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脹辨症賦
五六日間,痘出齊矣,點至足心,勢方安定,猶有陸續不出之狀,或隱隱於皮膚之間,而不見其起發者,古名不快,若非風寒壅遏之因,必有氣虛不振之過。是故五六日間,痘已出齊,身表宜涼;八九日後,痘欲釀膿,身表宜溫。涼則痘之毒氣,盡出皮膚,而內不留鬱熱;溫則人之血氣,自爾流通在外,易於運化。至此而身不微熱,雖未至於冰伏,而痘瘡斷乎弗長。六七日來,痘顆已成,瘡宜肥大而粗,頂要發光而白,方有行漿之勢。若還赤色過頭,雖見嬌紅有可愛,延綿八日,依然到頭空殼虛花,其內並無漿影。若皮薄而光亮如燈,內含是水,雖頭尖而根腳不紅,行漿弗實。如熱毒盛而未解,則為紫為黑;壅而不起,則為陷為塌;滯而不榮,則為干為枯,為青為灰;怯而不振,則為不快,為停漿。或有肉先腫脹,而痘反不起者;漿則滯而不行,面已虛浮,而痘反退伏者,毒則遏而不出,身不熱而痘不起,恐成冰伏之形。此際宜行溫藥,氣血弱而不與,恐成陷伏之弊,治此斷用補劑。他如紫色乾枯,切忌溫中滯補,止宜活血松肌。若或皮薄漿清,則宜健脾助氣,切勿解毒清涼,為壅為滯。烈藥雖然可發,透肌尤是良方,溏泄雖宜溫補,瀉甚當佐升提。界地不分,安能起水;焦紫不退,必致內攻。頂有亂紋宜解毒,豬鬃眼現是危機。此際猶甚解毒,急施拯救之功,遲之二日,則難措手,嗟何及乎?
起脹調治宜急
痘出皮膚,要漸漸起脹,蓋痘起一分,則毒出一分,必痘脹滿而毒乃盡出。倘痘不起脹,則痘雖見點,其毒仍留臟腑,數日之後,其毒內攻,不可救矣。故出齊三日之內,其時日十分要緊,急於此時觀察形色,審症用藥,猶如拯溺而不可緩,救焚而不可遲也。夫痘之安全,必要漿膿胞滿,其次亦要膿漿六七分,方保無虞。痘瘡既出,形色顯然,其膿之成與不成,漿之足與不足,此時皆可逆觀。蓋痘出齊後,潮熱已退,雜症又除,稀疏明朗,尖圓紅潤,皮粗而厚,體實而堅者,氣血俱盛,毒氣又清,必能起脹,必能成漿,此固可預知也。若或稍生不順,或熱不退,雜症不除,色暗而不明,勢弱而不振,界地不分,顆粒不圓,紫而不鮮,焦而不潤,淡而無血,薄而不堅者,非毒盛之失解,即氣弱之當扶,此症若無藥救,則必不能起脹,不能灌漿,亦可以先知也。故必於此時,力為調治,猶可救也。失此不治,則不能起脹,又安望其成漿乎?痘之生死,決於痘之起伏,痘起則毒從外出而可化,痘伏則毒留內攻以為殃,故起脹方有生機,陷伏必從死例,此萬古不易之論,決無幸全之理,此際可不慎乎?
