立效。泉云。兒實壯積滯深重者。其效如神。
【玉案】通快飲 治小兒痢疾始發。
山楂(一錢) 麥芽 蒼朮 萊菔子 枳實 木通(各七分) 大黃 檳榔子(各一錢二分)
上入生薑。水煎服。
【保元】清熱化滯湯 治小兒痢主方。
黃連(吳茱萸煎湯拌炒) 白芍 陳皮 茯苓 枳殼 黃芩 甘草
上入生薑一片。水煎空心服。初起積熱正熾。加大黃芒硝。血痢。加酒炒黃芩、當歸、地榆。白痢。加厚朴、枳殼 赤白並下。加川芎、歸尾、桃仁、紅花、滑石、陳皮、乾薑。(炒黑) 白痢久虛。加白朮、黃耆、茯苓。去芩、連、枳。赤痢久虛。下後未愈。去芩、連、加川歸、白芍、白朮、川芎、阿膠。裡急後重。加木香、檳榔。腹痛。加白芍、川歸、玄胡、枳殼、小便赤。少加木通、豬苓、澤瀉。下如豆汁。加白朮、蒼朮、防風。食積。加山楂、枳實、麥芽、神麯。久痢氣血兩虛。加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升麻、肉蔻。下後二便流利。惟後重不去者。氣陷於下也。以升麻提之。
【醫統】地榆散 治小兒赤痢。因大腸停積熱毒得之。或點滴鮮紅
地榆 訶子肉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米湯調下。一方加黃連、枳殼、芍藥。
【醫統】小連丸 治小兒赤白痢。脾胃虛弱。糟粕不聚。腹脹不食。時作陣痛。煩渴身熱。
黃連(三兩) 乾薑(炮一錢) 當歸 阿膠(炒各兩半)
上為末。阿膠膏丸。小豆大。三歲三十丸。食前米湯化服。
【家傳】和中湯 治小兒傷於飲食。濕面之物。患泄痢。稍後重。赤白相交。一身無熱者。
青皮 厚朴 枳殼 芍藥 藿香(各中) 白朮 蒼朮 砂仁(各小)
上水煎服。按上方延壽院所制。小兒多此證。屢用屢驗。
【局方】胃風湯 治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殼不和。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痢。如豆汁瘀血。日夜無度。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川芎 當歸 芍藥 桂(少許)
上入粟米數粒。水煎食前服。
【選方】一方 治小兒噤口痢。
石蓮肉(去殼留心)
上研為末。每服五分。陳米飲調下。此是毒氣上衝心腹。藉此以通心氣。便覺思食。
【全幼】參苓白朮散 小兒痢疾。久不愈。脾胃虛弱。有熱氣。關閉胸中。禁口加石膏、枳殼。粳米一撮。同煎食前服。心氣通。胃脘開。便能食。(方見泄瀉門)
【全幼】參香散 治嬰兒臟腑氣虛怯。冷熱不調。積在臟腑。作成痢疾。或下鮮血。或如豆汁魚腦瘀血。或下紫黑血。或赤白相雜。或成五色。裡急後重。日夜頻並。臍腹絞痛。甚不可忍。及禁口疳蟲時瘟諸痢。無問新久。
人參 白扁豆(炒) 木香(各四錢) 肉豆蔻 茯苓(八錢) 陳皮(去白) 罌粟殼(去筋帶炙二兩四錢)
上為極細末。用米飲調化。食前服。
【醫統】豆蔻香連丸 治小兒乳食不節。腹胃虛弱。冷熱之氣。客於腹間。下赤白痢。腸內疼痛。日夜頻並。不思乳食。
黃連(炒七錢半) 肉豆蔻(二枚麵包煨) 丁香(二錢半) 木香 訶子(炮各半兩)
上末粟米糊丸。黍米大。三歲服十丸。米飲下。
【醫統】烏梅散 治下痢後。津液減少。臟腑虛燥。煩渴引飲。長治諸病後。煩渴引飲無度。
烏梅肉(半兩微炒) 茯苓 木瓜(各一兩)
上入姜。水煎服。
【醫統】桃花丸 治下痢赤白多並。泄瀉青水。
赤石脂 乾薑(各等分)
上為末糊丸。如麻子大。空心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經濟】木香散 治諸般瀉痢。日久不安。並皆治之。
白朮(用麵炒) 麥芽 當歸(一錢) 木香 人參 陳紅曲(各一錢) 甘草 茯苓 神麯 青皮(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白湯調下。一方用紫蘇。木瓜湯。調下。
