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毒症治歌括
凡三十八首。
痘後緣何發痘癰,只因平塌少成膿,
毒邪蘊聚難消散,透節尋關出空中。
凡痘初出之時一點血,由血而化至膿,膿成毒解矣。
若出形之後,應起發而不起發,應成膿而不成膿,一片空殼,狀如蛇皮,或平塌破損,都無膿水,本為死證,但脾氣強又能飲食,亦可引日以收較,只是毒邪蘊蓄於裡,必尋出路於關節之間,而為癰毒。但發一二處可治,若流注於手足,發之不止,腫灌不愈,久而死矣。
癰毒先要分經絡,解毒調元兼里托,
決膿去毒急施功,莫待殘形變為惡。
凡癰之發,先看在何經絡,分血氣多少而治,次看人之虛實,以解毒托裡為先,不可亂施苦寒貼敷之藥,使毒不得出,內炎筋骨。如腫而未成膿者,用必勝膏貼之。
馬齒莧(杵汁) 豬膏脂 石蜜
共熬成膏,塗腫處。
若已成膿者,用鈹針決去其膿,用生肌散敷之。
白芷(一錢) 龍骨(五分) 貝母(二錢) 赤石脂(一錢) 白及(一錢)
共為末,敷之。
若腫瘍而元氣素弱者,用:
十六味流氣飲
川芎 歸尾 赤芍 防風 人參 甘草節 木香 黃耆 桂心 白芷 桔梗 檳榔 厚朴 烏藥 紫草 枳殼(各五錢)
水二盞,煎七分服之。
氣血虛而利者,加熟附子。大便堅實者,加酒大黃。
若元氣素實者,用:
連翹解毒湯
連翹 白芷 川芎 歸尾 赤芍 甘草節 牛蒡 大黃 木通節 穿山甲(炒)
水煎服。
屬太陽經者,加羌活、防己。
屬陽明經者,加升麻、乾葛。
屬少陽經者,加柴胡、黃芩。
屬太陰經者,加官桂、防風。
屬少陰經者,加黃連炒、木通。
屬厥陰經者,加柴胡、青皮。
若炎瘍者,用:
十全大補湯
川芎 歸尾 赤芍 生地 人參 甘草節 白朮 赤茯苓 黃耆 桂心 白芷 金銀花 連翹
依上引經藥加入煎服。凡見癰毒,以上法治之,不可因循,恐成大患。微則殘傷肢體,甚則脫腕腐筋而殞性命矣。
痘後緣何發大丹,只因毒火鬱成然,
看他所發歸何部,若歸心腎治應難。
赤火丹瘤,此惡候也,流移紅腫,其痛手不可近,痘瘡之後有發丹瘤者,因蓄火太甚不能發泄,鬱於肌肉之間,故發而為丹。從頭上起者,過心即死。從足下起者,過腎即死。內用玄參化毒湯解之。
玄參 歸梢 生地 紅花(酒炒) 連翹 地骨皮 石膏 赤芍 防風 木通節 荊芥穗
淡竹葉引,水煎服。外用蜞針法斷之,取大馬蝗三五七條放在紅腫處,吮去惡血,毒亦從而消泄矣。
痘後緣何癮疹成,只因毒火未全形,
若教發盡無停滯,免得重重怪證生。
癮者,皮膚間泛泛成疙瘩也。疹者,皮間點點狀如蚊蚤咬跡也。痘後如發癮者,因毒火未發盡,藏於皮膚之間,或瘙癢因抓而成者,或因受風火相搏而成者,此皆吉兆,正欲發泄,無使停留,以變他證。如發太甚不已者,內服:
防風敗毒散
防風 赤芍 升麻 葛根 甘草
水煎服。外用蜆子水洗之。
取活蜆子不拘多少,以水養五七日,旋取其水洗之,蜆子煮湯亦佳,如無蜆子,以天水散拂拭之。