起脹用藥宜慎
痘當出齊,宜固肌表,安脾胃。蓋肌表為痘瘡運化成功之地,肌表不固,則有皮薄漿清、潰爛難痂之患,故八九日上,必用炙耆、炙草,以其補氣而實腠理也。脾土不堅,則有泄瀉下陷之虞,而痘安能起脹以成漿?故凡滑利下瀉之物,戒之切莫與服。且痘當起水之際,又忌利水之劑,雖小便不長,乃津液上升之故,切不可疏利膀胱而通小便,蓋小便大利而痘瘡之水不能起矣。是故木通、車前、豬苓、澤瀉、滑石、茯神,一切利水之藥,此時禁而不用。又恐土能制水,凡補脾之藥,能燥干津液,其痘必致乾枯,故蒼朮、白朮、淮藥、棗仁、苡仁、茯苓、訶子、粟殼、藿香、砂仁,一切乾燥除濕之劑,總不宜投。況津液盡行痘內,多好飲而常口乾,勿用葛根、知母,而驟與之止渴,蓋此時忌發表,宜叱清涼也。縱有痰涎,止宜用款冬、花粉,而南星、半夏,恐燥烈而漿不行,川貝、竹瀝,又寒涼而慮毒冰伏。至不得已而用芩、連,八九日來,須用參、耆監製。若有熱而水不漲,前胡在所必用。頭面之痘不起,川芎在所必用。血熱而界不分,紫草、紅花、生地、赤芍以及丹皮,是活血之聖藥,而補血之歸、芎,則禁而莫用。蓋血既熱而復補,必成一片紅氈,或頃刻轉為焦紫。惟血虛而痘不紅,則歸、茸必當重用,兼以川芎、白芍、大元枝,以助補血之力;而紫草、紅花,是血虛之忌藥,遇此症切莫輕投。若熱盛而壅毒不起,則連翹、牛蒡、地丁、慈菇,理必用之而解毒,毒之盛者,當用此等以為君,略用荊、防以達表,更加陳、梗以疏通。蟬蛻提毒上行,不可多與,多則恐致空瘡;山楂宣通滯氣,或清或補,皆當以之為佐,其毒乃不滯留;穿甲透里攻漿,或托或解,總宜以之為使,臟毒乃得外宣;芍藥雖皆行血之藥,然赤能涼血,白能聚暈,故血熱用赤,六日以前,多取赤芍而生用,血散用白,七日以後,須用白芍而炒之;黃耆雖最補氣,然生則補中帶發,熟則專秘腠肌;甘草雖謂和平,然生則清胃解毒,熟則補氣溫中,是以二者之藥,六日以前生用,七日以後炙施;至於升麻、乾葛、羌活、柴胡、紫蘇、麻黃、防風、荊芥、枳殼、檳榔,皆走表散氣之藥,至此皆不敢用,即不得已而用之,此等但須少與,亦要兼參、耆以扶正氣,而後乃不傷元。他如人中黃雖善解毒,用此必合人參,始不至於耗本;淫羊藿雖能攻漿,然亦不敢多服,多則痘必生癢;遍身起而頭面猶伏,則重川芎而加升麻為引,用蟬蛻而以筍尖作湯;若頭面起而四肢不脹,則去川芎而除桔梗,用桂枝以達四方。若皮薄而軟,頂白而平,總以氣虛而斷,必用人參、黃耆、川芎、肉桂,以補氣藥為君;若或赤色貫頂,久而血不下附,頂不放光,亦是氣虛不能統血,陰盛陽衰之義,宜以扶陽為主,而參、耆、丁、桂,總要多施。最忌此時泄瀉,瀉則中虛內陷,頃刻立變白灰,此症最為險要,必須補氣安脾,參、耆更加訶、蔻,甚則豆蔻丸施,雖謂起水忌脾強,而急則治標為貴,止朮、苓、淮山莫用,以訶、蔻為便宜,蓋猛藥方能止泄,泄定而痘乃升提。氣虛下泄待何醫?土炒升麻堪濟,提氣上行能止泄,又堪起痘以高飛,此方奇妙少人知,曾經屢驗休疑。