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片玉痘疹

卷之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起發症治歌括

凡二十六首。

五六日間起發時,時醫計日強猜疑,

不知毒氣分深淺,妄執方書只補脾。

時俗之醫云:三日發熱,三日出形,三日起發。此鄙論也。蓋毒有深淺,氣有厚薄,出之先後,壯亦因之。大抵不出五六日間。彼毒淺氣厚者,其起發常易;毒深氣薄者,至六七日始壯者有之,未可以常期准也。俗醫見其起發之遲,不認毒之淺深,概謂正氣不足,妄用補脾之藥,殊不知曾吐瀉不能食者,補脾以助長可也,若無吐瀉能食者,而六腑堅固,復用補藥,不免黨邪為害,非徒無益而反害之也。

起發如期貴適中,過與不及類吉凶,

先期痘成充膚腠,過此斑疹腹裡壅。

凡痘起發只在六七日,為之得中。蓋自發熱算起,正當六七日也。如未及期而驟發,此毒火太甚,榮衛氣虛,直犯清道而出,謂之邪氣太過也。法當固表解毒以防癢塌之變,用:

黃耆芍藥湯

黃耆 白芍 酒芩 連翹 防風 大力子 桔梗 甘草 葛根 人參 荊芥穗

淡竹葉為引,水煎服。

如過六七日不起發者,此臟腑虛弱,毒留於中,壅塞不出,謂之正氣不及也,法當托裡解毒,以防倒陷乾黑之變,用:

內托護心散

人參 當歸梢 防風 酒連 酒芩 大力子 酒柏 荊芥穗 甘草 木通 桂枝 蟬蛻 連翹

水煎,入燒過人屎調服。

便秘加大黃、紫草,去人參。

出形已定視根窠,紅活充肥氣象和,

若是青干並紫黑,急宜解散莫蹉跎。

凡痘出現已盡,時當起發,僅視根窠,以決輕重。如形充滿,色紅潤者,此氣血和暢,毒氣發越,大吉之兆也,不須服藥;若形扁而塌,色枯而黑者,此氣血多乏,毒氣壅遏不能起,急用解毒托裡之藥,用:

十宣內托散

黃耆 人參 當歸 川芎 桔梗 荊芥穗 甘草 牛蒡(炒) 防風

大便秘加酒大黃、紫草。

小便澀加木通。

渴者加天花粉、葛根。

水煎,入燒過人屎同服。此痘瘡必用之藥。

大抵痘標只要稀,如斯平順不須醫,

若然稠密休輕易,解毒常常慮險危。

凡痘稀而少者,不須服藥,若稠密,其毒必盛,防氣血不足,起發不透,漸生變異。常服:

解毒托裡散

桔梗 牛蒡子(炒) 人中黃 荊芥穗 酒紅花 防風 當歸梢 蟬蛻(去土) 升麻 葛根 赤芍 連翹

水煎,入燒過人屎同服之,令易壯易靨可也。如服此藥紅活光壯者,此氣內實,毒不能留,即止後藥。如服後病勢淹延者,邪氣甚,正氣衰,不能成就,宜屢服之。如服此藥當起不起,此必有變不可治之,反取人之怨尤也。

郛郭充肥完且堅,色多花蠟或紅鮮,

如逢破損多澆薄,縱有良方命不全。

凡痘瘡郛郭充實,皮囊堅厚,以指捺之堅實不破,其色蒼蠟或紅活者,此皆順候也。不喜乾燥淫濕,若瘡雖紅鮮反乾燥而不能充肥者,此火甚而血不足,宜用退火涼血輕清之劑,用:

四物快斑湯

川芎 歸梢 赤芍 升麻 葛根 地骨皮 連翹 紫草 荊芥穗 生地黃 牛蒡(炒)

水煎,和燒過人屎服之。

如充肥而帶淫濕者,此濕盛而氣不足也,宜泄濕補氣兼風藥治之。蓋風能勝濕也,用:

四君子快斑湯

黃耆 人參 白茯苓 甘草 官桂 荊芥穗 白芷 防風 陳皮 白芍

水煎服。如紅活充肥,以指捺之隨破,此名皮嫩,易破後痘癢塌,不可治矣,宜用:

大補保命湯

黃耆 人參 歸梢 川芎 赤芍 荊芥穗 生地 牛蒡 甘草 防風 連翹 官桂

水煎,入燒人屎調服。

如當起發,浮囊空殼如蠶之殼、麩之面,皮中無水色者,此血氣俱虛,用大補快斑湯治之。若轉而潤澤,中含水色者可治,否則癢塌悶亂,叫哭而死矣。

痘起之時辨色形,氣血虛寒實熱分,

莫教差錯分毫釐,仔細消詳補瀉清。

凡痘瘡起發,須諦視形色,以定輕重吉凶。如根窠紅潤,頂蒼蠟色者上吉;根窠紅,頂灰白色次之;根窠赤,頂亦赤而帶豔者,此火勝也。用:

解表瀉火湯

酒芩 牛蒡(炒) 歸梢 酒梔 連翹 山豆根 甘草 桔梗 升麻 葛根 地骨皮

水煎,入燒過人屎調服。服後熱退者生,不退者死。

如純白色者作寒看,此血寒氣虛也。如純紫赤色者,一齊湧出,作熱看,此血熱氣實也。實則瀉之,以平為期。服藥瘡色回者,十死一生。

四圍起發陷居中,中氣虧虛尚未通,

若是中枯成黑子,此名疔痘不相同。

痘瘡起發,其形不一。有緊小而充實者,俗呼珍珠痘是也,此則易壯易靨。有粗大而飽滿者,俗呼天痘是也,此則早壯遲靨。有四圍起,中心落陷者,俗呼茱萸痘是也,此則有吉凶,有輕重,稀者輕而吉,密者重而凶。蓋因中氣不足,時日未到,但四圍起發而中心尚是好肉,未得起發耳。時日既到,自然充拓而成血漿。輕稀者不須治,重密者用:

解毒化斑湯

黃耆 人參 甘草 歸梢 川芎 牛蒡(炒) 防風 連翹 荊芥穗 (寒月加)官桂

水煎,入燒過人屎和服。

若先有水,忽乾枯黑陷,此名疔痘,不可與中氣不足者同例論也。

中心微起四圍干,不久焦枯變一般,

毒火熏蒸津液竭,開關起籥治應難。

凡痘有中心微起含水色,四畔卻乾枯者,此毒火熏蒸,津液竭之兆,急宜治之以疔痘之法,不則盡枯入腹煩躁叫哭,喘渴而死矣。

痘疔治法古多般,只要開通毒氣先,

解毒透肌令發散,胭脂四聖保平安。

大抵痘瘡初出一點血,此一點屬正氣被毒氣衝擊,隨腠理而出現也。其後毒與血化為水,水化為膿,膿成毒解。若毒太甚熬煎陰血,其血乾枯而變黑色不得化水,反閉塞毒出之路,以致毒氣陷伏而不得出,此名倒陷者是也。其人煩躁腹脹喘渴,多不可救,故古方外或用針刺破而吮出其血者,或用火焠之者,無非欲其開關起籥而使毒氣得出也。用:

四聖散、珍珠散

豌豆 綠豆

二味各四十九粒(燒灰),油發一握(燒灰),珍珠七粒(研為末),用胭脂取汁調勻,以針挑破,納藥於中,更用胭脂水塗四圍,其瘡便回,如不回反添黑陷者,此死症也,不可妄治。內多有服穿山甲燒人牙者,既非解毒發表之至,又非托裡快斑之法,愚者執而用之,或偶中者,未遇其病也;若遇其病,寧免噬臍之悔哉!又不如加味四聖湯、快斑湯屢效。

