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给新青年

长江后浪推前浪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无情的岁月,天天在暗中消逝。不管你进步或不进步,时间仍像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样,不舍昼夜地往前流。一个人到了45岁,还是一事无成,而后生小子却以充沛的精力,毫无家累地往前跑,不用几年工夫,你不想被淘汰,也要受淘汰了。

要避免时间的淘汰,必须不要自满。原来时间是继续不断地前进的。昨天轰动一时的新闻,今天已算是旧闻;再过两天,已经是明日黄花了。商汤究竟是个出色的元首,他的座右铭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确,在这科学的进步一日千里的时代,一个人如自我陶醉,故步自封,这等于宣告自杀。因为学问是没有止境的,“自满”两字,在治学的过程中绝对用不着。相反的,学然后知不足,只因自己觉得不足,这才能够发愤图强地继续潜修;博闻强识,身体力行,积了相当时间,自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人类最大的毛病,在于不自知。虽然谁都承认自满是不对的,但是他个人是否已经陷于自满的状态,自己并不完全知道,同时,也没有一个人肯对他说明。一来年纪天天增加,老气横秋,人们对他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二来他在社会上也许已有些“地位”,紧握一些实权,老于世故的部属,凡事唯唯诺诺,谁肯对他说真话?

在人生的旅途中,所有旅客好像长途赛跑的车辆。在出发点的地方,每辆车表面上似乎是势均力敌;可是到了中途,有的机件发生故障,有的因驾驶者控制失灵,在路上翻筋斗。在这在种场合下,参加比赛的其他车辆绝不会停下来,等你修理竣事后,才跟你携手并进。相反的,你的车辆出了事,是你个人的不幸或过失,人家不会原谅你;因为比赛场中根本没有什么客气和礼让,所以你的不幸或过失,只有你个人自作自受,人家不会替你受罪,或给你同情。其实,失败就是失败,本着“败军之将,不足以言勇”的古训,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孔夫子这位先生到底有先见之明,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的确,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后来居上。“后生”所吸收的新学识,新经验,恐怕不是三四十年前的老学生所能想象得到的。假如一般中年人以为自己薄有虚名,不想继续学习,那么他的前途就算完了。俗语说:“盖棺论定”;我觉得不长进、没出息的人,可说是:“没有盖棺而论已定”。

为避免受时间的淘汰,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到处求师。到了学问天天进步的时候,后生小子将崇拜之不暇,哪里还会轻视你呢?相反的,自己不长进,只有后退,中间并没有停足的地步。你瞧,当后浪推前浪的时候,还有什么客气的呢?

花未全开月未圆

假如东方文化可以用中国来做代表,那么我敢说,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可由“花未全开月未圆”这句诗表现出来。

世俗的见解,总希望花常好、月常圆、人常寿,只有见识高人一等的哲人,才领略“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滋味。这并非是普通的一句诗,它是中国哲人的人生观的总关键。

哲人并不是不欢喜花全开、月全圆的。但是全开的花一定全谢,全圆的月一定全缺。与其看全谢的花的东西飘零,全缺的月的到处黯淡,不如欣赏含苞未放的花的清香妩媚,将圆未圆的月的娟秀清华。前者是乐极生悲,后者才有无限的希望在前头。

中国人最讲究含蓄。在文学上,我们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园林的设计上,我们喜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具备深幽的环境,才可以谈到含蓄,不然,开门见山,一览无遗,真是毫无味道。

中国人很少打官司的,因为打官司的结果,输了固然可惜,赢了结怨更深。孔子曾说,他打官司的本领,并不比任何人差劲,但他总希望不要打官司。其实,中国人不但不爱打官司,而且以“交绝不出恶声”为无上的美德。不然,把对方全盘压倒,将来狭路相逢,还有什么面目见人?

凡事须适可而止,这是最稳健的办法。假如事事都要求彻底——其实是无底的——恐怕麻烦的事情反而增加。当我看到世人自鸣得意地要彻底干他一下的时候,我不禁要念“花未全开月未圆”这绝妙的诗句出来。

由于经常观潮、望月、看花,我对于盈虚消长的道理颇能领略。观潮最好在潮水要涨到七八成的时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心里也跟着兴奋。到了满潮时分,浪花四溅地打到岸上来,谁也要退避,不然,全身将给水淋湿,像个落汤鸡,那实在太煞风景。

到了潮水下退的时候,沙滩边留下一些腐烂的动物尸体,臭气熏天,气味很难闻。因此,我到海滨观潮的方法,多数都等到潮水已生,但还未达到满潮的时候,因为随着潮水的逐步高涨,它会带来一阵阵的海风,使人的精神比较振作。

根据前人的经验和我个人的观察,我深刻地觉得“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这句格言很有道理。和我相熟的朋友都知道我不爱跟人斗争,因为斗争是白费精力的。固定现在侥胜一时,占了一些便宜,到了将来倒吐的时候,那可受不了。

因为严守“花未全开月未圆”的信条,我对于宁静、淡泊、谦和的大人物都表示三分敬意。甘地、泰戈尔是这种人;萧伯纳、罗素也是这种人,而淡恬寡欲的陶渊明,更是我最心仪的老师。

“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这才是懂得充分地享受“花未全开月未圆”的乐趣的人应有的态度。

1959年7月12日清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