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戏剧评论

致林曦先生书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先生,在“世纪风”编者的案头,我得以拜读您对于《人之初》的批评 (你硬要说做印象,我不同意,您太客气了),恨不得马上握住您的手,表示一下我们的感谢、欣喜、钦佩和敬仰。为了不糟蹋“世纪风”的篇幅起见,我仅以全社工作人员的名义向您解释,或者像所有爱护我们的观众,略略报告两句。

第三、四幕窗外的公司远景,您嫌我们太真。其实,那是大洋二十元买来的“真”。因为,一家公司看见那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广告机会,就向我们建议,它愿意出二十元 (每场五元,从第二日起,共四场),要我们给它做做广告。您不晓得剧社多穷,所以,有二十元收入,是乐得答应的。现在我揭破了这个“真”的背面,和艺术的真实毫无关联,您或许要哑然失笑了吧。

这次演出因为筹备仓促,成功的地方大是意外,失败的地方确实罪有应得。举一个例子,第一天的日场整整演了四点半钟。我手里握着表,心里无限焦急,“怎么好?”我向导演吴仞之先生道:“夜场如何得了?”我们必须考虑戒严的问题。于是,导演和我,临时检讨应行删改的场面,作为夜场上演的脚本。我们足足删了一个钟头的戏,没有请求改编者的允许,也没有悠长的时间斟酌,便贸然那样做去。这简直是胡闹。多谢演员老练,否则笑话就要百出了。我不晓得您看的是日场,还是夜场; 即使是日场,导演事先依然删掉了好些地方。

站在作品的立场,根据自己的信条,我向来反对破坏一部艺术作品的完整。但是,当着这现实的顽石,您替我们想想,除了无情的删改,还有什么办法呢? 问题不在删改,而在怎样删改。于是,我们又得考虑时代的作用,您晓得,这又是一块现实的顽石。一位法国作者,究竟不是一个中国人; 一本改编,究竟不是完美的原作。我们唯一可尽的心力就是: 在不得已而损伤他和他的作品之下,保留一些些他的面目和作品的主旨。也许我们连这一些些都没有做到。这太可能了。

所以,临到第二次公演,我们索性改了一个上演的方式。您晓得,我们打算在月底上演罗曼·罗兰先生的《爱与死的搏斗》和奥尼尔先生的独幕剧《早点前》。我们决定用原装演出。《早点前》也许不难,但是《爱与死的搏斗》,一出历史剧,法国大革命时代的热情而又兼哲理的事迹! 您说,我们要多冒昧! 但是,希望您同情我们,我们不仅要冒昧,而且要冒险! 我们要试一试一般的观众 (特别是知识阶级) 能不能接受伟大的罗曼·罗兰,试一试我们自己了解这伟大的灵魂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失败,好的! 我们先行接受。不过,您放心,也不见得就全部失败。演员经过慎重的配合。此外还请了三位有名的法国顾问,指导服装设置种种问题。

同时,《人之初》应各方要求,准备在双十节重演。剧本再加整理,努力追求协和平整。角色也略有更动,希望尽量表达原作的精神。我们做的是笨事,走的是牛步,蜗步,一切全待您这样的社会人士来鞭策,爱护。法国大使那齐亚先生看完我们的公演,说: “你们把一出喜剧当作古典剧演。”这里有督责,有爱护,有鼓励的不同意义。

先生,您不晓得导演吴先生多么关切外边的指教。他虚下心,准备接受一切。我们都愿意和吴先生一样,拿工作来做爱护者的报答。

谢谢,再谢谢。盼望您有一天,就如勒麦特,刊印您的《戏剧印象》的集子。

九月十四日

(载1938年10月5日《文汇报·世纪风》)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