倘或搖頭點額,其間尚有驚風,莫謂痘出此非凶,鎮驚丸猶堪用。七八日上或朦朧,未免心驚熱壅,若用寧心補血,定加變症無功。若夫失聲咽痛,此際不必驚慌,定是喉中有痘,痘脹故不聲揚,嗆水而兼吐飯,總因內痘攔當,迨至十日以後,此症一概平康。最怕痘瘡陷伏,孩兒十個九亡,又畏痘色青黑,十日內返泉鄉。頂焦終不放毫光,有如癩瘡模樣,十日舌上生疔,十一日見閻王,紅氈一片熱難當,又怕面如錫蕩,蠶形蚊跡惡非常,無藥能醫此恙,湯泡燈燒莫治,灰黑二陷難醫,若是紫白血陷,此症尚可維持,此時雜症是危機,勿謂尋常容易。腹脹喘噓痰壅,皆為毒陷內攻;大小二便來血,悉為臟敗中傷。時時張口欲吐,是毒鬱而不祥;漿未行而咬牙寒戰,此症已云難治。痘不起而失智無魂,吾知立見夭亡,目上視而不轉,或牽衣而弄裳,此等已為鬼錄,何須懇禱穹蒼。
痘之毒氣,出於臟腑;氣血拘攝,送於皮膚。故成瘡形,初出乃是血點,其後漸漸運化,血化為水,水化為膿,必漿足膿血成,毒乃化盡,然必出於皮膚,而毒始能化也。故痘必起而水乃行,水將行則痘光潤。是以痘宜光而不宜暗,宜滑而不宜澀,宜起而不宜伏。究之痘之起與不起,毒之化與不化,皆氣血盈虛之故,邪正盛衰之由也,必正氣盛而邪氣衰,陰陽調和,血氣通暢,乃能化毒以成漿。
痘之起脹,雖在六日之後,而調治之藥,當施於七日之前。蓋痘之所以難起者,必是毒盛痘稠也。凡解毒之藥,多是清涼,惟七日以前可用,若八九日上,候當用補,毒若未清,則畏首畏尾,難施治矣。故六七日間毒之盛者,急宜解之,斷不可稍遲延也。
起脹順症
痘出齊後,熱退身涼,飲食如舊,精神清爽,體暢心寧,上無咳嗽吐逆之弊,下無泄瀉秘結之虞,痘稀而朗,顆粒分明,頂尖圓而日起脹,腳不闊而聚紅暈,痘頂放光而起,瘡底帶漿而升,先出者先起脹。痘若出齊至足,而面部水汁俱行,天庭地角總光明,左右頰腮俱潤澤,水至八分,其腳便有漿膿,又或水至而即帶行漿,更為氣強血盛,此等易漿易靨,尤為至美之苗,其次漸漸升灌,亦為最吉之痘。吉痘何須用藥,只要飲食調和,起居謹慎,自獲平安。切莫妄服藥餌,恐庸醫反致誤人;又莫冒犯穢氣,致外邪而觸內毒。且肥滑不宜與服,恐滑利而生泄瀉,以犯痘家之忌;生冷不可與食,恐冰伏而生腹痛,以致終身之疾。此保赤之良言,故向天下而致囑。
起脹險症
起脹而壯熱不退,則毒滯留於內矣,毒氣盛則痘色赤紫,甚至焦枯稠密而不分地界,元氣虛則痘色灰白而不紅活,嬌嫩而不蒼老,此皆險症也。但神氣清爽,飲食二便如常,雖險可治。
起脹逆症
頭面不起,雖遍身皆起,不治。
痘不腫起,而肉先浮腫,不治。
痘紫黑不起,乾燥不潤,慘暗不明者,不治。
痘有紫黑泡刺出黑血,旋而處處有此泡者,不治。
痘灰白不起,漸成塌陷,氣促神昏者,不治。
起脹時,痘之四畔旋出小豆,攢簇本痘,成叢似粟者,凶。
起脹時,痘頂即含白漿者,凶。
痘遍身紫點,如蚊所咬者,不治。
手足之痘,見而復隱,起而復塌,或上身帶水,下身枯者,凶。
痘頂上有黑眼如豬鬃者,毒入臟腑也,急宜用內托散托之,托而不起,則難救矣。