【袖珍】木香圓(幼幼方) 治下痢赤白。
黃連(一兩用吳茱炒去茱不用) 肉豆蔻(二個) 木香(二錢半二件一處面浸)
上為末。麵糊丸。如黍米大。赤痢粟米飲下。白痢厚朴湯下。大全赤白相雜。陳米飲下。
【宣明】厚朴散 治小兒虛滑瀉痢不止。
使君子(一個) 揀丁香(十個) 厚朴(半兩) 吳白朮 茯苓 青皮(各二錢) 甘草(一寸炒) 訶子皮(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量歲數加減。用清米湯下。
【袖珍】木香散 治冷痢。肚痛不食。
木香 白朮(各一分) 厚朴 龍骨 當歸(各半兩) 乾薑 訶子(各一分)
上入薑棗。水煎。
【全幼】香梅飲子 治嬰孩小兒。腸胃受積。脾虛下痢赤白。腹肚疼痛。裡急後重。
木香(一片生一片煨) 烏梅(半生半煨) 當歸(半生半煨) 甘草(半生半炙) 陳皮(去白半生半炒二錢半) 木香(一錢) 黑豆(半生半炒三十粒)
上水煎。生黑豆不可打破全用。食前服。泉按木香一錢。恐木瓜乎。按上方。安和五臟。順益三焦。陰陽既分。腸胃自厚。蓋生熟藥。而治冷熱病。可謂切要而穩當也。一本後木香作木通也。
【全幼】地榆散 治嬰孩小兒下痢赤白頻並。
地榆(一分) 甘草(二分) 芍藥(一字) 當歸(一錢)
上水煎服。
【海藏】赤痢 四君子。加當歸、赤芍。入粟米少同煎服。白痢 四君子等分。加乾薑減半。入粟米少同煎。
【百問】五苓散 治中濕下痢。煩渴飲水。
【保元】補中益氣湯 治小兒久痢。裡急後重。欲去不去。手足並冷。皆胃氣虛寒下陷也。此方主之。本方加木香、補骨脂、倍加升麻、柴胡。
四一 腹痛
小兒腹痛之病。誠為急切。凡初生二三個月。及一周之內。多有腹痛之患。無故啼哭不已。或夜間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熱二因。夫寒者。面白唇青。或瀉痢清白。以熱綿裹腹。而啼少止。即是寒也。因於熱者。面赤唇紅。得暖啼甚。即是熱也。一周之外。能吃飲食。則有傷食腹痛。或瀉或不瀉。口渴而臭。面黃身熱。即是積痛。久而不愈。必致成疳矣。
【局方】藿香正氣散 東井曰。小兒一切腹痛。用之有效。依本方。加木香。
【醫鑑】消食散 治小兒腹痛。多是飲食所傷。治宜和脾消食。
山楂 砂仁 麥芽(各一錢) 神麯 陳皮 青皮 香附子(各七分) 白朮(二錢半) 甘草(五分)
上入姜。水煎服。受寒作腹痛。加藿香、吳茱、泉按小兒腹痛。多是飲食所傷。用上方和脾消食而奇效。
【丹溪】食積腹痛硬。必用紫蘇蘿蔔子之類。
【湯氏】三稜散 治積氣肚痛。
砂仁 甘草 益智 三稜 莪朮 青皮(各等分)
上為末。白湯點下。
【丹溪】一方 治冷熱不調。嘔逆腹痛。
枳殼 桔梗 青皮 陳皮 當歸 甘草 木香
上入姜。水煎服。
【玉案】運脾散 治小兒飲食所傷。腹中作痛。
香附 蘿蔔子 陳皮 山楂(各六分) 木香 白朮 青皮 丁香(各四分)
上入生薑。水煎服。
【正傳】一方 治小兒腹痛。
甘草(炙) 乾薑(各二錢) 伏龍肝(一兩) 人參 茯苓 百草霜 白朮(各五錢)
上細末。粥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五丸。陳皮湯下。
【薛氏】六君子湯 腹痛。若手足指冷。呃逆泄瀉。寒水侮土也。本方。用炮薑、肉桂、不效。急加附子。
【薛氏】五味異功散 服克滯之藥。致腹作痛。按之不痛。脾氣復傷也。宜之。
【錢氏】益黃散 胃虛冷。面㿠白色。腹痛不思食主之。(方見泄瀉門)
【醫統】理中湯 治小兒受寒。腹痛。
人參 白朮 甘草 乾薑(炮)
上水煎服。
【醫統】七氣湯 治七氣傷脾。結聚大腹痛。不能乳食。
半夏(一兩) 人參(二錢) 甘草(炙) 桂心(各一錢)
【醫統】芍藥甘草湯 治熱腹痛。小便不通。