痘後緣何靨不幹,或時出血病難安,
只因毒氣藏肌肉,蝕肉傷肌不忍看。
此與前一般頑瘡不肯收者相同,但覺痘瘡當靨不靨,即防此證,當內服大補湯,比前加川芎、白芍、白芷三味,外用綿繭散敷之。
取蠶繭出了蛾者,不拘多少,每個入白礬五分於內,火煅令枯,每一兩加陀僧五錢,白芷末二錢,白蜜調敷。
痘後緣何翳膜睛,只因熱毒壅肝經,
還睛去翳多奇術,點洗常教作廢人。
小兒出痘之時,先用黃柏膏和胭脂塗眼者,防斑瘡入眼也。但斑瘡入眼,或不在初,多在收靨之時,或滿面破爛,重複腫灌,膿血膠固,毒火鬱蒸在內,其斑入眼,或痘出已甚,成就遲緩,醫用辛熱之藥發之,亦令斑瘡入眼。又或收較之時,喜啖辛熱,謂之干漿,以致二火相煽,亦令斑瘡入眼也。但在白珠上者不必治,久而自去,惟在黑輪上,或掩瞳人者,急用密蒙花散治之。
密蒙花(酒洗,五錢) 穀精草(五錢) 蟬蛻(去足翅,五錢) 望月砂(一兩)
共為末,用獖豬肝一兩,竹刀披破,每用藥一錢擦在內,水煮肝熟,飲汁食肝神效。不可輕用點洗之藥,反成大害。他本以穀精草散主之。兼便秘者,用瀉青丸治之。目昏者,蟬殼明目散治之。方見別本。
痘後緣何目畏明,肝虛又帶火邪侵,
涼肝養血功無比,解使雙眸得見人。
凡痘瘡之後,兩目見明不開暗則開者,謂之羞明,用:
涼肝明目散
當歸 龍膽草(酒洗) 柴胡 川芎 防風 密蒙花 酒連
用獖豬肝煮湯煎藥服之。若向暗處亦不開者,卻防目中有瘡,當如上法救之。
痘後緣何痢血膿,只因倒陷熱腸中,
利盡膿血應自愈,莫教饒舌枉施功。
膿血痂皮一路來,待他自止莫疑猜,
和中清熱施殘著,劫澀輕投病轉乖。
如此之症,待其自止,然後用和中清裡之劑,不可便投豆蔻丸及諸劫澀之藥。但痢勢甚者,用:
黃連解毒湯
黃連 條芩(酒洗) 枳殼 歸梢 紅花 酒大黃 甘草
水煎服。
膿血盡者,用:
和中湯
人參 當歸 甘草 枳殼 木通
水煎服。
痘證曾無倒陷形,緣何膿血利頻頻,
只為大腸多火毒,通腸解毒效若神。
痘無倒陷之症,卻有膿血之痢者,由於平日食煎炒,素有積熱,今因痘後氣血虛不能勝積,故利膿血,此名滯下,必然腸鳴作痛,裡急後重。或因痘出之後,飲水太過,水停作泄,熱毒乘虛入里,便下膿血,此名腸垢。宜先用調胃承氣湯以徹其毒。
枳殼 酒大黃 檳榔末 甘草
水煎服。次用:
黃芩湯
條芩(酒洗) 黃連(酒洗) 當歸 川芎 甘草 木通 木香 赤芍
水煎服。
久不止加升麻。
腹痛者加酒大黃。
痘後緣何泄痢多,看他所出物如何,
痂皮膿血斯為順,無分水穀夢南柯。
痘後自和痂皮膿為順,少以四君子湯調之。水穀無分為逆,以理中四苓湯主之。久而不止以豆蔻丸止之。(方俱見別本。)
痘後緣何嘔噦頻,只因胃家毒氣停,
錯喉嗆水宜施治,失聲乾噦枉勞心。
胃之上口名曰賁門,納而不出者也。凡痘之後,吐而有聲有物者,謂之嘔。有物無聲者,謂之吐。有聲無物者,謂之噦。食谷而吐出者,謂之錯喉。飲水而噴出者,謂之嗆水。此由熱毒壅塞胃之上口,故令嘔吐,咽門澀塞,故令錯喉嗆水也。惟乾噦乃胃瘡腐爛,不能納穀,故時時張口,似吐不吐,乃不治之症也。亦有咽喉作痛而嘔吐失聲者,乃咽喉腐壞,亦不可治矣。但嘔吐者,用:
陳皮竹茹湯
陳皮(去白) 白茯苓 黃連(用吳茱萸同炒,去茱萸用黃連) 竹茹
水煎服。
咽喉痛者,用:
甘桔湯
甘草 桔梗(米泔水浸) 牛蒡(炒研)
水煎服。
痘後緣何熱不除,或因毒甚或元虛,
調元解毒分投用,引日須教損幼軀。
痘既收靨則毒解而熱當除矣,如熱一向不已,非毒氣之餘烈,必元氣之素虛,惟以脈辨之,如脈數形勇,煩躁熱者,此邪氣實也。宜用:
知母解毒湯
知母 生地 軟石膏 地骨皮 酒芩 牛蒡 升麻 甘草 天花粉
淡竹葉引,水煎服。
如脈遲形怯,熱而喜睡者,此正氣虛也,用:
黃芩調元湯
黃芩 人參 麥冬 炙甘草 當歸
水煎服。
痘後渾身一向溫,忽然發熱不堪論,
內傷外感分投治,此個真機說與人。
痘靨之後一向溫暖和平,並無餘熱,忽然發熱者,不可以餘毒未解,正氣之虛同論也。必因外感風寒,其症頭目昏痛,惡寒,其脈浮,用:
桂枝解肌湯
桂枝 赤芍 黃芩 甘草 人參 乾葛 柴胡
淡竹葉引,水煎服。
或因內傷飲食,其症腸肚飽悶,不喜飲食,其脈弦滑,以補中益氣湯加消導藥。
黃耆 人參 白朮 陳皮 枳實 青皮 木香 黃連 神麯 麥芽 甘草
水煎服。
痘後緣何腹裡疼,或因傷食不能安,
看他虛實行消導,方顯良工是折肱。
收靨之後,忽然腹疼,或嘔或利,不思飲食者,此傷寒之症也。虛則用上補中益氣湯治之。如無吐利,腹滿而痛,煩躁氣急者,用脾積丸下之。若傷食腹滿而痛,煩悶不寧者,此毒氣入中,急用雄黃解毒丸利之,(方見別本。)不然漸加喘急,手足厥冷則難治矣。
收後緣何食不思,只因傷食少人知,
誰知消導為良法,強忍成疳悔是遲。
一向能食,收後反不能食,聞食氣即嘔逆,此必食傷甚,可以脾積丸治之。問其所傷者何物,即以原食為引送下,微則只以保和丸調之。若隱忍不急求治,久則羸瘦,漸成疳癆,以集聖丸主之。
收後緣何寒氣攻,只因正氣受虛空,
戰惕畏寒還作熱,大補湯丸藥有功。
寒熱往來似瘧形,不分早晚依期臨,
只因脾胃多虛弱,補中益氣有神靈。
補中益氣湯
黃耆 人參 甘草(炙) 柴胡(炙) 白朮 升麻 陳皮 桂枝 當歸 木香
虛甚者加熟附子。
水煎服。
收後緣何手足寒,好將元氣補虛看,
六脈細沉如欲絕,治若乖方自惹愆。
凡痘收靨之後,手足厥冷,六脈沉細者此元氣本虛。用:
調元生脈散
人參 黃耆(炙) 麥冬 當歸 桂枝
虛甚者加熟附子,水煎服。不可錯認手足厥逆,妄投木香異功散,以取敗亡也。
痘後緣何神識昏,終朝喜睡不惺惺,
只因毒解神虛倦,氣血平和四體寧。
收靨後而好睡者,乃毒解神虛,此常事也。有等苟且之醫,愚人不知而取利;有庸見之醫妄投藥丸而致禍,不可不知。
痘後緣何不識人,口中妄語似邪侵,
只因熱伏心包絡,治此無差妙入神。
凡收後昏睡,連日不醒,口中妄語,或有醒時亦似醉人,每多錯言,此邪熱攻心而心君不肯受,邪傳於胞絡。用:
導赤解毒湯
木通 生地 麥冬 茯神 甘草 山梔仁 人參 石菖蒲
燈心引,水煎服。
安神丸亦佳。
牛黃(五分) 黃連(炒,五錢) 當歸(二錢五分) 山梔仁(炒,二錢五分)
湯浸蒸餅,以豬心血調為丸,如粟米大,硃砂為末,燈心湯送下。
痘後緣何又發驚,只因毒火內攻心,
清心散火驚宜退,發作無休命必傾。
痘出發熱多驚搐,此常症也。若收靨之後反發搐者,乃瘡發未透,毒火內侵故也。用:
清神散火湯
木通 玄參 麥冬 黃連 甘草 梔子仁
水煎去滓,研辰砂末調服。
大便秘加酒大黃。自利加人參。別本用粉紅丸治之。
此症發於既收之後,血氣已衰,治之甚難,藥對症者可治,若一發連綿者,死症也。
痘後緣何手足攣,只因血少受邪干,
補脾養血神仙訣,不遇知音莫浪言。
凡痘之後,手足忽然拘攣,不能伸屈轉運者,乃血少不能養筋,又或外被風寒水溢以致然耳,不可再發散耗其血,只用補脾養血者,此秘法也。用:
當歸桂枝湯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酒洗) 黃耆(酒洗) 薄桂 炙甘草 蒼朮 黃柏
氣虛加川烏、人參。
水煎服。
如感風寒,以致骨節疼痛者,加羌活防風散治之。
痘後緣何咳嗽多,只因毒火肺中磨,
清金降火平和氣,肩息胸高夢南柯。
痘疹之後,惟肺受傷,至於收靨毒解宜乎寧矣。若反咳嗽喘急者,乃毒火流入肺中故也。宜清金降火,當用:
寧肺湯
知母 牛蒡(炒) 馬兜鈴 地骨皮 杏仁 桔梗 甘草 軟石膏
咳甚加貝母、桑白皮(蜜水炒)、葶藶子(炒)。
水煎服。久而不止,胸高龜殼,更兼肩息者,不可治也。
痘後緣何腫脹生,或風或水食傷成,
腫屬肺經宜汗解,脹屬脾經利解寧。
凡痘收靨之後,或面目浮,四肢腫,此屬於肺,因表虛多受風寒,宜汗解,用:
加味五皮湯
羌活 五加皮 蒼朮 桑白皮 桂枝 木通 防風 防己 甘草 豬苓 生薑皮
燈心引,水煎服。
若腹膨如鼓,眼胞微腫者,此屬於脾,因脾胃素虛,飲水太多,蓄濕於內,所食過度,積熱於中,宜利解之,用厚朴湯為主。
蒼朮 厚朴(薑製) 陳皮 豬苓 甘草 大腹皮 茯苓皮
因於食者,加神麯、山楂、三稜、莪朮、枳實。
喘者加葶藶子、杏仁。
水煎服。
若虛脹者,不可妄攻,用:
萊菔子丸
萊菔子(炒,另研,五錢) 胡椒(厚朴水浸過,曬乾,二錢) 白朮(去蘆,一錢) 陳土
共為末,湯浸,蒸餅為丸,陳皮湯下。
痘後緣何小便遲,膀胱蓄熱少人知,
不將導赤為良法,只恐遲延有變時。
凡痘小便始終宜清,若收後不利,此熱積膀胱,用:
導赤散
木通 甘草 車前子 瞿麥 滑石 赤茯苓 山梔子 淡竹葉
燈心為引,水煎服。
痘後緣何大便難,只因腸胃津液干,
潤腸膽導宜兼用,縱有餘邪糞後安。
凡痘大便始終宜調,一二日一次者為吉。但至於收靨後秘結者,乃痘出太甚,血枯氣不潤腸,用:
潤腸丸
甘草 歸梢 生地 火麻仁 桃仁
有熱者加知母、石膏。
自利者加白朮、升麻。
泥水煎服。