起脹時,漿水未行,而口唇即有黃漿者,俗名鵝口,最惡候也,急解脾胃之毒,用調元化毒湯,加石膏為君,又用石膏、牛子、甘草煎水,時時搽於口唇,而且與噙,或可解也。不然,唇崩齒落而死。
起脹治法
出齊發熱
痘已出齊熱宜退,熱愈甚兮毒留中,毒壅調元大成妙,元虛內托可奏功。
釋:凡痘出齊,必要退熱,潮熱已退,則毒盡出於皮膚矣。若出齊猶熱,是毒猶少留於內也,出齊大熱,是毒盛滯於中也。急宜宣毒出外,毒不留滯,則熱自退,而痘自長矣。但毒之所以滯者有二,有毒氣壅盛而熱甚者,其痘必紅紫乾焦,兼之煩悶,宜用調元化毒湯以解之,若仍不退,則用大成散以攻之,服此而痘光潤起水,即熱未盡退,亦當更用補劑,蓋八九日上,候當用補,不敢復試清涼也;有元虛不能送毒而熱甚者,痘必淡白,雖現點稀疏,亦是留毒未出,不可翫忽視之,宜用千金內托散,托出痘毒,方可無虞。
調元化毒湯 見一卷初熱門。
大成散
錄方:穿山甲(一兩) 人中黃 明雄黃(各三錢) 硃砂(二錢) 麝香(二分)
共為細末。冷症溫酒送下,熱症紫草燈心湯送下。泄瀉者忌。
千金內托散 見卷三七暈門。
痘不起脹
痘不起脹豈無由,毒盛元虛可推求,傷風傷食皆為累,對症施藥莫亂投。
釋:痘出齊後,當漸次起脹,然有毒氣熾盛血燥而凝,不能起脹者,痘色必紅紫而焦枯,宜以清毒活血湯主之。有元氣虛弱,血寒而縮,不能送毒而不起脹者,痘色必淡白,頂必不尖圓,根必無紅暈,宜用千金內托散及參歸鹿茸湯治之。有因風寒閉塞不能起脹者,痘色淺淡黯滯,外症鼻塞惡寒,宜用蘇解散以治之。有因內傷飲食,中氣為食積所滯,不能宣暢痘毒,而不起脹者,腹必飽脹疼痛,宜用寬中快斑湯治之。此外更有遇天時暄熱,又加包裹,以致毒火遏郁,而不起脹者,宜用白虎快斑湯治之。誤食生冷,致脾虛而不能起發者,宜用理中快斑湯治之。
清毒活血湯、千金內托散、參歸鹿茸湯 三方俱見三卷七暈門。
蘇解散 見三卷應出不出門。
寬中快斑湯
錄方:陳皮 厚朴 山楂 神麯 川芎 白芷 砂仁 木香 香附 炙甘草
白虎快斑湯
錄方:人參 石膏 甘草 麥冬 升麻 竹葉
理中快斑湯
錄方:人參 白朮 黃耆 官桂 木香 丁香 乾薑 炙甘草
泄瀉,加肉豆蔻、訶子。
面部不起天庭不起手足不起
面部不起最為凶,天庭不起死相逢,手足不起脾氣弱,三處看清是醫宗。
釋:凡痘須看面部,面乃五臟元陽之會,面部若起,則遍身雖陷,亦氣血灌溉末至,以藥力扶之,自能徐徐而起也。若面部不起,而手足先脹,此陽氣不能上升,而流竄於四肢,最為凶兆,急用千金內托,多用川芎,加炒升麻以提氣上升,必頭面起脹,方保無虞。面部又以天庭為緊要,天庭不起,則兩顴地角雖起,亦無生機,蓋天庭乃至高之所,是諸陽之首,此處不起,則元陽已衰,諸部安能運化,急用昇天散治之。若遍身俱起而手足不起,乃脾氣弱而不能灌溉四肢也,宜用補脾快斑湯治之。
昇天散
錄方:黃耆(八分) 人參 當歸 川芎(各六分) 官桂 陳皮(各五分) 淫羊藿 桔梗(各四分) 木香 甘草(各三分) 穿山甲(二分)