芍藥(一錢)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加黃芩。名黃芩芍藥湯。
【錢氏】安蟲散 治小兒蟲痛。
胡粉(炒黃) 檳榔 川楝子 鶴蝨(各三錢) 枯白礬(二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五六分。痛時米飲調下。泉按錢氏曰。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薛氏云。蟲動之因。多屬胃氣虛弱。或聞飲食氣味而動。前方乃化蟲之劑。若因脾胃虛弱者。須當調補中氣。魯氏云。有胃受極寒極熱。亦令蟲動。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當安蟲為上。若以治蟲。反傷胃氣。固不可也。因寒而動者。用理中湯。加烏梅水煎服。因熱而動者。用㕮咀五苓散。亦加烏梅。水姜煎服。
四二 心痛
小兒心痛。當於大人心痛門參用之。心痛吐水者。蟲痛。心痛不吐水者。冷心痛。
【錢氏】靈礬散 治小兒蟲咬心痛欲絕。
五靈脂(二錢) 白礬(火飛半錢)
上同研。每服一二錢。水一鍾。煎至五分。溫服。無時當吐出蟲。
【錢氏】安蟲散 治蟲動心痛。(方見腹痛)
【準繩】金鈴散 治小兒心痛。
金鈴子 莪朮(炮各一錢) 茴香 木香(炮) 三稜(炮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半錢。用熱湯調下。
四三 癖疾(並食積)
癖塊者。僻於兩脅。痞結者。否於中脘。此因乳哺失調。飲食停滯。或乳母七情。而所致也。癖塊久則脾氣必虛。宜以養胃氣為主。
食積者。因脾胃虛實。乳食不化。久而成積。其症至夜發熱。天明覆涼。腹痛膨脹。嘔吞酸。足冷肚熱。喜睡。神昏。大便酸臭。是也。
【家傳】錢氏白朮散 治小兒積痛和胃。東井翁曰。小兒癖積。加青皮。尤可也。
【保元】淨府湯 治小兒腹中癖塊。發熱憎寒。口乾。小便赤。或大便稀溏。或腹脹腫滿。或痰嗽喘熱。不思飲食。面黃肌瘦。四肢困倦等症。
柴胡 山楂(各一錢) 黃芩 半夏(各八分) 白朮(八分) 人參(三分) 茯苓(二錢) 豬苓(五分) 澤瀉(二錢) 三稜 莪朮(各七分) 胡黃連(三分) 甘草(三分)
上入薑棗。水煎服。濟世此方。有麥門冬各等分。而名之消癖湯也。
【直訣】肥兒丸 治小兒癖。其效如神。
蕪荑(炒) 黃連(炒) 神麯 麥芽(炒各等分)
上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一二丸。空心白湯下。半井翁曰。兒稟弱而有癖者。此藥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五六丸。以錢氏白朮散煎汁用之。緩緩治之可也。
【玉案】消麻散 治小兒諸食所傷。以致肚腹膨脹。面色黃瘦。
莪朮 三稜 陳皮 山楂 草果
上為末。每一錢。姜淡湯下。
【百問】九味蘆薈丸 治小兒癖疾。並食積。
胡黃連 黃連 蕪荑 蘆薈 鶴蝨 木香 雷丸 青皮(各半兩) 麝香(二錢另研)
上為末。粟飯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米飲下。
【濟世】參朮肥兒丸 治小兒癖塊發熱。王道之劑。久服除根。
人參 山楂 麥芽 黃連 神麯(各三錢半) 使君子(四錢半) 胡黃連(五錢) 白朮 茯苓(各三錢) 蘆薈(二錢半) 甘草(三錢炙)
上為末。陳小黃末粉糊為丸。綠豆大。每六七丸。米湯下。
【保元】抑肝扶脾散 治小兒癖積。日久不消。元氣虛弱。脾胃虧損。肌肉消削。肚大青筋。發熱口乾。肚腹脹滿。
人參(五分) 白朮(土炒) 茯苓 龍膽草 白芥子 山楂(各八分) 陳皮 神麯(各六分) 柴胡(三分) 黃連(姜炒一錢) 青皮(六分) 胡黃連(三分) 甘草(三分)