木通 連翹 辰砂(另研) 絲瓜(連蒂燒灰) 黃耆 人中黃 酒紅花 麻黃(酒炒焦黑) 紫草 牛蒡子(炒) 燒過人糞

水煎,和上末藥服之。

錢氏用百祥丸、牛李膏者,必其人大小便秘結,煩躁又作渴,故宜服之。若其人大便自調,身無大熱者,則不可也。今改用百祥丸、牛李膏,以宣風快斑散代之。

木通 枳殼 甘草 檳榔 大黃

水煎,半生半熟黑牽牛末和服之,以通為度。通後瘡回,以君子湯調之。若或泄瀉,其瘡由灰白而變黑陷者,此名倒伏靨也,以木香快斑散治之。

木香 黃耆 人參 桂心 青皮 訶子肉 甘草(炙) 歸身 白朮 陳皮

生薑為引,水煎服。中病即止,不可多服,反增熱證。

黑陷瘡中最可嫌,此名惡候古今傳,

莫教出見渾身上,縱有靈丹治亦難。

凡黑陷者,如用前藥,其瘡紅活,依期光壯,此吉兆也;若服藥如故,則不可治。但痘本稀,其中起發者多,略有數個黑陷者,此則可治。假如稠密又不起發,或灰白,或紫赤,或青干又加黑陷者,治之無功。大抵痘瘡紅鮮者吉,黑陷者凶。其變黑歸腎之說當詳下卷。

灰白遲延頂又平,紫紅焮腫候須明,

只將氣血分虛實,莫學庸醫執一論。

凡痘瘡喜紅活充實,若不紅活充實者,虛也,紅腫太過者,實也。假如灰白色,當起不起,其頂平陷者,此氣虛也。必問其人初起證候,如初起吐瀉不能飲食,其後瀉止而灰白頂平者,此正氣虛弱。用:

十全快斑湯

人參 黃耆(炙) 甘草(炙) 白朮 白芍 歸身 川芎 木香 官桂 陳皮 藿香

大棗生薑,水煎。

其瀉一向不止,用異功快斑湯兼豆蔻丸治之。

異功快斑湯

人參 黃耆(炙) 甘草 白朮 木香 歸身 桂心 陳皮 訶子 丁香 白茯苓

大棗為引,水煎。

豆蔻丸

木香 砂仁 白龍骨 訶子肉(各五錢) 白礬(七錢五分) 赤石脂 肉豆蔻(麵包煨,五錢)

共為末,麵糊丸,如粟米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米飲送下。如甚者用:

理中湯加附子

人參 白朮 甘草 乾薑(炒) 附子(煨熟) 訶子肉

水煎服。

若未吐泄,其人素怯,此元氣不足,用:

補元快斑湯

人參 黃耆(炙) 白朮 甘草(炙) 歸身

水煎服。

如誤服解毒涼藥及飲冷水者,用:

調中快斑湯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半夏 桂心 木香 陳皮 蒼朮 厚朴 藿香葉

生薑引,水煎服。

若灰白色又加癢塌、頂陷、腹脹者,此不可治之證。

假如紫紅焮腫,此血熱也,用:

涼血快斑湯

連翹 歸梢 生地酒 紅花 升麻 牛蒡子 甘草

大便秘者加紫草,甚者加大黃。小便秘加木通。

水煎服。

若其人素實,初起誤服熱藥以致斯症,用:

三黃解毒湯

酒芩 酒連 酒柏 木通 甘草 酒梔仁 升麻 連翹 牛蒡(炒)

淡竹葉水煎服。

若紫赤變黑,喘渴不寧者,此不可治。醫者不知氣血虛實之分,喜行溫補者,不知內實,妄用陳氏木香異功之劑;喜行解毒者,不問中虛,妄用芩連梔柏之類,實虛虛實實,執於一偏,其誤人多矣。戒之!慎之!