補脾快斑湯
錄方:人參 黃耆 丁香 防風 防己 薄桂 炙甘草
肉腫
痘不起脹肉浮腫,虛實分在皮色間,赤紫毒盛宜救苦,元虛淡紅大補丹。
釋:痘不起脹,而頭面頸項腫如瓜瓠,此危症也,須於皮色間辨其虛實,皮色赤紫,則屬毒盛,宜用羌活救苦湯治之。皮色淡紅,則屬氣血虛弱,宜用參歸大補湯治之。
羌活救苦湯
錄方:黃耆(一錢,生) 羌活 防風 牛子(炒) 白芷(各八分) 川芎 連翹(去心) 桔梗 人中黃(各七分) 蔓荊子(六分) 升麻(四分)
引用荷葉,水煎服。
參歸大補湯
方歌:參歸次補炙黃耆,紫茸川芎白芷宜,桔梗山楂防厚朴,木香甘草用休遲。
錄方:黃耆(錢半,炙) 當歸 山楂(各八分) 川芎 防風(去蘆) 白芷(各七分) 厚朴(六分) 桔梗 紫草(各五分,研碎) 木香 人參 甘草(各三分,炙) 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
平塌
痘起因何復平塌,寒襲穢衝勢使然,或服寒涼痘轉白,辨症舉方始安全。
釋:痘已半起,忽然平塌者,此是元氣本虛,或為風寒所觸,或為穢氣所沖,或誤服寒涼所致,宜詳審其因。為風邪所觸者,必惡風寒,而皮毛標起,用生薑、附子、桂枝,令出微汗而痘復起。為穢氣所沖者,其痘必癢,用平和湯,外以沉檀、棗核薰之,其痘即起。誤服寒涼者,其痘必白,用內托散,加丁香、附子以補中氣,則痘復起。
郛郭
郛郭充肥完且堅,色多蒼蠟或紅鮮,如逢破損多囂薄,縱有良方恐莫延。
釋:凡痘郛郭充實,皮囊堅厚,擦之不破,色蒼蠟而紅活,皆順症也。若痘雖紅鮮,反乾燥而不充肥,此火甚而血不足,宜退火滋陰血,用四物快斑湯。如痘充肥而帶濕淫,此濕盛而氣不足,宜利濕補氣,用四君子快斑湯。如痘雖紅活,充肥而皮薄嬌紅,擦之即破者,此血有餘而氣不足,宜大補快斑湯。
四物快斑湯
錄方:當歸 川芎 赤芍 生地 升麻 粉乾葛 連翹 紫草 荊芥 牛蒡
水煎,和燒過人糞服。
四君子快斑湯
錄方: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 黃耆 荊芥穗 防風 白芷 赤芍 陳皮 肉桂
水煎服。
大補快斑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當歸 生地 川芎 赤芍藥 牛蒡 連翹 肉桂 防風 甘草
水煎,入燒過人糞同服。
形色
形色須教著意觀,紫紅實熱白虛寒,倘然錯認分毫處,咫尺雲泥禍害端。
釋:凡痘瘡起發,須諦觀形色以定吉凶。如根窠紅潤,頂蒼蠟色者上吉,根窠紅頂灰白色者次之。若痘色紅紫而焦枯者乃毒火熾盛,血燥而凝,不能起脹而化也,宜用清毒活血湯主之。若痘色淡白,泡不尖圓,根無紅暈,而不起脹者,乃元氣虛弱,血寒而縮,不能送毒外化也,宜用十全大補湯,加丁香、鹿茸,回其陽氣,四肢冷加附子。
清毒活血湯 見卷三七暈門。
十全大補湯 見卷三怪痘門。