上入薑棗。水煎服。
【回春】千金消癖丸 治小兒癖疾積塊。有殊效。
蘆薈 阿魏(另為糊) 青黛 木香 檳榔 厚朴 陳皮 甘草(炙各一錢) 使君子 胡黃連 山楂 香附 三稜(醋炒) 莪朮(煨酢炒各一錢) 麥芽 神麯 水紅花子(微炒各四錢) 人參 茯苓 白朮(各三錢)
上為末。將阿魏一錢。研水和麵打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四五十丸。米飲白湯任下。
【直訣】消積丸 治食積。大便酸臭。發熱。
丁香(九個) 砂仁(十二個) 烏梅肉(三個) 巴豆(二粒)
上為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
【直訣】保和丸 治食積。
山楂(三兩) 神麯(二兩)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陳皮 連翹 蘿蔔子(各五錢)
上為末。粥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白湯下。
【簡易】勝紅丸 治小兒食積。
陳皮 青皮 三稜 乾薑(炮) 良薑(各一兩) 莪朮(一兩二味醋煮) 香附(炒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薑湯下。東井翁曰。癖疾食積等。久則皆脾胃虛憊。生變症。五味異功散。錢氏白朮散。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宜兼服。
四四 咳嗽(附喘急)
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肅。及動之。則氣上衝。而為咳嗽。久則動脾濕。而為痰也。大法與大人同。
【醫統】參蘇散 治嬰兒感冒風寒。發熱頭痛。咳嗽痰涎。並宜服之。
人參 蘇葉 葛根 前胡 半夏 茯苓 陳皮 枳殼 桔梗 甘草(各等分)
上入薑棗。水煎服。若肺實有邪。去人參。加黃芩、桑白皮、杏仁。
【直訣】阿膠散 治小兒咳嗽。口乾作渴。
阿膠(一兩) 馬兜鈴(五錢) 糯米(一兩) 杏仁(七粒) 甘草(一錢) 牛蒡子(二錢半)
上水煎服。蓬溪李氏曰。阿膠散。用馬兜鈴。非取其補肺。乃取其清熱降氣也。邪去則肺安矣。其中所用阿膠糯米。則正補肺之藥也。
【醫統】葶藶丸 治乳食傷脾。傷風咳嗽。面赤身熱。痰盛喘促。
甜葶藶(炒) 黑豆(炒) 杏仁(另研) 漢防己(各一兩)
上為末。入杏膏蒸棗肉和搗成劑。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薑湯下。乳食後。或臨臥服。量兒加減。
【直訣】瀉白散 治肺實熱。咳嗽痰喘。
桑白皮 地骨皮(各二錢) 甘草(五分)
上入粳米。二十粒。水煎服。
【大全】人參散 治小兒咳嗽。發熱氣喘面紅。
人參 天花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蜜水調下。
【家傳】藿香正氣散 東井翁曰。感外邪挾食。咳嗽者。宜之。於本方。加杏仁。
【薛氏】人參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
人參 陳皮 甘草 地骨皮 茯苓 知母 五味子 青皮 天門冬 桑白皮
上水煎服。
【玉案】平肺飲 治小兒感風邪。咳嗽痰多。灑淅惡寒。
陳皮 前胡 桑白皮 薄荷 防風(各五分) 栝蔞仁 蘇子 桔梗(各四分)
上入生薑。水煎服。
【綱目】紫蘇子散 治小兒咳逆上氣因乳哺無度。內挾風冷。傷於肺氣。或小兒啼氣未定。與乳飲之。與氣相逆。氣不得下。
紫蘇子 訶子 萊菔子 杏仁 木香 人參(各等分) 甘草 青皮(各減半)
上入姜。水煎服。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 半井翁曰。小兒食滯生痰。五更咳嗽者甚多矣。予用此得奇效。
