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地理学的发展明显地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由于封建经济有较大发展,国力强盛,出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在这个背景下,域外地理、军事地理、地图学、地志等均取得了较大成就。在后期,特别是万历以后,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西方传教士传入的一些西方科学文化,给当时思想界、学术界带来一定的影响。当时一些思想进步的学者,批判封建礼教,鄙弃科举,关注“考察天地人身之故”1,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地理学则以徐霞客为代表,在考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方以智:《滕寓信笔》。
第一节郑和航海与域外地理学著作
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的成功,对中国地理学主要有两项重要贡献。
航海记录郑和航海的原始资料虽然被人销毁了1,但经后人搜集转载,仍留下了一图一编,即《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简称《郑和航海图》)和《针位编》。
《郑和航海图》今收入《武备志》中,《针位编》已佚。明人曾将《针位编》与《星槎胜览》、《瀛涯胜览》并列。2《郑和航海图》是我国现存最早最详细的海图,绘有针路,包括针位和航程。来回针路一百零九条。图上标有地名、城垣、官署、庙宇、宝塔、桥梁、港湾、礁石、浅滩等。全图收入地名五百多个,其中外国地名占五分之三弱,大大超过《岭外代答》、《诸蕃志》、《岛夷志略》等书的记载。3明代学者称此图“详而不诬”4,当代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则称此图为“一幅真正的航海图”5。
《针位编》记录郑和航程中罗盘针所指的方位,相当于航海手册。
郑和随行人员撰写的域外地理著作郑和随行人员撰写的域外地理著作就目前所知有四种,即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和匡愚的《华夷胜览》。《瀛涯胜览》不分卷,写于1416年。作者随郑和三次下西洋,充当翻译。同时“采摭各国人物之丑美,壤俗之异同,与夫土产之别,疆域之制,编次成帙”1。全书采用分国叙述的方式,国与国之间,一般记有航向和日程。共记二十个国家,内容详略不等。一般有地理位置、气候、民族、宗教、风俗、物产、服装、住房、商品交易、货币、文化、刑法、历法、神话传说以及郑和活动情况、华侨状况等。
《星槎胜览》,原本二卷,于1436年写成。后经他人改订为四卷,较原本有增删,文字亦由芜俚而雅洁。1936年出版的冯承钧校注本分前后两集,前集为作者亲览目识的二十二国情况,后集为作者得自传闻的二十二国情况。费信随郑和四次下西洋,书中记载的内容颇为丰富,包括航线、航行日1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八。
2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序》。
3钮仲勋:《〈郑和航海图〉的初步研究》,载《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一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
4茅元仪:《武备志》卷二四○。
5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五卷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169页。1《瀛涯胜览》序。
程、各国地理位置、风俗民情、物产、气候、历法、房屋建筑、语言文字、宗教、民族、货币、贸易、神话传说以及郑和在各国活动情况。
《西洋番国志》不分卷,写于1434年,作者曾随郑和下西洋。全书记载二十个国家,先后次序和内容与《瀛涯胜览》大致相同。卷首有永乐至宣德的三篇敕书,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原始资料。作者所写的序言也很有价值,其中讲到下西洋时曾用牵星术过洋,用水罗盘定向,火长的职责,宝船巨大的篷、帆、舵乃至淡水的积贮等。这些对于研究十五世纪中国航海史都有重要的价值。
《华夷胜览》已佚,作者是随郑和三次下西洋的医生。他用业余时间留心观察所到西洋各国的山川形胜,逐一记录,绘成图册。今仅存张洪为此书写的序文。从序文得知,此书记载了交阯、占城、爪哇、三佛齐、满刺加、苏门答腊、锡兰、暹罗、孛尼等国的地理形胜、风俗、物产、人物等。1郑和航海以后,陆续出现了一些域外地理著作,如《西洋朝贡典录》、《海语》、《东西洋考》、《咸宾录》、《日本考略》、《日本图纂》、《日本考》、《日本风土记》、《日本一鉴》等。