一發便如錫餅形,皮膚浮腫勢崢嶸,

其人能食方無慮,不食昏迷鬼伴行。

凡痘瘡稠密,要依次起發,紅活尖者吉;一齊起發,遍身白色如錫餅形,頭目浮腫者,此惡候也。但看其人飲食如何,若能食大便堅,小便清,無他症,往往延至日久,渾身皮脫而愈。若不能食,後加吐泄,熱渴,瘙癢者,必死之症。能食者,宜服解毒之藥,用:

助脾快斑湯

陳皮 山楂肉 荊芥穗 牛蒡(炒) 甘草 木香 青皮 枳殼 木通

水煎服。不可多服。

起發之初未試漿,口唇瘡色早焦黃,

如斯惡候無人識,慢自多方立紀綱。

口唇者,脾之候也。脾司手足以養血氣,所以痘瘡不宜脾胃受病。如初出起發之時,漿水未試,口唇瘡色內帶黃漿者,此惡候也。時人不識,喜其成漿,便呼為吉,不知六七日間,其瘡先靨,剝落一層,漸加而死矣。

起發瘡頭帶白漿,不拘何處總為殃,

慢誇妙手通仙訣,七日之中見不詳。

凡痘由紅點而水疱,由水疱而膿疱而結痂,有自然之序。初起發頭帶白漿者,此疫癘也,不可治。

發時磊落最堪誇,相串牽連事可嗟,

若又四圍添小粟,定然瘙癢症來加。

凡痘起發,顆粒分明、尖圓磊落者吉,若彼此串連成一片者凶。如上分氣血虛實,用解毒快斑之藥治之;若本痘發或於根窠四畔又旋出小者,攢簇本瘡成叢似粟者,不待養漿即加搔癢而死矣。

起發常時驗四肢,發如不透或凶危,

此緣脾胃多虛弱,發散還須當補脾。

凡痘瘡之時,須視手足何如。若手足循序起發,此脾胃素強,毒氣得越,不必憂慮。若遍身俱起,手足起不透,此脾胃本弱也。蓋脾胃主灌溉四肢,今既虛弱不能行其津液,使毒得越,所以手足起發不齊,宜用:

補脾快斑湯

人參 黃耆 甘草 防風 防己 官桂(少許)

水煎服。

若手足痘見而復隱,起而復塌,此本根已掇,枝葉先萎之象,乃必死之候也。

變輕變重生斯時,調養看承勿縱馳,

禍發卒然難救治,噬臍束手悔時遲。

痘疹有輕變重者,犯禁或誤醫藥、受寒也。有重變輕者反是。然輕重吉凶之變,存乎起發之時,調護不可縱馳也。或遇暴風驟雨迅雷,即當以密布帷帳,緊餙房戶,以防客風怪氣之侵。如失調護,為寒涼所郁,不能起發,用:

正氣快斑湯

羌活 蒼朮 甘草 防風 桔梗 當歸 乾葛 白芷 川芎

冬月加官桂。

生薑為引,水煎服。

凡痘起發之時,遇久陰雨不能起發,用:

平胃快斑散

蒼朮 陳皮 厚朴 甘草 羌活 防風 官桂 豬苓 白茯苓

水煎服。

凡痘當起發,遇天氣暄熱,俗人不知,謂痘欲溫暖,蓋覆太厚,以致毒火遏郁不得越者,此壯火食氣,反虛其氣也。用:

白虎快斑湯

人參(二錢) 石膏(煅) 甘草 麥冬 葛根 升麻 淡竹葉

昏迷者加辰砂末,小便赤者加木通,大便堅者加生石膏。

水煎服。

凡痘瘡當起發,誤傷生冷,以致脾虛不能起者,用:

理中快斑湯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炙草 官桂 炙姜 木香

嘔吐加半夏。泄瀉加訶子肉。

生薑為引,水煎服。

凡痘瘡起發,內傷飲食,腹中飽悶或痛,以致中氣鬱遏,不能起發透者,用:

寬中快斑湯

陳皮 半夏 白朮 枳殼 神麯 山楂肉 砂仁 黃連 木香 甘草 厚朴 青皮 連翹

生薑為引,水煎服。

凡痘瘡起發誤服湯丸,偏寒偏熱以致不透者,必詳問其所服之藥。若偏寒者,調中快斑湯主之;偏熱者,以三黃解毒湯主之。(二方見前。)

自此常宜大便堅,如常調理保無艱,

若逢泄瀉無休歇,寒熱須叫仔細參。

痘瘡自起發之後,大便要堅,雖三四日不大便亦無事;小便常欲流利,若見赤少者,用:

四苓新加湯

豬苓 澤瀉 赤芍 木通 滑石 甘草梢 連翹

燈心、淡竹葉為引,水煎服。

如有忽然泄瀉者,要分寒熱治之,視其所泄之物,或焦黃酸臭者,此內熱也,或傷飲食,用:

胃苓和中湯

豬苓 澤瀉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訶子肉 甘草(炙) 黃連(酒炒) 木香 升麻 藿香

粳米飲,水煎服。

若出之物青白澄冷者,裡寒也,用附子理中湯。(方見前。)

久泄不止者,用理中湯吞豆蔻丸。(方見前。)

其人能食素脾強,大便雖溏也不妨,

但用補中消導藥,二陳君子是奇方。

如能食,雖有泄瀉,不能為害,當服補中之藥,用:

六君子湯

人參 白朮(炒) 白茯苓 炙草 陳皮 黃耆(炙) 半夏 神麯(炒) 木香 升麻(酒炒) 砂仁

大棗,水煎。

起發頭面預腫時,大頭時氣可兼醫,

瘡宜磊落色宜潤,反此須防命必墮。

凡痘瘡起發有頭面由漸而腫者,此毒氣發越,聚於三陽,欲作膿血,故皮肉焮腫,此雖正病,亦當解毒、護目、救咽喉而兼治之,用:

消毒化斑湯

桔梗 牛蒡 人中黃 連翹 防風 紫草 升麻 蟬蛻 密蒙花 龍膽草

水煎服。

若頭面不腫者,必瘡本稀疏磊落,痘根淺輕,雖作膿血卻不佔處,故宜不腫,不必治之。若瘡稠密,應腫不腫者,此毒郁留於內,不能發越,急服:

托裡快斑湯

羌活 防風 牛蒡 桔梗 升麻 荊芥穗 連翹 甘草 葛根 歸梢 官桂(少許)

竹葉引,水煎服。

起者吉,不起者凶。至於腫時,又要觀其皮色何如。磊落紅活者吉,模糊黑暗灰白多不可治也。亦有痘瘡將起發,便先頭目腫者,此天行疫癘之氣,名大頭瘟是也,急宜解毒,用:

苦參散

羌活 防風 牛蒡 桔梗 連翹 人中黃 酒芩 荊芥穗

水煎,入竹瀝薑汁,細細嚥之。

頭面腫胖閉雙睛,此為惡症謹關心,

未及收較生瘙癢,退腫開明事不寧。

痘瘡起發,頭面腫,有閉目者,有不閉目者,但觀其瘡之疏密輕重。若疏輕者,目自不閉;重密者,其目要閉。宜閉不閉者凶。但遇目閉之時,必待收較,而後漸開可也。若未及收較,漸生瘙癢,腫消目開者,凶。

痘瘡痛癢作何憑,癢虛痛實自分明,

都來痛者終為吉,諸癢緣無一吉云。

大凡諸痛為實,癢為虛。謂之實者,邪氣實也,謂之虛者,正氣虛也。蓋痘瘡始終,氣以載之,血以養之,氣血充實,則禁固其毒,不得橫行,所以緊實而為痛也,痛乃美事,不須服藥。苟欲治之,用:

涼血芍藥湯

白芍(酒炒) 歸梢 生地 酒紅花 地骨皮

水煎服。

若氣血虛,則邪氣橫行氾濫,皮肉不任燎灼浸螫,是為癢也。蓋痘瘡惟回頭作癢者容或有之,此否極泰來之兆也。若發熱及養漿時作癢者,此危證也。內服托裡解毒之藥,外用世俗熏洗之法,令無致於癢塌破陷可也,仍要分虛實治之。若始能食而大便秘者,此邪氣內實,正氣外虛,宜用:

加味四聖解毒湯

紫草 木通 枳殼 黃耆 桂枝 大黃(酒炒)

水煎服。

浴洗法

升麻 蒼朮 麻黃 槐枝 柳枝

煎水,乘熱拭之。

若泄瀉者,此乃正氣裡虛,邪氣外實也。宜用:

調元托裡湯

人參 黃耆 甘草 木香 陳皮 訶子肉 桂枝 防風 赤芍 羌活 荊芥穗

生薑為引,水煎服。

俗熏法

用茵陳、白艾,二味燃火熏之。

如用上二法而癢止者吉,反甚者凶,莫治。

起發之時熱渴加,火邪內迫事堪嗟,

急宜解毒生津液,休得俄然恨落花。

凡痘瘡起發,身上作熱者,不可除其熱,若不熱則瘡不能發。如熱太甚,過於常時,唇焦口燥,小便短少者,不可不治。用:

導赤解毒湯

木通 防風 甘草 麥冬 連翹 地骨皮 升麻 赤芍 葛根 生地 天花粉

燈心引,水煎服。

若痘瘡作渴,此是常事,蓋由胃中津液不能滋養本元,內則熾於毒火,外則灌潤於瘡,故宜渴耳。凡渴之時,一切瓜果生冷之物不可與食,只宜炒米湯頻頻飲之可也,雖椒薑湯亦不可飲。若渴太甚者,看其人虛實而治。如大便堅實而渴者,此內實作熱也。用:

生津地黃湯

生地 麥冬 知母 甘草 天花粉

竹葉引,水煎服。

若泄瀉而渴者,內虛也。用:

白朮 人參 木香 甘草 藿香葉 白茯苓 葛根

水煎服。

幾番起發便無聲,咬牙憎寒神識昏,

乾嘔錯喉痰氣急,瀉青腹脹總歸冥。

痘瘡始終要聲氣清朗,人事安靜,五臟堅實,飲食如常。若起發之時,忽然失聲,咬牙寒戰者,煩躁昏迷者,嗆水錯喉乾嘔者,痰氣喘急者,泄瀉不止者,腹脹悶亂者,俱皆凶症。人皆云:瘡出而聲不變者,形病也;瘡未出而聲變者,氣病也;瘡出而聲不出者,形氣俱病也。將欲治之,誠難為力矣。(咳嗽失聲者,非此也。)

病人嘔噦勢堪驚,莫認寒邪在胃停,

妄進湯丸如拙匠,內傷臟腑死將臨。

凡痘瘡乾嘔無物,或時常噦逆者,此臟腑內傷,衝任之火上犯清道而出,故為嘔噦之惡聲。經曰:弦敗者,聲必嘶;木陳者,葉必落;臟敗者,聲必噦。針灸無功,湯藥無效,此之謂也。若飲食而嘔者,當分寒熱而治。如曾傷冷物,受寒氣,此寒嘔也。用:

二陳理中湯

人參 白朮 陳皮 白茯苓 半夏

生薑為引,水煎服。

如未傷冷物寒氣,此熱嘔也。用:

二陳一連湯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黃連(酒炒)

竹茹、生薑引,水煎。

若飲食哽塞而嘔噦者,咽中有瘡必作痛,閉塞而嘔也。用:

加味鼠黏子湯

桔梗 牛蒡(炒) 射干 防風 甘草 山豆根 陳皮(去白) 荊芥穗 連翹

水煎服。

更用控涎散吹之。

辰砂(二分) 雄黃(三分) 兒茶(五分) 黃柏(五分) 硼砂(一分)

共研極細為末,少許吹之。即一聖散亦妙。(方見前。)

遍身稠密發末透,啼哭呻吟更煩躁,

狂言妄語見鬼神,臟腑敗傷大限到。

凡痘瘡稀者,自然易壯,密者,切防血氣虧損,起發不透,即是病之所在,如前法治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在氣治氣,在血治血,臨機應變,每中權衡,不可執方以誤人命。若補瀉無功,反增沉重或啼哭不止,日夜呻吟,煩躁悶亂,狂言妄語,如見鬼神,此臟腑傷敗,神魂離散,復何為哉!

治痘難起法:

臘月採梅蕊,於瓦上曬乾,莫犯鐵器,如不幹,封在瓷罐內,明日又曬,俟乾研末。每用一錢,同辰砂三分,麝香三分,共為末,收入瓷罐內,外以黃蠟封固,臨時看痘何如,熱則以水調下,虛者以酒調下。大人三分,小兒一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