【玉案】涼肺湯 治肺咳嗽。痰盛音啞。
黃芩 貝母 天花粉 枳殼(各七分) 橘紅 山梔子 桔梗 麥門 甘草(各五分)
上入燈心三十莖。水煎服。
【玉案】定嗽湯 治小兒肺有寒痰。咳嗽並作氣喘。
款冬花 杏仁 橘紅(各八分) 桑白皮 桔梗 枳實(各六分) 栝蔞仁 膽星(各五分)
上入生薑。水煎服。
【醫統】杏蘇飲 治嬰兒痰氣咳嗽不止。
杏仁 蘇子 陳皮 赤茯苓 桑白皮 大腹皮 半夏 甘草(炙各一錢)
上入姜。水煎服。
【醫統】百部丸 治小兒肺寒。壅嗽微喘。
百部 麻黃(各三錢) 杏仁(四十粒)
上和勻煉蜜丸。皂角子大。溫水下二三丸。
【直訣】甘桔湯 治咳吐熱涎。咽喉不利。
甘草(二錢) 桔梗(一錢)
上為末。每二錢。入阿膠半斤。水煎服。
【丹纂】二陳湯 治小兒傷風咳嗽。本方加防風、枳殼、白朮、桔梗。
【回春】補中益氣湯 小兒傷風。咳嗽發熱。服解表之劑。加喘促出汗。此脾肺氣虛。加五味子。
【醫林】人參胡桃湯 治小兒喘急。不得臥。
人參(一錢半) 胡桃肉(連皮五十個)
上入姜三片。水煎服。古今醫鑑曰。治肺虛發喘少氣。難以布息。
【回春】六君子湯 小兒有哮病。其母遇勞即發。兒飲其乳。亦嗽。依本方。加桔梗、杏仁、桑白皮、治之。子母並服。
【潔古】人參荊芥散 治身熱痰嗽。胸膈不利。宜下痰去熱。
人參(半兩) 荊芥(一兩) 大黃(二錢)
上水煎。調檳榔、木香、細末五分。輕粉一字。乳後服。如身熱潮熱。宜服清涼飲子。去大黃。三服之後。一二日卻入大黃服之。令疏利則愈。不可便動臟腑。
【潔古】黃耆湯 治小兒咳嗽。喘逆身熱。鼻乾燥者。是熱入肺經為客熱。呷呀有聲。
黃耆(二兩) 人參(二錢半) 地骨皮(五錢) 桑白皮(三錢) 甘草(二錢半)
上水煎。放溫頻頻服之。
【海藏】涎嗽 四君子。加杏仁、桑白皮等分。半夏曲。減半同煎。 咳嗽。四君子末。煎紫蘇湯調下。
【準繩】牛黃奪命散 治小兒肺脹喘滿。胸膈起急。兩脅扇動。陷下作坑。兩鼻竅張悶亂。嗽喝聲嗄。而不鳴。痰涎潮如塞。
白牽牛 黑牽牛(半生半熟各一兩) 川大黃 檳榔(各一兩) 若不治。死在旦夕。俗云馬脾風。
上為細末。三歲兒。每服二錢。冷漿水調下。涎多加膩粉少許。無時加蜜少許。泉按田氏云。暴喘。俗傳為馬脾風也。大小便哽。宜急下之。用牛黃奪命散。後用白虎湯。平之馬脾風暴喘。而脹滿也。在百日內者不治。
【準繩】無價散 治風熱喘促。悶亂不安。俗謂之馬脾風。
辰砂(二錢半) 輕粉(五錢) 甘遂(麵裹煮焙乾一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用溫漿水少許。入滴油一點。挑藥在上。沉下去。卻以漿水灌之立效。
四五 瘧疾
小兒瘧。不外乎風痰與食。無食不發熱。無風不作寒。而痰食風之所成矣。蓋三者不全。則不能成瘧也。治法惟宜兼用消食疏風化痰焉。但量其所屬輕重可也。師曰。大抵嬰兒之瘧。皆自飲食上得之者居多。須以消導。扶胃氣為本。此秘訣也。
【濟世】清脾飲 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不能食。口苦舌乾。心煩渴飲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
青皮 厚朴 白朮 草果 柴胡 茯苓 半夏 黃芩 甘草(各等分)
上入姜。水煎服。東井曰。小兒食瘧。嘔吐痰沫。及時行瘴瘧。不問先寒後熱。諸瘧通用。加檳榔子。
【直指】四獸飲 治小兒瘧疾。和胃消痰。
半夏 人參 茯苓 白朮 陳皮 草果 烏梅 生薑 大棗(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水煎服。