痘後緣何雨汗淋,只因弱衛熱其榮,
自汗黃耆湯最勝,盜汗當歸藥有靈。
經云:衛氣者,所以溫肌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闔也。瘡疹之出,衛氣最甚,故收靨之後,衛弱為汗出也。汗常出者謂之自汗。睡著出汗而醒則乾者,謂出盜汗。用:
當歸湯
人參 當歸 黃耆(炙) 甘草(炙) 黃連(炒) 桂枝
水煎服。
熱熱渾身汗不休,膚濡發潤亦堪憂,
衛中氣弱常中熱,若傳亡陽治不瘳。
痘後緣何吐衄侵,只因毒甚血狂奔,
要他血止宜清血,不止終為薤露人。
凡痘收靨之後,忽然鼻衄不止者,血出於肺也。吐血不止者,血出於胃也。尿血不止者,血出於小腸也。屎血不止者,血出於大腸也。皆因毒入於中,迫血妄行,急用:
涼血地黃湯
黃連 歸尾 生地 玄參 甘草 山梔仁
鼻血加片芩、茅花。
吐血加石膏、知母、童便、香附。
尿血加木通、滑石。
屎血加秦艽、槐子、荊芥穗。
血不止者加蒲黃、藕節、側柏葉。
水煎服。不止者,必死之候也。
血在身中莫妄行,火邪迫血血離經,
鼻中細出堪調理,屎尿中來禍不輕。
痘後緣何忽吐蛔,只因內熱又常肌,
但聞食臭蟲斯出,嘔吐心煩急早醫。
蛔動如從吐利中,必從腸胃熱邪攻,
若聞鼻血蟲應出,此屬虛寒勿妄攻。
傷寒吐蛔責之臟寒,痘疹吐蛔責之裡熱,由熱氣怫鬱於裡,又不能食,蟲無所養,為熱所逼,但聞食臭,即湧出者,用:
黃連止蛔湯
黃連 黃柏 烏梅肉 人參 白朮
水煎服。若不治,則蟲食臟肛而為狐惑之死症矣。
痘後緣何發口瘡,只因辛熱助諸強,
牙齦臭爛防穿頰,唇口生瘡怕啞張。
凡痘瘡後牙齦生瘡,時時出血者,謂之牙宣。呼吸息露,謂之息露。此走馬疳也,由熱生陽明少陽,用蠶蛻散敷之。
枯礬(二錢) 尿桶垽(刮,以火煅,令白,二錢) 五倍子(二錢) 蠶蛻(燒灰,一錢)
共為末,先以米泔水洗,用蠐螬蟲翻轉,蘸水洗淨,敗血後,以此藥敷之。
又如唇腫面浮,鼻穿頰破,炎喉爛肉,飲食不出入者,不治。
又如唇口生瘡破爛,上唇有瘡,蟲食其臟,謂之狐。下唇有瘡,蟲食其肛,謂之惑。由熱在內,蟲無所食,不肯吐出,內食臟腑及肛,而外見於唇也。其人如睡,默默不欲食,其聲啞嗄,謂之狐惑。用:
黃連除䘌丸
黃連(二錢) 蘆薈(一錢二分) 使君子(炒,二錢五分) 蕪荑(一錢五分) 乾蟾(炒,一錢二分) 川楝子肉(二錢) 夜明砂(一錢二分)
共為末,將烏梅肉洗去黑水,杵膏和丸,米飲送下。
如唇落鼻崩,牙脫無聲者,不治。
如舌上生瘡赤者,謂之赤口瘡,此熱在心脾二經也,用陰陽散治之。
黃連(二錢) 乾薑(一錢)
共炒,研末,用地雞擂水,洗淨後敷此藥。
白者名曰口瘡,一名鵝口瘡,此熱在心肺也。用:
朱礬散
硃砂(二錢) 白礬(二錢)
共研為末,先用鵝涎洗之,後敷此藥。通以洗心散主之。
黃連 歸梢 生地 大黃(酒洗) 麻黃 木通 薄荷 甘草 (加)桔梗 連翹 牛蒡
燈心引,水煎服。
痘後緣何不發肌,只因氣血兩相虧,