中陷
四圍起發陷居中,陽氣虧衰尚未通,若是中枯成黑子,此名疔痘類非同。
釋:痘瘡起發,其形不一,有緊小而充實者,俗呼珍珠痘,此痘易壯易靨。有粗大而飽滿者,俗呼大痘,此症早壯遲靨。有四圍起中心落陷者,俗呼茱萸痘,此痘有輕有重,痘稀者輕,痘密者重,乃中氣不足之故,宜用內托散托之,中自起矣。右中心陷而黑者,此毒留於裡,中氣鬱而不升也,宜理中化毒湯治之。若先有水,忽然黑硬幹枯而中陷者,是痘疔也,急宜剔破,吮去惡血,以拔疔散敷之,仍用前方與服。
內托散
錄方:人參 黃耆 川芎 當歸 防風 白芍藥 白芷 桔梗 厚朴 木香 肉桂 生薑(一片) 大棗(一枚)
同煎服。色紫紅者,去肉桂、木香,加紫草、蟬蛻;漿不滿者,用酒水各半煎,加糯米;不食,加人乳、丁香。
理中化毒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當歸 白芍 川芎 牛蒡子 連翹 人中黃 穿山甲 防風
加雄黃及燒過人糞。
拔疔散 見卷三印堂見點門。
四圍乾枯
中心微起四圍干,不久焦枯變一般,毒火薰蒸津液竭,理中化毒麥前攢。
釋:痘有中心微起而含水意,其四圍卻乾枯者,此毒火薰蒸,津液將枯之兆,必身熱煩躁,若不急治,則盡焦枯而死矣,宜理中化毒湯,加前胡、麥冬以治之。
理中化毒湯 見上。
黃漿
方脹帶黃漿,毒火內猖狂,急宜針剔破,敷用拔疔良。
釋:痘方起脹,而即帶黃漿者,此毒火熾甚,故易成漿,俗號搶漿痘,不拘何處,俱急剔破,去其漿膿,以拔疔散敷之,不然,能滯漿路,令諸痘不能成漿矣。
鋪錫
起發猶如錫餅鋪,皮膚光若水精壺,其人能食方無慮,不食將為鮑肆枯。
釋:凡痘瘡稠密,要依次起發紅活尖圓者吉,若一齊起發遍身白色,如錫餅形,頭目浮腫,此惡候也。若其人能食,無他症,延至日久,渾身皮脫而愈。倘不能食,後必生吐瀉、熱渴、瘙癢之症而死矣。能食者,宜服助脾快斑湯,以扶其中氣。
助脾快斑湯
錄方:陳皮 楂肉 荊芥 牛蒡 木香 杭青皮 枳殼 木通 甘草
水煎服一二劑,不宜多。
渴
起發之時渴又臨,火邪內迫熱偏深,急宜解毒生津液,休得俄延向外尋。
釋:痘瘡作渴,此是常事,蓋由於中毒,竅內則燃熬於毒火,外則灌潤於瘡,故宜渴耳。凡一切瓜果生冷之物,不可與食,惟炒米湯飲之為宜。若渴大甚,其人飲食如常,大便堅實,此內熱也,宜生津地黃湯潤之。若泄瀉而渴,此內虛津液不足,不能上潮於口,宜七味白朮散滋之。
生津地黃湯
錄方:生地 麥冬 知母 花粉 甘草 淡竹葉(十片,為引)
水煎熱服。
七味白朮散
錄方:人參 白朮 木香 藿香 茯苓 粉乾葛 甘草 生薑 大棗(為引)
水煎服。
泄瀉
自此常宜大便堅,如逢泄瀉痘難全,調脾散貴如期服,豆蔻丸須應候煎。
釋:痘自起發之後,大便要堅,若泄瀉無休,則痘必內陷,宜急用調脾散、豆蔻丸止之。
調脾散
錄方:白朮 茯苓(各七錢) 白芍 神麯 砂仁 蓮子 苡仁 楂肉 訶子肉 肉豆蔻(各五錢) 陳皮(四錢) 香附 厚朴 木香 甘草(各三錢)