【局方】養胃湯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闢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嘔逆噁心。並宜服之。
厚朴 蒼朮 半夏 藿香 草果 茯苓 人參(各半兩) 甘草(二錢半) 陳皮(七錢半)
上入棗姜搗。梅水煎服。
【大全】草果飲(張氏方) 治小兒瘧寒多熱少。或遍身浮腫。
厚朴 青皮 草果 藿香 半夏 甘草 丁香皮 神麯 良薑(各等分)
上入薑棗。水煎服。
【醫統】大腹皮湯 治小兒瘧疾。因藥退熱太早。變作浮腫。外腎腫大。飲食積於脾胃。宜服。
枳殼 蒼朮(各二兩) 甘草(二錢) 大腹 檳榔子 三稜 莪朮(各一錢)
上入姜皮、蘿蔔子、椒目。同煎服。
【玉案】疏脾飲 治小兒因風成瘧。
紫蘇 柴胡 半夏(各一錢) 防風 青皮 厚朴 川芎(各五分)
上入姜。水煎服。
【玉案】平安飲 治小兒痰瘧。來時作嘔。
半夏 貝母 橘紅 柴胡(各七分) 黃芩 草果 白朮 枳殼(各五分)
上入生薑。水煎服。
【玉案】檳陳湯 治小兒因食成瘧。
山楂 青皮 草果(各八分) 檳榔子 枳實 半夏 柴胡 麥芽(各六分)
上入姜。水煎服。
【保元】截瘧飲 治嬰兒瘧疾主方。
白朮 青皮 柴胡 陳皮 蒼朮 豬苓 常山 澤瀉 黃芩 甘草
上入薑棗。水煎露一宿。溫服。有汗而熱多。加黃耆、人參、前胡、知母。無汗而熱多。加葛根、紫蘇。寒多。加乾薑、草果。痰多。加貝母、半夏。食積。加山楂、枳實、麥芽、神麯。夜發者。為陰分。加當歸、升麻。二日三日一發者。加人參、黃耆、白朮、烏梅。去蒼朮。單寒、加乾薑、附子、人參。去柴胡、黃芩、豬苓、澤瀉。腹痛。加厚朴、檳榔。
【醫統】參苓湯 治小兒瘧後。面赤黃。泄瀉不止。乳食不消。此乃胃氣虛弱。故脾虛則泄。胃虛則吐。宜服之。
丁香 訶子(二錢炮) 青皮 陳皮 白朮 茯苓 人參 肉豆蔻(煨各三錢) 甘草(炙二錢)
上末。每服二錢。陳米一勺。姜一片。同煎。
【家傳】錢氏白朮散 古林氏曰。小兒瘧疾用藥。病邪漸輕。乳食不進。時時寒熱者。用之。
【醫統】麻黃根湯 治小兒瘧疾。盜汗。寒熱進退。
麻黃根 知母 檳榔子 三稜 莪朮(各一錢半) 半夏(三錢) 白芷 貝母(五分) 常山 甘草(各一錢)
上入姜二片。小麥十五粒煎。
【局方】藿香正氣散 小兒瘧疾。寒多熱少。周身浮腫。腹滿悶不食者。加前胡。
【局方】八解散 小兒瘧。因飲食而得者。
補遺
【玉素】鱉甲飲 治小兒久瘧不住。
何首烏 鱉甲(酒炙) 當歸 白朮 人參 黃芩(各八分)
上入棗。水煎服。
【保元】一方 治乳兒瘧疾痞塊。
川芎 生地 芍藥(各一錢半) 陳皮 半夏 黃芩(各一錢) 甘草
上入姜。水煎。下鱉甲末。半錢。
【袖珍】常山飲(張氏方) 治一切瘧疾。
厚朴 草果 常山 人參 半夏 貝母 知母 甘草 茯苓
上入薑棗。水煎。空心服。
【準繩】青皮湯(湯氏方) 治小兒瘧疾。作浮腫。兼寒熱不退。飲食不進。
白朮 茯苓 青皮 厚朴 陳皮 半夏 大腹 檳榔子 三稜 莪朮 木通 甘草
上入姜。水煎服。泉按此方。皆克泄元氣之藥。若病久脾虛。而作腫者。當以錢氏異功散為主。少佐以五皮湯。誤用此必至不救。
【濟生】鱉甲飲子 治瘧久不愈。腹中結為癥瘕。名曰瘧母。
鱉甲(醋炙) 白朮 黃芩 草果 芎藭 橘紅 檳榔子 甘草 厚朴 白芍
上入薑棗。水煎服。
【準繩】小柴胡湯 治小兒瘧疾。往來寒熱。
人參 半夏 柴胡 黃芩 甘草(各等分)
上入薑棗。水煎服。
【明堂】小兒瘧久不愈。灸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各一壯)大椎。百會。
四六 鵝口瘡
小兒鵝口瘡者。胃中之濕熱也。何以名之鵝口也。鵝口者。滿口皆白。有似鵝之口中。俗謂之雪口是也。分而言之。重舌屬心。鵝口屬肺。合而言之。總為心熱。何者。心統於脾。故曰治於口也。使不由於心熱。則口雖白。而舌自赤。何為而舌上皆白耶。大法內服瀉心清熱之劑。而外敷涼藥。則重者可消。白者可退矣。