平和丸散常宜服,不可偏寒氣血兮。
凡人素常肌肥,痘後羸瘦,雖能飲食亦不能發肌膚者,乃氣血虛故也。治之能兼陰陽,不可偏勝。偏陽則傷血,偏陰則傷氣。陰日服:
參苓白朮散
人參(二錢) 白朮(二錢) 白茯苓(二錢) 陳皮(二錢五分) 山藥(一錢二分) 木香(一錢三分) 神麯(炒,一錢二分) 青皮(一錢二分)
若瀉,加訶子(一錢二分)。
共為末,湯浸蒸餅為丸,米飲送下。
陽日服:
當歸益榮丸
當歸(二錢) 川芎(二錢) 黃連(錢半) 蘆薈(二錢二分) 使君子肉(一錢二分)
共為末,湯浸,蒸餅為丸,米飲送下。
痘後緣何怪症多,詳審從來犯若何,
湯丸飲食風寒事,須尋根底處消磨。
痘後生病,不從痘疹中來者,謂之怪症,必詳問曾服何湯丸,啖何飲食,感冒風寒有無,即從犯處治之。
痘後渾身皮膚嬌,調理提防要謹牢,
水濕風寒宜避忌,洗拭撏抓禍莫饒。
痘後腹中最易傷,辛生冷熱莫輕嘗,
若貪口味渾無忌,犯卻中和變內傷。
此二條言收後調理之法。在外也皮膚薄嫩易於感冒,若不避風寒暑雨,梳洗撏掐,則致於癰腫者有之,生瘡癬者有之。在內也腸胃虛弱難於克化,若不分生熟軟硬,寒熱溫涼,則成膨脹者有之,至於瀉痢者亦有之。可不慎與?
又、附二十一條
—凡收靨以後,皮肉尚嫩,臟腑尚虛,要避風寒,不宜洗澡,常節飲食,不可過於飢飽也。
—凡收靨以後,有犯風寒雨濕洗浴,以致四肢頭面浮腫者,此風濕也,加減胃苓湯治之。如作熱遍身汗出如水者,此虛氣中風,補中益氣湯加蒼朮、官桂治之。如大熱作渴虛汗者,白虎湯加蒼朮治之。身不熱而自汗者,補中益氣湯治之。
—凡收靨以後,有傷食腹痛者有之,用脾積丸下之無害,下後便以四君子湯加消導藥治之。如傷飲食者,並身作熱者,三黃丸下之,更以四君子湯加消導藥同調之。
—凡收靨之後,調治亦緊,無因而作熱者,審其脈若洪數者,黃連解毒湯加升麻葛根治之。如遲緩者,是虛熱也,補中益氣湯主之。
—凡收靨之後,痢作大熱,鼻血不止者,芩連梔子飲治之。
—凡收靨之後,痢下鮮血,裡急後重者,先以三黃丸下之,次以香連丸調之。
—凡收靨之後,忽然咳嗽者,此乃感冒風寒,以參蘇飲治。如不退,只以玉液丸調之。
—凡收靨之後,大熱,兩目如火,身發斑者,此餘毒歸心也,消斑青黛飲治之。
—凡收靨之後,肢節腫痛作熱者,此餘毒歸膽也,內服十宣散,外用紫金丹塗之,又附一方在紫金丹方下。
—凡收靨之後,兩目紅腫者,此餘毒歸肝,密蒙花散治之。
—凡收靨之後,其目紅活,失於醫治,以致珠有白翳者,加味穀精草散治之。
—凡收靨之後,咳吐膿血者,此餘毒歸肺,清金散治之。
—凡收靨後,小便出血者,此餘毒歸膀胱,八正散治之。
—凡痘已收靨,大便出膿血,無腹痛後重者,此餘毒歸於大腸,黃連解毒湯加槐角、升麻治之。屎後腹痛者,黃連解毒湯加大黃(酒炒)治之。
—凡收靨後,作熱,口生疱者,此心熱也,黃連解毒湯治之。
—凡收靨後,齒生走馬疳者,先將米泔水洗過,後以文蛤散搽之。(又方在下。)