1载《归田稿》卷三,常熟市图书馆藏抄本。
第二节地方志
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已走向高潮,其表现是:(1)数量较宋、元有所增加;(2)志书范围有所扩大,如出现了大行政区的省志;(3)志书种类增多,如出现了边务图志。据初步统计,明代方志已达九百余种,“今天下自国史外,都邑莫不有志”2。
关于一统志,明洪武三年(1370),朝廷即下令按照《元一统志》体例修明一统志,但没有实现。景泰年间(1450—1456),朝廷再次下令修《寰宇通志》,成书一百一十九卷。英宗复辟后,天顺二年(1458)令李贤等人在《寰宇通志》基础上重编《大明一统志》,天顺五年(1461)成书,得九十卷。万历中又有所增补。此书的体例沿袭《大元大一统志》,以京师、南京、中都三京及十三布政使司分区,每府、州、县分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古迹、人物等十数目,而殿以外夷各国。此书取材简略,卷帙不及《大元大一统志》的三分之一。主要缺点是引用古事错误较多,甚至句读不通。明代的省志和边务志,大多记事广博,包含有大量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资料,如《山西通志》十七卷,李侃修,胡谧纂,有成化十一年(1475)刊本。此书体例完善,详略得体。分建置沿革、疆域、山川、形胜、城池、关塞、津梁、烽堠、公署、学校、宫室、陵墓、寺观、物产、户口、田赋、人物、诗文等。其中户口目下记载汉至明历代各郡、府、州、县的户口数,十分详细而珍贵。又如《四镇三关志》十卷,刘效祖撰,万历二至四年(1574—1576)成书。全书分建置考(图画、分野、沿革),形胜考(疆域、山川、乘障),军旅考(版籍、营伍、器械),粮饷考(民运、京帑、屯粮,附盐法),骑乘考(额役、免给,附互市胡马赔补),经略考(前纪、令制、杂防),制疏考(诏制、题奏、集议),职官考(部署、文秩、武阶),才贤考,勋考(勋劳、谋勇、节义),夷部考(外夷,附入贡、属贡、入犯等)。明代边务志书有数十种,以此志最详。
2万历《满城县志》张邦政序。
第三节地图学
明初朱元璋对地图很重视,洪武六年(1373)令州、府绘上山川险易图。十六年(1383)诏天下都司上卫所城池、地理、山川、关津、亭堠、水陆、道路、仓库。十七年(1384)令朝觐官上土地人民图。十八年(1385),上览《舆地图》。1此后各朝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编绘地图。
在明代地图中,政区图比较多,且多数以图集形式出现。例如,杨子器跋《舆地图》,李默《天下舆地图》,罗洪先《广舆图》,陈祖绶《皇明职方地图》,汪作舟《广舆考》,程道生《舆地图考》,吴学俨等人的《地图综要》,都很重要,其中尤以罗洪先的《广舆图》最为著名。
从罗洪先《广舆图序》可知,罗在“考图观史”的过程中,发现“天下图籍虽极详尽,其疏密失准,远近错误,百篇而一,莫之能易也”。因而他外出收集地理资料,准备编辑一幅内容丰富、质量更高的地图。在访求三年,偶得元人朱思本《舆地图》后,经过与其他图比较,他认为朱图“有计里画方之法,而形实自是可据”。于是他在朱图的基础上,按计里画方的方法分幅转绘,并把自己收集的新资料补充进去,朱图未备者,“增其未备”,“因广其图至于数十。其诸沿革统驭,不可尽载者,咸具副纸。山中无力佣书,积十余寒暑而后成”。图成于1541年前后2,名之为《广舆图》。
《广舆图》继承了《舆地图》的优点,克服了《舆地图》的不足,从而把朱思本的绘图方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舆地图》“长广七尺,不便卷舒”,罗洪先把它改为地图集形式,总计有图四十五幅。除十六幅分省图是根据《舆地图》改绘外,其余均为罗洪先增补。此外,《广舆图》以前的地图虽然已有各种图例,但没有明文记载其名称。罗洪先采用了二十四种图例符号,并明确以这些图例符号“类从辨谱”。十六至十七世纪的中国地图,多数以《广舆图》为蓝本,如《广舆考》、《皇明职方图》、《舆地图考》、《地图综要》、《舆图备考》、《内府舆图》等。《广舆图》在明、清两代共刊印七次,手抄一次,可见其流传之广。
明后期,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传教,对中国地图学有相当大的影响。他一到中国,就想办法把中国传统地图译制为西式地图。每到一地,便测量当地的经纬度,其精确度与现今所测无大差别。此外,他还发现中国士大夫对西方绘制的世界地图极感兴趣,于是他决心绘制用中文说明的世界地图作为他传教活动的工具。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被士大夫阶层视为珍奇,争相为之翻刻。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不仅给中国增添了制图知识,而且增添了一些新的地理知识。如:大地球形说,地图投影学,地球五带说,海陆分布,世界名山大川、国名和地名等。