【醫林】小兒鵝口瘡。用發纏指頭。蘸井花水。拭口令淨。用濃煎煮粟米汁。以綿纏箸頭拭之。更以煅過黃丹。摻之即愈。(葛氏方)
【正傳】一方 治小兒鵝口瘡。不能食乳。
地雞
上擂水。塗瘡即愈。地雞。即匾蟲也。人家磚石下。多有之。
【局方】珠礬散 治小兒鵝口瘡。不能吮乳。
硃砂 白礬
上為細末。使亂髮纏指。揩舌上。令淨。以藥敷之。
【保元】牛黃散 治小兒口中百病。鵝口瘡。重齶。不能吮乳。及咽喉腫塞。一切熱毒。
黃連 黃柏(各八分) 牛黃 冰片 硼砂 辰砂(各一分) 雄黃 青黛(各二分) 牙硝(一分半)
上共入乳缽內。研勻。每用少許。敷口內。
【子母】一方 治小兒鵝口。不能飲乳。以黍米汁傅之。
【子母】一方 治小兒鵝口瘡。桑白皮汁。和胡粉傅之。
【聖惠】一方 治小兒鵝口。滿口白爛。貝母去心為末半錢。水五分。蜜少許。煎三沸。繳淨沫之。日四五度。
四七 口瘡
小兒口舌生瘡。乃心脾受熱也。口瘡赤心藏熱。白脾藏冷。口瘡黃脾藏熱。
【聖惠】瀉心湯 治小兒口瘡。屬實熱者。
黃連
上為末。每一字。蜜水調下。
【千金】甘露飲 治小兒胃中客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或牙齦腫出膿血等症。
枇杷葉 生地 熟地 天門 麥門 枳殼 茵陳 石斛 黃芩(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本事方。無麥門、茵陳。加山豆根、犀角屑。大有神效。
【東垣】柴胡地骨皮散 小兒口瘡。心胃壅熱者。
柴胡 地骨 升麻
上水煎服。
【直指】升麻湯 治小兒心脾有熱。口舌破裂生瘡。
升麻 玄參 川芎 生地 麥門(各五錢) 大黃 赤芍 黃連 黃芩(焙各三錢)
上水煎服。
【集成】黑參散 治小兒口舌生瘡。久不愈。
天門 麥門 黑參(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白湯下。
【準繩】五味異功散 治脾胃虛熱。口舌生瘡。或因誤服克伐之劑。脾胃復傷。而口舌生瘡。或弄舌流涎。吐瀉不止。飲食少思。或驚搐痰嗽。睡而露睛。手足並冷。若母有病。致兒患者。子母並服。泉按口瘡。有虛有實。若不辨虛實。一向用苦寒清冷之劑。則作虛虛之患也。準繩云。若元氣虧損。或服寒涼之藥。或兼作嘔少食者。此虛熱也。用本方加升麻柴胡。
【宮氣方】治小兒舌上生瘡。如粥皮。桑白皮汁傅之。三兩度痊。
【千金】一方 治小兒舌上生瘡。乳飲不得。
白礬
上和雞子置醋中。塗兒足底。二七即愈。
【保元】加味五苓散 治小兒滿口白爛。生瘡口糜。
白朮 豬苓 澤瀉 木通 生地 赤茯苓 肉桂 甘草
上水煎服。
【大全】湯氏方 治小兒心有客熱。滿口生瘡。
天南星
上為末。醋調貼腳心。
【家傳】錢氏白朮散 古林氏曰。小兒病後。口舌生瘡者。此藥最可也。舌胎亦用之妙也。泉按舌胎者。俗云。志多志登岐。
【百問】吳茱萸散 治初生兒。吃乳後。口內即生白屑。煩躁。吳茱萸不拘多少。醋調傅兒腳心。內退即去之。泉按藥性雖熱。能引熱下行。
【準繩】清熱消毒散 治小兒實熱。口舌生瘡。及一切瘡瘍腫痛。形病俱實。
黃連(炒) 山梔子(炒) 連翹 當歸(各五分) 川芎 芍藥 生地(各六分) 金銀花(一錢) 甘草(二分)
上水煎服。乳母同服。
【正傳】白梅散 治小兒口瘡。
鹽白梅(燒存性) 鉛丹(火飛) 紅棗(去核燒存性) 人中白(火飛) 龍腦(少)
上為末。服之神效也。
【宮氣方】一方 治小兒口瘡。及風疳瘡等。
晚蠶蛾
上細研。貼瘡上妙也。
【正傳】一方 治小兒口瘡。
黃柏 細辛
上為末。傅之。
【入門】一方 治滿口生瘡糜爛者。
黃柏 細辛 青鹽
上為末噙之。吐涎三日。即愈。大人亦宜。
【醫林】一方 治小兒口瘡通白者。及風疳瘡蝕透者。以白姜蠶炒令黃色。拭去蠶上黃肉毛為末。用蜜和傅之立效。