—凡收靨後,遍身生瘡生膿疱者,此名痘風瘡,內服胡麻丸,外灸風池穴、血海穴、曲尺穴各三壯,斷根之效。
—凡收靨後,腳軟不能行者,此血虛不養筋也,四物湯加牛膝、續斷、防風、川萆薢、薏苡仁治之。
—凡收靨後,睡不醒者,四物湯加酸棗仁湯治之。
—凡收靨後,四肢癱瘓不能動者,此血虛成風也。若不治恐成廢疾,用羌活丸治之。
—凡收靨後,心常恐懼,聞人聲即驚者,溫膽湯治之。
加減胃苓湯
豬苓 澤瀉 白朮 赤茯苓 官桂 五加皮 厚朴 陳皮 甘草 防風 藁本 桑白皮 羌活 人參
燈心引,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
人參 甘草 黃耆 當歸 柴胡 升麻 陳皮 白朮
水煎服。
白虎湯
石膏 知母 甘草
水煎服。
三黃丸
黃連(三錢) 黃芩(三錢) 大黃(酒炒,三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薑湯送下。
芩連梔子飲
黃芩 黃連 梔子 桔梗 甘草 生地 柴胡 川芎 赤芍 升麻
水煎,取茅根汁一鍾,入內同服。
香連丸
黃連(去蘆,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至赤色,不用茱萸) 木香(四兩,不見火)
共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玉液丸
方見前。
消斑青黛飲
黃連 甘草 知母 石膏 柴胡 升麻 山梔仁 玄參 人參 青黛 生地黃
竹葉引,水煎。
紫金丹
見原本方。
又方
雄黃(五分) 鉛粉(三分) 檳榔(一個)
共為末,雞蛋黃煎出油調搽。
密蒙花散
人參 荊芥 當歸 赤芍 川芎 密蒙花 藁本 黃芩(炒) 蟬蛻 升麻 白蒺藜 梔子仁 石決明
水煎服。
穀精草散
蟬蛻 密蒙花 白蒺藜(炒,各等分) 穀精草
共為末,用獖豬肝一片,以竹刀切成路,擦藥於內,絲線扎定,煮熟,量兒大小與之。
清金散
茯苓 陳皮 甘草 知母 貝母 桑白皮 桔梗 杏仁 前胡 黃芩 梔子 地骨皮 枳殼 膽星 款冬花 馬兜鈴 青木香
水煎服。
八正散
車前草 瞿麥 滑石 萹蓄(俗名刷掃菜) 梔子仁 大黃(麵煨) 甘草 木通
水煎服。
文蛤散
五倍子(炒焦,一錢) 銅綠(五分) 蠶退紙(一錢,燒灰)
細研,搽牙。
人元散
用小兒天蓋骨,火燒存性,研為末,擦牙。
胡麻丸
照舊方。
羌活丸
羌活(密節者,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二分) 萆薢(二錢) 防己(一錢五分) 薏苡仁(炒,一錢五分) 虎脛骨(用前爪短節者,酥油炙焦,一錢)
以上七味,共為末,煉蜜為丸,湯水送下。
溫膽湯
陳皮 甘草 枳實 半夏 竹茹 石菖蒲
生薑引,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