西方的地球仪是在元代传入我国的。札马鲁丁曾制作了我国第一架地球仪。明代李之藻也曾在利玛窦指导下制作过地球仪。但这些地球仪都未能流传下来。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球仪,木质实心,油漆彩绘,直径约58.4厘米,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据研究,这架地球仪是明代制作的,后流失于国外。1郑晓:《今言类编》(上),载《胜朝遗事》第3函。
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理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第318页注1,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曹婉如、何绍庚、伍芳思:《现存最早在中国制作的一架地球仪》,载《中国古地图集(明代)》,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第四节边疆地理和军事地理著作
明代边疆地理和军事地理著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北方的九边;二是东南沿海的海防;三是南方边疆地区。主要著作有:《九边图说》、《筹海图编》、《郑开阳杂著》、《滇行纪略》、《海槎余录》、《赤雅》、《西南夷风土记》等。
《九边图说》一卷,孙应元撰,成于1569年。书中记载北方九个边镇的形势、军备、钱粮等情况,各镇附有地图,是明代重要军事地理著作。
《筹海图编》十三卷,郑若曾撰,1562年初刻,是一部抗倭防倭的海防全书。卷一有《舆地全图》、《沿海山河图》共七十余幅。卷二为中日关系史。卷三至卷七为广东至辽东沿海海防地图、海防史及海防措施。卷八为倭患总编年表、寇踪分合图谱。卷九为大捷考。卷十为遇难殉节考。卷十一、十二为海防经略。卷十三为兵器图录和图说。
《海槎余录》,顾岕撰,约1527年成书,是一部全面描述海南岛地理的著作,“凡山川要害,土俗民风,下至鸟兽虫鱼奇怪之物,耳目所及,无不记载”。原稿已佚,今存部分内容,如历史遗址、植物、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动物、风俗、气候、海产、少数民族历法等。
《赤雅》三卷,邝露撰,书中“所记山川物产皆词藻简雅,序次典核,不在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下,可称佳本”1。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
第五节旅行家及其著作
明代的旅行家除了上述航海家郑和以外,还有陈诚、王士性、徐霞客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徐霞客。
陈诚于1415年写成《使西域记》,记载他送使臣回中亚哈烈国的经过及沿途各地山川、人物、风俗。既有中亚各国的地理内容,也有我国新疆吐鲁番等地地理内容。
王士性(1546—1598),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浙江临海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初授朗陵令,后由确山知县征授礼科给事中,又迁吏科给事中,出为四川参议,历太仆少卿,最后迁南京鸿胪卿而卒。他幼贫而好学,诗文名天下。性好游,足迹几遍全国。他的旅游,多数是因官职调动顺道而至。著有《五岳游草》十二卷,《广游记》二卷,《广志绎》六卷等。其中《五岳游草》、《广游记》为游记,《广志绎》为作者晚年写的地理笔记。他的游记多历史典故,地理内容不如徐霞客的丰富,但文笔很好,“下笔言语妙天下,兴寄高迈,超然埃壒之外..刻画意象,能使万里如在目前”1。
明朝末年,出现了我国伟大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他出身在一个很有文化素养的地主家庭,自幼“特好奇书”,有遍游五岳的志向。长大以后,不应科举,不入仕途,从二十二岁起直至去世,三十多年间,不断地出外旅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极其艰险的条件下,徐霞客不仅坚持旅游,而且坚持写游记。旅途中的旅店、农舍、破庙、山石、路旁,以至树荫下、篝火边,都是他写作的场所。他写的手稿,“高可隐几”2。后来由于战乱,手稿遗失严重。经后人搜集整理,流传至今的《徐霞客游记》仍有六十多万字,内容涉及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生物、人文地理等。它不仅是我国系统记述岩溶地貌的巨著,而且其成果领先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11潘耒:《五岳游草·序》,1691年。
2钱谦益:《徐霞客传》,载《牧斋全集》卷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