【直訣】薛氏曰。口舌生瘡。作渴飲冷。屬胃經實熱者。瀉黃散可也。作渴畏冷。屬胃經虛熱者。四君子湯。或錢氏白朮散。五味異功散。
【無擇】牡蠣散 治小兒口瘡。
牡蠣(煅通紅取出候冷研細以紙裹入土中七日出火氣三錢) 甘草(炙為末一錢)
上和勻。時時挑少許。摻口中。或吐皆無害。
【田氏】口瘡之治方 乳母同見。宜服洗心散。瀉心湯。而後用黃柏末。研細糝之。瀉心湯。黃連一味為末。蜜水調。不可煎。
【湯氏】治口瘡驗方。
黃柏(蜜炒半兩) 青黛(二分)
上為末。頻摻口內。
【斗門】口瘡服冷藥不愈者。此中焦之氣不足。虛火泛上。宜附子理中湯。
【簡易】一方 治小兒口瘡不能吮乳。
密陀僧末。醋調塗足心。瘡愈洗去。
四八 重舌
重舌者。心脾熱盛也。何以名之。曰。重舌矣。重舌者。舌下腫突。其狀又若一層。故謂之重也。非真有兩舌也。
【醫統】黃藥湯 治小兒重舌。及舌腫。
黃藥 甘草(炙各一兩)
上水煎服。
【醫統】一方 治重舌。
生白礬 黃丹 五倍子
上為細末。蜜調塗舌上。少頃以水漱之。再塗。以瘥為度。
【玉案】清熱飲 治小兒重舌。
黃連 生地黃(各一錢) 甘草 木通 連翹 石蓮子(各五分)
上入淡竹葉七片。時時灌入口中。
【子母】一方 治小兒重舌。
黃丹
上加大豆。內管中。以安舌下。
當歸連翹湯 治小兒心脾有熱。舌下有形如舌。而小者曰重舌。及唇口兩傍生瘡。
當歸尾 連翹 白芷(各三分) 大黃(煨) 甘草(炙各一錢)
上水煎服。
【濟眾】一方 治小兒卒然重舌。
蜂房(燒灰)
上細研酒和為膏。傅兒舌下。三四次用之。
【千金】一方 治小兒重舌。
竹瀝青 黃柏
上和勻。點舌上即退。
【濟眾】一方 治小兒重舌欲死。
亂髮灰
上極末。以半錢。傅舌下。
【子母】一方 治小兒重舌。
烏賊魚骨(燒)
上和雞子黃。傅之喉及舌上。
【姚和】一方 治小兒重舌。
蛇脫(炙焦)
上研末傅舌下。日三次。
【千金】一方 蒲黃塗之。即痊。
【千金】一方 用膽礬研細敷之。
【湯氏】小兒重舌木舌者。用三稜針於舌下紫脈刺之。出惡血痊。
【姚和】治小兒重舌 馬牙硝。塗舌下。日三度。
【丹溪】小兒重舌 桑白皮煮汁。塗乳飲之。
四九 木舌
小兒木舌。乃舌腫硬。不柔和也。此脾經實火也。
【醫統】玄參散 治小兒心脾熱壅。木舌腫脹。
玄參 升麻 大黃 犀角(各七分) 甘草(半兩)
上水煎服。
【醫統】飛礬散 治木舌漸腫大滿口。若不急治。即殺人。
上為細末。捻糟茄自然汁。調服。
【回春】瀉黃散 治小兒木舌。
藿香(七分) 山梔子(一錢) 石膏(五分) 防風(四分) 甘草(七分)
上水煎服。
【丹溪】一方 治木舌。
百草 芒硝 滑石
上為末。酒調傅之。
【田氏】一方 治木舌塞口欲滿。
紫雪(二錢) 竹瀝(半合)
和勻頻頻傅口。即痊。
【準繩】川硝散 治木舌。
朴硝(一兩) 紫雪(五錢) 鹽(二錢半)
上細末。每服五分。入竹瀝三兩。點用白湯。調塗舌上。咽津無妨。
【入門】一方 治木舌。
用黃柏為末。以竹瀝調點舌上。甚者加朴硝。白鹽。
【直指】一方 治小兒木舌。
黃蜀葵花為末一錢。黃丹五分。傅之。
五。 弄舌
小兒舌微露而即收。名弄舌。屬心脾虧損也。用補脾散補之。舌舒長而收緩。名之吐舌。乃心脾積熱。少用瀉黃散主之。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凶。
【保元】補脾散 治小兒弄舌。
人參 白朮(各一錢) 白芍(酒炒) 茯苓(各八分) 陳皮 川芎(各六分) 黃耆 當歸(酒洗) 甘草(炙各四分)
上入生薑。水煎服。
【薛氏】瀉黃散 治小兒吐舌。
藿香(七分) 梔子(一錢) 石膏(五分) 甘草(七分半)
上水煎服。泉按上方心脾積熱。而為吐舌者。用之效。
【薛氏】四君子湯 弄舌作渴。畏冷。胃經虛熱宜此。
【薛氏】七味白朮散 弄舌食少作渴。大便不實。脾胃虛弱也。主之。(方見泄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