共為細末。米清湯送下。虛甚者,加人參。
七味豆蔻丸
錄方:赤石脂(煅五次) 枯白礬(各七錢) 肉豆蔻(煨熟,去油) 砂仁(炒) 訶子肉(煨,去核) 白龍骨(煅) 木香(各五錢)
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用清米飲下,量兒大小與之,不能吞丸者,將丸研碎,入粥內服之亦可。
嘔噦
痘兒嘔噦不堪聞,不是寒邪是火焚,妄進湯丸如拙匠,內傷臟腑匪妖氛。
釋:凡痘瘡乾嘔無物,或時常噦逆,此臟腑內傷,衝任之火,上犯清道,故為嘔穢惡聲,經曰:弦敗者聲必嘶,木陳者葉必落,臟敗者聲必噦,針灸無功,湯藥無效。此之謂也。如曾傷冷物,受寒氣,此寒嘔也,宜二陳理中湯。如未傷冷物及寒氣,此熱嘔也,宜二陳一連湯。若咽中有瘡,必作痛悶塞而嘔,宜加味鼠黏子湯,外用控涎散吹之。
二陳理中湯
錄方:人參 白朮 陳皮 半夏 甘草 生薑(三片,為引)
水煎服。
二陳一連湯
錄方:陳皮 半夏 茯苓 黃連 甘草 竹茹 生薑(為引)
水煎熱服。
加味鼠黏子湯
錄方:桔梗 牛蒡 射干 防風 山豆根 陳皮 荊芥 連翹 甘草
水煎熱服。
控涎丹
錄方:辰砂 雄黃 黃柏 兒茶
共為末。吹喉中。
大汗不止
起脹不宜常大汗,汗多陰液必消亡,保元湯治陽虛症,陰虛須用六黃湯。
釋:痘毒之火,由里達表,初見有微汗者,是榮衛通暢,毒從汗解,實順症也。但汗為血液,太過則陰液必亡。故起脹時,大汗不止,未行漿恐不能灌,既行漿恐不能靨,既靨尤恐氣血虛脫,最為可畏。自汗為陽虛,急於斂汗,以保元湯主之。盜汗為陰虛,急於降火,以當歸六黃湯主之。
加味保元湯
錄方:人參 黃耆(各錢半,蜜炙) 白芍(八分,炒) 浮小麥(七分) 桂枝(六分) 甘草(三分,炙)
水煎服。
當歸六黃湯
錄方:黃芩(炒) 黃柏(炒) 黃連(炒) 黃耆(生) 生地黃 當歸 熟地黃
水煎服。
寒戰咬牙
同一寒戰咬牙症,起脹之時屬裡寒,桂附理中須急進,莫等陷伏轉手難。
釋:起脹時二便清利,不煩不渴,而寒戰咬牙者,乃氣血虛弱,正不勝邪故也,以桂附理中湯治之。
桂附理中湯
錄方:官桂 附子 人參 白朮 乾薑
咳嗽
至此猶聞咳嗽頻,毒留於肺氣難勻,調方化毒湯為穩,加入款桔與天陳。
釋:初熱時多有咳嗽之症,至此宜減,若仍咳嗽不止,則毒留於肺矣,以加味化毒湯治之。
加味化毒湯
錄方:粉葛 白芍 青皮 木香 枳殼 山楂肉 連翹 甘草 款冬花 桔梗 花粉 陳皮
水煎熱服。
失聲咽痛
肺管脹塞音故啞,食入咽痛不須憂,加味甘桔湯煎水,時時口含病即瘳。
釋:痘當起脹,肺管之痘,亦起脹阻塞氣道,故音啞,脹塞咽中,故食痛,此無妨,但以加味甘桔湯煎水,時時含口中,自愈。
加味甘桔湯
錄方:甘草 桔梗 元參 牛子 黃芩 山豆根
煎水含之,不用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